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小明王韩林儿本身就是个傀儡,甚至别的傀儡还能有个正统的名号,可他只是个“反贼”立的傀儡皇帝,真正做到嫡系都没有的那种。
《明史》中的记载,韩林儿的父亲韩山童与刘福通一起到颍州密谋起事反元,结果事情败露,韩山童被元廷捕杀,当时的韩林儿还小,是被母亲杨氏逃到武安山中,才躲过官府的围剿。而刘福通外逃,最后在朱皋这个地方起事。
刘福通起事后的四年多里,北方白莲教的红巾军一直都没有所谓的“小明王”存在。
白莲教起义有个特点(其实应该说是摩尼教,曾写过摩尼教与白莲教的关系一文,有兴趣可以翻阅主页),那就是没有统一的管理(所谓魔教教主只是小说才有的),现实中的白莲教,每个地方的教首都是平等的、互助形式的,这也导致了在起义后,“称王多如牛毛”。【比如朱元璋开始所在的濠州城的义军队伍里,就有四五个王】
因此当起义四年后,刘福通估计也发现了这个问题,因此到处寻找韩林儿。
为什么一定要找出韩林儿呢?
主要是因为他的家族是白莲教传播到北方时最早的家族,早在南宋时期其家族在南方传教时,被官府流放到了北方,随后又在北方传播。
再则,当时的北方比较崇信道教,因此韩山童在当地传播白莲教时,并没有像其他地方那样,只是宣传“弥勒降世”这样的口号,而是加入了“明王出世”,因此吸引了许多道教的信徒,成为北方白莲教派系中最强大的一支派系。
所以至正十五年(1355年)二月时,刘福通找到了还在山中避难的韩林儿母子两,很快就在刘福通的授意下,在亳州登基称帝,又号小明王,建国号为宋,年号龙凤。
除了让北方所有教首义军形成一个统一的信号之外,刘福通的做法还有另外一个目的:
那就是与南方的白莲教抢占道义上的制高点。当时的南方白莲教派系中,彭和尚彭莹玉早在至元四年(1338)时已经率先发动起义了,由于彭和尚的影响,使得南方白莲教义军皆称呼他为彭祖(意思是起义军启祖)。
当北方韩山童和刘福通的起义之后,为了策应北方起义,至正十一年时还在逃避元廷追捕的彭莹玉又在蕲州鼓动门徒发动起义,同年建立政权,扶徐寿辉为帝,国号天完,设置“莲台省”(相当于中书省)统领百官,任军师。
这也就意味着,孤儿寡母的韩林儿母子在深山老林中,被刘福通找到后,外面的天早变了。北方的义军义军形成燎原之势,同时元廷也终结了内部纷争,开始正视汉家区域内的“叛乱”。
且当时还出了一件事,验证了韩林儿,只不过是刘福通需要的“花瓶”装点门面而已:
尊杨氏为皇太后,遵道、文郁为丞相,福通、文素平章政事,刘六知枢密院事。刘六者,福通弟也。遵道宠用事。福通嫉之,阴命甲士挝杀遵道,自为丞相,加太保,事权一归福通。
杜遵道是谁?
元朝国子监学生,曾担任过枢密椽吏,后回乡时结识了刘福通。可以说他是韩山童和刘福通在官府的内线、以及起义时的智囊;早期起义时,很多口号、计划是出自他的谋划。
可以说是韩林儿在出山之后,唯一能依靠的元老级人物,也是韩林儿用来制约刘福通这个实权派的主要手段。可是当韩林儿仅仅显露出点点“恩宠”姿态,杜遵道立马就被刘福通暗杀了。
朱元璋是北方红巾军派系出身的,他为什么一定要杀了韩林儿呢?
其实个人对朱元璋诛杀韩林儿是保持怀疑态度的,因为时机不对、手段也不对。
三国时期,孙刘联盟击败曹操后,刘备有两年是在刘琦的“手下”做事的,而刘备的做法就是让刘琦每天喝酒、玩大保健,仅仅两年就让这个被架空的年轻领导,死在酒色之中,最后刘备一点瑕疵都没有,完全继承了刘表、刘琦的资产。
朱元璋也可以完全这样做,毕竟那个时期的韩林儿已经十多岁了,正值青春发育期。完全没必要留下骂名。
再则当时的陈友谅绞杀了自己的“主公”,南方起义军共主徐寿辉后,已经让天下人有志者所不齿了。朱元璋何必在覆灭陈友谅,准备攻下张士诚时,也搞出这一出来呢?
且在朱元璋从困境中救出韩林儿后,一直都是保持“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模式来指挥其他义军,这也完全符合智囊朱治的策略——“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所以个人更多倾向于相信明实录和明史中,朱元璋在论功封赏时,对廖永忠说,本来是可以封国公、封王的,可因为学儒生那样,胡乱揣测圣意,导致韩林儿覆舟,封你个公候算了。
那为什么小明王韩林儿,不早早提出禅让呢?
分析可能有一下几点:
一、朱元璋在学习曹操,当初汉献帝刘协都没有死,他韩林儿在最后禅让应该也能保证个富贵,因此也在等待。
二、无兵无权,等于囚徒。
至正二十二年六月,由于义军刺杀了元廷大元帅察罕,导致察罕的儿子王保保一怒之下,全力攻打益都和各个义军,最终北方只剩下刘福通占据的安丰城。
结果第二年时,张士诚趁机攻打安丰,就在张士诚军队阵斩刘福通,准备破城之际,朱元璋率领的援军赶到,从战乱的城内救出了孤身一人的韩林儿。
遂亲帅师往救,而珍(张士诚的部下)已入城杀福通。太祖击走珍,以林儿归,居之滁州——《明史》
所以韩林儿有必要在这个时候提出禅让吗?也敢提出禅让吗?
此时的韩林儿做的很对,给予朱元璋吴王的称号,同时默许他的“挟天子以令诸侯”,才是安生保命的措施。
三、朱元璋并没有将韩林儿带在身边
若是刘福通控制韩林儿的时期,韩林儿能读到书的话,他应该明白朱元璋为什么要这样做。
滁州,是朱元璋离开濠州城,独立自主后攻占的第一个城池,可以说朱元璋的中层将军多出自于此,这里也算是朱元璋的根基之一,也是大后方。
同时朱元璋不带韩林儿到应天府(南京城),估计就是害怕韩林儿会接触到其他义军,又或者是怕他的内部人员内心出现波澜,有异心。
但是这样的做法就是,韩林儿是刘福通的“花瓶”,到了朱元璋这里,依旧只是个门牌而已。
身边没有嫡系、也没有亲信的他,可比汉献帝凄惨得多了。所以韩林儿连生死都不能自主,怎么可能提出禅让?
四、韩林儿覆舟沉江之前,朱元璋可能真的需要他禅让。
朱元璋救韩林儿时,是很惊险的。当时(至正二十三年)正好是朱元璋与陈友谅战争对峙时期,当陈友谅知道朱元璋去救韩林儿时,立刻发动反攻,全力攻打应天府的门户洪都,是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硬生生顶了八十天,等到朱元璋回身救援。
朱元璋覆灭陈友谅后,凭借韩林儿的册封吴王,开始对战早已经称吴王的张士诚。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十一月,朱元璋兵围陈友谅在平江,随后派遣廖永忠去接韩林儿。
这个时期去接韩林儿,无非两个意思,一是强敌已经覆灭了,可以接到应天府了。二则是可以让韩林儿禅让了……
只是,下层的将军会错意了。
韩林儿一死,元朝立马就编写了文章,述说朱元璋弑主——最后,清朝元史学家屠寄在他的《蒙兀儿史记》中,引用了这个论证:朱元璋弑其主韩林儿,伪宋亡。从此朱元璋弑主的名声再也洗不掉了。【其实朱元璋真的有必要这样做么?】
图片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