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有人说“父母最大的悲哀是:养出不懂感恩的孩子”对此你怎么看?

有人说“父母最大的悲哀是:养出不懂感恩的孩子”对此你怎么看?

2020-07-28 03:12阅读(241)

有人说“父母最大的悲哀是:养出不懂感恩的孩子”对此你怎么看?:这句话说的没有毛病,也没人会提反对意见。养出了不懂感恩的孩子,悲哀很正常,不悲哀反而不正

1

这句话说的没有毛病,也没人会提反对意见。养出了不懂感恩的孩子,悲哀很正常,不悲哀反而不正常,可能是得了老年痴呆,或者本来就是傻子。悲哀的主要原因,是父母对子女投入太多了,不论是金钱,精力,体力还是情感,老了却没有得到该有的回报。从婴儿呱呱坠地到长大成家立业,二十多年含辛茹苦地养育教导,留下不尽的劳累和心酸,这些只有当父母的最清楚。而做这一切唯一的动力,就是“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然后老了能跟着儿女享几天清福,收获甜蜜的“果实”,上下五千年,“养儿防老”的观念深入国人的骨髓,也是国人为了子女不惜付出一切代价的原因。

中国人自古讲究“孝道”:“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孟子)“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孔子)“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庄子)历史上也出了很多大孝子(女),比如花木兰的代父从军,舜的孝行,刘邦称帝后为父行礼等等,他们认真遵守圣人的教诲,身体力行,为后代做出了榜样,使“孝道”在中华大地得到发扬。

可是最近几年,受文化多元化和西方自私自利腐朽思想的冲击,这些传统观念面临挑战。社会上不孝的子孙频频出现。甚至出现老人逝去多天无人过问的惨剧,令人心寒和悲愤。对于这种现象,除了国家要加强宣传教育外,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方法也值得探讨。

父母教育子女是一门很深的学问。该宽该严,该奖该罚,每人心里都应有一个尺度。无论如何,不能娇惯孩子,这是大家的共识。古有“棍棒之下出孝子”,虽言语粗俗,不是没一点道理。对子女越是要求严格,越是让他们多些锻炼,长大后就越懂事。切莫事事“惯”着他们,让他们养成自私,任性,刻毒的性格,最后自食其果。当然,父母的爱也是不能缺失的,要有合理的表达方式。否则也不利于孩子心理健康。对孩子不纵容,有合理的惩戒,宽严相济,又爱意深沉,才能教育出好孩子,才能在良心未泯的儿女照顾下安享晚年。

2

孩子是父母一生的作品,是父母一生的心血,等孩子不懂感恩时,确实是父母最大的悲伤。

天底下所有的父母都为了孩子可以呕心沥血,奉献出所有的一切。

孩子呢?往往是心安理得的享受这一切,常言说的好:儿行千里母担忧,母行千里儿不愁。这就是为人父母的悲哀。

更有甚者,父母竭尽所能地为他提供一切,儿女从不知足,反倒攀比起别人的父母给儿女的更多,这就是不感恩的儿女。

现在的社会,攀比心很重,年轻人攀吃攀穿攀住攀行,却又不肯吃苦,所以他们很大的经济来源是父母的赞助。父母的经济情况不同,赞助少者常被儿女嫌弃。

前些日子网上爆出的,北大毕业生母亲病危想见儿子一面,但儿子拒绝见面。我们不知道这中间发生了什么,但是我认为,死者为大,长者为大,一个频临死亡的母亲,有再大的过错,做为儿女也应该回家探望。

我常有: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泣,请在父母在的时候爱他们,善待他们,不要让他们悲伤。

天底下的父母,都希望儿女平安健康,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有感恩之心。

3

懂感恩的孩子不是养出来的!

是你,一言一行的影响下,他(她)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你!回头看一看,你在他(她)成长认知过程中做过什么?

4

养出个不懂感恩的孩子,确实是父母的一大悲哀,同时也是孩子的悲哀。

我大姑和我姑父婚后一直怀不了孩子,于是领养了我表姐。好不容易有了孩子,他们当然很宠,我姑和我姑父又一个比一个实在,还好脾气,无限制满足…于是我姐就慢慢变成了现在的样子:

大概两年前我大姑生病住院,我哥开车带我妈和我大娘去医院看她。当时只有我姑父在照看,我姑父为难地对我哥说,能不能让我哥给我姐打个电话,让她过来医院照顾些时日。因为我大姑和我姑父根本叫不动我姐,他们的话没有分量。就那我大姑还开心的说,闺女很不错,这次的住院费是她掏的。

去年冬天我大姑因病去世,我姐哭的也挺伤心的。聊天时,她问另外的亲戚,说鞋上的白布是不是要在鞋上缝三年,我这鞋还是xx牌子的呢!

大姑去世后,我姐在她上班的地方附近,给我姑父租了个房子,房子就在我们小区对面。我姑父去年做肠绞痛手术时出现了意外,身体一直不太好,而我姐并没有和我姑父住在一起照应他。

因为我和我妈住的离我姑父近,所以经常有走动。我妈隔三差五就去送点饭菜啥的,而我姐从来没有表达过感激之情,相反她见到你就像见到陌生人一样。就包括我大姑住院,我妈,我大娘他们去看,我姐也不带搭理的。

现在我也不管她叫姐了,我没有这样的姐。我实在不想说她没教养,因为这也代表着我大姑她们教育孩子的失败,毕竟我大姑和姑父真的人很好,很善良。

你说父母含辛茹苦养出这么个女儿,是不是他们的悲哀?真的可以说这是最悲哀的事了。

5

最近在看一本作于2008年的书《我们的孩子为什么变成了小皇帝》,作者是德国儿童与青少年问题研究的专家,他在书里提到了一些关于德国当时教育状况的担忧,剖析了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

尽管谈的是11年前的德国,但里面的问题在如今我们国家,也依然存在,让我很有感触。

初看题主的问题,下意识就想反驳:孩子不懂感恩,还不都是父母不会教?

细细分析,出现这种情况有两种可能:

1.父母确实没怎么花心思,育儿方式过于传统。

比如“重男轻女”养出白眼狼儿子、怨恨满满的女儿;或是采用“棍棒教育”,嘴上说是“为你好”,却让孩子心灵伤痕累累。

这样养出的孩子不懂感恩,实属咎由自取。

可还有一种情况,父母改变了传统不太好的教育方式,想以平等的姿态尊重孩子,却也有可能养出不懂感恩的孩子,这就真的有的“冤枉”。

2.矫枉过正,孩子从附属地位强制被解放出来。

《我们的孩子为什么变成了小皇帝》中,作者谈到有三类亲子关系存在严重的沟通障碍,让孩子的教养问题变得十分棘手。


第一类:伙伴型关系

在传统的家庭观念里,孩子应该听从师长的教导,处于家长的附属地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没把孩子当个体看”。

是近100年才开始注重孩子的教育问题,逐渐演变到今天一度很流行的“把孩子当朋友看”,提倡尊重孩子想法和意见。

尊重孩子本没有错,可孩子毕竟不具备完全的行事能力,也不具备健全的思考能力,有很多事并不适合让孩子参与选择和做决定。

伙伴型关系就把孩子从大人的附属地位中,强制解放出来了,造成了非常多父母育儿的困扰。孩子不听话,不遵守规则,没有良好习惯,不知道该怎么管,管多了就怕打压了孩子,久而久之孩子变得越来越自我,根本不鸟父母的想法和担忧,局势就失控了。


第二类:投射型关系

父母把孩子当做感情的投射区,把孩子的行为和成绩看成测量自己优劣的标杆。

这种关系在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也非常常见,父母太过于担忧和自责,孩子有哪一点不好,立刻就会思考是不是自己哪里做错了。这又形成了与传统教育完全相反的状态:父母成了孩子的附庸。他们的自信心完全建立在孩子身上。


第三类:共生型关系

在这类关系里,父母把孩子当成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按照自己的意志去理解孩子的想法。

举一个例子,前段时间很火的电影《少年的你》中,施暴者头领魏莱欺负同学,导致同学不堪忍耐跳楼自杀,在警察找到她的母亲时,她母亲不相信孩子会这么做,只说孩子很单纯,都是别人孩子想害她。

表面上看起来是单纯的溺爱,实际上魏莱的母亲确实是这么想的,她完全想象不到孩子有自己的思维和想法,也有可能做出自己意料之外的事情。她只认为自己不会这么做,就坚定认为孩子不可能做出“出格”的事,都是你们恶意揣摩。

在这样的庇护下,魏莱的邪恶的心灵得以充分释放。


由此可见,过于极端的教育方式,都有后遗症,不仅仅是粗暴教育会养出不感恩的孩子。

所以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也要有更多的思考,把孩子当做一个孩子来看,重新恢复家长与孩子的沟通能力,才有出路。

6

独生子女,一个孩子,父母自然娇惯,因此子女也比较自私。我是一个儿子,也有独生子女毛病,但与之相比,算是比较孝顺的。孩子小时候,有二件小礼品,我给了他一件,另一件给了他表妹,于是儿子很不高兴,发现他有这个毛病后,有东西都是平均分,好吃的,先叫父母尝尝鲜,慢慢成为习惯。过去儿子的衣服等都是乱丢,因为后面有父母给他收拾。后来我们给他收拾的少了,东西找不到了:爸,我的**放哪啦?我回答不知道,时间长了他自己就知道东西应该放那里了。现在儿子上班之前,总是把我吃的药放在一个小盒子里,并开玩笑地说:药不能停。若是忘了也会打电话回来嘱咐我吃药。(首)

7

这个说法我还是比较赞同,因为每个做父母的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所以他们都以子女为中心的不断奋斗,希望孩子长大后能光宗耀祖,有所作为。当然这些都不全是想他要一一回报。只求得他养成有爱有德有用知恩图报的人。反之做父母的确实是很悲哀。谢谢邀请!最后作小诗一首以表本人之愿。

爹娘爱子是真心,子爱爹娘意不真。

但愿子女皆成器,斗米之恩报一升。

8

“父母最大的悲哀是:养出不懂感恩的孩子”我认同这个观点。虽然说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对子女及晚辈的爱是不求回报的,但实际上这种思想背后,却隐含着极大的风险。

我认识一位长辈,老夫妇俩生养了一个女儿,从小呵护备至。女儿小时候也还乖巧可爱,可是成年后经历了失业和婚姻失败的遭遇后,性情大变,对父母动辄发火动怒,后来竟然陷入传销的漩涡,欠下一大笔债务。

父母为了帮她还债,变卖掉自己的房产,和女儿住在一起,一则帮助女儿照顾家务,二则陪伴女儿。但是,相处久了,两代人难免产生代沟,父母有时会唠叨几句,没想到女儿竟然说出:“这是我的家,房产证上是我的名字,我随时可以请你们离开。”

老两口气得一病不起。

虽然女儿只是嘴巴说说气话,但真得太伤人心。另外,谁也不敢保证日后女儿不把父母扫地出门的可能。

所以,当一对父母准备对孩子做出毫无保留的付出时,诸如卖掉房产,赠送全部积蓄的时候,一定要三思而后行,因为你无法确保你的孩子的对你的“感恩”系数有多高?

而且一味的宠溺,只是害人害己,对孩子也是一种纵容,无论这个孩子是否成年,因为人性禁不起考验。

给自己留有一套房产,一点积蓄的同时,再给予孩子适当的照顾。尽量独立居住,给孩子和自己适度的空间。这才是为人父母的正确打开方式。

我是妮言呢语,一名不断提升自己的大龄女子,愿用文字与您分享情感故事、家庭小事。如果您喜欢我的文字,请关注我哦。

9

有人说“父母最大的悲哀是:养出不懂感恩的孩子。”

人生不如意事很多,孩子不感恩的确是一件令人心痛的事。

感恩是一个人最基本道德行为。

一个不懂得感恩的人,个人觉得他的人生必定是残缺的。

父母对孩子的爱往往都是无私的、可有些父母将这种转化成了过分的溺爱,一切事物都愿意为他们扛,让孩子认为这一切都是理所应该的。

对也好错也好一味地袒护久而久之让孩子养成自私自利价值观,作为其父母往往成为第一个承受者。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与其为孩子一味地做好一切,不如正确加以引导教育将孩子指引到正确道路上,剩下的路让他们去走,不经历风雨就不会成长,只有经历过了才懂得;才会明白;才会学会感恩。

感恩不仅仅要感恩父母,还要感恩那些帮助你的人,只有学会感恩脚下的路才能越走越宽广。

10

在《亲爱的安德烈》一书中,孩子安德烈跑去厨房问正在做饭的妈妈:

如果我以后没有你们所期望的那么优秀,没有考上理想的高中,理想的大学,长大后也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过着平庸的生活,你们会不会对我很失望,很讨厌我?

那位母亲给的回答是:

对我最重要的,安德烈,不是你是否有成就,而是你是否快乐。

在这个世界,

人人都想当英雄,却没有人想帮妈妈洗碗。

人人都想考第一,却没有人想帮外面等候的爸爸送瓶水。

然而,地球人并不需要多一个站在高级写字楼的精英,他们需要的是:

一个拥有责任感的男朋友、一个温柔的丈夫、一个孝顺的孩子或者一对会体谅的父母。

孩子,你可以不优秀,但你不能不会爱。

因为,你最终的快乐和幸福,是在家里。

最好的教育

不是如何去赢,而是如何去爱

曾经有人总结过,所谓的loser无非就是具备这几个特征:

缺乏学习与上进的能力,莫明其妙的自信,理所应当的被爱,爹妈一天没死都得给他喂奶。这种人注定一事无成。

因为人是群居的,无论你能力多么突出,如果你不懂得为人处世,不懂得去爱,你注定是孤独的。

所以,无论孩子多么优秀,有些事是必须要做好的:

比如围桌吃饭,夹第一筷子的一定是最长的长辈;

比如长辈递过来的食物红包,无论多亲都要记得真诚说谢谢;

比如心里再不快活,也不能把气撒在最亲的人身上;

比如看到大人忙得不可开交,要主动上去搭把手;

比如逢年佳节,要挨个问候,祝福节日快乐……

不要觉得这是繁文缛节,如果从小连最基本的感恩和礼貌都做不好,呕心沥血养出来的孩子再精英,于家庭也是冷漠生疏的客。

当“爱”作为一个动词存在着,它的背后包含着“体谅、感恩、体贴、温柔”等一系列动词。

养一个有爱的能力的孩子的难度,丝毫不亚于养育一个品学兼优的孩子。

因为人的天性里,本藏着诸多的恶习,包括自私,贪婪,惰性,冷漠……

而一个合格、有前瞻性的家长,要善于引导,循循善诱地帮孩子克服这些人性的弱点,塑造出一个好的人格。

这期间要经历:对孩子“熊”的抓狂,对教育方式是否正确的困惑,对孩子未来方向的迷茫……

没有一对爹妈是容易的!

而我相信,大多的家长对孩子最大的祝愿还是:快乐幸福。

快乐地活着,健康地活着,无忧地活着,富裕地活着。

我们不禁要思考,养育一个孩子的意义到底是什么。这让我想起2014年,香港中文大学校长沈祖尧在毕业典礼上对学生说过的一段话:

我相信一所大学的价值,不能用毕业生的工资来判断。更不能以他们开的汽车、住的房子来作准,而是应以它的学生在毕业后对社会、对人类的影响为依据。

相较于世俗意义的成功,他认为学会感恩才是更为重要的事:

懂得感恩,一天当父母开始双鬓斑白,记忆衰退,步履蹒跚时,你不会对他们抱怨挑剔,你会不离不弃地照顾双亲,为他们做饭洗脚。

说白了,最好的家庭教育,不是教会孩子赢,而是教会孩子爱。

平凡人的幸福,无非是父慈子孝的天伦之乐。所以,无论你将来飞得多高多远,你都要回归你的家庭,担起责任守护你的家人。




相关问答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