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先把这八个字列出来,各位看官在没看答案之前想一想,这八个字是什么意思。

这八个字是:“黄绢幼妇,外孙齑臼”

曹操和杨修路过的女子墓,里面葬着一位有名的孝女,她的名字叫曹娥。在民间传说中,端午节既是纪念屈原,也是纪念曹娥的。

东汉时的上虞凤凰山下,有个姓曹的渔夫,他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都在舜江上捕鱼。

这渔夫有个女儿叫曹娥,年方一十四岁,生得美如天仙,又聪明绝顶,还是个远近闻名的孝女。

那年连下了半个月的大雨,舜江水暴涨。曹老爹半个月没有收入,快揭不开锅了。

他再也憋不住了,准备驾着小船去捕鱼。曹娥望着汹涌的江水,劝爹爹不要去。

可是老爹说不去不行,家里没吃的了,再不打渔,父女俩都要饿死。

老爹走后,曹娥在家时刻盼着爹爹平安回来。直到太阳落了山,还不见爹爹回家。

(曹娥剧照)

她一次次去江边眺望,只见江水茫茫,不见爹的渔船。曹娥越来越担忧,对着江水拼命叫:

“爹爹,爹爹!”

可是空旷的江面上总是不见老爹的身影。

这时江边跑来一个渔夫,对曹娥说他看到曹老爹的船被一个大浪打翻了,曹爹爹被水冲走了。

(曹娥江)

曹娥大叫一声"爹爹",拔脚朝下游跑去。 就这样,曹娥不吃不喝,在江边找了三天,仍不见爹爹的踪影。

这三天曹娥也哭了三天,哭得眼睛流血。 第四天,曹娥望着江水,仿佛看见爹爹在水中呼唤自己,她发出一声呼喊,纵身向江水扑去。

风停了,雨也歇了,江水又恢复了清澈明亮。三天后,人们在下游江面上,看到曹娥驮着父亲的遗体,漂浮在江面上。

曹娥虽然死了,但父亲的尸首总算找到了。人们都说她的孝心感动了老天爷,也感动了乡亲们。

乡亲们安葬了曹娥父女,在江边建了一座庙,把曹娥称为为"孝女娘娘",把她家所在的渔村叫做曹娥村,把这条江改名曹娥江。

每逢曹娥救父这一日,也就是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这天,曹娥庙里都要举行盛大的庙会,纪念孝女娘娘。

到了东汉元嘉年间,上虞县令度尚为曹娥立了一块孝女碑,让年轻的才子邯郸淳写碑文。邯郸淳提笔一挥而就。

后来大书法家蔡邕慕名而来,月色下碑文无法看清,蔡邕用手摸着碑文读完,然后在石碑背面写了“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个字,多年来从没有人知道这八个字的含义。

(碑文)

有一次曹操带着杨修来拜谒曹娥碑, 曹操也被“黄绢幼妇,外孙薤臼”八个字难住了。

两人策马回程时,曹操转头问杨修:“你知道这八个字的意思吗?”杨修答道:“我知道了。”曹操说道:“你先别说,让我想一想。”一直走了三十里后,曹操才说到:“我想明白了,不过和德祖你一比,还是差了三十里啊。

“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到底是什么意思? “黄绢色丝,‘绝’字也;幼妇少女,‘妙’字也;外孙女子,‘好’字也;蒜臼受辛‘辞’字也。谓‘绝妙好辞’” “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就是蔡邕称赞邯郸淳写的碑文是“绝妙好辞”,

各位,谁猜出来了?去对对答案

歪眼小史工作室

文——冯生

最佳贡献者
2

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曹操路过一女子墓碑,上面写8字“黄娟”、“幼妇”、“外孙”、“齑臼”,为何走30里后才解释8字的意思?】

我们先来说一下曹操路过的这个女子墓碑是怎么一回事?

原来,这个墓是一个叫曹娥的墓,曹娥虽然姓曹,但是和曹操没有什么关系,更不是曹操的先辈。

在《后汉书》中有关于曹娥的一段记载:

孝女曹娥者,会稽上虞人也。父盱,能弦歌,为巫祝。汉安二年五月五日,于县江溯涛婆娑迎神,溺死,不得尸骸。娥年十四,乃沿江号哭,昼夜不绝声,旬有七日,遂投江而死。至元嘉元年,县长度尚改葬娥于江南道傍,为立碑焉。

大概意思就是说:

曹娥的父亲是一个巫师,在5月5日的时候溺死于江中,尸骨无存,14岁的曹娥悲痛欲绝,在江边哭喊17天之后,自觉可怜,便投江而死,在当时,这一事件也是孝女的代表。

曹娥死后8年,上虞的县令就将曹娥改葬至曹娥江南岸的路边,为她立了一个墓碑,墓碑高2.1米,宽一米,还请当时的著名学者魏朗来题碑文,魏郎则又命其弟子邯郸淳作碑文,共计442个字。

蔡邕闻讯来观,手摸碑文,读了之后感慨万千,又在墓碑后面写下了"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于,就是"绝妙好辞"的意思。

其实曹娥碑和曹操与杨修并没有什么关系,只是“曹娥碑”这个故事有传奇性,就被很多人写进了自己的小说里,包括曹操与杨修的故事,也都没有史料记载,也不过是小说里的情节。

作者将“曹娥碑”的故事放进自己的小说,也是为了衬托曹操与杨修之间的矛盾,所以故意写出“曹操走了30里才想到答案”,也是为了这个目的。

故事的情节是这样的:

杨修随着曹操经过了曹娥碑,看见碑的背面题有“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曹操就问杨修:“你能否解释这一句话的意思?”

杨修说:“可以。”

曹操这个时候想了一下就说:“你先不要说了,让我想想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当走了30里之后曹操才说:“我明白了。”于是这个时候,就让杨修说出他对这句话的理解,杨修说到:“黄绢是有颜色的丝绸,那便是"绝"字;"幼妇"是少女,即"妙"字;外孙是女之子,那是"好"字;"齑"是捣碎的姜蒜,而"齑臼"就是捣烂姜蒜的容器,用当时的话说就是"受辛之器","受"旁加"辛"就是"辞"的异体字。所以"黄绢幼妇,外孙齑(ji)臼",谜底便是"绝妙好辞"。”

曹操此时也将自己的答案写下来,所写答案与杨修一样,曹操感叹着说:“我的智慧与你相差有三十里远啊。”

这一个故事并没有具体的史料记载,所以只是后人所编造的故事情节,而目的则是衬托曹操与杨修之间的矛盾。

但是,也就从曹操和杨修的这一个事件开始,曹娥碑就成了“字谜”的代名词,很多人甚至称曹娥碑为字谜的鼻祖。

也正是因为这一个故事的原因,在灯谜之中还专门设置了一个谜格叫“曹娥格”。

3

导读:这个故事其实是曹操和杨修同时看到孝女曹娥墓碑上的八个字引发的“相差三十里”的典故。聪明的杨修早就猜测出八字的意思,而曹操思索了30里路才想明白。所以说论急智和小聪明曹操略逊一筹,但是曹操雄才大略终成北方枭雄。


其实这个小故事曾经在杨修被杀的时候,人们在总结杨修恃才傲物的时候的一条内容。杨修聪明不知收敛反而到处卖弄。最后终于因随曹操征伐汉中的时候,妄加揣测鸡肋的号令而酿成杀身大祸。把小命弄丢了。


事情经过

曹娥是东汉末年的一个孝女。其父曹盱在端午节江边祭祀的时候失足掉入水中,从此活不见人死不见尸。14岁的曹娥就在江边嚎啕大哭。过了十七天没有见到父亲的曹娥投江自尽。后来传说五天后,曹娥和父亲的尸体双双漂上水面。汉朝以孝顺立天下,所以给曹娥修铸了墓碑。


一天曹操和杨修经过曹娥墓,看到墓碑上有八个字“黄娟、幼妇、外孙、齑臼”。曹操当下不解其意,就问杨修说你知道什么意思吗?杨修说我知道。曹操心想我也能猜出来,于是给杨修说你先别说容我想想。于是一边走一边想,当足足走出三十里路的时候曹操恍然大悟。曹操很得意,问杨修说你来解释解释着八个字的意思看看和我想得一样吗?

杨修还是很聪明的,就是情商稍微低点。立刻解释说““黄娟”即有色的丝织品,意为“绝”,幼妇指少女,意为“秒”,外孙即女儿的孩子,意为“好”,齑臼即装五辛的器具,意为“辞”,连起来就是“绝妙好辞”的意思。”

曹操听了哈哈大笑说,没错和我想的一样。我走出三十里才想出来,看来我的才能不如你啊。


晋·裴启《语林》:“曹公至江南,读曹娥碑文,背上别有八字,其辞云:“黄绢幼妇,外孙蒜臼。曹公见之不解,谓德祖(杨修):“卿知之?”德祖曰:“知之”。曹公曰:“卿且勿言,待我思之。”行卅里,曹公始得,令祖先说。祖曰:“黄绢色丝,‘绝’字也;幼妇少女,‘妙’字也;外孙女子,‘好’字也;蒜臼受辛‘辞’字也。谓‘绝妙好辞’”曹公笑曰:“实如孤意。俗云:‘有智无智隔卅里’,此之谓也。”


曹操的优点

虽然这是一件小事,但是同样说明曹操的两方面的良好习惯。第一、有事自己客观思索,不会被别人的一件轻易所左右。第二、一定程度上承认自己的不足,心胸宽广才能海纳百川成就大事。

我是历史纵横帝,欢迎您的关注;如有瑕疵,劳烦斧正。

4

曹操路过一女子的墓碑叫“曹娥碑”,也就是人们为了纪念一个叫曹娥的女子立的碑,碑上刻着曹娥“孝行”的事迹。

大家别多想,曹娥虽然姓曹,但和曹操没有半毛关系。

曹娥(130~143)是浙江上虞皂湖乡曹家堡人,其父曹盱是个“跳大神”的巫师。

在一次迎接水神的祭祀活动中,水神直接把曹娥的老爸曹盱“带”走了(淹死了)。

当时只有14岁的曹娥悲痛欲绝,在人们打捞她父亲尸体无望的情况下,她学着父亲祭神的样子把祭品扔到河里,然后跪在船上说:“我父亲沉在哪里,就请祭品沉在那里”。



祭品飘呀飘,曹娥驾着船紧紧跟随,当遇到一个漩涡时,祭品沉了下去,曹娥随身跳了下去。

两天以后,人们在岸边发现了曹娥和他老爸的尸体。当时曹娥身上背着父亲,双手紧紧攥着父亲的衣角,人们看到这一切落泪了,纷纷请求官府为曹娥立碑,表扬曹娥的孝行。

以上就是“曹娥碑”的来历。

曹娥碑文虽然只有442个字,但写的相当精彩,字里行间充满了敬仰之情,现在读来令人荡气回肠拍案叫绝。

当时东汉文学家、书法家蔡邕蔡中郎,也就是蔡文姬的父亲读了碑文后,心潮澎湃,感慨良多,他在碑的另一面刻下了8个字:【黄绢幼妇,外孙齑臼】。



蔡中郎文化水平太高了,这八个字一直没人能理解是什么意思。

就在这种情况下,曹操和杨修一起从此路过,二人同时看到了这八个字。

曹操问杨修知道这八个字说的什么意思吗?杨修沉吟片刻说,“我知道是什么意思了。”

曹操说你先别告诉我,让我想一想是什么意思。

二人继续前行,大约走了30里地后,曹操说,我也知道这8个字什么意思了。

曹操和杨修把各自的答案写在手上,同时亮出来给对方看,令人惊奇的是,二人的答案竟一模一样。



这八个字【黄绢幼妇,外孙齑臼】的意思是:绝妙好辞。原来这是蔡邕夸奖碑文写的棒而刻下的“谜面”。下面我给亲们逐一解释一下:

『黄绢』是有颜色的丝绸,即“色丝”,色丝连起来便是“绝”字。

『幼妇』是少女,即“妙”字。

『外孙』是女之子,那是“好”字。

『齑』字典解释为捣碎的姜、蒜等的碎末,都是些辛辣的调味品。『臼』就是捣烂姜、蒜的容器。

『齑臼』连起来就是“受辛之器”,“受”旁加“辛”就是“辞”的异体(辤)字。



所以“黄绢幼妇,外孙齑臼”的谜底便是“绝妙好辞”。从此以后历史上出现了“曹娥碑”这种形式的谜面了。

“曹娥碑”的谜底是杨修第一个想出来的,曹操想出来后已经走了30里路了。所以曹操跟杨修说:“吾差君才30里啊”。

文/秉烛读春秋

5

这里所说的墓碑是《曹娥碑》,这个碑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是很重要的。学书法的也大多知道。因为这个碑被大书法家王羲之临写过,宋代书法家王安石的女婿蔡卞也写过。所以,他在书法史上也是很有名的。

曹娥是东汉时浙江上虞人,他的父亲叫曹盱,大约是祭祀神灵一类的小官。钱塘江一带,五月端午是要迎潮神的。潮神就是伍子胥,据说他死后因心怀不平之气,故而成为潮神。这一年迎潮神的时候,曹盱落水而死,尸体被潮水卷走。曹娥失去父亲,内心悲伤,日夜号哭。在父亲落水十七天后跳江寻找父亲。五日后,曹娥的尸体抱父亲浮出水面。

曹娥的行为,在当时被认为是一种孝行。中国历史上一直讲究以孝治天下。所以,孝是社会政治所提倡的。官方要对这种行为进行表彰。在曹娥死后大约八年,上虞县官度尚要对曹娥重新安葬,树碑立传,以彰明德。树碑,当然要把碑文写好,碑文写的好,才能把曹娥事迹的重要意义解释清楚,让后世效法,以孝为先。

因为事关重大,度尚便把这个重要任务交给了当时一个有名的学者魏朗来完成。魏朗写完之后,自己觉得不太满意。迟迟没有交出来。于是,度尚又让自己的学生邯郸淳来写。这个情况与王勃写《滕王阁序》有点相似。邯郸淳受命之后,一挥而就,写出一篇绝妙的碑文。这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曹娥碑文。

曹娥碑文,用词典雅,寓意恰当。是一篇很好的文章。引得许多文人墨客前来观看。文人提点,又增加了曹娥碑的知名度。蔡邕是当时的大学问家,闻名之后,也来参观,他去的时候,是晚上,碑文看不清楚,便用手摸着读完,之后。他便在碑阴处写下了八个字“黄绢、幼妇、外孙、齑臼。”

后来,曹操和杨修来到此地,看到上面八字之后,凝神思索表达何意,杨修很快明白,而曹操是骑马离开三十里后才想通。原来八字的意思是“绝妙好辞”。黄绢,色丝也。色加丝旁,是“绝”字;幼妇,是少女,合成“妙”字;外孙是女之子,合成“好”字,而齑臼在云南称为研臼,在山东称为蒜臼子,以前主要是捣蒜用的。蒜在五味中称“辛”,因此,齑臼是受辛之物是“辤”。合起来就是“绝妙好辞”。蔡邕这是在称赞邯郸淳碑文写的好,是绝妙好辞。曹娥碑文没多少字,大字可以一起欣赏一下:

孝女曹娥者,上虞曹盱之女也。其先与周同祖,末胄荒流,爰来适居。盱能抚节安歌,婆娑乐神。以汉安二年五月,时迎伍君。逆涛而上,为水所淹,不得其尸。时娥年十四,号慕思盱,哀吟泽畔,旬有七日,遂自投江死,经五日抱父尸出。以汉安迄于元嘉元年,青龙在辛卯,莫之有表。度尚设祭诔之,辞曰:

伊惟孝女,奕奕之姿。偏其返而,令色孔仪。窈窕淑女,巧笑倩兮。宜其家室,在洽之阳。待礼未施,嗟伤慈父。彼苍伊何?无父孰怙!诉神告哀,赴江永号,视死如归。

是以眇然轻绝,投入沙泥。翩翩孝女,乍沉乍浮。或泊洲屿,或在中流。或趋湍濑,或还波涛。千夫失声,悼痛万余。观者填道,云集路衢。流泪掩涕,惊恸国都。是以哀姜哭市,杞崩城隅。或有尅面引镜,剺耳用刀。坐台待水,抱树而烧。

於戏孝女,德茂此俦。何者大国,防礼自修。岂况庶贱,露屋草茅。不扶自直,不镂而雕。越梁过宋,比之有殊。哀此贞厉,千载不渝。呜呼哀哉!乱曰:

铭勒金石,质之乾坤。岁数历祀,立墓起坟。光于后土,显照天人。生贱死贵,义之利门。何怅华落,雕零早分。葩艳窈窕,永世配神。若尧二女,为湘夫人。

时效仿佛,以招(昭)后昆。汉议郎蔡邕闻之来观,夜暗手摸其文而读之邕题文云: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又云:三百年后碑冢当堕江中,当堕不堕,逢王匡(叵),平二年八月十五日记之。

曹操三十里后明白,说明他玩文字游戏方面,比杨修差了一点。三十里后能想通,说明曹操也挺厉害的。

6

这是一个关于《曹娥碑》的故事,这八个字是汉末大文学家蔡邕夜黑用手摸着邯郸淳所写的碑文,读完以后,大为赞叹,在碑的背面写下的一个谜语。

据《世说新语·捷悟》记载:

魏武尝过曹娥碑下,杨修从。碑背上见题做"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魏武谓修曰:"卿解不?"答曰:"解。"魏武曰:"卿未可言,待我思之。"行三十里,魏武乃曰:"吾已得。"令修别记所之。修曰:"黄绢,色丝也,于字为'绝';幼妇,少女也,于字为'妙',外孙,女子也,于字为'好';齑臼,受辛也,于字为'辞';所谓'绝妙好辞'也。"魏武亦记之,与修同,乃叹曰:"我才不及卿,乃觉三十里。

杨修跟随曹操行军路过曹娥碑,看到碑的背面有“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曹操就问杨修知不知道是个啥意思,杨修说知道。曹操说你先不要说,等我考虑一下。等走了三十里地,曹操才对杨修说:“我们分别写下来吧。”

结果,二人都是“绝妙好辞”四字,曹操感慨地说:“我的才能不及你,整整差了三十里。”

这个故事很有趣,从曹娥救父到上虞县令度尚为之立碑、邯郸淳作碑文、蔡邕留谜语,直到曹操、杨修猜谜,所有人都留下了美名。

但这一切真真假假,本身也成了一个谜。

别的不说,仅曹操、杨修猜谜这个桥段,就存在疑问。

据史料记载,《曹娥碑》恐怕是真实存在的,但没有史料记载曹操去过浙江上虞这个地方。根据《武帝纪》等一些史书来看,曹操没有到江东去活动的足迹,也就不可能跟杨修一起去猜谜。

曹操、杨修是喜欢出谜、猜谜,但没有机会去上虞玩这个。

杨修为人恭敬,学问渊博,极聪慧,建安年间(196-220年)被推选为孝廉,不久改任郎中,后改入丞相府仓曹属主簿 。

杨修被推举为孝廉以后,才可能跟随曹操。此时的曹操已经“挟天子以令诸侯”,不可能存在微服私访的问题。之后,曹操所有的外出活动都是有史书记载的。如果从杨修进入丞相府做主薄开始的话,曹操的谱更大,他贵为丞相,去江南这么大的事,能没有记载吗?

从曹操的经历看,他几乎没有渡过长江去浙江的可能。

除了曹操、杨修猜出其谜底以外,但还没有记载别人也猜出这个谜底。不是曹操、杨修猜出了这个谜底,那究竟又是谁猜出来的呢?


再看一下这个故事的出处《世说新语》,这是南朝时期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一部小说集,记述了汉末到刘宋时期名士贵族的逸闻趣事,主要是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

这就是说,这事出自小说集,就像《三国演义》一样,有些事也不很靠谱。

更有说法是,曹操就因为其才能差了杨修三十里,由于嫉妒其才能,才把杨修杀死的,这就更离谱了。

但《世语》编排这么个故事,以此讥讽曹操嫉妒杨修的才能,为此杀死杨修,也未可知。

至于题主所言,为何三十里之后才解释这八个字的含义,直接的原因,《世语》已经做了详细的记述,没有任何好说的。间接的原因,就是作者故意安排曹操比杨修差了三十里,或许以此来暗喻曹操杀杨修的目的,是因为嫉妒其才能。

曹操的才能是否比杨修差了三十里,并不好说,但曹操绝不会因为这个原因杀杨修。

曹操一生,许多重大问题的决策都是属下众多谋士所出的主意。曹操的高明之处,也在于能够正确的决策。如果曹操嫉妒他们的才能,岂不都把他们杀掉呢?

这个故事之所以这么写,肯定有目的,但未必就有深意。就像《三国演义》许多故事,明显与史书不相符合,并非罗贯中不熟悉史书,而是有意为之。

既然《世语》把这个故事放在了《捷悟》篇,最可能就是想说一些历史人物的思维敏捷、有趣味,并不一定就暗喻一些什么事情。

这又像罗贯中所写的借东风、草船借箭、空城计等故事,仅仅就是想说明诸葛亮的聪明才智,并非有多么深层次的政治含义。

总之,在豹眼看来,这是一个很有趣的好故事,友友们娱乐、开心就是,大可不必搞得多么复杂。

7

一、这到底是八个什么字?

黄绢 幼妇 外孙 齑臼

就是这八个字,据说这八字就刻在曹娥碑的背面。

曹娥是东汉顺帝刘保时期上虞县的一名奇女子,其父曹盱是当地一名巫师,这年端午节曹盱在舜江中迎潮神伍子胥时掉出江中,不得其尸。年仅十四岁的曹娥遂投江而死,据说三日后曹娥的尸体抱着其父的尸体从江中浮了出来,乡人为曹娥的孝节所震撼,为表纪念,就将舜江改名为曹娥江,并以曹娥为水神。

▲曹娥碑

东汉桓帝刘志时期,时为上虞县令的度尚将曹娥改葬于江南道旁,并命弟子邯郸淳作诔辞,刻石立碑,以表彰其孝烈。之后蔡邕慕名来到这个地方,恰逢傍晚天黑,用手摸着读了壁文上的事迹,就题八字于碑后面,就是:“黄绢幼妇外孙齑臼”这八个字。

二、这八个字的答案到底是什么?

这八个字表面的意思是说:这个年纪轻轻的少女事迹非常感人,让后人了解之后鼻子酸酸的,犹如被辛辣之物呛了眼睛和鼻子一般。

当然这八个字还是一个谜面,掰开了解释是:黄绢为染色的丝,为“绝”字;幼妇为少女之意,为“妙”字;外孙是女儿生的孩子,为“好”;齑臼是放置辛辣物的容器,古字同“辞”;四字合在一起便是:“绝妙好辞”,意思是对邯郸淳所作诔辞进行赞扬。

三、30里之后解释到底意味着什么?

话说有一次曹操经过曹娥碑下,杨修跟随。在读了碑上的辞之后,又看见碑背上有蔡邕所题的“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蔡邕是与曹操同郡的名士,曹操非常仰慕他,甚至后来将蔡邕之女蔡文姬花费重金从匈奴人手中赎回,嫁给董祀。此时曹操看到蔡邕所题的字,就问旁边的杨修:“你能明白不?”

▲曹操

杨修是谁啊?人家出身世代簪缨之家,弘农杨氏与袁绍、袁术所在的四世三公袁氏家族,都是当时全国数一数二的名门望族。加之杨修本人非常好学,才能非常高,在当时也相当于现在的实力派加偶像级人物。

面对曹操的问话,杨修很干脆的回答道:“当然知道。”跟着就马上要给曹操解释了。曹操连忙说:“行了,行了,你先闭嘴,让我想想是啥意思。”就这样曹操边走边想,慢慢的走了三十里路,曹操突然大喊:“我知道啥意思了。”然后让杨修进行解释,于是杨修就如同上面所说的解释了一番。听完杨修解释后,曹操发现自己所测与杨修解释的相同,于是感慨说道:“平时就知道你杨修有才,就是不知道到底有多高,今天才发现比我曹操要高出三十里啊。”

▲曹操与杨修

杨修出身世代簪缨之家,家族底蕴深厚,就是贵族出身,人当然比较自负。曹操的父亲曹嵩是大太监曹腾的养子,曹嵩虽然也曾官至太尉,位列三公,但这个官是掏钱买的,毫无含金量可言。曹氏家族比起人家杨氏家族来说,一个是骨子里的贵族,一个如同暴发户一般;因此,曹操在骨子里面对这些士族还是相对比较自卑的。所以,当杨修说出题中八字的意思后,曹操发出的感慨,隔着千年时空,依旧隐隐能够闻到酸酸的味道。之后,杨修的结局是怎么样的,这里就不给大家胡吹,估计大家都熟知耳详了。

▲京剧曹操与杨修

8

别说走30里,就是走300里,这个故事也都过得去,因为这个故事就是纯编造的。

曹操路过的这块碑名为“曹娥碑”,是今天浙江省上虞县的百姓为东汉的一位孝女曹娥所立之碑,而她当时投江的那条江也被称为“曹娥江”,这块碑就立在江边。

《后汉书·列女传》:

孝女曹娥者,会稽上虞人也。父盱,能弦歌,为巫祝。汉安二年五月五日,于县江溯涛婆娑迎神,溺死,不得尸骸。娥年十四,乃沿江号哭,昼夜不绝声,旬有七日,遂投江而死。至元嘉元年,县长度尚改葬娥于江南道傍,为立碑焉。
也就是说,曹娥确有其人,她父亲是个巫师,在五月五日去江上迎神时溺死,尸体不知所终,14岁的曹娥在江边昼夜号哭和17天,投江而死,是东汉时代表彰的孝女典范。

在曹娥死后8年的元嘉元年,上虞县长(满万户称县令,不满万户称县长)度尚为曹娥改葬至曹娥江南岸的路旁,并为她树碑立传,度尚请当时著名学者魏朗来题写碑文,也称“诔辞”,魏朗写完后,不满意,没交。度尚就让自己的学生邯郸淳来写,邯郸淳受命之后,一挥而就,写出一篇绝妙的碑文,共442个字,叙述孝女孝行,文辞绝美。

东汉末年的学问大家蔡邕路经曹娥碑,被碑文的文辞所感动,就在碑的背面提上了“黄绢”、“幼妇”、“外孙”、“齑臼”这八个字,实际上是个字谜。

黄绢=黄为色,绢为丝,合起来是个“绝”;

幼妇=幼为少,妇为女,合起来是个“妙”;

外孙=外孙为女之子,合起来是个“好”;

齑臼=齑为“辛”味,臼为捣碎它的容器,合起来就是“辤”,也就是“辞”字。

四个字合起来就是“绝妙好辞”的赞语,曹操与杨修过“曹娥碑”的典故,实则出自《世说新语》的“捷悟”条,而《世说新语》当然不是一本史书,而是一本“名人段子集”,主要是为了收集妙语故事,所以,此事或许有根据,但应该不是曹操与杨修的故事。

为啥呢?

因为曹操和杨修都活着一起出行的时候,俩人是肯定到不了浙江省上虞县,那里是孙权的地盘,这俩人怎么策马出行三十里,恐怕得出许昌三千里,才能瞻仰曹娥碑的本色。

当然,这个故事非常之美,所以历代文人墨客无不以之为“急才”的典范,且又有曹操杀杨修的事实在,更是将这个故事的“嫉贤妒能”衬托得像真的,当然,也只是像而已。

9

黄绢幼婦,外孫齑??(比陰语)

黄绢:是颜色之絲,色傍加絲是(絶)字。

幼婦:是少女,女傍加少字是(妙)字。

外孫:是女儿之子,女傍加子是(好)字。

齑臼:是受五辛之器,受傍加辛是(辤)字。

总而言之是(絶妙好辤)

10

中国汉字博大精深,同样一个字,同样一句话,表达的意思却迥然不同。

譬如“这个人好说话”,一个“好”字,如果发音为第三声,意思是这个人比较好沟通;如果发音为第四声,意思是这个人嘴巴贫。

有一个有趣的笑话:

老师:“小明,请上来做这道2元一次方程。”

小明:“老师……我只有一元钱。”



汉字容易产生歧义,有时候令人啼笑皆非。然而,汉字的这项属性,也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

史书中,经常见到哪哪埋了一块石头,哪哪出土一块墓碑,上面写着奇怪的谶语,什么苍天已死,黄天当立,这是黄巾起义;什么桃李子得天下,这是李渊起义;什么石人一口一眼,挑动黄河天下反,这是元末农民起义。

诸如此类,其实都是大忽悠!



至于曹操路过女子坟墓,上面写着“黄娟”、“幼妇”、“外孙”、“齑臼”等字,不过是文人墨客卖弄文采、故弄玄虚而已。

先来说说这个女子坟墓。

这个墓是曹娥的墓。曹娥虽然姓曹,但和曹操半毛关系没有,更不会是曹操的先辈,因为曹操不姓曹,而是姓夏侯。

说起曹娥,这便引出一个凄美的故事。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美丽的小渔村,渔村里住着一位姓曹的渔夫,渔夫有个美丽的妻子,妻子生了一个美丽的女儿,一家三口过着幸福的小日子。

然而后来,妻子因病去世了,渔夫和女儿相依为命。在一个暴雨交加的夜里,渔夫为了给女儿赚钱交学费,冒着暴风骤雨入江打鱼,结果不幸被闪电击中,坠入江中,尸骨无存。

第二天,曹娥沿江寻找父亲,找了几日不曾找到,自觉人生孤苦,了无生趣,便跳江自杀了。



后人感念曹娥孝心,就在江边建了一座庙,立了一块碑,名叫曹娥碑。

东汉邯郸淳为曹娥碑撰写了碑文,碑文虽只有区区442个字,但字字珠玑,情真意切,令人动容!

东汉文学家蔡邕,也就是蔡文姬的父亲,读了这个碑文之后,潸然泪下,有感而发,就在碑的下面刻了八个大字:

蔡邕今日到此一游!

No!No!No!

“某某到此一游”,“某某爱某某”,“某某是个大坏蛋”,这是凡夫俗子所为,人家蔡大师,才不会如此俗套呢!



蔡大师搞了个千古字谜!八个字:

黄娟、幼妇、外孙、齑臼。

猜不中吧!一般人我就不告诉他!蔡大师自我感觉良好,哎呀,我太聪明了,我是全天下最聪明的人,其他人是傻瓜笨蛋。

蔡大师别提多有成就感了!

蔡大师,你别得意,你涉嫌故意毁坏文物,马上公安局要来拘你!幸好,东汉不兴这个!

蔡大师有点过于自信了,这不,后代就有两个聪明人猜中谜底了!

一个是杨修,一个是曹操!

这天,曹操和杨修恰好路过曹娥碑,同时看到了这八个字,曹操不明所以,他知道杨修是个聪明人,于是就问杨修是啥意思!

杨修略一思考,就猜出来了!刚要说出谜底!

“先别说,先别说,待我想想。”曹操阻止了杨修。

二人继续前行,曹操一路苦思冥想,大约走了30里地之后,曹操突然勒住马僵,猛的一拍脑门。

“有了。”

曹操和杨修同时把答案写在手上,同时亮出来,居然丝毫不差,二人相视而笑。



黄绢即有颜色的丝绸,即“色丝”,乃“绝”字。

幼妇是少女,即“妙”字。

外孙是女之子,那是“好”字。

齑字典解释为捣碎的姜、蒜等碎末。臼就是捣蒜容器。

齑臼连起来就是“受辛之器”,“受”旁加“辛”就是“辞”字。

绝妙好辞!

谜底揭开了!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