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营州之乱爆发的深层原因,实为北方少数民族对武周政权的不满和对李唐正朔的怀念。

其一、得国不正。唐太宗时,唐朝以意气风发、恢弘磅礴的天朝气势,及“爱华夷如一”的开明民族政策,赢得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尊崇。唐太宗也被北方少数民族,尊奉为“天可汗”。被迁徙至营州的契丹、奚、靺鞨人,亦因受到唐朝的优抚,而感恩戴德。换言之,唐朝在北方少数民族心目中的威信和地位,是真刀真枪打出来得,诚心相待交出来得。可篡权夺政而来的武周政权,因先天不足,缺乏相应的威信和地位。故此,北方少数民族对武周政权,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蔑视和反感。后东突厥汗国的默啜可汗曾向武周请求通婚,武则天命淮阳王武延秀前往突厥,娶默啜女为妃。默啜可汗得知,和亲者非李氏皇族,当即拘留迎亲的武延秀,怒曰:“我欲以女嫁李氏,安用武氏儿邪!此岂天子之子乎!”。又曰:“我突厥世受李氏恩,闻李氏尽灭,唯两儿在,我今将兵辅立之”。随后,默啜可汗打着“奉唐伐周”的旗号,大举入寇。武周命庐陵王李显统军十万迎战,闻李显亲来,默啜可汗遂退军北还。

其二、民族政策失当。“得国不正,致诸胡不服”,是武周政权与生俱来的缺欠。照理说,女皇武则天当扬长避短,尽力不要去刺激那些心存不敬的少数民族。可事实是,武则天更多依赖白色恐怖,来维系自身统治。而且,这种极端,很快蔓延至民族关系上。大批少数民族出身的李唐旧臣,因被武周视为异己,而遭到一干酷吏的疯狂迫害。西番酋长大将军阿史那斛瑟罗,险被酷吏来俊臣害死。一代名将黑齿常之,竟遭酷吏周兴污蔑而含冤自尽。上行下效,有了朝廷的政策导向,地方自然跟随成风。营州都督赵文翙肆意妄为、欺凌营州治下的诸胡,也就不足为怪了!正因武则天的政策失当,完全有悖于唐朝素来奉行的“华夷一体”、“恩惠抚和为主”的民族友好政策,进一步加深了北方少数民族对武周政权的敌视。

其三、人才凋零。武则天统治期间,杀人如麻,唐朝宗室几乎被屠戮殆尽!至于被杀害的文武大臣、州牧刺史更是不计其数。程务挺、黑齿常之、王方翼、李孝逸等一大批能征善战的武将,惨死于武则天之手。以裴行俭为代表的一批精于国事的文臣,也在武周的打压下,或抑郁而终,或潜于府邸不问世事。失去了这些名臣宿将,武周军队的战斗力,跌到了唐朝开国以来的冰点。这也是后突厥终能独立复国,李尽忠、孙万荣敢于公然叛乱的重要原因。

受以上三点的影响,营州之乱不可避免地爆发了。

以上摘自本人拙作《满汉风云》,欢迎大家关注。

最佳贡献者
2

唐朝任用高句丽贵族对安东都护府潜心改造下,安东都护府迎来了十年稳定发展的黄金时期。然而,这种平稳的局面因为营州之乱的突然爆发而彻底改变。

万岁通天元年(696)夏,持续的高温、干旱天气大范围袭击东亚大陆,受这次恶劣天气的影响,契丹地区出现大面积饥荒。作为执掌契丹羁縻事务的营州(治今辽宁朝阳境内)都督赵文翽既没有采取有效的赈济措施,也没有着手预防突发性事件,最终激起营州之乱。《资治通鉴》万岁通天元年夏五月壬子条记载:

营州契丹松漠都督李尽忠、归诚州刺史孙万荣举兵反,攻陷营州,杀都督赵文翽。尽忠,万荣之妹夫也,皆居於营州城侧(傍)。文翽刚愎,契丹饥不加赈给,视酋长如奴仆,故二人怨而反。……尽忠寻自称无上可汗,据营州,以万荣为前锋,略地,所向皆下,旬日,兵至数万。

五月二十五日,唐朝“命鹰扬将军曹仁师、右金吾大将军张玄遇、右武威大将军李多祚、司农少卿麻仁节等二十八将讨之”。唐军的纷至沓来、营州粮食短缺,已经不允许叛军在营州地区继续发展壮大。从叛军的动向看,除了一路叛军由李尽忠、孙万荣率领叛军主力南下幽、冀地区(以下称“南下叛军”)之外,一路叛军流窜到安东都护府统治地区(以下称“东逃叛军”)。

随着东逃叛军的到来,营州叛乱迅速向安东都护府地区扩散。从营州进入安东都护府地区的大路有三条:一是经汝罗城(今义县开州城村东、大凌河西的老君堡一带)走襄平南道渡辽河至辽东郡(今辽宁辽阳)为南道;二是过怀远镇(今辽宁北镇)东渡辽河走襄平北道至国内城(今吉林省集安)为中道;三是经通定镇(今辽宁新民以北)渡辽河再折向东南到新城(今辽宁抚顺北)为北道。从战事的发展态势来看,叛军东进走的是第三条路线。

新城是安东都护府的治所,又是安东都护府的西北屏藩,其战略地位不言而喻。安东都护府在新城地区积极组织防御力量,以遏制东逃叛军的攻击势头。新城的得失再次牵动着朝野上下的神经

但叛军久攻不下,于是将许钦寂押解至新城城下,令其说降。许钦寂出自安陆许氏,唐初名臣许绍的孙子,营州之乱爆发时任龙山军讨击副使,亲自督军和叛军战于崇州,结果兵败被擒。当时安东都护裴玄珪固守,许钦寂大义凛然地喊道:“狂贼天殃,灭在朝夕,公但励兵谨守,以全忠节,”遂壮烈赴死。武则天为了表彰许钦寂的气节,特授许钦寂长子许辅乾为海东慰劳使。许辅乾此行的目的,除了迎回父亲的灵柩之外,还代表朝廷慰劳安东将士。

万岁通天元年(696)九月,武则天任命建安郡王武攸宜为清边道行军大总管,主管河北道北部的平叛事务。万岁通天二年(697)正月,武攸宜与安东都护府通书信,通报了平叛战场的最新动向:

逆贼李尽灭(李尽忠)已死,营州饥饿,人不聊生,诸蕃首领百姓等,唯望官军……贼势穷蹙,去正月上旬,有妖星落孙万斩(孙万荣)营中,其声如雷,贼党离心,各以猜贰。天殃如此,人事又然,平殄凶渠,正在今日。大军即以二月上旬,六道并入,指期克翦,同立大勋,请公等训励兵马,共为掎角,开国封侯,其机在此,幸各勉力,以图厥功。

与此同时,东逃叛军在新城受挫后,转而进逼辽东城。辽东州都督高仇须率领数百将士出近接战,借助风向的改变,用火攻连破叛军十一阵,生获叛军一千人。武攸宜接到辽东州的露布后,立即驰奏朝廷。二月,武攸宜再通书信,对高仇须“体英伟之才,抱忠义之节,遂能身先士卒,为国讨雠……使国家无东顾之忧”之举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透露“营州士人及城傍子弟,近送密款,准待官军。某令将蕃汉精兵四十万众克取,某月日百道齐驱;分五万蕃汉精兵,令中郎将薛讷取海路东入,舟楫已具,来月亦发。”

为了配合薛讷渡海作战,各种供军物资已经事先汇集到登州。在监军御史范玄成推荐下,唐朝授王庆为登州司马、充南运使,负责将这些军需物资取登莱海道转输到辽东半岛。到圣历元年王庆“运停还任”,说明这次海运持续了一年左右时间。

据《为建安王与辽东书》载安东境内即有二万多叛军。薛讷所率五万蕃汉精兵的到来,无疑会使安东战场的力量对比发生明显的改变。东逃叛军为了摆脱覆灭的局面,开始由辽东城向东败退至磨米城,万岁通天二年(697)五月二十三日,东逃叛军在无力挽回败局的情况下弃杀高质、高慈父子。据《高慈墓志》记载:“(高慈)终于磨米城南”。这里特别指出的是,磨米城并不是这支叛军的历史终点。

当营州之乱进入尾声,东逃叛军已经无法挽回败局,被迫向东撤退。靺鞨人乞四比羽和粟末靺鞨人乞乞仲象、大祚荣父子作为这支叛军的核心人物,开始走向东北亚历史的前台。

营州之乱爆发的深层原因,实为北方少数民族对武周政权的不满和对李唐正朔的怀念。

其一、得国不正。唐太宗时,唐朝以意气风发、恢弘磅礴的天朝气势,及“爱华夷如一”的开明民族政策,赢得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尊崇。唐太宗也被北方少数民族,尊奉为“天可汗”。被迁徙至营州的契丹、奚、靺鞨人,亦因受到唐朝的优抚,而感恩戴德。换言之,唐朝在北方少数民族心目中的威信和地位,是真刀真枪打出来得,诚心相待交出来得。可篡权夺政而来的武周政权,因先天不足,缺乏相应的威信和地位。故此,北方少数民族对武周政权,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蔑视和反感。后东突厥汗国的默啜可汗曾向武周请求通婚,武则天命淮阳王武延秀前往突厥,娶默啜女为妃。默啜可汗得知,和亲者非李氏皇族,当即拘留迎亲的武延秀,怒曰:“我欲以女嫁李氏,安用武氏儿邪!此岂天子之子乎!”。又曰:“我突厥世受李氏恩,闻李氏尽灭,唯两儿在,我今将兵辅立之”。随后,默啜可汗打着“奉唐伐周”的旗号,大举入寇。武周命庐陵王李显统军十万迎战,闻李显亲来,默啜可汗遂退军北还。

其二、民族政策失当。“得国不正,致诸胡不服”,是武周政权与生俱来的缺欠。照理说,女皇武则天当扬长避短,尽力不要去刺激那些心存不敬的少数民族。可事实是,武则天更多依赖白色恐怖,来维系自身统治。而且,这种极端,很快蔓延至民族关系上。大批少数民族出身的李唐旧臣,因被武周视为异己,而遭到一干酷吏的疯狂迫害。西番酋长大将军阿史那斛瑟罗,险被酷吏来俊臣害死。一代名将黑齿常之,竟遭酷吏周兴污蔑而含冤自尽。上行下效,有了朝廷的政策导向,地方自然跟随成风。营州都督赵文翙肆意妄为、欺凌营州治下的诸胡,也就不足为怪了!正因武则天的政策失当,完全有悖于唐朝素来奉行的“华夷一体”、“恩惠抚和为主”的民族友好政策,进一步加深了北方少数民族对武周政权的敌视。

其三、人才凋零。武则天统治期间,杀人如麻,唐朝宗室几乎被屠戮殆尽!至于被杀害的文武大臣、州牧刺史更是不计其数。程务挺、黑齿常之、王方翼、李孝逸等一大批能征善战的武将,惨死于武则天之手。以裴行俭为代表的一批精于国事的文臣,也在武周的打压下,或抑郁而终,或潜于府邸不问世事。失去了这些名臣宿将,武周军队的战斗力,跌到了唐朝开国以来的冰点。这也是后突厥终能独立复国,李尽忠、孙万荣敢于公然叛乱的重要原因。

受以上三点的影响,营州之乱不可避免地爆发了。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