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后在位二十四年,无甚裨政”这是清修《明史》对于明英宗朱祁镇的评价!

说实话,我当初在《明史》看到这一句评语时,真的是一愣一愣的,朱祁镇统治期间怎么能说是“无甚裨政”?可见《明史》对于朱祁镇的评价真的过于美化了。

那么朱祁镇到底是个怎样的皇帝呢?

我的看法是:勉强算不上昏君,但依旧是个中下水平的帝王!

首先,朱祁镇这一生的弊政真的不少。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打坏了两仗。

一仗是麓川之役。从正统四年到正统十三年,明朝共四次出兵征讨云南的思任发、思机发的叛乱,直到正统十三年,叛乱依旧未彻底平息。此仗,大大损耗了大明的国力,并且一定程度造成了北边防务的空虚。

另一仗就是“大名鼎鼎”的土木之役,土木惨败的恶劣影响各位读者想必都十分清楚,这里就不赘述了。

二、宠信王振。

王振,作为明朝的第一代权宦,其一生可谓罪恶昭彰。他给明朝带来的破坏性自不必多说,土木之役,他被樊忠锤杀也是罪有应得。

但令人不解的是,朱祁镇并没有吸取教训,复辟之后的他,立马就为王振招魂,并表彰他为“旌忠”,简直岂有此理!真是好了伤疤忘了疼!

三、天顺朝初年的朝政是败坏不堪的。这期间,冤杀了于谦不说,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奸佞小人把持高位,他们滥用夺门之功,大肆提拔其党羽,搞得整个朝堂乌烟瘴气!

不过,令人意外的是,朱祁镇在其最后几年里,政治经验突然成熟起来!

这期间,他意识到了自己之前统治上的诸多错误,开始敬天勤政,朝堂上的奸佞小人也大多被他扫除。

更重要的是,这期间他用对了一个很重要的人物,这个人就是李贤。

李贤,人如其名,他最大的贡献就是帮助英宗广开言路,并为英宗物色了一些贤臣良吏。在君臣的共同努力下,明朝国家机器的运转开始趋于正常。

小结:朱祁镇,其百分之之八十的统治时间是愚昧无知的。但在最后几年里,他作了及时的转变,一定程度上止住了明王朝国力的下滑趋势,因此后世史家大多将他从昏君的名单里排除。

不过,即便朱祁镇算不上昏君,但依旧是个中下水平的帝王!

最佳贡献者
2

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明英宗短暂的一生充满着传奇,他是明朝唯一一个俘虏皇帝,也是唯一一个二次登基的皇帝。在位期间并没有太大的作为,昏聩的的事倒是不少。像宠信太监王振,明朝第一个权宦,土木堡之变明军精锐损失殆尽,自己也做了俘虏。夺门之变后,三个投机取巧的小人伙同明英宗害死名臣于谦,接着这三人仗着拥立之功,胡作非为,把朝廷搞得乌烟瘴气,虽然最后把这三个人铲除了,但是大明的运势已经江河日下,走向衰落。

这么看来,明英宗是个没有主见的皇帝,小时候有张太皇太后和三杨辅政,那时候不需要他做什么,大明机器还是按着宣德朝政策平稳运行。待张太皇太后驾崩,三杨也大多老去,小皇帝亲政,开始信任宦官太监,太监说什么,他做什么,真是没有一点主见,后来瓦剌也先犯境,年少轻狂的英宗要御驾亲征,群臣反对,但是王振怂恿,结果就按太监说的,领着五十万大军游行去了,这期间简直是,王振说什么,他就做什么,导致土木堡之变,自己也变为俘虏,后来又当上皇帝后,又听从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的谗言,杀害于谦。后期的朝政也是这三个人说的算,所以英宗是一个没有主见的皇帝。

明英宗又是一个心里善良的好人,虽然杀了他弟弟和于谦,那都是得罪他的,他也有善良的一面,比如废除殉葬制度,赦免建庶人,也算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两个亮点了。

总之英宗并不是一个英明之主,明朝在他手里迅速衰落,想必九泉之下见到朱元璋和朱棣时,会打这个熊孩子吧!我的回答完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谢谢

3

感谢邀请!明英宗朱祁镇是明朝唯一的两次即位的皇帝,也是历史上最充满矛盾的一个皇帝。

少年天子意气风发,御驾亲征向北去

朱祁镇生于宣德二年即1427年的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他的出生可把蛐蛐皇帝朱瞻基高兴坏了。四个月后就把他这个独子封为太子,这是朱瞻基即位以来最高兴的事情了。本来想着自己可以陪着儿子长大的朱瞻基没想到老天给他开了一个玩笑,一场小病挂了朱瞻基。

于是,年仅9岁的朱祁镇即位了。因为父亲的老婆张氏的把控,加之“三杨”的给力。庞大的帝国还进去了一个欣欣向荣的时期。好景不长的是“三杨”的去世和太后“张氏”的去世,使得年少轻狂的朱祁镇起了一些大胆的想法。

在执政初期十分励精图治,过了不久不知是新血来潮,还是因为其他的。听信了王振的谗言,要御驾亲征讨伐北元的后裔瓦剌部落,结果被俘了。幸亏于谦等人及时拥立他的弟弟朱祁钰为新皇帝,还打赢了北京保卫战,抵挡住了瓦剌的进攻,从而顺利保住了大明的江山社稷。

幽禁南宫空受气,一朝复辟杀忠臣

朱祁镇的被俘,使得大明王朝的一些人感到极度的不安。这时一个烧石灰出名的京馆于谦大吼一声,立新皇!于是,朱祁镇被这位大臣给推下了皇位,明代宗即位了。后来,朱祁镇被人迎回了北京城,并被新皇幽禁在南宫之中。他发现过去还比较老实的文官队伍,现在已经过于膨胀,几乎形成了威胁皇权独大的政治势力。但朱祁镇的运气还不错,命比天硬。联合武将集团与太监集团发动政变,夺回了皇位。即位之初就杀掉了于谦等一大批支持明代宗朱祁玉的文官集团。

临终留言废殉藏,平反留给后世人

人总是老挂的,只是早晚问题。朱祁镇再次即位后,杀掉于谦一众大臣,大大打压了文官势力,平衡了明代宗时期不平衡的朝廷势力。形成了文官,武将,太监三股势力相平衡的局面。但复位仅仅八年就离世,留言与儿子朱见深废止殉葬,可以为于谦等人平反。明英宗朱祁镇,前后两次在位,共计二十二年。三十七年的人生,七年太子,十四年皇帝,八年幽禁,最后八年又当皇帝。少年不识愁滋味,肆意北征的热血,加上从皇位坠落的彷徨与毫无自由的恐慌,最终失而复得,勤政处事,这样的人生不可谓不复杂。

由此可见,朱祁镇是个一个很有政见的皇帝,懂得等待时机,有隐忍的一个人,但是他复杂的经历也使得他感触颇深,知道帝国存在的问题所在,废止了殉葬制度,平衡了各方势力。

以上只是我的个人观点,如有不足欢迎补充,请多批评,点赞!

4

有勇但是无谋,作为一个皇帝,竟不顾众大臣反对,宠信宦官,执意御驾亲征,最终兵败被俘,给国家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损失

5

二次当皇帝的传奇皇帝了,有个好老婆

6

明英宗朱祁镇(公元1427-1464年),明宣宗朱瞻基长子。宣宗死后继位。他两次登基,在位共22年,病死,终年38岁,葬于裕陵(今北京市十三陵)。

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宣德年间,宣宗朱瞻基的正宫胡皇后举止得体,贤良温淑,是一位不可多得好皇后,宣宗还有一位贵妃,姓孙,这位孙贵妃深的宣宗皇帝的喜爱,唯一遗憾是没有得到皇后的宝座,于是孙贵妃绞尽脑汁总想挤掉胡皇后而自立,机会终于来了,宣宗皇帝的子嗣一直不旺,胡皇后没能为宣宗生下一个皇子,孙贵妃虽然也没能生子,但他想出了一条偷梁换栋的计策,他派人在宫中四处打探看哪位宫女被皇帝临幸后怀有了身孕,于是将找到的宫女藏在秘室之中,与外界隔绝,派专人送饭、照看。然后买通御医,对外号称怀孕,并伪装了许多怀孕的迹象,由于当时孙贵妃深的皇帝的宠爱,因此无人敢透露半点风声,就这样十月怀胎,宫女顺利产下一子,孙贵妃马上派人将孩子抱到身边,秘密处死了宫女,然后派人立即通知宣宗,自己也装出一幅产后非常虚弱的样子。就这样这个小男婴就成了孙皇后的亲生儿子,而这个小孩就是后来的大明英宗朱祁镇。孙贵妃也因此得以正位后宫,胡皇后被迫让位。由于宣宗皇帝一手导演了废后的闹剧,因此在他的一生英明中点上了一个很大的污点。 这样一个宫女的孩子,在七岁时就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年号正统,开始了他传奇的一生。

朱祁镇继位初期,由三杨及张辅等人辅政,国家比较安定,社会经济也有所发展。但他年幼贪玩,宠信太监王振,随着皇太后和仁宣朝重臣“三杨”的相继去世与引退,后宫宦官势力急剧上升,著名的大太监王振就是正统朝宦官专政的代表人物,英宗对他言听计从,他也依仗皇帝的威严排除异己,树立朋党。大臣下狱者不绝,正统朝的政治日趋腐败,土地兼并日益严重,激起了叶宗留、邓茂七等起义。

当时的元朝余部(即北元)在漠北的势力已经一分为二,瓦剌与鞑靼,两个部落互相征伐,到了英宗时期,瓦剌强大了起来,并不断骚扰明朝的北边,瓦剌部当时的实权掌握在太师也先的手里,他经常派人以向朝廷进贡为名,骗取赏赐,因为当时明朝对进贡国家的使者,无论贡品如何,总要有非常丰厚的赏赐,而且是按人头派发。也先也是看中了这一点,派出的使臣不断增加,最后竟加到3000多人。王振对此忍无可忍,下令减少赏赐,也先以此为名对明朝发动战争。

英宗年少气盛,想御架亲征,王振也想耀武扬威,名留青史,于是极力撺掇英宗亲征,但是由于当时明庭的主力都在外地作战,一时难以调回,因此朝中大臣都劝阻英宗不要亲征,但最后还是没有改变英宗的态度,于是从京师附近临时拼凑了50万大军,在英宗的指挥下浩浩荡荡开始亲征。由于连天大雨,加之粮饷接济不上,军队的士气非常低下。行到大同附近,看见被也先杀的尸横遍野明军尸体,英宗和王振都动摇了,于是决定撤军。但是王振的老家在蔚州,离大同非常近,于是他决定大军绕道蔚州撤退,王振的提议立即遭到群臣的反对,认为这样会耽误撤退的时机,但是王振那里听的进去,加上英宗也希望给王振衣锦还乡的机会,于是大军开始朝蔚州方向移动。这时,王振又心血来潮,怕大军经过会踩坏家乡的庄稼,自己就会背上骂名,于是建议按原路撤军,就这样宝贵的时间被耽误了。当大军行到怀来附近时,由于锱重还没有赶到,于是王振下令原地驻扎等待。如果这时英宗能够进怀来城驻守,那么历史将被改写,不过历史就是历史,没有那么多的假设,就在怀来城外的土木堡(今河北省怀来县以东20里处),明军被也先军赶上,并包围。也先切断了明军的水源,明军被困死地。也先假意议和,趁明军不备,发动总攻。明军全军覆没,英宗被俘,王振被明将樊忠杀死,英国公张辅、兵部尚书邝野等大臣战死。这就是著名的土木之变。英宗也开始了他一年的北狩生活。

英宗被俘后,也先也觉得非常难办,是杀是留无法决定,好在也先的弟弟伯颜帖木儿认为英宗奇货可居,劝也先留下英宗,他的提议得到了也先的认同,英宗也得以保全了性命。英宗被俘的最初一段时间,也先总是带着英宗到处招摇撞骗,但都遭到了明朝边将的回绝,不久之后孙皇后与朝廷重臣立成王朱祁钰为帝,年号景泰,这样朝廷上下都安定了下来,同时皇帝也明发诏谕,不许私自与也先联系。这样,也先想靠英宗大捞一把的计划失败了,于是气急败坏的也先率领瓦剌精锐骑兵浩浩荡荡杀奔北京,明朝方面早已做好了准备,北京军民在兵部尚书于谦的带领下给也先军以沉重的打击,也先率队败回蒙古。

与明朝的战争不仅使也先损兵折将,而且使他失去了明朝的赏赐以及与明朝交易的机会,当时的瓦剌是一个游牧部落,如果失去了明朝的生活必需品,部落民众的生活将是非常艰苦的,北京大败之后,也先开始着手与明朝讲和并宣称“迎使朝来,大架西去”,可是当时景泰帝已经座稳地位,不想派人迎回英宗,但是在众大臣的不断建议下,只得派遣使者先去探听情报,第二次派往瓦剌的使者名叫杨善,他变卖家产买了许多奇珍异宝,并靠着他的巧舌如簧,硬是在没有圣旨的情况下迎回了英宗,英宗皇帝终于结束了他一年的北狩,回到了北京。 英宗回到北京,并没有受到应有的礼遇,短暂的仪式之后英宗被软禁在南内,开始了他7年的软禁生活。即便如此,景泰帝还是不放心,他将南宫的大门上锁并灌铅,加派锦衣卫看守,食物由一个小洞递入,就是这点食物有时还被克扣,英宗原配钱皇后不得不自己做一些女红,派人带出去变卖了以补家用。景泰帝为了避免有人与英宗联系,还派人将南宫的树木全部伐光。英宗就在惊恐与饥饿中度过了7年的软禁生活。

公元1457年(即景泰8年)正月,景泰帝得了重病,但是储嗣的问题还没有确定下来,众大臣决定在第二天上朝时进谏,请求皇帝早建储君。谁知就在这天夜里爆发了震惊华夏的“夺门之变”,原来五清侯石亨,徐有贞,宦官曹吉祥等人密谋帮助英宗复辟,希望成功后能够飞黄腾达。事有凑巧,当时北边传来了瓦剌骚扰边境的战报,于是石亨借机以保护京城安全为名调兵进城,这时忽然天上乌云密布,伸手不见五指,众人以为遭到天谴,都非常害怕,徐有贞站出来劝大家不要退缩,众人继续前进,并很顺利地进入了皇城,直奔南宫,石亨派人撞开了宫门,并请英宗登辇,这时乌云突然散尽,月明星稀,众人的士气空前高涨,簇拥着英宗直奔大内。守门的军卒本想阻拦,这时英宗站了出来,表明了自己的身份,守门的兵卒傻了眼,众人兵不血刃进入了皇宫,朝皇帝举行朝会的奉先殿而来,并将英宗扶上了宝座。这时已是天色微亮,众朝臣已经等在午门外准备朝见,听到钟鼓齐鸣,众人按序走入奉献殿,可眼前的一切使他们目瞪口呆,宝座上的皇帝已经不是景泰帝了,而是8年前的正统皇帝,正在众人犹豫之际,徐有贞站出来大喊“上皇复辟了”,众朝臣见此,只好跪倒山呼万岁,英宗就这样又重新取得了皇位。景泰帝正在后宫梳洗,听到这个消息后险些瘫倒在地,心知一切都已经完了。

英宗复辟后,改元天顺,景泰帝在一个月后病死,以亲王礼葬在了北京西山。在石亨和曹吉祥的极力劝说下,英宗以谋逆罪冤杀了北京保卫战的功臣于谦、大学士王文等。这是英宗即土木堡之变后的人生又一大污点。 但是天顺朝的政治比起正统朝来,要清明的多,英宗任用了李贤、王翱等贤臣,先后平定了石、曹之乱,社会还是向前发展的,英宗也应算是一代仁君,他释放了从永乐朝就开始被囚禁的“建庶人”(建文帝的儿子),恢复宣德朝胡皇后的称号,下旨停止帝王死后嫔妃的殉葬,使得明朝帝王以活人殉葬的残酷习俗得以结束。他的这些举措被史学界称为“盛德事可法后世者矣”。

公元1464年(天顺八年)正月,朱祁镇病逝于文华殿,享年38岁。朱祁镇就这样走完了他复杂的人生道路

7

奇葩不说,被王振忽悠出兵打仗,被俘虏,蒙古还想把女儿嫁给他,最后回来,把弟弟朱祁钰踢开,不让进帝庙,简单的说就是奇葩,还好做了一件事就是废除殉葬制度。不过儿子厉害,成化犁庭把努尔哈赤五代打得抬不起头。

8

土木堡之变被2万蒙古瓦剌骑兵击败了50万军队,被太监怂恿出征一个缺大脑金和思考的帝王,典型明代昏庸的帝王。明代被宦官保持朝政和专权因为朱棣的厂卫特务组织的设立为他们提供土壤。明代16位皇帝,至少昏庸帝王有一半都是。吃红丸要长生,做皇帝1个月后驾崩泰昌皇帝,木匠皇帝天启,不上朝万历皇帝,崇祯皇帝……

9

是一个当过俘虏的皇帝,也是二次登基的皇帝

10

朱祁镇恩怨不分,敌友不辨,是非不明,为人则凉薄阴狠,为君则罪孽深重,肯定不是个好皇帝,更绝不是任何正常语境里的好人。

哪怕就算加上中止嫔妃殉葬的善政,和释放建庶人这样的小惠,依旧是大明朝二百余年最差劲的皇帝,没有之一。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