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夏侯渊被斩杀的大致过程是这样的。

公元218年七月,刘备倾巢而出,率蜀地所有兵力攻打汉中。但夏侯渊早有防备,将刘备堵在阳平关下约半年之久。

就在刘备苦于无法进入汉中时,又一个不利消息传来——曹操亲率大军抵达长安。

众所周知,长安离汉中近,且夏侯渊兵团在汉中可以就地补给,后勤压力不大。而成都离汉中则要相对远很多,大约一千多里,补给线非常长。所以此时对刘备而言,他要么退兵,从长计议;要么孤注一掷豪赌,剑走偏锋,引夏侯渊出来拼命。

刘备考虑再三后,觉得前功尽弃太可惜,最后还是决定赌一把。

公元219年正月,川兵主力继续攻关,刘备则悄悄率一支精锐,走小路,绕开了防守严密的阳平关,跑到阳平关东侧的定军山上驻扎了下来。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夏侯渊慌了,为了把刘备撵走,他召回了前线的张郃,并与张郃一起跑到阳平关下扎营,准备堵截刘备。



当时刘备在山上,居高临下,夏侯渊和张郃的部署情况,他看得清清楚楚。他在与法正沟通后,发现张郃的兵少,是个破绽,于是他们便派出一万人,分为十部,猛攻张郃的营寨。至于夏侯渊,也没让他闲着,刘备派了一支小分队下山,烧夏侯渊的营寨,牵制他的注意。

夏侯渊听说张郃被刘备围攻,同时他又听说营寨着火,他就判断刘备的主攻点可能不在自己这边,而是张郃那边。

于是他就兵分两路,一路派去救援张郃,一路由他亲自率领,大大咧咧的跑到营门外面灭火,修复受损的防御设施。

结果就因为夏侯渊的这次部署,让前后打了两年之久,一直是僵持状态的汉中之战,终于出现了变局点。

什么变局点呢?

前面说了,刘备是居高临下,山下的情况他看得上一清二楚。当他和法正看到夏侯渊这个军区司令居然出现在营门外侧干着抢修队长才该干的活时,两人均意识到这是个千载难逢的机遇:可击!

随后黄忠领命,带着部曲冲杀下山,士卒喧嚣声震动山谷,夏侯渊毫无防备,一脸懵逼的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最终,曹魏西线方面军总司令夏侯渊,就这么稀里糊涂领了盒饭。



回看夏侯渊被斩杀的过程可以发现。

虽然夏侯渊确实是被黄忠斩杀的,但黄忠的贡献没有那么大。因为整个定军山之战的决策者是刘备和法正。黄忠只是具体战术执行者。不能把斩夏侯渊的功劳都算在他头上。

当时形势对夏侯渊不利,换个人去偷袭,比如赵云、魏延,大概率也可以斩夏侯渊。而如果没有高层领导人的当机决断,这个斩杀机遇就不可能创造出来。

并且更关键的是,夏侯渊的死,并不意味着汉中之战就结束了。因为,曹操还在长安!

不把曹操打退。不把收拢残兵,退回阳平关苟延残喘的张郃等人击败。汉中之战就远远没有结束。

后来还有很多硬仗要打,刘备还远远远远谈不上拿下汉中。

所以,黄忠斩杀夏侯渊的战绩,自然就谈不上是“威震华夏”了。

相比于黄忠斩杀夏侯渊,关羽击败于禁就完全不同。绝对担得起“威震华夏”这一评价。

因为首先,关羽是襄樊战役的决策者,而非战术执行人。战役从头到尾,大小军令都出自他之手。

败了,他要负主要责任。

胜了,头号功劳自然也应该记在他头上。

如此重要性,远非黄忠可比。



第二,襄樊战役时,于禁的确带了三万兵支援援曹仁,他本人也的确是援军主将。但要注意的是,他是“督七军”。

魏王遣左将军于禁督七军三万人救樊,汉水暴长,皆为羽所获。

“督”是什么意思?

顾名思义,就是以主帅身份监督指挥一群将领作战。

所以“于禁督七军”这五个字所代表的意思就是说,于禁当时至少还带了七个杂号将军级别的将领增援襄阳。

否则无法称之为“督”。

并且被关羽团灭的庞德兵团不在其中,他早就部署在了襄阳方向。

关羽一战把这些人全灭了,这是啥概念?

这就相当于,黄忠不仅斩了夏侯渊,顺带着把张郃等人也团灭了。如果黄忠真的干出如此伟业,不说他是“威震华夏”吧,他至少也担得起“华夏是震”的评价。(这是对周瑜的评价)

其实我们还可以换位思考下。

假如说,夏侯渊破汉中,包围赵云,打得张飞投降,并斩杀了魏延。换做是你,你会怎么评价?起码也是“威震川中”吧?

再假如说,张辽攻荆州,包围吕蒙,打得太史慈投降,并斩杀甘宁,换做是你,你会怎么评价?至少也是“威震江南”吧?

关羽的战绩看似只是围了曹仁,抓了于禁一伙人,杀了庞德。但是实际上,他远离根据地三百里,深入魏土,如入无人之境,打穿了曹魏的南部防线,全歼曹操手上唯一的重装机动兵团(曹操统一北方,几乎百战百胜的重装机动兵团),直接抓了曹魏野战军总指挥。

这简直太可怕了。

另外还有一点。于禁兵团被团灭后,曹操手上已无牌可打。

因为真正的战争不是打电子游戏,不是我有几十万兵,死了三万还有几十万。

精兵是要练的,而练又是要花时间的。

真实的战争往往是我有几十万兵,但最精锐的几万兵被团灭后,剩下的兵都不顶卵用。

这就好比袁绍在官渡输了,损失十万兵,他河北老家还有十几万兵。但剩下这十几万兵根本不顶用。完全打不过曹军。



所以《三国志》中说曹操听闻前线惨败的消息后,动了迁都的念头。这一点都不夸张。

西有刘备,南有关羽,东有孙权,且内部爷多有骚乱。如果这些人一起拥上来,曹操的后果不堪设想。也就是孙权在关键时刻搞偷袭,给曹操续了一命,否则曹操肯定是晚节不保。

最佳贡献者
2

公元219年,绝对是蜀汉的巅峰之年,一方面是刘备与曹军争夺汉中,魏将夏侯渊被黄忠所斩杀,曹操随即率大军来征讨,结果被刘备击败,曹操只能退出汉中,刘备取得了汉中之战的胜利。

另一方面,受刘备取得汉中消息的鼓舞,关羽在荆州与曹军将战事搞大,是为襄樊之战,襄樊之战初期,关羽虽然负伤,却也打破曹军主将曹仁的防守,并且歼灭曹仁水军,曹仁不得不请求曹操救援,曹操因此派遣五子良将之一的于禁率领七军前来救援,结果当年八月,天降大雨数日,关羽将汉水大堤掘开,水淹于禁七军,导致七军全部被淹没,被关羽所俘虏,随后,关羽斩杀庞德并且收附很多魏国境内反叛曹操的军队,当时曹操任命的荆州刺史胡修,南乡太守傅方也投降关羽,关羽因此威震华夏,曹操想要迁都避其锋芒。

很多人要说,夏侯渊地位并不比于禁低,于禁不过是曹操五子良将,而夏侯渊是曹操嫡系,曹军出征一般以夏侯和曹氏为主将,以五子良将为副将,比如五子良将中的张郃还要受制于夏侯渊,由此可见,于禁身份肯定是低于夏侯渊的。

但是,为何黄忠斩夏侯渊不是威震华夏,而关羽俘虏于禁却能够威震华夏呢?

主要原因就是,黄忠斩杀夏侯渊只是汉中之战的前奏,并不能决定汉中之战的胜负,且汉中之战的胜负所决定的不过是汉中的归属问题,不是伤及筋骨的地盘。但是在汉中之战胜利后,关羽俘虏于禁,并且水淹七军,彻底摧毁曹军的南路防线,如果蜀汉能够与孙权联军北上,对曹魏来说,应该是有威胁的,这才是威震华夏的原因。

下面,我给大家来详细解读。

赤壁之战后,奠定了三足鼎立的局面,三方开始瓜分地盘的行为,其实赤壁之战前,三方几乎已经瓜分了荆州,而随后刘备取得益州,更是如虎添翼,当时汉中为张鲁属地,在刘备取得益州时,张鲁担心被刘备吞并,因此有意投降曹操,公元215年曹操率军进入汉中,张鲁顺势投降,随后刘备率军开入关中,黄忠作为刘备的先锋,率先斩杀夏侯渊,取得初战告捷的效果。

但是这并不代表刘备集团取得了汉中之战的胜利,随后曹操率大军开入汉中,与刘备进行对峙,由于汉中这块地方与益州联系更为密切,曹操其实是大军远来,供给不上,而刘备通常都是占据险要之地,不与曹操开战,搞得曹操很是心烦意燥,在僵持两个月后,曹操不得不率军退出汉中,刘备取得汉中之战的决定性的胜利。

次年,刘备在自称汉中王后,封黄忠为关内侯,得知消息的关羽很是不是滋味,并且对黄忠的表现不屑一顾,并且还声称“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

关羽为何这样看不起黄忠呢?这是有资本的,关羽早年在官渡之战中,以一己之力斩杀袁绍大将颜良,解了白马之围,曹操因此举荐关羽为汉寿亭侯,而黄忠的关内侯在汉朝侯爵体系中,是比关羽的要低一等级的。

关中之战胜利后,刘备积极扩大战果,派遣孟达和刘封兵分两路,向东发展,相继夺取了房陵和上庸,几乎打通益州、汉中、荆州的联系,形势一片大好。

在这样的情况下,关羽自然心里痒痒,别人都在前线立功,只有自己没有战功,很没面子,但是这个时候曹操却派曹仁来攻打关羽,我认为蜀汉在开启汉中之战时,主力应该都在汉中,曹操判断关羽在荆州兵力不足。

但是曹仁却被关羽击退,为了快速解决掉关羽,曹操才派遣于禁率七军前去支援,结果就是上面所说的结果,关羽不但俘虏了于禁,还获得三万降军,自然威震华夏,这是曹操做梦都没有想到的局面。

按照曹操设计的剧本,于禁率军支援后,关羽即使不大败,也要撤到益州,万万没想到被人来了一次反杀,在胡修和傅方投降后,当时很多反叛曹操的军阀都附属关羽,保守估计关羽当时直接或者间接控制的兵力达七八万之众,如果这个时候北伐,其实与诸葛亮所描述的蓝本是相差不多的。

当然,对曹操来说,最大的威胁其实不是来源于关羽,而是当时的孙权,不要忘了,关羽只是蜀汉的一个衍生军阀,而孙权可是实打实的三足鼎立势力之一,在赤壁之战后,孙权一直谋求向北发展,攻打合肥很久。

如果当时刘备从汉中进攻关中,而关羽从荆州取河南,孙权从江淮北上,那对曹操来说绝对是致命级别的,不威震华夏才怪了。

所以说,黄忠斩夏侯渊只是局部性的作用,而关羽斩杀于禁后,带来的可能是全盘性的胜利。

但是,最后剧本为什么没有这么演,主要还是蜀汉的快速扩张让孙权感受到恐惧,担心自己有一天也被蜀汉吞并了,尤其是关羽与孙权之间还存在巨大的矛盾。

这还要从赤壁之战时说起,为了拉拢孙权抗曹,当时孙刘联军应该是以击败曹操后,将荆州全部划归孙权,结果赤壁之战胜利后,刘备几乎全部接收了除曹操占据外的荆州,一直到汉中之战时,为了安抚孙权,才将长沙郡和桂阳郡以及江夏郡划给孙权。

当然,这种行为让镇守荆州的关羽十分气愤,孙权权衡再三,在襄樊之战的关键阶段,不但不帮助关羽,反倒是在后方袭击关羽,造成关羽的最终失败。

三国历史就是这样诡异和难以理解,当然,也正因为这样而让人着迷,出人意外的事情很多,反转的剧情也随时上演,这大概才是真正的历史吧!

3

黄忠没能威震华夏首先是因为定军山之战曹军总体损失不大,其次则是汉中距离曹魏的统治核心地区太远,政治上没那么轰动。

首先从损失角度来看,定军山之战黄忠虽然成功杀死了夏侯渊,但是曹军在张郃的带领下退守阳平关,坚持到了曹操援军的到来。从这里看,此战曹军的损失应该不会太大,最多也就几千人马,否则张郃根本不可能在主将阵亡、士气低落的情况下还能稳住局势。

但是襄樊之战就不同了。襄樊之战爆发前,曹仁奉命征讨荆州,率军进驻樊城。曹仁既然要南下攻打荆州,其兵力肯定不少,至少应该和关羽相当。而在关羽北伐襄樊以后,曹仁告急,曹操又命于禁率七军来援。于禁的援军兵力也不会少于关羽。

曹仁既然在和关羽兵力相当的情况下还会向曹操求救,显然他已经损失惨重。而于禁又被关羽水淹七军杀了一个全军覆没,光俘虏就被抓了三万,曹仁只能率几千残兵困守樊城。这么算下来,在关羽北伐襄樊时起码击破了曹仁、于禁两个军团,杀死、俘虏了五六万曹军。

和演义中不同,三国时期能歼敌数万的战役聊聊无几。东吴对曹魏最辉煌的石亭之战不过歼敌一万多,已经是让孙权欣喜不已,可见关羽战果之巨大,不是定军山之战能比的。

其次从政治角度来说,汉中是益州的门户,对于刘备非常重要。不过对于曹操来说,汉中远离自己的统治核心,也就是一个鸡肋,即使放弃了也可以依靠长安来控制关中、雍凉地区。因此汉中之战曹操虽然失败,却还能从容撤退。

而襄樊靠近曹操的政治统治中心许昌、洛阳,一旦关羽夺取了襄樊北上,那么对于曹操的威胁极大。而且此时反对曹操的人还不少,关羽水淹七军以后,反曹势力纷纷举事,一时间梁、郏、陆浑等地都发生了叛乱。梁、郏、陆浑都在许昌、洛阳附近,曹操都坐立不安,考虑准备迁都。

能让曹操这么狼狈的时候可不多,由此也可见关羽胜利所带来的影响之大,说威震华夏也不为过了。

4

夏侯渊作为曹操亲族,官至征西将军,地位自然不比于禁低。但是,他的死可没有于禁投降来得有价值。

夏侯渊之死是发生在汉中之战决战前夕,当时曹军占据汉中,以张郃、夏侯渊等人守备,出川的各个蜀道隘口皆被曹军把控。而汉中作为西川门户,对于刘备来说乃是必争之地,所以欲出兵取之。

按理说,曹军有着关隘地势之优,此时形势并不利于刘备。但之前由于张郃进军巴西,被张飞击败,主动权重新归于刘备这一方。所以,刘备点兵出蜀,势要拿下汉中。

而进军汉中第一站,便是夏侯渊镇守的阳平关,此地乃是出川往汉中的门户,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

对于这样的战略重地,曹操自然是严防死守,派了征西将军夏侯渊镇守,而后前战失利的徐晃与张郃两位名将也率部聚集于此,共抗蜀军。

在夏侯渊等人的防守之下,刘备苦攻一年有余,都无法破关。正可谓攻的艰难,守的顽强。

不过,这里有个问题,刘备意识到汉中得失关乎益州存亡,所以非要拿下汉中不可。虽然在阳平关没有进展,但他并没有放弃,而是不断依靠诸葛亮的调度能力,在征兵储粮,运往前线。而反观曹操那边,过于的自信,没有对应的补强。这使得刘备的实力逐渐压过了守备的曹军,可以更加灵活的调动兵力,获得了更大的主动权。

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之下,刘备又适时的寻找到战机,突破了张郃防线,曹刘大军开始正面接触,夏侯渊不得不分兵助战。但是分兵之后,主阵地防守遭到削弱,无力出击,只能看着刘备采纳法正之谋,率大军渡过沔水,抢占定军山。

定军山不比之前的阳平关,这里地势开阔且居高临下,利于部队的展开。如果从这里进攻,刘备便可发挥其兵力优势。如此一来,曹军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地形优势就不存在了。所以,夏侯渊赶忙率军来抢夺定军山,结果在近战之中被黄忠斩于马下。

定军山之战后,曹操发现形势不利,这才率大军来救,最终与刘备决战于汉中。

通过对定军山之战的一个大概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夏侯渊之死,对于定军山之战其实起不到一个决定性作用,更遑论后面的汉中决战了。因为对战定军山时,刘备其实已经占据了主动权,夏侯渊则是充当救火队员,疲于奔命,最终死于乱军之中。

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这个战役过程里面,黄忠并不是主角。他只是一个执行者,刘备和法正才是真正决定战争胜负的人。即使他斩了夏侯渊,那只是在功劳簿上添了一个敌将首级,其他的就跟他没关系了。

这和关羽水淹七军,擒拿于禁可不一样。

水淹七军是襄樊之战的重头戏,当时关羽作为主帅,亲自导演并执行了这场大戏。当时关羽正率军围困襄阳、樊城,曹操派出大将于禁率领七军共计三万余人援救襄樊。时逢夏季多雨,汉水大涨,关羽决堤引水,困住于禁大军,最终将其俘获。

此战不仅战果丰厚,影响更是巨大。关羽水淹七军之后,襄樊危急,似是触手可得。而襄樊一失去,宛洛地区再无屏障,关羽兵锋便可直指中原。一时间,曹魏占据的荆州故地,甚至于更北边的中原地区,纷纷响起反曹的声音。而当时汉献帝所在的许都,离荆州并不远,所以曹操都打起来迁都的心思,以防备关羽大军冲来,自己来不及转移汉献帝。

单从影响力来看,就算是刘备的汉中之战,都要弱其一头。因为虽然曹操失了汉中,但是关中还在,更不要说其大本营了。但是关羽这里不一样,出荆州便可直逼许都,那可是曹操腹地,大本营遭受了威胁,自然人心惶惶。

所以,说关羽威震华夏,倒也名副其实。

相比之下,定军山之战中锦上添花的斩夏侯,倒是平平无奇了。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关羽是主将,擒于禁斩庞德的背后,更有水淹七军,威逼曹魏的壮举。黄忠仅仅只是斩了一个夏侯渊,当然无法相提并论。

5

夏侯渊的地位确实比于禁要高,只不过夏侯渊在汉中战役中阵亡,要是刘备和法阵的缘故,刘备当时是蜀军的主帅,而法正是当时策划的主要谋士,以至于夏侯渊阵亡之后,曹操都哀叹自己为什么错过了法阵这个人才对黄忠倒没怎么提及。



也就是说在那场战役中,黄忠只是一个执行者而已,正好他率领军队杀掉了夏侯渊。而且汉中这个地方就如同后来曹操所说的话鸡肋一样,对曹操来说并不是什么太重要的地区,只不过丢掉了,有些可惜守着却又没有多大用处,还耗费曹魏的不少资源。后来虽然曹操丢失了汉中,但是对曹操的大本名并没有多大影响,因为曹操还占据着关中,诸葛亮6次北伐也没能拿下关中。



但是关羽打败于禁那一次就完全不一样了,关羽打败于禁之后,曹仁据守的襄阳事实上岌岌可危。一旦关羽真的攻下襄阳,那么兵锋可以直指当时曹操的大本营许昌,曹操一度非常的惊慌失措,甚至将迁都到黄河以北以避关羽。因为只要打下了襄阳,关羽的军队可以直接威胁曹操的大本营,而汉中方面就完全不一样,汉中方面自始至终都无法威胁到曹操的大本营,最多也就是威胁关中而已。不过因为孙权一直想打下荆州,同时也害怕蜀汉的军队真的北伐成功,那么孙权的东吴恐怕就会有更大的威胁,所以最后他和曹操合谋断了关羽的后路,最终导致关羽功败垂成,曹操也转危为安。




所以正是因为两个地方地理位置的不同,而对曹操的威胁也各不相同,不过黄忠那一次也绝对是立下了大功,所以在后来被封为了后将军。

6

因为真正斩杀夏侯渊的人不是黄忠,而是法正。黄忠只是一把锋芒的利刃杀人的怏刀,在汉中斩杀夏侯渊的刽子手,出谋划策人是法正,黄忠斩杀夏侯渊才成功的。关羽水淹七军,活捉于禁,刀斩庞德是靠自已的韬略智慧和勇武才打赢襄樊这一次战役的。夏侯渊论身份论地位在曹操属下是不比于禁低,论个人身份还高过于禁,于禁和夏侯渊相比,在曹氏宗族里只不过是一个外族而已!你不能光看表面文章,关羽打得是什么?黄忠打得又是什么?关羽在襄樊既是统帅又是战将,而黄忠在汉中只不过是一员战将而巳!二者的性质不同,区别不一样,连曹操吓得都要迁都了,要不是司马仲达劝阻曹操恐怕是真的要迁都了!至此,威震华夏这四个字我也不打双引号了,应该知道黄汉升为什么没被评为这四个字的原由了吧!无论是影响力还是凭个人的魅力,应该是不言自明了吧!襄樊之战关羽的威震华夏直接导致威胁了曹操的政权,而汉中之战只不过曹操打了败仗丢失了汉中损失了一员大将而巳!相比之下,哪头轻哪头重,可想而知了!要不然曹操就不会派于禁当七军的主帅去增援襄樊的曹仁去阻挡关羽了。而黄忠斩杀夏侯渊的这件事对于蜀汉的五虎将来说,每一个都能做到,就是魏延也照样办到,因为取汉中的谋划人是法正。若是把黄忠和关羽对换一下,黄忠就很难做到了!不否认黄忠的武力和勇武,只是在综合能力上相比较之下分高低了。

7

黄忠斩杀曹操的征西将军夏侯渊,虽然逼得曹操亲征汉中,但汉中远离中原腹地,还不足以威震华夏,如果能够趁势夺取关中才可能。

关羽擒获曹操的左将军于禁,围困曹操的征南将军曹仁,锋芒直逼襄阳甚至南阳,许都以南出现大量叛乱,这才是对中原腹地的威胁,曹操都想迁都河北。

如果不是孙权突然背叛,如果孙权与刘备联合北伐,曹操都可能放弃许都以南了。

8

跟统帅无关,襄樊是洛阳的门户,水淹七军后宛城地区都在呼应关羽,曹操的政治权力中心受到极大威胁,所以中原震动,威震华夏。相反汉中就如同演义中的描述,对曹操来说就是鸡肋,人口已迁移走,从长安又难以支援,毫无战略价值,撤军又白白便宜刘备,可谓左右为难。西线想取得威震华夏的功勋只有拿下长安。

9

杀夏侯渊的不是黄忠,是刘备在汉中之战杀的,没有称号也不奇怪!

10

斩夏侯渊是赚了名声,但实际上对战局几乎没有任何影响。事情很简单,就是一军主帅的夏侯渊,带着几个士兵去修补鹿角,刘备派黄忠下山突袭。夏侯渊逆着阳光根本看不清也反映不过来,就死了。这事换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魏延谁在同等情况下都可以办到。最重要的是,夏侯渊死后,张郃立刻收复残军稳固防守,同时等待曹操的援军。所以,对于魏国来说,他们只是损失了夏侯渊而已。而对于蜀国来说,除了斩了夏侯渊之外,没占到任何便宜,自然也就只是赚了名气,没赚到实际的好处了。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