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景帝诛杀晁错,是借他人头用一下的权宜之计。只可惜没有起到直接效果,浪费了一颗忠臣的脑袋。
01
建议“削藩”
晁错(前200年-前154年),汉族,颍川(今河南禹州)人,西汉政治家、文学家。汉文帝时,任太常掌故,后历任太子舍人、博士、太子家令;景帝即位后,任为内史,后迁至御史大夫。
公元前180年,吕后驾崩,朝中大臣周勃、陈平诛杀了吕氏诸王,迎立代王刘恒为皇帝,是为文帝,文帝立刘启为太子。
吕氏专权被铲除后,但是刘姓诸侯王却在蠢蠢欲动,暗中积蓄力量,等待时机图谋不轨。
由于文帝以仁孝治天下,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平息干戈,与刘姓诸侯王暂时相安无事。
汉景帝刘启继位以后,提拔晁错做内史,后又升为御史大夫,位列三公,负责督察百官及诸侯王的行为。
晁错经过分析,认为诸侯王权力过大,威胁着中央政权的稳固。其中以吴王刘濞势力最大,特别提醒刘启要加以防范。
刘濞(bì)(公元前216年-公元前154年),沛郡丰邑(今徐州丰县)人,汉高祖刘邦之侄,代顷王刘仲之子,西汉宗室、诸侯王。
刘濞是刘邦哥哥刘仲的儿子,性情彪悍勇猛,素有野心。前196年,二十岁的刘濞跟随刘邦平定英布叛乱,立下军功。刘邦惧怕江东人士不服从皇权,就把荆国改为吴国,封刘濞为吴王,统辖东南三郡五十三城,定国都广陵(今江苏扬州)。
之后四十多年,刘濞一直暗中准备,私自铸钱,煮盐贩卖,积蓄力量。还招纳逃犯,谋反之心越来越显露出来。
御史大夫晁错洞悉了刘濞等诸侯王的所作所为,极力主张刘启削夺各诸侯王的封地,打压他们的势力发展,这就是所谓的“削藩”。
02
导致“七国之乱”被杀
刘启听从了晁错的建议,决定先削夺吴国的会稽郡和豫章郡。
吴王刘濞看到朝廷开始动手,不愿意束手就擒。
在景帝前元三年(前154年),刘濞联合各地诸侯王,打着“请诛晁错,以清君侧”的旗号,要诛杀晁错,安定国家,以此发动了叛乱。
这次叛乱,共有七个诸侯王参加,史称“七国之乱”。
得知诸侯王叛乱,刘启派太尉周亚夫带领三十六位将军去攻打吴国、楚国;另派周侯郦寄攻打赵国;将军栾布攻打齐国;大将军窦婴屯兵荥阳,监视齐、赵。
窦婴向刘启引见了曾经担任过吴国丞相的袁盎。袁盎趁机劝说刘启杀掉晁错,就可以平息叛乱,确保国家安全。
刘启采纳了袁盎之计,就把晁错腰斩于东市。
03
可惜了晁错一颗人头
汉景帝把晁错杀掉了,本想借晁错的人头平息这次叛乱。
但七国之乱并没有因此而停止。
晁错被杀之后,校尉邓公从前线归来,向景帝汇报与诸侯王交涉的进展情况。邓公认为诸侯的叛乱,清君侧只是一个借口。
邓公对景帝说:“诛杀晁错对内堵塞了忠臣之口,对外却为诸侯王报了仇,而叛乱并不会因此而平息。
景帝深以为然。于是,拜邓公为城阳中尉。
景帝刘启降诏讨伐,派遣周亚夫等将领带兵平叛。周亚夫采用截断叛军粮道的战略,最终击溃了叛军,用三个月的时间,彻底平定了叛乱。
叛乱平定以后,刘启趁机将诸侯王国的权利收归中央政权,大量裁撤诸侯国官吏的数量。从此,诸侯国不再拥有行政和司法特权,诸侯王割据的问题得以彻底解决。
04
晁错之死的原因
晁错被杀,纯粹是刘启一厢情愿导致的。
第一,晁错与袁盎素来相互仇视。
晁错担任御史大夫后,就派人调查袁盎收受吴王刘濞贿赂的事情,证据确凿,依法应该处以死刑。刘启下令赦免,只把袁盎贬为平民。
吴楚七国叛乱后,晁错准备趁机打击袁盎,结果他的下属都不赞成。袁盎得到消息后惊慌恐惧,星夜拜访窦婴,要求进谏景帝当面陈述。
景帝召见袁盎,袁盎认为七国之乱不足为患,请求屏退左右,向景帝献计说:“吴楚叛乱的目的在于杀晁错,恢复原来的封地;只要斩杀晁错,派遣使者宣布赦免七国,恢复他们的封地,就可以兵不血刃,平定叛乱。”
景帝默然良久,最后决定牺牲晁错,以换取诸侯退兵。
于是,封袁盎为太常,要他秘密整治行装,出使吴国。
晁错之死,直接原因与袁盎有关。
第二,晁错与朝中大臣素不和睦。
汉文帝时期,贾谊与晁错都曾经谏言削藩,但没有被采纳,这与当时的治国理念和形势有关。
当时,治国理念都是道家学说,主张休养生息。削藩不但触动诸侯王的既得利益,而且朝中大臣也不许多反对者。
晁错年少时师从张恢学习先秦法家申不害、商鞅的学说,强调法律的作用,锐意改革。但晁错的德行节义不足,不能镇服众人。与周围大臣关系并不融洽,丞相申屠嘉、外戚大臣窦婴、大臣袁盎等都与晁错有隔阂,甚至是怨仇。
袁盎献策十多天后,丞相陶青、中尉陈嘉、廷尉张欧联名上书,弹劾晁错,提议将晁错满门抄斩。景帝批准了这一奏折,此时晁错 毫不知情。
景帝派中尉宣召晁错上朝议事,到了长安东市,中尉停车,向晁错宣读诏书,腰斩晁错,当时晁错还穿着上朝的朝服。
第三,汉景帝的策略
当时,景帝考虑的不仅是吴楚联军是否罢兵的问题,还想看看造反的诸侯下一步的打算。
诛杀晁错,起码可以稳定这些诸侯,更重要的是,可以让朝中大臣团结一致抵御叛军。
因为周亚夫、郦商、栾布、窦婴等带兵大臣基本上都与晁错不和,同时,“牺牲”晁错,吴楚联军就基本失去了反叛的旗号。
景帝经过权衡利弊以后,决定斩杀晁错,借他的人头用用。
总之,晁错为了削藩而赴死难,死后争议不断。但他公而忘私、国而忘家的情怀,千百年来一直受到赞颂,司马迁、班固等史学家都给与很高的评价。
根本而言,晁错就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晁错强行削藩,是冒着极大的风险,他的父亲就极力劝解,但他依然孤注一掷。他的父亲为此服毒自尽。
但晁错之死,毕竟让景帝看清了诸侯王的真正意图,也堵住了朝中大臣的嘴,缓和了景帝与大臣们的矛盾,为彻底削藩做出了特殊的贡献。
尽管晁错之死,实属冤屈,但死得很有价值,值得后世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