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谭嗣同真的是被砍了三十几刀才断气的吗?(关注葛大小姐,天天历史故事!)


古人常说“掉脑袋不过碗口大的一块疤”,某位先辈也曾豪言壮语“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慷慨赴死,一刀了命,实在是壮士风范,豪气万丈,但真实的情况远比豪言壮语要残酷的多!

古代刑场比生意场还黑

古代刽子手,斩首时有很深的门道,一刀下去,咔嚓一声,脑袋搬家,那叫一个干脆利索,犯人还没有感受到痛苦就已经身首异处了,但是,这种待遇可不是谁都能享受到,这需要犯人家属花钱打点或者是上面开恩开能有的。

若果打点不到位,刽子手一刀下去拖泥带水,只砍掉半拉脑袋,让受刑者受尽无尽的痛苦。

如果是受刑者惹下大祸事,招惹了不该招惹的人,刽子手就会祭出绝户神器——大将军刀,此刀无刃,刀落到脖子上,力道拿捏得巧妙,绝不会一刀两断,有可能是十刀、八刀,甚至是几十刀,这就不是砍头了,而是锯头,数刀下去,受刑者还在苦苦挣扎,不能断气,哀嚎不止,痛苦万分!

“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当年就是刽子手用这种钝刀斩首的,场面惨烈无比!

不一样的富二代

古代人起义,不是吃不饱饭,就是娶不上女人,都是被逼无奈才走上这条道的,像谭嗣同这种超级富二代造反还是少见的。

1865年,谭嗣同出生的时候,他的父亲谭继洵已经是湖北巡抚了,相当于湖北省省长,后来谭继洵还署理过一年的湖广总督,相当于湖南湖北两省的省委书记兼省军区总司令,生在这样的家庭,谭嗣同什么都不用干也能一辈子衣食无忧,12岁那年,北京的一场瘟疫,夺去了谭嗣同的母亲、长兄、长姐三个亲人,谭嗣同卧床三日,鬼门关前走一遭,其字“复生”,也是由此而来。

谭嗣同热爱新学,还是一个武术高手,曾跟随通臂拳师胡七、大刀王五和父亲的属下刘云田学艺。

虽然出生于官宦世家,但是,他却走了一条与父亲完全不同的道路,成为最激进的维新派。

维新变法后期,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阻力太大,维新派决定发动政变,夺取政权,谭嗣同密会袁世凯,要袁带兵入京,”围园杀后“,袁世凯却密告荣禄,慈禧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捕杀维新派。

维新派做鸟兽散,康有为、梁启超早早开溜,日本使馆曾派人联系谭嗣同,表示可以为他提供“保护”,被他回绝,他也回绝了梁启超的好意,慷慨陈词:“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为不连累父亲,被捕前,他将父亲写给他的信全部烧毁,然后模仿父亲的笔迹写了一封家书,训斥儿子谭嗣同不忠不孝,声言要脱离父子关系,这也许是他为开脱自己父亲做的一点努力吧。

在狱中,他留下绝命诗传于后人“望门投止思张俭, 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表明自己誓死不屈。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谭嗣同

根据谭嗣同的师傅胡七的回忆录《谭嗣同就义目击记》记载,慈禧太后对“戊戌六君子”特别痛恨,恨不得将他们凌迟处死,由于光绪十一年废除了凌迟刑罚,所以,她特意交代,用钝刀行刑。

1898年9月28日午时,北京宣武门外菜市口,这一天,北京城里的百姓倾巢而出,谭嗣同等人在囚车中赶赴刑场之时,沿途百姓纷纷把烂菜叶、臭鸡蛋扔到他们身上,大骂不止。被押赴刑场的谭嗣同大声疾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康有为的胞弟康广仁第一个受刑,钝刀子砍头,砍了五六下,才把康广仁的头割下来,看着满地的鲜血,愚昧无知的老百姓欢呼雀跃。

谭嗣同是第五个行刑,由于慈禧有交代,刽子手拿出了号称“大将军”的钝刀,“特别关照”谭嗣同。

清代斩首最有名的就是“大将军”和一个“五件套”,这五件套分别称为大爷、二爷、三爷、四爷、五爷,他们锻造的材质不同,斩的对象也不一样。

对于普通的老百姓,一般选用快刀斩,对于高官、贪污较多的官和谋逆的官员,往往采用钝刀斩首,以泄私愤,警示他人,戊戌六君子无疑是让慈禧最为痛恨的,用钝刀处决他们,更能达到警示的效果,所以,对付谭嗣同,刽子手请出了多年没用过的大将军刀。

这把大将军,与其说是刀,称他为一块铁更为合适,因为它根本就没有刀刃,甚至比锯子还不如,安排谭嗣同第五个受刑,无非是让他看到同伴被杀的血腥场面。

当看到请出大将军刀时,愚昧的老百姓竟然欢呼起来,拍手称快,俨然是鲁迅笔下看客的形象。

《谭嗣同就义目击记》中的记载,“头一刀杀康广仁,轮到第五刀,天哪!才轮到我们谭先生的头上。前清杀官员的刀和杀平民的刀不同,官越大刀越钝。这不叫砍头,叫锯头,锯头比砍头的痛苦要添上几十百倍的。而对这痛入骨髓的惨状,第五个受刑的谭先生,一直是若无其事的样子,砍了30多刀才断气。”

但是,谭嗣同等人的血没有唤醒愚昧无知的老百姓,“六君子引颈就戮时,风雨如晦,可众多的北京城围观老百姓们怀里揣着的,却是蘸血的馒头。”

谭嗣同死后,其父亲谭继洵被免职,两年后也抑郁而死。

出卖谭嗣同等人的袁世凯沾沾自喜,自以为聪明识时务,忽悠了谭嗣同,还写了一本书《戊戌纪略》为自己辩白,向朝廷表忠心,把欺骗谭嗣同的事情描写的绘声绘色。

但是,欠的债总是要还的,谭嗣同的学生蔡锷彻底玩弄了他一把,袁世凯想要称帝,北洋军阀无人支持,西南军阀首领蔡锷却跳出来为他鼓吹,在《劝进书》里第一个签名,等袁世凯前脚在北京称帝,蔡锷后脚就跑到云南讨逆,活活气死、逼死了袁世凯,也算是为老师谭嗣同报了一箭之仇。


参考资料:《谭嗣同传》、《谭嗣同就义目击记》


欢迎关注、转发、评论,葛大小姐和你一起读有趣的历史!

最佳贡献者
2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谭嗣同被砍了三十几刀?瞅着题目俺的大巴掌抽着自己个宽脑壳,这得多大的仇啊!瞅着这数字,摸着俺自己个的大脖子,这痛也得痛死啊!

那么这事是真的吗?其实这事,他只在谭嗣同的师傅胡七的回忆录《谭嗣同就义目击记》中提到过。写到这里,俺就想起小时候,看到的电影《谭嗣同》,在最后有这么一个镜头,行刑的时候谭嗣同,撅着嘴轻轻的吹去一只爬在木墩子上的小虫子,这一幕在俺这大脑壳里印象实在是太深刻了。

今天俺就借题主这一亩三分地,把谭嗣同和这戊戌六君子的事,和大家唠叨唠叨,顺道咱在掰扯掰扯这三十几刀的事。

开头的事

这么说吧,咱大华夏地头上,没有那个朝代被老外作践成这个样子。它满清小三百的基业,就把咱大华夏领头羊的地位,生生的祸祸成了鸡尾巴。就连那大海对过那小鬼子,蹦跶起来没有三尺高的家伙,都能骑在咱头上晃着那中间一点红的膏药旗耀武扬威,那真真的叫羞死个人了。

满清打嘉庆开始,他这国力就开始整下坡了,到了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爆发,整个那就不是下坡路了,简直就成了断崖。

一个自由落体运动这就开始往地上拍,那时候社会矛盾大爆发,他满清自身的弱点那也暴露无遗。大鼻子蓝眼珠子白皮肤的家伙们扛着枪拉着炮,耀武扬威的只要不开心,在咱大华夏地头上架着几门小炮这就来了。

黑色的大烟膏子,不知道是那个不要脸的给起了福寿膏的大名。那其实整个就是一吸血的爬虫,把咱大华夏的精气神吸的是干干净净,钱吸没了,骨头吸软了,自信也快吸没了。

咱着大华夏一天天的变穷了,老百姓一天天的变弱了,见了大鼻子,你也别管在他们地界是地痞还是混蛋,天天的就快爬地上喊声:“洋大人早!”

满清自身的腐化堕落,看不清世界的真相,这官逼民反,洪秀全扛着旗就给他来了个太平天国运动,这一打就是十几年啊。

满清最后险胜了,但他着元气也快打没了。到了同治、光绪,咱大华夏地头上围了一大圈的藩篱,愣是没剩下一个,就这局势,大华夏的本土早早晚晚就得被大鼻子外加小鬼子那矮地瓜给瓜分了。

上上下下五千年的锦绣山河,你都没法瞅下去,哭的心思都有。

就这状态,就这局势,满清那朝堂上还整出了:“宁赠友邦,不予家奴”的混账话。民间饥民遍地,土匪和那强盗跟那韭菜似的,割了一茬是又一茬。

咱大华夏的子民就这么认怂了吗?当然是不能啊!站的高,瞅的远那些个有脑壳的人,以及装满了民族危亡思想的秘密党会,这就纷纷而起,力图救大华夏于危难之中。

有主张维新变法的;有整维护王权,给满清搭把手大耳光子糊洋鬼子的;更有甚者拉了旗杆子,反正是破罐子,一并摔了,捎带手把大鼻子踹下大海的等等,各种各样的思潮,想法那叫个海了去了!

戊戌政变

谭嗣同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想用维新变法来拯救大华夏。但是在戊戌政变中,还是棋差一招。改良派瞅着满朝堂中所有手里握着枪杆子的将领中,也只有长期驻扎在朝鲜那地的袁世凯,主张变法改良。

所以拉拢袁世凯为戊戌政变保驾护航,结果一帮改良派被袁世凯卖了个掉底,输的稀里哗啦。蹲在帘子后边垂帘听政的慈禧赢的是稀里哗啦。

光绪被囚禁了,城门关闭了,交通也封锁了,三千大辫子兵拿着破刀片子满世界拿人。就算是这种情况之下,谭嗣同还是在寻求机会营救光绪,但大家伙都知道这是徒劳的。梁启超在离开之前,劝谭嗣同一起离开去日本,日后再做打算。

“那个国家搞变法,不留点血?咱大华夏搞维新变法还没有留过一丁点血,这也许就是我们失败的原因吧!既然如此,我谭嗣同愿意成为变法维新去流血牺牲第一人!”

戊戌政变的整个过程大约就是这样,为了解答题主的问题,那么接下里,咱就通过胡七的回忆录来瞅瞅谭嗣同被捕那天发生的事。

胡七的回忆

首先介绍一下胡七。这人是一武术大家,有一外号叫通臂猿胡七,算起来应该是谭嗣同的父辈,俩人是因为拳脚相识,谭嗣同小的时候就从胡七这里学过拳术。这么算来,胡七应该是谭嗣同的师傅,但俩人却以兄弟相称,从这里我们不难发现俩人的关系好的很。

说句大白话,胡七虽然年长,但他很敬佩谭嗣同。

赶到戊戌变法的时候,胡七和大刀王五俩人就开始负担谭嗣同的衣食住行以及安保问题,而谭嗣同被捕的这天,他就是和这两人在一起的。

这天慈禧那懿旨可下来了,咋说呢?慈禧这朝堂基本上和窟窿眼差不多了。胡七接到消息,这就去了浏阳会馆找到了谭嗣同,把这事一说,可谭嗣同却根本没有当回事。

翻开匣子,找出七封家书——都是谭嗣同的老爹的来信。谭嗣同的老爹叫谭继洵,当时还是湖广总督。

谭嗣同也没有避讳胡七,拿一封看一封,看完就烧,烧完又模仿父亲的笔迹,再整一封塞到原来的信封里,这每一封的假信中都是父亲骂儿子的口吻。

写到这里,俺就想起,总有人说谭嗣同父子俩人不和,也许原因就是这七封信。但老话说的好,尚且虎毒不食子,老爹在怎么唬你,但心底里还是放不下的。

话头拉回来,咱接着聊,这一整就整到了第五封的头上,这太阳公公都急不可待的要出来了,谭嗣同还在写。这一家伙把个呆在旁边的胡七和王五急的上蹿下跳,但拿着谭嗣同也没辙。

到了写完第七封的时候,门外的捕快也就来了。胡七和王五要拉谭嗣同跳房顶上逃,谭嗣同摇了摇头。

俺在这里插一句,这个时候的谭嗣同可不是啥手无缚鸡之力的白面书生,人家多少也会一点咱说的轻功,不过在江湖人的眼里,这叫轻身术。要真逃,在胡七和王五的帮助下,那几个捕快还真不够看的。

“不了!你们走吧!”谭嗣同这就已经打定了扑死的决心。

俩人也明白,就这么耗下去,他们俩人也得陪着一起死,这死可就白死了,在最后的关头,俩人跳房顶走了。

此后俩人想要营救谭嗣同,连狱卒都卖通了,这就联络了仰慕谭嗣同的十六个人,加上他俩一共十八个人,计划都安排好了。

但谭嗣同却拒绝了。

三天后菜市口上,就要问斩。据说在问斩的时候,慈禧话特意说了,好好行刑的话。

行刑那天胡七和王五,两人就站在不远处的房顶上看,黑压压的一片人都在看。这头一刀砍的是康广仁,俩人眼里的谭先生是第五个。

当刽子手举起鬼头刀的时候,俩人的心都碎了,大半辈子都埋入黄土的人,都哭了。

据胡七说,满清的规矩,这杀平头老百姓的刀和当官的刀是不一样的,官越大,用的刀越钝。砍谭嗣同的刀叫大将军刀。从这里大家伙不难看出来,这鬼头刀已经是顶天了的钝。

一刀下去,血出来了,但脑袋还在脖子上,这不是砍头,这是锯头。

俩人是睁大了眼珠子瞅的,这一挨就是三十多刀。过后俩人冒险替谭嗣同收了尸,此后胡七和王五又多次组织人员刺杀荣禄,这是后话了!

这是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啊!大华夏这地头从不缺有血性的汉子!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3

谭嗣同是清末戊戌变法中的主要人物之一,当时变法失败之后,其实谭嗣同也和康有为一样是有机会逃走的。但他却没有选择康有为不光彩的外逃之路,康有为咱们之前已经讲过了,所以就不再赘述这个伪君子的所作所为。谭嗣同选择了一条不归路,他想用自己的死来震颤还在沉睡的百姓,当时和谭嗣同一起被杀的,还有另外五个戊戌变法的重要人物,也就是说谭嗣同英勇就义时并不是被单独行刑,而是他们六个人在同一天被先后斩首。

关于谭嗣同死时的具体情况,在咱们所接触的相关记载中,基本上都是含糊菜市口斩首简单概括。谭嗣同被砍30多刀才死的说法,主要是一些民间传说居多,简单的说就是慈禧对这些变法人士非常痛恨。慈禧认为这些人的出现,打破了那个处在动荡时期的微妙平衡,正是因为他们的挑拨才让自己和光绪反目成仇,所以慈禧在取得最终胜利之后,要将心中的怒气再次发泄。在这样的前提条件下,慈禧授意下面执行斩首的官员,在对谭嗣同执行斩首时采用钝刀慢拉的形式,让他慢慢的在疼痛中折磨致死,所以就有了谭嗣同被砍头30多刀才死的这种说法。

我个人认为谭嗣同被砍30多刀惨死的说法并不可靠,因为慈禧想要采用这样的方式报复谭嗣同的话,完全可以判处他们凌迟之刑。凌迟就是一刀一刀的将人外面的皮肉慢慢割去,古代经常用千刀万剐这个词来形容这种残酷的刑法,凌迟之刑要比钝刀斩首的小伎俩痛快的多。有人可能会说清末是废除凌迟刑法的,凌迟这种残酷的刑法确实是在清末消失,但那要等到在公元1905年才实施。而谭嗣同被执行死刑的时间是公元1898年,所以在时间上来说完全没问题,慈禧绝对可以用凌迟达到自己的目的。

综上所述谭嗣同被慈禧特殊照顾惨死的说法可信度不高,但谭嗣同的死绝对有意义,他用自己的死警醒了无数世人,而且临死前面对生命的结束也毫无畏惧。

一句:“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至今想起都内心澎湃。
4

如果“戊戌变法”成功,光绪皇帝必然皇权巩固,慈禧太后也将再难“垂帘听政”,作威作福。所以,当慈禧看到戊戌变法对自身的危害后,果断出手,通过利诱袁世凯,一举将“戊戌变法”扼杀在了成长的摇篮。光绪皇帝被幽禁中南海瀛治,谭嗣同、林旭、杨深秀等“戊戌六君子”被捕后杀害。

事后,有人说慈禧对变法积极的谭嗣同恨的牙痒痒,所以在处斩谭嗣同的时候,给了刽子手一把“将军刀”,俗称“钝刀”,就是不想给他一个痛快,想用这样的残忍手段将他折磨死,以泄心头之恨。因此,刽子手挥动钝刀连续砍了三十几刀,才将谭嗣同杀死。

对此,无论是从人情世故上来说,还是历史记载,或是人的身体结构常识等方面分析,这样的说法显然是有心人杜撰出来的荒唐故事。但是,为何这一说法会在谭嗣同的师傅胡志廷的《谭嗣同就义目击记》一文中出现呢?

谭嗣同父亲的身份是湖广总督

谭嗣同之父,名谭继洵,字子实,官至光禄大夫,湖北巡抚兼署湖广总督,可谓一方封疆大吏。就算谭嗣同和他的父亲关系不好,但是古人非常讲究“打狗看主人”的处事之道,说法可能不太恰当,词能达意就好。

如果说慈禧性格变态,想借机以泄心头之恨,完全可以对“戊戌六君子”动用同样的刑罚,没有必要专门针对谭嗣同一人。同时,谭嗣同也并非戊戌变法的主要发起人,只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而已。如此以来,这不明显的给其父难堪吗?

梁启超的史料中并未提及

梁启超的《饮冰室诗话》一书,是为了记念康有为、谭嗣同等“诗界革命”志士的评价专著。对于如此痛心的细节,如果真实发生,梁启超不可能不在书中提及。

但是,梁启超的这部书中却详细讲述了谭嗣同的遇害经过。1898年9月25日,好友再三劝谭嗣同离开北京,前往日本避难。但是谭嗣同却要坚决留下,以死铭志。9月26日,谭嗣同在浏阳会馆住处被捕;9月28日,被监斩官(军机大臣)刚毅,押往菜市口刑场,英勇就义,年仅33岁。

从谭嗣同被捕到处斩,中间仅隔了一天。这就证明慈禧并不想出现什么意外,只想尽快结束之事。因此,就更不可能做出砍谭嗣同三十几刀的麻烦事来。

在处斩谭嗣同之前,清朝的历史上并无“钝刀”处斩罪犯的记载

在古代,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刽子手,并顺利进入这个行业,其实并不简单。刽子手从业者,有些是经过拜师学艺,有些则是通过传承先祖技艺。但入职前,都需要经过刻苦训练,对于人体颈椎骨之间的空隙,要有极准的眼力,还要有刀随心动的准确刀功。

每当行刑前,需要将自备的行刑工具(刽子刀)打亮磨快,确保一刀下去能够人头落地,这才是一个优秀的刽子手的标准。

例如:晚清的最后一个刽子手邓海山,就曾通过拜师学艺,出师后才进入这个行当,一生处斩盗匪达二、三百人之多,都是一刀下去人头落地。

由此可见,清朝并无“钝刀”行刑的先例。

一刀下去,颈椎断裂,还有必要再砍三十几刀吗

不要说是专业的刽子手,就算以一个成年男子的力度,再加上传说中的“将军刀”,这一刀下去,人脖子上的颈椎也会瞬间断裂,那还有命在。所以,至于传言中连续砍了三十几刀的说法绝对不可信。

同时,谭嗣同的师傅胡志廷本就是一个武林人士,并不喜文,有必要写一篇《谭嗣同就义目击记》,来专门讲术谭嗣同被钝刀砍了三十几刀才断气的事情来吗。

显然,谭嗣同被砍了三十几刀才断气的说法不足为信。但是,他以死铭志,以死表达只有通过变法,国家才能图强的一腔爱国热忱,更是倍受世人赞叹与称颂。

图片来源网络

5

是的,场面的真的很悲惨。已经不能说是砍了,用锯这个字来描述更为形象。

被特殊”照顾“的谭嗣同

在清朝,铁匠铺子普遍认为刽子手的那把鬼头不吉利,不愿意接单,所以很多刀都卷刃了依然在使用。

除非家属愿意特殊打点一下,不然行型的时候要挨上好几刀。犯人哀嚎不断,场面惨绝人寰。连洋人都看不下去了,曾经不止一次的提议换锋利的刀行刑。

普通人尚如此,更何况慈禧眼中的谭嗣同呢?

很多人印象里,谭嗣同不就变了个法么,也就影响到了满清封建派的利益,怎么会让慈禧这么恨呢?

因为当年维新变法到后期,觉得慈禧作为顽固派的代表,阻力太大,决定发动军事政变,彻底夺取政权。于是就派人去联系在小站的袁世凯,想劝说其加入光绪的阵营,以少击多。派出去的这个人,是谭嗣同。

奈何袁世凯是个投机者,马上连夜坐火车去上报慈禧的心腹——时任北洋大臣荣禄。我一直认为:光绪,康有为当年要发生政变是真的,但”围园杀后“真的很有可能就是袁世凯为了表功添油加醋弄出来的。

谭嗣同,很明显在此慈禧那里是挂上号的。加上在光绪被囚禁后,别的维新党人散如鸟兽,只有谭嗣同在左右奔走,想要挽回局势。

新账总账一起算,谭嗣同就成了慈禧特别”照顾“的对象。灵感来源于生活,别人是用卷刃的刀,他是用无刃的大将军刀。

场面悲壮,令人痛心

卷刃和无刃差别真的很大。戊戌六君子的其他五个人,都是只挨了五六刀(也比常人多)。而谭嗣同,挨了30刀(有的说28刀)。

谭嗣同是个君子,是个汉子,但他也是人,知道痛。慷慨赴义,也抵不过身体的本能。在整个执行过程中,嚎叫不断。场面凄惨,令人不敢直视。

更令人痛心的,是台下百姓的麻木,就像《阿Q正传》里所描述的场景一样。他们只当是处死了一个反贼,却不知道,那才是真正想为他们好的人。


右上方点个关注呗,关注不迷路,每天讲点不一样的故事。

6

是的。

不信?有目击者的记载。

1898年9月28日午时,对变法派恨之入骨的慈禧太后,下令将抓捕到的变法人士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锐、杨深秀、刘光第等六人斩杀于北京宣武门外的菜市口,史称“戊戌六君子”。


行刑之前,谭嗣同的师傅胡七,拜把兄弟“大刀王五”,二人都是河北侠士,武艺高强,都与谭嗣同交情甚厚,因此商量一起营救谭嗣同,且上下使钱,收买狱卒,但慈禧太后亲自过问的大案,收买几个狱卒是不可能营救成功的,武艺高强也强不过严密和血腥的体制,最后,只能眼睁睁看着谭嗣同和他的战友们血溅水菜市口。

胡七目睹爱徒遭受屠戮,悲痛万分,行刑后,他趁着夜色,冒死为谭嗣同收尸。

之后,还是胡七,给谭嗣同买棺套棺,千里扶棺,将谭嗣同送回了老家湖南浏阳安葬,作为师傅,作为朋友,真是肝胆相照,义薄云天。

后来,胡七写了《谭嗣同就义目击记》(原载1940年《新语林》)一文,他在文章中详细记载了“戊戌六君子”就义的过程,特别具体的写了行刑过程。


胡七说,当天清廷步兵统衙门几乎倾巢出动,兵丁队伍从沿途一直排到菜市口刑场,行刑之时,刽子手头一刀杀康有为的弟弟康广仁,头一刀下去,鲜血汩汩,头不断,人还清醒,锥钻之痛,因为对重大罪犯,清廷用一种所谓的“大将军”刀,是一种锋不快的钝刀,专门为折磨刑犯而特制,砍不深,头不断,流血痛苦,却不马上死。

所以,光康光仁就砍了五刀,才砍掉头颅。

第二个杀谭嗣同时,刽子手换了更钝的“大将军”,最让人死去活来、痛不恨死的“大将军”,所以,行刑时,刽子手照着谭嗣同的头砍去,一刀,二刀,三刀……刽子手行刑并非一气呵成,挥了数刀之后,还要停停手,歇歇气,然后又一刀,二刀,三刀,天哪,受刑者晕厥多次,苏醒多次,直砍到三十多刀,谭嗣同才终于断气。

看来,革命者谭嗣同不是杀死的,是痛死的。

慈禧太后就是这样,通过刽子手这一刀二刀三十几刀,把自己对维新改革派的痛恨一点一点发泄在谭嗣同等义士身上,做出了一个腐朽王朝最后最丑陋的表演。


然而,表演越丑陋,腐朽得就越迅速,慈禧不久即死,清朝不久即亡,但义士为变法献身的精神却不亡,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诗句,不仅敲响了清朝的丧钟,而且鼓舞了后来的人们为挣脱专制、独裁而斗争的勇气,义士的精神浩然长存!

7

谭嗣同是中国近代戊戌变法的主要成员之一,在实行变法的过程中,由于他拉拢袁世凯不成,反被袁世凯将计就计出卖了,所以慈禧太后就下令反对变法,逮捕了留在这里的维新人员,而他在变法失败后就被斩首了,与其余被杀害的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和康广仁这五人并称为“戊戌六君子”。

据说,谭嗣同在受刑的时候被砍了三十多刀才气绝了,而这记载出自于他的师傅胡七的回忆录《谭嗣同就义目击记》,这里面描写了慈禧对反对她的维新变法人士十分地憎恶,尤其是带头的谭嗣同,想要把他们折磨致死,因此就交代行刑的师傅要用钝刀去处死他们这六个人,因为这样的刀砍起人来特别的痛,而且很难一刀致命,所以在谭嗣同前面的五个人,每个人都差不多被砍了五六刀才死了。

而到他这里的时候,行刑的师傅用了一把没有刀刃的大刀去对待他,这大刀比前面的刀更为厉害,特别地钝,与其说是砍头,不如说是锯头,就这样谭嗣同被看了三十三刀才断了气,受尽了苦楚而死亡,年仅三十三岁。

但这一记载并不被很多人认可,因为觉得太过于夸大场面了,人怎么会被砍了这么多刀还不死呢,这主要是胡七为了过分夸大谭嗣同受刑的痛苦,体现出慈禧的残忍手段。

而且据说行刑的时候胡七并没有在场,他是忙着去救谭嗣同,但因为中了调虎离山之计,来错了地方,根本就没有见到谭嗣同,怎么可能知道他受了多少刀呢。

还有的就是慈禧也不想要夜长多梦呀,让谭嗣同慢慢地死,这不是增加他获救的机率吗,还不如一刀结果他们来得痛快呢,还有的就是他的好友梁启超也为他写了传记,里面并没有提到他被砍了很多刀,只是记录了他就义前大喊了“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在其他的记录中也没有提及到行刑的残忍。

所以,谭嗣同在死前被砍了三十三刀或许可能是虚构的。但我们的关注点不应该只是为了讨论谭嗣同是怎么死的。

我们应该多关注他为当时的中国所做出的贡献。他曾经提出废除科举制度,兴办学校,发展中国的教育事业;提出开办工厂,修建铁路,发展中国的经济;提出改革官僚体制,清理政治上的弊端;出版了许多融汇了他自己思想的作品,如《仁学》。虽然最后变法失败了,他想用生命的代价去唤醒当时麻木不仁的百姓也并没有取得什么效果,反而被人们误解。

但我们不可否认的事是,他毕生致力的维新变法还是取得一些成效的,维新变法促进了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使变法的观念更加深入人心,推动了更多的人想要拯救中国的热潮,而且还推动了政治经济的发展,慈禧在后来也废除了科举制度,开始实行新政,这就说了维新变法是具有进步意义的,这也算是没有白费谭嗣同等仁人志士的牺牲了。

8

历朝历代变法者几乎都不得善终,如秦朝的商鞅被车裂,明朝张居正死后被鞭尸。因为变法侵犯了贵族的利益蛋糕,所以变法人都被利益集团恨之入骨,晚清的戊戌变法也是一样。

晚清时期,由于闭关锁国的政策导致清政府极度落后,什么样的牛鬼蛇神都能来到中国的门户上咬一口。落后就要挨打,很多有志之士为了国家的兴亡操碎了心。于是以谭嗣同,梁启超为首的变法开始了。然而变法计划因慈禧太后的干预而破产。康梁二人收到风声逃亡国外,而谭嗣同却在关键时刻,留了下来,他要用血淋淋的鲜血来唤醒国人的愚昧无知,于是被清政府抓获。

作为用鲜血浇筑革命的一大维新领导人谭嗣同的死亡可谓是很壮烈。

1898年9月28日,戊戌六君子受刑,被押上了刑场,等待死亡的来临。在行刑场,台下的百姓一簇而上,仿佛是在看戏一般。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刑场围观”。随着行刑时间到了,六人被一一处决,但数谭嗣同死的最为悲惨,哪怕是围观者都有所动容,因为他被砍了三十多刀才断气。

据谭嗣同的师傅胡七的回忆录《谭嗣同就义目击记》记载:第五个受刑的谭先生,一直是若无其事的样子,砍了30多刀才断气。”

刽子手:大将军刀

由于康有为等人已经提前逃出去,抓不到,谭嗣同就被当成了首犯,慈禧觉得只有让谭嗣同不得好死才能解自己心头大恨。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慈禧偷偷让手下给刽子手打招呼,“好好行刑”,也就是刑场的潜规则:一般来说犯了十恶不赦要砍头的亲人会给刽子手塞点好处费,希望他能给亲人一个痛快,让他少受点痛苦。但是如果不上道的人,那刽子手就会用钝刀行刑。钝刀的话,就不是一刀能痛快的结束生命了。

而大清律法中明确规定:杀平民百姓用快刀,手起刀落,杀官用钝刀,为官知法犯法,要多受点苦,官越大,刀越钝。也就是告诉当官的不要知法犯法。

谭嗣同受刑

而慈禧对待谭嗣同也是这样,然而这次不只是钝刀,而且还是钝刀中的钝刀,无刃大将军刀。这大将军刀是出了名的钝刀,就像是拿着一个铁棍般,没有刀锋,无异于锯子,比斩首痛苦千百倍。用大将军刀是什么样的效果?一刀下去,甚至看不到太严重的伤痕,但是会冒血,人的意识都还在,痛苦加恐惧双重折磨让受刑者惊恐的大声叫出来,凄凉悲惨。如此往复,几乎就可以说是边砍变锯。

其他五人数刀就死了,谭嗣同三十多刀才断气,可即便如此,他仍然神态自若,大义凛然,没有丝毫的胆怯,正如他行刑前写得一首诗中两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由此也可以看出慈禧的狠毒确实名不虚传。从谭嗣同身上,可以感受到强大的革命力量,那种“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的豪放坦荡。

刑场围观的悲剧

周围的老百姓不能理解变法的意义,也不知道谭嗣同为何要如此坚持,他一声不吭是为了什么,难道是不怕疼吗?可以这么说生而为人,没有不怕疼,没有不怕痛的。可他就是坚持了下来,被慈禧以最残忍的斩首方式处死,而且给安的罪名就是叛国。

不明就理的老百姓向六君子扔东西,嘴里还骂着乱臣贼子,认为哪怕被斩首都是活该。而且看着行刑的六人,部分群众不嫌事大,发出笑声,这笑声的背后实际上是思想的落后以及麻木的灵魂。看到眼前这样的画面,估计六人心里是非常苦涩的吧。

时隔多年,当看到属于谭嗣同的点点滴滴文献记载,仍然会被他英勇就义的大义所感染,同时也为他受刑时的痛苦而痛心。但是他就是位了不起的大英雄!

9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是戊戌六君子之一。就谭嗣同的慷慨赴死,梁启超有过文章,记述谭从被捕到去世的过程,“以八月十三日斩于市,春秋三十有三。就义之日,观者万人,君慷慨神气不少变。时军机大臣刚毅监斩,君呼刚前曰:吾有一言!刚去不听,乃从容就戮。呜呼,烈矣!” 从描述看,谭死前有话要讲,监斩的军机大臣并不理会,直接动手。然后谭从容就戮。

卷刃和无刃差别真的很大。戊戌六君子的其他五个人,都是只挨了五六刀(也比常人多)。而谭嗣同,挨了30刀(有的说28刀)。

谭嗣同是个君子,是个汉子,但他也是人,知道痛。慷慨赴义,也抵不过身体的本能。在整个执行过程中,嚎叫不断。场面凄惨,令人不敢直视。

乱臣贼子被抓,慈禧本想凌迟活剐才能解心头之恨,但是当时国际舆论正盛,慈禧怕因为国际关注,就特意名人用“大将军刀”,来处死他们。

大将军刀与平常的砍头刀不同,他全身都没有开锋,厚如钢板,凭借重力与摩擦来对人体造成伤害,而谭嗣同等革命志士,就是用这种刀给杀死的,据当时在现场看到行刑的一位支持维新的老人说:“这哪是砍人,分明是锯头!一刀刀锯了下去!砍了三十多刀谭嗣同才死去”其中惨烈,令人心痛!

谭嗣同选择英勇就义,充分表现了他高尚的民族气节和变法的决心,这无疑是对顽固派的有力冲击,而且坚定了仁人志士的变法救亡的决心,但是,谭嗣同把变法失败归结为中国历来没有为变法流血牺牲者是片面的,但他的死,正表现了中华儿女不怕牺牲的英勇斗志,他死得其所。

如果谭嗣同和梁启超等人一起逃跑,也不失为明智之举。这样,一来可以为变法保存有生力量,有望他日东山再起,为中国尽力,又可以减少牺牲。

但是,不管谭嗣同的选择如何,都已经成为历史,站在今天的角度,我们仍然视他为英雄,戊戌变法的流血牺牲者。

10

应该是真的没错了,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死的如此之残呢?其实归根结底应该这笔账应该算在慈禧的头上,因为是慈禧亲自下的命令,说处死这些人刀不能用快刀,而应该用钝刀。看到这里也许很多人就瞬间明白了,快刀还好一般来说一刀下去,尸首分离没有太多的痛苦,但是如果是钝刀,一刀根本死不了,甚至十多刀都死不了,而谭嗣同更是被折磨了三十多刀,残忍至极。



那么谭嗣同究竟是怎么招惹到慈禧了呢?谭嗣同的出身其实很好的,他的父亲在1865已经是湖北巡抚,官位一直都很大,因为家庭富裕的原因,而谭嗣同所受到的教育也不一样,这促使他成为了维新派的一员,而当时的慈禧就顽固派的头,正好和维新派的谭嗣同是死对头,当时维新派为了变法只能发动政变,但是袁世凯却将事情告知慈禧,而慈禧顺道囚禁了光绪皇帝,追杀维新派,而谭嗣同等人最后就被抓了。



谭嗣同为了与父亲划清界限,烧了所以关于父亲的信,被抓捕入狱之后,谭嗣同更是写出了“我自横刀向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诗句言明自己的心志。当时的慈禧对于反对自己,想把自己推下台的人简直恨到家了,对于当时的谭嗣同更是恨不得用凌迟这样极刑,但是因为凌迟太过残忍已经被废除,慈禧只能选择退而求其次,让人用钝刀行刑,目的一方面是折磨这些维新派的人,一方面是杀鸡给猴看。



让人觉得可悲的是当时老百姓居然欢呼雀跃,要知道如果维新派变法成功,也许就不会有后来的屈辱的历史了,因为顽固派的头慈禧肯定会被杀。在行刑的当天大多数的老百姓都来了,而当时第一个被行刑的是康有为的弟弟康广仁,在钝刀五六刀之后,满地鲜血康广仁倒地,尸首分离,老百姓拍手叫好。而谭嗣同行刑的时候,那个钝刀基本上看不到刀刃,而当时的谭嗣同被斩了三十多才被斩首,当时已经是血肉模糊,极其残忍血腥。



更可悲的是这些人的牺牲没有唤醒那些愚昧无知的老百姓,而他们的生命也就是白白的浪费了,这才是最可悲的,在谭嗣同被慈禧残忍处死之后,出卖了他们的袁世凯还邀功请赏,像是阻止了一场大战一样,后来袁世凯也得到了应有的报应。可怜的应该是谭嗣同的父亲吧,虽然被免职了,好在没有殃及性命,不够在儿子离去之后,老父亲最后郁郁而终。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