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其实挺憋屈的

最佳贡献者
2

不憋屈的!

大家感觉他憋屈,是因为安史之乱后,他的诗开始写当时的社会动荡,写自己眼前所见,写大唐从繁华走向跌落。这里面充满了愁和闷,所以,都认为他仿佛一生都憋屈了。

其实这只是杜甫的一段人生,他人生主基调不但不憋屈,还很昂扬乐观向上的呢。

他在一篇《壮游》里,是这样介绍他那风光的前半生呢。

“往昔十四五,出游翰墨场。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扬。
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
性豪业嗜酒,嫉恶怀刚肠。脱略小时辈,结交皆老苍。”

这是十四五岁的时候,就开始出入在翰墨场,七岁就才思敏捷,还写出了名震一时的《咏凤凰》诗,少年时候,与他结交的已经不是同辈之人,都是忘年之交。

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他还沾沾自喜的说自己“早充观国宾”。

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那时候的他有多风光呢?

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

自己的才华是直逼杨雄和曹子建,当时的额名流李邕和王翰,都争着来结交他。

这样的人生怎么可能憋屈呢?

他的所有不幸只是从安史之乱之后开始罢了,但是也是谈不上憋屈的。

他在成都的几年,也是过得很逍遥快活的。

在《江村》中,就是描写他那种悠哉悠哉的生活的,有句子“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为证。

他在春日心情大好,还“独步到江畔寻花”,憋屈的人能有这雅兴吗?

这寻花的经历,还留下了一组非常美的诗。像“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像“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不是爱花即肯死,只恐花尽老相催”,等等等等,都是杜甫美好所见里的句子。

杜甫一生虽然有愁,有悲,但那不是他人生的主基调,他的人生还是乐观的,积极的,有很多阳光和花朵的。

我是越读杜甫,越能感觉到他内心的丰盈和那种充实的人生的快乐,他的憋屈也只是吐出来的憋屈,他的内心是不会让憋屈过夜的,他绝对是有点知足常乐的乐天派的人生性格的!

3

个人的命运和祖国的命运紧密地联在一起。杜甫的一生,是最详实的见证。

杜甫的一生,活得实在是有些憋屈,郁郁然不得其志,怅怅然颠沛流离。他不但目睹亲历了山河破碎风飘絮的破败景象,而且见证了大唐王朝从盛到衰的转变过程。

一,杜甫从青年的凌云壮志到中年屡试不第的无耐。

杜甫出生于诗书世家,自幼好读,聪颖灵慧,少怀壮志,七岁便能成诗。

杜甫因为有优越的家庭条件,十九岁便开始游历祖国的大好河山。他游历数年,足迹遍布河东,吴越,为诗歌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及至父亲亡故后,家道逐渐中落,他又屡试不第,人生从此开启了贫苦困顿,失意落寞,憋屈不得其志的蹇途。

人生之悲,莫过于生不逢时,明珠不能放其辉,雄鹰不能展其翅,骏马不能奋其蹄。杜甫在他的《画鹰》《房兵曹胡马》中,以他雄心和热情歌颂雄鹰和骏马,借以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又在他的《望岳》中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展示自己的人生抱负。

但冷冰冰的现实始终没有给杜甫机会,只能是他在憋屈的生活中,被渐渐地磨平了生命中所有的棱角。唐玄宗天宝年间,杜甫不得不违心地奔走于权贵之间,投赠干谒,寻求出路,最后谋得个兵曹参军,抱负和壮志自然是无从谈起了。

二,造成杜甫不能伸展才华的主要原因,是腐败的政权机构。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傲骨,是由来已久的。儒家思想所宣扬的“士可杀而不可辱”的观念,早已深深地根植于他们的心中,他们大都以君子之行,衡量着自己的行为准则。满怀凌云之志的杜甫,在屡屡打击,生活所迫之下,虽然屈心抑志,但最终还是屈服于现实生活。

在以文取士的唐朝,以杜甫的才情,应试应该是绰绰有余。但在杨国忠,李林甫的把持和打压下,他不任河西尉,不得已,最后又屈心于兵曹参军。

三,战乱中的杜甫,颠沛流离,郁郁不得其志,最后客死他乡。

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也被叛军俘获,因其官小名微而被释放。他几经周折,冒险投奔肃宗,被授于左拾遗之职。

本是为国效力,施展才华之时,杜甫却因营救房琯而触怒肃宗,被贬到华州。在房琯这件事情上,肃宗对杜甫是“帝自是不甚省录”,也就是不会再被重用,这也标志着杜甫从此在仕途上再难出人头地。

小结。

正因杜甫生不逢时,又有着如此遭遇,一生屈心抑志,只能为温饱而疲于奔命。即便这样,依然朝不保夕,就连儿子也被活活地饿死了。最后,就连自己也在贫困劳顿中客死于舟中。

纵观杜甫的一生,活得是非常地憋心,一直在郁郁不得其志的困苦中,客死异乡他地。造成这种悲剧结局的原因,主要是社会环境的因素。

4

老杜,比当今农民幸福。

虽仕途坎坷,但有俸禄。

写诗游历天下,为苍生为自已生计为了白已远大的抱负。

纵有文章惊海内,纸上苍生而已。亦喜亦忧。

揭尽世上疮痍,道尽心中愤懑,吐槽大唐者,数他为最。

如逢今世,早为体制毙矣。

信乎?

老杜而今名闻课堂,民间。亦幸运尔。





5

还凑合吧,官场失意,文场得意。

6

我觉得“憋屈”的含义,更多是内心角度,内心角度的话,我觉得杜甫不算憋屈,因为他所有的憋屈,都通过他的诗句得以抒发,并千古传颂。

真正的憋屈,是再憋闷,再委屈,也无处可说,无人知晓,无人理解。

杜甫的一生,固然颠沛流离,固然风雨飘摇,固然穷困潦倒,固然心中理想无法实现;但他内心的不甘与呼喊,都在诗中了。

国破,天下人都知道他“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为官,天下人也都听到他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志向;

登高,天下人都知道他“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他憋闷着天下人的憋闷,孤独着天下人的孤独。因此,其实,他不憋闷,不孤独。


7

仕途不顺,才使他成为“诗圣″。″万丈光芒,诚有文章惊海内“。

8

求仁得仁吧。

除了写诗,看不出老杜还有什么其他才能,要他去当官具体管理民政,恐怕他没那个耐心也做不好——杜甫老朋友严武担任剑南节度使多年,老杜要有心下基层,谋个县令总是可以的,但他甘心一直在幕府中混吃混喝,可见眼高手低。

杜甫能文善诗,又同情底层民众,右政治清明时代,当个谏官大概能称职。生逢乱世嘛,只能“国家不幸诗家幸”了。

9

是这样。与李白不同,李白的诗是有感而发,“喷”出来的。同样是不朽的诗作,杜甫是苦思冥想,“憋”出来的。

10

其实杜甫挺憋屈的,为什么呢?他和李白不一样,李白号称诗仙写的诗潇洒飘逸,豪情万丈,因为李白所在的年代正是大唐繁荣昌盛的时候所以他的事很少有悲情东西,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官场不得志,亲眼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杜甫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名作。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3]

大历五年(770年)冬,杜甫病逝,时年五十九岁。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纵观杜甫一生官场不得志,后期生活贫困潦倒,颠沛流离,虽然死后名声大噪,但是他已经看不到了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