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这真是个好问题,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中国的民乐。唢呐的历史悠久,公元3世纪,唢呐由波斯、阿拉伯一带传入中国。
在明代,古籍中始有唢呐的记载。明代武将戚继光曾把唢呐用于军乐之中。在他《纪效新书·武备志》中说:“凡掌号笛,即是吹唢呐。”
明代王磐的《朝天子·咏喇叭》则是描述唢呐最好的文章:“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身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辨什么真共假?眼见得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得水尽鹅飞罢。”
2006年5月20日,唢呐艺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普通人对唢呐的固有印象就是红白事专用,就像说起二胡那就是哀乐专用一样。可以说是大众印象中最下里巴人的乐器没有之一这样一件乐器能抢了所有乐器的风头,可不就是流氓麽?但反过来说,正因如此,唢呐的表现张力是大部分乐器无法比拟且独具一格的。极强的穿透力,各种装饰音的演奏技巧这是很多乐器所没有的。尤其吹管乐器,大多数吹管乐器都是定调乐器,要演奏滑音是理论上不可能,实际上很困难的一件事情,但是唢呐可以很轻松的做到这一点,而且还能翻出花儿来。所谓流氓,能人之所不能也。
对于唢呐,我印象最深就是,高三那会儿四处考学,然后去考我后来就读的学校的时候,那会儿我报了俩志愿,保险嘛,然后考完声乐准备考萨克斯,候场的时候,有个唢呐大神(后来也是校友了)跟我是一组的,说:我要去润润哨片,有没有僻静点的地方?我楞了一下,指了指走廊尽头的窗口:要不那儿?他说行说完提着短炮就去了。
早知道那时候走廊里全是候场的考生,吹拉弹唱样样有,校音的校音,暖管的暖管,开嗓的开嗓,凑着耳朵说句话的听不清,直到那一声长啸,整个世界都安静了——那是一首我没有听到过的天籁之音(并没有,就是试试音的solo)一走廊的人都把视线投向了大神的背影,导致他回头的时候差点没吓死,还以为出什么事儿了。就连其中一个考场的管理员也出来了:那什么,同学请你不要在候考区吹唢呐,影响里边儿考试,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