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回答是,没有。

蜀汉之地,易守难攻,况且东吴也没有足够强大的兵源与经济作战略支撑。

如果,东吴趁蜀国出现大规模的、严重的内乱,大厦将颠之际,再有反叛势力作内应,东吴出奇兵(或许)有可能彻底战胜蜀汉,呑并蜀国。但是,蜀国灭亡之际,也是曹魏一统天下之时!

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中,东吴始终是一个配角而已。蜀、魏两家搏弈,是三国时代争霸天下的主流战场。这也是,为什么东吴在夷陵之战大获全胜后,还主动向蜀汉政权求和的根本原因。

东吴在三国争霸战的夹缝中艰难生存,自己有几斤几两,东吴政权心中有数,他得审时度势,慎重用兵。

刘备白帝城托孤后,代理国事的诸葛亮重新调整了国家的战略部署,待国家实力恢复起来后,数次北伐主要针对的还是曹魏。

从当时的三国大局来看,位居江东的地方军阀东吴政权,无论在国家军事实力上,还是国家政治基础上都不具备呑并蜀国的能力。东吴凭借天然防御地势,能苟延残喘,活了几十年,已属不易了。

往事越千年。到如今,国家依然将大西南作为中国的战略纵深与回旋之地,这都是有历史依据的。

感谢您的阅读。欢迎大家围观、点评。

最佳贡献者
2

夷陵之战后,东吴当然是没能力吞并蜀国的。要是有这个能力,孙权早就下手,难道还跟刘备在那客气,主动找刘备请和。

陆逊打赢夷陵之战后,孙权和陆逊都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为了防止曹丕趁火打劫,主动找刘备请和,然后专心去防御曹丕的进攻。曹丕的存在,是孙权不敢趁胜追击的主要原因。



就算没有曹丕这个因素,东吴的实力虽然强于蜀国,但是吞并不了蜀国。东吴应该连白帝城都拿不下来。

刘备大败,一路收集残兵败将回到白帝城。到白帝城后刘备就住了下来,已经没打算继续退了。这时候刘备已经稳住了阵脚,准备积极防御了。同时赵云也从江州带着两万兵马往白帝城赶。

东吴这边参与夷陵之战的也就五万人,经过战争中的损耗,加上一路追击,战线的拉长,到白帝城能有多少人,很难说。就算给他们五万人,他们也没有快速打下白帝城的实力。

毕竟东吴打过攻城硬战的,也只有周瑜。吕蒙说打徐州,不在话下,说徐州易攻不易守最后选择偷袭空虚的荆州。吕蒙这话八成都是吹牛的。东吴就这么几万人,想快速打下白帝城,应该是天方夜谭。刘备不是傅士仁,糜芳,不是你写一封信就开门投降的。别人毕竟是一国之君,御驾亲征的气势还是有的。



东吴短期攻不下白帝城,等赵云援军到了,东吴就没了任何的优势。野战能力,吴军本就不是蜀军对手,否则陆逊也不会将几百里山路主动让给刘备,让刘备的部队施展不开。到了白帝城下,这几百里山路转眼就成了吴军的劣势,自己的补给难以跟上不说,如果被赵云给打败了,那逃都不好逃。搞不好就会弄丢夷陵之战刚刚取得的胜利的果实。

战国时秦赵的长平之战和邯郸之战就是前车之鉴。长平之战后,秦赵的实力差距要比吴蜀的实力差距大的多。秦国作为超级善攻的国家,50万大军拿不下邯郸城。东吴的五万兵力又怎么能快速拿下白帝城。邯郸扛了好久,魏楚援军才慢慢赶到。白帝城这边,赵云早就率军来支援了。秦军在邯郸一战死了30万,元气大伤,丢失了长平之战的胜利果实。孙权如果一意孤行打白帝城,可能也是同样的结果。



当然,孙权虽然打仗不行,但他的政治眼光还是非常厉害的。游离在蜀魏之间,总是能做出非常正确的选择。孙权除了在合肥吃了大亏,好像就再没吃亏过。

孙权为了得到荆州,向曹操称臣,后来怕刘备报复,又向曹丕称臣,稳住曹丕,专心抵抗刘备。打败刘备后,又马上放低姿态,向刘备请和,再专心来抵御曹丕。孙权真的是个大丈夫!

3

谢邀,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夷陵之战后,东吴有能力吞并蜀国吗?其实这个问题在当时东吴的内部就讨论过。以徐盛,潘璋为首的武将,主张乘胜追击打到永安活捉刘备。他们的理由是吴军刚刚大胜,士气大涨,而蜀军新败,吴军一鼓作气一定能打败蜀军。但以陆逊,朱然等人却表示反对。反对的理由一是,刘备收拾的残军和赵云率领过来接应的军队加起来有两万人。有两万人守城,很难一下子打败。另一方面曹丕亲率大军在南阳号称是助吴伐蜀,但其真正目的想等到吴蜀两败俱伤时,乘机从中渔利。




可以说陆逊还是很厉害的,他准确的判定了形势。一方面,陆逊手上的军队不足以拿下永安。刘备伐吴三国演义号称是70万大军。但实际上应该是六到七万。七万人就让吴国举国震恐。可见陆逊用了抵抗的军队顶多四五万。夷陵之战刘备败的再惨,在冷兵器时代只要有遭遇战就一定双方都会有死伤。所以夷陵之战东吴损失几千人是肯定有的。所以陆逊追击刘备的军队顶多四万。四万大两万,对方是守城方补给又比自己短。这样是很难打的。另一方面,曹丕屯兵南阳,如果永安久攻不下,曹丕一个偷袭,荆州不是又失去了吗?要知道当年偷袭关羽,陆逊也是有参与的。自己做过的事,也会防着别人的。就像曹操喜欢偷袭别人的粮草,也特别注意保护自己的粮草。

所以说,吞并蜀国对吴国是不现实的。好好经营好刚弄回来的荆州才是上策。


4

其实说到这点,估计很多人就要问了,蜀汉已经成了这样了,吴魏两国依然实力强大、人才济济,作为刚刚打败了蜀汉的孙权为什么不继续乘胜追击攻打蜀汉呢?万一还有可能灭了蜀汉,进而和吴魏争夺整个天下?

回答这个问题主要是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不能打、打不得和自身弱

不能打:刘备战败,蜀国人才凋零,但是蜀汉的实力还是很强的

夷陵之战虽然刘备的八万大军战败了,有史书上说这场战役的结果是“刘备仅以身免”。一个“刘备仅以身免”虽然是有点夸张,但是很能说明在这个战役之中,蜀汉的大部分兵力已经没有了。等到刘备驻守白帝城的时候,很快聚集了落败的军士,成都方面也加紧派了不少军队前来支援。在古代,一只军队厉不厉害就看将领厉不厉害,但是将领中就有赵云在,而且夷陵之战前前后后打了一年,在前期,刘备的军团一直是吊打吴军的存在,自己本身已经伤亡了不少。况且白帝城的守军约有2万,吴军在人数上并不占优势,而且在一年你来我往的战争中,军士已经疲惫了,蜀君处于守势,白帝城本来就易守难攻。

况且,说到了灭了蜀国,吴国的军队真的不能打,吴军最厉害的是水军,蜀魏是步兵,加上艰难的蜀道,吴国想打进去,真的是想太多了。

打不得:吴国此时也处于极度的危险之中

熟知三国的我们都知道,三国当中最有实力的就是魏国,吴蜀两国只有团结一致才能有胜算。赤壁之战中,其实吴蜀两国是有机会杀了曹操的,但是孙权和刘备都知道,曹操一死,北方必然战乱,能打的再一次争夺起天下来,到时候更难收拾。而坐拥天下一半人口和版图的魏国来说,无论是吴国灭了蜀国,还是蜀国灭了吴国,剩下的一国绝对打不赢自己,所以统一天下的机会就有了。吴国在和蜀国交战的过程中,其实心里一直是忐忑不安的, 这也是战争之初为什么孙权极力求和的原因,即使最后打胜利了,蜀国还想再战,孙权也要求和的原因。

荆州虽然说是借了吴国的,但是之前是属于刘表的,刘表和刘备还是皇室(隔了很多代),他们统一还是刘邦的后代。但是刘表经验了多年,加上关羽这个传奇的人物在荆州也经营了多年,荆州的人士很多还是向着刘备的。假如这时候搞得太冒进,刘备遣一上层说客游历荆州武装,对攻打蜀汉的吴军来个前后夹击也不是没有可能。

吴国还是很弱的

号称三国著名的“三大战役”的夷陵之战,双方加起来也就是10万出头的兵马(吴军5万左右),刘备说是举国之兵前来,号称七十万大军,也不过是8万左右(也有说法是5万)。孙权经营江东那么多年,除了一部分防守魏国以外,其实相当部分还是派出来抵御蜀汉了。而且吴军擅长的是水军,跟擅长陆军的蜀魏相比,差距甚远。孙权知道自己就算是和刘备硬碰硬也不一定能说一定战胜,毕竟蜀国的班底还是很厚的,诸葛亮他们都还活着。

综合来说,吴军是不能打、打不得和自身弱,他还没有掌控局面

的能力,只能在和蜀魏两国的互相对峙中获得生存

5

夷陵一战,蜀汉真是把自己积攒多年的老婆本都给赔进去了。



都督冯习、将军傅彤、马良和蛮王沙摩柯等高级领导人先后战死,杜路、刘宁两位将领先后降吴,将军黄权投魏,这些人可都是蜀国的中流砥柱,未来发展之根本,但战败之后就全没了。

这时候的蜀国可以说是最弱的时候,中流砥柱纷纷阵亡,士兵损失严重。但奇怪的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东吴竟然没有趁机进攻,按理说敌方战败之后乘胜追击才是最佳方案,是什么原因让东吴就算获胜也不敢大举进攻蜀地呢?因为之前有联姻?自然不是。



曹魏虎视眈眈

夷陵之战参战方只有蜀国和东吴,作为三国中势力最为庞大的曹魏则是选择坐山观虎斗,因为对于他们来说,无论最后谁胜利了,对他们都是只有好处,在这样的情况下就是虽然两边打的热火朝天,但是大家还都是有点防备的。



在刘备战败逃到白帝城的时候,就有东吴将领请求孙权发兵征讨蜀地,显然大家都意识到此时的蜀国绝对是最弱的时候,乘胜追击最为合适不过,不过好在东吴还有陆逊这个头脑清醒的大都督,并没有拒绝乘胜追击这个请求,但只率领了部分人马。

最终果不其然曹魏真的就派兵过来了,也幸好陆逊带走的只是小部分兵马,由此可见当时东吴是想伐蜀的,但奈何扳手腕扳不过曹魏,对于蜀地是有其心而无余力,当然,这只是原因之一。



蜀地尚有一战之力

就拿前面来说,东吴和蜀国都是非常有默契的留了部分兵马守家,目的就是为了防止曹魏的突然袭击从而一锅端,夷陵之战蜀国确实是败了并且损失严重,但是这并不代表着蜀地无人了,几万兵马我想还是能拿出手的,并且此时的蜀国还并不完全算得上是人才凋零。

蜀国有诸葛亮坐镇后方,还有赵云、魏延等猛将协助,再加上蜀地特殊的地理优势,在这样的情况下没个几倍兵马是很难拿下的,东吴虽说夷陵胜了,但是也有损失,如果强行伐蜀,或许会成功,但更大几率是惨败并且老家都会被曹魏偷偷拿下。



东吴擅守不擅攻

三国中东吴以守城闻名,比如赤壁之战和夷陵之战,都是典型的以退为进的案例,但要说主动进攻的话,也就只有一个吕蒙的白衣渡江强占荆州能拿出手了,其他的不值一提,最著名的就是孙权亲自率兵出征合肥,最终却被张辽八百人打跑,从此沦落为笑柄。

所以我们能看到蜀国和曹魏可以说是天天打架,只有东吴是就算守城成功也不多进一步,按照这样的理念,倒也是能理解东吴为何在大胜之后依旧不敢出兵伐蜀。



唇亡齿寒

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也是一个非常深奥的道理,说他简单是因为人人都知道这个词的意思,说他深奥是指人人都知道但很少人能够真正理解并用上,庆幸的是孙权明白这个道理。

在夷陵战败后东吴有实力灭蜀吗?我认为是有的,也是跟刘备一样拿出老婆本,蜀国有诸葛,东吴有陆逊,最主要的东吴这边士气高涨,但胜利之后呢?真的能得到快乐吗?这真是孙权想要的吗?当然不是。



蜀国和东吴虽然一直都有摩擦,但这就像小两口吵架一样,床头吵架床尾和,打完之后继续联姻,曹魏来犯共同抵抗,但如果东吴真把蜀国给吞并了,没有了蜀国的帮衬,东吴也就意味着走上断头台了。

只能说三国算是比较特殊的一个时期了,各方势力关系比较混杂,三方相互制衡又相互争斗,真正意义上的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果走错一步,迎来的很有可能是万劫不复。



觉得本篇回答不错,就随手点个赞吧,创作不易,感谢~

看历史,还得关注文青~

(网络配图,侵权删除)

6

大家好,看到这个问题以后其实我也好奇,于是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对东吴的夷陵之战以后的国力,以及蜀国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解,通过大量的资料汇总我发现东吴根本就没有能力吞并蜀国,具体原因让我给大家分析一下:

一、蜀国当时的国力情况

知彼知彼百战不殆,首先要知道蜀国当时国力情况,夷陵之战以后,吴国打掉了蜀国的八万大军,在此之前加上关羽的三万野战精锐以及数万守城兵团,就当时蜀国国力而言,十万军队的损失,已经让蜀国元气大伤,而后蜀国五虎上将就剩赵云自己,其他一些军师以及将领死的死反的反。基本上蜀国国力也就是巅峰时刻的一半,甚至还要少。正如出师表中所说“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基本上蜀国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了。纵使如此蜀国还有诸葛亮、赵云坐镇,关平、张苞等也是一等一的虎将,军队白帝城本身就有两万守军,加上收拢残兵,成都方面来的援军,军力应该可以达到五万士卒,在加上诸葛亮稳定败局进行部署。

二、吴国的当时的国力情况

吴国陆逊虽然大败刘备但也是有一定的损耗的,当时陆逊五万士卒最后能剩下三万就很不做错了,就当时吴国的基本情况陆逊能拿到五万士卒就不错,而且吴国士族林立,也就是说派系之争十分严重,其他的士族将领基本上看不起陆逊,虽然他大败刘备,也改变不了这种局面,所以当时的吴国国力也不怎么样。

三、吴国是否能够吞并蜀国

结合双方军力而言,我认为吴国一点机会都没有,首先蜀国多山地,吴国不善于山地作战,水上作战比较强悍,到山地上只有被蜀国军队吊打的份,而且当时吴国大将也已经死伤殆尽,而蜀国有赵云坐镇,基本上来一个捅死一个。军师方面诸葛亮一个人可以玩死吴国所有人。而且就地形而言,蜀国多山地,而且易守难攻,如果吴国进攻蜀国基本上会被拖死在山野之中。根本就进入不了蜀国腹地,而且蜀地民风彪悍,刘备发展多年,如果真的抵达腹地也是损失惨重。而且吴国派系林立将领之间不合,部队的战斗力大打折扣。

综上我认为夷陵之战以后东吴根本没有能力吞并蜀国,虽然蜀国元气大伤,国力损耗极大,但是天、地、人和,这几项吴国只占了天这一项,蜀国发生巨变机会难得,但是地形对蜀国有利,吴国不善山地作战,而且蜀国腹地地形复杂易守难攻,最后东吴派系林立,意见不合,很难统一思想。

7

东吴赢取夷陵大战以后也没有实力继续攻击蜀汉,他们对这一点还是相当清醒的。有些朋友痴迷于诸葛亮的阵法,说是鱼腩浦“伏兵”挡住了陆逊,那太扯淡了。

东吴的核心利益是江东,不是荆州,如果重心放在向西进攻,那么江东岂不是留给了曹魏。

即便是东吴实力很强,他们的方向也是徐州,不会是益州。

8

夷陵之战,被认为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当中的最后一次战役,与之前的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并列,在历史上也是具有很重要的意义的。而夷陵之战中蜀国战败,这个时候如果想要一击制胜,能够直接消灭掉蜀国吗?

从当时蜀吴两国来看

两国的国力相差还是比较大的。东吴处于江东之地,和蜀国比起来,人口少,经济实力不够,以东吴当时的体量,吞并比自己大数倍的蜀国难度太大了一点。


蜀汉依然有数万兵力,都驻防在了汉中和蜀中地区,刘备出征前也留够了防守汉中的精兵,防御北方最大的敌人曹丕,也预留了各州郡的壮丁,没有出倾国之兵去伐吴,所以蜀汉国内是有足以自卫的武装力量。蜀国拥有着川蜀战略要地,四川地形复杂易守难攻,吴国进入四川的道路也主要通过长江水道,而如果蜀军以逸待劳据险而守,吴蜀之战必会成为持久消耗战,而吴国的兵马、粮草在没有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取胜几乎不可能。

而蜀国虽然伐吴失败了,但是大国的实力还是存在的。而且战败之后不久,蜀国的援军已经赶到增援。吴国已经没有机会再打败蜀国。只能见好就收。


再说军队战斗力。东吴的军队擅长水战,常常出其不意而制胜。而蜀国军队以步兵为主,擅长陆地山地作战。夷陵之战,可以说是东吴的一次险胜。如果还要继续攻打蜀地,那么必然要深入蜀地。蜀地到处是险峻山丘,地形崎岖。完全不是东吴军队所擅长的。东吴擅长的是水军,跟擅长陆军的蜀国相比,差距甚远。

再从魏国来看

曹魏当时的情况是曹魏数十万大军南下伐吴,曹仁、张辽、夏侯尚、曹真、曹休、张郃等一票大将全部都上了战场。这场战斗的目的很明确,就是消灭东吴,史书对此记载为“秋九月,魏乃命曹休、张辽、臧霸出洞口,曹仁出濡须,曹真、夏侯尚、张郃、徐晃围南郡。”

这样的情况下东吴别说吞并蜀汉了,连能不能自保都成了问题。后来陆逊严防刘备报复,面对前来的曹魏大军,孙权不得不调回了陆逊。魏军是奔着灭掉东吴而来的,因此东吴肯定会严加防备,不过东吴的军力有限,面对蜀汉和曹魏,共同出兵东吴的情况下,东吴肯定是吃不消的。

如果曹魏趁机出兵东吴,就让孙权首尾不能相顾了,这对东吴是灭顶之灾,导致了孙权将守军调往抵抗曹魏。


魏国不会允许吴国灭蜀三国既成鼎立之势,短时间内很难打破僵局,而魏国基于自身的实力自信,最大的接收底线是吴、蜀结盟,但绝对不会允许吴国灭蜀,或者蜀国灭吴,这会促成另一个和他实力相当的政权,不是三分天下,而是平分。

总结

当时东吴不管从大的形式上来看,还是从自身国力上来看,都不具备灭蜀的能力,孙权自治东吴的情况所以还是寻求夹缝中生存,保留自己的有生力量。

9

夷陵之战,东吴没有实力吞并蜀国。

主要有一下几个原因:

1.东吴经济基础薄弱,人口稀少。

虽然孙权父子三代经营江东,但是在东汉末年江南地区开发较少。看似幅员辽阔,实际可用之地较少,很多地方都是未开发的原始之地,尤其是岭南地区。

2.东吴与蜀汉国力相当。

东吴与蜀汉面积差不多,虽然东吴地域较广,但是蜀汉占据富饶的四川盆地,物产丰富。经济上两国差不多。

3.曹魏实力雄厚,虎视眈眈。

北方的曹魏是三国中实力最强大的,人口稠密,经济发达。东吴与蜀汉联合才刚能抵抗曹魏的进攻。如若东吴去吞并蜀汉,不异于放弃自己的基业。

4.蜀汉地势崎岖,实力尚存

蜀汉虽然经历了夷陵之战的惨败,但是任然拥有一定的实力。诸葛亮、赵云、黄权等人才还尚在人间,成都地区还有大部队尚存。而且蜀汉地势崎岖,易守难攻,东吴又以水军为主,不好攻打。

所以东吴不具备吞并蜀汉的能力,也没法去吞并蜀汉。

10

很高兴回答你的提问,按道理来说既然蜀汉已经元气大伤了,东吴完全可以去联合曹魏去灭掉蜀汉,但是由于考虑到现实的状况,东吴最终还是向蜀汉求和了。

第一个原因就是夷陵之战后东吴的实力也受损严重,不能阻止大规模的兵力去灭掉蜀国。毕竟当时刘备是率领几十万大军去攻打东吴的,虽然最后是陆逊用火攻解决了刘备,但在与刘备大军的较量之中东吴的兵马损失也不小。所以,即使东吴与曹魏联合去攻打蜀国,那东吴所能派出去的兵力总归是有限的,起不到太大的作用。

第二个原因就是东吴的军队是以水军为主的,去攻打蜀国完全就是自寻死路。毕竟东吴有长江天堑,也有江南那些非常发达的水路系统,所以东吴的兵种还是以水军为主的。而当时的蜀汉是在道路崎岖的蜀地,别说是水军发挥不了优势了,就是步兵去了看到那难以通行的蜀道也只能望天兴叹了。

第三个原因同时也是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东吴害怕灭亡蜀国后自己就被曹魏给灭了,那样的话东吴的损失就非常的大了。毕竟当时三国中曹魏的实力是最强大的,东吴和蜀汉一直都是联合起来对抗曹魏的,也就是说东吴和蜀汉是唇亡齿寒的关系。假设东吴联合曹魏去灭亡蜀汉了,那灭亡蜀汉之后呢?曹魏怎么可能与东吴平分天下呢?那肯定是借着机会去灭亡东吴最终统一天下的。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