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这个内容,篇幅略长,我来梳理一下。

道光帝的爱子:奕訢

道光十二年(1833)十一月二十一日,时已夜半,寂静的紫禁城内,静妃博尔济吉特氏的寝宫内,忽然传出几声婴儿的啼哭声,旻宁帝的第六位皇子降生了。

消息传到养心殿,年近半百的道光帝喜出望外,连丧3子之后又连得3子,令他悲喜交集,老泪纵横。同时见到皇六子生得脸方目圆,天庭饱满,将来肯定能福寿双全,当即赐名奕訢,以表示自己的欣喜之情。

果然,奕訢没有辜负父亲的厚爱,他长得可爱,聪明过人。3岁时,父亲就特意选道光十一年(1832)大考一等的贾祯充任奕訢的师傅。贾祯在上书房每日讲授千余言,奕訢都能过目不忘,显示出惊人的记忆力。

更令父亲高兴的是,奕訢不仅有文才,而且还有武略。在上书房学习骑射、技勇时,奕訢一直非常用心,特别是对棍棒刀枪尤感兴趣。一天,奕訢向奕詝(咸丰帝)提议说:“我们一起编一套刀法、枪法如何?”奕詝欣然同意。兄弟俩在一起琢磨了几个月,终于编出一套颇有新意的枪法和刀法,整日演练,精熟异常。

父亲非常关心儿子的成长,经常去上书房观看他读书习武。一日,父亲又到上书房阶下看儿子们练习射箭,奕訢兴冲冲地把他和奕詝共同创立的枪法228势,刀法18势,表演给父亲看。父亲高兴地赐这套枪法为“棣华协刀”,御赐刀法为“宝锷宣威”。父亲心想:将来的皇位继承人就要在奕詝和奕訢这两个儿子中产生,不管谁继承皇位,另一个都要努力相助,这才是我给刀法命名的本意呀。

竞争入围

道光二十六年(1847 ),道光帝年事已高,常感体力不支,预感到立储问题已迫在眉睫。

清代以前,在皇位继承问题上实行的基本上是嫡长子继承制,即在众皇子当中立长不立贤,这种制度虽然保证了皇位的平稳交接,但也带来了一个明显的弊端,嫡长子在众皇子中并不是才智最出众者,更有才智平庸,品德低下者即位后给王朝统治必然带来危险。因此,清朝建立后,废除了这一制度,从雍正帝开始,建立了秘密建储制度,即由在位的皇帝对全体皇子作长期默察考验,选定之后,用朱笔书名,密定为储君,藏在锦匣中,悬置于乾清宫最高处“正大光明”匾额之后,当皇帝病危时,当众开启,册立皇太子。这实际上是把“竞争”引入了皇位继统过程中,虽然可能选出才德兼备的皇储,但立储之争变得更为激烈了。

在父亲的视野内,有条件参加皇位竞争的只有皇四子奕詝和皇六子奕訢。因为在5个皇子中,奕譞(醇亲王)、奕詥(钟郡王)、奕譓(孚郡王)年龄尚小,奕誴(惇亲王)虽然年龄与奕詝、奕訢相当,但素为父亲所不喜欢,根本不可能做继承人。在这种情况下,皇太子选定的格局已趋明朗化。

但父亲生性多疑寡断,在奕詝和奕訢之间,究竟选哪一个为皇储,长时间没有决断。为了全面考核两位皇子的品行与能力,父亲终于想出一条妙计。

初试:以柔克刚

一日,父亲命诸皇子去南苑校猎,按当时宫中的规矩,皇子外出巡猎,必须向师傅请假,以尽尊师之礼节。奕詝来到上书房,左右恰好无人,只有他的师傅杜受田一人独坐书斋中。奕詝向师傅行礼请假。杜受田问:“阿哥要去哪里?”奕詝答道:“父皇命我们兄弟去南苑校猎。”杜受田听罢,心头不由地一动,在诸位皇子中,他最喜欢奕詝,况且自己又是他的师傅。他知道旻宁帝年事已高,正在密选皇储,而奕詝虽然较奕訢稳重,但在文武才气方面却难望其项背,此次南苑校猎,奕詝肯定不是奕訢的对手,与其与之正面争高下,不如来个以柔克刚......

想到这里,杜受田把奕詝叫到身边,小声说道:“此次南苑校猎,非同小可,阿哥应百倍注意,进入围场后,坐在地上观看别人驰射,干万不要发一枪一箭,同时还要约束随从侍卫不要捕获一个动物。”

奕詝瞪着眼睛惊异地问:“这是为什么?如此空手而归,怎么向父皇交代!”

杜受田狡黠地眯着眼睛,笑了笑说:“阿哥莫急,回来皇上如果问为什么校猎一无所获,阿哥可回答说,现今正值春天,鸟兽繁殖,万物复苏,儿不忍杀生以干天和,同时也不想与诸位弟弟一争高下。阿哥如此回答,皇上听了一定非常高兴,很有可能立阿哥为皇储呢!”

奕詝听在耳里,记在心头,谢了师傅,匆匆离去,与几位弟弟扬鞭策马,奔向南苑。

南苑是皇家的围猎之地,位于北京郊外。此时正值谷雨,路边的垂柳已拔出绿芽,一簇簇野花也散发着醉人的芳香。奕訢骑着一匹高头白马,手执弯弓,昂首远眺,眉宇间透出一股逼人的英气来。很显然,奕訢是想在今天的校猎中出出风头,多射获些猎物,以向父皇表现自己的武功,博得父皇的欢心,那时,皇储就非我莫属了。

下图郎世宁《南苑狩猎图》

校猎开始了,奕訢果然身手不凡,他骑的那匹白马快如飓风,他拉的银弓满似圆月,不大的功夫,便猎获了几只鹿和野兔。正当奕訢等人兴致勃勃,满头大汗时,他忽然发现,奕詝正坐在一旁,一箭未发,其部下侍从也站在奕詝身边垂手侍立,不觉心中纳闷,便策马来到近前问道:“四哥为何在此静坐而一箭不发呢?”奕詝装作十分疲惫的样子回答说:“我今日身体不适,不敢骑马驰骋,只好在此歇息,只有看你们几位弟弟的了。”争强好胜的奕訢一点也没有看出其中的破绽,调转马头,又高兴地去围猎了。

日近黄昏,众皇子带着各自的战利品,回到宫中向父皇禀报战绩,并献上猎物。果然,奕訢今日的擒获最多,父亲看罢,心里非常高兴,对皇六子的武功颇为称赞。但父亲突然发现,皇子中惟独奕詝一无所献,大惑不解,急忙问其缘故,奕詝红着脸,按着杜受田事先教好的话回答了父皇的提问。

父亲听罢,不由心里暗暗叫好,自然自语地说了句:“此真帝王之言也。”显然,经过这番围猎较量,争强好胜的奕訢虽然在南苑出尽了风头,但他并不是胜利者,相反,奕詝自知武功不如奕訢,采取师傅交给的以柔克刚的良策,却博取了父亲的欢心。经过此事,道光帝初步有了意向,准备立奕詝为皇储。

再试:仁义憨厚

但办事优柔寡断的昱宁帝并没有立即动朱笔定案,他太喜欢奕訢了。出于对奕訢的偏爱,他决定再给奕訢一次机会。

一天,父亲为进一步考察两位皇子的品行,把奕詝、奕訢叫到一起,拿出两个盒子,一个木的,一个金的,让兄弟两人挑选。这金盒实在太漂亮了,上面刻满了姿态各异的飞龙,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奕訢两眼目不转睛地盯着金盒,大有必得而后快的心愿,而奕詝却真有点大哥的样子,他沉默了片刻,平静地说:“六弟先选吧!”奕訢听了这话,也不谦让,伸手便将金盒抓在手里。

两兄弟有说有笑地走开了,父亲喟叹一声,自言自语道:“奕詝仁义憨厚,有帝王之相,而六子奕訢虽然聪明过人,其人品却不如其兄,真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啊!”

三试:示孝藏拙

道光二十九年(1849)的一天,旻宁忽觉身体不适,一病就是数十天,他觉得皇储之事应该拍板定案了,为了稳妥起见,他决定再作最后一次考察。

主意拿定后,他派人到上书房,特召皇四子和皇六子入对。奕詝和奕訢几乎同时意识到这次入对的意义,如何对待这一次决定命运的考察呢?两人都有些不知所措,急忙找各自的师傅讨教。

奕訢的师傅是卓秉恬,他根据奕訢头脑清楚、口齿伶俐、学识渊博这些特点,告诫奕訢:“皇上问什么,就答什么,回答时可旁征博引,尽量说的多些、透些。”奕訢心领神会地点了点头,胸有成竹地离开了师傅。

奕詝的师傅仍是杜受田,他根据奕詝在知识和口辩能力不如奕訢,处于下风这一特点,断定如果正面陈述治国之道,肯定败在奕訢手下,只有示孝藏拙,在皇上病榻前作道德文章,才能获胜。于是他告诉奕詝:“皇上召你兄弟,肯定要说自己疾病缠身,将不久人世这样的话,此时正是皇上伤心之时,已无意听什么治国之道,阿哥听皇上说这些话时,什么也不要说,只要伏地痛哭就行了。”

上图咸丰帝

奕詝、奕訢两人各从师傅那里领了妙计,来到父亲的病榻前。果然不出杜受田所料,旻宁含泪悲哀地述说了自已的病情,然后让两位皇子谈谈在他死后,将如何治理这个国家。

奕訢见父皇提出了问题,便抢先滔滔不绝地讲起治国方略来,而奕詝则在听完父亲的话后,伏地痛哭流涕,直到哭出声来,使床上的父亲也伤心不已,老泪纵横,就这样,在父子两辈的哭声中,结束了入对。

经过最后一次考察,旻宁感到,还是四子奕詝仁孝,便下决心将皇位传给奕詝,而争强好胜的奕訢却只封得个亲王,从此与帝位无缘。实际上,无论从文武才能,还是办事魄力方面,奕訢都远远高于奕詝,但两人的竟争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其师傅之间的斗法,“以柔克刚”、“示孝藏拙”等妙法终于使才能使平庸的奕詝登上了皇帝宝座。

最佳贡献者
2

众所周知,道光不是一个拥有雄才大略的人,他立储似乎也看重的并不是是否拥有雄才而是更加强调一个人的性情。

道光总共有九个儿子,在他考虑立储的时候,却只剩下了六个,前三个已死,后三个太小,只有中间三个年龄比较适合:四子奕詝(zhǔ)、五子奕誴和六子奕䜣。五子已经被道光过继给了他的三弟,所以只剩下了奕詝(也就是后来的咸丰)和经常被人叫做“小六子”的奕䜣。

先各自分析一下性格。为了方便大家阅读,暂且将奕詝称呼为后来的咸丰,咸丰和道光有一点相似,好的一方面是比较稳重温良,缺点就是优柔寡断、婆婆妈妈;而奕?是个全才,且锋芒毕露,但是给人的印象有点不够稳重。这两兄弟有点性格互补的意思。这里可以简单说一件事,大致就能看出哥俩遇事不同的处理方式:有一次道光带着皇子们去打猎,文武双全的奕?大显神威,打到的猎物最多,很是得意;而咸丰却一箭不发,道光问他原因,他说自己不忍心在这万物复苏的季节伤害一禽一兽,也不想和弟弟们争抢。除了心善外,咸丰还有一点非常感动道光,那就是孝心。每次道光说到自己年老时,咸丰都表现出对父亲身体的极度关切照顾和对父皇的眷恋。大家都知道,道光是打破了清朝“父子不见面”的规矩,也就是儿子死后墓地不能选在父亲的旁边,而道光非常看重孝道,把自己的陵选在了嘉庆的旁边。由此看出,咸丰在性情和孝道上很是让道光满意。

但是立谁为太子,并不一定代表着最喜欢哪个孩子,只是觉得更适合当下一任皇帝。道光以自己的标准选择自己的接班人最终敲定咸丰,并不代表着他最喜欢咸丰,他其实更喜欢奕?,从他的立储上谕上就能看出,他的上谕最先提到和重点提到的就是六子奕?,而咸丰像是顺带的,从行文中就能看出道光对奕?的偏爱。

3

1850年2月25日,道光三十年正月十四日,大清入关后的第六个皇帝爱新觉罗·旻宁,也就是道光帝,驾崩。

临终前,他召见宗人府、军机、内务府等十位大臣,宣布了他人生最后一个,也是最为重要的决定——皇位的继承人选。

已近油尽灯枯的道光帝,最后的口谕是:皇四子奕詝立为皇太子。紧接着,众位大臣在皇四子被召见后打开诏书,诏书里居然写着三行内容。第一行写道:皇六子奕欣封为亲王;第二行写道:皇四子奕詝立为皇太子;第三行是第二行内容的满文。

^影视剧中的咸丰

一份事关皇位传承的诏书上居然写了两个名字,在满清历史,乃至整个封建时代都是前所未有的。

就是这样一份独特的御书,真实反映了道光帝在皇位继承人选择上的纠结心态。这应该是他人生中做出的最艰难的选择。

继承人只能选一个,最后,他还是将皇位留给了皇四子奕詝;将除了皇位以外,他能给予的所有父爱给了皇六子奕欣,连立储的诏书上,他都刻意将”皇六子奕欣封为亲王”写在前面,作为一点补偿。

那么道光为什么最后会选择咸丰为储?

一、中国封建传统是立嫡立长。

道光帝考虑接班人时,皇四子奕詝(既后来的咸丰皇帝)是实际的长子(前面几个儿子已经去世),皇六子奕欣比哥哥奕詝在年龄上小了两岁。从年龄上,奕詝占了先天优势。

二、奕詝表现的比奕欣更仁孝;

清朝的皇帝以仁孝治天下,道光帝旻宁更是身体力行,这样一个极为讲究仁孝的皇帝,在选择储君时,自然不会放弃仁孝这一首要条件。奕欣虽然文武双全,办事能力超过奕詝;但于仁孝二字,起码明面上输给了奕詝。

有一次,道光帝带领众皇子去南苑打猎,奕欣箭无虚发,满载而归;而奕詝却一箭不发,毫无所获。

道光责问其原因,奕詝说:“如今正是春天,万物复苏,儿臣不忍伤害万物生灵。”道光没想到奕詝如此仁义,赞许不已。

还有一次,道光帝身体不适,觉得自己时日不多,便把他们兄弟俩叫到床前,问他们如果自己当了皇帝会如何治理国家?

奕欣自负才华过人,便滔滔不绝的跟道光帝慷慨陈述了一番治国安邦的大道理。

而奕詝见父亲身体病弱,当即嚎啕大哭,说自己太担心父亲了,心乱如麻,什么也想不出来。道光帝颇感欣慰,觉得奕詝更为孝顺。

三、道光帝和孝全成皇后感情极深

在奕詝年仅9岁的时候,他的生母孝全成皇后就病世了。随着年岁老去,道光帝对逝去的皇后亏欠感越来越重,从个人情感来说,他也想把自己曾经深爱的皇后的儿子推上皇位。

道光帝在位时,力行节俭,勤于政务,但已经无法改变清政府,从上至下腐朽没落的现状。他也没有上帝视角,他只能从他认为最有利于江山社稷的角度出发,决定适合继承大统的儿子。何况,这其中还参杂了他的私人感情和个人好恶,以及历史局限性。

4

道光皇帝是一个没本事的皇帝,做了三十年龙椅,干的最大的事就是签订了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唯一的亮点算是边疆平叛,总体是个平庸的皇帝。

可是历史上似乎有一个奇怪的规律,没本事的人一般都会强调道德伦理,而有本事的人总是敢于打破世俗的规则。就像最近任正非在一次公开演讲中说的那样:感恩企业的人大多是庸才,恃才傲物的人才总是认为这是自己应得的东西,无需感恩戴德。

遗憾的是,道光没本事。所以 ,他看中所谓的接班人的“人品与道德”。




道光有两个选择,才华出众的奕?,忠厚孝顺的奕詝。道光做接班人选择题的时候发生了两件事;

第一是南苑围猎。1846年道光率领众皇子南苑打猎。英武出众的奕?满载而归;傻缺奕詝空手而归,不但自己空手,还不许手下打猎杀生。道光问他为啥交白卷啊,这白痴说:春天到了,万物繁衍,不忍杀生;也想和兄弟们斗武。“以仁孝治天下”的道光皇帝道感慨说:“此真帝者之言也”真有君王的风度啊。铁锤看来,这是毛的风度啊,不就是笨手笨脚没本事么;

第二件事情是病榻问政,藏拙示仁;道光快死的时候躺在病床上召见奕詝奕?询问治国理政,奕?侃侃而谈,足智多谋;奕詝只是趴在床头女人一样嘤嘤嘤的哭,表达自己对父亲的关心和孝道。(铁锤曰:我靠,你是不是男人!)最后,“仁慈的孝心”打动了同样无能软弱的道光。

平庸的道光选择了同样平庸的咸丰。而才华出众见识过人的奕?只是当了一个恭亲王。

后面的事实证明,咸丰皇帝跟先皇一样,是个毫无建树的孬种,而恭亲王20岁领班军机大臣,辛酉政变拿下8位顾命大臣,派遣学生留学海外;实现万国通邮,大力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假如当年是恭亲王奕?当皇帝,历史会不会改写呢。

历史就像人生一样,是他娘的现场直播,木有彩排。但是道光皇帝的教训告诉我们,最好的人事安排,永远是任人唯贤。玩平衡之术或者拿其他东西做参考,就一个字:死。

5

很多人都知道咸丰帝奕詝和弟弟恭亲王奕?争位的故事,说奕詝在老师杜受田的指导下做出了孝顺的样子让道光最终选择了他。固然,不能说杜受田的方法不重要,但我认为更重要的还是奕詝更年长并且母亲地位更尊贵。

(道光皇帝旻宁是清朝第一个真正的嫡长子继承皇位)

中国古代最重嫡长子继承。清朝虽非汉人,但也深受此文化影响,对此也有相当的执念。康熙在皇次子胤礽周岁时就立其为太子,固然有对赫舍里皇后的思念,但最重要的原因,显然是希望嫡长子即位(赫舍里皇后在胤礽之前还有一子承祜,但出生即夭折,未序齿,所以胤礽为实际的嫡长子),甚至在对其失望透顶废太子后又给予机会复立。乾隆更是在富察皇后为其生下皇次子永琏后就把他的名字写进传位诏书藏于正大光明匾额后面,永琏死后乾隆又动念传位同样是皇后所生的皇七子永琮,可惜两位嫡子都早夭。而道光皇帝本人更是嫡长子继承的直接受益者,他是清朝唯一一个嫡长子继承皇位的(其余嫡长子大多早夭),所以,可以想见道光对嫡长子继承也是有偏向的。

道光皇帝共有四位皇后,第一位孝穆成皇后是道光做皇子时的嫡福晋,未等道光即位就去世了;第二位孝慎成皇后是道光做皇帝后册封的皇后,但没有儿子,只有一女;重点就围绕后两位皇后孝全成皇后和孝静成皇后了。因为她们两人分别是后来的咸丰帝皇四子奕詝和皇六子奕?的生母。从这个看,似乎他们两位皇子都可以算是嫡子,其实不然,奕詝可以算是嫡子,而奕?不能算。因为孝全成皇后生前被道光亲自进封皇后,而孝静成皇后是咸丰即位后尊为太后才获得了皇后的头衔。


(孝全成皇后钮钴禄氏)

孝全成皇后钮钴禄氏,深受道光喜爱,道光二年选秀进宫即封全嫔,三个月就升全妃,一年后进位全贵妃,当时年仅17岁,却已超过许多早于她嫁给道光的妃嫔,在后宫地位仅次于孝慎成皇后佟佳氏。道光十一年,全贵妃生下皇四子奕詝,地位日隆,道光十三年,孝慎成皇后去世,当年,全贵妃晋升皇贵妃,统摄六宫。道光十四年,道光帝正式册封皇贵妃为皇后,直至六年后去世,所以说,皇四子奕詝为道光皇帝嫡子。

(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氏)

而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氏,道光五年13岁时进宫,初为静贵人,也颇受道光宠爱,因为先后生下皇次子奕纲、皇三子奕继(都早夭),于道光六年、七年先后进封静嫔、静妃。道光十二年生皇六子奕?,道光十三年进静贵妃。于孝全成皇后钮钴禄氏去世后抚养十岁的皇四子奕詝。道光二十四年进皇贵妃,统摄六宫。

(咸丰皇帝奕詝是道光当时实际上的嫡长子)

所以很明显了,虽然两位都先后统摄六宫,但孝全成皇后钮钴禄氏是真正进封了皇后的,而孝静成皇后到道光去世也仅仅是皇贵妃。所以,奕詝可以算是嫡子,而奕?只能是庶子,嫡庶有别。另外,奕詝为皇四子,年长于皇六子奕?,不仅如此,由于皇次子奕纲、皇三子奕继先后早夭,皇长子奕纬也于道光十一年就去世了(相传道光见其不成器踢了几脚竟然就死了)。所以几个月后奕詝出生时已经是实际上的长子了。既是嫡子又是长子,奕詝等于是实际意义上的嫡长子!这个地位是奕?完全比不上的。

嫡长子继承,是清朝皇帝过不去的执念。奕詝凭借这个身份已经有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在这种情况下,只要他没有明显的过错,道光就会将他定为继承人的第一人选。后来奕詝在老师杜受田的教导下因为狩猎比不过奕?,就说春天孕育季节不忍伤东吴性命并且不愿与弟弟们争功;在道光病重时考察皇子学问时因为比不过奕?的文采就痛哭说担心父亲的病痛,这些当然是重要的,但只是加强了道光立奕詝的决心,而非决定性因素。

6

这问题问得,相当的有问题。

第一,什么是优秀?第二,什么是更优秀?第三,凭什么恭亲王比咸丰更优秀?

如果说,优秀的标准,是谁更适合作皇上的话,那么我可以负责地告你,道光皇帝当年选择接班人的时候,还真是优中选优才选的咸丰。一句话,在道光那里,他认为咸丰优秀。

凭公心而论,清代十二帝中,还真没有一个中国传统意义上的所谓的昏君,比如那种何不食肉糜的,指鹿为马的,被外戚、权臣、后宫绑架、取而代之甚至杀头的。但是,从道光开始,大清的帝皇,遇上了李鸿章所谓的“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此变局,不但包括了中国传统的治乱之循环,还包括了西方文明的叩关而进。这种异质文明,直到今天,我们还需要招架,比如文化渗透、和平演变啥的。所以,这个问题,当时再英明的皇帝,只缘身在此山中,谁也解决不了。你所谓的更优秀,只不过是中国人面对历史时的一种假设诱惑,或者是传统的成王败寇的同情心的折射,就是,谁上位,谁傻逼;谁上不去,谁才聪明!不只是皇帝,就是一个公司,一个单位,好多人也是这种心理,怎么傻逼的做领导,聪明的只能做职员与下属呢?那是自我慰安,加意淫吧?

恭亲王哪里比咸丰更优秀?他所谓的优秀,无非是后来办夷务办洋务时的开明,衬得咸丰很昏似的,实际上是屁股使然,角色使然。一是,那个时候谁当皇帝,谁容易傻,容易被糊弄,不信你当当试试;二是,英法联军进北京,咸丰跑了,留下恭亲王收拾烂摊子,与洋人亲自打交道,开了眼界,长了见识。一句话,两个人换位,如果恭亲王当了皇帝,咸丰做了恭亲王留下负责售后,那长见识的、变得开明一点的,就是咸丰了。事实上,恭亲王刚开始收拾烂摊子的时候,也是相当没经验的,比他哥强不了多少,几次吓哭,哭着给他哥上折,哥,我也想跑。不过是他哥不批而已。小可怜没法了,硬着头皮跟洋人打交道,发现他们不是鬼,也不吃人,不过,洋人第一次给他拍照,小可怜儿都吓得一哆嗦,差点尿裤子呢。没办法,没见过这些洋玩艺儿呗。现在你拿手机给我拍照,我吓得都挤眼儿。没办法,见手机少呗。

最后,说下道光为什么选择咸丰。老董事长道光呢,在两个备选人,老四奕詝与老六奕訢之间,其实一直犹豫不决来着,中间经过了三次面试呢:

第一次,诸皇子校猎南苑,老六获禽最多,老四却故意的未发一矢,面试官问之,就把杜受田老师预先教的那套背出来了:“时方春,鸟兽孳育,不忍伤生以干天和。”杜老师不愧是山东大儒,深得儒术中的虚伪精髓,给老四编的这套话哄得道光乐开了花,说:“此真帝者之言!”

第二次,道光弄了两个盒子,一个金制,一个木制,金制的雕着龙,金光闪闪的;木制的刻着麒麟,漆得油黑发亮。道光让兄弟两个各挑一个。老四说:六弟先挑吧。老六听了,好象没听过儒家炮制的孔融让梨似的,下手就把金盒抓到了自己手里。老六不知道,手里抓获的是金盒,屁股底下失去的却是龙椅啊,亲们,这就是格局哈。最后只混个恭亲王的名号。老六笨就笨在这里,当皇帝都要三却之呢,自己面对一个盒子就急得猴儿似的,不会虚伪害死人哪。估计跟他的老师、来自四川的卓秉恬教导无方有关!

第三次,道光生病时召二皇子入对以最后决定储位。二皇子各请命于其师,卓秉恬对自己的学生说:“上如有所垂询,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杜受田对自己的学生说:“阿哥如条陈时政,智识万不敌六爷。惟有一策,皇上若自言老病,将不久于此位,阿哥惟伏地流涕,以表孺慕之诚而已。”

最终的结果大家都知道:当道光托付后事的时候,老六在一旁指点江山,粪土当年万元户,好象在参加国际大专辩论赛似的。老四则在一旁撅着屁股只管哭,痛苦得一句话说不出来。于是乎,老四就当上皇帝了。你说不让他当,让谁当呢?

前一阵子很轰动的那个电视剧,《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的编剧,居然把这个故事嫁接到曹丕与曹植身上了。当时我一看到曹操要出征,吾心悲壮而苍凉,就知道坏菜了,结果真坏菜,曹植上来给他爹赋诗壮行,说什么“视死忽如归”,儿啊,你这是把你爹当先烈往坟里踹哈,世上有这么缺心眼的儿没?相形之下,曹丕这边,司马懿对他只一个要求,哥们儿,快点哭啊,快点哭啊,他哭不出来,司马懿照他眼上给了一拳,这下麻出泪了,爹瞧见了,问为嘛哭了。曹丕说,爹还得亲上沙场,儿子不能陪去,心疼啊。儿臣宁愿死一百次,也愿意换父亲大胜而归……亲们,这才是亲儿啊。你说爹不选这种人当接班人,选那个?让爹壮士一去兮不复回的那个后儿?

中国政治,有中国政治的玩法。优秀啥的,概念不明确,内涵也游移。你说上位的都笨蛋,下位的都聪明。那我也可以说,上去了才优秀,下来的才笨蛋。你会说老四虚伪,可老六虚荣哈。我给你们讲两个例子。老四登基后,遵父皇遗嘱,封老六为恭亲王。恭字大家都知道什么意思,谦虚,说得不好听些,就是要装孙子。不装也不行,因为老四仅让老六负责一些礼仪性的工作,比如道光同志的丧礼什么的。1852年,道光全部丧礼办完,老四就把京城最拽的、原和珅家的府第赐给了奕訢,奕訢就在这豪门大宅里喂鸟养生。1853年,太平天国北伐了,形势危急,咸丰帝任命恭亲王奕訢署理领侍卫内大臣,办理京城巡防事务,后来干脆命其在军机大臣上行走。从此,奕訢入值军机,成为清王朝高管之一。1855年太平军北伐失败,咸丰对有功人员大加封赏,恭亲王奕訢当然也不例外,小子就犯了原先的老毛病,动不动象个小保安似的我骄傲,乘生母生病期间,逼老四封她为皇太后——奕訢的生母博尔济吉特氏乃道光静妃,咸丰登上皇位之后,封其为皇贵太妃,奕訢对此很不满意。咸丰幼时,生母全皇后暴崩,博尔济吉特氏视其为亲生儿子,将他抚养长大。奕訢认为,老四应该封她为皇太后才是,但老四认为有违祖制,不同意。博尔济吉特氏临死前,老四去看望,老六跪着哭诉:你不封的话,咱娘死不瞑目啊。老四登基靠的就是儒家那套仁孝术,表面上说不得狠话,遂嘴里“唔唔”了两声,老六就当作他同意了,跑到军机处,命令臣僚准备册封典礼。承办官员拿着封典方案来找皇帝,咸丰气坏了,但也没有法子,遂硬着头皮封皇贵太妃为康慈皇太后。老六逼封成功,为生母争得了名份上的荣耀,但自己却在政治上大大失分。博尔济吉特氏一死,咸丰帝就找了个“于一切礼仪,多有疏略之处”的借口解除了奕訢的全部职务,从此老六又回家坐冷板凳了。由此可以看出,老六的聪明与政治智慧也有是限的,过分注意表面文章,虚荣,跟老四的虚伪差远了。但就是这样,当世与后世人都夸他聪明。后世学者甚至有人认为,如果老六做了皇帝,大清历史说不定因此改观呢。真能瞎掰活。老六做了皇上,可能比老四还弄不清呢。而且,老六做了皇上,那么出来擦屁股的就是老四了。你们又该说老四优秀了。

7

这个问题有点先入为主,给咸丰和奕?兄弟定了一个调子,认为奕?的能力远在咸丰之上。诚然,从后面发生的历史中我们似乎可以看到奕?在晚清政治舞台的巨大能量,不过也不能忽视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奕?始终是一个臣子,他所表现出来的出色能力也只能局限于臣子这个层面。

然而,真要登上皇位,奕?就能应对当时大清的复杂局势吗?答案也未必,比如在他与慈禧的较量中就显得谋略不足、遇事操切,辛酉政变后奕?被慈禧排挤出权力中心。很显然,奕?连慈禧都玩不转。

回到问题的本身,我们再来看看道光时期的这两位皇子的情况。

首先需要说明一点的是,大清和其他朝代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们奉行的立储方式和中原王朝不同,没有立嫡立长一说,因此,奕?作为庶出同样有着竞争皇位的资格。

但是话又说回来,清代道光以前的诸皇帝尽管没有立嫡立长的传统,可是他们都想这么做。比如康熙皇帝就是一个典型,他所立的太子正是皇后赫舍里所生,可惜的是所琢非玉,经过两次废立终于放弃了胤礽。

到了乾隆朝,乾隆想把立嫡立长这个制度给建立起来,但是孝贤皇后所生的两个嫡子命薄福浅,被乾隆秘密立为皇太子后接连夭折,于是乾隆帝的这个愿望始终没有实现,这也是他一生留下的巨大遗憾。

从大清入关到灭亡,真正是皇后所生的皇子只有道光帝一人。对于立嫡立长这个传承千年的制度,道光帝的内心也是十分向往的,而四皇子奕詝正是孝全皇后的嫡子。需要说明一下,孝全皇后是道光帝一生最喜欢的女人,尽管孝全皇后被皇太后赐自尽,但是道光帝对她有着非同一般的感情,那么夫妻之间的感情自然也是会左右道光立储的态度的。

话题回到奕詝和奕?这哥俩的身上,其实在做皇子时,这两人都是皇位的有力竞争者,唯一不同的是,奕?所表现出来的才气更为直接,而奕詝则更像其父道光。客观上来说,道光对奕?是有一种莫名的喜爱,但是对于治国偏向保守的道光来说,奕?的这种性格特质却更适合独当一面,而不适合君临天下。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这两人的师傅在立储的争斗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奕詝的师傅杜受田和奕?的师傅卓秉恬都是当时的大儒,论才气地位,卓秉恬都要胜过杜受田,可是在最重要的揣摩圣意这一点上,卓秉恬却相去甚远。

对于道光,杜受田可谓是他肚子里的蛔虫,他心里也知道他所辅佐的奕詝整体能力在奕?之下,因此他独辟蹊径,通过狩猎、君前召对等几件影响立储的大事件为奕詝争得高分。而卓秉恬似乎有些自大,他认为凭借着传统的儒家标准,依仗治国平天下的遑遑之论便能让奕?胜出,殊不知道光帝看中的并非这些,或许说他看中并不全都是这些。

有人也许会问,难道奕?的这些才能道光就没有看出来吗?非也,道光帝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他经历的时代正好是大清朝前所未有的变革时期,鸦片战争的失败让大清天朝上国陷入困境,《南京条约》的签订让道光帝愧对列祖列宗,之所以会活的如此屈辱,这和他本身的性格缺陷有关,他的眼睛只是死死地盯住国库的银子,却不知算小钱而亏大钱,一味的妥协只能将大清带入进一步的困境。

因此,道光的性格注定了他所选择的接班人必是一个保守之君,综合来看奕詝更是最合适的人选,而奕?身上有着不稳定的因素,也具有一定的政治风险性。

清代近三百年的历史,其实皇子中不乏有才能突出者,但是他们都未必能做好皇帝,而对于老皇帝来说,接班人必须是“子必类父”,因此奕詝被立为皇太子也就说得通了。

8


人生如戏,全靠演技。

正所谓细节决定成败,态度决定一切。

这句话尤其适合咸丰帝这个表面老实内心鸡贼的儿子糊弄更老实的父亲道光帝。

恭亲王奕訢的能力是有目共睹的,为何会在皇位争夺战中败北呢。主要是因为咸丰帝会表演,而咸丰帝的老师杜受田更是一个拥有好演技的老师。

为什么这样说呢,下面宋安之来根据清朝的记载来说道一番。

根据“清史稿杜受田传”来看,杜受田身为咸丰帝的师傅,看见老六恭亲王是备受道光帝的宠爱,而自己的徒弟咸丰帝在夺嫡之战上是岌岌可危,因此想到了弯道超车。

杜受田认为既然我徒弟在能力上不如你,那么就应该在其他诸如帝王仁慈之心啊还有孝顺上什么的超过你,以让道光帝另眼相看,实现弯道超车。因此咸丰帝虽然平常能力一般般,但是一直在尽量表现出贤主的样子。并且在皇家一次狩猎之时,众皇子比赛,恭亲王是心急的表现成为了第一,咸丰帝知道自己不行,干脆一箭都没有发。道光帝问起,咸丰帝马上买弄起来,认为此时正是春天万物生长之际,不忍杀生以干天和。道光帝高兴的直说这才是真正的帝王所说的话。

还有清人记载,在道光帝病危之时,一次召见了老四咸丰帝和老六恭亲王,想再确定一下储位人选。(来自宋安之独家原创)恭亲王的老师教导他一定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好好表现。而杜受田教导咸丰,说起时政的话你肯定不如恭亲王,还不如干脆不说这个,看见皇上病危,应该是伤心的痛哭流涕,表现出自己的孝顺。

结果道光帝召见这两个皇子以后,恭亲王说起时政是侃侃而谈。到了咸丰说起来时,还没有怎么说就伤心的大哭,说担心父亲的身体种种。使道光帝大为感动,认为咸丰帝仁孝,储位就这样彻底定下来了。


就这样在咸丰帝在演技老道的师傅杜受田教导下,完成了戏精表演实现了弯道超车。

当然咸丰帝这样夺得帝位,不无巧取之嫌。恭亲王自然是不服气,因此导致了之后兄弟两人的失和。

咸丰帝能被定为皇为继承人,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道光帝对于咸丰帝母亲孝全皇后的愧疚,想要补偿的原因。

咸丰帝的母亲钮祜禄氏,道光十四年正位中宫为皇后,到道光二十年正月初九暴死,年三十三。道光帝亲自定谥为“孝全”。

关于孝全皇后之死,曾有异闻记载:“如意多因少小怜,蚁杯鸠毒兆当筵。温成贵宠伤盘水,天语亲褒有孝全”。

孝全皇后之死应该与孝和太后有关,这对婆媳关系相当不好,疑似在新年宫中家宴之时,孝全皇后被下毒暴死的。但碍于家丑不可外扬,还有什么说不得的秘闻,所以道光帝对于孝全皇后之死也是无可奈何。

孝全皇后死后,道光帝再也没有立过皇后,可见对其感情很深和内疚之情。

因此道光帝立咸丰帝这个嫡子,其实也包含对孝全皇后愧疚补偿之意在内的。当然咸丰帝的善于在细节之处表现,态度又极其端正,表演的相当不错,更是道光帝立其为继承人的原因。

所以说在这个古老国度,很多时候,能力强是一回事,会不会做事会不会表演又是另一回事。

恭亲王奕訢就是这样一个活生生的能力败给演技的例子。这位晚清鬼子六王爷,是爱新觉罗皇族中少有的开明派,更是一个务实的洋务派。如果他登基为帝,不说改变清朝国势,多延续清朝国祚几十年或许还有可能。可惜在夺嫡之战时,这位王爷输给了咸丰帝的表演,只能是棋差一招满盘皆输,而一切假设一切惋惜,都是无用罢了。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欢迎吐槽、点赞、关注~

9

才不胜德,这是很多中国人的用人观。

这样的用人观不能说错,但遇到虚德压实才的时候往往也挺坑人。恭亲王之所以在皇位竞争中败给咸丰,就是典型的虚德赢了实才。

恭亲王奕?是道光帝第六子,因为排行老六,机智过人,所以得了个“鬼子六”的雅号。论身体素质,能力才智,甚至品质德行,恭亲王奕?都不比后来的咸丰帝奕詝差,但在皇位之争中,输的恰恰是各方面都很出众的奕?。

聊这事,最好还是从清廷的立储制度说起。历朝历代,皇帝立太子都是件大事,没有好的制度安排,轻则会出现兄弟相争,严重的甚至会出现兄弟相残的局面,尤其是老皇帝驾崩之时,更是人心惶惶,刀光剑影。

有清一朝,雍正即位便留下了著名的悬疑官司,康熙留下的遗照,究竟是“传位于四子”还是“传位十四子”?百年后,这说法即便被认定为民间谣传,但争议始终无法散去。

因为这个,清廷随后便有了秘密建储的制度。谁也别争,等老皇帝死了,取出正大光明匾后的建储御书,一切真相大白。

说到道光朝。道光帝共有九子,立储时,合适候选的只有十六岁的四子奕詝和十五岁的六子奕?。

奕詝十岁时,生母便死了,道光帝便将奕詝托付给奕?的生母抚养,由于兄弟两人只相差一岁,因为感情甚好。

道光帝晚年,对立储一事始终犹豫不决。皇四子奕詝,“长且贤”,性情宽厚仁孝;皇六子奕?,“天资颖异”,能文能武。

两个都不错,道光帝怎么选?

其实呀,盛世该选德;危世该选才。

就道光朝那局面,老皇帝理应选奕?。

但道光没做这样的选择,犹豫不决下,他有意让两位皇子共同参加了一场狩猎比赛。

如果硬比的话,那一定是奕?大获全胜。奕詝的智囊杜受田恰恰看清了这一点,于是便为他设计了一出“藏拙示人”,以德孝感动道光的好戏。

而奕?这边呢,因为正是锋芒毕露,大显身手的好时候,所以他未作思量,潇洒上阵,一场狩猎下来,他的收获果然最丰。

而奕詝却在两手空空下说出了这一番价值连城的台词:“时方春,鸟兽孳育,不忍伤生以干天和。”

听闻此言,道光大悦,此真帝者之言!

立储遂密定。

可叹的是,这只是奕詝的精巧表演,他的德孝都是刻意装出来的,是虚的。实质上,这是个忧患无为、风流成性的败国之君。

而奕?呢,则是货真价实的有雄才,有大略,这一点道光是看得很清楚的,要不然他也不会在道光二十六年亲笔写下两份朱谕:

皇四子奕詝立为太子。

皇六子奕?封为亲王。

这在清廷秘密建储的金匮御书中,是仅有的特例。

也许在道光的理想中,奕?能辅佐自己的哥哥是最好的,但皇权的残酷性决定了这只能是一种奢求。

奕?在历史中其实很让人唏嘘,一个雄才大略的人先是被咸丰打压,后又被慈禧这个妇人控于鼓掌。在那个多事之秋,虽然他也做了不少事,但终究不是紫禁城的主人,所以在皇权的挤压下最终还是废掉了。

10

恭亲王恭亲王奕?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悲剧人物:在中国历史上再也找不出第二个像他一样距离皇权是如此之近却总是与其失之交臂的人物。现在甚至有些人认为如果当时是奕?继承了道光帝的皇位,那么就不会出现慈禧揽权干政祸国殃民之事,晚清时代的中国就有可能通过洋务运动实现与国际接轨,也许中华民族的近代史就将被全面改写。这样的认识显然夸大了个人在历史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恭亲王奕?的个人命运的确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一个时代的悲剧,然而这种悲剧的产生有着深刻的历史逻辑,这绝不是单凭某一个人的力量所能改变的。

历史的发展演变是遵循一定的逻辑的。古人将这种逻辑称之为天命或天道,而我们现代唯物主义的观点则将其称之为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在物理学上有一个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在哲学上也有一个与之相类似的观点叫做“物质不灭”。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物质存在具有的无限、永恒、绝对的性质。当然物质并非是一层不变的,而是处于永续的运动变化状态,但绝不会凭空消亡。事实上人类的历史演进又何尝不遵循这样的规律呢?历史并不是一个个孤立的事件,而是一条永续发展的长河。

正因为历史是处于永恒发展的状态,所以朝代和生物一样是有寿命的,这是因为王朝政治说到底是由人来维持运转的,而自然规律决定了人力终究是有极限的,因此王朝的肌体也是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日渐老化。恭亲王奕?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怎样的时代呢?这时清王朝乃至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帝制已步入晚年期,一个新的历史时代即将揭开帷幕。然而这是我们今天的人站在事后诸葛亮的角度得出的结论,当时身处其中的人还无法确切感知到这种变动究竟意味着什么。处于这一时代转折点的道光皇帝面对历史的变局其实是相当茫然的。

众所周知在道光年间爆发的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所以道光实际上是处于中国古代史和近代史分水岭的皇帝。然而这是我们今天根据后来的历史进程对道光帝做出的定义,道光自己可不知道什么叫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他也无法预知《南京条约》的签订、香港岛的割让在整个宏观历史进程中对中华民族的深远影响。所以道光实际上是双腿已迈入近代,然而脑袋里的思维观念还停留在过去的时代。所以在这样一个历史人物身上就必然会出现很多矛盾的特点,而立储一事恰恰集中反映了道光身上矛盾纠结的属性。

公元1850年二月二十五日午时道光皇帝驾崩于圆明园慎德堂,道光皇帝生前按照自雍正皇帝以来确立的秘密立储制度已选定继承人并将自己选定的继承人的名字书写在密诏上藏于紫禁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当人们从正大光明匾后取出道光皇帝的立储遗诏后发现上面赫然写着四皇子奕詝的名字。而在此前人们已隐约猜到继任之君应当会在四皇子奕詝和六皇子奕訢之间角出。道光皇帝生前共有后妃二十多人,这二十多位后妃先后为他生育了十个公主和九个皇子。长子奕纬死于道光十一年(1831年),终年二十三岁。而儿子奕纲、三子奕继也过早夭折。

如此一来四皇子奕詝成为了事实上的嫡长子。皇五子于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过继给嘉庆帝第三子绵恺为嗣,按当时的礼法传统自其过继之日起就已自动失去袭位的资格。皇七子、皇八子和皇九子皆为道光晚年所得,皆为年幼懵懂无知之辈,难以继任大统。六皇子奕訢成为了唯一能与四皇子奕詝角逐皇位的对手。这两位皇子各有优劣:正如上文所言四皇子奕詝已成为事实上的嫡长子,就道统上而言占有优势;问题在于清代立储祖制并不太讲究嫡庶之分,而是有限侧重于立贤,相比之下六皇子奕訢的个人才能远胜四皇子奕詝。

对这点道光自己也是有清醒的认识的,所以他一直在奕訢和奕詝之间纠结。说起来奕訢和奕詝除了在竞争皇位一事上是对手之外,平时私交还是不错的:奕詝的生母去世后就由奕訢之母抚养长大,两人从小一起读书、一起习武,然而无论文化造诣或是武功水平奕訢都始终压过奕詝。在那个八旗子弟日渐骄奢淫逸腐化堕落的时代奕訢弓马骑射样样娴熟精通,同时又通晓经籍诗文,可谓是真正的文武双全,他还能熟练使用满、蒙、汉三种语言文字。照此形势发展下去理当是由六皇子奕訢继位才对,然而历史并没照此演进下去,这与两位皇子的老师有莫大的关联。

奕詝的老师名叫杜受田,字锡之,号芝农,山东滨州(今滨州市滨城区)人。其父杜堮为清嘉庆时期翰林院编修,礼部左侍郎。其子为顾命八大臣之一的杜翰。其家世显赫,久有“书香官宦门第,进士多人之家”,因杜家“一门七进士”、“父子五翰林”,并有加授“太师太保”的高官,《中国文学大词典》、《书画大词典》、《中国名人大词典》对其家均有记载。杜受田深知自己的学生奕詝的智识才具都“万不敌”奕訢,不能以条陈时政和骑马习武取胜,于是建议奕詝以仁孝之心取悦于道光帝:话说某日道光皇帝领诸皇子狩猎,奕詝故意一箭不发。

疑惑不解的道光皇帝自然就向奕詝询问一箭不发的原因,奕詝回答道:‘时方春,鸟兽孳育,不忍伤生以干天和。“而另一边奕訢的老师却建议他尽力在父皇面前表现自己,结果尽管奕訢所获猎物最多,但道光却甚为欣喜地评价奕詝道:“此真帝者之言!”此后道光病重将不久于人世之际奕詝伏地流涕,痛切异常,道光帝问其何故如此,奕詝答:“儿臣虔诚祈祷,愿皇阿玛早日康复,属万民之幸,儿之幸。”至此立储之事已定。道光为什么会放弃文韬武略更为优秀的六皇子奕?呢?因为在四皇子奕詝在他眼中更适合作为一名守成之君。

道光的一生充满了矛盾的双面性:一方面他整肃吏治,却一直效果不佳;一方面他在生活中提倡节俭,却在死后的陵墓上花费大笔开支;一方面他首倡海运,却又亲手关闭了中国海洋事业的大门;一方面他粉碎了旨在分裂国家的张格尔叛乱,另一方面他又开创了对外割地赔款的先例;他一会儿严禁鸦片,一会儿又延迟禁烟......这一系列看似矛盾的方面其实都源于道光终其一生将自己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定位为守成,对当时已然变化的世界形势一无所知。所以能力更突出、思想更活跃的奕?反而在道光这位守之君眼中看着不那么放心。

当初隋文帝杨坚也曾在立储之事上犹豫过,最终他选择了能力更为突出的次子杨广,然而杨广继位后为实现自己的抱负搞出了一系列大动作,最后愣是把隋朝的江山给败光了。道光作为一名将自己定义为守成之君的皇帝是没多大雄心抱负的,在他看来还是选一个安分守己少折腾的继承人为好。奕詝的老师杜受田显然对道光皇帝这种心态把握得相当准确,相比之下奕?尽管办事能力突出,然而在揣摩人心这样的权谋术数方面他和他的老师都是不及格的。奕?的老师建议他在道光皇帝竭力展现文韬武略,殊不知恰恰是奕?这种过于突出的表现使他与皇位失之交臂。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