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清在当时的亚州地区,的确处于老大的位置,但它的地位主要来自于大,而不是强,它之所以强大,是因为周边国家太弱,凡一个国家向另一个国家宣战,必须具备几个条件。

第一,在国际上尊严尽失。英国人乃至欧洲人对大清的认知转变,是在马嗄尔尼勋爵率团为乾隆皇帝祝寿之后,在这之前,欧洲人都普遍认为,天朝是人类的天堂,是一个遍地都是黄金的国度,但自从马氏回到欧洲之后,就彻底颠覆了欧洲人对天朝的印象,取而代之的是贫穷,愚昧和野蛮。

第二,内政紊乱。马氏在回国时特意选择陆路前往广州,他沿途考察了天朝的武备和国防,以及各地的风土人情,最后他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他认为天朝是一个泥足巨人,根本不堪一击,因为他看到了天朝官吏的腐败和民众的贫苦,以及巨大的社会矛盾。

第三,武备松解,武器落后,更重要的是军民之间有巨大的矛盾,一但发生战事,民众不会支持这样的军队,不得不承认马氏的洞察力,在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入侵之时,都有很多的民众为英军带路,为他们提供军粮,甚至直接参与军需物品的转运。

最后,引用苏洵《六国论》中的论述,灭六国者,非秦也,乃六国也,灭秦者,非刘项也,乃秦也。

最佳贡献者
2

100个团结的人,打10000个不团结且互相仇恨的内斗的人,犾如100个人打一个人。这还可能在10000个人中间出1000个帮手。

3

我是雪上长留马行处,见字如见面。

当时清朝的强是相对于周边的小国而言,同英国相比,清朝是富国不是强国,而且富的流油,让英国垂涎三尺。1840年,英国向清朝宣战时,清朝还处于刀耕火种的农业文明时代,而英国十八世纪中叶就率先兴起了产业革命,到十九世纪中叶已经成为世界最先进的工业国,英国打清朝就是工业国家打农业国家,长枪对木棍,这是一场不对称的战争,约等于单方面的屠杀。

21世纪我们一定要建立一个富强国家,不能像清朝初期那样,只是富裕但不强大。历史已经证明,越是富裕越容易遭到欺凌和掠夺,只有强大外敌才不敢觊觎,才能保证国泰民安。中东盛产石油很富,西方列强才会去寻衅滋事,非洲很贫穷,但没人会去踏足,当时清初就是太富了,所以英国才“红眼”了,他要把鸦片卖给清朝,清朝不让他来卖,所以英国才会向清朝宣战,你要问英国凭的是什么?他凭的就是船坚炮利打的过清朝的战马刀剑,大家说是不是这样的?请留言评论。

谢谢阅读

4

夜郎自大的国家或民族,若再添上政治腐败,内乱不止,则逃脱不了挨打的命运

世界上的每一次战争,都不可能是临时起意的冲动,而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中原五千年的繁荣昌盛,让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庭自夸“大清帝国”、“泱泱大国”,以为一直是世界上孤独求败,君临天下的“天朝上邦”,其他国家、民族均为夷蛮未化,什么科技都是些雕虫小技,在物华天宝,高高在上的大清面前,都是不值一提,不屑一顾的。

殊不知,在“大清”闭关锁国,腐朽内乱的岁月里,全世界已经“两岸猿声啼不止,轻舟已过万重山。”

一、西方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并开始第二次工业革命,而自我陶醉在御用文人“康乾盛世”、“同治中兴”描述的清庭统治下,中国依然是远古“男耕女织”社会

西方的工业革命,机械化、电气化在为西方创造巨大的财富,但是,在清朝统治者的眼里,都是“奇技淫巧”,“有违祖制”。清朝,完全是一个无视外界翻天覆地的泥腿巨人。

最让人不耻的是,万里重洋外的大不列颠英国,在公元1840年漂荡过来几艘小船,将“大清帝国”胖揍了一顿后,虽然割地赔款,开放口岸,依然我行我素,酣睡不醒,即使有几个清醒的中国人有奔走呼吁“师夷长技以制夷”,但如何唤醒一个执意装睡的人?

二十年后,当同样的遭遇重演一次,列强不可能再给中国喘息机会了,“大清帝国”的坟墓便掘好了。

二、腐败无能的清政府是丧权辱国的罪魁祸首

清政府的腐朽没落,早已败相毕露,一个和珅,便富可敌国,不可思议的是,此事发生在自诩的“康乾盛世”时期!

还有,慈禧的一次生日,便耗费了整个北洋海军的经费!

日薄西山的“大清”能经多少次这种折腾?

还有那些大大小小如狼似虎的官员、豪强地主呢?天下老百姓如何经得住层层的雁过拔毛?

三、国内民不聊生,狼烟遍地,让虎视眈眈的英国有机可乘

活跃民间的“反清复明”无休无止,“白莲教”、“天理教”、“小刀会”等等起义如火如荼,还未算后来席卷中国的“太平天国”运动。

这些,都是清朝统治者大肆搜刮民脂民膏的结果。

四、英国邪片贸易让中国雪上加霜

“虎门销烟”前,民族英雄林则徐早就警告清政府:“……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

可悲的是,邪片贸易,让英国看到了清朝的致命罩门,一次鸦片战争,更让人看透了“大清帝国”的不堪一击。

当潘多拉的盒子打开了,内忧外患之下,“天朝上邦”的噩梦就不断重复了。

世界大局,潮流滚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就如大潮中一叶扁舟,不能迎风破浪,那就只有颠覆沉沙的命运。

警钟长鸣!闭关锁国,夜郎自大,腐朽内乱,结果只能是落后于世界,最后丧权辱国,人民遭殃,坠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5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古今中外都是如此。为什么八国联军进攻中国得到了百姓帮助?水能载舟亦覆舟。看看湖南九岁男童惨死,围观者百余,却个个麻木不仁,如同死猪,感觉到了社会冷漠,社会真的病了。国破则家亡,我真的热爱我们的祖国,我希望祖国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有国才有家,这个我们赖以生存的地方。

6

贪腐道至国弱民贫,贪腐使国家军事落后,贪腐没有国家秘密可言,贪腐可以卖国卖家,贪腐没有法律法规可言,贪腐没有国家尊严,没有民族尊严,贪腐没有民族安定的生活,什么都没有?那来国那来家?

7

只要是腐败国家,就会注定亡党亡国,大清表面强大,奈何腐败严重,丧失民心,西方列强正因为看到了大清的致命之处,所以开始筹划结束大清的统治权力,瓜分中国丰富的国产资源。

8

康乾盛世时期的清朝,确实是世界大国,也称得上东方强国。但正是康熙、雍政、乾隆、嘉庆这几个开明皇帝当朝的一个多世纪里,世界经济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17世纪以后,英国资产阶级政权的建立促进了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英国的殖民扩张为资本主义的发展积累了大量的资本,圈地运动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生产所必需的劳动力。18世纪中期,英国进行了以纺织业技术革新开始,以瓦特蒸气机改良和广泛使用为枢纽,以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机器制造业机械化为标志,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资本主义殖民国家。

英国工业革命的主要表现是大机器工业代替手工业,机器工厂代替手工工场。革命的发生并非偶然,它是英国社会政治、经济、生产技术以及科学研究发展的必然结果,它使英国社会结构和生产关系发生重大改变,生产力迅速提高,这次革命从开始到完成,大致经历了一百年的时间,影响范围不仅扩展到西欧和北美,推动了法、美、德新高潮的到来。随着工业革命,科技进步,经济发展,英、法、美、德、意、日等多国都强化了国防建设,制造了威力巨大的坚船利炮、真枪实弹,实现了武器装备的现代化。

而远隔重洋的清政府却闭关自守,生怕资本主义危及封建统治,自恋着大刀长矛,沉迷于北方游牧民族的臣服,满足于自给自足的农业手工业经济,和向西方销售丝绸、茶叶、瓷器赚取的一点点经济利益,安享着高高在上的封建统治。当发达的大英帝国发现了中国有一个庞大的市场,中国赚取了大英帝国的贸易顺差时,能不挖空心思地对付中国吗?当英国发现中国还处于农业时代,教育、科技、军事都极端落后,大清王朝夜郎自大,不堪一击时,能不向中国宣战吗?1840年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用坚船利炮和鸦片毒品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使中国沦落为半殖民地半封国家。中国人民从此开始了长达一百多年的反帝反封建抗争运动,直到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

9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英国敢于对大清宣战,其实是有着一个漫长的认知过程形成的。

从17世纪初到鸦片战争的两个多世纪里,英国人对中国的看法经历了一个由褒到贬的过程。17世纪英国人对华评价比较高,传说中的幅员辽阔,人口规模,富裕程度都令英国人羡慕不已,受到了普遍英国佬的推崇。

然而到了18世纪上半叶贬华之风开始兴起。此后中国就受到越来越多的批评,特别是在马戛尔尼使团访华后,英国贬华言论日盛。正如英国评论杂志《不列颠评论家》在1821年指出的:“在过去60年间关于中国人的大众舆论经历了很大的变更。”19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这种变更仍在继续,而这种对中国的了解与评价的变化对英国对华态度与政策具有深远的影响。

在马戛尔尼使团访华之前,英国人对这次访华做了可行性评估,连马戛尔尼本人在内,都持有乐观态度,认为有极大可能取得成功。当时的英国东印度公司伦敦总部秘书处的詹姆斯·科布就曾起草过一篇题目为《关羽中国和过去赴化使团的简况》的长达100多页的文稿,来阐述中国皇帝并不拒绝外国使节,派遣使团访华是可行的。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文稿结尾处指明了“武力征服中国是不可行的”。

他的这一观点其实代表着当时英国舆论的主流,此时英国人普遍认为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是不行的,只能通过外交手段达到目的。

然而这次访华,结果却并不如人意,马戛尔尼来中国没有能达到其出使主要目的,虽然他在自己的日记里对中国进行了很多批评,但他仍认为中英两国的关系可以通过外交途径得到改善,两国的贸易亦有可能不断扩大。

马戛尔尼访华失败后,英国政府仍未放弃外交交涉的途径,来尝试接触当时的中国。但这一时期,法国大革命爆发,随后的是拿破仑在欧洲的全面战争,因此使得英国暂时没有时间再次尝试大规模的派遣使团接触中国,只能通过东印度公司进行书信上的往来。

拿破仑战争结束以后,英国于1816年派遣了阿美士德使团访华。很遗憾,这一次又失败了,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正是在这一次失败后,阿美士德顺路去拜访了被囚禁在圣赫勒拿岛上的拿破仑,两人谈及这次访华时,阿美士德抱怨了中国社会的停滞与落后,而拿破仑也说出了那番与现代社会流传的“中国睡狮论”大相径庭的论断。(拿破仑的本意并非是指中国睡狮醒来就要咬死人,而是说肆意挑衅中国,乃至发动战争会使得中国停滞的社会受到冲击,倘若中国接受了新的事物之后,那么以中国庞大的体量,自然能把英国撕隔壁粉碎。他的本意是在于,还是让这头狮子继续睡着吧,永远不要醒来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阿美士德本人将这次访华的失败完全归咎于清廷,从官员到体制,都被他吐槽了一遍,同时他认为,再也不会有任何考虑同北京进行外交接触的时机,这也就成了当时英国对华的代表性看法,此后直到鸦片战争爆发,英国再也没有派出国使团访华,而这种认为在外交途径难以达到目的的看法,助长了英国对华政策中图谋用武力达到目的的分量。

到了19世纪30年代,英国舆论中对华的普遍看法是,中国社会是一个停滞不前的社会,中国史一个跟印度一样处于沉睡和衰落之中的古来国度,应该与印度一样被唤醒,而印度到了19世纪30年代,逐渐被英国所征服。英国武力一步步蚕食印度的模式,使得英国人的观点悄然之间,朝着战争的方向发展。

更重要的是,在鸦片战争前夕,英国人普遍认为中国在军事上十分虚弱。当时东印度公司的雇员,后来化名胡夏米潜入中国大陆的间谍林德赛就曾这样宣称,只要组建一支由一艘主力舰、两艘大型巡洋舰、六只小型军舰和三或四条武装轮船,加上大约600名陆战队组成的舰队,就能“对所受得损害索取补偿”(指清政府的禁烟)。

这种论断虽然听起来很夸张,但实际上当时大部分对远东有所了解的英国人都是这样看中国的。1839年10月1日,英国外交大臣巴麦尊就曾告诉内阁:一艘主力舰、两艘巡洋舰、两三只轮船和几只小型武装商船就可以把从北京到广州的整个海岸封锁起来。

当然,这种论断里面存在着极大的引诱成分,是诸如林德赛、巴麦尊这种战争贩子用来诱使英国政府发动战争的操作。

除此之外,当时英国还流行着一种中国人“欺软怕硬”的看法。这种看法在1831年在华英国人向英国下议院呈递的一份请愿书,表达得尤为淋漓尽致。请愿书中这样写道:
与这个国家外事交往的整个历史表明,对其政府傲慢和无理主张的坚定反抗,甚至用不完善的方式,或迟或早随之而来的是一种友好与调和的意向。当澳门的葡萄牙人曾经保持独立时,他们受到中国政府的尊敬的对待,并且从事着广泛的有利可图的商业;但当他们采纳奴性政策时,他们却受到了蔑视;一个繁荣的殖民地已逐渐陷入了悲惨与衰败状态。甚至暴力经常受到整个政府的友好对待,而顺从与遵奉其专横的法律所遇到的回报只是严惩与压制。在英国与中国的贸易史上存在着许多这类事例.......”

正是上述种种言论,引导着英国舆论,最终在两院讨论中促成了英国悍然向清廷发起了战争。战争的结果么,大致上跟他们这些言论相去不远.......

可悲,可叹,但不可怜哎!

10

这就是英国野性,横蛮无忌的结果,当时清朝也是个强国。为什么遭到英国的打击呢?就凭他们的坚船利炮,打开中国的大门,工业革命的炮声打击农业文明的沉默,还不是小菜一碟的事情,英国这样放肆,还不是他们的工业产生出来的坚船利炮,中国清朝再是什么兵强马壮,抵挡不住英国坚船利炮,只能饱受英国人欺辱。今天在这个疫情蔓延的时代,英国一个右翼保守组织,又出来向中国索赔,原因还是和美国一样,不要脸的理由依然是,中国的态度不透明,耽误了他们最佳抗疫的时间。英国自己缺乏自信心,号召全民抗击疫情,约翰逊当时也是这样动员的,小看这个疫情,还不是咎由自取,险些误了小命……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