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众所周知,三国之中,蜀汉国力最弱,尤其是在刘备夷陵战败后,更是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窘境。但是,诸葛亮却对曹魏先后进行了五次北伐。

有人认为,诸葛亮穷兵黩武、劳民伤财,如果不北伐,蜀汉能有更好的发展。真的是这样吗?这个问题值得好好讨论一下。

关羽失荆州后,刘备一半的基业一战丧尽。为了夺回荆州,刘备出兵伐吴,却又在夷陵惨败,损失几万精锐。

这种状况下,蜀汉面临重大危机,亟待恢复元气,所以从夷陵之战结束的222年八月到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228年春,五年半的时间,蜀汉没有再与其他两国发生冲突,而是韬光养晦,一面与东吴恢复关系,重新结成反魏同盟,一面平定南中叛乱,稳定内部秩序。

所以,诸葛亮北伐不是不顾一切的穷兵黩武,而是“打有准备之仗”。

那诸葛亮为什么要北伐呢?因为这是蜀汉立国的根本!

早年,刘备一直以汉室宗亲的身份作为自己的政权基础,而当曹丕逼迫汉献帝“禅让”后,汉朝寿终正寝,刘备的身份就变得名不正言不顺。

故而,刘备宣称汉献帝已经被曹丕害死,否认曹魏政权的正统性,自己称帝,宣布自己是汉朝的合法继承人。

因此,蜀汉天生就是要跟曹魏为敌的,所谓“汉贼不两立”,刘备要为汉献帝“报仇”,要恢复大汉的江山,这是蜀汉政权的政治属性决定的。

诸葛亮如果短时间不打曹魏,可以。但长期不北伐的话,就等于放弃了自己政权的“合法性”,讲严重点,动摇执政根基;讲轻一点,面子上挂不住。

以上是政治方面的因素,如果把这些都撇开,讲的实际一点,不北伐会有什么现实的坏处呢?

首先就是蜀汉彻底失去统一天下的机会。不要觉得蜀汉很弱了,就应该偏安一隅。诸葛亮主政时期,蜀汉朝堂之上还基本是刘备的老班底。这些人当年跟随昭烈皇帝打天下,一个个也是雄心不老。让他们从此放弃逐鹿中原的伟业,大概蜀汉的臣民也要人心动荡了。

所以,北伐,其实也是诸葛亮凝聚人心的一种手段,不北伐,凝聚力就差,队伍不好带。

第二个现实坏处,就是蜀汉会被逐步边缘化,无法与魏、吴一样获得长足的发展。

从地图上看,蜀汉所在的益州不算小。但是,汉代分天下十三州,不是按照疆域大小划分,而是以人口多少作为标准。

由于当时北方是经济中心,所以北方九州较小,南方四州较大。北方九州都在曹魏手中,东吴有扬州、交州和荆州大部分,蜀汉才一个益州。这就意味着,蜀汉的人口大概就是曹魏的九分之一、东吴的三分之一。

这就是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到的“天下三分,益州疲敝”。人口少,兵力就少,也意味着人才少。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没有人才,没有兵力,如何发展?

如果蜀汉不求突破,偏安一隅,就注定会被魏、吴两国边缘化,越来越弱。不用别国吞并,蜀汉都会自己玩完。

所以,为了发展,蜀汉也必须拓展疆土。而东吴这边是盟友,不能再内耗了,那就只有北伐,从曹魏手里抢土地、抢人口、抢人才!

可能有人会说,诸葛亮北伐并没有成功,所以实际上也无益于蜀汉的发展。

其实不然,虽然诸葛亮没有太大的成功,但至少第一次北伐时退兵时迁曹魏境内西县千余家入蜀,第三次北伐时夺下了武都、阴平二郡,这都促成了蜀汉人口注入新鲜血液。

而通过北伐,也让蜀汉获得了原属曹魏的姜维、夏侯霸等将领,补充了蜀汉捉襟见肘的人才队伍。这都是北伐的实际好处。

如果不北伐,蜀汉就是在安逸中等着人员老去、暮气沉沉。

最后,蜀汉不北伐,曹魏就会西征!有学者分析,诸葛亮的五次北伐,除了第一次、第五次是规模浩大,真的希望“克复中原”外,其他三次都是小规模侵扰,目的是“以攻代守”。

这种说法是很有道理的。

要知道,中国古代历史,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任何一个分裂时期,各大势力其实都想吞并别家,一统天下。所以,战争是不可避免的。即使蜀汉不打曹魏,曹魏也会适时西征,一举灭蜀。

蜀汉不北伐,魏蜀边界确实会有一段时间相安无事,但曹魏一定会利用这段时间整军备战。而就是因为诸葛亮的不断北伐,让曹魏那些负责西路的将领疲于应付,防守都来不及,自然没工夫攻击了。

此外,诸葛亮反反复复出兵,虽然没有大胜,但小胜还是有一些的,甚至击杀过张郃这样的高级将领。这就告诉曹魏,我蜀汉不是软柿子,你不一定打得赢我!于是,曹魏内部就产生了一种厌战情绪。

后来曹真伐蜀,以及诸葛亮死后的曹爽伐蜀,在曹魏朝中都有很大的反对声音。也就是因为群臣不是一条心,这两次伐蜀都草草收兵。

而诸葛亮死后,蒋琬、费祎主政,都采取“鸽派”策略,休养生息,曹魏也不再进犯蜀汉,因为他们打怕了,觉得蜀汉不来惹我就很好,这就是诸葛亮用战争换来的和平。

综上,诸葛亮如果不北伐,蜀汉就会丧失政治基础、缺乏兵力和人才,在暮气沉沉中越发衰弱,最终因为不堪一击,被曹魏彻底剿灭。诸葛亮用北伐,训练了将士,打出了军威,吓退了曹兵,换来了和平!

最佳贡献者
2

在之前,豹眼回答三国时期的问题时,总喜欢引经据典,时间一久也感觉乏味。

刚刚看到以前回答的关于《出师表》的一个问题,有人给做了评论。对于这样的评论,豹眼一向是置之不理的。偶发奇想,借这个评论,换个方式,回答一下题主的问题吧。

古代忠就被说是愚忠,现代爱国就被说成被洗脑,为了标新立异,把出师表批得一文不值。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是这么写的也是这么做的,一片赤诚心被你当成写报告的虚情假意的套话,果然是砖家!

看了这位仁兄的评论,第一感觉这一位就是睁眼走夜路的人。

果不其然,去看了他唯一回答的问题,说农村不需要建停车场,每家院子都可以停个三五辆车。不要说在农村呆过的人,哪怕有一点智商,也会清楚农村都是经过规划的,去哪里弄一个可以停三五辆车的院子哦,谁家的大门口可以自由的出入车辆呢,门前三米的小道,如何进入院子哦。

豹眼并非没有这点度量,不允许别人发表自己的观点。之所以提到这事,豹眼只是想说明,对待历史问题的观点。任何人对待历史问题,就好比是拿着一把尺子去丈量物件,但前提是,这把尺子必须是标准的。如果是把不标准的尺子,不管如何认真的测量,都不会有一个准确的结果。

古代的忠难道就没有愚忠吗?有人认为现代爱国被说成洗脑,就代表洗脑吗?只能把《出师表》奉为经典,不能存有质疑,否则就是标新立异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说到做到就一定是正确的吗?你说一片诚心难道就是一片诚心吗?《出师表》难道不就是一篇出师的申请报告吗?你懂得报告是个啥东西吗?有砖才可以称砖家,豹眼没这个资格哦!

真正的忠是忠于国家、社稷、黎民百姓,不能仅仅看是不是忠于帝王。否则蔡京、高俅、秦桧都得是忠臣。

诸葛亮北伐是以完成刘备匡扶汉室的遗愿为目的,试想一下,刘备自己都不去北伐而是讨伐东吴,如果真是忠君,遵循刘备遗愿,那就先灭了东吴再说,谈什么北伐哦。

豹眼一向认为,三观须正,符合逻辑才可以谈论历史。否则,最好少说。

对于历史问题,不一定观点完全正确,但一定要有道理。

回到题主的问题上来,诸葛亮不北伐,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蜀汉的未来并不好说,起码蜀汉百姓的日子一定好过许多。

当时蜀汉的状况,就如今天的湾湾。蔡英文如果真心为了台湾的未来考虑,为了台湾2300万同胞的福祉考虑,她应该怎么做呢?她所作的一切,仅仅是为了实现她自己的人生目标。

就以诸葛亮的隆中对来说,他的战略是取得荆、益,静待天下之变。荆州没了,就只有一个益州,是不是就不需要静待天下之变了?那你是去抢荆州哦,屡屡北伐干嘛呢?

只有睁开眼睛,用自己的脑子去看历史,哪怕是错误的认识,也是有教益的,远比睁着眼睛,人云亦云,甚至是说瞎话要好得多。

诸葛亮比谁都清楚,北伐是没有希望的,匡扶汉室也不是刘备的遗愿。诸葛亮既不忠君,也不爱民,他只是在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刘表主政荆州,据地数千里,带甲十余万,称雄荆江。经过刘备一折腾,荆州就变成了

"荆州荒残,人物殚尽”。

本来是

“益州国富民强,户口百万,四部兵马,所出必具,宝货无求於外,今可权借以定大事。”

经过刘备、诸葛亮一折腾,就变成了

“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既然益州已经被害惨了,那就休养生息哦,还去北伐干嘛呢?六出祁山、五次北伐,撒豆成兵吗?不需要粮草补给吗?

如此劳民伤财,岂不使益州更加疲敝吗?

当然,休养生息未必就能够使蜀汉战胜魏吴,但起码不至于让百姓如此悲惨。

诸葛亮的确很有能力,很有智慧。如果他把他的能力全部用于治理蜀汉上来,休养生息,一定能够把蜀汉治理的很好。就算在他有生之年没有机会,也会给以后的继任者创造很好的条件。

诸葛亮辅佐刘备、刘禅两代蜀主,居功至伟,但也不得不说,诸葛亮一生两大战略基本都是错误的。

刘备在世时,遵循的是隆中对的战略,死守荆州,致使荆州丢失,关羽惨遭杀害,益州疲敝;刘备病逝后,诸葛亮主政,又采取了屡屡北伐的战略,致使弱小的蜀汉年年用兵,整得疲惫不堪。

就这两点,完全可以评定诸葛亮的历史地位。

诸葛亮被捧上神坛,就像关羽被封神一样,真有那么神吗?

历史没有如果,还是从当时的历史背景去思考一些现实的问题吧。

3

诸葛亮当初向提出的《隆中对》,最主要的战略便是“跨有荆、益”。

益州可是汉高祖刘邦的龙兴之地。所以诸葛亮才会向刘备说“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可是等到诸葛亮主政的时候,原先的《隆中对》战略已经出现了巨大的偏差。此时荆州已然全部丢失,只剩下一个“疲敝”的益州了!

诸葛亮主政之后,原本也是想“闭境劝农、蓄养国力”,“以待其挫,然后伐之!”

这其实和当初刘邦所面临的情况极其相似。刘邦被改封为汉王,萧何劝刘邦接受现实,先养精蓄锐积累力量,然后再出兵争夺天下。

可是刘邦在拜韩信为大将之后,并没有继续施行萧何当初的策略,而是迅速果断地出兵夺取了三秦。

后来历史的发展进程,充分证明了刘邦的策略是正确的。

如果刘邦偏安于一隅,不出几年项羽便能平定其他诸侯之乱。只要有数年之安,“诸侯各安其地,百姓各安其业”,刘邦便再无东出之可能。

如果再过上几年,冒顿单于统一匈奴后便会南下。这时局势便为之一变,攘夷便成为了形势最迫切的需要。

最有资格率领诸侯们反击匈奴之人只能是项羽。随着项羽反击匈奴的进程,所有的政治资源必然全部汇集到项羽那里。

如此一来刘邦便再无争霸天下之任何可能!

诸葛亮在主政之后所面临的情况也是如此!

当时的北方已经不是曹操时期了,曹丕是接受了汉献帝的禅让而成为了皇帝。曹魏比蜀汉更加具有正统性。

魏明帝曹叡继位之后,曹魏对其所做评价是——“秦始皇、汉孝武之俦,才具微不及耳。”

什么意思?就是曹叡是和秦始皇、汉武帝一类的人,只是能力比他俩儿稍稍差一点儿而已!

在这种局面之下,诸葛亮如果继续选择休养生息,那么诸葛亮就再也等不到“天下有变”或者“以待其挫”的机会了!

所以诸葛亮执行了很短时间的“闭境劝农”,便迅速地改变了策略,开始通过北伐来创造机会。



【我喜欢以连续的眼光看待历史上的节点。】

【非常感谢您的阅读、点赞、转发、评论。如果喜欢敬请关注@寄暇学宫

4

魏、蜀、吴三国,总体实力魏国占绝对优势,很多时候都需要蜀、吴两国联合对抗魏国。因此蜀国如果选择休养生息,那么不外乎是养了一头肥猪,等着魏国来宰杀罢了。选择休养生息显然有利于蜀国百姓,也有利于能统一天下的魏国或者晋国,但却不利于诸葛亮的统一大业。诸葛亮精明一生,岂可为他人作嫁衣赏?所以诸葛亮治蜀以严法酷刑,终其一生都在向蜀人索取,以完成他的统一大业。

如果诸葛亮选择休养生息,那么他的功绩不会太过显著,毕竟历史上的名臣名将都是战功赫赫,杀人盈野而来。不打仗而发展民生,虽然有利于百姓,但历史功绩会小很多,人们常说的盛世虽好,但毕竟不精彩。诸葛亮受先帝所托,以恢复汉室江山为已任,正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诸葛亮也顾不得体恤民众了,恢复汉室江山最重要。

如果蜀国选择休养生息,那么魏国就会主动进攻蜀国,相比于横渡长江,翻山越岭正是魏军所长,渡江击吴,不如越岭伐蜀。魏军要翻过秦岭才能跟蜀国交战,因此诸葛亮只需要在汉中一带固守即可。在汉中防守魏军,明显不会消耗蜀国太多国力,且诸葛亮稳稳的占据赢面,无战败之危,无劳身之苦。东吴跟蜀国交好,自然不会主动进攻魏国,也会在长江一线固守阵地,阻击魏军。

蜀国如果不对外争战,那么上层权力斗争自然而然会十分激烈,无事可做的情况下,权力倾轧就成了必然。蜀国内部派系林立,以荆州集团和益州集团为两大主流,两个权力集团必然会明争暗斗,以诸葛亮的智慧,必然将益州集团斗垮。不过上层的权力斗争对下层百姓的影响不大,总体来说对百姓有利。若干年后,诸葛亮身死,承平日久的蜀国必然被魏国击灭,而且战争烈度不会很大。诸葛亮作为一代名臣也会青史留名,但不会被人津津乐道。

5

诸葛亮的《后出师表》说: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

6

诸葛亮放弃北伐不可能。

诸葛亮之所以北伐,他是继承刘备的遗志,兴复汉室。就如出师表中说的,先帝创业为半,而中道崩猝,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成存亡之秋也,!

他在出山之前,就已经谋划了他的志向,战略意图,然后一步步去实现,结果刘备在半途仙游太虚。留得诸葛亮一人实现当初两人约定的鸿愿。刘备对他有知遇之恩,他感念刘备,忠心耿耿,一生勤肯为汉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重视人才,知人善用,用兵细致,考虑周全,在完成兴汉之事上,用心很深,所以只要有机会,他一定会率军北伐。其志所在也!

不好的地方七出祁山,过度用兵,年年征战,劳民伤财!使蜀国为之付出了巨大的经济人力代价,使蜀国落后了,

换言之,诸葛亮不去北伐

诸葛亮不去北伐,他觊觎王位,废刘禅自立,或者仿曹操为之,那他就是权臣,是弄臣。偏居益州,汉中之地,培养自己的实力,把刘禅政权当做傀儡。只守不攻,偏安一域,努力发展农业生产,壮大工商业,重视人才,在诸葛亮的治理下,几十年后,蜀国绝对是一个一等一的强国,守好国门,让东吴和魏国年年交战,自己看着他们之间彼此消耗,然后出兵,南灭东吴,北吞曹魏。实现大一统,后世就是诸葛家的天下,他就和司马懿一样,被尊为诸葛太祖。

美哉!

历史不许假设,诸葛亮也不是看重权位的人,一生一世为汉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我们尊敬的楷模,!

7

谢邀,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如果诸葛亮不北伐,选择休养生息,蜀国未来会怎样?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看看诸葛亮为什么要北伐吧?诸葛亮七次北伐,屡败屡战,被认为是明知不可为,而为止的事。那为什么诸葛亮要这么做呢?我认为原因有三。

1. 蜀国内部矛盾严重,北伐是转移矛盾的好方法。蜀国内部分为三派,益州派,荆州派,东洲派。益州派是指益州本土的士族,东洲派是指以李严为代表的之前刘璋的部属。荆州派是指以诸葛亮为首的刘备带来的部属。刘备当初夺取益州时并不十分厚道。东洲派和荆州派内部矛盾想必不会小。很多刘璋旧部还是不服荆州派,所以诸葛亮必须树立一个对外的目标,才能统一全国的意志。

2. 高举‘伐魏’的旗帜,有助于维护蜀汉的政权合法性。刘备以‘扶汉伐魏’起家,后来汉没扶起来,自己却称了帝。刘备称帝其实并不怎得民心。有一次刘备写了封信给孙权,孙权没有回信,刘备就问孙权的使者为什么孙权不回信,使者说陛下你称帝了,这件事人们觉得并不合时宜,所以我家主公为了避免民怨所以没给你回信,刘备也没话说。可见刘备称帝并不是三国演义所说万民拥护。如果诸葛亮不北伐,连伐魏都不干了。蜀汉政权的合法性也就不剩多少了。

3. 伐魏有助于减弱东吴戒心,有助于蜀吴联合。如果诸葛亮不时不时北伐一下。东吴就该对蜀汉起戒心了。毕竟蜀汉在东吴的上游,东吴不会看着蜀汉坐大而威胁到自身安全的。诸葛亮通过不断北伐表明自己的目标是曹魏,这样有助于蜀吴联盟。

所以,诸葛亮伐魏的目的主要是维护蜀汉内部统治,如果不北伐蜀汉统治阶层就有内部分裂的危险。当然这是相对于统治阶层而言的。对民众而言休养生息肯定是好的。毕竟,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统一稳定也是人民群众所向往的。






8

如果蜀汉不北伐,那么蜀汉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呢?

要知道诸葛亮北伐的目的是“克复中原,还于旧都”,要兴复汉室。

如果龟缩一隅之地,那么蜀汉统治集团就会陷入战略迷茫:蜀汉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我们先说蜀汉的国号。

其实蜀汉是后世的称呼,但是蜀汉其实是叫“汉”,意思是继承了东汉的正统。

汉献帝禅让给曹丕后,曹丕篡汉,建立曹魏,东汉灭亡。

刘备趁机在蜀地登基称帝,国号还是“汉”,史称“蜀汉”。

而刘备诸葛亮等人都是北方人,率领少数外地人占领了益州蜀地,成为益州人的统治者和保护者。

当时蜀国主要受三大政治集团:北方集团、荆州集团和巴蜀集团。

北方集团和荆州集团都是刘备早年闯荡天下时的班底,主要有北方人和荆州人组成,几乎垄断了蜀国的大部分高级官位。

而巴蜀集团则相对被打压,因为是被刘备“征服”的。

所以北方集团和荆州集团是盟友,与巴蜀集团有深刻的矛盾。

如果没有外部矛盾,那么内部矛盾就会激化。

如果诸葛亮不北伐,北方集团和荆州集团就会与巴蜀集团陷入无休止的权力争斗之中。

而诸葛亮给全体益州人树立了一个外敌:曹魏,要大家团结一致,搁置争议,压制矛盾,全力北伐。

谁挑起矛盾谁就是破坏北伐大计的敌人,谁就会被万夫所指,身败名裂。

在诸葛亮的这种引导之下,全体蜀汉官僚只能服从北伐大计,谁也不敢挑战北伐这个基本国策。

也只有这样,蜀汉才能保持旺盛的斗志,军队才能常年保持战斗力,以攻为守。

否则,龟缩一地,歌舞升平,那么很快蜀国就会被灭亡。

蜀汉(221年~263年)存在了42年。

263年八月司马昭派征西将军邓艾、中护军诸葛绪和镇西将军锺会率三路南下,开始魏灭蜀之战。

十一月,刘禅接受谯周意见,后主兴榇自缚, 诣军垒门。艾解缚焚榇,延请相见。刘禅带领文武百官出降,蜀汉正式灭亡。

魏灭蜀大概用了三个月,差不多90天左右。

其实,割据蜀地的政权,大多没有进取之心,只能醉生梦死,然后坐以待毙。

大家看后来割据蜀地的五代时的前蜀和后蜀。

前蜀

前蜀皇帝王衍年仅十七,根本无力治国,干脆将军国大事托于宦官,自己每日则寻欢作乐。

王衍奢侈荒淫,营建宫殿,巡游诸郡,耗费大量财力,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太后、太妃卖官鬻爵,臣僚也贿赂成风,政治十分腐朽。

礼部尚书韩昭主持考试,选拔人才,更是公然收贿舞弊,由他售卖刺史位置,所得钱用以营建自己的宅第。

王衍本人也卖官,如阆中人何奎,通数术,能预言未来,与许多公卿贵族都有密切往来。他暮年时忽然想当官,便通过行贿的手段获得了兴元府少尹的高官。

王衍好色,宦官严凝月便多方为其搜求美女,博得王衍的欢心,得到了蓬州刺史的官职。

至于前蜀营私卖狱,贪赃枉法,更是常见之事。

前蜀乾德二年(920年)七月,王衍下诏北巡,其实只是想出去旅游。历时五个月,沿途旌旗招展,百里不绝。王衍身披金甲,珠帽锦袖,执弓挟矢,百姓望之,谓之灌口二郎神。

王衍每到一地都获得地方官的盛宴款待,所费财物不计其数,百姓不胜其扰。

乾德六年(后唐同光二年,924年)四月,唐庄宗遣李严出使前蜀,以刺探蜀中虚实。李严在蜀中了解到王衍"失政"的情况,向庄宗具言"王衍可图之状",极力主张伐蜀,说:"以臣料之,大兵一临,望风瓦解"。庄宗得此消息,大为鼓舞。

咸康元年(925年)后唐庄宗正式下诏攻蜀.以魏王李继岌和枢密使郭崇韬统领全军。

十一月,唐军进入大散关,蜀凤州(治今陕西凤县东北风州镇)、故镇(即固镇,今甘肃徽县)守将相继投降。唐军迅速南下,前蜀城镇多望风款附,或官、将弃城而逃。

后唐军包围了成都。王衍自知大势已去,遂与众臣一同抬着棺材,并且身绑荆棘,以这种耻辱的方式迎降于后唐。

唐军自出师至灭前蜀,仅七十日,除三泉一战外,没有发生大的战事。

前蜀(907~925)的灭亡在于君主的昏庸和朝政的腐败,仅存在了18年。否则后唐绝不可能如此轻易地取得川蜀之地。

后蜀

后蜀(934——966)。

后蜀皇帝孟昶早年还有一番励精图治的作为,但晚年生活日渐荒淫以至于所用溺器(夜壶),皆以七宝装饰。

由于身体逐渐发胖,他外出时不能骑马,而是乘坐步辇,垂以重帘,环结香囊,香闻数里,人不能识其面。

当时后蜀承平日久,宗室贵戚,达官子弟,宴乐成风。每年春季,成都浣花溪一带,歌乐喧天,珠翠填咽,贵门公子,华轩采舫,共游于百花潭上。

官员徇私枉法,贪赃受贿,甚至在科举考试也要贿赂。所谓贿重者登高科,主考官以贿赂多少,确定是否中选,而面无愧色。

有的司法官员竟然指着狱门说:“这就是我家的钱炉。”

对于这种种现象,孟昶不闻不问,故宋人批评他说:“节俭仅限于自己一人,仁厚却容忍了奸恶,这些只不过是匹夫小节而已。”

后蜀政治逐渐腐败,这种情况与前蜀一般无二 。

关中地区的许多守将企图脱离后晋后汉,归附后蜀,但后蜀迟疑不定,犹豫不决,所以一再丧失战机,结果被打得大败。

北宋乾德二年(964年)十一月宋太祖大将王全斌率大军攻打后蜀 ,次年一月孟昶向宋朝投降。宋军从出兵到灭亡后蜀,前后不过六十六天时间,可见后蜀是如何不堪一击。

后蜀仅存在了32年,比前蜀略长。

9

如果诸葛亮选择不北伐,而是休养生息,那么蜀国很可能会灭亡的更快的。诸葛亮几次北伐虽然消耗了蜀国的许多钱粮,但是军队并没有受到太大的损失,所以诸葛亮的北伐并不是导致蜀国灭亡的原因,相反诸葛亮的北伐给蜀国带来了相当大的好处!

诸葛亮的北伐成功转移蜀汉内部矛盾

诸葛亮当时之所以北伐,最主要的原因并不是想要北定中原了,因为诸葛亮心中很清楚,曹魏并不是数代之国。

蜀国多次和吴国共同夹击曹魏都是无功而返,因为蜀国的国力和曹魏是无法相比的。所以诸葛亮北伐的真正原因在出师表中有所体现的,那就是益州疲弊。

在刘备去世之后,荆州集团的大本营已经被东吴夺走,已经无法再涌现出新的人才,而且荆州集团的老人一个个死去,此时的荆州集团已经是青黄不接了。

而一向把刘备集团当成侵略者的益州集团看到荆州集团的厉害人物越来越少,于是就想打败荆州集团,代替荆州集团在蜀国的位置。所以荆州集团和益州集团的矛盾越来越激化。

只有对外发动战争才能让蜀国团结一致,共同对外,所以诸葛亮的北伐其实是对蜀国的稳定是有一定的好处的。

如果诸葛亮不北伐,蜀国必定进入内耗

如果诸葛亮不发动北伐战争的话,蜀国严重的内耗必定会拖垮蜀国的。

首先就是政治不安定,直接导致民心更不安定,生存于战乱时期的蜀国必定会因此一步步衰败,甚至更早被曹魏吞并。

其次就是如果诸葛亮不北伐,蜀国的士兵就会慢慢丧失战斗力的,而军队的数量也会减少的,所以诸葛亮的北伐其实是为蜀国稳定了一支强大的军队。

诸葛亮的北伐并没有给蜀国带来太大的损失

上面已经说到北伐的原因以及北伐的好处,那么诸葛亮的北伐给蜀国带来了多大的害处呢?顶多就是消耗了部分钱粮,其实并没有给蜀国带来太大的损失。

所以诸葛亮的北伐其实对蜀国来说是好处大于坏处的。因此,如果没有诸葛亮的北伐,蜀国很可能会提前灭亡了!

10

历史不可假设,如果真的要假设的话,有如下猜想。

一种可能是在诸葛亮的带领下,蜀国走向了强盛。

蜀国的大部分地盘在今四川盆地境内,四川盆地在三国时期,素有“天府之国”的美誉。四川盆地地区属于亚热带地区,温暖多雨,加之四川盆地土壤肥沃,适合农作物的生长,在以农业立国的中国古代,四川盆地能够提供物资支持。换言之,政权能够在四川立足,实现自给自足。从这个层面来说,蜀国可以发展的很好,不需要外在的补给。同时,四川有易守难攻的地理位置和地理条件,不易受到外在势力的入侵。从上述两个方面来看,蜀国完全可以独立发展,如果有卓越的领带团队,会发展的很好。

我们先来看看历史上的,那些在蜀地休养生息,然后被灭的情况

最开始是巴蜀国被秦国所灭,东汉刘秀灭了蜀地的公孙述,东晋的桓温灭了成汉,后唐的李存勖灭了前蜀,北宋的赵匡胤灭了后蜀。这些也都是休养生息,但最终还是给灭了,有的人会说,那为什么占据巴蜀、汉中之地的刘邦为什么能够成功呢?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他们没有休养生息,而是打出来了。如果诸葛亮不北伐,那么很可能蜀汉撑不了十年就会被魏国灭掉!

这是因为国际形态发生了变化。

蜀国能够保持政权不会吞并应该感谢一个人,那就是曹操!由于曹操在撤离汉中的同时迁走了汉中的居民,还将天水雍凉一带的人迁走,制造了500里地的无人区。这本来是曹魏的保卫屏障,结果成了曹魏难以逾越的屏障。曹操之所以选择迁走居民制造无人区主要是因为刘备当时正在巅峰。刘备在迫降刘璋占领剑阁时候拥兵数量达到14.3万人。而曹操的粮草只能供给五万人在汉中作战。所以,司马懿在公元206年的时候便天水屯田并迁入人口,这是为了建立攻蜀的前沿军事基地。

这也是诸葛亮北伐的主因,目的不是攻城夺地,而是破坏曹魏的这些粮仓与军事基地。

假如诸葛亮不动手,那么一旦让曹魏抵近到汉中城下,蜀汉被灭国就不远了。如果不北伐的话,随着早期刘备留下的人才逐渐死去,蜀汉的军事实力会快速衰弱。而年轻一代没有经历过战争将来难有作为,益州本土派的偏安及投降主义也会抬头。最终的结果就是曹魏伐蜀的时候,就是大家比赛投降的时候。

历史上和蜀汉类似的势力,成汉、前蜀后蜀,除成汉稍微抵抗下坚持时间长点,前后蜀基本上就是一路投降,都是六七十天就灭国了。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