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意义重大的平津战役,无论是实施过程还是战役结果,在战争史上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主席在此战中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不世之举,也是其军事生涯中的杰出代表作。
辽沈战役结束后,国共双方的兵力对比已发生了逆转,两个阵营的心态与士气都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我军已掌握了战争局势的主动权。
此时,主席的目光也转向了华北大地,“现在是解决华北傅作义集团的时候了”,有着无与伦比战略目光的主席做出了下一步的行动方向。
对于傅作义的50万大军,主席并不放在眼里,虽然华北军区聂荣臻部只有40万兵力,且正在分兵作战,但东北林彪的百万大军正在休整,入关作战只是时间问题,所以他担心的是傅作义不战而退,放虎归山必有后患,如何拖住傅作义成为主席面对的一个问题。
为了把傅作义留在平津地区,主席做足了瞒天过海的文章,他命令正在攻打太原的华北军区副司令员徐向前暂停攻击,以免过早攻下太原使傅作义感到孤立,刺激他逃跑,同时命令华北军区第二兵团司令杨得志也暂时不要攻打保定,只留下少量部队包围监视即可。
傅作义在对方阵营中绝非无能之辈,他之所以能成为一方诸侯,是靠自己打出来的,现在蒋军一败再败,最终的结局傅作义心知肚明,权衡利弊之下,是走是留他还要看一下战局的发展。但精明的他也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盘,一面想办法与我方联系,做和谈试探,一面又不断加强兵力部署,做两手准备。
论斗智,傅作义岂能是主席的对手,为了不惊动他,主席连发数封电报,催促林彪率东北野战军提前入关,并命令部队夜行晓宿隐蔽前进,甚至在林彪出发一个星期后,还让新华社发了一条他在沈阳的新闻,一系列的战略伪装行动,让傅作义对东北野战军入关毫无思想准备。
在主席“隔而不围”、“围而不打”的战略方针指导下,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部队终于形成了对傅作义的50万人马的包围趋势,准备对敌人实施战略分割,并切断了其南逃的通道。
其后,平津战役的发展完全是按照主席的设计进行的,在华北野战军攻下新保安、张家口之时,东北野战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出其不意地完成了对北平、天津的战略包围。
此时傅作义己是焦头烂额,是战是和举棋不定,心里还盘算着怎样讨价还价。主席一眼洞穿其伎俩,认为他缺乏诚意,无非是借和谈拖延时间索取条件,于是决定采取边谈边打、以打促谈的策略,一方面欢迎和谈,另一方面命令打下天津,迫使本钱越来越少的傅作义老老实实和谈。
天津在付出血与火的代价后获得了解放,这也是促使北平和平解放的关键,天津13万守军在29小时之内全部被歼灭,教训了傅作义,从而促进了北平问题的谈判达成协议,北平丝毫未损的回到了人民的怀抱。
主席指导筹划的平津战役,环环相扣,结局完美,生动体现了他作为卓越的军事统帅,高瞻远瞩、全局在胸的战略眼光和多谋善断的非凡胆略。
历史微点与您共同学习,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