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很难因为当时清朝处于闭关封闭的时候,且完全没有察觉到,西方列强的崛起,和时代的变化为了阐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简单回顾一下,早期各个主要工业化国家,尤其是领先的英国,进入工业化的历程,从中寻找共性,方能够略知必要条件为何。,英国进入工业革命启动于纺织工业,而纺织工业的原料来自于北美殖民地,能源由蒸汽机,也就是煤炭提供,劳动力是本国的剩余人口,出口市场是北美殖民地和欧洲大陆。由于蒸汽机普及创造了钢铁和煤炭的巨大需求,采矿业和铁路运输业也成为拉动经济的主要引擎。至重工业发展开始,英国的工业化进程可以说进入爆炸性增长的轨道。还有一个需要提及的重点:在欧洲开始工业化的过程中,有很大程度是依靠【英国出口的机器设备和技术】
仅次于英国的是比利时,这里主要受益于大量的煤矿储量,成为了第二个以采矿业和纺织为主导的工业化中心。自然,设备和技术来自英国。
德国的工业化初期同样依靠英国出口的设备,到1850年德国方可以自行修建铁路。而修建铁路的最主要效果是为钢铁产业提供了发展条件。而钢材的用途?铁路、机器、建筑……
美国的工业化发展的要更晚一些,蒸汽普遍代替水力发生在南北战争之后。猜猜最早的蒸汽机工厂是干什么的?对了,纺织工厂!原料产地?南方各州的种植园,劳动力来源?获得自由的黑人。市场和能源?西部开发的矿业和南方的黑人。技术呢?自然还是英国进口。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工业化进程最本质的特征,就是解放了重工业产品这种新的自我需求。工业化生产出的机器、铁路、车辆反过来又促进新的重工业产品的生产。只有进入了这种自我复制的循环,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工业化。 而除了英国以外的国家工业化进程都有一个产业升级的过程:最初进口机器设备从事轻工业生产、修建铁路、开采矿产,逐步升级为自行发展重工业。这与我们现在经常说的产业链升级其实就是一码事。
好了,说到这里,相信大家都已经看出了工业化的条件至少包含以下几点:劳动力、原材料、能源、技术、市场。但是别急,这里还缺少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资本,或者说货币供给。原因很简单,当社会的交易基本都是粮食和衣服这些低价值物品时,社会的资本需求量是很小的。当社会的运行都是依靠煤炭、钢铁、昂贵的机器设备作为支柱时,资本的需求量自然是非常巨大的。
那么总结一下,对于西方进入工业化时代的必要条件,一个初步的集合是:劳动力、原材料、能源、技术、市场、和资本 这六个基本条件。但我们仍然需要逐个审视这六个方面,并在东西方比较的语境中,提出更进一步的问题,即:【中国如果走入工业化,需要什么条件?】
考虑到中国的人口和地域,应该说原材料和市场从来不应该成为阻碍的因素,而资本问题,明朝输入的大量白银使得明清两朝总体上并不缺乏资本,而宋朝时期交子、飞钱等的出现,也给出了一个解决资本问题的可能。所以真正需要考察的,就是劳动力、能源、技术这三个方面。
【劳动力】:满足工业化所需劳动力的前提之一,是农业产量足够养活剩余人口,从而一部分人口有可能不从事农业从而转向工业。从农业产量上来说,中国不是问题,英国在19世纪中进入工业革命时的农业生产水平,大概是每英亩25蒲式耳左右,相当于亩产粮食200斤,而两宋时期的粮食亩产早达到、甚至超过这一水平,反倒是明清有所下降,但仍然远高于18世纪初英国亩产约135斤的水平。从这一点上说,中国不是问题。但农业生产率离工业劳动力中间还隔着一步,必须有某种力量驱使劳动力进入工业领域。而人口增长,与贸易的发展结合,构成了这种力量。
随着粮食生产率提高,很自然地人口开始显著增长,而马尔萨斯曾将告诉我们,人口的增长总是会超出土地的承载能力从而带来人口压力。在人口压力下,人们有两种反应,第一种是通过社会分工,把一部分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同时集中土地,提高单位土地的生产率,很显然英国的农业革命做的就是这件事情,而美国的工业化同样建立在南方的种植园和西部农场这样的集中式农业生产的基础之上。而另一种方案则是开垦更多的,出产率低的土地,同时采用适应性更强的作物。但这样做的结果,虽然可以养活更多的人,但是人均生产率显然不会提高,反倒会降低,而且会把人口束缚在土地之上。很不幸,这就是中国所发生的事情。明清时期,尤其是清朝,在人口增加的同时,单位土地的粮食产量和人均产量与宋明时期相比都有所下降。
是什么因素促使上述两种途径的分化呢?答案在于贸易,较为发达的贸易,尤其是海外贸易能够促使农业社会的剩余劳动力分化。从微观来看,发达的贸易环境给了手工业、原始轻工业提供了较多的就业机会,使人们更容易从事这些活动以供养家庭。从宏观看,海外贸易的发达可以给经济体提供进口粮食解决人口问题的可能。
中国的宋明两朝,对外贸易都比较发达,南宋的泉州港曾被誉为”世界第一大港”,明朝对外贸易顺差高达数十亿两白银,以丝绸、瓷器、茶叶为代表的手工业和种植业规模和就业人口数量都很可观。可以说,宋明两朝能够满足工业化所需的劳动力供给。而事实上以轻工业主导初步的工业化也的确在宋明两朝的江南地区有所发展。
清朝则是另一个故事,尽管清朝中期开始同样有着巨额的贸易顺差,但是自康熙年间“迁界禁海”之后,贸易的发展被局限在十分边缘化的几个港口。内地的贸易,由于人均可支配收入很低,消费能力有限难以发展。所以人们采取田多产薄的方式应对人口压力。而清廷似乎乐于看到这样的局面,被束缚在分散的土地之上,既无余力、也无余财的人民在他们看来,更易统治和管理。如此看来,从劳动力的角度,清朝进入工业化的可能性反而较低。
当然,我不是在说宋明两朝在思想观念上比清朝更为开放,也许这种说法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可以接受的,但我不认为这是影响农业和劳动力状况的最为重要的原因。在我看来,是中央政府的力量决定了贸易和劳动力供给的情况。南宋之贫弱众所周知,而明朝中期往后,数个皇帝不务正业,宦官朝臣争权的局面事实上产生了放松统治的效果,而这些权贵们还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对外贸易的利润。一个对社会控制较弱的中央政府下,贸易,特别是海外贸易即使不在制度内,也往往可以较为繁荣地发展。譬如明朝之倭寇,譬如清初之郑经,说白了都是海盗性质的组织,而中国南海、东南亚地区从地理上说,并不以地中海地区的贸易条件差,现在东南亚国家众多的华人华侨,也可以说明当时中国的基于贸易的影响和辐射范围早已到达那里。如果中央政府较弱的情况长期持续,中国东南沿海,譬如台湾海南等出现以贸易为主的如同工业革命前英国的政权并不是没有可能。
在这里做出一个推论【如果古代中国要进入如同早期工业化国家般自下而上地工业化进程,那么中央政府对社会的控制,尤其是对贸易和海运的控制必须较弱】
但这又引起一个悖论:中国的地理环境下,中央政府长期积弱,却不被外族入侵是一件很难做到的事情。而中央政府强大的现实基础就是对江南鱼米之乡这一粮食、税收来源的控制。中国文明传统中心在黄河领域,而黄河以北就是游牧民族传统的发源地,匈奴和蒙古人都是从这里出发,横扫世界。虽然农耕文明在生产力上要比游牧文明有优势,但是在社会的组织成本,军事力量的保持,后勤供应的保障这些方面,受组织形式和技术所限,农耕文明的生产优势并不能很好地转变为长期的军事优势。所以农耕文明天然容易受到游牧文明的劫掠甚至占领。这在世界历史上也是通用的规律。所以,对于中国来说,如果中央政府不够强大,不能保持一直强大的军队,中国北方就很容易遭受游牧民族的入侵和占据。宋明两代,以至之前的数个朝代都是如此。
那么,存不存在一种可能,中国形成数个政权,其中一部分在东南沿海据守,如同南宋般向海洋发展,从而进入工业化呢?回答这个问题就牵扯到那下一个需要讨论的问题:【能源】
中国的煤炭分布基本都在北方,以黄河中上游和内蒙为主。从欧洲工业化的历程看,早期的工业化中心都是在煤炭储量丰富的地区.而且前面已经论述过,只有解放了重工业的需求,才是真正进入工业化,而重工业需求的一个核心的组成部分就是煤炭的采掘和运输。从这个角度讲,如果中国守不住北方,南方就是想要进入工业化,也没有足够的能源供应。而东南亚、台湾等地区的煤炭储量和开采难度等条件决定中国沿海地区依靠进口煤炭进行工业化基本不可行。说到这里,也不妨作出一个推论【如果中国想要进入工业化,北方煤炭储量丰富的地区一定要在统一的政权控制之下。】
上面两个推论一出,其实已经在逻辑上回答了最初的问题,一个强大的政权才能保住工业化所需的能源供给,而只有衰弱的政权才能够为工业化提供足够的劳动力和贸易条件。静态的看,似乎中国没有可能在没有西方强力干预的前提下进入工业化,但历史并不是静态的。也许存在一个衰弱的政府受益于贸易的支持,同时抓住游牧民族内乱的时间窗口,从而重新占据北方的可能。但是在讨论这些之前,还是简单地阐述一下技术的问题。
从【技术】角度,中国其实并不一定处在天然的劣势,事实上晚至南宋,中国在技术上应该说是领先于世界的。煤炭和石油的应用在宋朝也已有记载。但为什么没有发展出基于煤炭(蒸汽动力)的工业技术呢?一方面,前面说过的外族入侵破坏了发展和应用生产技术的最前提条件:和平。生产技术的复杂和高成本使其需要较长期限才能收回成本,而没有和平环境,这种人力物力的投入都是奢谈。另一方面,轻工业生产的地域还是在江南,而煤炭的主要储量在北方,地域上的距离使得以蒸汽动力为基础的工业需要极强的运输能力,在铁路出现前,这种运输能力难以达到。
说到这里,我想提示一下,除了英国,哪个国家是自行独立进入工业化的?一个也没有。所以在我看来,既然历史上没有发生过除了英国以外自行进入工业化的国家,不妨假设东方也没有太大可能完全独立的进入工业化。这样考虑下,从西方引进技术,却不招致军事入侵也是一种可以接受的【如果没有西方列强力干预,中国古代农业文明进入工业时代】的方式。那么在这个语境下,我个人认为,中国历史上存在数个可能进入工业时代的窗口,但不幸都错过了。如果这些窗口时期一些事件的发展有所不同,中国存在进入工业时代的可能。
第一个窗口期是南宋,{如果忽必烈早死一些,蒙古势力内战早一些}从而使南宋能够占据江南,并且在蒙古内战时候收复煤炭储量丰富的中原地区。那么是有可能满足工业化条件的。
第二课窗口期是清初,{如果清朝和蒙古一般无心融入汉文明,而康熙又如晚明皇帝般废物并奇迹般滴坐在皇位上比如说,三十年},台湾没有被收复,吴三桂等的叛乱造成长期内战,最终郑经势力以台湾、福建、江浙等地区为中心组建新的政权,并收复北方,也可能形成一个工业化的契机。
第三个窗口期是晚晴,{如果清朝的腐败和崩溃能够再快上比如说,100年}。东南沿海和台湾也许会出现一些类似于日本维新派的政权和组织,而此时列强的手不一定够得到。在这些新的政权主导之下,引入工业化也是可能的。
上面这些窗口,和假设条件,其实与西方是否入侵没有什么关系,这些事件是否发生,也只是强化或者削弱中国已有的地缘和地理环境对于那一段时间历史进程的影响强度。所以应该说,中国没有历史上没有发生工业化的影响因素主要还是自身所处的客观环境,与西方是否入侵相关程度很低。
最后做个总结吧,中国如果要进入工业化,历史上已经满足了劳动力供给(以农业生产率计算)、资本流入、能源(作为一个整体并且不考虑煤炭的运输成本)、市场、和原材料4个条件。而技术虽然自行发展的可能性不高,但并不是没有引进并推广的可能。但不幸的是,在历史上,满足各个条件的时期却是错开的。而劳动力和能源这两个根本条件在逻辑上存在着不相容的冲突,其原因就是中国地缘环境和煤炭资源分布导致的中央政府悖论。所以静态的看,中国在没有西方强烈干预的情况下,自行进入工业化需要一系列历史上从未发生的假设,可能性很低。但动态地说,并非绝无可能,而且即使不能,其原因与传统的闭关锁国,儒家文化等解释也有着显著的不同。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