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从帝国的核心长安向北一千六百里地,马邑,一个群马叹息之地。风沙掠过被血反复侵染的土地,刚熬过长冬的牛羊嚼食新绿的草。它们以血肉供养这片土地,这片土地则施以脆绿的馈赠。
草原的边缘,马邑之外的山丘下,帝国的大行令王恢咬着嘴角,紧盯北方的天线。
这位燕国士子体内流淌着燕赵悲歌的血。
很多年前,他听闻过李牧斩杀匈奴十万骑的故事。
鸣嘀响起之处,赵国的铁骑一分为二,如翼般合击匈奴。铁蹄回应铁蹄,冷铁吻向热血,襜褴灭,东胡破,林胡降,单于走,匈奴从此不敢近赵城。
在黄河的岸边,风伏长草见牛羊的地方,蒙恬驱逐着单于头曼,在河套的边缘筑下四十四座大城,长城的砖石成为匈奴不可逾越的际线。
却不过数十年,平原津上,祖龙循天,白登城外,汉祖披靡而走,单于冒顿的嘲讽缠绕未央宫的大梁。
五十年过去了,高祖已逝,吕后折颜。
五十年过去了,文帝休生,景帝积蓄,是时候洗刷马鞭挥来的羞辱。
王恢再次望向了身后,三万汉骑伏甲屏吸。
就在一个月前,王恢还在长安,声嘶力歇宣扬自己的志愿。
2.
未央宫,沉寂。
二十三岁的天子刘彻端坐帝座,敛目注视他的臣子。没有人说话。
他在这个位置上已经坐了八年。但仅仅在二年前,他才真正掌控住这个庞大的帝国。
推恩令让诸侯束手听令,刺史在帝国的角落督察一切,儒家的思想统一着这片土地。
接下来,这位雄心的天子需要一件前所未有的功绩见证自己的统治。
无人敢揣测这位天子的心思。
良久,天子说道:“大汉子女的容颜在漠北老去,大汉的锦锻在草原蒙尘。可边疆的烽火从未熄过,边民的哭喊从未停止。”
天子突然拍案,“我欲举兵攻之,何如?!”
大殿内一片哗然声,大臣交手结耳。御史大夫韩安国拱手而出。
“千里而战,兵不获利,强弩之末不能穿鲁缟,劳师远征,恐无边功,反添边乱,不如和亲以安两国。”
“兵者凶器,未易数动,兵击匈奴,难服远藩,徒空中国、困边民,和亲方为上策。”都尉汲黯应声附和。
“臣有马邑豪民聂翁壹欲面见圣上,献破虏良策!”王恢出列奏道。
现在,帝国兵马已出。御史大夫韩安国为护军将军、卫尉李广为骁骑将军、太仆公孙贺为轻车将军率三路兵马伏于句注山中。太中大夫李息为材官将军,率一军伺机追击,而王恢只需带他的三万汉骑截击对方的辎重。
三十万大军摆下酒宴,只等客人赴宴。
3.
桑干河边,汗血宝马饮过了从黄土里涌将的清泉。铁蹄沾染过牧民的泪水,龙纹弯刀滴着边民的血。
这只是开胃菜,十万匈奴铁骑聚集,呼啸,南下。
武州塞上,军臣单于望向了马邑。这是自己的时刻吗?
他的爷爷冒顿单于鸣镝杀父,计服东胡,西击月氏,南并楼烦,控弦三十万,兵围白登,骑侵燕代。
他的父亲老上单于西逐月氏,兵抵彭阳,火焚汉宫,骑叩长安。
现在,他需要获取自己的荣光,用血与沙。
马邑,将是他的第一个战利品。
半个月前,马邑的豪民聂翁壹遁入草原,告诉他,自己将斩杀马邑官吏,献城以降。
一座城池,一座边关的城池,一座得之而纵骑太行,饮马津梁的城池。军臣单于没有不心动的理由。
不久后,马邑的城头挂出了人头。
不必怀疑了,这是匈奴最佳的机会。
4.
军臣单于勒住了马,望着野外的牛羊。
马羊遍野,他已经无瑕劫掠,只是心里隐隐有些不安。
唯见牛羊,不见牧者。
在草尖,他似乎嗅到了杀机。
过了一会,他说道:派轻骑进攻武州,抓两个人回来。
铁骑应声而出。
马嘶声中,一个人跪在了军臣单于的面前,瑟瑟发抖。跪者武州尉史。史书上已经没有他的名字,这该是他的大幸,不然,他的名字该跟耻辱联系在一起。
不知名的武州尉史全盘托出了汉军的计划。
豪民聂翁遁以马邑诱匈奴,汉军起三十万大军绞杀匈奴,如果一击得手,将除百年边患。
单于心惊,铁马乱步。
“我固疑之!”
十万铁骑消失在雁门关北。
回望马邑,军臣单于犹自心惊:“吾得尉史,天也。”
5.
单于遁走的消息传至王恢。三十万汉军亦撤走了。只剩下他领着三万汉军在风中凌乱。
是追击还是撤去?
追击,则以少敌众,对方反戈一击,三万汉军难免尽丧塞北。
不击,自己首倡发兵,无功而返,必将触怒天颜。
思索之下,宁以一人之过,不丧三万王师。
回军之后,汉武大怒,王恢自尽。
而在这时的匈奴王庭,未名的武州尉史被赏封为天王。
汉武的匈奴第一战-马邑之谋就此告终。而汉朝与匈奴的铁血交战正式拉开了序幕。
6.
飞将军李广纵骑边疆,声震匈奴,却难求封侯。
卫青奇袭龙城,七战七捷,收河朔、复河套。然费战马数十万,文景之蓄不敷军资。
霍去病轻骑八百击漠北,轻取河西,马踏祁连,封狼居胥,祭姑衍山。匈奴就此远遁,漠南无王庭。奈何英年早逝,何以家为。
张骞凿空,通西域,拓丝路。从此长安多胡姬。
苏武牧羊,大雁传书,风雪节旄舞,冰湖汉魂凝。
陈汤远征西域,越葱岭,趟阗池,斩单于,郅支城上,他仰天长啸:犯我强汉,虽远必诛。
昭君出了塞,琵琶和着北风,唱着流传千年的歌:
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繁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这是我在今日头条专栏《中学大历史》的专栏,大家可以关注一下我,阅读一下。
像这样的小人物改变历史 的还有。
1.教秦始皇拔剑的人
那一年,荆轲刺秦,史书是这样记载的: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那一刻,荆柯拿着匕首追着秦始皇满地跑,而秦始皇规定殿上不能有兵,殿上的都是文官,根本没有兵器,也只能大呼小叫,增加一点背景音乐,而秦始皇是有剑的,可是,他的剑太长了,颇具观赏效果,却没有实用性,拔了半天也拔不出来。只好空手搏斗,这时,夏无且拿药囊怼荆轲,解了秦始皇之围,但剑还是拔不出来,这时,左右有人叫:王负剑!王负剑!
秦始皇终于拔出了剑,荆轲这个人有胆有识,功夫却是平常,竟然干不过有剑的秦始皇。
想像一下,如果秦始皇被刺了,中国统一大业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完成。
那这个左右是谁呢?没有留下姓名,连扔东西的夏无且都有名,最后点醒秦始皇的人却没有名字。
2. 指路的人
在史记有这么一个记载: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馀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馀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
就是说项羽跟刘邦打仗,他已经败了,准备渡淮到江东,半路迷了路,一个种田的大爷给他指路:左。
结果左边是条死路,项羽陷进了大泽,被汉兵给围了上来。
后面的事情大家知道了,后面项羽没有过江东,意气用事,结果死掉了。如果没有这个种田大爷指错路,可能项羽就要过江东,以项大哥的武力值,能不能东山再起不好说,至少天下还得大乱。
3.射死蒙哥大汗的人
1258年,蒙哥带着大军进攻南宋,蒙哥打到了重庆钓鱼城下,可是,就在第二年,在攻城中,蒙哥突然去世。
他是怎么死的呢?在中国史纲里介绍,他是死于飞矢,就是乱箭射死的。那射死蒙哥的是谁呢?
没有记载,后面金庸先生非要说这个小兵叫杨过,那金大侠开心就好。
蒙哥之死的影响也很深远,他没有立遗嘱,一死大家就开始争起汗位来,蒙古第三次西征,准备打到埃及去的部队也停止了进军,然后回来抢汗位。蒙古帝国就此分裂。南宋也因此多活了二十年。最重要的是,基督世界躲过了最后一劫。
4. 最后一位
在《西行漫记》有这么一段记录:
当我正在组织军队,奔走于汉阳矿工和农民赤卫队之间的时候,我被一些同国民党勾结的民团抓到了。那时候,国民党的恐怖达到顶点,好几百*嫌疑分子被枪杀。那些民团奉命把我押到民团总部去处死。但是我从一个同志那里借了几十块钱,打算贿赂押送的人释放我。普通的士兵都是雇佣兵,我遭到枪决,于他们并没有特别的好处,他们同意释放我,可是负责的队长不允许。于是我决定逃跑。但是直到离民团总部大约二百码的地方,我才得到了机会。我在那地方挣脱出来,跑到田野里去。
我跑到一个高地,下面是一个水塘,周围长了很高的草,我在那里躲到太阳落山。士兵们追捕我,还强迫一些农民帮助他们搜寻。有好多次他们走得很近,有一两次我几乎可以碰到他们。虽然有五六次我已经放弃希望,觉得我一定会再被抓到,可是我还是没有被发现。最后,天黑了,他们放弃了搜寻。我马上翻山越岭,连夜赶路。我没有鞋,我的脚损伤得很厉害。路上我遇到一个农民,他同我交了朋友,给我地方住,又领我到了下一乡。我身边有七块钱,买了一双鞋、一把伞和一些吃的。当我最后安全地走到农民赤卫队那里的时候,我的口袋里只剩下两个铜板了。
这个农民当然也是改变了中国的历史。
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头条号脑洞历史观,一起打开脑洞看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