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清朝立储名字被藏在正大光明匾后,古代时没有摄像头,为何不怕偷换?

  清朝和其他王朝一样,为了能更好地选择接班人,一般选择的,都是公开立储,可是到了雍正时期,因为雍正上位的流言特别多,他选择了一种秘密立储的方式,保证帝国接班人继任的合法。雍正元年即公元1723年八月,雍正在乾清宫西暖阁召见王公大臣的时候,向他们宣布,因为儿子们都很年轻,确定继承人的事情,要特别谨慎。为了保险起见,他把继承人的名单都写好了,封在盒子里,放在乾清宫最高处“正大光明”匾额后面。雍正十三年八月,弘历成为第一个通过秘密立储继位的皇帝。后来,嘉庆道光咸丰三位都是这样得到帝位的,只如大家所知的,后三位君王根本连儿子都没有,这秘密立储的制度也就没什么可能了,当然了,这是后话。

  这个立储的圣旨太重要了,万一被人偷换了怎么办?其实咱们能想到的,皇帝们也想得到,他们比咱们更担心有人会搞鬼,所以,他们有他们的办法。(网络图)

  正大光明匾是在哪呢?在乾清宫。乾清宫是内廷正殿,是后三宫的第一宫,面阔九间,进深5间,高20米!顺治康熙以此为寝宫,在这里住,也在这里办公,包括读书学习批奏章见官员见使节,举行典礼家宴等,雍正移居养心殿,但经常在这里选派官吏,批阅奏章。

  这么一看明白了,不是所有人都是武林高手,一蹿就可到匾额后换东西,而且一直有人把守,晚上也不例外,哪个贼有这么大本事?那会儿又没有隐身衣。

  再说了,就算是真的有人能买通内应,乾清宫的侍卫们全都被迷晕了,有高手可以进入,真的蹿上去,拿出了这匣子里的圣旨——想换成自己的意中人,以后某人好做辅国大功臣,享受荣华富贵……

  但是有用吗?没有的。

  因为雍正早就预防了这一招,他另外写了一份同样的遗诏,封在盒子里,常常随身携带,注意哟,是随身,就算不随身,也是珍藏密敛的,外人根本不知道。这样,就算是换了匾额后的,没拿到他身上的也没用!

  皇帝死后,顾命大臣们,会共同取出建储匣,和皇帝秘藏的另一份对照,核实后宣布皇位继承从,一般而言,他们还都会有口谕。

  就这样,虽然没有摄像头,可再能的人也偷换不了。

  抛砖引玉吧,巴几句,请高手斧正补充,期待朋友们的关注。

最佳贡献者
2

网友们真是为皇上操碎了心,前段时间看到有人担心太医、侍卫和御厨祸乱后宫,现在又担心起皇上接班人的问题了……

首先要告诉大家的是,咱们能想到的问题,皇上也能想到。像立储这么大事情,不可能随随便便就出问题的。

不过既然有人担心,咱们也可以分析一下。第一个问题就是,什么人才有机会偷偷换了正大光明匾后面的传位昭书?

飞檐走壁的神偷,或者身怀绝世武功的大侠?这都是小说电影里的,咱们就不讨论了。真正有机会的,只能是经常出入皇宫或者是住在皇宫中的人。比如大臣、嫔妃、太监宫女、御医御厨、侍卫……

大臣可以首先被排除,因为他们出入皇宫都有太监跟着,而且也不是天天能进来,找不到机会。至于嫔妃,也是重点关照对象,毕竟担负着皇家血脉传承的问题,所以平时没事逛逛花园遛遛狗,在自己的寝宫老老实实待着,不可能让你找到机会去乾清宫溜达一圈的。


太监宫女呢?这些人在皇宫中数量最庞大,所以也是重点管理对象。

有鉴于明朝太监的混乱管理,清宫的规矩极多。太监不仅等级分明,任务明确,而且互相监督、上级监管,根本没有机会单独跑到乾清宫偷换诏书。

御医御厨和侍卫就更不用想了,到点上班到点下班,安排好在哪就在哪,真有特殊任务也是太监在屁股后面跟着,更没机会了。

那有没有可能一群人联合起来呢?比如嫔妃联合太监宫女和侍卫,一起偷摸把诏书换了?虽然操作难度极大,但是也有那么一丁点可能的。

但是,皇帝也不笨啊,现在签个合同还最少一式两份呢,传位昭书这种关键性文件,当然皇帝身边要随时带一份。到时候该公布的时候,两份一对比,完全一致,才能生效。所以单独换一份,完全没有意义。

当然,最关键是,没人会冒险换这个东西。因为这种事情成功率极低,牵扯人员又很多,一旦被发现这辈子算是完了。不管是嫔妃还是皇子,都知道安稳过日子最重要,谁会傻到自断前途?

3

别看清朝时期没有摄像头,但有人要去偷换皇帝立储的密诏,不仅劳而无功而且还必然害人害己害家族,这事就连傻子也不会去干。皇帝是谁呢?难道你钻这个漏洞?皇帝立储密诏,绝对是万无一失,让小姐姐为你讲述讲述吧。

第一、正大光明殿不是你想进就能进的。

一提正大光明殿,大家就会立刻想到乾清宫。认为那里就是北京故宫紫禁城皇帝举行早朝的地方,其实这是一个误区。正大光明殿是圆明园的正殿,都知道圆明园是皇帝本人的皇家园林。这里守卫森严,可不是是闲人免进那么简单,而是肱股大臣在皇帝的邀请之下才能进入。在正大光明殿附近的两翼,有两处建筑,其东部为军机大臣处理政务之地,其西部侯旨厢房。正大光明殿,就是皇子也是非邀莫入的,至于他人就去的少之又少了。

第二、即便是你进去了,但是公开场合你是没有这个机会的。

这些邀请进入的皇子、幸运的军机大臣甚至是领班(首席)军机大臣。领班军机大臣不能简称为领班的,因为今天的领班基本上都等于小组长。他们在正大光明殿荣幸的见到皇帝本人,哪一个不是战战兢兢,诚惶诚恐,又怎么敢去想把皇帝密诏的主意呢?也就是说在公开场合,一是没有机会,二是没有勇气。如果您搞小动作,必然倒大霉。皇亲国戚鄂伦岱在乾清宫院内偷偷撒了一泡尿,就被侍卫看到,瞬间拿下,被雍正发配到奉天。

第三,即便是您侥幸有百年不遇的机会入殿,密诏所放之处,你也够不着。

即便是您人品大爆发,花费巨资买通戒备森严的守卫人员。他们宁愿冒着全家掉脑袋的代价,为您寻找机会偷偷开门儿,带您进入正大光明殿。可您知道正大光明的牌匾有多么高吗?据统计正大光明殿的殿深(大概是殿内高度)12.16米。小姐姐保守估计正大光明的匾额高度为11.5米左右。

今朕特将此事,亲写密封,藏于匣内,置之乾清宫正中,世祖章皇帝御书“正大光明”匾额之后,乃宫中最高之处,以备不虞,诸王大臣咸宜知之。单精《略论清朝中秘密建储制度》

这么高的位置怎么能够拿得着呢?如果您在跑来跑去找梯子,我想就是找到了梯子,估计命也没了。

第四、即便是您想办法拿到手了,也不好改呀。

假如您是幸运至极的人,突破各种困难,搬来梯子并成功地登上梯子,拿下密诏。您怎么对皇帝朱笔诏书修改呢?他们写的密诏还是满满汉两种文字。您说您怎么改吧?假定您通晓满汉两种文字,可您能够模仿出皇帝的真迹而且模仿的天衣无缝吗?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即便是您修改之后,并且放在正大光明殿的匾额后面,您也会摊上大事,一对笔迹,整个家族都危险了。

第五,即便是你修改的天衣无缝,皇帝还有大招等着您,他还有备份。

又另书密封一匣,常以随身。——单精《略论清朝中秘密建储制度》

无论你改的再天衣无缝也没有什么用,反而到最后给自己和家族带来灭顶之灾。因为皇帝留了一手,皇帝除了在正大光明殿最高处的牌匾后放置一份外,而且自己还随身携带了一份立储密诏。一旦皇帝驾崩之后,皇室和顾命大臣会立即将皇帝携带的密诏与正大光明殿的密诏对照后,公布于世新皇帝继位。倘若两者有出入的话,当以大行皇帝携带的那一份为准。同时会立即调查正大光明殿匾额那一份儿密诏有出入的原因。这样一来,无论你修改的多么天衣无缝,依然会给自己和家族带来灭顶之灾。

皇帝的立储密诏,你要想动手脚连想都不能想。因为你每一个步骤都能很快给自己乃至全家带来杀身之祸,这事儿连傻子都不会去干。

4

清朝秘密立储制度的创始人是雍正皇帝。

其秘密立储制度的细则是:

雍正在乾清宫当着满朝文武大臣的面,将自己属意的皇位继承人的名字,写在诏书上,然后密封好,再命人将密封好的诏书放在正大光明匾额之后,待雍正驾崩之后,由领班军机大臣着人取下,然后当众宣读诏书。

那么有人就会担心了,万一诏书被人偷梁换柱了呢,其实这种担心是多余的,也是根本不会发生的。

其一,乾清宫是紫禁城后宫中的第一大殿,日夜都有侍卫把守,一般人是进不了乾清宫的,若有人想打正大光明匾的注意,立刻就会被侍卫发现,肯本无法得逞。

其二,乾清宫门宽九间,纵深五间,高二十米,如此的高度,在没有梯子的情况下,除非你学会了武当的梯云纵,否则就是做梦。

其三,除了皇帝本人以外,无人知道立储诏书上,写的是谁,请问哪位皇子敢以身犯险,万一上面写的是自己的名字,岂不是自食恶果。

其四,即使立储诏书被某位皇子偷看了,发现不是自己,想把诏书换了,亦是办不到的,因为没有玉玺,没有皇帝玉玺的诏书谁会认。

其五,为了确保秘密立储制度的万无一失,雍正把立储的诏书做了两份,一份在正大光明匾后,一份由自己随身携带,待自己驾崩之后,必须要两份诏书一致,方可生效。

所以综上所述,雍正皇帝所发明的这个秘密立储制度,可谓是万无一失的,清朝先后有四位皇帝就是用这种制度登上皇位的,分别是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四人。

那么雍正为何要创造这样一种立储的制度?雍正创造这种立储制度,主要是有两方面的考虑。

一是,可以避免骨肉相残,因为雍正亲眼目睹了康熙晚年九子夺嫡的皇室悲剧,深知皇子争储的巨大危害。

秘密立储,则可以最大程度上避免手足相残,因为他们谁也不知道诏书上写的是谁,所以只能靠臆想吧了,并无明确的攻击目标。

二是,最大程度上保护皇位的继承人,因为雍正亲眼见证了二哥胤礽的荣辱兴衰,深刻的体会到了太子的难处。

太子,封建君主专制时期,最难坐的一个岗位,因为他似君非君,似臣非臣,太强势了,会招父皇猜忌,太无能了,又会招群臣嫌弃,尤其是自坐上太子之位始,就会不断的遭到其他皇子们的攻击。

总而言之,雍正的这个秘密立储制度,虽未能从根本上解决皇子之间的争斗,但相对于以往而言,已是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是值得推崇的。

5

换了又如何,除非是把皇帝贴身保管的那一份也换了,否则换了也没用。当时雍正在创立“秘密立储制度”时就已经想到了藏在“正大光明”匾后面的立储诏书会有可能被偷换,所以自雍正开始,秘密立储诏书一共有两份,一份密封在锦匣内,安放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另一份则由皇帝自己贴身保管。在皇帝驾崩后,由御前大臣将两份遗旨取出,共同拆封,对证无误后即可当众宣布由谁继位。



(“秘密立储制度”是雍正所创立的皇位传位制度,清时乾隆、嘉庆、道光、咸丰等四位皇帝都是靠这种方法得以继承皇位的。现如今我们在看清宫剧的时候,经常能看到这样的一个曾经,那就是在皇帝驾崩后,一位大臣会从“正大光明”匾的后面取出先皇所写的遗旨,然后宣诏:“皇×子著立为皇太子”,就这样一位新的皇帝就诞生了,而这其实就是“秘密立储制度”。



清时的皇位传位制度与历朝历代都有所不同,它不拘谨于嫡长子继承制度,如顺治、康熙皆不是嫡长子,因此在康熙时期,为了争夺储君之位,康熙的九位皇子本是兄弟却是如同仇人那般,他们自相残杀,骨肉相残,如此在雍正时期,雍正为了避免再次出现康熙“九子夺嫡”那般骨肉相残的事情,决意不再立储君,而是采用“秘密立储制度” ,即先秘密写好自己属意的想让他继位的皇子姓名,然后分成两份,一份在自己身上,一份藏在“正大光明”匾的后面。在自己死后将这两份同时公之于众,之后这位皇子就能直接继承帝位。


当然清朝只有四位皇帝是经过“秘密立储制度”来继承皇位的,自咸丰之后,这项制度就宣告终结,咸丰只有一位儿子同治,所以不用,而同治、光绪皆无子嗣,更是用不着。)

如此,即使是“正大光明”匾后的立储诏书被偷换,只要是皇帝贴身保管的那份不被偷换,就没啥用处,文武百官就不会认可,因此完全没有偷换的可能。

再者乾清宫“正大光明”匾离地可是有数十米高,要想偷换这匾后的立储诏书,要吗你得是武林高手,要吗你得拿个梯子,否则你很难换得了。而且别忘记乾清宫在哪里?它可是清朝后宫的第一座宫殿,是内廷正殿。



雍正时,它虽不再是皇帝的居所,但是清朝的皇帝大部分时间都会在这里批阅奏折,同时也有专门的乾清宫侍卫在此守卫着,所以你认为谁能明目张胆的进去呢?即使能进去,肯定也会被发现,因为要想进去你就必须打倒这些侍卫,而一旦侍卫被打倒,傻子都知道你想干嘛,那偷换立储诏书还有什么意义呢?

况且,谁也不知道皇帝想立的谁,谁也不知道皇帝会不会临时更改立储诏书,所以一旦偷换被发现,这可是欺君大罪。而想要偷换立储诏书的,除了当今皇上的儿子,就不会有其他人,那这位妄图想用修改退位诏书来达到谋夺皇位的皇子,一旦被皇帝发现他更换诏书就必定会受到严惩,结局要吗被圈禁,要吗就废为庶民。所以试问谁敢冒这个险呢?



因此基于以上几点原因,“正大光明”匾后面的立储诏书无论如何也不会被偷换的,因为很困难,且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事情。

6

秘密立储制度是雍正皇帝创立的。

我以前也想过,是啊,怎么没有人去偷呢?搬个梯子爬上去拿不就是了,换个别的皇子的名字,多好?但是,这个文件有两份,由现任皇帝亲笔写的,一份放在正大光明殿的牌匾后面,一份由皇帝自己保管。你拿哪个也没什么啊,到时两份对不上。

偷换皇帝的圣旨是什么罪名?可以诛灭九族。这还不要紧。关键是正大光明的牌匾有四五米高,不借助工具,真爬不上去。你真要去搬个梯子?正大光明殿是什么地方?皇帝办公的地方,一天二十四小时有重兵把守,三步一岗五步一哨,警卫林立,制度严密,别说你搬个梯子,就是空手也进不去。这种地方,没有皇帝批准,谁都来不了,谁都不能乱动。

秘密立储制度的第一位太子是谁?弘历,就是后来的乾隆皇帝。乾隆皇帝早在爷爷康熙皇帝在世的时候,就被人认为是未来的皇位继承人了。所以,在雍正皇帝在位期间,弘历这个秘密太子已是公开的秘密,大家都知道。

第二位秘密太子是谁?永琏,乾隆的嫡长子,乾隆元年就被秘密立为太子,可惜后来夭折了。

第三位就是颙琰,乾隆皇帝的饿第十五子,乾隆三十八年被秘密立为太子,但是直到乾隆六十年,乾隆皇帝86岁还没有死,于是就在这一年干脆直接公布颙琰为太子,第二年正月,乾隆当太上皇,皇位交给了皇太子颙琰,就是嘉庆皇帝。

第四位就是旻宁,嘉庆皇帝的嫡长子,嘉庆四年被嘉庆皇帝秘密立为皇太子,嘉庆二十五年继位,就是道光皇帝。道光皇帝是清朝唯一一个嫡长子出生的皇帝,他这个秘密太子当时也是公开的秘密。

第五个就是奕詝,道光皇帝的第四子,道光二十六年被秘密立为皇太子,道光三十年去世前公布奕詝为皇太子,就是咸丰皇帝,当时大家的确不知道谁是皇太子,也有人认为可能是皇六子奕?。

此后,清朝就再也没有秘密建储的事情了,以为此后皇帝没有选择余地了,咸丰只有一个儿子同治皇帝,同治皇帝、光绪皇帝都没有儿子。

7

雍正登基后为了避免类似“九子夺嫡”的皇室子弟为争夺皇位而相互残杀的事件再次发生,想了一个聪明的主意,就是将自己中意的皇子的名字写好后,藏在乾清宫“光明正大”牌匾的后面。等自己升天后,大臣们在牌面后面取出密旨,上面的名字就是继承皇位的人。

这种秘密立储的方法一是避免了皇子间的明争暗斗,实现皇权的平稳过渡;二是防止了太子权利与皇权之间的冲突,保证了父子和睦;三是皇子们都会积极表现,为自己争取机会……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那么把密旨藏在牌匾后面,没有摄像头类的高级保护手段,难道不怕被偷换吗?

乾清宫的防护比摄像头还严密

乾清宫在康熙那会儿是睡觉的地方,到了雍正时改成了处理政务的地方。先是皇帝的卧室又是政府的机密重地,这就导致乾清宫成了御林军、内务人员防卫和值班看护的首要宫殿。白天站岗放哨,晚上轮班看守,反正就一个目的,不让一只蚊子混进去。

同时,紫禁城可不是一般人就能进的,就算你是皇亲国戚也需要经过皇帝或者皇后、妃子们的邀请才能进入,并且也要经过层层审核、确认,更何况是紫禁城里的重地乾清宫呢?皇子们在14岁的时候就会被指定婚事,然后出宫建府,出宫之后就与其他皇亲国戚一样了,进宫是需要被邀请和报备的。

摄像头还有断电、故障的时候,乾清宫的防护体系不仅实现了全天候、无间歇防护,而且除了皇帝外的其他人也不是随随便便就能进入乾清宫的,这比摄像头靠谱儿多了。

偷换了也成不了皇帝

雍正定的这个秘密立储制度本身就有防止篡改更换的考虑。皇帝亲自写上两份内容一样的立储谕旨,一份装在专门的盒子里,并放在乾清宫“光明正大”牌匾后,另一份自己贴身保管。

现任皇帝去世后,亲信大臣们同时取出两份谕旨,对照无误后宣布继承人选。

那么如果想伪造立储谕旨,首先必须有和当时皇帝所用的一样的谕旨材料,笔墨,字迹,还需要有玉玺盖章……伪造一模一样的谕旨是个不可能事件

如果成功伪造谕旨并且也进行了偷梁换柱,当大臣们发现皇帝贴身保管的和牌匾后面存放的不一样了会信哪个呢?当然是按照皇帝贴身存放的来了,因为这个不可能被掉包

其实在悄悄话看来雍正所定的在“光明正大”牌匾后放一份立储谕旨是告诉大臣们、百姓们自己已经有了继承人选罢了。

向牌匾背后放谕旨的时候需要亲信大臣到场,由指定的人进行放置,说白了这就是一个仪式,告诉众人国家后继有主,好好工作别瞎操心了。就算放上了,皇帝一句话还不是说换就换了!

秘密立储制度就在雍正时起了点作用

虽然这个秘密立储制度看起来十分靠谱,一举多得,可是就是雍正自己执行了……雍正死后,大臣们拿了他的贴身谕旨和“光明正大”牌匾后的一对照,于是拥立了老四弘历,也就是乾隆。

可是自乾隆之后,这套立储制度就没有执行过。

乾隆没死就把皇位给了嘉庆,自己当了太上皇;

嘉庆突然去世,大臣们也没有找到秘密谕旨,在孝和睿皇后钮祜禄氏的授意下爱新觉罗·旻宁继位,也就是道光;

道光倒是遵守了雍正的秘密立储制度,但是当时有资格继承皇位的就是皇四子奕詝和皇六子奕訢,并且这俩儿子是一个妈看大的,俩人相亲相爱;

从咸丰帝奕詝就一个儿子,他就是后来的同治;

同治后面就是慈禧折腾着玩了……

所以说雍正创建的秘密立储制度并没有发挥太大的作用。皇子们之间根本不会出现雍正跟他的兄弟们之间的那种“九子夺嫡”的情况。

如果雍正之后出现那种皇子众多,有才能者众多的情况,“正大光明”牌匾后的立储谕旨应该也不会那么寂寞的……

综上看来,历史悄悄话觉得“光明正大”牌匾后的立储密旨不怕被偷换一是乾清宫防守严密,二是换了不仅作用不大还有掉脑袋的风险,三是雍正之后并没有出现能力出众、杀伐果断的枭雄式皇子!

8

那时候没有摄像头,藏在“正大光明”匾额后的秘札会被人偷换吗?


在很多影视剧中,自康熙开始,皇位继承人的名字都被藏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的后面,后来的雍正、乾隆、嘉庆等也都如法炮制。

事实也确实如此,不过问题来了,如果皇位继承人的名单被人偷换了的话,那可咋整嘞?


答案很简单,首先是这个地方非皇帝宣召不得擅入,其次,这块匾额高度惊人,非人力所能为!最后,秘札一共有两道,一道藏在匾额后面,而另一道,就像现在的核按钮一样,皇帝随身携带着,只有在驾崩的那一刻才会拿出来交给大臣,去和匾额后的那道秘札进行比对,如果有龃龉,那就是大事件,若牵连起来,死的人可就多了。有如此严密暴戾的防范措施,正常人谁敢动歪心思?


我们先了解一下乾清宫是啥地方。乾清宫是皇帝处理政务的重地,相当于是皇帝的办公场所。这个地方,无论朝臣还是侍卫,非宣召不得擅入,后宫嫔妃和太监宫女也不得随意出入,违者斩立决!

有此等暴戾设置,寻常人等自然不敢越雷池一步。

而事实上,正大光明匾额是放在乾清宫最高位置上的,有多高呢?有二十米那么高,二十米相当于六层楼的高度,坐电梯上去都得费好大的劲,更何况在古时候,即使是飞檐走壁的武林高手,恐怕也不大可能随意上去偷换秘札的吧,而且即使是能偷换秘札,可皇帝身上还有一个副本,也能一并偷来吗?


能完成这项任务的,必须得是传武高手,例如混元太极马保国,或者是原生态太极的闫芳?

不信你就去问马保国,看他用混元太极功夫能否完成这个任务,或者让太极闫芳给他把风,并做殿后?

综上所述,首先,寻常人等根本无法进入此地,其次,即使是靠近了,二十米的高度也只能是望天兴叹,徒叹奈何了!最后,即便是偷换了,皇帝身上还带着一个副本呢,到时候一旦穿帮,那就连准备后事都来不及了!


说起来清朝对皇位继承的考虑也是煞费苦心,只可惜二百年后大清气数已尽,最后三个皇帝同治、咸丰和光绪,包括复辟的溥仪都非常羸弱,连掌控朝局都左右支绌,更吊诡的是,他们都没有生育能力,末代皇帝溥仪更甚,根本就是深度阳痿(现如今网络上铺天盖地的壮阳秘方都标识有“清宫秘方”,这个幽默有点黑哟!)。

所以说正大光明匾额上的秘札,到最后也成了鸡肋,可有可无了。


螨虫阎崇年曾有句耳熟能详的话:我和努尔哈赤神交五十年,康熙爷能考虑国运隆昌和万古基业,话说如果是这样的话,康熙咋不想个办法惩处武昌起义和孙殿英盗墓嘞?

最后一击:下图为武昌起义成功时,孙中山黄兴等从国外归来,与武昌起义元勋们的合影,他们身后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画像。

如果看到这张图片的话,始作俑者康熙不知是否“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嘞?


另类君言尽于此,告辞!

9

雍正为何要在“正大光明”匾的背后放立储的匣子呢?

我们都知道康熙时期出现了九子夺嫡的事件,也就是九个皇子争夺太子之位的事情,最终胜利者就是皇四子雍正帝。

雍正在继位后反省了此次事件,觉得应该想一个方法阻止皇子为争太子之位自相残杀的事情发生。因此出现了“秘密立储制度”,也就是在“正大光明”匾背后藏遗旨,先皇去世后才可以取下打开。

当然,这种“秘密立储制度”不是所有清朝皇帝都执行的,清朝一共12位皇帝,用这种方法选出来的只有4位,即乾隆、嘉庆、道光、咸丰。

有些人会好奇,皇帝将立储遗旨放在“正大光明”匾背后,不怕被盗、被偷换吗?

其实根本不用担心,这种事情是绝对不会发生的。首先这是皇帝朝会听证的地方,也是政权中心,就相当于是在皇帝的眼皮子底下,没有人敢在皇帝面前如此放肆,更何况这个地方不是想进就能进的。

其次正大光明匾位于乾清宫,乾清宫是皇帝的生活场所,工作在这里,学习也在这里,就相当于是皇帝的眼皮子底下。而且它悬挂于最高处,想偷换立储遗旨,那一定要准备好作案工具“梯子”,在这个基础上还需要人力,毕竟匾的重量很大,光靠一个人是拿不下来的。所以说偷换遗旨是件大工程,肯定会被人发现。

最后一个原因,也是令很多人直接放弃的原因。你想想,皇帝又不是傻子,肯定考虑到了会有人偷换的情况,所以他做好了防患措施,就是将遗旨写两份,一份放在正大光明匾的背后,另一份则交给御前大臣,等到皇帝驾崩后,将匾后的取下,然后由御前大臣对照两份遗址,如果两份相同,则当场宣布。

根据以上所述,我们也能够知道为何没有摄像头也不怕偷换的原因了。

10

正大光明这四个字各地县衙府乃而立,唐宋元明清时期官府邸里皆存挂!不足为奇!何以堪语!乃其留言!无非就是我归天了!自个给自个证明一下唄!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