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历史上黄河多水患,可是近几十年长江却泛滥成灾的情况逐渐增多,这种情况和人为堵塞河道、气候变暖、以及水土流失有很大关系。

据文献记载,在1946年前的四千年来,黄河下游决口1593次,因河水泛滥改道26次,洪水遍及范围北至海河,南达淮河,纵横25万平方公里。

历史上因黄河泛滥和决口,多次导致开封城被黄河淹没,地下跌埋有六座古城遗址,它们分别是战国时期魏国大梁城、唐代汴州城,五代及北宋时期的东京城、金朝的汴京城、明朝的开封城和清朝的开封城,目前黄河河道比市区高十来米,黄河已成悬河。

但是近几十年来,黄河泛滥逐年减少,其主要因素是近年来随着国家的发展建设,工业用水逐年增加;随着人口的激增,生活用水也逐年增加;气候变暖使上游发源地冰雪逐年减少,流下来的水量也逐年减少;再一个就是国家不断投入人力、物力,治理黄河,清理淤积的河道。

长江中下游地区是著名的江南水乡,也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可是自新中国建立以来黄河的水患逐年减少,长江的水患却逐年增多。最近一段时间安徽、湖北、浙江一带的洪水泛滥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

那么很多人就会感到不解,历史上黄河泛滥成灾是常事,可是现在为什么黄河极少泛滥,长江流域洪涝灾害却越来越严重呢?

我们知道长江是我国最长的河流,流水量是黄河的好几倍,历史上由于长江流域有许多湖泊和支流,排泄量都很大,所以减少了长江流域水患的发生。那么长江中下游地区水患发生的原因何在呢?

一、由于早些年北方地区战乱不断,很多北方百姓大量南迁。南方多山少田,为了满足粮食需求就开始围湖造田,这就破坏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原有的水系,水患也逐年增多。

其实清朝政府也曾搞了退田还湖,但是晚清时期,清朝局势越来越乱,也就顾不得这些事。据调查,长江流域围湖造田的面积20世纪初达到高峰,这就是目前江南地区洪涝灾害不断的原因之一。

二、随着长江上游地区人口的不断增加,树木被大量砍伐,使上游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导致大量泥土流入长江,使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河床一再升高。

三、气候变暖,使我国南方降雨量持续增加,导致河水暴涨,泛滥成灾。

目前江南地区水患非常严重,要想从根本上根治水患,还是要疏通河道,退田还湖。这是目前唯一可行的方案。至于防止气候变暖和治理上游地区水土流失,都是很漫长的工作,一时之间很难凑效。

人类正在毁坏他们的生存环境,所以治理环境应该是国家首要任务。即使我们盖起千万间广厦,修建起无数公路、铁路,如果任其环境恶劣下去,终究也是守不住的,人类生存与环境息息相关。

最佳贡献者
2

众所周知,黄河和长江是中国的两条母亲河,可以说,没有它们,中华民族的文化肯定不是今天这副欣欣向荣的模样。但这两条河流在福泽中华大地的同时,也给中华大地上的人们带来了不少麻烦。就比如说黄河自古以来就有的特性:爱发洪水!近几年来,黄河虽然安分了一些,但长江又开始“闹脾气”了。

中国河患问题?我们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一句话叫做“有河患,无江患”,河是指黄河,经常为患, 江是指长江,长江它本身并不是一条害河,它很不容易发洪水的!为什么呢?

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长江的上游,四川,包括青藏高原那一带,是有很的原始森林,我们都知道森林的话 可以涵养水源,建国时,长江上游这些森林涵养水源的能力是 4000亿立方米!上游无论怎么下暴雨,这些森林都会把水吃住,而近60年来的 乱砍乱伐,只是为了少数商人和官员得到利益,无数森林被砍成荒山!

到了今天,这些森林的涵养水源的能力已经锐减到1000亿立方米,森林的吃水能里一下就减少了3/4,3000亿立方米的水要直接由长江来承担,这要是不发洪水也就真没天理了,有人说,不是有三峡工程么,三峡工程可以阻挡洪水!忘了告诉大家,三峡工程的吃水能力只有 300亿立方米,跟3000亿 好象差个0 吧?你修十个三峡大坝 才能把森林吃不出的水涵住,再说这只是第一个问题.

还有一个问题! 长江中下游地区是平原,背面上江汉平原,南面是洞庭湖,长江中下游跟很多的湖,如洞庭湖水系,鄱阳湖水系 都是沟通的,就是长江水真的涨起来了,也会分洪到中下游的这些湖里,这些湖的水位只要涨几厘米,长江水位就可以下降1米,只要用中下游的这些湖蓄水的话,分洪的话,即使长江上游的森林没有吃住水,也完全不可能酿成洪灾.

我国自古以来都是这样的,现在的问题是,长江中下游的各个湖泊都被围湖造田,湖泊被填死,造农田,甚至造城市,这样一来这些湖泊完全失去了蓄水分洪的能力,长江一但涨水,这些围湖的田,围湖的城,也是第一个被淹没的.

从以上两点,就可以看出了为什么现在长江会发洪水了,上游的森林已经失去大部分涵养水源的能力, 中下游的湖泊也失去了大部分蓄水分洪的能力,这要是再不发水,不是显得自然的力量太过渺小了.

这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凡是破坏自然环境者,必将遭到自然的严厉惩罚!可是这种惩罚,为什么要降到 我国的穷苦百姓身上啊?这也太不公平了!!可悲!可叹!

3

历史上都是黄河水患,为啥最近几十年变成了长江水患了呢?“万里长江,险在荆江”,荆江是长江自今湖北枝城至湖南城陵矶段,河道弯曲狭窄,有九曲回肠之称。且清江、汉江和洞庭湖水系都在这里集中汇入长江,长江干流决口多发生在此,荆江段也是长江中下游最早出现堤防的河段。

荆江牛轭湖段河道变迁图


荆江水患的出现,与自然环境的变迁和居民对湖泊滩涂的围垦密不可分。荆江地区最早是古云梦泽的范围,汪洋一片。

臣闻楚有七泽,尝见其一,未睹其余也。臣之所见,盖特其小小耳者,名曰云梦。云梦者,方九百里,其中有山焉……其南则有平原广泽,登降陁靡,案衍坛曼。缘以大江,限以巫山。

——西汉 司马相如 《子虚赋》

你看,我云梦泽辣么大,还是七天王里面最弱的……荆江沿线的地理变迁,除了天然因素,人为的有两个方面,一是垦殖,二是堵口。咱们先说堵口。宋代以前,长江干流上保留有大量与大小湖泊连通的水口,天然湖泊仍保留着较好的调蓄作用,荆江沿线的堤防以保护围垸农田和城市为主,并未连成一线,留有大量“穴口”,元代有“九穴十三口”之称。

明成化年间(1465—1470年),江陵城东长江北岸的黄滩堤被改为石堤,嘉庆二十一年(1542年),江堤北岸的郝穴被堵塞。自此,荆江大堤上至堆金台,下至拖茅埠,长达124公里的堤段连成整体,时称万城大堤。

清代靖江两岸堤防不断延伸加高,北岸江陵、监利和沔阳境内的江堤长达600余里,南岸江陵、公安和石首境内的江堤长达300余里。

为加强荆江大堤的管理,明隆庆元年(1567年)设堤甲法,以民夫修守,北岸7300余人,南岸3800余人。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大水,大堤溃决,淹没江陵城,乾隆拨发库银200万辆堵塞决口,加培堤身,设石尺水志,规定堤防保固期限,改民堤为官堤。

江陵城(今荆州古城)荆江大堤历史发展示意图

简单来说,最早的时候,这一带有很多湖泊,都与长江水系连通,相互自由进出,宋代开始,零星围起来一些地方,明清时期,堤坝由围城、围田慢慢推进,最终变成了围江,发展成了沿江堤防,穴口先后堵掉,长江水只能在河道里淌了……

然而,长江虽不及黄河这么夸张,也是有携带泥沙的,荆江这一带九曲十八弯,长江出三峡后流速骤然变缓,天长日久河道还是会壅塞。举个栗子:

这是明代建在长江边上的万寿宝塔

由于荆江大堤不断加高,现在已经……

那么,堵穴口建大堤的根子又在哪里呢?围垸垦殖。

“洞庭湖为湖南北水利之枢纽,贫穷私垦,豪强争占,五方集处,讼狱日滋。惟洲地愈积愈宽,则湖面愈占愈狭,容水之区日逼,必致横溢四出。湖北则荆江大堤受其害,湖南则滨湖州县被其灾,盖湖中之水既渐变而为田,则湖外之田,将胥变而为水,此必然之势也。臣上年到任后,察悉情形,以为湖南之大患,无有过于此者。明知已成之洲,万不能再事刬除,俾复全湖之旧。然救弊补偏,亦正岌岌不可终日。”

——清代湖南巡抚王文韶《片陈南洲水患》

已经讲得很清楚了。古人不是不懂,也实在是无能为力。断人生计得罪豪强激起民变这种事……我还是把大堤尽量再修结实点吧……

长江垦殖是个渐进的过程,因为底子太好(湖北号称千湖之省),所以矛盾在宋才出现,明清才严重起来,清后期,才开始变大灾了。

张飞庙

几次大灾如下:

1849年(清道光二十九年),长江中下游、太湖流域和淮河下游里下河地区大水,江汉平原一片汪洋,洞庭湖区、鄱阳湖区圩堤大多溃决,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6省150余县受灾,辽宁、河北、河南、陕西、广东等省258个县受灾。

1860年(清咸丰十年),长江上中游普降暴雨,干流发生特大洪水。屏山、丰都、万县等10余个沿江州县被水围,城垣坍塌,房屋倒塌,人畜大量漂没。此次大水冲开了藕池口,大量洪水分入洞庭湖,洞庭湖区大部被淹。此外,苏北大水,里运河堤决。浙江沿海风暴潮灾,钱塘江海塘毁坏严重。

1870年(清同治九年),长江发生了历史上最大的一场洪水。从四川盆地到长江中游平原湖区,约30000平方公里的地区被淹,嘉陵江各河沿岸、重庆至汉口长江沿岸城镇农田普遍遭到淹没,合川、万县、丰都、宜昌等县全城尽成泽国。宜昌以下,圩堤普遍溃决。荆江南岸公安县“大水溃城淹平屋脊”,监利以下荆江北岸堤防多处溃决,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区一片汪洋。全国各省189个县受灾。

1931年(民国二十年),气候反常,珠江、长江、淮河及松辽流域,连降数月大到暴雨,“南起百粤北至关外大小河川尽告涨溢”,造成全国性的特大水灾。全国受灾区域达16个省592个县市,其中,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灾情十分严重。长江各大支流普遍发生洪水,中下游江堤圩垸普遍决口,江汉平原、洞庭湖区、鄱阳湖区、太湖区大部被淹,武汉三镇受淹达3个月之久。湖南、湖北、江西、浙江、安徽、江苏、山东、河南8省合计受灾人口5127万,占当时人口的1/4,受灾农田973万公顷,占当时耕地面积28%,死亡约40万人,经济损失22.54亿元,是20世纪受灾范围最广、灾情最严重的一次大水灾。

总体上呈现集中爆发的趋势。至于现在长江上的三峡等水利枢纽,由于长江水量和黄河水量真心不是一个数量级,人工干预的效果并不是那么立竿见影。

三峡蓄水量再大,比之九百里云梦、八百里洞庭如何?所以才有了:湖北第二大湖梁子湖与牛山湖隔堤今晨爆破分洪 永久性退垸还湖


总之:

三峡尽力了,洪水别怪它,

洞庭瘦成狗,鄱阳长草啦,

千湖都成垸,各自看好家,

我这不淹水,江堤随他吧。

4

各位好,我来分析,向各位报告下:

一、从久远的历史上看,我们的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或者说在同一时期,黄河流域的文明比其他地域的文明发达程度要高,所以,一旦黄河流域有水患,影响力就会比较大,史书记载量一定就会大,后世知道的就会多。也就是说,即使两地都有水患的话,黄河流域的影响力广。


黄河水利的梯级开发

二、黄河流域的水患主要集中在中下游,黄河是地上悬河,在下游河段多次改道,这种现象是和悬河这种特殊的情形是分不开的,知道了灾害的成因,治理起来就会有的放矢,加上黄河流域的雨水相对比较小,相对来说治理难度小,只要有效控制住上游来水,分配好来水就行。


三、黄河悬河溃破,形成的危害就大得多,所以在解放后,我国对于黄河的治理重视度高、力度大。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我国从黄河上游开始兴建了一系列的梯级开发水电枢纽,集防洪、航运、发电于一体,主要有龙羊峡、刘家峡、青铜峡、三门峡、八盘峡、盐锅峡等,包括2001年最后交付的小浪底水利工程,基本上将黄河水资源有效利用、有效控制,洪水灾害发生的概率小。

四、再说长江,相对黄河来说,雨量充沛,治理难度大,长江出四川盆地以后,就进入平原地带,而平原地带修建大型水利枢纽的实际效果小,长江三峡只能拦截上游洪水,对于中下游洪水无能为力,而中下游的汉江、湘江、赣江等来水量却是雨季来水的主要来源,而在平原上无法对洪水进行有效的人工干预。我国政府对于长江的治理也同样重视,荆江分洪区以及中下游全流域的堤坝加固工程不断进行,还是上面所说,平原上的水利系统难度大,效果无法同黄河上利用落差形成的各级梯次开发的水利枢纽相比。

平原上的荆江大堤

五、洞庭湖和鄱阳湖两大湖区,由于泥沙淤积和人工开发,实际蓄水量变得越来越小,在前期的退田还湖工作中,没有解决泥沙淤积和蓄水量得不到提升的问题,没有这两大天然蓄水池的蓄洪功效利用,长江下游的洪灾威胁就得不到解除,后期,我有个异想天开的想法,就是将在我国南海等海洋上无往而不利的造岛神器放到两大湖区,彻底疏浚两大湖区。


洞庭湖、鄱阳湖的淤积

六、随着南水北调和引江济淮工程的推进,长江水量将越来越多地进行人为干预,有效解决中下游水量的控制与分配。

引江济淮工程正在推进

可能有些文不对题,说得不在路数上,别见笑。

5

黄河与长江是中华民族的两条母亲河,可以说是长江和黄河孕育了中华民族的的发展和壮大,自古一来就有这样的一种说法,有河患,而无江患黄河自古以来就是水患严重,从大禹治水开始到建国初期黄河水患可以说是一直都没断过,黄河水患在建国之后,国家加大对黄河的治理力度,建设防洪大堤,每年都治沙之水,加之小浪底建成之后,调水调沙大大加强啊,黄河近几十年真少出现水患,加之黄河流域近几十年降水减少黄河的水流也减少十分严重,因为人口增长等诸多原因黄河中上游用水量变大现在的黄河下游地区每年都会有段时间出现断流现象,我家就是住在黄河边,而且是黄河最下游,每年在我们这黄河都会断流,水量减少非常严重,根本就不可能造成水患。


反观长江自古以来就没有多少水患,但是近几十年长江频频爆发水位预警,长江流域进来也是降水量猛增,水位高涨,长江流域自古以来因为长江两岸森林众多水土流失保护的好不想黄河流域水土流失这么严重,森林是天然的的屏障可以很好的吸收降雨保护土地,长江没有大量的泥沙,自然也就河道通畅了,在一点就是长江流域湖泊众多大都与长江相连可以很好的分担长江的水流,像洞庭湖,鄱阳湖,历史中的云梦泽,这些湖泊都有泄洪能力,加之江南水乡,河流纵横,长江水流一大就被这众多的河流以及湖泊分担了压力。


但是随这近几十年来人口的增长,城市建设的加快,原来的森林以及有很多消失,随者森林树木的消失,长江流域的水土涵养能力下降,水土流失问题也开始加重,大量的降水问题需要直接由长江来承担。建国后期人口增长对长江流域的湖泊开始围胡造陆,洞庭湖的水域面积从清朝的6000平方千米,已经减少到了今天的2579.2平方千米。鄱阳湖和洞庭湖一样,水域面积也在不断缩小,传说中的云梦泽已经消失,近年来云梦泽遗留下来的湖泊群也在慢慢减少消失,江南水乡原来纵横交错的河流湖泊已经很多都消失不见了,长江流域的泄洪能力已经大不如前,现在的长江要比原来承受更大的压力这也就是造成长江水患越来越严重的原因。

6

气候变化是造成黄河流域雨水减少的重要原因。而长江珠江流域,人口太多,汽车太多,高温汽流引起长江流域雨水较多,洪涝灾害就多。

江西,湖南,湖北,四川,暴雨太大太多,是构成长江水患的重要来源。

造成洪涝灾害的重要原因,是下游泄洪通道不畅。疏通河道是当务之急。

长江流域上游,有星罗棋布的水库和拦洪大埧。如果调度有方,可减轻洪涝灾害。但是,这种水库还是太少了,无法实现彻底控制。

鄱阳湖平原,安徽平原海拔高度较低,洪水下泄慢,是造成涝灾的重要原因。应该从安微将淮河联通,加深加宽,增加长江洪水泄洪通道,最大限度的减轻洪涝灾害。

图片来自网络,如侵权请删除!

7

我最近几年一直在关注长江流域特别是长江中下游。这个问题的根本在于,水还是那些水,但是环境变了。

一方面,人员聚集区逐渐从黄河往长江转移,长江周边经济活动多,建设也多,对于排水等设施占用的也多,绿化等蓄水能力减弱,所以会感觉河道没有以前那么多、排水没有那么顺畅。

第二方面,大量的人员在城市中也会给市政排水带来压力。容易造成内涝,影响也更大一些。

第三方面,现在信息传输快,有点水马上都知道了。以前长江也不是没有水患,只是很多时候大家不知道罢了。

关注@苏州观察员 一起深度观察。

8

首先是因为历史上中原地带一直是王朝的中央,居住人口多,发生水灾后造成的影响大,所以历史上经常能看到记载的黄河水灾,但是长江记载的少不代表历史上长江水灾少。

特别是在水灾频发的长江荆江段河段易发生水患的原因是河道弯曲,地势低平,水流不畅。

荆江河道,蜿蜒蛇行,多浅滩和沙洲,水位高出两岸汉江平原,加上曲流发达,地势低洼,水流不畅,容易积水。

原本洞庭湖水域面积巨大,在古代就是一个大泽,因为长江经常倒灌进去,甚至把湖南湖北都连成一片,说明历史上长江荆江段在自在雨季本来就会被长江倒灌进附近的湖泊。而人类慢慢到大荆江河段定居后,开始修筑河堤,阻止长江水倒灌,一旦溃堤就会形成水患。

9

首先黄河的流量比长江根本不是一个级别。长江为9600多亿立方米,黄河为500多亿立方米。长江大约是黄河水量的20倍。所以理论上长江水患要严重的多!

其次黄河水量已经基本开发完毕。世界上没有水患的河流大多数是被开发到90%以上的河流。黄河开发超过了90%,以至于黄河出现了断流的现象。不得不采用南水北调,为黄河补水!所以黄河水患不可能,水都快没了!至于长江至今只开发的大约30%,无法做到完全控制长江水流,所以长江会出现水患!

最后历史上为啥有黄河水患,而长江水患较少!古时候黄河水患有以下几个原因:

1.对黄河没有开发完全!

2.黄河是“几”形。这导致上游一段在南方,中游一段在北方。冬天北方结冰,南方没有结冰。特别是开春以后南方的已经化了,北方还是冰,这就导致水位漫过大堤。解放后,军队还多次出动轰炸机,轰炸冰层,好让水流动。古时候则没有这个能力!

3.黄河中游,在清朝还是茂密的树林,结果绿林好汉众多。为了剿匪,官府把大树都砍伐了,形成了黄土高坡。大量黄土流失到河里,形成了悬浮河道。这也是水患的关键。近年黄河植树,早已让黄河变清澈了!

这就是黄河没有水患的原因。

至于长江没有水患原因很讽刺。以湖北为例,湖北号称千湖之省,解放初期有一千多个湖泊。大大小小的湖泊就是水患的天然蓄洪库。但解放后因为开发,导致湖泊消失,湖北湖泊已经不足100个。其他长江各省都类似。导致过去没有水患的长江,出现了水患。后来开始了退湖工程。让部分湖泊重新出现。但是很多原湖泊地方,已经居住了10万以上的人,基本上不可能再退了!这也算发展的烦恼吧!

10

记得当年看电视连续剧《雍正王朝》,开篇第一集就是康熙四十六年,黄河暴涨,河堤决口,上百万灾民流离失所。康熙接到快报,心急如焚,连夜召集王公大臣及诸皇子上殿议事,人人表情忧心忡忡。

黄河和长江都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几千年来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见证和承载了整个华夏文明的兴起和繁荣,对两条河流的治理工作贯穿于整个中国古代史。特别是黄河,自“大禹治水”始,治理黄河就成为历朝历代最重要的民生工程,其成败与否直接关系到政权的稳定性,甚至可与抵御外族入侵相提并论,古代为治理黄河还专门设立了与一品封疆大吏平级的官职——河道总督。从先秦时期到民国年间的2540年中,黄河下游决溢达1590次;明代276年中,黄河有143年决溢,清代267年中黄河有161年决溢。洪灾过后,片瓦不存,饥民遍野,瘟疫四起,天下大乱。黄河之所以容易泛滥,一是因为它流经黄土高原,而黄土高原属于人类较早生活和开发的区域,这加速了当地生态和环境的破坏,再加上黄土颗粒细小,质地疏松,很容易崩塌流失。黄河携带大量的泥沙进入地势较低的华北平原,河道开阔平缓,沙土沉淀到河流的底部,抬高河床,容易形成决堤,于是人们建筑堤坝,将黄河水约束在堤坝之内,日积月累之下河床越来越高,堤坝也越筑越高,黄河在下游形成了“地上河”。一旦决堤,黄河之水倾覆而下,所到之处如千军万马,房倒屋塌,冲毁田地,破坏力极大。同时在宁夏和内蒙古有一段黄河由南流向北,春天时低纬度的上游冰已融化,河水向下游流去,但中游仍在结冰,阻挡河流,形成凌汛,同样河水泛滥。1972年至1996年间,因为气候变化降水偏少,以及工农业用水过度,黄河甚至出现了另一种极端现象,那就是“断流”。

解放后,国家采取科学方法对黄河进行有针对性地治理:在黄河的中上游地带植树造林,从根源上解决水土流失的问题,降低黄河的含沙量;在不同河段建造水库,灵活调节黄河的水量,在不同的季节根据下游的蓄水量开闸放水;随着基建水平的提高,定期利用大型机械挖掘清淤,疏通河道;针对凌汛则动用部队的装备,炸掉堵塞河流的大型冰块。这些多方面的手段都保证了黄河洪涝灾害发生的概率被大大降低。从1999年开始,国家实施黄河水量统一管理与调度,黄河实现了连续20年不断流,河水也越来越清。

中国古代历来就有“有河患,无江患”的说法,长江水患的频繁程度与剧烈程度都不及黄河。原因在于长江上游的四川盆地植被丰茂,森林资源丰富,有效地避免了长江沿途的水土流失。中游一带又有鄱阳湖、洞庭湖等大大小小的无数湖泊具备天然的蓄水调节功能。但明清以来,由于南美引进的玉米、番薯、马铃薯等农作物适合贫瘠山地生长,四川、湖北、贵州、湖南、江西、安徽的山区和丘陵,大量的被开垦出来,森林资源被大范围破坏,导致上游洪水携带大量泥沙进入中下游,加重中下游的河床淤积;中下游由于人口增长,经济活动加剧,愈演愈烈的围湖造田运动造成了大量湖泊消失,即使鄱阳湖和洞庭湖的水面面积也大幅缩小,“八百里洞庭”甚至有干涸消失的危险,依靠湖泊和沼泽吞吐长江流域洪水的能力减退,造成了特大洪灾的频发。近代以来,长江流域的整体水灾情况呈现的是一个愈演愈烈的趋势,仅仅清末以来,长江流域于1870年、1931年、1954年、1998年共发生四次特大洪水(当然如果算上今年,应该是第五次了)。

经过多次特大洪水的教训后,党和国家也充分的认识到了保护森林和湖泊的重要性,这些年来也一直在大力推行“退耕还林、退耕还湖”政策,并且在长江上游修建三峡大坝以拦截上游洪水,但要想彻底规避洪灾的威胁,任然任重而道远。在此也希望今年的特大洪水能顺利过去,向广大奋战在抗洪一线的人民子弟兵和党员干部以及群众致敬!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