1

纳兰性德(1655一一1685),本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

满族 正黄旗人。康??十四年(1675年)殿试赐进士出身。诗文词均有作品,

但以词扬名。作词以五代北宋为宗,以小令见长。真挚自然、凄清婉丽是纳兰词的主要风格。

著有《饮水词》《通志堂集》。

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

人生若 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与意中人相处总像刚刚相识的那样快乐,却为何成了今日的离弃?情人间就是容易变 心的,

就像唐明皇与杨玉环那样,刚发过永远在一起的誓言,却又最终作决绝之别,即使如此,我也不生怨。你怎比得上当年的唐明皇呢,他总还是发过誓,与杨玉环厮守终生。

《决绝词》是古诗中的一种,是以女子口吻控诉男子的负心,表示与之决裂,纳兰性德的这首拟作借用古诗立意,抒发一种怨愤:或是为与情人的决绝而作。

最佳贡献者
2

顺治十一年,公元1655年,纳兰明珠有了第一个儿子纳兰性德。对于这个婴儿,没有人可以猜测到他的将来。作为贵族出身的纳兰性德,跟皇族有极为亲密的关系。他只比康熙小一岁。如果论关系的话,纳兰性德与康熙可以算是表兄弟。因为纳兰明珠是康熙的表姑父。

此时康熙皇帝仍不是储君,纳兰明珠也没有担任什么重要职位。但是,这一年朝廷颁布了一套谕旨:“国家选举人才,共襄治理,文武两途,允宜并重。现中式武举二百二十人,均应照文进士例一体殿试,并将亲行阅试。”这种对文化的重视,对于马上平定得天下的清朝而言,代表另一种趋势的开始。

后来康熙继位,纳兰明珠作为亲信得到重用提拔。仅三年时间,纳兰明珠就从侍卫被提拔为内务府总管,担任弘文院学士,逐步参与朝政。等到康熙扳倒鳌拜,纳兰明珠入主中枢,担任左都御史,兵部尚书,升迁大学士的职位。

纳兰明珠的升迁,无疑为纳兰性德创造了极好的条件。他可以获得更好的教育。富足的家境,也让纳兰性德也专心学业,不用为生存奔波。在纳兰明珠担任兵部尚书那年,纳兰性德被送入国子监读书。作为清朝最高学府,国子监汇集全国最好的教育资源。纳兰性德又拜入徐乾学门下。徐乾学不仅是内阁学士,更是一个有深厚学问的读书人,功底极深。

不过,如果只是拼出身的话,并没有办法让纳兰性德达到后来的成就。他的天资禀赋极高,二十二岁考中进士,被康熙钦点三等侍卫,留在皇帝身边。康熙出巡时,经常会带上纳兰性德,让他多加磨砺,有意栽培。纳兰性德也极为努力。

他嗜好读书,即便跟在康熙身边,依然手不释卷。纳兰性德曾说,自己是读书的声音,常常跟别人的鼾声交杂一起。这一点倒是跟康熙很相似,康熙年轻时,也非常喜欢看书。甚至累到咳血,都没有放下书卷。

纳兰性德交往的朋友,都是顾贞观、严绳孙、朱彝尊、陈维崧、姜宸英这些文人学者为主。这跟他的秉性有关。纳兰性德除了对传统文化有较深的了解外,对当时传入中国的西洋事物也有很大兴趣,并且评价极高。

纳兰性德曾说:“西人历法,实出郭守敬之上,中国未尝有也。”他又说过:“中国天官俱言天河是积气。天主教人于万历年间至,始言弃无千古不动者,以望远镜窥之,皆小星也。”这是跟当时人很不同的评价。那个时候,有很多人都认为那些是歪门邪道,甚至提出:“宁使中国无好历法,不可使中国有西洋人。”

但纳兰性德对富裕的家境,前景光明的仕途,又有一些反感。他曾写了一首诗,名为《笼莺》:“何处金衣客,栖栖翠幙中。有心惊晓梦,无计啭春风。漫逐梁间燕,谁巢井上桐。空将云路翼,缄恨在雕笼。”

纳兰性德把自己比喻成囚禁在笼中的莺鸟。虽然享受这荣华富贵,却失去自由。但纳兰性德又没有打破这种牢笼。所以,这就有种无故发牢骚的感觉了。

如果只是这样,纳兰性德以自己的出身、天赋、努力、机遇,也许会成为一代名流,一个优秀的词人,或者在仕途上有更高的位置,但绝对得到后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北宋以来,一人而已”“满清第一词人”的评价。

公元1674年,纳兰性德与两江总督卢兴祖之女卢氏结为夫妻。这次婚姻,原本带有一些政治联姻的意味。但就是在这场婚姻中,两人却产生极为深厚的感情。两年后,纳兰性德考中进士。爱妻在旁,金榜题名,人生最得意的事情,纳兰性德得以亲身体会。

两人很快有了孩子,可谁也没想到,在生孩子的时候,卢氏却突发难产在过去那种医疗水平下,即便是豪门贵族,生孩子也是一个鬼门关,更何况是难产这种事情。卢氏最终没有撑过,纳兰性德悲痛欲绝,写下许多诗词,悼念亡妻。这些悲痛,化作纳兰性德词中的哀婉,也成为他的词作中,难以逾越的高峰。

即便纳兰性德本身,也很难跨越。这才有了后来的《纳兰词》,才有“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的影响力。

对历史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脑洞外星人,一个研究地球历史的外星人

3

这个问题不知道,抱歉了!谢谢邀请!!

4

如何评价纳兰性德的一生?

纳兰性德,叶赫那拉氏,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他是清朝初年著名词人,原名纳兰成德,后一度因避讳太子保成而改名纳兰性德。纳兰性德是大学士明珠长子,其母为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爱新觉罗氏。

纳兰性德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十七岁入国子监,被祭酒徐元文赏识。他十八岁即考中举人,次年成为贡士。康熙十五年(1676),他在殿试后中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纳兰性德曾拜徐乾学为师,且于两年之中就主持编纂了一部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因而深受康熙皇帝赏识。这为他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虽然出身名门,但纳兰性德与人交往不重门第,并且他对朋友极为真诚。他不仅仗义疏财,而且敬重朋友们的品格和才华,其住所渌水亭因文人骚客雅聚而著名。从客观来讲,这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康乾盛世的文化繁荣。他的行为迥异于一般满清贵族、纨绔子弟,这也是他特立独行的一个方面。

纳兰在22岁时与两广总督卢兴祖之女卢氏成婚,三年后卢氏难产而死。纳兰性德难以平复失去结发之妻的伤痛,自此其词的悼亡之意拔地而起,且成为了他后期词作的重要部分。直到这一时期,才有了后来的《纳兰词》,其词作才有了"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的影响力。

康熙二十四年(1685)五月三十日,纳兰性德溘然而逝,年仅三十岁(虚龄三十有一)。纳兰性德的词以"真"取胜,写景逼真传神,词风"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高韵远,独具特色"。他一生共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很多人都认为纳兰词的词风感伤婉约,颇近南唐后主。事实上。他本人也十分推崇李煜的词。他曾说:"花间之词如古玉器,贵重而不适用;宋词适用而少贵重,李后主兼而有其美,更饶烟水迷离之致。"但是纳兰性德这个人就是多面的,其词作的风格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情深不寿"用来形容纳兰的一生最恰当不过。可以肯定的说,不少人知道纳兰性德都是从其《木兰花·拟古决绝词柬友》开始的。对于一些人而言,纳兰性德留给他们的第一印象甚至只是一句 "人生若只如初见"。

国学大师王国维评论纳兰词,说:"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习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读纳兰词,恰似心血交融,顿有《红楼梦》"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幸苦不寻常"之感!故纳兰性德被称为千古伤心词人,一点都不为过。

只可惜万事不由人做主,一心难与命争衡。古有云,人生有四大幸事:"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然而,福祸相倚,真正的不幸,就存在于这万幸之中,就存在于看似一帆风顺的纳兰性德身上。纳兰的一生只有短短三十载,但他却用这一生演绎重情痴义。

5

纳兰性德,是出现在十七世纪下半叶中华文化核心舞台上的一位天才词人,又是一位清朝初满汉文化冲折交融时期的社会活动家,显示出他的文化使命感和和诗词人生的独树一帜,堪称中国文学史最卓越的词人之一。

纳兰性德的词作欣赏和学术研究热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纳兰性德的词作欣赏和学术研究之热再度兴起,形成了较为广泛的跨民族、跨区域、跨两岸、跨国度的读者群,其学术研究时至今日虽还远远未到达“红学”的显赫,却也是硕果满目、专家荟萃。

特别是“纳兰词”等相关出版物与销售量,都达到历史的高峰期。其中专家提出了“纳兰性德现象”的命题,更是引起了深入的关注和多维度的解读。其范围包括纳兰性德生平的研究。

关于他诗词的研究,他的文献作品的研究和史料考证,他的文化背景、文化DNA以及思想的研究,还涉及纳兰性德与曹雪芹、纳兰词与《红楼梦》的研究等。

纳兰性德“天才”的背后

满洲建立中央政权后,学习汉文汉语成为当务之急。纳兰性德就成为满洲青年人中的文化奇兵,而且一骑绝尘,登临汉语言文字创作的高峰。

除词作成就外,纳兰性德还钻研经学、哲学、骈学,善书法,通绘画、精鉴赏。他天资聪颖,“才力之强敏,学问之淹通,实践之高明,天姿之纯粹”皆难以比拟。他以强烈的认同感参与编辑儒家经义丛书《通志堂经解》共计有140种、1788卷。

纳兰性德以北方少数民族来到中原文化腹地,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优秀的继承者,并在古典诗词创作群峰中耸起一个新的海拔高度,被誉为“北宋以来一人而已”(王国维《人间词话》)。

纳兰词不是只有抒情和哀感顽艳,纳兰词中的边塞行旅词,描写山川风物的词被大诗人毛泽东点评为“看出兴亡”的咏史词,其豪放词风,忠义忠烈的气节,都与中国古典诗歌的文心气度一脉相承。

多样的纳兰诗词风格

纳兰性德所处的时代正是满族传统文化涅槃的时代,文学成为满族“再造金身”的重要方面。纳兰诗词的创作,继承了有宋以来的规制和风格,兼融汉文学言情写志的传统和女真人、满洲人“志诚格天”的观念,铸成纳兰词天然标格的、独树一帜的美学风格与魅力。

纳兰性德把“志诚格天”的观念深入体现于他的诗歌创作中,创立了“真情词派”。“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这首《木兰花令》是纳兰词在今天流传最广的一首,人们已将“故心人易变”传抄为“故人心易变”,似更能传达现代人的难言隐痛。

纳兰词中,边塞行旅与咏史词占了一定比重,抚今追昔,意气横逸,有雄浑沉郁之风。成为继苏东坡、辛弃疾之后把词的创作题材从狭隘的闺阁庭院中解放出来的又一人。咏物词亦较多,占了全部纳兰词的六分之一。

悼亡词是爱情词中的一类题材。纳兰词的悼亡词数量之多、境界之高、创作激情投入的时间之长,在诗词史上也可以称作“一人而已”。

只钟情于纳兰君的“纳兰性德现象”

在现代物质生产高度发展的背后,人类的精神生活的田园正在被物质的沙漠吞噬着。在娱乐狂欢的文化生态中,中华文化的“诗词恐龙”也面临灭绝的威胁。

但我们也有理由相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存在着一条连绵不已的感发自生命的长流,会有中华优秀儿女不断加入,使这条生命之河永不枯竭。

中国毕竟曾经是一个诗词王国,中国人的心灵世界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是由诗词主宰的。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不论你经历多少悲与喜、不论你走了有多远,冥冥之中的某个瞬间,早有一句诗词在等你,使你感受到被理解、被言说、被点化,这与其说是情感要有文化的表达方式,不如说哲学有着自己的文化功能。

“纳兰性德现象”说到底也就是“中华古典诗词现象”,不过钟情于纳兰君而已。为我们今天提供了一个超越诗词的历史文化坐标。

6

“相门翩翩公子,江湖落落狂生;清初第一才士,千古伤心词人。”纳兰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叶赫那拉氏,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原名纳兰成德,一度因避讳太子保成而改名纳兰性德。他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很多人都认为纳兰词的词风感伤婉约,颇近南唐后主。而他本人也十分推崇李煜的词,他曾说:“花间之词如古玉器,贵重而不适用;宋词适用而少贵重,李后主兼而有其美,更饶烟水迷离之致。”他人是多面的,他的词的风格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他就是一个“多面手”。

1.他是文武全才

他本是文武全才,他的父亲是康熙大学士明珠的长子, 22岁中进士,曾两年主持编纂了一部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因是皇亲国戚,深得康熙信任,他作为一等侍卫一生都陪侍左右,多次随康熙出巡,并且还曾奉旨出使梭龙,考察沙俄侵边情况。

“有心栽花花不成,无心插柳柳成荫。”他是一名侍卫,主要看重的是武功。整天伴在君王侧,不是他想要的的生活,他一直想在战场上建功立业,就像前不久热播剧《延禧宫略》里富察·傅恒和海兰察一样,他们是皇帝的近侍,虽受恩宠,但却总有一颗建功立业的雄心,所以一直郁郁寡欢,只能寄情诗词。

2.他的词总体风格是哀感顽艳

尤其是第一任妻子卢氏因难产死后,伤心人写出伤心词,“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这是广为流传的一首《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一咏三叹,仅此他这一首哀感顽艳婉约词就奠定他在清代无可撼动的文学地位。此后,即使他自己也没有创作出与之比肩作品。

纳兰性德的词以“真”取胜,写景逼真传神,词风哀感顽艳,比如“浣溪沙”,这本是唐玄宗时的教坊曲名,因春秋时期人西施浣纱于若耶溪而得名,后用作词牌名,又作浣溪纱。纳兰性多悒郁,词多忧伤,他曾经写过这样的婉约的浣溪沙。
浣溪沙 【清]】纳兰性德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这首词以李清照夫妻生活自喻,这也是怀念他的结发之妻卢氏。上片词中的“西风”“黄叶”“残阳”等词渲染了肃杀、悲凉的氛围;下片却是回忆自己与亡妻生活,也像当年李清照与赵明诚一样的美满的夫妻生活。这首词,深婉不迫,一首典型的纳兰词的风格。

3.也不乏清丽婉约,格高韵远的作品

但以下这首词虽也是浣溪沙,但风格却是迥异,他也不乏清丽婉约,格高韵远的作品。他确实是一个“多面手”。就像苏东坡本是“大江东去淘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豪放派代表人物,但也写过“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这样哀情至深的婉约词。此词可谓是不可多见的有着清新欢快的情调,来看原词:

浣溪沙 【清】纳兰性德 一半残阳下小楼,朱帘斜控软金钩 。倚阑无绪不能愁。 有个盈盈骑马过,薄妆浅黛亦风流 。见人羞涩却回头。

这首词却是纳兰词难得一见清新明快之作,与上面同样词牌的浣溪沙风格完全不同。作者采用先抑后扬的写法。上片静态写景先抑,是一幅婉约的画面:夕阳西下,楼上一位为赋新诗强说愁的少年,倚在窗帘半卷的小楼栏杆上,百无聊赖,闲情无处寄。


上片写景铺垫,是为了下片动态写人更好地抒情:突然间,一位风姿绰约,体态轻盈美人映入眼帘,她缓缓地向他走了过来;只见她略施粉黛却极尽风流,尤其是她羞涩的回眸一笑,这真是一笑一倾城,再笑倾人国;此时无声胜有声,“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一瞬间情已倾尽。

这首词采用白描手法,清新、自然、欢快、传情,与我们印象中那种哀而不伤,哀感顽艳风格不同。这让我想起了金庸笔下《笑傲江湖》里的任盈盈,她任性但不失本性;想到了朱生豪与宋清如的爱情,“不须耳鬓常厮伴,一笑低头意已倾”,美好的一瞬对视,胜过百年相守。

4.对他作品的评价

王国维曾赞曰:“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这个评价特别高,清军入关以后,作为满族的少数民族他们马上得天下,但治理天下还得学习汉人这一套,于是他们积极主动学习中原汉人文化。

但学得形似没有神似,就会失于肤浅;但是要是形神具备,也会被同化。只有纳兰词兼收并蓄,自成一体,独树一帜,才不会迷失自己,没有淹没在清时汉人千篇一律的文化大潮中,至为难得,也成为屈指可数的诗词名家之一。

5.最终结局

但“慧极易伤,情深不寿”,纳兰天资聪慧,用情极深,在31岁时就英年早逝,令人扼腕痛惜。人生如逆旅,我本惆怅客,是纳兰性德短暂一生的写照。他天赐富贵,满腹才气,生而多情,却为忧愁所伤。他的一生,一半是坦途,一半是荆棘。坦途在身,荆棘在心。但纳兰词不会因此“香消玉损”,而是与日增辉;同样的词牌却写出不同风格,只会令后人仰之弥高!

【注释】

哀感顽艳:原指悲痛的情调使愚顽无知的人和聪明俊美的人同样受到感动。后转用以评述艳情作品,谓文辞既哀婉感伤,又古拙绮丽,深切感人。现多形容文艺作品具备哀怨、感伤、古拙、绮丽的风格。(来自百度百科)

7

“情深不寿”用来形容纳兰一生最恰当不过。

可以肯定的说,很多人知道纳兰性德(字容若)都是从其《木兰花.拟古决绝词柬友》开始的,夸张点也许是从“人生若只如初见”这一句开始的。

纳兰性德出身满洲贵族,其父纳兰明珠(就是康熙王朝里那个与索额图斗争一辈子的明珠)是康熙年间权倾朝野的重臣。纳兰性德22岁时,考中二甲第七名。康熙皇帝多次升他为一等侍卫,他的出身和文武双全,都是被时人所艳羡不已的。

24岁时,纳兰性德把自己的词作编选成集,名为《侧帽集》,又著《饮水词》,再后有人将其词共349首合为《纳兰词》。纳兰词成为那个时代词坛的杰出代表。时人云,“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可见其词的影响力之大。

虽然出身名门,但纳兰交友都是不肯落俗之人,并且对朋友极为真诚,不仅仗义疏财,而且敬重他们的品格和才华,其住所渌水亭因文人骚客雅聚而著名,客观上也促进了康乾盛世的文化繁荣。他的行为迥异于一般满清贵族纨绔子弟,也是他特立独行的一个方面。

纳兰22岁与两广总督卢兴祖之女卢氏成婚,三年后卢氏难产而死,自此纳兰词的悼亡之意拔地而起,也占据了他后期词作的重要部分。30岁时与好友饮酒咏叹,一病不起,终而辞世。

录一首纳兰的浣溪沙与读者共飨: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8

纳兰性德是清代著名的词人,他出生于大名鼎鼎的叶赫那拉氏,与清太祖孝慈高皇后、清圣祖惠妃、清高宗舒妃、慈禧太后等为同宗。豪门望族的生长环境给了他寄情诗词的物质根基,造就了一个绝顶的性情中人,因而他的词作佳品尽出。号称"清末四大家"之一的况周颐在《蕙风词话》中将他誉为"国初第一词手"。 纳兰性德的一生虽然短暂,却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美丽、温柔又灿烂的一抹,凭后人感叹,令我辈怜惜,让世人哀婉。

一、满腹诗书伟少年

顺治十一年的腊月十二日(即公元1655年1月19日),纳兰性德降生。因生于腊月,小时称冬郎。他自幼天资聪颖,读书过目不忘,因而能轻而易举地饱读诗书。他数岁时即习骑射,可谓是文武兼修。17岁的他,入太学读书,得到时任国子监祭酒徐文元的赏识,推荐给其兄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徐乾学。18岁,他参加顺天府乡试,考中举人。

一切似乎都进行得顺风顺水,然而19岁,命运却给他开了一个小小的玩笑。准备参加会试的他,因病没能参加殿试。冬日出生的他,自带有傲骨之气,宛若凌寒之梅,反而愈加自强。尔后数年,他更发奋研读,并拜徐乾学为师。在名师的指导下,短短两年中,他就主持编纂了一部1792卷编的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深受到皇上的赏识,也为今后发展打下了基础。不仅如此,他又把搜读经史过程中的见闻和学友传述记录整理成文,用三四年时间,编成四卷集《渌水亭杂识》,其中包含历史、地理、天文、历算、佛学、音乐、文学、考证等方面知识,表现出他相当广博的学识基础和各方面的意趣爱好。


二、家族荣耀侍御前

功夫不负苦心人。纳兰性德22岁时,再次参加进士考试,以优异成绩考中二甲第七名。康熙皇帝授他三等侍卫的官职,以后升为二等,再升为一等。

作为皇帝身边的御前侍卫,他以英俊威武的武官身份参与风流斯文的诗文之事;他随皇帝南巡北狩,游历四方,奉命参与重要的战略侦察;他随皇上唱和诗词,译制著述,因称圣意,多次受到恩赏,是人们羡慕的文武兼备的年少英才,帝王器重的随身近臣,前途无量的达官显贵。


三、真情寄词广传唱

性情中人的纳兰性德无心利禄,诗词的世界才是他最热爱和最擅长的。

20岁,他娶了两广总督卢兴祖之女为妻,赐淑人。成婚后,两人夫妻恩爱,感情笃深。但是仅三年,卢氏因产后受寒而亡,这给纳兰性德造成极大的精神痛苦,从此悼亡之音破空而起,成为绝代回响。

《青衫湿·悼亡》:"半月前头扶病。剪刀声、犹在银釭。忆生来、小胆怯空房。到而今、独伴梨花影,冷冥冥、尽意凄凉。"写妻子的贤惠以及对自己体贴入微的关怀,字字滴血,句句哀婉,片片深情。其他如《鹊桥仙·七夕》《于中好》《南乡子·为亡妇题照》《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等,无一不感伤,无一不深情,亦散发着卓越的艺术光芒。

他的词作蕴含着丰富的艺术形象。有"爱看晴丝百尺长,风定却闻香"的怀春少女,有"远信不归空伫望,幽期细数却参差"的闺中思妇,有"只是去年秋,如何泪欲流"的孤寂征人,也有"寂寞锁朱门,梦承恩"幽怨宫女。

他的词作也饱含着凄婉的意境美。顾贞观说:"容若词一种凄婉处,令人不能卒读。"他的词令人产生共鸣,生出几多凄清幽伤之美感。或是"落花"、"西风",或是"暮春"、"残月",这些意象浸润着纳兰性德的生命血泪,映射着词人的内心情感,可以说是词人内心的外化。《临江仙》中"点滴芭蕉心欲碎,声声催忆当初"为征人在夜雨打芭蕉、声声传情的氛围中生发了对伊人的思念;《于中好》中"衰杨叶尽丝难尽,冷雨西风幂画桥",在冷雨凄风中写下对亡妻的怀念,内心的思念煎熬跃然纸上,令人心中一颤;《寻芳草·萧寺记梦》中"梦相伴、倚窗吟和",写梦中相会,倍增思念之深情……词中所言,皆是纳兰心中所思,才会如此真挚而荡气回肠。

24岁,他把自己的词作编选成集,名为《侧帽集》,后更名为《饮水词》,一时间出现了"家家争唱"的场面。

也正因名极一时,纳兰性德交友"皆一时俊异,于世所称落落难合者",如顾贞观、严绳孙、朱彝尊、陈维崧、姜宸英等皆是他的"俊异"之友。他对友人极其真挚,使得其住所渌水亭因文人骚客雅聚而名噪一时,客观上也促进了康乾盛世的文化繁荣。

四、醉里魂归空断肠

数年沉迷于哀婉的诗词格调中,也消磨着纳兰性德的身体。康熙二十四年暮春,他抱病与好友一聚,一醉,一咏三叹,然后便一病不起,七日后溘然而逝,年仅三十岁。

他宛如夜晚的一朵昙花,好似星空中的一闪而过的流星,又像是匆匆而过的飞鸟。他的一生是短暂的,然而他的生命的丰厚的。他是清代享有盛名的大词人,他为世人留下了300余首绝美的词作,他与阳羡派代表陈维崧、浙西派掌门朱彝尊鼎足而立,并称"清词三大家"。

他是"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的翩翩少年郎,他是"聒碎乡心梦不成"的他乡游子,他是"谢娘别后谁能惜,飘泊天涯"的多情真公子,他就是纳兰性德。

他唱着清丽哀婉的歌,走向了诗词的天堂。



9

恐惧,苦闷,孤独,清冷。

恐惧是认为,纳兰性德认为自己家族已经是烈火烹油,必然会盛极而衰。小可记得当年他是御前侍卫,其父亲权相明珠由于过于贪权,结党营私,已经遭到过康熙的斥责,细心的纳兰容若在这些斥责中发现康熙对父亲越来越不满,所以愈发恐惧,康熙倒是不以为然,还安慰他,大意就是,你是你,你爹是你爹,可是皇上的话如何信得?

所以他不贪栈权势,一方面是心性淡泊使然,另一方面也是迫不得已,父亲是权臣,如果自己再在仕途事业有所成绩,这就等于变向地加速了自寻死路的进程。所以,性格加上忧患,让他始终主动地远离朝政,远离是非。可惜,有些事情不是你想远离就可以远离的,明珠之子,本身就是一个独特的标签,可悲的是,他看到了结果,却看不到解决办法。

所以,他很少结交朝臣,更很少揽办朝事,对加官晋爵避之唯恐不及,不仅如此,他还反其道而行之,只是结交那些布之士,谈风月,谈际遇,谈生活,唯独不谈政治。后来又对编书著书兴趣大增,当然,一方面是个人骨子里的爱好,同时,也可以理解为向康熙表明,自己绝无权势之心,以淡化或延迟康熙对自己家族的贬降时间表。

没有人了解他,父亲明珠身在朝堂,身不由已。那些朋友都是清淡书生,诗词文赋都很优秀,可是论到政治斗争,党派倾轧的理解,这些天真单纯的名士哪里及得上纳兰的万分之一,所以,纳兰容若所有的义举,仁举,一方面是初心不改,另一方面何曾不是一种排遣苦闷的方式呢?

或许他不需要了解,只需要缓解,或者一颗心的温柔以待,琴瑟和鸣,举案齐眉,是的,他终于过上幸福的生活。妻子的善解人意,妻子的知书达理,妻子的默契相随,都给他枯涩的心里灌入一缕缕的清泉,纳兰容若,在另一个领域里活了过来。什么帝王将相,什么仕途飞扬,什么群雄束手,都不如家里画眉来得自由和浪漫,都不如月光之下那一朵俏然的身影。

直到连上苍也羡慕不已,于是把她的妻子收了回去。

他的世界,从哪一天开始,就变成了灰色,无风无雨,无阴无晴。然后他变成了一具行尸走肉,依然喝酒,依然写词,依然谈笑风生,依然仗义助人,依然编书不缀,依然绰约不凡,只是,只有他自己知道,他死了!

他只敢把一半的苦闷和孤独写进词里,剩下的一半自然要留在身边

他开始安然地等待肉身的死亡,带着剩下那一半的词!

正所谓

人间莫道只寻常,长恨当时醉一觞。

料得相思终作土,此身不复是萧郎。

10

纳兰性德是清朝最伟大的词人,无论别人同不同意,至少在我个人心目中,他就是当时最伟大的一位。而且晚清时期的王国维对于他有着极高的评价,认为他是北宋以来一人。当然这些也只是仅限于他的文学成就,至少还没有涉及到他的生活层面。如果想要真正地去评价一个人,自然是要全方面,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加的准确。

其实如果让我们去评价纳兰性德的一生,应当说是很难有一个准确地评价,我们也只能是通过他的文学作品,以及他的生平来评价,这样的评价自然是不够全面,也会出现误差。

那我个人还则是比较喜欢把他的一生,分为两点来评价,一、伟大的词人。二、千古伤心之人。

当然这只是一种很笼统的评价,毕竟我们与他不在一个时代,其实即使是同处在一个时代,想要准确地去评价一个人那也是不太可能。

先来说一说伟大的词人这一点,纵观整个清朝的文坛,真没有几个人能够与纳兰性德相媲美,他的很多词作,那都是描写的极为深情,也无比的伤感,往往可能只是那么寥寥数语,便是能够打动我们。

纳兰性德最著名的则是他的悼亡词,其中有很多经典的名篇可谓是脍炙人口,而且一些更为经典的句子,也都是深入人心,例如:“人生若只如初见”、“当时只道是寻常”、”一生一代一双人“、“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等等,那都是经典名句,也是他作品中最为深情的词句。

然而纳兰性德的词也描写的也是很直白,并没有什么高超的表现手法,即使是这样那词作中所传递出来的那一份情感,则是感动了无数的读者。而我们也正是从他的这些作品中,感受到他的一片深情,以及内心的感伤之怀。

再来说一说千古伤心之人,其实纳兰性德出身名门,他的父亲纳兰性德明珠,还是康熙朝的一代权臣,他自己也是觉得康熙的赏识,更是成为了他身边的带刀侍卫。可谓是春风得意,但是他却是表现的很伤感,时常无比的悲痛,这也正是与他的爱情经历有关。

纳兰性德一生应当是有过三段恋情,他的第一段恋情存在争议,有人认为是他的表妹,后来还一度入宫成为了康熙的妃子,但是很显然这并不存在,所以现在更多的学者认为他的第一段恋情应当是他府中的丫鬟。而这样的一段恋情,在那样的一个时代自然是不会有结果,后来也就无疾而终,为此他也是写过了很多的词来纪念这一段恋情。

第二段恋情则是他的原配卢氏,这也是他最满意的一段恋情,卢氏也是出身名门,而且还才华横溢,两个人经常是一起吟诗作对,小日了过得令人羡慕。但是很可惜这段恋情,也只有短短的三年时间,由于卢氏难产逝世。这也使得纳兰性德内心更加的悲痛,也更加的绝望。

第三段恋情则是与江南才女沈婉,这一时期的的纳兰性德,正好经历了卢氏的离去的打击,意志消沉,为此当他读到了沈婉的词之后,更是惊为天人,于是写信给他的好友顾贞观,让他代为引见。也正是在他顾贞观的引见之下,他们两人一见钟情,还在一起生活了一段时间,但是这段恋情最终也是没有结果。

也正是在与沈婉分手一年之后,纳兰性德在一次与朋友相聚,一时兴起可能多喝了几杯,加上当时身体不适,便在当天晚上逝世。一代伟大的词,便就此陨落,这不得不令人感动惋惜。

所以我对于纳兰性德的评价是伟大的词人,以及千古伤心之人,希望我的回答能够令你满意,要是觉得还满意的话,那么请给我点一个赞吧!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