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魏延的子午谷之计和邓艾的偷渡阴平之计,在内外因各方面差别很大,并不具备可比性。

历史上,诸葛亮北伐时,大将魏延曾经提出一条计策,即自己率领精兵万人,从子午谷小道直插长安,诸葛亮主力策应,以此一举定鼎关中。这条计策最终被诸葛亮驳回,也成为诸多亮黑做文章的重要道具。尤其是三十余年后,邓艾率领精兵偷渡阴平,攻占成都,更是经常被拿出来做比较:看看,既然邓艾都能冒险成功,凭什么说子午谷之计就不行?诸葛亮活生生断送一条好计啊。



但是,这个逻辑是说不通的。

邓艾偷渡阴平确实是一场成功的冒险。然而这个案例,仅仅是说明了“冒险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具体到魏延之计,还应该具体分析当时的客观情况,并不能说“因为邓艾冒险成功,所以其他冒险也都能成功”。

所以,需要分析比较,邓艾的冒险和魏延的冒险,到底是否具有可比性,存在哪些异同?

首先,邓艾的偷渡阴平之计和魏延的子午谷之计,从结构上的共同点,都是在以较大的风险,争取一个较大的战果。但相同点之下,还必须比较的是

(1)冒险取得成功的希望大小

(2)冒险成功后的收益大小

(3)冒险失败后的损失大小。

先来看看成功的希望大小。同等条件下,成功的希望越大,则冒险越值得发动。

这就要分析两个计策面临的格局。

邓艾的格局是:公元263年,曹魏发动灭蜀之战,调集18万大军分三路伐蜀。前期魏军成功夺取了汉中,却被姜维率领的蜀汉主力阻挡在剑阁。

魏延的格局是:公元228年,蜀汉丞相诸葛亮率领大军(5-10万)正准备北伐曹魏。

邓艾所部的别动队兵力,估计在2万人左右。友军是钟会大军10多万。

魏延计策所率的兵力是:精兵万人,友军是诸葛亮所率蜀汉主力(5-10万)



邓艾面对的敌军兵力为:姜维所部约五万,在剑阁与钟会对峙;诸葛瞻所率的蜀汉国内主力估计2万人左右,还有马邈等分散的蜀汉地方守军

魏延面对的敌军兵力为:曹真所部雍州魏军主力(估计约2-3万);郭淮等雍州地方守军;曹魏从关东前来增援的主力部队

由此可以看出,魏延奇谋面对的形势,比邓艾更加恶劣。魏延方面的兵力(无论是别动队还是主力)比不上邓艾时候的兵力,而面对的敌军却强大得多。这根本原因,是魏蜀两国的实力对比。

唯一对魏延稍微有利的地方,是子午谷大约比阴平道要好走一些。但同时子午谷的出口就在长安附近,魏军的守备和警戒也要比阴平道出口的江油城要强得多。魏延除非指望夏侯楙真的见他就逃走,否则,无论出子午谷后是攻取长安(按照《魏略》)还是截断潼关(按照本传),都比邓艾攻取江油更艰巨。

从军事上说,邓艾的任务,只要歼灭兵力与之相当的成都诸葛瞻军团。至于姜维率领的五万蜀汉主力,已经在剑阁被钟会的十多万魏军绊住,未必能抽调多少回援成都。

而魏延呢,他的一万精锐,就算能顺利直出长安,接下来也要面对东面曹魏主力和西边曹真军团的夹击。而友军诸葛亮主力,则还需要缓缓从斜谷进军,突破曹真的拦截后才可能给予魏延增援。

可见,子午谷之策要实现的艰难程度,是大大超过偷渡阴平之计的。原因无他,敌强我弱和敌弱我强的差异。所谓长袖善舞,多财善贾是也。

再看第二个问题。冒险成功后收益的大小。同等条件下,收益越大,越值得冒险。

邓艾当时的情况是,魏军已经占领了汉中,但汉中的汉、乐二城未下,是魏军背后的钉子;钟会主力被姜维挡在剑阁。简单说就是形势一片大好,然而陷入僵局。这时候,如果不能打破这种僵持,则魏军可能被迫长期相持,劳师远征,而蜀汉则能从最初混乱状态中逐步恢复,保住大半江山。甚至,魏军运粮不济,被蜀军再夺回汉中也是有可能的。

相反,邓艾的奇袭之计只要得手,蜀汉灭亡基本已成定局。三分天下注定将变成二分。

再看魏延的子午谷之计。无论是按照《魏略》说的夺占长安,还是按照本传的截断潼关,这个计策一旦得手,确实可以让蜀汉的北伐局面得到优化。但同时,蜀汉还必须要完成很艰巨的后续任务。在东边,必须挡住曹魏以半个天下为后盾,调集大批援军的不断冲击。在西边,则必须消灭雍州、凉州的当地魏军,以及曹真军团的反噬。这只是一场大规模持久战的开端。或者说,把蜀汉北伐成功的希望从10%提高到了20%。翻了一番,但仍不足以称为定鼎。

最后看第三个问题,冒险失败后,相对不冒险带来的损失大小。同等情况下,损失越大,冒险越不值得。

邓艾统帅的,只是曹魏三路灭蜀的一支偏师。邓艾所率入阴平的二万余兵马,约占伐蜀军总数的十分之一强。若是偷渡之计失败,最坏的结果是二万多人全军覆没,邓艾战死。即使如此,也并不损主力的元气。简言之,冒险失败带来的损失,是无关大局的。



而魏延的子午谷之计,不但要求自己带领一万精兵,还要求诸葛亮配合着他的计策率领主力策应。一旦冒险失败,不但魏延的一万精兵可能遭受惨重损失,诸葛亮所率主力也将处在比历史上更危险的地步。甚至,蜀汉国防力量因此崩溃,导致政权提前覆灭,也是可能的。

由此可见,相对邓艾的阴平之计,魏延的子午谷之策,属于风险更高,收益较小,损失偏大。两者并不具有可比性。

最佳贡献者
2

有相似之处!都是兵家置之死地而后生‘,岀奇不意的做法!只不过邓艾是将在外,君命不可受!可自行裁决!而魏延始终没有这种机会!魏延一身摊上从头就不喜欢他的老二!也是命!运!魏延是后蜀时期的蜀国顶梁柱,功不可没,性格太烈,与文官杨仪处不好,到头来都没好下场。深为可叹!世人应谨记!

3

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和邓艾偷袭阴平有许多相似之处,他们的成败处决于当时的政治环境。。。魏延的奇谋严重低估了魏国的时局和军事能力。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魏主曹睿迅速地部署了应对方案,比时的曹魏国力雄厚,局势稳定,有大批能征惯战的将领,魏国虽经过权力过渡,但曹睿英明睿智,能快速地掌控局势,从容地应对蜀军进攻。尚若魏延侥幸成功袭取长安,诸葛亮也难以从陈仓快速攻取会合,魏延将受到魏军四面围困,五千人在不熟悉的地理环境中孤军奋战,只能枉送性命。。。邓艾偷袭阴平是脑洞大开,因汉中至阴平除了官道全是崇山峻岭,根本没有道路。钟会大军被姜维抯挡,自己三万人马夺关斩将是很难进入蜀中,只能冒险直袭绵竹,才能到达成都。邓艾身先士卒,历尽艰险,到达绵竹,三万人马只剩三千,见着被遗弃的军营无限感叹,诸葛亮真神人也,还能算着我偷袭阴平。邓艾率军围攻绵竹,守将系马岱之后马遵,疑似天兵,不战而降。驸马都尉诸葛瞻向后主请战,诸葛瞻以子诸葛尚为先锋,率三万大军来夺绵竹,两军交战,诸葛尚英勇无敌,大败邓艾子邓忠。邓艾亲自交锋,几千魏军置死于后生,疯狂冲杀,蜀军大败,诸葛瞻父子被困,浴血奋战,为国捐躯。邓艾挥军直下成都,惊慌失措的软蛋后主刘禅不战而降,蜀国灭亡。




4

我认为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可以和邓艾的偷渡阴平相提并论。这两个人的作战思路是大同小异的,但思路是一样的。这两位的共同点是敢于冒险。一旦冒险失败,会全军覆没,但是如果成功,那将会得到很大的回报。诸葛亮不同意魏延的子午谷出奇兵,主要是怕如果子午谷有伏兵把守,魏延的五千人将进退不得,会全军覆没,过于冒险。诸葛亮还是比较保守的。如果用魏延的计谋,如果成功,那将是另外一个局面,这里得说一下魏延这个人,魏延魏文长,武艺高强,有将帅之才,是可以独当一面的人才,诸葛亮不重用魏延,是蜀汉一个损失。


而邓艾也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帅才,但是人才都有个性,导致了后来魏延与邓艾下场都很惨。邓艾带兵走阴平小路,翻山越岭,真是历经千辛万苦,如果不是姜维大意,把驻守阴平小路的守军撤回,那么,邓艾真的可能会覆灭在阴平的崇山峻岭之内。这些被撤走的蜀军是诸葛亮生前派驻在那里的,就是为了防止有人偷渡阴平。这一点诸葛亮有可能是参考了魏延的子午谷奇袭的计策,所以也不能说诸葛亮反对魏延的子午谷奇谋不对。邓艾翻越了阴平的崇山峻岭后,来到了江油城下,江油守军被吓到了,都没有抵抗,就献城投降了。导致邓艾兵锋直指绵竹,最后杀到成都城下,迫使刘禅投降,蜀国灭国。这份功劳不可谓不大。

所以,水无常形,兵行险着,也可能出奇制胜。如果当年按魏延的计谋,兵出子午谷,直接杀奔长安,不知道会有什么样的结局,诸葛亮地下有知,邓艾偷渡阴平成功破蜀,不知道会不会后悔没有听魏延的话。真是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5

没有可比之处的。魏延子午谷奇谋,在魏国鼎盛时期,行不通的。在与想象中守将之弱,援军不援的情况下,还需要诸葛亮从另一路线配合。很明显不会有那么多巧合的条件。

邓艾是在蜀国衰退后期,也有一些运气,加上蜀军不反抗。不然蜀军苦阵一阵,到未必会败落。但此种形势之下,蜀国防御力,无法再抵御下一次魏国大举来犯。

6

有相同的地方,都是奇兵,置之死地而后生。也有不同之处。面对的对手不同,魏延出子午谷将面对驸马夏侯楙,他虽然不是名将,但怎么也比刘禅强,不会轻易投降,只要死守,魏延军粮尽就很危险了。邓艾面对的是江油守将,不战而降,邓艾军给养得到补充,成都内部有投降派,刘禅也不是明君。

7

子午谷奇谋有诸葛亮的大军做后盾,邓艾没有后援,只能说诸葛亮子孙谋略太差!和诸葛亮天地之差!匹夫之勇!民间传说黄月英韬略才学过人,超过诸葛亮,可是培养的子孙怎么都是一勇之夫呢?如果诸葛亮的子孙有诸葛亮一半的韬略,也能把邓艾活活的困死!魏延就不同,如果魏延兵取长安,诸葛亮支援的人马粮草跟上!魏国震动,人心惶惶,从新组织反扑很无力,蜀军人心振奋势如破竹!绝对能占魏国一大片土地!吴国要再乘势夹攻!魏国十分被动。[捂脸]梦做完了,该搬砖了

8

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如果实施,绝对会对没有防备的魏国很大打击,甚至会影响曹睿迁都,但是此时魏国很安定,曹氏防御还是很有战斗力的,同时司马懿能够迅速解决孟达叛乱,魏延五千骑兵很容易被阻滞消耗,分解消灭。

邓艾偷渡阴平看似运气,实则问题出自蜀国内部,帮派分裂,投降派很强烈,没有邓艾偷渡投降也是迟早的问题。

9

魏延和邓艾是相同的打法,不同的时机和形式,魏延时期魏国还是处于发展状态,人才济济,内修政务,外御强敌,但是到了邓艾的时候蜀国一直国力衰退,只能说时机很重要,邓艾偷袭基本没什么军事抵抗!

10

两者有许多不同之处的。魏延的计划,是以弱攻强,唯有冒险,而隐蔽行走路线在自己国境之内(走秦岭南侧到子午谷口才突入魏境已到长安附近),攻的不是对方首都。邓艾的做法,是以强攻弱,姜维已经把蜀国境内的防守抽空本质已是到处空虚,这跟魏延面对的魏国情景不同,邓艾直接面对对方首都,也是空虚无防守力的,虽然冒险在敌国内部,但实际并无危险。魏延和诸葛亮纵能攻下长安,也难以防御魏国后来的反扑,因为敌强我弱是决定性的。同样,诸葛亮纵然取得陇右,也一样难以坚持,除非对方愿意放弃这片地区,也是受强弱大势制约。双方的差距根本不在一个档次上,这也是诸葛亮数次北伐注定劳而无功的决定性因素。魏国伐蜀,纵然不偷袭,硬打,姜维也守不住,何况他把持的防御态势是到处漏洞,根本原因也是力量不足只能将兵力汇聚一处之故。诸葛亮北伐兵力,不能胜过魏国总兵力,魏国南征蜀国的兵力,比其全国总兵力还要多,胜局已定,所以後人评价邓艾,其实不需如此冒险拼命,可惜还因此丢了性命。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