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是老易说事,我来说说这个问题!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想反问题主几个问题:

1、为什么自古以来女人出轨就要被浸猪笼,可是依然没办法杜绝?

2、为什么女子入青楼历来就被人看不起,可是以然屡见不鲜?

3、为什么自古以来国家对于抢劫都是从重大家,可即便现在也时发生?

4、为什么强奸、谋反、卖淫、偷税、行贿、贪污……这些一直都是国家严厉打击的对象,却屡禁不止呢?

如果题主能把上述这些问题弄明白了,关于朱元璋治贪的问题显然也就想明白了。归根到底,贪污是人性的问题,而不是制度的问题。人性只能加以约束,而不能从根本上加以杜绝。

从制度的角度上来说,任何制度其实都是一个君子协议,对于那些一心作奸犯科的人,是很难起到真正的约束作用的。但是朱元璋为什么还要制定那么严苛的反贪制度?这其实就牵涉到了一个成本概念。

任何人的任何行为都是有成本的,制定比较严苛的制度,就是增加那些有心贪污的人的违法成本,从而给他们思想上设置障碍。因为一个没有丧失理智的人,在做一件事情之前,都会去预估风险和回报。如果贪污100两银子,却要冒着杀头的危险,很多人不会铤而走险,这就是制度降低犯罪率的逻辑和价值所在。

朱元璋由于出身农民,对于官员对老百姓的剥削是感同身受的,所以也是深恶痛绝的。他从严治贪也是有一定的效果的。洪武年间,明朝官员的吏治还是相对清明的,这个成绩我们还是要承认。

至于为什么,越往后,明朝的贪污腐化现象越严重,除了我前面所说的人性问题,其实也还有一个制度松动的问题。一个制度,一旦被冲开了缺口,它的制约力和公信力就会大打折扣,就好比我们作为父母的,一旦对孩子撒了谎,并被孩子发现了,就很难让孩子对你产生绝对的信服感一样的道理。明朝中后期,由于制度的执行开始变形,贪污腐化的问题自然也就开始随之浮出水面了。

最后,从历史发展规律来看,这也是符合历史客观规律的,任何一个王朝,都有一个从高走到低的过程,所以,对于明朝的贪污腐化问题,这并不是明朝的独特现象,而是所有王朝的通病。

最后,我以一个比方来结束我的回答:比如我们强迫孩子经常锻炼身体,因为锻炼身体可以少生病,但是经常锻炼身体就能确保孩子不生病吗?题主这个问题实际上在逻辑上是有问题的!

最佳贡献者
2

杀贪官也好,杀功臣也好,都是朱元璋的个人行为。而从根本上治理贪腐,必须依靠法律和制度,必须发动群众,依靠群众监督,要让贪官污吏亡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

3

朱元璋为保皇权,他的反腐与他所制造的文字狱一样,是针对危及他皇权的人设,是诛杀功臣的政治手段,不是为反腐而反腐。

4

一是思想上,人性贪婪,存在侥幸心理。

二是利益驱动,熙熙攘攘,皆为利。

三是制度缺陷,监督和制约手段不健全。

四是环境使然,身边有人这么干且没被抓住。

5

腐败历来是吏治上的一道难题,是老百姓最痛恨的毒瘤。贫困和尚出生的朱元璋当了皇帝后,对腐败造成的恶果自然十分清楚,总想为老百姓办点实事,所以对贪腐行为从不心慈手软。

虽然穷尽剥皮、抽筋、油烹等手段,可贪官仍然像雨后春笋一样,挖了一茬又长出新的一茬。难道真有人为了钱不怕死?

著名哲学家黑格尔有一句名言:Was vernünftig ist ,das ist wirklich ,und was wirklich ist ,das ist vernünftig 。翻译过来就是“凡是存在的,都有其合理性。”贪腐为什么屡禁不止,那是有其深刻原因的。

腐败是种现象,是吏治的外在表现,人治才是它的根本。光是杀掉腐败分子,而没有从根子上解决问题,再严厉的手段也无法根除腐败的前赴后继。

首先,人性的贪婪是制度最大的敌人。

人性都是贪婪的,如果制度管束不住人性,那么必然会导致贪腐行为肆意妄为,把制度规定当做儿戏。朱元璋给了官员很大的权力,却没有对他们在行使权力的时候进行制约,往往等腐败发生时候再来施以重刑,这无异于亡羊补牢,破衣服上打补丁。

因此,在制度设计的时候就不能给腐败创造机会,必须从顶层设计开始,在官员选拔、俸禄薪酬、褒奖惩罚等方面形成一整套措施手段。你给那些为你干活的人很低的薪水,又要求完成巨量的任务,没有钱咋行?他连自己老婆孩子都养不活,不动歪心思才怪了!

其次,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

作为皇帝的朱元璋对手下的各级官员有绝对的权力,各级官员又对管理的老百姓拥有绝对的权力。这种绝对的权力,当然也就有了绝对腐败的机会。

朱元璋自己就没有做到清正廉洁、公开公正。不分青红皂白,想杀人就杀人,想革职就革职,想娶妃子就妻妾成群,上梁不正下梁自然就歪了。对付上边人不敢,那在我的地盘上是不是就可以想干啥就干啥啊?因为皇帝就是那样做的啊!

所以说,对领导者来说,要求下面做到的,自己首先就要做到。自己做不到却要求别人做到,短时间或许能够实现,但时间长了肯定会出现问题。因为,上行下效,永远是最符合实际、最实用的做法。

第三,以民为本不能片面和狭隘。

朱元璋打着关心老百姓疾苦的旗号整治官员、惩治腐败当然会赢得老百姓欢迎。但是人民这个概念涉及到角色转换问题,有时候会让官吏无所适从。

官吏作为执行皇帝命令的人,是老百姓和皇帝之间的夹心饼干。对老百姓来说他是官,但对皇帝来说,他就是民。这是一个人在社会中多重身份的现实表现,需要随时切换。

一个人在单位是老大,可以发号施令、耀武扬威。可回到家来,未必还是一把手。他可能会被喝醉酒的老爹痛骂一顿,被心情不好的老婆呼来唤去,被调皮捣蛋的儿子按在地上当马骑,这个时候他就是十足的窝囊废。

所以对官吏这种角色转换,皇帝要了然于心。既要敢于放,也要善于收;既要严格管,也要仁厚爱;既要立规,也要立德。

综上所述,朱元璋惩治腐败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想问题,既没有率先垂范,也没有考虑官吏的切身利益。通过砍头诛杀,只起到了不敢贪的威慑,但是不能贪的制度没有建立,不想贪的道德规范更没有树牢。在这种情况下,再杀多少人也是没有用的!

6

朱元璋的出身决定了他对于贪腐的痛恨,他治理贪腐也是花样百出,手段狠辣,可是却依然贪腐横行,这是为什么呢?

这个世界上的人,为名为利,都是熙熙攘攘,特别是很多寒门士子,本身出身不高,在得到权利后,就想着大捞一笔,所以也会造成贪污腐化。

朱元璋登在经历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后,终于荣登大宝,他作为一个皇帝,手上有了权利,自然会对贪腐这件事情进行管制,于是开始大规模的严查贪官的行动,对于这类的官员,朱元璋是绝不姑且。

朱元璋这么做,就是为了百姓着想,可是这样做,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在公元1373年,朱元璋颁布法律,就是要限制那些贪官污吏横行,朱元璋命刘纬谦,他是当时的刑部尚书,制定《大明律》,制定好后颁布天下,其中里面有《吏律》就是为了限制官吏。管理他们而设立的法律。在之后的1385年,朱元璋再次颁布法令,内容说的是如果有任何官员,欺骗百姓,不做实事,违反官员的规定,当地的群众可以自行把他们抓起来,然后移交到更高一级的官员来处置,如果有人反对抵抗,可将其斩首示众。

这本来是一个很好的法令,应该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也能有效遏制贪腐,可是事与愿违。

虽然百姓可以监管官员,让他们不至于铤而走险,但是大明朝的官员却拿着白菜价,操着卖白粉的心。

当时大明的官员工资也是非常之低,每个月的俸禄用现在的算法合下来大约3000多块钱,而且还要承担日常衙门里的开销,什么杂事都要管,算下来自己所剩的就没有多少了,而且家里面一家老小都要吃喝,根本不够花,不贪的话,连日常开销都不够,何来挣钱。

正因为这些客观因素,官员们铤而走险也要贪污腐化,虽然朱元璋的手段严厉,但是架不住官员们齐心合力,所以皇帝也不是事事都能顺心如意的。

7

我们都知道,贪欲一直伴随着人类,从古至今,从无断绝,而朱元璋却想要改变人类的贪欲的方向,禁住人类的贪欲。





朱元璋作为一个从乞丐到皇帝的传奇人物,自然对贪官是恨之入骨。元朝末年的政治局面,不仅让百姓没有活路,贪官污吏的横行也是极为严重的,朱元璋从小就看到这些人的丑恶嘴脸,因此在自己当上皇帝以后对这些贪官,从不手软。

在明朝的历史上,最名副其实的贪官徇私舞弊案就是郭恒案。郭恒案牵涉的面积之广你可能无法想象,从朝廷侍郎以下的官员中,只要是和贪污案沾边的就都被杀了,地方上只要查出来有贪污行为的也全部被杀了,你没有看错,是全部,这还不算完,贪污案的赃款要追回,但是这些钱已经进入了那些富甲商贾手中,朱元璋又把这些人给全部抄家,财产全部充公了。

从上面的这个郭恒案可以看出,朱元璋对于贪官从不心慈手软,但是在这之前,已经有“空印案”、“胡惟庸案”,而且朱元璋对于贪官所定的处罚措施也很明白地写在那里,最严重的处罚就是,贪官贪腐会被剥皮。这种处罚听着就让人不寒而栗,为什么就是不能杜绝贪腐这种事情的出现呢?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首先,贪腐这种心态不是每一个人都有的,坐上官以后,大多数的官员都想着做一个好官,但是在当官之后,心态发生了本质的变化。

贪腐的行为发生是在自己的欲望无法满足的时候才会出现的,在明朝的时候,官员的俸禄仅仅够养活一家人,但是想要靠着当官发财那是不肯能的,因为朱元璋自己认为,当官的只要温饱够了就行了,有了多余的钱财就会想着法的享受,然后就会贪污。在封建时代大多数当官的初为官都是为了光宗耀祖,衣锦还乡,当他们做官以后发现,这个官当得不是太好,一家人的温饱尚且保证不了,怎么为朝廷办事呢?于是这些人就开始铤而走险,贪污受贿变着法的搞钱了。只要能满足自己一家人的温饱还能享受,冒点风险这些人都不当回事了。

其次,贪腐如果是因为温饱无法满足,那么养廉银的发放为什么还是没又杜绝贪腐的出现呢?

人性贪,这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种隐藏的模式,当养廉银的发放出现的时候,这种隐藏模式就会启动。养廉银让这些官员过上了糜烂的生活,人的欲望一旦被勾起了,就很难再抑制得住,所以并不能仅仅以养廉银的方式方法让官员自己做到不贪,而是要以反糜烂生活作为一种反面教材进行教育宣传。进行一种品德教育和崇尚廉政的鼓舞政策,再加上一定的律令束缚,才能让高薪养廉的做法实行下去,也才能起到一定的效果。




贪、嗔、痴为三毒,又称三垢、三火。此三毒残害身心,使人沉沦于生死轮回,为恶之根源,故又称三不善根。而贪排在了首位,可见贪之毒是残害身心的首恶。何为贪: 对顺的境界起贪爱,非得到不可,否则,心不甘,情不愿。贪在我们人类的心中,已经成为了首恶,那么无论遇到多大的外力阻挠,想要改变就变得很困难了。


朱元璋对于贪腐是恨之入骨,但是又没有好的办法去管理,最后走上了极端,用一种残酷的刑罚想要震慑住百官,但是这种刑罚虽然能震慑住一部分贪官,但是她震慑不住人心中的贪念,这才是最重要的。

8

我是真君,我来详细回答。

朱元璋因出身原因,深知底层百姓的贫苦,因而上位之后实行“以猛治国”,在全国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反贪官”运动,甚至不惜“扒皮充草”以儆效尤,然而即使用此雷霆手段,朱元璋仍然没能遏制明朝的贪腐现象,这又是为何呢?



丨朱元璋大力惩治贪官,却仍然未能刹住贪腐之风

出身底层的朱元璋,早年深受贪官污吏之苦,对于压榨、盘剥百姓的贪腐官员可以说恨之入骨,因而称帝之后对于官员贪腐现象极为憎恶,从而采取各种手段大力整治贪腐。



朱元璋对贪污可以说是零容忍,从地方县、府到中央六部、中书省,只要发现贪污,不管涉及到谁,坚决一查到底,哪怕是开国功臣、皇亲国戚,也绝不心慈手软,明初“四大案”之一的郭桓案便是典型,驸马都尉欧阳伦也因贪污被处死。

而且,朱元璋还鼓励百姓们民告官,甚至在外地百姓入京告状时,不仅要求地方官员不得阻拦,甚至还帮助解决路费问题,而对于阻拦百姓告状,或者应该受理而不受理的,朱元璋还会严厉惩处。此外,朱元璋在午门外特设“鸣冤鼓”,民间百姓若有冤情在地方讨不回公道,可上京击鼓直接告御状。同时,朱元璋还允许百姓直接扭送不法官吏。



而一旦发生贪污事件,朱元璋往往是从重惩处,只要被查实,最轻也得发配边疆充军,而贪污银子六十两以上者一律枭首示众,甚至不惜采取“扒皮充草”、挑筋、断指、断手、削膝盖等酷刑,力求达到震慑作用。

此外,朱元璋还大力开展廉政教育工作,不仅制定了蕴含有大量贪腐案例的《大诰》和《醒贪简要录》让官员学习,而且在各级衙门设置了专门的剥皮场和专挑贪官人头的长杆,从而对各级官员形成警示作用。

朱元璋在位三十一年,先后处决贪污官吏多达十余万人,然而即使朱元璋如此雷厉风行,却仍然无法彻底根除贪腐现象,以至于他晚年只能发出“朝治而暮犯,暮治而晨亦如之;尸未移而人为继踵,治愈重而犯愈多”的哀叹。

丨明朝贪污现象为何无法根治,制度缺陷或许才是根本

对于明朝的贪腐现象,明末抗清英雄陈邦彦曾这样说,“嘉、隆以前,士大夫敦尚名节”,也就是说嘉靖、隆庆以前官员们尚且重视名节,而到了嘉靖、隆庆以后,官员们则“以官爵为性命,以钻刺为风俗,以贿赂为交际,以嘱托为当然”的地步,可见明朝中后期贪腐现象之严重。

那么,明朝的贪污现象为何无法根治呢?我认为主要是由于以下几点原因造成的:



1、官员俸禄实在太低。在朱元璋看来,官员既然获取了权力,那么就应该一心一意为百姓服务,而不应该想着赚钱,因此对于官员的俸禄严格限制。朱元璋根据官员日常用度计算的俸禄,虽说足够官员生活,但他却忘记了官员除了养家糊口之外,还需要承担来往应酬、雇佣吏员等其他支出。从而导致官员俸禄已经到了低于正常用度的地步,例如正二品的海瑞,竟然因为母亲生日时买了两斤肉而成为新闻,死后更是只留下了8两银子和一些破旧衣衫,而明朝官员死后拿不出丧葬费用的现象更是多见于史料。朱元璋在位期间虽然也曾三次对官员俸禄进行调整,进而使得官员的俸禄得到了一定程度增长,但明朝官员的俸禄仍然是历朝历代中最低的,而更要命的是朱元璋还将俸禄标准镌刻于石碑、形成定制。于是,官员们即使不为了富贵,为了正常生活,也不得不进行贪腐。



2、监督机制丧失作用。朱元璋为了严厉打击贪腐,不仅设立了科道官员(六科给事中与都察院十三道监察御史)用来监督中央和地方各级官员,而且还曾短暂起用了著名的情报机构“锦衣卫”,按理来说监察系统已经相当完备,但令他没有想到的是,这两大系统竟然最后全都丧失了作用。然而,从明中期开始,随着党争的日益严重,宦官集团和文官集团之间的矛盾愈发突出,这种局面下,锦衣卫依附于东厂,科道则依附于内阁,进而成为了党争之中相互攻讦对方的工具。为了打击政敌,他们早已丧失公允之心,反而大肆滥用监察、弹劾权力,如此情况之下,自然就使得整个监察系统丧失了原本作用,也就无法再遏制贪腐现象。

3、官场风气无比糟糕。正如前文所说,嘉靖、隆庆之前的官场风气尚可,而当嘉靖上台之后,明朝官场风气风云突变,“今天下自大吏至于百僚,商较有无,公然形之齿颊”,官员们不仅对肥缺曲子弱音,而且“宦成之日,或垂囊而返,则群相姗笑,以为无能”,明朝此时的官场形成了,谁贪的多证明有能力,笑话清廉官员无能。如此官场,就算有较为清廉的官员,也根本无法生存下去,比如吏科给事中魏大中,谁给他送礼他就举报谁,结果再也没有人敢登门,结果后来被魏忠贤逮捕下狱,最终惨死狱中。



4、人治之下贪腐难免。古代皇权社会,一直奉行的就是人治思想,例如孔子便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篇》),孟子也说:“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孟子.离娄上》)。所谓人治,所依靠的便是执政者个人的贤明,然而“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面对诱惑不是每个人都能如圣人一般抵住诱惑。因此,人治之下贪腐现象根本无法避免,例如张居正,作为明朝著名的能臣干吏,也仍然难以拒绝贿赂,时任南京刑部尚书的殷正茂便曾送给张居正两个金盘子,盘子中有高达三尺高的珊瑚。

如上所述,明朝之所以会在中后期出现严重贪腐,主要还是由于制度上的缺陷所造成的,人治之下的权力高度集中,又缺乏有效的监督手段,自然就导致了贪腐的出现,而贪腐一旦形成风气,便很难再制止了。

9

因为朱元璋自己就是最大的巨贪,怎么反得了腐败?反腐败,只是他抄杀功臣的借口而已。

朱元璋分封他的子孙,不仅可领取最高官员的俸禄的七倍,还可以圈田占地四万顷(相当于400万亩),并且代代如此,世代相传。这么一个巨贪,居然提反贪反腐,笑话了!

10

古往今来,腐败一直存在,也一直是被君王严抓严禁的一项任务,不积极治理腐败会严重破坏国防安全,导致社会风气腐化,官僚主义肆虐,人民生活困苦。明太祖朱元璋在整治贪污腐败上也是最厉害的皇帝之一。

朱元璋防止官员腐败的措施

1.廉耻道德观的教育。防止腐败最好的办法,也是最根本的办法就是让人们在思想观念上耕种清廉的意识,思想上有明确清晰的认识在行动的时候才会严格要求自己。当时明太祖下令,官员不得仗势欺压百姓,随意下乡扰民,如果有官员借着权力贪污苛扣百姓,百姓可以把贪污的官吏抓到京城治罪。另外,他还大量以印发书籍,让官员认真学习如何“爱民”,他希望这些教材可以在思想上唤醒官吏的良知,体恤老百姓,另外也可以作为官员的行动指南。


2.实行各种回避制度。首先在任用官吏上要求南方人到北方做官,北方人到南方做官,同时各长官在一个地方的任期为三年,届满便改调其他地区,这样就避免了官吏与地方势力勾结,其次有亲属关系的要调派到其他机构。其次对司法监察中的回避事宜也有明确规定,如果官吏的亲属是诉讼事件的当事人,必须作出回避,否则杖四十。最后还要求了考试回避,历代都有主考官都有和大臣徇私舞弊的情况,因而规定“凡试官不得将弟男子侄亲属人试徇私取中。”


3.惩治贪官,严查案件。朱元璋时刻了解腐败的危害,为了明朝的长治久安和收拢民心,他采取强硬措施打击贪官,朱元璋反腐惩贪有三起著名大案:空印案,郭桓案,欧阳伦驸马案。


严惩下为何依旧如此

  1. 制度缺陷是关键。朱元璋为了打击腐败设立科道官员和有名的锦衣卫,这两个机构可以监督地方和中央的官员还能收集情报。但是随着官员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锦衣卫和科道成为了个党派相互攻击内斗的工具,也不再尽心尽力打击腐败,反而把权力用作牟利的武器,滥用监察,弹劾权利,致使贪污和冤假错案同时肆起。



2.官员俸禄过低。朱元璋是穷人出身,自然比较节俭,他当皇帝后,节俭的习惯也一直延续,所以在官员的俸禄上会过分苛责。朱元璋对官员的俸禄一般都是根据官员的日常消费计算俸禄,这些俸禄最多维持整个家庭正常的开支用度,但是他却没有考虑官员的应酬以及雇佣奴仆的费用,这些姑且不说,一旦家中有人患有重病,那这些俸禄就不能维系正常生活了,在这样的情况下自然就算刑罚再严厉也有人会铤而走险。



3.病态的官场氛围。有记载记录:“宦成之日,或垂囊而返,则群相姗笑,以为无能。”也就是说谁贪得多,就证明有能力,还笑话清廉的官员无能力。一个朝廷一旦出现这样令人可笑的氛围,就算想做一个清廉的官吏都难,选择了清廉那么你在其他人眼中就是无能的,也意味着你的生存面临危险,进而每个官员都会把贪污看作理所当然,甚至是能力的证明。

综上所述,朱元璋在治理贪污方面确实真真实实在做付出,但是有三点他忘了,一是刑罚严厉残忍并不能制止贪污的发生,二是制定规则的时候要站在公共利益去考虑,适当的设身处地,三是制度方面要严格把控,尤其是重要的职位。贪污腐败的风气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也不是说改就能改的,要在日常的方方面面采取严格的监督手段。

?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