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华文化是以人为本的人本文化。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是一个仁字。这个仁字具体表现三句话:

1、国以人为本,因此,国家对人民要实行仁政,不能实行暴政;

2、人以德为本,因此,一个好人是仁者爱人的人,一个好学生是品学兼优的人,一个好人才是德才兼备的人。

3、德以孝为本,因此,孝敬父母是做人的根本。在家里孝敬父母,在学校尊敬老师,在社会泛爱他人,这是一个人既有私德,又有公德的完美体现。仅仅孝敬父母,对老师蔑视,对他人伤害的人是最自私狭隘的人;在家庭是忤逆父母的逆子,在社会上冒充好人的人是最阴险狡诈的人。

上述三句话就是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由于儒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主流文化,所以,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也是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

最佳贡献者
2

核心:为皇家歌功颂德,劳动为皇家服务,生是皇家人,死是皇家鬼,从上级到下级到底级,都是皇权维护者,都是穷百姓的看护人,养奴文化

3


中华民族是有文化的民族,这个文化是经过几千年文化融合而成;中国是文明的国度,这个文明对人类社会发挥过重大作用。具体说到它的形式是汉字的文化,所涵盖的内容可谓包罗万象,但要准确无误地说核心文化是什么,且做到以一盖全,真是颇为思忖再三的事情。既然是文化核心,是广度之始,幅射之源,即不是并头共进,也不是共享在线,只是“一”字开始,先有土地,必须有“戈”把守,势如“囗”一样的稳固和安全。根据《说文》这样特定的描述,她就是“國”字,即中华文化核心是城池文化。

由“国”字延伸,一路衍生了系列文化和全方位文化。首先由“國”字衍生出“家”的文化,组成了不可相向而行的结合体,于是“国”字衍生出“忠君爱国”的文化,“家”字衍生出“长幼有序”的文化。国家概念的产生,决定了文化的独立性,于是产生了围绕国富民强这样的一个期盼,各种学说迭起,大体像诸子百家一样,流派和代表人物就跨时空的出现了。正如城池文化的产生和兴起,对文化的选择经过多少轮的比赛,古老的中国从整体上选择了儒道释文化,相互借鉴,相互包容,相互促进,并不断地引进先进的文化,才形成了今天我们大家认同的文化,并成为全体华夏子孙共同遵守的核心价值观,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管时代怎样的发展,“国”与“家”的城池文化并没有过时,尤其是从“国”字的写法上,有“囗”,也有“或”,标志着既有守护,又有开放,但“戈”字可谓枕戈待旦。对于国,忠孝不能两全;对于家,依依难舍难分,这就是中华城池文化的诠释!

三上词话_百度百科

4

中国古代的文化,分两派:皇权派,为民派。老子,屈原为民。孔子为国。应该说还有一派,孙子,鬼谷子强国派,也是提高国民智慧派。

后来的发展派系太多,但都没有超越古人,除唐诗宋词。

时代变迁,中国人的文化思想,应该以敬善,道德,智慧升华为主导地位

5

我是颜小二,我来回答。

关于“中国五千多年文化的核心是什么”这个问题,答案是开放性的,但我眼中的五千多年中华文化的核心是“和而不同”的包容精神。或者换种说法,在我看来,中华文明能够延续上下五千多年之久,如此“长寿”的秘诀之一就在于,我们中华文化极具包容性。

我们可以看到,儒释道能够成为我国后世的主流文化,是因为这三家学说有足够的包容性,擅长吸收,不走极端,而曾经叱咤风云的“法家”、“墨家”等等最后销声匿迹,大抵在于这些学派的“排他性”,它们不是不优秀,而是太“独断”,太“排他”。

而儒释道之中,又以“儒”最为突出,“儒”之所以最突出,一方面原因在于其“积极入世”的学派特色,但是还有一方面原因,在于其五千年来的“一脉相承”,毕竟儒家之“礼”,更多属于上承夏商周,下启秦汉的存在,而夏王朝的“礼”,也并非凭空出现的,更多也是承接夏以前人类文明的成果。朝代在更迭,不同朝代必定有不同的特色,那么能够一脉相承的文化,一定是极具“包容性”的。


以儒道为代表之中华文化“长寿秘诀”----包容性

关于儒释道,这里重点说说儒家和道家,也并不是说佛学不好,只是因为这次的论题是讨论中华文化“长寿”背后的“包容”精神,而佛学追根溯源其实是来自古印度。佛学传入中国后,在中国延续了千年,早就被“中国化”了,现在我们面对的佛学,虽说最初来自印度,但是和印度的佛学,还是有比较大差别的。但个人不愿太长篇大论,而议论儒家、道家也足以展现中华文化“长寿”的秘诀,并且儒家和道家还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文化,所以这里就委屈一下佛学,我们具体来讨论下儒家和道家。


说儒家和道家思想之前,需要大家明确的是,儒家和道家,尤其是儒家,先秦时期的儒家道家,和先秦之后的儒家道家,还是有比较大的区别的。后世董仲舒提倡“独尊儒术”以后,儒家虽然还保留孔子时期的基本特色,但是因为要服务于中央集权,所以董仲舒之后的儒家之开放性也几度减弱,甚至还有僵化的现象,尤其是朱熹之后。

因为后人僵化运用,甚至以“望文生义”、“偷换概念”等手段,打着程朱理学的旗号,僵化运用甚至“误解”其中的一些理论,对当时人思想禁锢很大,而那些年儒学本身也没有较大的提高。从这种“僵化”导致的局限性中,我们也能感觉到,僵化的文化,自身难以发展,还会给人类文明带来灾难。

儒家和道家,属于我国土生土长的文化,他们在春秋战国时期大放光彩,更是在秦始皇之后一度一定时期内的治国思想。而儒家和道家能够成功在中国千年朝代更迭中站稳脚跟,与儒道的“包容性”有关。这种“包容性”,实则一定程度上也是能够传承五千年之中国文化的核心精神体现之一。


  • 儒家中庸里的包容特质

举个例子可能更加直观一些。先看看儒家孔子相当有名的“中庸”思想。孔子之“中庸”思想,某种程度上,应当是儒家学派的一种“特质”。孔子之“中庸”的“中”我们可以理解为不偏不倚,“庸”可理解为“用”,我们可以将“中庸”理解为“用中”。

只是,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中”绝对不是盲目折中,更非没有立场地调和。孔子强调的不偏不倚之“中庸”背后,有把握“度”的原则性和灵活性。也就是说,“中庸”不是粗线条地“取中间”,而是在把握大是大非的原则下,做最适合的事,而原则之下最适合的决断,许多时候都不是“取中间”。

从孔子之强调“灵活性”和“原则性”之不偏不倚的中庸思想来看,儒家思想便不属于会“走极端”的学派。也就是说,儒家学派从其创始人孔子开始,就一直重视,并时刻强调把握“度”,因为懂得在灵活性和原则性下把握“度”,才极具包容性,继而不会以“排他”的姿态走极端。


许多人可能会问,既然儒家学派是一个强调灵活性和原则性之把握“度”的学派,为何后世会出现“僵化”的情况?我们需要知道,传播文化的是“人”,许多时候,僵化的不是文化,再灵活的文化,如果遇到“僵化”的人,也将被打扮得“僵化”。要体会儒家思想中的精妙,建议各位要有这样一种基本观念,否者就容易衍生偏见,继而一叶障目。

  • 道家“反者道之动”中“度”的包容性

再来说说道家。道家对“度”的把握,其实相对而言比儒家更加深刻,只是被“正言若反”的特色给“耽误”了。道家老子曾说这样一句经典的话:

“反者,道之动”。

短短五个字,但是道理却是十分精妙的。

这五个字,首先是在告诉我们,万事万物都有对立面,要懂得把握对立面,以辩证的眼光看待事物发展;其次,老子也在告诉我们,万事万物发展,都有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即“物壮则老”。为了避免因过度“强盛”,以至于到达“顶点”,我们就要注意“把握度”,避免到了顶点以后,走下坡路。


那么文化的发展之中,大忌就是“僵化”、“排他”,而道家之“道”老早就强调了“度”的把握,所以“包容性”其实也是道家之“道”最初的一个文化特性。因此,道家能够和儒家一样“长寿”,也不是什么太奇怪的事情。

中华五千年文化核心,在于和而不同的包容,这种性容性一定不是盲目的、无原则的

通过上面的议论,我们知道,儒家和道家能够传承千年而不衰,是因为它们文化中的“包容”特质。儒家也好,道家也罢,以孔子思想和老子思想为二学派基础,我们不难找到二者在以不同的方式或直接或隐晦强调“包容性”,而且这种包容,一定不是无原则的、盲目的,而是基于客观规律下对“度”的把握。


先秦之后,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我们总能看到二学派在某一历史时期陷入“僵化泥潭”的时候。但始终觉得,文化本身强调“灵活”,僵化的许多时候是“人”。我们不得不承认,文化许多时候,还确实没有特定历史时期下的“人心”与“人”背后错综复杂的“关系”复杂。

同时,要说中华上下五千年,其实儒家思想虽然按照市面公认说法是春秋时期孔子所创,但是我们知道,孔子思想中的“礼”是对周礼的继承与发展,而周礼无疑是承接周以前的朝代。也就是说,按照这种逻辑,大胆推理的话,孔子看到的“礼”,应当是经过时间考验,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在扬弃中发展,以至于为孔子所继承,而又从孔子开始,在不断扬弃的改良中于后世流传,一直流传到今天。所以,从中华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儒家文化来看,中华文化能够延续五千年之久,其核心大抵在于“和而不同”的包容精神。

无独有偶,同样寓有悠久历史的道家文化,虽然和儒家文化有着较大的区别,但是依旧经过了时间的考验,流传到了今天,原因是什么?看看儒家道家的共性就知道了。

虽然儒家道家解决的问题不同,甚至一个积极入世,一个更爱淡泊,可是二者都强调“度”的把握,以此避免走极端,展现了极大的“包容性”。因此,我们可以认为,中华五千年文化核心,在于和而不同的包容性,而这种包容性一定不是盲目的、无原则的。



本文为颜小二述哲文原创,图片来自网络(侵删),喜欢请点赞关注哦。

6

谢谢邀请回答。

纵观四大文明古国,唯有中国文化得以传承,这是作为华夏名族所值得骄傲的。那么为什么中国文化能够传承呢?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四大文明古国有哪些?四大文明古国现在又在哪呢?

四大文明古国分别是古巴比伦(亚洲西部)、古埃及(非洲东北部亚洲西部)、古印度(亚洲南部)和中国(亚洲东部)。


从历史上我们可以看出,四大文明古国都是伴随着河流而生。那他们为什么又被称为四大文明古国呢?是因为在远古的同一时期,他们拥有着当时世界上高度发达的文明,同时也是后来人类文明的起源,是人类文明诞生最早的地区。

中华文明

古埃及的代表不用说就是金字塔,但古埃及文明的文化已经被阿拉伯文化所取代,也造成了古埃及文化的灭亡。

公元前2250多年拥有空中花园的古巴比伦是小编一直向往的,但很可惜,古巴比伦的文化已经湮没在历史长河中,现在的伊拉克更是战火连绵,前途不明。

古印度,相对于其他两个古文明,中国人可能要熟悉一点,唐僧取经的目的地就是在那了。但古印度也没有抵抗住时间的流逝,最终灭亡。

中华文明


最后是中国,中华文明经过五千年历史的传承,一直走到了今天,为什么呢?

1、文化上,以汉字为文化载体的中华文化没有断过!

其原因是中国不是一个好侵略的国家,中国从不远征,即使郑和下西洋也是和平出访,不远征就不会遭人报复,就不会被人毁灭种族和文化。中国在2000年的封建社会中主流文化统一(儒家文化),一支延续至今。其他三个国家的后代已经是雀占鸠巢了今日之埃及、印度、伊拉克非昔时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佛教起源于印度,但现在在印度已经看不到任何佛教的影子了,他们的种族和文化已经断档了,主流文化已经变了。

2、国家性质上,埃及被分别被亚历山大,罗马,伽太基,阿拉伯...统治过;巴比伦完了阿拉伯,仅现在的阿拉伯国家就有几十个!只有中国失去过他的主权国性质。


3、地理的原因,由于我国的特殊位置。

我国东临大海在航海大时代来临前海上没有什么敌人除了一些海盗;西北是大面积的草原游牧民族的文明比较低虽然几次征服中国但都被同化;西南是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即使现在交通也很不便利,想象一下在古代唐僧从西北去印度走了几年,在生产不发达的古代被其他的较高文明的国家如罗马大规模的攻击是不可能的。其他三个国家两个在中东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很难保证其军事一直占有优势,同时印度也比较容易被北方和西方的敌人攻击,亚历山大同学曾经打到了印度,莫卧儿王朝也是从北方来的。而我国的周边没有比较强大的文明。

中华文明


文明是世俗文明,没有宗教信仰支撑。由于没有宗教的绝对的控制(我国的宗教从来没有控制政权,而虔诚的信徒人数很少,大家都相信财神等等比较保佑升官发财的神仙),文明就少了宗教的狂热和偏执,政策就比较人性和平和不会给社会带来大的动乱,例如欧洲的宗教改革杀的血流成河。 的贵族制度的衰落。中国没有欧洲式的贵族制度,从汉朝起中央政权极力削减贵族的封地和权利,并剥夺了贵族拥有武装的权利,中国的贵族随着朝代的更替和时间的推移而地位下降。朝代更替时大部分的原贵族被消灭或变成平民,没有形成像英国贵族一样拥有世袭领地和武装,成为一个政治团体可以和王朝分庭抗礼,没有力量制约王权,只能顺从于王权,从而不会引领社会的革命和变革,从另一方面说也减少了政治的不稳定。

4、科举制度的伟大作用。

科举制度是一个伟大的发明,这个制度使得社会最底层的人有可能进入上流社会,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这个诱惑是极大的而且成本相当于死亡和牢狱是极小的,不少农民起义者是在科举实在考不上的时候才被迫造反的,如黄巢、洪秀全。所以,延续了一千三百年的科举制度极大的稳定了中国社会同时延续了儒家文明。

5、中华文明能够经得起时间的雕琢,也是因为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不断努力与其包容性,不断创新。


中华文明五千年源远流长,“家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精髓,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它所起到的作用异常广泛深远:培养亲情、稳定社会、处理矛盾、教育后代……家文化为中华民族的世代祥和、延绵传承做出了独一无二的卓越贡献。

儒家一向把“齐家”视为“治国”的前提条件,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朱熹说得更明确:“家政修明,内外无怨,上下无怨,子孙世昌,移之于官,则一官之政修。移之于国与天下,则国与天下之政理”。就是说,只有家庭关系和睦、“无怨”,才会有社会关系的和谐、顺畅。

“家文化”内涵丰富,历代名家大儒对“家”的诠释与对“家文化”的演绎各有千秋。而“忠”、“孝”、“仁”、“义”始终是搭起中国“家”文化结构的四根支柱:“孝”为根本,维系家庭与家族的基本伦理;“孝”向上延伸为“忠”,整个国家是一个大家族;横向扩展为“义”,“四海之内皆兄弟”,代表人际关系的谐和;而“仁”则是君主官吏或家族长辈对下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忠”、“孝”、“仁”、“义”上下纵横互为支撑,形成一个完整的框架,衍生出了中国文化中大部分价值、伦理与道德的体系。

中国梦,价值魂。在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伟大征程中“家”是核心的构成。实现“中国梦”这一美好愿景的根基是让每一个家庭实现自己的“家庭梦”。家之兴替,在于礼义,不在于富贵贫贱。家和万事兴,在传统文化中学习借鉴“治家”之道,以传播“家文化”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纵观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家庭的份量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都是极重的,因为无论尊卑、不分种族,“家”永远是人类生活的最基本单位。但近年来,“家”却在当代社会的高速发展中逐渐迷失,家庭、夫妻,亲子之间的关系也变得愈来愈疏离。

始终践行“传播家族智慧,承载孝道文明”的炎黄家文化有限公司站在传统文化的至高点,在各姓氏文化专家、研究者的指导下,大力推行“家文化”,致力于让“小家”带动“大家”,“家族”影响“民族”,从而助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创建家和业兴的社会环境,加快“中国梦”的早日实现。

中华圆梦、大道易行,“家文化”传播任重道远。为了感谢数年如一日默默支持的宗亲们,也为了使“家文化”这颗星星之火在当代中国燃起燎原之势,炎黄家文化有限公司励志把一个蕴含民族感情,文化报国,家和兴业的孵化器——“家文化”呈现在世人面前,并随着全国各大媒体的报导走进千家万户,影响社会高阶群体。

7

中庸之道,不偏不倚,刚好,正好!这很难做到。真正能看穿这世界的人,必定是一个悲观的人,不仅能看穿这个世界,还能从绝望中看到希望,才是这世界的杰出人物!

8

可以概括为三句话: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核心就是天地人,意思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最初是伏羲氏的先天八卦已经定义了这个关系,后来的易经和道德经也很好的说明了这些内容。

9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的核心就是每到了寒齿唇亡国家危难时刻,中国人都会自然的团结一起奋战精神,这次疫情再次可以看出中国人民的团结和友善精神!这就是核心价值。中国人民坚强不息的精神,这就是地球上唯一的优秀基因!

10

是孝!孝字,从老从子,上面是老下面是子,《说文解字》谓“善事父母者……子承老也”,说的并非是简单的“孝顺”“孝敬”,而是年轻一代对年老一代一切美德和美好事物的“继承”!用《易经》的话说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人是自然之子,所以应该继承大自然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美德);用《老子》的话讲,就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学地,地学天,天学道,道法本就如此!)正因为古人对“孝”的认识这样深刻,所以孔子才为我们留下了一部重要的《孝经》,在这部经典中他强调“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兴也”!“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