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真是个好问题!
49年的渡江战役,我军在长江上有一万多条船,如此多的目标,国民党的空军为什么没有大的动作呢?
孟良崮和淮海等战役,华野几十万人将敌军围起来,人员密度很大,国军为什么不用空军攻击解放军阵地呢?
其实在内战时,国军的空军也多次上阵,很多重要的战役空军都参加了,但没有发挥出空军应有的威力。
国民党空军数量问题
整个内战时期,国军空军虽有900多架飞机,但相对于广阔空域来说,其实少得可怜。
那时国军空中力量主要由陈纳德的美国第十四航空队负责,而美国是不会直接介入中国内战的。
因此国军空军,就靠那四百架左右的战斗机和轰炸机来支援如此广阔的中国内战战场。这无论如何是不够的,中国领空面积太大,而我军出于战术原因又分散隐蔽在山区和村庄之中,大部分时候敌人轰炸目标不明确。
因此空军对于陆军的支援力度总体上非常有限。
当然,如果能将空军集中使用在某一战役的话,局部效果也是有的。
就像淮海战役的徐东会战时那样,邱清泉兵团之所以能够在最初能突破华野的阻击,靠的就是那近二百架飞机的支援,但是最终也没能解了黄百韬之围,而这已经是国军空军的极限作用了,并未造成难以招架的局面。
国民党空军机型搭配问题
国军战机的机型搭配极不合理。不要小瞧这个因素,飞机并不是越多越好,而要结合作战目的来使用。
在国军众多飞机之中,近一半以上是运输机,只能运兵员和物资,不能直接攻击。
轰炸机刚更少,并且轰炸机大多数是美国援助的战略型轰炸机,如B17等型号,这种飞机不同于执行俯冲轰炸任务的战机,投弹量大但精度和速度都不高,不适合攻击我军的炮兵,而适合进行大规模无差别攻击。
在自己境内当然没有无差别轰炸的道理,所以这些飞机在中国完全不实用,也就达不到执行轰炸任务的目的。国军在当时多以战斗机进行扫射,战斗机是用来空战,夺取制空权的,而我军并无飞机与其争夺制空权。
换句话说,敌人没有合适的作战飞机,被迫使用战斗机执行不匹配其特点的作战任务。对于国军方面来讲,使用战斗机执行任务,在大规模战役中的威慑力远不如俯冲轰炸机来得实在,对我军威胁非常有限,可惜他们没有俯冲轰炸机。
我方军队战术原因
我方军队一直都是能打则打,不能打则及时转移。
内战之初很多的战役作战时间都非常短,仅仅两三天就解决了战斗。
这样短时间的战斗,敌人空军甚至都来不及做出支援行动。
而且我军打仗历来是讲究绝对优势兵力的,一旦形成大规模战役,敌人有限的空中支援(如前文分析)对战况的实际影响很小。
还有就是战时物资供应不及时的因素,空军是极其耗费物资的,比如油料、零配件、弹药。淮海战役到中后期,敌人空军支援力度的下降就是因为补给跟不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