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我认为一个优秀的产品经理需要四个思维:透过现象看本质、有理有据前拍脑袋、从用户的角度出发、要事优先,具体阐述如下:
透过现思考本质
在工作中,产品经理会收集到各种各样关于产品的信息。有的来自客户,有的来自同事,还有的来自线上的数据表现。产品经理要依据这些信息,决定接下来的工作安排。如果没有经过充分的思考,只是凭着这些表面信息就轻率做决定,很容易事倍功半。
你是一个针对中高端用户销售产品的电商平台的产品经理,你卖的商品价格远低于线下卖场高于淘宝的C店,品质与线下卖场相当。现在,你们商品销售的数据不太好。同时,应用商店里收到了一些说商品贵的低分评价。如果你是产品经理,你会想些什么?
有理有据少拍脑袋
产品经理在工作中要做无数的决策。需求要不要做?什么时候做?做成什么样?投入产出比怎么样?细节怎么处理?这每一个决定背后都饱含着产品经理绞尽的脑汁。
有很多决策本质上并不是很重要,凭着产品经理的经验和直觉直接做决定也不会有太大问题。但是有一些重要的决策,尤其是会影响到产品方向和大量资源投入的问题,只是拍脑袋就显得有些轻率了。
在上面的例子里,我们讨论了一些电商平台商品销量不佳的可能原因。现在产品经理要基于这些决定下一个版本的计划。
『电商平台的商品的评论数量会影响商品的销售数据』看起来是个常识。为了提高商品销量,应该在下个版本做评价返现的功能鼓励用户评价。
这样考虑对吗?当然不对。这个思路里至少存在着一个明显的漏洞:对于不同品类的商品来说,评价对用户影响效果是不一样的。
对于一些价格低,性能相似性高的商品来说,用户决策链很短,他们可能懒得参考评价的内容,看商品图片就能做好决定;而对于单价高,品质差异大的商品来说,用户可能会仔仔细细研究每一张评论里附上的照片,然后还要收集很多额外的信息才能做决策。对于前一种商品,简单增加功能来引导用户评价可能得不偿失。
这时候产品经理应该给自己的假设找寻依据。对商品的了解可以提供理论上的支持,产品经理还应该尽可能获取能够支持假设的依据。比如拉取数据,分析平台上的商品销量和评价之间是不是存在直接联系;进行用户访谈,了解用户购买商品心路历程。最后拿着这些理论基础和证据回来说服自己和同事。
从用户的角度出发
对于很多产品经理来说,他们做的产品之于他们只是工作,他们不是产品真正的目标用户,对于他们来说,同理心就变成了工作中必不可少的技能。
从用户的角度出发可以分成两个部分:
对产品目标用户的了解。每个领域的产品都有属于自己的目标用户,尤其是对垂直产品来说,用户特征会很大程度上影响产品的设计。母婴类电商的用户可能对产品的健康要求非常高;而针对90后00后的社交软件,可能要更多的满足用户对『与众不同』的渴望。产品经理足够了解目标用户的属性、习惯、在每个阶段的想法,才能想用户之所想,保证自己做出的功能能真正满足用户的需求。
对用户交互和心理的理解。比起看字,用户更喜欢看图;大多数情况下,用户都不会阅读大段的文字,而是直接点确定;交互设计必须满足用户的习惯和预期;大部分用户的电脑操作水平都很糟糕。这些都是与业务无关的,主要是常识和对用户使用习惯和心理的理解。虽然每个产品的目标用户千差万别,但是基本的用户行为都是相通的。
要事优先
互联网公司的项目节奏一般比较快,时间就成了极其紧缺的资源。产品经理在每个项目中都应该确定需求的优先级,保证在有限的时间里把团队的资源分配在那些更重要的地方。
在实际项目中,也许是人的完美主义倾向影响,产品经理很容易把精力花在低频或不太重要甚至是异常的场景上。一次一次的讨论,一个又一个需求变更,可能只解决了少数用户在极端情况下的体验问题;而每一次需求讨论,每在项目里增加一个需求,都可能会导致其它更重要的需求晚一天上线。
百分之八十的用户只会用到产品百分之二十的功能。产品的绝大部分用户一般都只活跃在几条固定的路径上。产品经理应该有成本意识,通过适当的取舍来最大化团队的投入产出比。
产品经理可以用一个自检清单来确认自己是不是在做真正重要的事情。尤其是如果已经在一个需求已经花了很多时间,或者研发告诉你某个需求(细节)的工作量很大的时候,你应该好好问问自己以下几个问题:
1、做完这个需求能让多少用户受益?
2、纠结的事情是不是只有少数用户才会碰到的异常流程?
3、不做这个需求(或细节)对用户会有多大的影响?
4、用户现在有没有替代方案?替代方案可以接受吗?
5、有没有成本较低但也能解决大部分问题的实现方案?
6、有没有别的更重要的需求在同一个项目里,因为这个需求影响更重要需求的上线时间划不划算?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可以帮助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