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

小明王韩林儿本身就是个傀儡,甚至别的傀儡还能有个正统的名号,可他只是个“反贼”立的傀儡皇帝,真正做到嫡系都没有的那种。

《明史》中的记载,韩林儿的父亲韩山童与刘福通一起到颍州密谋起事反元,结果事情败露,韩山童被元廷捕杀,当时的韩林儿还小,是被母亲杨氏逃到武安山中,才躲过官府的围剿。而刘福通外逃,最后在朱皋这个地方起事。

刘福通起事后的四年多里,北方白莲教的红巾军一直都没有所谓的“小明王”存在。

白莲教起义有个特点(其实应该说是摩尼教,曾写过摩尼教与白莲教的关系一文,有兴趣可以翻阅主页),那就是没有统一的管理(所谓魔教教主只是小说才有的),现实中的白莲教,每个地方的教首都是平等的、互助形式的,这也导致了在起义后,“称王多如牛毛”。【比如朱元璋开始所在的濠州城的义军队伍里,就有四五个王】

因此当起义四年后,刘福通估计也发现了这个问题,因此到处寻找韩林儿。

为什么一定要找出韩林儿呢?

主要是因为他的家族是白莲教传播到北方时最早的家族,早在南宋时期其家族在南方传教时,被官府流放到了北方,随后又在北方传播。

再则,当时的北方比较崇信道教,因此韩山童在当地传播白莲教时,并没有像其他地方那样,只是宣传“弥勒降世”这样的口号,而是加入了“明王出世”,因此吸引了许多道教的信徒,成为北方白莲教派系中最强大的一支派系。

所以至正十五年(1355年)二月时,刘福通找到了还在山中避难的韩林儿母子两,很快就在刘福通的授意下,在亳州登基称帝,又号小明王,建国号为宋,年号龙凤。

除了让北方所有教首义军形成一个统一的信号之外,刘福通的做法还有另外一个目的

那就是与南方的白莲教抢占道义上的制高点。当时的南方白莲教派系中,彭和尚彭莹玉早在至元四年(1338)时已经率先发动起义了,由于彭和尚的影响,使得南方白莲教义军皆称呼他为彭祖(意思是起义军启祖)。

当北方韩山童和刘福通的起义之后,为了策应北方起义,至正十一年时还在逃避元廷追捕的彭莹玉又在蕲州鼓动门徒发动起义,同年建立政权,扶徐寿辉为帝,国号天完,设置“莲台省”(相当于中书省)统领百官,任军师

这也就意味着,孤儿寡母的韩林儿母子在深山老林中,被刘福通找到后,外面的天早变了。北方的义军义军形成燎原之势,同时元廷也终结了内部纷争,开始正视汉家区域内的“叛乱”。

且当时还出了一件事,验证了韩林儿,只不过是刘福通需要的“花瓶”装点门面而已:

尊杨氏为皇太后,遵道、文郁为丞相,福通、文素平章政事,刘六知枢密院事刘六者,福通弟也遵道宠用事。福通嫉之,阴命甲士挝杀遵道,自为丞相,加太保,事权一归福通。

杜遵道是谁?

元朝国子监学生,曾担任过枢密椽吏,后回乡时结识了刘福通。可以说他是韩山童和刘福通在官府的内线、以及起义时的智囊;早期起义时,很多口号、计划是出自他的谋划。

可以说是韩林儿在出山之后,唯一能依靠的元老级人物,也是韩林儿用来制约刘福通这个实权派的主要手段。可是当韩林儿仅仅显露出点点“恩宠”姿态,杜遵道立马就被刘福通暗杀了。

朱元璋是北方红巾军派系出身的,他为什么一定要杀了韩林儿呢?

其实个人对朱元璋诛杀韩林儿是保持怀疑态度的,因为时机不对、手段也不对。

三国时期,孙刘联盟击败曹操后,刘备有两年是在刘琦的“手下”做事的,而刘备的做法就是让刘琦每天喝酒、玩大保健,仅仅两年就让这个被架空的年轻领导,死在酒色之中,最后刘备一点瑕疵都没有,完全继承了刘表、刘琦的资产。

朱元璋也可以完全这样做,毕竟那个时期的韩林儿已经十多岁了,正值青春发育期。完全没必要留下骂名。

再则当时的陈友谅绞杀了自己的“主公”,南方起义军共主徐寿辉后,已经让天下人有志者所不齿了。朱元璋何必在覆灭陈友谅,准备攻下张士诚时,也搞出这一出来呢?

且在朱元璋从困境中救出韩林儿后,一直都是保持“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模式来指挥其他义军,这也完全符合智囊朱治的策略——“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所以个人更多倾向于相信明实录和明史中,朱元璋在论功封赏时,对廖永忠说,本来是可以封国公、封王的,可因为学儒生那样,胡乱揣测圣意,导致韩林儿覆舟,封你个公候算了。

那为什么小明王韩林儿,不早早提出禅让呢?

分析可能有一下几点:

一、朱元璋在学习曹操,当初汉献帝刘协都没有死,他韩林儿在最后禅让应该也能保证个富贵,因此也在等待。

二、无兵无权,等于囚徒

至正二十二年六月,由于义军刺杀了元廷大元帅察罕,导致察罕的儿子王保保一怒之下,全力攻打益都和各个义军,最终北方只剩下刘福通占据的安丰城。

结果第二年时,张士诚趁机攻打安丰,就在张士诚军队阵斩刘福通,准备破城之际,朱元璋率领的援军赶到,从战乱的城内救出了孤身一人的韩林儿。

遂亲帅师往救,而珍(张士诚的部下)已入城杀福通。太祖击走珍,以林儿归,居之滁州——《明史》

所以韩林儿有必要在这个时候提出禅让吗?也敢提出禅让吗?

此时的韩林儿做的很对,给予朱元璋吴王的称号,同时默许他的“挟天子以令诸侯”,才是安生保命的措施。

三、朱元璋并没有将韩林儿带在身边

若是刘福通控制韩林儿的时期,韩林儿能读到书的话,他应该明白朱元璋为什么要这样做。

滁州,是朱元璋离开濠州城,独立自主后攻占的第一个城池,可以说朱元璋的中层将军多出自于此,这里也算是朱元璋的根基之一,也是大后方。

同时朱元璋不带韩林儿到应天府(南京城),估计就是害怕韩林儿会接触到其他义军,又或者是怕他的内部人员内心出现波澜,有异心。

但是这样的做法就是,韩林儿是刘福通的“花瓶”,到了朱元璋这里,依旧只是个门牌而已。

身边没有嫡系、也没有亲信的他,可比汉献帝凄惨得多了。所以韩林儿连生死都不能自主,怎么可能提出禅让?

四、韩林儿覆舟沉江之前,朱元璋可能真的需要他禅让

朱元璋救韩林儿时,是很惊险的。当时(至正二十三年)正好是朱元璋与陈友谅战争对峙时期,当陈友谅知道朱元璋去救韩林儿时,立刻发动反攻,全力攻打应天府的门户洪都,是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硬生生顶了八十天,等到朱元璋回身救援。

朱元璋覆灭陈友谅后,凭借韩林儿的册封吴王,开始对战早已经称吴王的张士诚。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十一月,朱元璋兵围陈友谅在平江,随后派遣廖永忠去接韩林儿。

这个时期去接韩林儿,无非两个意思,一是强敌已经覆灭了,可以接到应天府了。二则是可以让韩林儿禅让了……

只是,下层的将军会错意了。

韩林儿一死,元朝立马就编写了文章,述说朱元璋弑主——最后,清朝元史学家屠寄在他的《蒙兀儿史记》中,引用了这个论证:朱元璋弑其主韩林儿,伪宋亡。从此朱元璋弑主的名声再也洗不掉了。【其实朱元璋真的有必要这样做么?】

图片均来源网络

最佳贡献者
2

小明王韩林儿就是那种手里拿着一副好牌,可是被他打得稀烂的人。

韩林儿手里的好牌是什么?是他的爹韩山童通过宣传,给他留下来的强大的舆论基础。

韩山童确实是一个对农民起义有很深入的研究,很懂得发动群众的人。他在宣传发动的时候,使用了三大利器。

(小明王韩林儿剧照)

一是弥勒佛转世。弥勒佛转世的目的,就是为了把落入水火之中的老百姓救出来,而韩山童就是弥勒佛转世降临人间的那个人。

二是天命所归。韩山童在准备发动起义前,把一句“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的谶语传出去。而这种谶语所表达的就是天命所归。天命已经要求天下发生循环了,新的朝代必将出现,代替旧的朝代。新的天子也必将出现,而韩山童自己就是那个新的“天子”。

三是贵胄后人。韩山童还宣扬自己是宋徽宗的八世孙,既然是宋徽宗的八世孙,自然就是皇亲贵胄的后人。而且韩山童说自己是宋徽宗的后人,而不是说自己是宋高宗、宋理宗这样的皇帝的后人,是非常巧妙的。只有宋徽宗的后人,才可能为了隐姓埋名而不姓赵。同时,由于宋徽宗是被北方少数民族掳去,并受尽折磨的。元朝又属于中原地区被北方少数民族占领后建立的朝代,把宋徽宗抬出来说,很能挑动那些中原老百姓的神经。再有一点,说自己是宋高宗的后人而不是宋理宗的后人,还因为隔得比较遥远,不容易被揭穿。这和当年刘备宣扬自己是中山靖王之后,有异曲同工之妙。

正因为韩山童这么会宣传,所以他在发动起义之前,就已经有非常多的人归附他了。同时,由于还没发动起义,韩山童就被元朝统治者给逮住杀掉了,这使得天下百姓更加哀怜他,因而就更加拥戴韩林儿。

(红巾军起义)

整个北方红巾军起义,实际上是刘福通发动起来的。当时刘福通已经发展起了十多万人。在和元军作战的时候,元军根本就抵挡不住。可是,刘福通在这样的大好条件下,竟然没有自立为王,而是派人去寻找韩林儿(韩山童被抓起来杀害的时候,韩林儿和他的母亲逃跑了),拥戴韩林儿建立韩宋政权。从这里可以看出,当时韩山童打造的舆论环境有多么强大。

另外,朱元璋一直在南方发展,和北方的红巾军根本就没有什么交集。但是,朱元璋依然奉韩林儿为君王,自己只是称为韩林儿韩宋政权的一个“省长”。朱元璋为什么也这样做,也是因为韩山童的影响力太大了,只有依附这一个影响力,朱元璋才能做大。

那么,韩林儿既然有这么一副好牌,为什么他会打的很烂,最终把自己的命都丢了呢?

从历史上韩林儿和刘福通打交道,以及后来他和朱元璋打交道的情况就可以看出,韩林儿打牌其实只有一招,就是夺权。

(朱元璋画像)

韩林儿被刘福通找到立为皇帝的时候,他其实就是一个傀儡。也就是说,是放在刘福通的军营里的一块金字招牌。他这种情况,与当年被项梁、项羽立起来的楚王后裔“义帝”熊心是一样的。

韩林儿当然不愿意当一个傀儡,于是就开始“夺权”。他当时任命杜遵道和盛文郁为丞相,罗文素和刘福通为平章政事,刘六为枢密院事。这个平章政事,在当时就相当于一个副宰相。刘福通在军队中有绝对的权威,整个军队都是他的,却居然只是一个副宰相,而且还不是枢密院事,不掌兵,所以他内心怎么会高兴呢!于是刘福通派人把丞相杜遵道给杀了,他自己来当宰相,从此把整个朝廷控制了起来。

实际上,韩林儿当时最应该做的,就是及时把兵权掌控到自己手里。要么他不接受刘福通的邀请,依靠韩山童的威望,自己组建军队。要么他到刘福通那里后,别打草惊蛇,慢慢运作。可是他一去就大刀阔斧地干,让刘福通当副宰相,非常明显地制造矛盾,那不是自找麻烦吗?

对于朱元璋,他也是这样自找麻烦的。

当时朱元璋属于郭子兴的手下。不过兵权都在朱元璋手里,而朱元璋打仗又很勇猛,因此郭子兴想打击朱元璋,又把他无可奈何,很快就抑郁而终。郭子兴去世后,朱元璋投靠韩林儿。如果韩林儿能看清楚形势,他就应该干脆让朱元璋当这支起义军的首领。这样一来,说不定朱元璋还会感激他。可是,他却封郭子兴的儿子郭天叙为都元帅,封郭子兴的舅子张天祐为右副元帅,而朱元璋,韩林儿只是封他为左副元帅。这番操作,竟然与他对待刘福通的是一模一样的。既没有获得实际的权力,又把人得罪了,这不是又一次找麻烦吗?

所以,韩林儿最终被朱元璋害死,固然有朱元璋心狠手辣的一面,同时也是韩林儿认不清形势,完全没有政治手段的表现。

(参考资料:《元史》《明史》《明太祖实录》等)

3

前言

小明王没有机会禅位朱元璋。

小明王的死是廖永忠“窥探朕意”擅自做主造成的。

一、小明王的来历

自古以来,凡是起义造反者,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找一个理由,才能师出有名,才能无往不利。否则的话,就名不正、言不顺,你做的事情就不是正确的。

韩山童就是这样做的

,他信仰“白莲教”,宣传“弥勒降生、明王出世”,并自称是宋徽宗的八世孙,编造“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民谣,并刻在了石人背部埋了起来,当人们挖了出来后,人心浮动。韩山童和刘福通趁机于至正十一年(1351年)四月发动起义,但不幸消息走漏,官兵前来围捕,韩山童被捕遇难。

此后刘福通带领红巾军越战越勇,屡战屡胜,威震天下。于至正十五年(1355年)二月,立韩山童的儿子韩林儿为皇帝,号称“小明王”,国号“宋”,改元“龙凤”,建都“亳州”。

至正十六年(1356)年七月,任命刚刚攻下南京的朱元璋为行省平章,

就这样小明王成了朱元璋的领导。

二、从小明王和朱元璋的时间线来看,小明王根本没有机会禅位。

1355年小明王称帝的时候,朱元璋还在郭子兴的手下打工。

至正十八年(1358年)五月,刘福通攻破了汴梁,并迁都于汴梁,这是红巾军最辉煌的时候。此时朱元璋刚刚拥有南京两年,羽翼尚未丰满。周围还有比他强大的多的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以及元朝。

至正十九年(1359年)八月,由于红巾军接连胜利,内部出现了骄傲情绪,元將察罕帖木儿攻破汴梁,刘福通与韩林儿败走安丰,在安丰坚守了四年九个月。此时朱元璋在正在四处征战,谋臣朱升刚刚(1358年十一月)给他定下“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九字国策。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二月,张士诚突袭安丰,刘福通向朱元璋求救。朱元璋不听刘伯温的劝阻,亲自带徐达、常遇春救援安丰。结果刘福通战死,韩林儿被朱元璋救下,把韩林儿安置在滁州宗阳宫。

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十一月,朱元璋重兵包围张士诚的都城平江,在围城的同时,朱元璋派遣廖永忠去滁州接小明王韩林儿到南京来。船到瓜州时候,出了事故,船翻了,小明王死于江中。

三、结语

开始的时候,假如小明王想禅位,也轮不到朱元璋,前面还有刘福通和他的将领。等后来小明王真想禅位的时候,朱元璋也不能要这个称号,因为“缓称王”是朱元璋最基本的国策,而且四面环敌,称帝就是树大招风,自取灭亡。好多的例子都证明了这一点,所以即使禅位,朱元璋也不能接受。

朱元璋始终没有杀小明王之心。当安丰求救的时候,朱元璋是可以不去的,刘伯温就力劝朱元璋不要去,但朱元璋还是义无反顾的去了,救出了小明王,这就是政治家的魄力。为了长远的利益,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后来廖永忠所为,实在是败笔,破坏了朱元璋的既定政策,让朱元璋背上了“弑君”恶名。

有“猪队友”如此,夫复何求。

4

不是小明王韩林儿贪恋权柄,关键是主动权不掌握韩林儿手里。韩林儿自从被刘福通迎立为小明王开始,他就是一个傀儡。


韩林儿的父亲韩山童的确是个人物,正儿八经的白莲教的头头。有人脉、有威望,和刘福通两个人搞反元起义,自称是“宋徽宗的八世孙”;而刘福通则自称是“南宋名将刘光世后代”。

这本质上和当初陈胜吴广称公子扶苏和项燕在自己军中性质一样,为了给自己起义找个合理名义。但是这其实实质性地确定了“反元义军”的权力结构那就是韩山童是董事长,刘福通就是总经理。

但是至正11年(1351年)5月,韩山童还没发动起义,就被元军给抓了杀头了。这时刘福通还在,但是早先设定的权力结构就被破坏了。头都没了,做臣子的在厉害,也名不正,言不顺。

刘福通为了笼络天下义军人心,特别是白莲教的教徒,就必须拥立韩山童的儿子韩林儿为小明王。

韩山童是宋徽宗的八世孙,韩林儿就是宋徽宗的九世孙。所以至正15年,刘福通等迎立韩林儿,世称小明王。国号大宋,年号龙凤,定都亳州。所以各地的反元义军,借着小明王的名义,可以彼此发展各自实力。


但是韩林儿实际上既没有军权,也没有任何决定权,他就是一个名义上的共主

原本有韩林儿一直有刘福通的“辅佐”,热闹的时候,无论是郭子兴还是徐寿辉等人,都要叫韩林儿一声“小明王”。

但是南方的义军不断兼并坐大,而一直致力往被发展的刘福通部因为遭遇元朝主要压力,已经内部不断有叛变,势力越来越小,韩林儿的处境就变得微妙起来。

南方的大佬们对韩林儿的意义,认识也是不同的。

陈友谅自己当皇帝,韩林儿迟早是自己碗里的菜;张士诚等人根本绝对韩林儿就是一个多余的存在,可以直接吞并他;只有朱元璋实际最弱,他认为必须尊重韩林儿,掌握道义主动权,“挟天子,以令诸侯。”

所以当张士诚手下大将吕珍攻破安丰、杀了刘福通的时候,朱元璋及时赶到救援,救下了小明王。


其实小明王的处境和汉献帝是很相似的。在群雄在各自发展实力的时候,都需要借助他的名义时,他被诸侯抢来抢去;但是一旦诸侯坐大了,要自己当皇帝了,自己就成了最大的障碍。

不过小明王韩林儿没有汉献帝刘协幸运。曹操并没有称帝,所以刘协仍然是汉献帝;而曹丕为了自己“名正言顺”,逼着刘协搞了个“禅让”,最终被封为“山阳公”,在自己的封地里仍然可以享受皇帝礼节用度。

至正22年(1366年),朱元璋命廖永忠迎韩林儿回应天,结果韩林儿莫名其妙地因船翻沉入江中而死。廖永忠谋杀的可能性很大,但是否是朱元璋本意真没实锤。因为朱元璋可以不用杀韩林儿,而是学曹丕对汉献帝补个手续,也完全可以解决这个尴尬。

而决定韩林儿命运的任何一个环节,韩林儿都没有主动权,因为名义上是天下义军的共主,实际上不过时人手里的一张牌而已。


——炒米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5

小明王,韩林儿,之所以会死,公认的原因是在朱元璋打下天下以后,韩林儿应朱元璋邀请南下前往南京,这时候的韩林儿,被朱元璋派遣的廖永忠一路护送,行至江中心的时候,忽然之间船就漏水了,在穿上的韩林儿也因此溺水身亡。

明眼人都能看出来,韩林儿出事是朱元璋的计划之一,此时的韩林儿,名义上还是天下共主,宋徽宗九世孙,说实话,如果韩林儿一心称帝,或许朱元璋也只能背负骂名将韩林儿除掉了。

韩林儿不知道自己是什么地位吗?当然知道,早在年幼时,被父亲韩山童的合伙人刘福通接走的时候,韩林儿就知道自己是什么地位了,虽然刘福通表面上对韩林儿也是客客气气的,各地义军见了韩林儿也要卑躬屈膝的,但实际上,如果元朝彻底灭亡了,天下太平了,没人会再正眼看韩林儿一眼。

韩林儿的处境,像极了东汉末年的汉献帝,或许仍有不同,至少汉献帝的结局还算好点,虽然禅位了,但却也得到了爵位,能够安享晚年,与此相对的,韩林儿却是连全尸都没有留下。

为什么韩林儿,一个普普通通的少年会在元朝末年成为农民军的天下共主?这主要是因为韩山童与刘福通一起建立了白莲教,白莲教,说白了也是一批农民起义军,但这批农民起义军却与其他的不太一样,韩山童号称宋徽宗八世孙,刘福通则是宋朝名将之后,从道义上,这一方势力就占据了主导。

但,白莲教还没有彻底兴起,韩山童就被元军围剿,被抓去砍了头,没有了韩山童,刘福通也继续着自己的计划,只不过,原来应该由韩山童坐的椅子,现在还给了韩林儿,而白莲教彻底成为了刘福通手下之物。

等到后来张士诚击败刘福通,还是朱元璋将韩林儿救走的,韩林儿或许没有价值,但却可以让朱元璋占据道义的制高点,或许朱元璋的胜利,也有这方面的原因。

进了朱元璋帐下,韩林儿就彻底成为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那个天子,曹操尚且对汉献帝毕恭毕敬,但韩林儿却是被朱元璋软禁了起来,只留下这么一个活人。

韩林儿或许不是不想将明王的头衔让出去,只是,让不让不是韩林儿说了算的,就像是汉献帝,曹操如果想,随时可以剥夺汉献帝的皇位,但曹操没有这么做,在曹操同意之前,汉献帝不管是想要交出皇位,还是保留皇位,都不是自己说了算的。

韩林儿的结局更惨一些,汉以前,王朝覆灭,前朝皇室尚且可以受到优待,但在南北朝以后,前朝皇室基本上都是被屠戮殆尽的,韩林儿的结局也只能是溺死江中。

6

不是不想禅位,而是下面几个原因造成没有禅位给朱元璋。

第一、小明王的地位

小明王是韩山童的儿子,说起韩山童还是很有本事的一个人。在元末自然灾害频出,百姓民不聊生的情况下,韩山童与刘福通秘谋起义,但是被元朝发现后,韩山童被抓。历史上有名的一句口号“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就是出自韩山童。

最主要的是韩山童当时的影响力可是神州大地NO1的,同时又宣称自己是宋徽宗8世孙,他还是影响力很大的白莲教的头面人物,更是红巾军的绝对大当家,他的遇害是革命的极大损失。刘福通在一号领导人不在的情况下,为了发展,就把韩林儿推到了历史舞台上来。

韩林儿可就远没有他爹那样的水平,即然叫小明王,说明韩林儿年纪不大,真正有实权的是刘福通,因此说禅位与否是刘福通说了算。

第二、小明王没法在那时禅位

在起义战争的开始,红巾军中的绝对大佬是刘福通,小明王并没有实权,只是因为其父亲的号召力坐上老大的位置。天下其他义军名义上都尊崇小明王,在刘福通在世时,确实红巾军的实力是很强大的,因此不可能在那时禅位给相对弱小的朱元璋,真要禅位也是给强大的陈友谅。

而刘福通是在1366年遇害的,当时北方的红巾军在元朝军队的打击下逐渐衰落,但影响力与实力尚存不少,再看看小明王也是在1366年遇难,这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即使小明王想禅位,时间上也不允许,手下的将领的分歧很大,刘福通的影响力依然很大,这些都不可能让小明王及早的禅位给朱元璋。

第三、朱元璋没法接受小明王禅位

朱元璋不可能及早的要求小明王禅位给自己,因为朱元璋是个明白了,这个明王的位置,听起来是天下的共主,其实是天下的刺头。一旦朱元璋接了小明王的位置,必然成为元朝的优先打击对象。

当时朱元璋是在长江流域 ,小明王的真实实力是在北方,黄河流域一带,刘福通的实力仍在,怎么去接手对方,刘福通位置比他高,实力比他强。而这个共主是个虚的,因为势力强大的陈友谅不会因为朱元璋接手了明王的位置就接受其管理,因此这个小明王最好 还是让其继续当下去,可以分散各方面的注意力。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系渔经猎史小仙女原创,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侵权必究!欢迎分享转发关注,您的支持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

7

在古代要做一番大事是非常麻烦的,因为搞啥都需要一个正统性,就连造反你都还得有一个合理的理由,元末小明王韩林儿,不管是对于刘福通,还是朱元璋就属于这种“正当”的理由。

小明王韩林儿

韩林儿是怎么称帝的?

小明王韩林儿是何许人?韩林儿他爹韩山童造反的时候,对外宣扬的是,天下大乱,弥勒佛将降世,和千多年前陈胜搞的那套“大楚兴,陈胜王”是一个道理,吸引百姓支持造反,另外一方面还传言韩山童是宋徽宗的八世孙。当年元灭宋,现在宋朝的子孙后裔来带头搞事情也就说得通了。

但是韩山童才开始造反就被元朝处死了,刘福通这些人就是跟着他一起造反的,口号都已经喊出去,现在有理由带头造反的那个人死怎么办呢?好在韩山童的儿子韩林儿还没死,于是刘福通费劲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韩林儿,在亳州拥护他登基了,号小明王,国号任然称宋,这由农民起义变成了反元复宋的起义。

红巾起义

韩林儿虽然被拥立称帝,但是实质上就是一个傀儡皇帝,根本就没有实权,对刘福通而言,韩林儿只不过是让各路起义军统一战线的工具,韩宋建立之后,又经过了两三年队伍逐渐壮大了,开始对元朝发动了进攻,元朝统治天下,很久没有经历战乱,战事一起,很多地方的官员弃城而逃,起义形势一片大好。

傀儡皇帝韩林儿怎么转手都朱元璋手上的?

但是起义军内部就出现了问题,首先韩林儿是刘福通拥立的,根本没有实权,对领兵打仗也是一窍不通,各路起义军在取得初步的胜利成果之后,各自为政,没过多久元军开始反攻,起义军节节败退,刘福通率领援军增援陈猱头,起义军与元军相遇,起义军大败,刘福通向朱元璋求援后战死。

刘福通

朱元璋率军赶来后救走了韩林儿,朱元璋救韩林儿主要是出于对当时的形势考虑,朱元璋让韩林儿继续待在了滁州,韩林儿从刘福通的傀儡变成了朱元璋的傀儡,第二年朱元璋就开始称王了,公元1366年,韩林儿在朱元璋邀请下去应天,廖永忠亲自去迎接韩林儿,结果韩林儿在途中船沉了,溺死在江中。

韩林儿为何不禅位朱元璋,反而最后溺死江中?

韩林儿死很多人认为是朱元璋干的,但是朱元璋真有必要对一个傀儡的人下手吗?首先韩林儿手中没有实权,主要还得依靠朱元璋,韩林儿对起义军最大的作用是建国号宋后,天下群雄一呼百应,朱元璋也一度使用他的年号,无非就是求个正统,占个理,真打江山还是得靠军事力量。

韩林儿在朱元璋的掌控下,就像赵匡胤逼后周柴氏禅位,让韩林儿禅位,这不比搞一次明目张胆的意外好看多了吗,更何况朱元璋有的是机会除掉韩林儿,何必在自己邀请了韩林儿后又动手呢?

朱元璋

对于韩林儿,他虽然被拥立称帝,但是这哥们是个胸无大志的人,最开始被刘福通推上位,后来又被朱元璋控制住,除了虚的名分(还是真假难分的),既没有政治影响力,军事实力更是无法和朱元璋相比,他对自己的分量多少还是有些认识的。韩林儿得依靠朱元璋活命,就算要禅位也得一步一步来,直接把家底亮出来还有什么价值呢?

而韩林儿在滁州,并不是一直跟着朱元璋的,其实对于朱元璋和韩林儿来说,都是在等待着一个合适的时机,完成上下换位,而时机到了韩林儿也就活到头了,所以韩林儿也不敢提禅位的事,朱元璋让韩林儿到应天府,就是为了等待这个机会,结果韩林儿在路上就死了,还让元朝给他加了个弑主,朱元璋也有苦难言啊。

元末农民起义

我是玄坤,一个热爱并不断学习历史文化的求学者,每天一点分享,期待着朋友们的关注留言,能多和大家交流学习,感谢各位阅读,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8

一,韩家造时势

在安徽亳州市谯城区大有街花井崖北侧通真观内有一个小明王台遗址。当地居民都耳熟能详,600多年前,这里曾经有多么辉煌。

1355年,红巾军首领刘福通,从砀山夹河把韩林儿迎到亳州,拥立为“小明王”。并在这里建造宫阙,这里的遗址就是当年的宫阙地基。

韩林儿,何许人也?

韩家一直以来都是白莲教信徒世家。他祖先因为“烧香惑众”而被官府流放到广平永年(今河北永年)。那年头,到处烧香拜佛也是犯法滴。(PS:白莲教是净土宗的分支,属于半僧半俗的秘密社团,因为教义通俗易懂,所以为广大下层民众接受)

到了他爹韩山童的时候,因为他爹提出一个口号:“天下将乱,弥勒降生,明王出世”。迅速吸收了大批信徒,成为白莲教著名首领。

1351年4月,韩山童、刘福通等在河北永年白鹿庄聚集了3000个教众,准备杀白马黑牛、烧黄纸祭天后揭竿起义。谁知这杀头大事被某个反骨仔举报,他们都还没起义,就被一网打尽了。消息传出,刘福通、韩林儿和他妈开始逃亡流浪。

一个月后,逃回颍州的刘福通开始聚众起义。此次起义相当顺利,刘福通领导的起义军取得节节胜利,队伍迅速扩展至20万人,在1352年时,更是屡屡打败元军主力,帖木儿的30万精锐之师,死于白莲教众之手。

1352年,定远土豪郭子兴,聚集几千人开始起兵,响应各地的义军。在攻下了濠州后。一个绝世英雄,应同穿开裆裤长大的伙伴汤和邀请,加入郭子兴的红巾军,这个人叫朱元璋。

那个年代,白莲教韩山童首倡起义,推翻爆元,一时间应者云集,由白莲教点燃的熊熊起义之火烧遍了华夏大地。

二,旗帜性傀儡

1355年,起义事业如日中天的刘福通,把流浪到安徽砀山县西南五十里夹河的韩林儿和他妈接到安徽毫州(今毫州市)称帝。把国号定为“宋”,年号“龙凤”。建立的这个农民政权,史称“韩宋”。

他们把驱逐蒙元,恢复大宋作为起义口号,号召天下群起响应。徐寿辉、彭莹玉、芝麻李、赵均用、郭子兴、孙德崖等大大小小的起义军领导,纷纷遵从“韩宋”政权。

当时的小明王宫殿前挂了这副对联:“虎贲三千,直抵燕幽之地;龙飞九五,重开大宋之天。”

韩林儿虽然被尊为“皇帝”,但起义队伍是刘福通拉起来的,所以韩林儿并无军队的指挥权,之所以要俸其为帝,只不过是想借韩林儿“白莲教社团首领”的影响力,以吸纳更多的信徒投入反元大业。

“然林儿本起盗贼,无大志,又听命福通,徒拥虚名。”——《明史*卷一百二十二·列传第十》

(刘福通剧照)

又因为韩林儿父亲首倡起义,在那时候韩家占据了这个乱世的风口,被吹成一面反元大旗:明王出世。

所以韩林儿的出身,在被刘福通找上后,注定了是个傀儡。

郭子兴也是白莲教教众,并且是韩山童的“门弟子”。当时遵从“韩宋”政权,拉起的起义军称为红巾军是必定的。

郭子兴的军队里,朱重八为人醒目,头脑机灵,深得郭子兴赏识,先是把他任为亲兵队长。在战场上更是勇猛无匹,又计谋百出。他渐渐在郭子兴队伍里树立了威望,郭子兴也顺水推舟,把好友的女儿马氏嫁给了朱重八。他随后改名为朱元璋。

后来,郭子兴战死后,朱元璋接手了郭子兴的起义队伍,并在南方迅速发育。他之所以能顺利发育起义事业,主要是因为韩林儿的“韩宋”政权,吸引了蒙元帝国绝大部分正规军的火力。

所以,当朱元璋听说韩林儿被张士诚部将吕珍围攻于安丰,刘福通战死,“韩宋”政权摇摇欲坠的时候。朱元璋决定亲自率大军驰援安丰。因为安丰失守,应天就失去了战略屏障,任人宰割。

(元末各地起义军)

三,笼子里的鸡,等待的只有屠刀

1363年,朱元璋大军到达安丰,与吕珍军交战。大将徐达、常遇春奋勇无匹,连战连捷。吕珍军败退走。

被救了的韩林儿,成了朱元璋从刘福通手里接过的一张“天子傀儡牌”。但是,这张牌已经无甚大用了:韩林儿的名气被消耗得所剩无几了。所以,朱元璋只把他供养在滁州,这时的韩林儿,就像养在笼子里的鸡,每天吃饱等死而已。

鸡能选择自己的命运,不被人宰杀吗?可惜,没有一只鸡,能活着走出菜市场去自由的生存。

韩林儿这只鸡,等待他的或许是朱元璋的屠刀,或许是陈友谅的屠刀,亦或许是蒙元的屠刀,总之他没有选择的余地。

(韩林儿剧照)

在那个时代,他被推上了风口浪尖,是他韩家造起的时势,引出了群雄逐鹿,他又是一面反元旗帜,不管结局如何,他都逃不了一死。

如果蒙元扑灭了各地起义军,韩林儿作为“韩宋”皇帝,他能被饶恕吗?显然是不可能的,封建时代,对于造反者,一般是千刀万剐加诛九族。

那要是陈友谅打败了朱元璋,并消灭了蒙元呢?按陈友谅的残暴,韩林儿估计在朱元璋被打败后,就被杀了。

所以,历史上朱元璋打败陈友谅,定鼎江南后,开始称吴王。这时候的江南再也没人是朱元璋的对手了,所以他派廖永忠杀死了韩林儿这只笼中鸡。

“初,韩林儿在滁州,太祖遣永忠迎归应天(今南京),至瓜步覆其舟死。帝以咎永忠。”——《明史*廖永忠传》

(朱元璋剧照)

有朋友问,为何韩林儿不及早把皇位禅让给朱元璋?这样就能避免被杀害了。

笔者想说,这是逻辑上的错误,韩林儿致死的原因,不在于他的皇位,而在于他“小明王”的名气和影响力。

他接过他爹“白莲教首领”位置,并在刘福通的挟持下称帝,号召天下白莲教众起义时,他就成了一面反元旗帜、标杆人物,进入了天下所有人的眼里。在所有起义军中拥有独一无二的政治影响力。

这才是他致死的原因,即使他在被刘福通挟持阶段让位给了刘福通,也免不了被刘福通杀掉的命运。因为刘福通怕他利用名气和影响力去做小动作或者另起灶炉,所以还是杀死了保险。

鸡无论如何挣扎,被做成菜,是他唯一的命运,可怜的韩林儿,和千年前秦末起义军项羽杀掉的义帝是何其相似啊。

参考资料:《韩林儿简论》*金元山、戴鸿义

9

元至正二十六年,红巾军领袖小明王韩林儿在被接回应天府的路上,离奇溺水而死。这件事情明摆着就是朱元璋干的。那么小明王为什么不在早早提出禅位,将自己领袖的位置给朱元璋,那样自己不就可以获得一个自由身,而且有很大的可能荣华富贵后半生。这个韩林儿究竟在想什么?

韩林儿:禅位有用吗?有用的话还需要别人教嘛?



我们要明白一点,韩林儿不是帝室之胄,他仅仅是沾了父亲韩山童的光,被拥立成为红巾军领袖的。自刘福通将他立为皇帝,国号大宋,号称小明王,成为天下义军共主之后,他就已经成为天下义军首领手中的一杆枪。

韩林儿什么都没有,没有军队,没有实权,没有政府组织,他就是一个橡皮图章,义军谁的势力大他就听必须听谁的,他连选择的权力都没有。按照史书所说,韩林儿是盗贼起家、胸无大志,机缘巧合之下自己被推上了历史的风口浪尖,自己根本没得选。



拥立小明王的刘福通也不是什么厉害角色,自己连军队都节制不了,而且劣迹斑斑,军队如同土匪,所到之处烧杀抢夺,甚至烹食老弱,数量虽众确是乌合之众,在元廷的几次大规模围剿之下,刘福通势力瓦解。

元至正二十三年,刘福通实在是挺不住了,不得不求救于江南行省丞相朱元璋。朱元璋亲自率兵击败张士诚将领吕珍,从安丰救出韩林儿。这里朱元璋并非救主心切,只是不想看到张士诚势力变大而已。



朱元璋将韩林儿安置在自己的首府应天府,自己开始磨刀霍霍平定天下。这时候的韩林儿能禅位嘛?就算他想禅位,朱元璋也不会答应啊。此时列强林立,敌人众多,朱元璋要是接受了禅位,那岂不是陷入了众矢之的,成为人人打击的枪靶子。

韩林儿至始至终都没得选,禅位是不可能有人前来接替位置的,他是现在是其在了老虎身上,一动都不敢动!

既然朱元璋要利用韩林儿,利用完成之后为什么要将他溺死,难道就不能接受禅位,让韩林儿活下去嘛?

这就要看朱元璋的个人心态。从结果来看,朱元璋的确容不下韩林儿,我们可以这样分析。

  • 韩林儿无功,朱元璋不屑。



韩林儿没有任何功绩,唯一的贡献就是做了橡皮图章,让天下义军“名正言顺”的拿到自己的官职。要知道朱元璋出生卑微,凭自己的本事拿下大半个中国,怎么可能容忍又一个人在自己上头。在朱元璋看来,韩林儿是没有功劳的,朱元璋也是极度不屑的。

  • 朱元璋个人性格决定



朱元璋此人是出了名的缺乏政治自信,在建国之后屠戮功臣就能看的出,疑心很重的他绝对不可能将曾经的“天下共主”放走,不仅不能放走,还不能让他活着,只有这样才能杜绝有人借助韩林儿死灰复燃,与朱元璋争天下。

涂舟说

韩林儿之死,从他被立为小明王之后就已经注定了。明代史学家高岱在他的《鸿猷录》中早就一针见血的指出:“韩林儿在宋,犹未足方义帝、更始,其赤眉之盆子耳。假令福通事成,岂能容林儿哉?”



高岱说的很对,就算朱元璋不接她回来,刘福通成就大业,韩林儿也难以持久,说不定还是被杀的下场。贬谪韩林儿去其他地方毫无意义,反而是弊大于利,毕竟你韩林儿不是正统王朝,自己在位多年对百姓也没有任何恩泽,没有人会支持你的政府。曹丕不杀汉献帝是为了避免落下话柄,像韩林儿这样的口头皇帝,连汉献帝的一半重要性都没有,不死才怪。


【文 / 涂舟】

10

另类君解题^_^

小明王的存在价值相当于是个吉祥物,谁拥有了掌控小明王的权限,谁就能号令天下群雄。

元末农民起义在当时是一盘散沙般的存在,堪称群龙无首。

小明王的出现就是为了弥补各路起义军缺乏领导核心这个短板。小明王本名韩林儿,他的父亲韩山童是元末最早的农民起义领袖,尽管很早就牺牲,但中国人一向尊崇“逝者为大”的传统思维,尽管后来全国各地起义军风起云涌,各路起义领袖互相不服气,但总起来说,都对率先起义的韩山童比较认可。

就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当初和韩山童一起组队反抗蒙元的另一个起义领袖刘福通历经艰苦,找到了失散多年的韩林儿及其母亲。

当初韩山童率先起义的时候自称“明王”,他死后,作为他的嫡子韩林儿自然就成了“小明王”继承衣钵,所以谁这时候拥有了“小明王”,就算是“继承正统”。

值得一提的是,朱元璋和刘福通当初都在韩林儿麾下做事,刘福通资格更老,所以说话做事更有威慑力,朱元璋则韬光养晦,对之退避礼让。

应该说“小明王”让刘福通有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资本,事实上,他也确实是如此操作的。

刘福通立国号为“宋”,自封相国,排斥异己,打压不同势力,然而不久他就被元军围堵,在突围中力竭战死。

老刘死后,朱元璋执掌乾坤。以朱元璋的智商,当不至于将小明王这块金字招牌无端毁弃,韩林儿之死是因为在战事胶着的情况下,未能存续沉着应对的心态,自行跳船溺亡,而当时朱元璋已经排除一支劲旅驰援,等援军抵达的时候,小明王已经成为一具尸体。

从逻辑上推论,朱元璋没有让小明王禅位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因为当时群雄并起,一旦小明王禅位给朱元璋,老朱就成了被群雄怒目相向的反面人物,必将被围殴,而小明王本尊就是个狗屁不通的孩子,整天除了胡吃海塞外啥事儿都不管,这样的领袖是比较让人省心的,所以老朱也没有谋害他的必要性。

我们都知道,朱元璋是个有宏图伟略的大人物,他能在如日中天的时候保持冷静,提出“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政治纲领,绝非等闲之辈所能比拟,所以说,他不会想出干掉小明王这种损招,那是明摆着拉仇恨,不用元军围剿,自己就先被各路起义军给打的晕头转向了。

话说回来,为嘛直到现在还有人怀疑是朱元璋做掉了小明王呢?这全是拜乾隆所赐。

《明史》从顺治二年开始编纂,一直到乾隆四年才定稿,期间康熙、雍正、乾隆三个皇帝都直接参与对某些史实的“修订”,说白了,就是直接指示对历史事实做出篡改。

在《明史》中,许多忠臣良将被污蔑歪曲成了狼子野心的人渣败类,例如袁崇焕就被描绘成了刚愎自用,鲁莽武断的“莽夫”,左光斗、卢象升等强人也被描绘成没有大局观各自为战的短板频频的“庸才”。

更要命的是,乾隆指示下,对明朝开国之君朱元璋的抹黑,就更甚。在《明史》中,朱元璋派廖永忠去接应小明王韩林儿,而在这个节骨眼上,元军围攻小明王韩林儿的战船。

小明王在等待廖永忠的煎熬中,心理防线崩溃,自己跳江溺亡,小明王一死,元朝立即发布公告,污蔑说是朱元璋背信弃义“弑主以自取”。

元朝政府这么骚操作,无非就是想让各路义军群起而攻之,将朱元璋围殴致死。

这显然是不合乎逻辑更不合乎情理的说法,然而当时朱元璋百口莫辩。明朝建国后,这种谎言自然无人敢提,然而到了清代,康熙雍正乾隆爷孙三个却可这劲儿的污蔑明朝开国之君朱元璋,炮制出这种无稽之谈。

他们这么做,目的也很简单,就是为了树立满清政权的政治正确和合法性,意思是说明朝江山是被明朝人自己玩儿完了的,他们从开国之君就已经做缺德事儿了,所以说大清才是皇室正统。

言尽于此,告辞!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