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是张良了。刘邦登基后,第一次招来殿前会议,就说了,我之所以灭秦,打败项羽,是因为有了萧何,张良,韩信!运筹帷幄我不如张良!张良解鸿门宴之围,为刘邦断后。楚汉之争,张良出计谋给刘邦,有三王了灭项羽,于是有了鸿沟划界停战。没有三四个月,刘邦就联合了6各地诸侯围困项羽于垓下,使项羽大败后乌江自刎而亡!
陈平也是刘邦手下的人才,刘邦临死说,陈平智有余,然难独任!陈平有几次出色的计谋,都与女人有关。显然与张良的战略运筹不能相比,而且张良再刘邦登基后,随即选择归隐山林,确实是有远见卓识的!
当然是张良了。刘邦登基后,第一次招来殿前会议,就说了,我之所以灭秦,打败项羽,是因为有了萧何,张良,韩信!运筹帷幄我不如张良!张良解鸿门宴之围,为刘邦断后。楚汉之争,张良出计谋给刘邦,有三王了灭项羽,于是有了鸿沟划界停战。没有三四个月,刘邦就联合了6各地诸侯围困项羽于垓下,使项羽大败后乌江自刎而亡!
陈平也是刘邦手下的人才,刘邦临死说,陈平智有余,然难独任!陈平有几次出色的计谋,都与女人有关。显然与张良的战略运筹不能相比,而且张良再刘邦登基后,随即选择归隐山林,确实是有远见卓识的!
楚汉相争时期,汉军的军营里,刘邦看着一封竹简,牙齿却咬的咯吱咯吱直响,下面,一个小校正伏在地上瑟瑟发抖。“寡人在荥阳和项羽对峙危在旦夕,他韩信不想着赶紧来增援,居然问寡人要什么假齐王,他到底要干什么?寡人要灭。。。”刘邦正对着小校呵斥时,左右两人一下踩住刘邦的脚,刘邦忍着痛看着两人,瞬间明白了什么,转而改口道:“韩元帅立了那么大的功劳,寡人怎么能只封他个假王呢?要封就封个真的王!回去告诉你家元帅,从今天起他就是齐王了!”那小校一听,连连叩头称谢,飞也似的退出军营,刘邦看着小校远去的背影,恨恨的说道:"韩信他太让我生气了,如果不是你们拦着我,我刚刚真想直接发兵灭了他!”
张良与陈平
这个故事,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韩信请封”的故事,而刚刚阻止刘邦发火的两人,便是他帐下最出色的两个谋士——张良和陈平。在刘邦灭秦平项一直到建立王朝的过程中,这两人为刘邦立下汗马功劳,那么他们两个人孰优孰劣呢?
刘邦自沛县起兵伊始,手下武将集团更加亮眼,韩信,彭越,周勃,曹参都是当世鼎鼎有名的大将,但刘邦的文臣集团和武将集团相比却有些相形见绌。萧何主管后勤,出谋划策上没什么天赋,郦食其擅长辩术,且楚汉战争时出师未捷身先死,剩下的文臣中最为刘邦倚重的就是张良和陈平。这二位一个名列“汉初三杰”之一,另一个则是汉朝政坛的常青树,二人堪称刘邦麾下的智囊双子星,但这两位,却也有着很大的不同。
1.出身差距大:虽然陈胜吴广的大泽乡起义中的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让很多平民听得热血沸腾,但当时已经经历了上千年的贵族专制统治,这种思想不可能一下子从根上除去。张良家族是韩国的贵族,他的祖父和父亲曾长期担任韩国的丞相;而陈平出身平民,少年时穷困潦倒,靠着颜值委身入赘财主家以谋发展。两人的出身差距为他们后来所选择的道路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周勃灌婴刚开始看不起陈平
2.个人素养不同:张良和陈平两人都是儒士,但张良除了儒士的身份外还是一位侠士,敢于只身博浪沙刺秦,又曾经救过项伯的性命,所以即使一贯讨厌儒生的刘邦对张良也是客客气气的尊称一声“子房先生”。陈平则不然,早在乡间就和自己的嫂子不清不楚,投入刘邦帐下又公然收受贿赂,搞得周勃灌婴都看不上他,向刘邦打小报告。要知道,周勃此前只是个吹鼓手,灌婴也只是个小贩,都看不起陈平,可想而知其他人对陈平的看法了。
3.领导看法不同:作为领袖的刘邦对手下的每一个人才都有着自己的定位,张良陈平也不例外,刘邦对张良的评价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说明刘邦内心是真的佩服张良,把他当作自己的第一谋臣;对陈平,我们从刘邦临终对吕后的托孤亦可见一斑:“陈平有智谋,但难以独挡一面。”事实也确实如刘邦所言,即使平定诸吕时陈平是总策划,但挑头的却是周勃。
刘邦对陈平和张良有自己的定位
二·张良的功绩——出色的大局观,超前的远谋
张良是投奔刘邦最早的一批人才,早在刘邦起兵初期就追随在刘邦左右,而张良也没有让刘邦失望,凭借着张良出色的大局观和谋略,刘邦在平定天下的过程中获益良多。
1.灭秦途中,攻心为上
刘邦受命怀王,开始了他西进咸阳的征途,但很快刘邦就碰上了第一块硬骨头——宛城,原本打算强攻的刘邦因为张良的从中调和放弃了强攻,接受了南阳太守的投降,兵不血刃拿下宛城,彼时秦朝各地早已人心惶惶,张良利用这一心理不仅避免了伤亡还大大加强了刘邦的实力,尝到甜头的刘邦对外宣布:“凡能以上万人马和一郡之地都靠自己的,便封其为侯。”这道命令一出,很多秦朝守军纷纷望风而降,为刘邦灭秦减轻了很大阻力。
2.鸿门宴舍身救主
如果不是项伯念及旧情通知张良提前跑路,刘邦早已被项羽灭了,张良骨子里还是个侠士,所以在听说项羽准备对刘邦动手的消息后第一时间通知了刘邦,还拉上了项伯做内应,看似死局的鸿门宴因为张良的随机应变使刘邦成功化险为夷。
鸿门宴上张良舍命救下刘邦
3.下邑之谋,先见之明
面对彭城之战的惨败,张良并没有对刘邦失去信心,而是在下邑为刘邦做出了未来规划,建设性的向刘邦提出重用韩信,彭越,英布三人,而当时彭越还是齐国的将军,英布更是项羽曾经最信任的大将,此时,张良就预见性的提出这一想法,结果也正如张良所预想的,这三人成为刘邦消灭项羽军事上最可靠的助力。
4.劝阻分封,保证团结
荥阳之战刘邦被项羽打的一败再败,无奈之下刘邦昏了头,接受了郦食其的建议想要分封六国贵族为王,借此凝聚力量,一旦这道命令下达刘邦内部将会四分五裂,张良力陈此举的八个不可行的理由,使刘邦收回了成命,保证了刘邦集团内部的团结。
5.选择首都,奠定大汉
当刘邦最终消灭项羽之后,对首都的选择开始有了想法,虽然娄敬向刘邦提出了定都关中的想法,但刘邦此时犯了和当初项羽一样的毛病,想要衣锦还乡,对于娄敬的建议一直犹豫不决,张良及时的向刘邦提出建都关中的必要性,使刘邦最终下定决心将长安作为王朝的首都,奠定了汉朝四百年的基业。
张良无愧汉初三杰名号
纵观张良的功绩,他并不在意刘邦一时的失败,而是透过全局向刘邦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并总是在刘邦昏头的时候及时点醒刘邦,成为刘邦的晨钟暮鼓,他的所作所为刘邦也全部看在眼里,建国后对张良的封赏是自择三万户就是对他智慧的最大肯定。
三·陈平的功绩——阴谋诡谲,绵里藏针
相比于张良的整体布局规划,陈平在刘邦面前所提的建议更多的针对某个人和事情,通俗点说就是陈平的办法更注重时效性而不在乎办法的性质,这样的建议往往拿不上台面,对于自己的所作所为陈平自己也有很深的认识:“我多阴谋,是道家之所禁,吾世即废,亦已矣,终不能复起,以吾多阴祸也!”
1.荥阳之战借箸代筹
刘邦在荥阳战场和项羽对峙,但刘邦并不是项羽的对手,很快便被项羽切断粮道包围在了城中,值此生死存亡之际,陈平让纪信冒充刘邦,使刘邦得以顺利逃出荥阳城,东山再起,只是纪信却惨遭项羽杀害。
2.反间计害人不浅
陈平最厉害的杀招是反间计,利用项羽的多疑少谋,陈平成功离间了项羽和手下大将钟离昧,亚父范增的关系,尤其是范增,他是项羽麾下最为倚靠的谋臣,却因为陈平的反间计被迫离开项羽,最终病逝在返回彭城的途中,随着范增的离世,项羽真的成为了孤家寡人。
范增因为反间计而病逝
3.伪游云梦擒韩信
汉朝建立后,刘邦开始着手收拾韩信,但苦于没有什么理由对付韩信,陈平建议刘邦以伪游云梦为借口,邀请诸侯王前往陈县,趁着韩信身边无人可用之时就势捉拿韩信。
4.白登之围美人计
在刘邦做了皇帝之后,以宫经历了两次最危险的时刻,一次是平定英布时中了致命的箭伤,另一次就是在讨伐匈奴时中了冒顿单于的计策被困在山西白登山七昼夜,眼看几十万大军即将全军覆没,陈平贿赂匈奴皇后,以美人计对其威逼利诱,最终使刘邦得以逃出生天,并为日后汉匈和亲打下了基础。
陈平不像张良那样君子坦荡,他的计策偏重于实际效果,也更加不择手段,相比张良,陈平不拘泥于条条框框,因此关键时刻总有奇谋,但陈平却没什么深谋远虑,因此刘邦评价陈平“智谋有余,担当不足。”
陈平的计策多以阴谋为主
四·济世与谋身——张良与陈平的不同选择
无论是张良的阳谋也好,陈平的阴谋也罢,好用就是好办法,所以刘邦对这两位谋士都非常信任,但是他们能提出这样的计策并不是特定,而是张良与陈平不同的选择。
张良出身韩国贵族,祖辈世受韩国大恩,他无法接受故国被暴秦灭亡,所以在秦灭六国后他试图刺杀秦始皇,秦末农民大起义中他虽然跟随刘邦,但他也不曾忘记自己的故主韩国,他的梦想是拯救这个被秦国荼毒的世界,希望建立一个和平安定,百姓安居乐业的社会,以济世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对个人荣辱看得就不那么重了。他认为刘邦是个可以辅助的豪杰,即使危险的鸿门宴张良也与刘邦共进退,彭城之战刘邦惨败,大批诸侯背叛刘邦,张良依然对刘邦不离不弃,建国后,刘邦给了张良最高奖励,张良却坚决不接受,并在此之后远离朝堂,因为对张良来说,他的目标已经实现了,再无所求。
张良最大的梦想是结束秦末的乱世
陈平出身平民,而且从小被人看不起,他没有张良那么宏大的志向,他的梦想只是想证明自己的实力,哪里能最大程度的发挥他的才能他就选择哪里。所以陈平最开始投奔魏咎,但是没有得到重用,陈平果断离开他选择项羽,项羽虽然重用了陈平,但陈平发现项羽并非明主,又果断跳槽到刘邦这里,成为汉朝的开国功臣之一。随后陈平最大的目标就是不断地往上爬,保住自己的位置,刘邦去世后,他通过放过樊哙成功加入吕后的阵营,吕后去世后,陈平又联合周勃推翻了诸吕,迎接代王刘恒为新皇帝,这一切的出发点与对错无关,只是为了保障陈平自身的利益,可惜最终他还是被装傻充愣的汉文帝刘恒耍了,玩了一辈子老鹰的陈平临了跌了个大跟头。
同为谋臣,张良与陈平选择了两条不同的道路,只不过张良的选择更高尚一些,而陈平则更自私些,不过自私也是人的本性,这也是今人对这他们比较时更偏向张良而非陈平的原因。
五·张良陈平——士阶层的进步与后退
虽然张良和陈平选择了两条不同的道路,但他们各自的人生却也足够精彩,实质上,张良和陈平都有着同一身份——儒士。士这个阶层很特殊,他既是贵族中最末的一等,同时又是平民中最高的一等,这就让士族们夹在中间面临着选择,是前进成为贵族还是后退成为平民?张良和陈平的选择,代表着士阶层的进步与后退。
功成名就之后,张良没有贪图功名利禄,而是急流勇退,用余生求仙问道,不问政事,他没有选择让自己的仕途更进一步,这是张良的通明与豁达。官场是个大染缸,并非所有有能力的士人都适合这样一个场合,张良选择了后退,这是聪明的选择,后世田园诗派的陶渊明才华横溢却依然选择不为五斗米折腰,诗仙李白文采斐然,却吟唱着“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远离官场,他们都是士们后退的代表人物,张良为他们做了典范。
张良和陈平代表的是士人的两种不同选择
陈平出身寒门,作为士人他和贵族并不沾边,他想摆脱自己平民的身份,成为贵族中的一员,所以他不停的往上爬,不停的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他成功了,他历经高祖,惠帝,吕后,文帝四朝而不倒,是汉代的常青树,陈平给士人们尤其是出身寒族的士人们树立了榜样,对于有才华而又渴望摆脱自身困境的寒门士人,陈平的经历无疑是最好的例证。
当然,进步不代表一定好,退步也不代表一定差,这种选择的结果是人们对社会和自身的想法,李白选择了退步,却依然千古流传,司马懿,朱温之流不断向权力攀登,风评却并不怎么好,高处不胜寒,退一步海阔天空,这是对人生最好的感悟,也是张良和陈平所走的不同的路带给我们最好的启示。
结语:
张良与陈平孰优孰劣,并不能片面武断的去决定,在各自的道路上,他们都是佼佼者,所不同的是,一个看上去高洁而人烟稀少,另一个低俗却熙熙攘攘。
张良深谙黄老之术,通达事理,应胜人一筹。
同样身为一代谋臣,两个人都是居功至伟,但陈平远不及张良。无论从出身、人品、还是刘邦对他们的重视程度,以及后人对两个人的评价上来看,陈平都没法和张良比。
论出身,张良是韩国贵族的后裔,他的祖父担任过韩昭侯、韩宣王、韩襄王三代韩国国君的相国,父亲担任过韩釐王、韩悼惠王两袋韩国国君的相国,是历史上所称的“五世相韩”。
而陈平是阳武户牖乡(近河南原阳)的一个农家出身,经济条件不太好,从小就和哥哥住一起。好在他哥哥对他不错,揽下了所有家中农活,让他能够一心求学。
虽说看人不能看出身,但是因为出身的悬殊,也决定了两个人接受的教育和成长环境的不同,张良在为人、为臣的品格上比陈平高,也有这方面原因的影响。
张良父亲去世后,韩国被秦国所灭,国亡之际,张良家也遭遇不测,他的弟弟早夭。但是家底还是很厚实的,仅奴仆就有三百人。但是张良怀着复国的梦想,于是遣散三百奴仆,变卖全部家财,准备去刺杀秦王。
“荆轲刺秦王”我们都知道,而张良是找了一个大力士,在秦始皇第三次东巡时候,张良潜伏在博浪沙,让大力士用大铁锤伏击秦始皇,但不巧的是,大铁锤砸中了秦始皇的备用车却没有砸中秦始皇坐的车。之后,张良就隐居在下邳十年。反秦大起义号角吹响后,张良也立马投身其中,并加入了刘邦集团。他一心复国,所以和刘邦分别了两次,但是,最终还是和刘邦走到了一起。其实张良真正想做的就是复国,但当他发现复国仅是一个幻影之后,就毅然一心归汉,并为刘邦打天下出谋划策,献计帮助刘邦和平解放南阳,成为“汉初三杰”。
“三杰”之中,张良被刘邦列为第一,且尊称其字“子房”。刘邦待人一向非常随意,甚至边洗脚边见客。这么一个随便的人,当皇帝,提起张良开口闭口都是“子房”,张良一言一行都给刘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再来看陈平,从小就寄人篱下,住在哥哥家还要看嫂子的脸色,虽然后来大哥为了他一纸休书休了妻子,所以陈平结婚也算比较晚,而且一心只想娶个有钱的。后来陈平靠着自己较好的容貌和心机,娶了附近一个有钱人的孙女。当时,这个女人已经结过五次婚,是远近有名的“克夫”女,但是陈平并不在乎,如愿以偿傍上“富婆”。娶了有钱老婆后,陈平手头宽裕起来,交友活动也广泛起来。
而且陈平一生三易其主,第一人领导是魏咎,魏咎任命陈平为太仆,但陈平提的建议他听不进去,加之有人说陈平坏话,陈平就选择了离开。后来加入了项羽军团,做到了都尉,后来为了保住性命,从项羽处逃离,通过谋士魏无知见到了刘邦,才加入了刘邦集团。
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陈平靠着见风使舵的本事,成为了汉初政坛上有名的不倒翁。但是后人对他的评价却远不如张良。后人多认为,陈平给刘邦出的计谋,不如张良的计谋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而多是拿不上台面的阴招。在《史记·陈丞相世家》中记载,陈平曾做过这样的自我评价:“我多阴谋,是道家之所禁。吾即废,亦已矣,终不能复起,以吾多阴祸也。”他自认为自己的计谋多“阴谋”,会有阴祸,这种评价,也很有自知之明了。
而且陈平为人圆滑,贪恋富贵,善于迎合他人以求自保。在《史记·高祖本纪》中,刘邦病危时评价他说:“陈平智有余,然难以独任”。所以,张良能位列“三杰”,而陈平却没有这样的地位和评价。
题主,我是老实人,我来回答你的问题。
张良和陈平都是刘邦的鼎级谋士,至于说两个人谁的谋略水平更高一些,这个还是不太好比较的。
张良一般把控的都是全局,他给刘邦出谋划策的时候,从来不考虑个人的得失。但是,陈平在这一方面,就有点欠火候。
陈平无论做什么事的时候,都是先考虑自己的得失。对自己有利的,他就会大加推崇。对自己没有利益的事,他基本上就是能离多远就离多远。
大家都知道,刘邦是最能识人的一个人。他对陈平这个人的看法,发表过自己的意见。就是在他要去世的时候,吕后问刘邦,陈平这个人怎么样?能不能当丞相?刘邦的回答是陈平这个人才能是没有问题,但是,不能让他独挡大任。也就是说陈平这个人品行有点问题,若是让他当丞相,也只能当副丞相。
这一点刘邦确实没有看走眼,陈平在刘邦去世后,办事就是这样的,太自私了。本来刘邦生前,和大臣们一起立了一个白马盟约,说是非刘氏不王,若是非刘氏当王的人,天下的人就要起兵,一起来反抗他。可是当吕后掌权之后,吕后就想让姓吕的人来当王。
这时候的正宰相是王陵,副宰相是陈平,这个正副丞相的搭班,也是刘邦生前安排好的,他觉得王陵这个人比较可靠,有什么事,可以让王陵牵头做。
所以,吕后就把他们两个叫来,然后征求他们的意见,王陵说高祖去世前,我们都是喝过马血的人,我们答应过他,非刘不王的。所以,你这一提议,恕我们不能满足。
这时候吕后又问陈平,陈平说高祖刘邦当皇帝的时候,大封刘姓为王,那是没有问题的,如今吕后掌权,大封吕姓为王,也没有什么不对的。所以,吕后封姓吕的为王,他没有意见。
吕后对陈平的回答很满意,所以,她就把王陵给赶回了家,让他去养老去了。因为陈平比较奉承吕后,所以,吕后就把陈平提拔为了正丞相。在这期间,吕后干什么事,陈平都不管不问。只要不牵涉到他的利益,吕后爱杀谁就杀谁,他就当没有看到过。
到了吕后去世之后, 陈平一看刘邦的子孙都要起来造反了。吕后的后代,一个比一个不成器。所以,他觉得若是刘邦的子孙成事之后,肯定会把他给杀害的。所以,为了不至于落个灭族的下场,他赶紧帮助刘邦的子孙,把姓吕的全部给诛杀了。你看陈平就是这样一个两面三刀的人。
相对比陈平,张良就高尚多了。你看张良鸿门宴前和鸿门宴中,那都是冒着生命的危险在救刘邦呀,还有他给刘邦出的谋略,让刘邦联合彭越,英布,韩信等人共同战胜项羽,这都是完全给刘邦在考虑。结果,刘邦就是在他们三人的合力之下,打下来的天下。
当初刘邦和韩信刚出汉中的时候,也是张良给项羽写了一封信,他让项羽放过刘邦,刘邦只是想争取关中之地,绝对不会窥伺天下的。项羽相信了,所以就没有离开齐地,一直打齐地的天荣。结果刘邦出了汉中,拿下关中,就开始窥伺天下了。你看张良的谋略都是在为刘邦得罪项羽。
张良为刘邦出谋划策的时候,从来都没想过,会得罪项羽,会跟着刘邦打败仗,会被项羽给杀了。这些张良从来都没有想过。陈平就不一样,陈平考虑的个人利益比较多。
题主您好,本人也喜爱历史,下面由本人提出自己的一些浅见。
张良陈平都是汉初的一流的谋士,他们都不属于萧何这种治理天下的人才,而是属于出谋划策的军。在我看来,张良属于战略型的军师,大路线、大方针的指定找他没错,他眼光长远,能预见未来时势的发展。陈平属于战术型军师,而且偏向于阴谋诡计,针对某一细节问题或危机,他总能很快找到解决方案,转危为安,他对人心的把握,临场的应变能力无出其右。所以此二人所擅长的领域不大相同。下面具体说说。
张良虽说中间离开过刘邦,但他给刘邦做的规划十分清晰,也十分正确。首先,刘邦项羽共同向秦国咸阳出兵时,义帝曾许诺:谁先入关进咸阳,谁便可以立而为王。故刘邦急于行军,遇到宛城的顽强抵抗,他就想绕过去。张良劝阻,说:后面的秦军都占有险要,我们不能遇到困难就退缩,要为以后想想,如果不攻打就绕走,今后攻打别的城池时,宛城守军就会突袭我们后方。刘邦采纳张良的建议,稳扎稳打,一年内顺利的攻入了咸阳。
第二,刘邦进入咸阳,看到宫殿里遍地财宝和美女,斗志消沉了,开始贪图享受。张良又来劝谏:“您攻打秦国是为了国家百姓,贪图财宝美女反而会让别人抓住把柄”。刘邦醒悟,立刻搬出宫殿,项羽到了以后,看到刘邦没有贪图宫殿的财宝,那颗杀刘邦的心,也动摇了。
第三,张良力劝刘邦参加“鸿门宴”,虽然危险,但能消除项羽疑心,可以继续积累实力。结果就是刘邦顺利脱走,反而使项羽和范增关系交恶。
第四,刘邦被封到偏僻的西川、汉中后,心灰意冷。张良劝他烧毁栈道,以示自己不会再回来了,消除项目的疑虑,同时也有利于领地的防御。这才有了后来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使刘邦出其不意的拿下了监视他的“三秦”诸侯。
第五,反对分封制,当时楚汉相争,有人劝刘邦用大片土地分封项羽和其他六国的后代,张良极力反对,分封制是“开历史的倒车”,而且项羽当时实力很强。
第六,张良深知守天下难,汉朝一统后就退出了历史舞台,后期也没有受到“吕后”的迫害。
再来说说陈平,陈平最有名的成就就是“六出奇计”和后期剪除吕后势力,恢复大汉天下,就不全说了,说几个典型的。
- 反间计, 用劣质的食物更换了优等食物来招待项羽使者,并说:“我还以为是范增的使者呢”。使项目和唯一的谋士范增,反目成仇。
- 刘邦被围,急需韩信来救,韩信却写信请求成为齐国的“假王”,刘邦大怒:我被围困,他竟然还想着做“假王”。这是陈平在桌下,踢了刘邦一下,刘邦反应过来,继续说:大丈夫要做就做真王。马上封韩信为齐王,后来韩信果然救了刘邦。
- 刘邦讨伐匈奴不利,被围困在白登,眼看粮尽,就要出不去了。没想到陈平另辟蹊径,用贿赂和蒙骗使单于的阏氏上当,劝匈奴单于撤了包围。
- 刘邦死后,吕后当权,很多吕氏子弟都封了王。陈平装傻充愣,虚与委蛇。待吕后死后,联合周勃平定了吕氏的各势力,安定了汉家天下。
刘邦对二人的评论可供参考,他说张良是“运筹策于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说陈平是“智有余,难独任” 意思是太聪明了,需要另外一个稳重的人和他一同担当大任才行,要不然容易出格。所以哦说,如果非要评价二人,张良的综合素质更高,但高的有限。
谢邀,我来谈谈我的看法!
前言:老板娘和媳妇同属女流,历史上靠裙带关系的人很多,例如杨国忠等辈皆死于非命。但是陈平却游刃有余,收获了婚姻和事业的成功。从这一点来看,张良就逊色多了!
公元前两百年的某日,在阳武的户牍的某村落,锣鼓喧天和摩肩接踵的社戏在举行。到处都是好吃好玩的摊子,忽然只见村里祠堂在分祭肉。和以往主持分肉的老者不同,此次是初出茅庐的陈平。一把明晃晃的菜刀上下飞舞,众人领着均匀平等的肉回到了家。
如果将时针往回拨七八年,那陈平的邋遢形象,绝对会让各位读者大跌眼镜。少年时的陈平喜欢读书,其生活来源全靠兄嫂接济。当时家里有贫瘠的薄田30亩,兄嫂二人是春播秋收。俗话说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好吃懒做的臭名,让嫂子不堪重负,最后和兄长离婚。
——女人缘极好的陈平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是自古以来形成的习俗。虽说陈平学富五车,时常把名士驳得理屈词穷。可架不住婚姻的本质,就是柴米油盐酱醋茶。于是乎富贵人家不肯嫁,家徒四壁陈平瞧不起。这年同村的老人病逝,因陈平熟悉丧礼,于是临危受命主持祭奠。在丧礼现场,有个叫张负的富翁,通过仔细观察陈平的待人接物,隐隐感觉到眼前人,他日肯定会衣锦还乡。恰巧这时自己的女儿,因一连克死五位丈夫,媒婆都不愿为她说亲。
最后张负说服其子张仲,把孙女嫁给了无家无业的陈平。婚姻的另一种作用,就是能让玩心大的男子,收拾行囊建功立业。幸运的是陈平,就是这样的人物。
逢迎老板娘平安
再英明的人一旦步入古稀之年,危机感弥漫胸口,尤其担心身边的人会暗害自己。汉高祖七年就出了类似的事件,当时项羽的悍将英布,在帮助刘邦建立西汉后,裂土封王为九江王。有句话叫共患难容易,同富贵那是书生言。为了使性格柔弱的刘盈,能顺利接掌西汉帝国的权杖,韩信、彭越、卢绾等六个异姓王,纷纷被以莫须有的罪名杀死。
——由屠狗晋级为将军的樊哙
这年刽子手的大刀指向了英布,没曾想戎马半辈子的刘邦,在平定英布的叛乱中心窝中箭,遥想上次中箭还是在鸿沟为项羽所射。屋漏偏逢连夜雨,刚回到长安还没睡个囫囵觉,同乡铁哥们卢绾亦扯旗造反,同时还勾结匈奴为祸西汉的北疆。
小人是任何时代都有的群体,顺风顺水时他们无法兴风作浪,局势骤然紧张是他们活跃的高峰期。原本按照刘邦的设想,由舞阳侯樊哙领兵作战,在任命诏书即将盖印时,有人诬告樊哙在图谋不轨,大意是刘邦不幸殡天,他就会率兵屠杀戚夫人和刘如意。听闻此言的刘邦火冒三丈,当即命令陈平和周勃迅速,前往代地的平叛前线处决樊哙。
——临朝称制第一人的吕雉
头脑灵活的陈平审时度势后,对随行的周勃道:“刘邦的身体是江河日下,日后当家的肯定是吕雉。然而樊哙不仅是刘邦的老乡加功臣,更是吕雉妹妹吕须的丈夫。”为了保住家小的生命,我们最好是用囚车将樊哙带回长安,交给刘邦亲自发落才是上策。果不其然还未至长安,刘邦已驾崩吕须已进谗言。
所幸的是陈平未雨绸缪,及时将刘邦阵前处决的命令拿给吕雉看,并且掏心掏肺说自己并不想处死樊哙,其忠心可昭日月天地为证。最后陈平化险为夷,还被加封为郎中令,转门教授刘盈四书五经。因此在人生的起点和终点,陈平皆是因选对女人而硕果累累。
——END——
如果说大将是君王的臂膀的话,谋士就是君王的翅膀。臂膀是必须有的,没有臂膀,君王就打不来天下。但如果光有臂膀,没有翅膀,这个君王就只能在地面腾挪。只有插上了翅膀,君王才能上天扩大视野,才能君临天下。
而陈平和张良,就是插在刘邦身上的两只翅膀。
具体而言,陈平和张良,对刘邦所起到的作用是不一样的。准确地说,张良的谋略,战略性大于战术性,政治家大于军事家。陈平的谋略,战术性大于战略性,军事家大于政治家。
张良给刘邦出的谋略,大都是布局性,战略性的,政治考量的因素比较多。张良一生有“六大奇谋”:
一是佐策入关。刘邦想抢先入函谷关。张良多次让他稳住,扫除入关路上的后顾之忧。
二是约法三章。张良让刘邦约法三章,安抚民心,与残暴的秦朝和项羽形成截然的区别,这也形成了刘邦的标签,让刘邦在今后的发展中,以一个明君的形象出现。
三是鸿门斗智。张良让刘邦反复向项羽示弱,又联络项伯和樊哙,从明暗两方面对项羽施加压力,从而解救刘邦。
四是明烧栈道。项羽把刘邦封到关中的时候,张良让刘邦把栈道烧了,表明无意逐鹿中原。这在很大程度上麻痹了项羽,为刘邦暗中聚集力量,以及后来韩信的暗度陈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是下邑布局。刘邦出关中,平定三秦后,由于韩信、彭越、英布想获得利益最大化,对刘邦不予帮助,结果刘邦打了大败仗。而张良在这时候,让刘邦给三人划定地盘,从而让三人死心塌地,三路围攻项羽,最后打败项羽。
六是巧定太子。因为刘邦想废掉太子,而刘邦的这个做法,实际上已经引起了吕后及樊哙集团的强烈不满,形成了新的不安定因素。最后是张良出谋,让刘盈请来商山四皓,最后才稳定了太子,从而也稳定了江山。否则的话,赵王如意被立为太子,刘邦去世后,必定是一场残酷的战争,七国之乱,提前爆发。
陈平给刘邦出的谋略,则大都是战术性的,局部性的,是人事的考量。陈平一生也有“六大奇谋”:
一是离间项羽君臣。项羽一生刚愎自用,唯一的谋士就是范增。陈平成功地离间了项羽和范增,让项羽怀疑范增,而范增气走气死。这一招,让项羽再也没有谋士,饶有千钧之力,却完全用不在恰当的地方,最后失败。陈平用的反间计,就是一种术。
二是巧帮刘邦脱险。刘邦被项羽围困在荥阳,陈平献计刘邦,找一个像刘邦的将领纪信假扮刘邦从东门出,吸引项羽主力,刘邦从西门逃离。这也是一种术。
三是稳住韩信军心。韩信攻下齐地的时候,就带信让刘邦封他为齐王。刘邦非常生气,大骂韩信。在这时候,陈平在桌下踢了刘邦一脚,刘邦醒悟过来,真封韩信,从而稳住韩信军心,让其积极帮助刘邦。这也是术。
四是乘胜追击穷寇。刘邦项羽划下楚河汉界,订立双方罢战的谋略后,刘邦本来要回汉中,是陈平及时阻止刘邦,让他乘胜追击,置项羽于死地。
五是兵不血刃抓韩。韩信要造反,刘邦想亲率大军讨伐他,陈平给他出了一个伪游云梦的计谋,结果非常轻松地处理了韩信的问题,避免了一场血战。
六是巧解白登之围。刘邦被匈奴围在白登,陈平利用阏氏怕失宠和贪财的心理,成功把刘邦解救出来。
纵观陈平的计谋与张良的计谋,其实,并没有明显的优劣高低之分。至少陈平不输于张良。可是,为什么人们对张良和陈平的评价,却那么不同呢?我认为,他们主要有以下区别。
一是张良多是阳谋,陈平多是阴谋。张良所用的计策,都没有给人下套的成分。而陈平不一样,都是利用人性的弱点,给人下套,让人落入陷阱之中。
二是张良多方向性,陈平具实操性。张良主要都是从大战略来考虑问题,给刘邦提示未来的方向。陈平则见到困难解决困难,具有实操性,但并不具有前瞻性。
三是张良疏离权贵,陈平紧贴权贵。张良虽然在积极帮助刘邦出谋划策,但是,他始终和刘邦保持着距离,而且多次拒绝刘邦的封赏,想的就是功成身退。而陈平一直紧贴刘邦,揣摩刘邦心思做事。而且对权力比较热衷。
四是张良命运多舛,陈平一生通达。张良一生没有得过高官。同时他身体不好,多次退隐山林。后世也不昌盛。陈平则一生通达,无论在刘邦时期,还是在吕后、刘恒时期,他的日子都过得很好,当的官都很大。而他的后代,命运也很好。
总之,出于肯定和同情的心理,人们更欣赏张良,鄙薄陈平。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张良和陈平,各有所长,各有所短。要比较谁排第一,还真说不上。就相当于一只翅膀无法飞到天上一样。张良和陈平这对组合,只有合在一起,才能助刘邦一飞冲天,最后当上皇帝。
张良陈平都是刘邦的顶级谋士,在刘邦诛秦灭项定鼎天下的过程中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但两人又有些不同,让人难分高下;但仔细分析,两人还是有些不同的;
第一,谋略性质不同
张良侧重于阳谋,也就是侧重于形势的谋划,就算对方知道了碍于形势也无计可施!比如说张良让吕后找商山四皓辅佐太子刘盈,以杜绝刘邦改立太子的念头。
陈平侧重于阴谋,如果提前被别人知晓他的计策,往往就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比如说;白登山贿赂匈奴阏氏,让匈奴退兵刘邦逃命。
第二,谋略侧重不同
张良侧重于谋国,往往不看重个人利益,比如说博浪沙刺秦;比如说辞决刘邦的赏赐;
陈平侧重于谋政,更看重个人政治利益;比如说吕后当权陈平俯首帖耳,吕后一死立马诛杀吕氏族人!
张良和陈平难分伯仲,各具千秋。张良被誉为“古代帝王之师”,是谋士中的代表人场。陈平不仅是谋士,西汉建立后曾做过丞相。后世人对张良、陈平出众智谋推崇备至,谋划分“阳谋”、“阴谋”,有人提出陈平的一些计谋为“阴谋”,陈平自己也认为不到非常时期不要学他使用“阴谋”。
张良和萧何、韩信被誉为“汉初三杰”。刘邦自己也认为汉朝得天下离不开三人的帮忙。张良算刘邦救命恩人。
陈平“六出奇谋”,最主要贡献还是刘邦、吕后死后恢复稳定了西汉的刘氏江山。
一、张良年青时候比陈平年青时候名声要好
张良是战国时期韩国贵族家庭出身,生年不详,死于公元前189年,颍川城父(今河南禹州)人。韩国被秦国所灭,张良散尽家财立志复仇,古代提倡复仇,曾和一名大力士在古博浪沙击杀巡视途中的秦始皇,失败后逃亡到下邳,得黄石公兵书。曾组织百余人抗秦队伍计划投奔景驹,途中遇到刘邦反秦队伍,两人一见如故,张良改投刘邦。
陈平生年不详,死于公元前178年,阳武户牖乡(今河南原阳县阳阿乡)人,出身贫寒,但身材魁梧,行象不错,少有大志,办事公平,在乡里公平分肉受到赞扬,但是陈平有“盗嫂受金”污点,不过这属于小节,真实性值得推敲。
陈平先后在魏王和项羽那里呆过,后来投奔刘邦,刘邦重用陈平。周勃、灌婴等都诋毁陈平说:“陈平虽然是个美男子,只不过像帽子上的美玉罢了,他的内里未必有真东西。我们听说陈平在家时,曾和嫂嫂私通;在魏王那里做事不能容身,逃亡出来归附楚王;归附楚王不相合,又逃来归降汉王。”
二、张良和陈平共过事,两个人为刘邦出主意是算无遗策,而且后世人对两个人才能是真心实意的佩服。不像有人对诸葛亮军事才能或多或少存在争议。对刘伯温才能有人认为是神化了,是人为吹捧造岀来的,水分很大。
张良协助刘邦攻入咸阳,劝阻刘邦不入住秦宫。项羽曾计划消灭刘邦,项伯让张良脱离险境,张良却不忍心偷偷离去,而是把消息告诉了刘邦,又帮助刘邦想办法,躲过了灭顶之灾。张良又帮助刘邦获得汉中地域,增加了刘邦战胜项羽实力。转移项羽进攻目标,为刘邦还定三秦创造条件。建议刘邦任用韩信英布彭越三人能击败项羽。制止分封六国后人的错误决定。建议对韩信等人分封裂土,使他们出兵消灭项羽,又提出四面楚歌之计。劝刘邦定都关中。西汉建立后功成身退,高人一筹。又帮助吕后保住太子刘盈地位。
陈平投奔刘邦时坐船渡河,发现船工不怀好心想谋夺他钱财,陈平干脆脱下衣服和船工一起划船,船工知道陈平没有什么财产。陈平凭机智躲过一劫。
陈平在刘邦六出奇谋,奠定了刘邦获胜基础。班固总结陈平六出奇计。第一条:反间计,离间项羽团队。第二条:以待遇不同离间楚使,气走范增。第三条:夜出女子解荥阳之围 。第四条:蹑足封齐王韩信。第五条:伪游云梦擒韩信。第六条:采用贿赂阏氏之计,解白登之围,使刘邦脱离了险境。
刘邦死前曾预言周勃能安刘氏天下,又说周勃厚重少文,需要陈平帮忙。刘邦死后,吕后令陈平为郎中令,后来为左丞相、右丞相。吕后死后,陈平与太尉周勃合谋平定诸吕之乱,迎代王刘恒为汉文帝,保住了西汉刘氏政权,陈平居功至伟。
张良、陈平是汉初顶级谋士,两个人历史地位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