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果大一统王朝在开国之后没有经历过太大的战乱、再征服之类造成人口大量灭失的情况,和平发展,到第四代、第五代皇帝时,确实会出现由盛转衰的现象。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又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这些先贤总结的中国式生活经验,不唯对国家如此,寻常百姓,也莫不如是。韩非子为什么这么说,而且为什么他所说的还有这么拥趸呢?这与中国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有关。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中国虽称天朝,物产丰盈,但到底还是个四塞之地,东南西北都有地理边界,这个地理边界严重限制了国人开拓进取的雄心壮志。商人重利,没有隔日之储;周人务农,首重积年之粟。当初齐、秦号称东西二帝,最终秦国一统天下,耕战立国的秦国将秦法遍施华夏,小农经济落地生根,士、农、工、商成为社会基层的基本划分,此为本末之论,也是中国人最朴素的天命观:民以食为天。

小农经济的特点是什么呢?自给自足。

因为不需要大规模的商业交换,小农经济就能正常运转,这就给了古代中国发展出以“编户齐民”、“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标志“大一统”的政治提供了条件。老百姓被冠之以各种“户头”被捆绑在土地上,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仅得温饱。这是古代中国那一批最聪明的人设计的理想制度,所谓王道乐土,各司其职。

这种制度起初是没有问题的,因为土地足够广阔,即使是原始的刀耕火种的粗犷的耕种方式,依然能够获得足够多的物产养活部众,此时即是老子所说的“小国寡民”。可是当人口越来越多,原有的土地已经不堪重负,就不得不去开发新的土地,矛盾和争端日渐增多,最终爆发生存战争。

(战争是为夺取生存空间)

战争会催生更多的人口,相对应部族内部也会产生财产分配制度。虽然有嫡长子继承制,但是其他嫡子、庶子也会相应分到一些财物,另立别院。当土地不能因为战争获得增加,人口又逐渐增多时,人地矛盾就会尖锐起来。当吃不饱饭的黎民百姓,登高一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可谓是晴天霹雳,成为中国历史的转折点,以楚霸王项羽乌江自刎为标志,古典贵族政治斯文扫地。

在以后的大一统王朝更迭中,由于一直处于小农经济的经典政治模式中,在农业技术革命没有突飞猛进之前,这种人地矛盾始终存在,却别只是暂时缓解了还是加剧了,因此,往往在第四代、第五代人时就会爆发内部危机。这个时候如果没有内部改革来纾解这种矛盾,就会出现大量的社会问题,如因为生存危机下的道德滑坡、流民起义等,王朝开始将主要精力用于应付内部问题,对外则进行战略收缩,从而表现出衰败的迹象。

然而,这种矛盾在小农经济时代,几乎是无解的。宋代在内忧外患中能够维持这么久,当然有中兴四将的武功,但是归根结底还是宋代从越南进口了“占城稻”,从而“湖广熟、天下足”,让老百姓有了一口活命的粮食,让宋朝政府有了维持下去的资本,甚至能够反推金国。如若不然,在丢失掉中原这个天下粮仓之后,光是内部压力也够让宋朝崩溃了。

(衰败始于资源和人口的承载力的临界点)

所以,中国的大一统王朝,几乎毫无例外,都会陷入到前期欣欣向荣,中期社会危机加重,晚期矛盾尖锐,官逼民反的王朝怪圈。“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所说的即是这种现象,也是中国王朝三百年周期律的一个体现。有很多政治家也发现了这个问题,因此在王朝中期、晚期往往都会有一些锐意于改革的政治家出现。他们的改革好多都是先从经济入手,再延及政治、军事。

在农耕社会,社会生产总值固定的情形下,任何的改革都将是零和博弈。政治家幻想的“均贫富”的经济改革,根本就没有成功的可能。

最佳贡献者
2

你看到的历史只是表象,真正促成王朝兴衰的动力不是皇帝本人,而是人口增长与经济制度。每个王朝建立初期都经过战乱,民生凋敝,土地荒芜,国家趁机拿下无主荒地,这时豪强势力经过战乱打击还没有恢复过来,所以国家可以放开手脚制定土地政策,促进经济发展,而经过百年左右发展不仅人口成倍增长,豪强势力也早已壮大,他们兼并土地,庇护无地佃户,从社会底层深刻瓦解着国家的财税收入,为改变了国家得发展轨迹,东汉如此,唐朝也如此,安史之乱只不过是矛盾的间接爆发的原因,直接的就是府兵制度与租庸调经济制度的瓦解,也就是真正掌握土地与经济的不是国家,而是各地豪强地主,国家已经无地可派,无民可驱,只能拆东墙补西墙,唐玄宗个人只是延缓了这个矛盾的爆发,李林甫的专权与这一时期的朝廷经济拮据有很大关系,只有以强权才能缓解朝廷税收的尴尬,而这又是个死循环,一旦开启专权独裁,国家内乱也必然到来,果不其然,杨国忠没有治世之能,却想独揽大权,不仅败坏了朝政,还逼反了安禄山,造成局势的无法挽回,而府兵制的瓦解则是安禄山等做法反叛的深层原因,可惜那时玄宗已经麻痹昏庸,看不清国家的形势,结果只能苦了天下,害了大唐,更深刻影响中国一千年后的政治制度走向。

3

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一直逃不出这个规律,几个大一统王朝,两汉加起来才四百余年,大唐二百八十九年,明清各二百七十六年,象欧洲国家,一个王朝存在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一个都没有出现,这主要由古代中国的国情和社会制度决定的。

古代中国经济以农业为主,农民耕种土地,交粮服各种徭役,国家征收赋税养活一大批官僚机构。当一个新的王朝建立后,统治者吸收前朝灭亡教训,调解矛盾,分给农民土地,轻徭薄赋,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社会矛盾较小,因此王朝初期天下大制,出现各种之治或盛世,国家进入强盛时期。在这种惯性下,一般王朝兴盛在百年上下,古代人均寿命短,一般经过四、五代皇帝是强盛时期。

当国家强盛之后,土地兼并日渐严重,官僚地主集团拥有大量土地。由于人口膨胀,

百姓人均土地减少或丧失,遇上灾年,百姓流离失所,比如明朝末年天灾大旱,政府根本无力救治,导治农民起义爆发。假如农商并重,开展对外贸易,依靠商业创下的财富向外国购买,可缓解社会危机。

另外,中国古代实行家天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什么都是皇帝的,天下大事皇帝一人说了算。

皇帝英明神武,天下大治是平民百姓的福分,享受各种盛世。如果皇帝软弱无能,同官僚集团产生各种扯皮,皇帝势单力孤,于是宦官集团便出现了。宦官通常是站在皇帝一边的,同外戚和官僚集团进行你死我活的斗争。地方军阀趁机染指中央权力,造成天下大乱,重新洗牌。

万史上,东汉,唐朝宦官专权外戚干政情况严重,甚至能左右皇帝的废立。明朝选后,主要以平民为主,无外戚干政局面,但宦官专权现象严重。宦官专权,党争使大明陷入万却不负的地步。清朝吸收历史教训,宗王由俸禄养着,不许出京,无叛乱现象,也无外戚专权和宦官专政现象发生。慈禧太后两度垂帘听政,使风雨飘摇的清帝国苛延残喘了数十年,慈禧太后死后三年,大清帝国便亡了,这是历史积重难返的结果,非一人之力可为也!

4

这是封建王朝的一个普遍规律。即前,中期发展得比较好,如日东升,蓬蓬勃勃。中期以后,逐渐腐败衰落,如日中而仄,夕阳西下了。

究其原因,大致有三个:

第一,家天下制必然导致腐败。打天下很艰难,治天下也很不易。所以历朝前期几代皇帝一般都励精图治,君臣上下一心团结奋斗,使国家逐渐富强起来。后来的皇帝自然世袭,不用辛苦奋斗,便坐享其成,加上基因退化原因,逐渐趋向于庸惰腐化,玩乐享受。机体抵抗力下降,各种病菌就会滋生活跃起来,侵蚀机体。皇帝昏庸,各种奸臣小人便乘机而入,败坏朝纲。久而久之,国家衰亡。

第二,外戚干政和宦官弄权是封建社会的两大痼疾。在中,前期,皇帝一般都注重防止外戚干政和宦官弄权。但中期以后,都程度不同地出现这种现象。如两汉,唐朝和明朝,都出现过严重的外戚干政和宦官弄权的问题。所以出现这个问题,归根说之,还是世袭制造成的皇帝质量下降,皇权削弱造成的。皇帝玩乐,需要宦官。皇帝软弱,需要外戚支持。宦官本就不正常,外戚也多是飞扬跋扈之辈,由这些人弄权,国家衰亡也就不奇怪了。

第三,割据势力的影响。在这方面,唐朝最明显。唐中期的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而衰。末期,军阀直接取代了唐王朝。安史之乱的发生,源于唐玄宗晚年的昏庸。唐朝最后被军阀取代,是因为皇室衰微。都和世袭制不无关系。

清朝没有出现外戚干政和宦官弄权的情况,也没有出现藩镇割据的情况。清朝衰亡,主要是道光以后的几代皇帝都不成器,以致慈禧太后专权数十年。根子依然在世袭制的腐败。

国家长治久安,需要不断革新。这是历史的经验。

欢迎点评

5

感谢邀请。

这个问题可以有千万种答案,但是在我看来,这要从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以及农业文明的角度说起。

君主专制制度必然会造成一个问题,就是官僚集团十分庞大。因为专制君主最担心的就是有人推翻他们的统治,所以往往采取两条腿走道的方式来防范:第一条腿,让各级官僚相互制衡、相互监督。比如科道的言官,翰林院的翰林,各省的道台,等等。第二条腿,对官员的职权进行分散。比如说唐朝把丞相一分为三,中央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宋朝和唐朝的玩法基本一致,都是把丞相的相权进行分散,但是宋朝的官僚集团较唐朝更为庞大;元朝相权出现反弹,政府规模相比于两宋有所收缩;但是到了明清,由于皇权一家独大,所以为了平衡又不得不扩大官僚集团的规模,使其权力分散并相互制衡。

这就带来了两个比较致命的问题:第一、庞大的官僚集团侵占了大量的国家财政。因为各个部门的行政运转需要经费,大量的官员又需要国家发工资,再加上皇家的开支,能够用到赈灾、军费、公共工程的开支则减少。而且由于官僚集团尾大不掉,历朝历代都有严重的克扣军饷的问题,也就是喝兵血,因为历朝历代都要维持一支庞大的军队,而军饷则成为各级官吏中饱私囊的绝佳目标。第二、庞大的官僚集团必然造成行政效率低下。这个问题至今还有遗存,各个职能部门遇到问题不敢做主,甚至连前期处置都不敢,只能层层上报,让上级去做决策,往往地方上有什么事层层上报到中央黄花菜都凉了。其实最稳妥的办法就是将权力下放,让各个部门发挥主观能动性,什么事在上报上级的同时先期处理,最起码能够稳住局面,之后再让中央调度资源,解决问题。比如说唐朝的藩镇就是一个不错的办法,就是给与地方一定的权力让地方先处理,之后中央再给一揽子解决方案。只不过藩镇问题导致地方实力派崛起,最终埋葬了唐朝,所以历朝历代即哪怕是愿意行政效率低下也要防止地方上出现实力派。

另一个例子就是解放战争时期的解放军和国民党匪军的对比,虽然初期看起来蒋匪军优势满满,大有一口吃掉解放军的意思。但是问题在于,蒋匪军就犯了历朝历代都犯的老毛病,而且蒋介石还喜欢越级指挥,还喜欢一下弄好几个司令部使其相互牵制。而解放军则不一样,解放军充分发挥各级指战员的主观能动性,比如党中央只是制定战略以及调度资源,至于怎么打就让各个野战军去执行;而野战军也只是根据中央的精神进行布置,具体作战让各个纵队、各个师去执行;而具体到战斗怎么打,则是中下级指战员根据战场态势灵活决定了。所以,往往解放军越打越强,甚至越乱越强,哪怕是人自为战、班自为战。当时解放军当中流传一句话,枪声就是命令。也就是说,别的不管,哪有枪声就往哪打。而蒋匪军指挥上畏手畏脚,打起来部队往往还没展开就被解放军冲散,而且巡视友军被包围被歼灭不动如山,逃跑时候抛弃战友其疾如风。再加上喝兵血等优良传统加持,士兵对国民党没有认同感,所以往往被俘之后大量加入解放军,在战斗中异常勇猛。

这一点在对印自卫反击战当中也有所体现,比如掉队的解放军战士往往自行组队,在印军后方一顿乱打,反而把印军打的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从农业文明的角度来说,农业文明是在固定地域内创造收益,而且收益不是用来交换去创造更大的收益,而是自给自足,所以农业文明往往追求小富即安,不会有太多创新。这也就带来了一个问题,就是社会没有创造的活力。

比如,大汉、大唐、大清这三个大一统王朝都是典型的开拓型王朝,如果再严谨一点就是初期的开拓型王朝。在王朝初期会利用军事贵族集团的尚未泯灭的进取精神以及尚武精神,以对外战争的方式来转移内部矛盾,所以,汉、唐、清三朝前中期都有大规模对外战争,而且这方面大清已经做到了极致,通过大规模对外战争开拓一千多万平方公里的疆域,堪称古典王朝的极致。

但是在中期之后,由于没什么外战可打,或者说是王朝的尚武精神和进取精神完全泯灭,整个王朝就进入了下滑期,各种矛盾以及问题全部凸显出来。以清朝为例,清朝中后期由于拉美独立运动,白银的流入量大幅降低,因此造成了大规模经济危机,直到长毛叛乱被平定之后白银才重新大量流入。这时候清朝可谓是多事之秋,社会矛盾相比于之前大幅激化,这也是为什么会有白莲教和长毛两次邪教造反。如果经济危机得到缓解,这两次邪教叛乱根本不会形成糜烂。而且此时清军也开始衰落,走了历朝历代的老路。

虽然我对唐朝和汉朝了解的并不全面,但是这三个王朝到了最后都面临了一个问题,就是地方实力派的崛起对中央造成了巨大的危害,只不过清朝地方实力派的危害到了清政府倒台之后才显现出来,也就是军阀割据。这和汉朝以及唐朝相比,可以用殊途同归来形容。

至于两宋和明朝的崩溃则差不多,因为两宋和明朝本质上都亡于少数民族崛起。比如,北宋因女真人的崛起而灭亡,南宋因蒙古人的崛起而完蛋。明朝则比较复杂,明朝因为其一系列政策,比如控制人口流动、打击工商业、阶级固化等问题,社会矛盾非常激烈,满洲人崛起之后狠狠地打击了明朝,导致明朝内部的社会矛盾彻底激化,而明朝对满洲人的一败再败则使其彻底失去了翻盘的机会,以至于崇祯被李自成逼死,明朝宣告灭亡。之后的历史大家都知道,就是满洲人建立的清朝入关,缔造了古典时代最后的辉煌。

所以,历史总有相似性,这也是为什么这几年中央下大力气改革的原因,就是为了避免重蹈前人的覆辙,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

全文完

6

王朝传承到四、五代时,帝王都是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怎能不使帝国衰败!

汉、唐、宋、明诸朝,王朝开创者都是马上皇帝,能够开创一个王朝,无不是胸怀大略腹有良谋的英雄人物,得了天下之后也都励精图治,采取了与民休息的正确措施,王朝自然欣欣向荣!

他们之后的几代继任者,如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唐太宗、唐高宗、唐玄宗、宋太宗、宋真宗、明成祖、明仁宗、明宣宗等等,或者延续了开国帝王的锐气,或者凭借着先辈留下的雄厚家底,也大都能守成并延续王朝的发展!

但再往后,情况就不乐观了!接下去的继任者,长在深宫之中,周边都是莺莺燕燕,即便从小按照帝王的要求接受了教育,他们也没有前辈的雄才大略,锐意进取的雄心,更缺乏和文臣武将斗争的智谋和经验,对国家的掌控能力被大大弱化,朝政都落到了官僚集团、外戚、宦官手里,国家走向衰败也是必然的。

这里面也有个特例,就是满清王朝。满清的皇帝,按照历史上对帝王的评判标准,三分之二都可以称为明君,另外的三分之一也都可圈可点。但最后还是逃不过历史的周期律,只能说是“天下大势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了。

《甲申三百年祭》里面揭示了很多规律,说的颇有道理!顺便说一句,郭沫若人品很渣,但眼光还是有的!

欢迎关注支持!

图片来源网络,侵权联删。

7

任何一个朝代,都有一个共性,一旦发生了谁也挽救不了即将灭亡的命运,那就是极度的腐败?

纵观历史没有哪个朝代,逃脱了周期性的更迭灭亡,看似成因各异?实际都是官员腐败,民不聊生所致?

无论是大汉,大唐,大宋,还是大明,大清都因此而灭亡?官员腐败如恶瘤一样漫延,大官大贪,小官小贪,盘剥敲诈,刻捐杂税,民不聊生,最终无不走向灭亡的轮回。。。

8

最根本的原因是土地兼并。



王朝开国时,乱世刚结束,大量土地被闲置荒废。只要政府推行比较公平的土地政策,然后招徕流民,劝课农桑,减免赋税,这样就会形成一个比较稳定的自耕农阶层,国民经济也会逐渐走向良好。

之后呢,国家逐渐走向强盛,开始进一步开疆拓土,但军功贵族和文官贵族阶层也开始慢慢膨胀,同时地方的世家大族和士绅群体也出现了,他们形成了庞大的既得利益群体,开始大肆兼并土地。



但此时危机还没有显露出来,而王朝反而通过不断的战争和平叛而走向极致,国家由此进入盛世。但盛世之下,隐忧随之而来。由于土地被贵族和士绅大量兼并,但他们却不用缴纳土地税,所以各级政府收不上税来了,而人口却因承平日久而逐渐增加,社会资源无法承载更多的人口。加之统治成本的提高、腐败问题的蔓延以及由穷兵黩武带来的军费暴涨,国家财政开始拮据,甚至出现国库空虚的情形。

此时,大概就是这个王朝第四代、第五代或是第六代皇帝统治的末期,王朝盛极而衰,之后如果有皇帝能够重振吏治,推行新政,王朝还会迎来一个小规模的中兴,接着就会逐渐走向没落,最终由于土地被大量兼并,人口超过了社会资源的承载量,而社会财富又集中在上流社会,民众暴动,外敌入侵,内忧外患一齐爆发,王朝由此灭亡。



所以,一个王朝不是发展到第四代、第五代就会由盛转衰,而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决定了一个王朝发展到这时,就会出现无法解决的结构性难题,除非生产技术有重大突破,否则这个结构性难题注定无法避免。

9

专制加暴政积累三千年之罪恶,所以才有三千年之变局, 民主和共和弥足珍贵。

10

1、阶级固化。资源向少数群体汇聚,上升通道逐渐封闭

2、扩张饱和。生产资料与生产力基本平衡,缺乏新资源刺激(如领土扩张,外来作物、技术进步等)

3、外向转内需。外部威胁基本清除,扩张宏利渐被国民生产取代,缺乏上升与扩张动力。

4、人口增长。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低于人口增长速度,逐渐拉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渐渐影响经济发展。

5、气候变化。小温暖期向小寒冷期过度,使农产量降低,如唐。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