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袁世凯一生是非常复杂的,难以一句话说清楚。

萨沙简单说一说。

第一,袁世凯在朝鲜

袁世凯在朝鲜的12年内,大体还是不错的。

他主持平定了壬午军乱、甲申政变,维持了朝鲜的存在,也维持了满清在朝鲜的利益。

但是,袁世凯在朝鲜树敌太多,导致朝鲜很多力量对中国不满意,认为袁世凯是朝鲜的太上皇,最终这些力量大多投靠日本。

袁世凯在东学党起义时,处理不利,错误判断了日本的野心,认为日本短期内不会大举进攻朝鲜。

这个误判,对后来甲午战争有着较大的负面影响。

日军因此先一步大举开入朝鲜,集中了大量兵力。清军仓促赶来,无论兵力和火力都不占优,最终导致了一连串的失败,退过了鸭绿江。

但话说回来,将板子打在袁世凯一个人头上也是没有道理的。

毕竟袁世凯大体如实介绍了朝鲜的情况,朝中的大臣则负有决策权,应该承担主要责任。

第二,训练新军

就训练新军上,袁世凯是有比较大的贡献的。

如果不是袁世凯的小站练兵,就不会存在清军的近10万武卫军新军,也不会有后来的北洋系。

自然,你不论袁世凯出于什么目的,但帮助满清建立了新式部队。

如果不是有这支武卫军,后来庚子事变的清军怕是连招架几下都顶不住,像鸦片战争一样直接兵败如山倒了。

而武卫军在庚子事变中,还是发挥了一定作用的,也有过几次和洋人的激战。

第三,戊戌政变

戊戌政变中,袁世凯出卖维新派是事实,这个是他的一大污点,也是逆历史潮流而动的。

但话又说回来。

如果袁世凯参加戊戌政变,支持光绪,那又会怎么样?

以袁世凯麾下区区武卫右军不到1万人,如何同平津地区近10万清军对抗?

况且武卫右军的补给和弹药也依赖朝廷补给,这样一打等于孤注一掷,顾前不顾后。

且不说武卫右军的官兵有多少人会支持,就算人人拼死作战,开战后胜算也不大。

甚至很有可能重复张勋的模式,全军迅速瓦解,袁世凯自己也保不住性命。

这种情况下,袁世凯作为一个军阀,是绝对不可能帮助光绪的。

谭词同他们去找袁世凯,属于对袁丝毫不了解的误判。

第四,庚子事变

庚子事变之前,袁世凯就认为纵容义和团杀洋人,必然遭到洋人出兵报复,后果不堪设想。

所以,袁世凯来到义和团发源地山东以后,对义和团毫不留情。

就是因为袁世凯的霹雳政策,加上他将武卫右军扩大到约3万人的规模,洋鬼子最后没有杀入山东。

就这点来说,袁世凯对山东人民是有贡献的。

至于他在庚子事变期间,在山东按兵不动,虽然是出于私心,也防止山东被洋人借口攻击,还是对山东人民有贡献。

第五,新政

庚子事变后,袁世凯在慈禧命令下,进行了一些新政,包括:废科举、督办新军、建学校、办工业等,第一支中国警察队伍亦于天津成立,也筹划修建了中国第一条自主建造的铁路——京张铁路。

这些也是对国家有所贡献,但因袁世凯没多久就被搞了下去,所以新政起到的作用还是很悠闲的。

第六,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袁世凯客观上是有功的。

自然,袁世凯明白如果消灭了革命党,他的下场肯定也是一个死,满清权贵不会放过他。

所以袁世凯选择联合革命党掀翻满清,完全是出于自己的目的。

但是,这客观上还是使得满清最终支持不下去以后退位,结束了中国5000年的封建统治。

就这点来说,袁世凯也是有贡献的。

第七,民国后的种种手段

从此刻开始,袁世凯就没有什么闪光点了。

为了争权夺利,袁世凯架空又废除了民国的共和制度,消灭国民党,打击国内拥护共和的力量,最终成为权力无边的大总统。

这种行为,就是历史的倒退。

这是袁世凯的污点,这个没有什么可以质疑的。

第七,中日民四条约

不管出于什么目的,袁世凯试图和日本签订《中日民四条约》。

具体内容

1.在山东,日本不仅得以继承德国的一切利权,还得到中国政府关于山东内地或其沿海岛屿一概不租让于外国等许诺。

2.在南满,日本得到延长租借地及铁路期限、其臣民得任便居住、往来并经营农工商业及租用土地等权利。

3.在东蒙,日本得到其臣民与中国人合办农业和附属工业等权。

4.汉冶萍公司可与日本资本家商定合办,中国不将该公司充公、收归国有或使其借日本以外的外资。

5.在福建,中国政府答应不允许外国在沿岸地方设造船所、军用贮煤所及海军根据地,也不借外资自办。

《民四条约》的签订,使日本侵略势力在满蒙、山东得到巩固和扩展,在华中华南也有所增进。

这是标准的卖国条约,也是袁世凯的污点,这个也没有质疑的必要。

第八,军政手段的失误

作为军阀,袁世凯故意让北洋军系统内部各自为政,没有出现唯一可以取代袁世凯的领袖。

即便所谓的二号人物段祺瑞,也根本无法和袁世凯相比。

更惨的是,袁世凯部下冯国璋、吴佩孚等人实力上都是用兵辎重的土皇帝。

这为民国随后的长达20多年的军阀混战,埋下了最大的隐患。

事实上袁世凯一死,北洋军阀立即四分五裂,互相攻打,把中国搞得一塌涂胡。

这是袁世凯的另一个污点。

第九,称帝

称帝是袁世凯污点的最高峰,古往今来都有统一的评价,这个萨沙也不多说。



可以这么说,袁世凯是个争议人物,但总体过大于功。

他的一切出发点,基本都是为了自己或者小团体的利益,而不是为了国家民族。

站在这个角度来说,袁世凯称不上是个伟人,这是个强人而已。

最佳贡献者
2

公正评价袁世凯 对政治人物,与其追究其道德,不如认真关注他在制度建设上的取向和作为,那才是影响深远的东西。 史学家们大都会同意,在大清帝国袁世凯是个颇为前卫的人物。从1895年开始的变法维新运动中,他是强学会的支持者,严复的朋友;除了小站练兵成绩突出外,所上奏章,谈论国事也颇有见地。进入20世纪,身为北洋大臣和直隶总督,推行新政成绩最为显著。 大清王朝最后10年推行新政的主要成就之一是废除科举,实行新的教育制度。促使朝廷当机立断,在1905年开始永远废除科举的就是袁世凯和张之洞。而兴办学堂最多的也是他所管辖的直隶(今河北省)。他的精明之处还表现在吸取过往改革受制于原有官吏而失败的教训,非常重视“开官智”,把现有官吏的重新培训摆在突出地位。 在政治体制改革和建立新的社会管理体系方面,直隶也走在全国前列。全国首次地方选举是1907年的天津市政选举。这是他努力推行的地方自治运动的成果之一。义和团事件后,规定中国不准在天津地区驻军,精明的袁世凯训练三千警察进驻这个地区,维护了主权和地方治安。用警察取代衙役管理社会治安,应该说是一个进步。 在经济领域,发展工商企业也用力很勤,成绩显著;有的项目至今仍在继续发挥作用。中国人今天仍热情传颂詹天佑修京张铁路的功绩,但往往不了解这条铁路的决策、资金筹措,包括决定用中国人和中国资金修建等等主要是袁世凯的功劳。一位美籍华人史家说:“它(京张铁路)是由袁发起、提出和取得的惊人成就。” 以往史学家认为袁世凯是被政治错误埋葬的。但即使在政治领域,也有许多事件是值得推敲的。一是袁世凯的称帝问题。他的称帝是君主立宪,是有别于封建的帝制的。他是参考了当时比较强大的英日等国的国体。二是签订21条。随着日本等国一些档案的解密和观看袁世凯签订21条的手迹及签订21条前后他的言行,袁世凯在此事件中是没有大错的。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他唯一能作的,也就是用艰苦的谈判,来换取一些对自己国家有利的条件。在当时,即使换了别的势力,别的人当政,也只能这样了。所以最后21条被迫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接受了。5.9国家定为国耻纪念日,说是奇耻大辱,这确实是的。不过在签字之前的5.8日,袁世凯就向全国通报,说不得已,只有签了,这实际上是奇耻大辱。在国人说这是奇耻大辱之前,他都承认这是奇耻大辱。在签订以后,袁世凯又下了一道手令:不经政府批准,有租让给外国一寸土地者,以国贼论处。当时的这种谈判,就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没有办法。当时中国留学海外的精英胡适就说:这个谈判应该说在之前中国的历史当中,是没有过的,该柔的时候柔,该刚的时候刚,争取到了对自己最大的退让。王芸生在30年代初编辑的《60年来中国与日本》的时候也说,在回顾整个谈判,袁世凯的指挥和领导,应该说是没有大错的。当年的一些历史学家也都肯定了当时21条的交涉。所以说他拱手卖国,是没有历史依据的,陈伯达给他的窃国大盗的“谥号”也是偏颇的。至于出卖戊戌变法和暗杀宋教人,更是缺乏确凿证据。 除此之外,在政治领域反而有一些是应该肯定的: 首先,执政第一年就制定了《国会组织法》,接着又依法进行选举,并在1913年初召开了国会。 其次,1913年1月9日公布《文官考试法》,表明他有意建立现代国家机关。其中规定文官高等考试,以国法学、刑法、民法、国际公法、行政法、经济学和财政学七种为主科,一定要考。商法、政治学、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通商约章等五种为附科,应试者自择其一。 再次,他推行军民分治,一再下令军警不得干预政治,也是完全正确的。 总的看来,他在制度层面的施政有可取之处,不能一概抹煞。

3

袁世凯是中华民国的缔造者,当时就有中华民国之第一华盛顿,世界第二华盛顿之说,他用巧妙的政治手腕,迫使清廷退位,南方革党拥护,从而以较小的代价,換来了五族共和的中华民国,功莫大焉。民国成立后。国内党派纷爭,南北纠分,军阀拥兵自重,政令难行,因此在内外人士的鼓动下,也可能有私心自用的成分,遂登基称帝,。被那些野心家,军阀政客所利用,逐使天下分崩,导致几十年战乱不停,后来的事,袁己逝,固不必负全责,但乱局之半,袁有责任。总之袁功大于过。

4

袁世凯想一心称帝,他就是一个自私自利的窃国大盗。

5

老袁早已作古,应该是可以盖棺论定的。但是一失足成千古恨,一世英名毁在最后称帝上,做了毕生最大的糊涂事,可能也因此受惊吓而提早陨命。袁世凯早年驻朝鲜,主持定夺有方显英才。小站练兵为中国建第一支新式武装,改造了旧式军队与世界接轨。辛亥革命起,清廷重新起用袁,使其再次执掌权柄。袁审时度势顺应潮流迫使清廷退位,以不流血革命建立民国,居功甚伟。袁如果不称帝,就没有后来军阀混战,也没有外蒙有机可乘。袁的政治遗产是军阀,军阀争夺地盘使国家陷入混乱。但后来这些军阀好像做汉奸没有,或者是很少。功与罪五五分吧。

6

袁世凯作为清末中国最有权势的人,逼得溥仪退位,也闹过复辟,有治国之才但德行有亏。

抛开袁世凯的复辟闹剧,其本人在中国近代史中,确实是一位奇才。这位奇才最根本的优点便是“创新”。

小站练兵,推行如此制度只有他可顺利完成。

小站练兵的成功之秘,重要的一项就是律兵极其严格。

新建陆军的治军章程、律条、法令周备而细致。对于士兵遵章守律突出的,记功、赏银或提升,对违章犯纪的,严惩不贷。惩罚之法有打军棍、插耳箭示众、罚扣薪水等,最严厉的惩处就是论斩。

《简明军律二十条》中有“十八斩”,规定了十八项违规现象要处斩:

其中包括临阵不听号令、临阵退缩、诈功冒赏、逃亡、装病、监守松懈、贻误战机、首领战死兵丁不前、失火误事、抛弃枪械、泄露密令、烧抢奸淫、造谣惑众、惊呼扰军、打架斗殴、违抗军令、夤夜离营浪游、官弁纵兵扰民、吸食鸦片、酗酒赌博等等劣行。

更加让人称奇的是袁世凯所立的管理制度,还不仅仅在军事。

军事化管理自己的老婆姨太太,则要算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

袁世凯一妻九妾,在晚清,权大姨太太多,是常见的社会现象。

在袁世凯的大家庭中,妻妾地位悬殊,等级森严,多是在礼仪和家规方面。除此之外,工资福利等待遇,倒也一碗水端平。袁世凯的各房姨太太都有月薪收入:月费八十至一百元,每生一子,加月费三元,入中南海后,改加六元。

袁世凯是军人,按照军事化管理妻妾,驾驭有术——大权独揽,小权分散。

元配夫人只是一个象征,管理权在大夫人沈氏和五夫人杨氏手中。既然有了管理权,就会对不服从者大打出手。

对待这些争风吃醋的姨太太,袁世凯倒没有流露出多少偏爱的倾向。谁需要定制衣服、打造首饰,他都每人一份,一视同仁。在侍寝方面,袁世凯给每位姨太太的机会和时间均等——一人一周轮值。

“窃国贼”袁世凯在弥留之际,终于认识到自己卖国的错误

袁世凯称帝不成,又想回头做他的大总统。结果不仅西南护国军方面和独立各省不同意,就是北洋系的骨干冯国璋等人也坚决反对。时袁世凯已忧惧成病,又被一碗“二陈汤”灌下肚去,终于不治。

他于最后的时间里,似已深自悔恨,遂重新启用了当初拒不合作的老朋友徐世昌和老部下段祺瑞。这两个人也是他的病榻托孤之臣,他执徐世昌之手,用最后的力气呜咽道:

“我被群小所误,以至于有今日。幸亏国事有依法承继之人,可以不必担心了。宋卿(黎元洪)虽没什么雄才大略,但若兄和芝泉(段祺瑞)象周公、召公夹辅成王那样,收拾时局,应非难事。”

他预藏于金匮之内的继承人名单,也已由“黎元洪、袁克定、徐世昌”易为“黎元洪、徐世昌、段祺瑞”。而他尚留有遗书一联,置于案上,最令后人争议不已:

“为日本去一大敌,看中国再造共和。”

看来,他确实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称帝的错误,所以要“看中国再造共和”。一失足成千古恨,就在这一句“看中国再造共和”里体现无遗,读来令人唏嘘不已!

对待袁世凯的功绩,应当更加客观。

袁世凯纵然有“二十一条”的卖国行为,也有粉碎蒙古独立的功绩。在国内,袁世凯推行旧中国现代化制度,也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军事现代化,成立第一支新式军队。

袁世凯从1903年起在中国搞军事现代化,在华北组建了6个师的新军,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支新式军队。他先后雇用了德国、日本的教官,并且办了步、炮、骑、工兵,甚至设立了现代化的通讯兵学校。北洋系军事人才济济,至少有5个先后当上了中华民国的总统或总理。

强化治安,建立第一套巡警制度。

1900年以前,中国的城市里没有巡警,维持治安由驻防军或衙役负责。租界出现以后,中国人看到西方的警察。1902年,袁世凯担任直隶总督和北洋大臣期间,在直隶省城保定建立了巡警总局和分局,并参照外国拟定了中国最早的《警务章程》。1905年,清廷在北京、天津也建立了巡警制度,4年后,全国各大城市都有了巡警。

强化运输,督修中国第一条自己建设的铁路。

他出面筹钱,资金很快到位,进口的钢轨、枕木、机器、器材还都免了税;他任命当年的“留美幼童”詹天佑为总工程师兼办路务。

这段铁路虽然只有170多里长,但途经居雍关、八达岭,地形复杂,工程难度高。詹天佑发明了许多新技术,比如,用两个车头一拉一推,巧妙解决了牵引力不足的问题。两年后,袁世凯奏请朝廷任命詹天佑出任汉粤川铁路总办。此外,新易铁路、中国和比利时合资建成的芦汉铁路都有袁世凯的功劳。

尽管有私利交织其间,但袁世凯在推动中国走向近代化的路上确实做了很多实事,比孙中山做得多。

7

1916年6月6日,一代枭雄袁世凯因尿毒症在绝望与苦恼中死去,享年57岁。袁世凯辞世后,丧事办的极其风光,也算是冯国璋、段祺瑞等北洋大员们对袁世凯多年培养、提拔的一种感恩。黄兴送给袁世凯的挽联如下,这可能就是袁世凯被称为“窃国大盗”的缘由及出处吧。但“窃国大盗”代表不了袁世凯的一生。

算的个四十年来世间英雄,突然起了野心,假筹安两字美名,一意进行,居然想学袁公路。做皇帝仅达八旬三日之长,的确是命短啊,援快活一时谚语,两相比较,毕竟差胜郭彦威。——黄兴

一、弃笔从戎、危机四伏

袁世凯,子慰廷,河南项城人,常被人成为“袁项城”。袁世凯生于儒士之家,其叔祖父袁甲三进士出身,以钦差大臣名督办江南团练,镇压江淮捻军。袁世凯从小不喜欢读书,科举受挫后,决定弃笔从戎,投奔叔父好友李鸿章的门下。

袁世凯由此走上了纵横海内外、步步高升的道路,十三年间,袁世凯从一个月薪只有二十两的淮军下级军官直升到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成为继曾国藩、李鸿章之后权势显耀,实力与声望在汉臣中均居首位的重臣。

袁世凯在飞黄腾达的过程中对两件事深感快意,一是在戊戌变法时出卖光绪,投奔慈禧太后,凭六君子的头颅,成为慈禧宠臣之一;二是在义和团运动时期,坐镇山东,一面软硬兼施瓦解义和团,一面策划东南互保,坐看八国联军攻占北京。

1908年,光绪、慈禧先后驾崩,光绪弟弟载沣三岁的儿子溥仪继位,载沣监国摄政。把持大权的袁世凯早已引起满清贵族的猜疑忌妒,随后便被革去北洋大臣职务。据说慈禧死后留下遗书,要求除掉袁世凯,袁世凯听闻风声,便微服跑到北洋旧地天津。

后来在张之洞、奕劻的力保之下,载沣就以足疾令袁世凯回老家休养,惊慌失措的袁世凯终于躲过一劫。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载沣命北洋新军南下镇压。袁世凯早已清楚清廷的灭亡只在弹指间,遂命北洋军且走且看。

二、逼迫退位、就任总统

清廷在四面楚国的境况下,重新启用袁世凯,任命他为湖广总督,办理剿抚事务。袁世凯在得到朝廷百万两军费后,指挥对南方革命军作战。北洋军并没有辜负袁世凯对他们的期望,冯国璋、段祺瑞率领北洋军取得胜利显示了袁世凯雄厚的实力。

袁世凯的一班人马完全替换了以载沣为首的清廷贵族势力,清政府授袁世凯为同革命军和谈全权大臣,袁世凯当天就命唐绍仪为和谈总代表。在之前的革命军各省区代表大会上,就作出了一个幕后决定,即虚临时总统之席以便等袁世凯投向革命一方。

在和谈期间,孙文回到上海,被各省代表推举为临时大总统。孙文就任后,迅即复电袁世凯称,只要袁世凯扳倒清廷,他就以总统一席相让。这充分说明了袁世凯和革命党的各自的实力,此时扳倒清廷非袁世凯莫属。

为逼迫清室退位,袁世凯让北洋军联名通电,要求清帝退位。为全面解决王公贵族的阻挠,袁世凯在汪精卫的相助下,除掉了良弼。在万般无奈之下,隆裕太后在与袁世凯商量好退位条件后,向全国宣布了退位诏书。

袁世凯如愿以偿的在北京就任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袁世凯担任大总统之初,国人对这位军政强人寄托了很大的期望,希望他可以解决国家目前所面临的困境。但是袁世凯只顾个人的权势和利益,他迫不及待地一步步清除掉革命党势力,不惜以暗杀战争手段达到他独霸职权的目的。

三、复辟帝制、众叛亲离

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被刺,两天后不治身亡。通常认为宋教仁的遇刺,与袁世凯有莫大的关系,但这只是猜测而已,不能排除嫁祸与栽赃。以袁世凯的精明与经验,这么愚蠢的事情他是不会做的。于是袁世凯就成了千夫所指的凶手。

各省纷纷通电独立,袁世凯进行了二次镇压,稳定了局势。一年后,袁世凯在法律顾问美国人古德诺和顾问日本人有贺长雄的鼓吹下,将共和制改为君主立宪制,改选大总统为皇帝。袁世凯于1916年1月1日举行了登基大典,将此日定为洪宪元年元旦。

人们只知道袁世凯复辟登基,但却不知道这是君主立宪制,与君主制有着本质的区别。君主立宪是在保留君主制的前提下,通过立宪,限制君主权力、实现事务上的共和制。而袁世凯的君主立宪制被抹去了“立宪”二字,使得人们只知道袁世凯要当皇帝,袁世凯是窃国大盗。这种认识非常肤浅与片面。

袁世凯的“称帝”激起一片反对浪潮,随着袁世凯猜疑心的加重,北洋军内部也出现了反对的声音。于是各种讨袁活动此起彼伏,各国对袁世凯“称帝”的态度也发生了根本的转变,这对袁世凯来说是致命一击。

内外交困下的袁世凯,在当了83天皇帝后宣布取消帝制。袁世凯面临着政治、军事、经济三方面的压力,本来强壮的身体也开始衰弱。众叛亲离、四面楚歌的处境,使他从失望转到绝望。羞愧、憎恨交集,致使精神萎靡不振,之后便一病不起,直到死去。

袁世凯的一生极富争议,但这不能抹杀他对中国近代史的贡献,不能忽视他对清室退位及稳定全国局势所起的作用。没有袁世凯,革命党是没有实力推翻清廷的;没有袁世凯,权力是不能和平移交的。但同样袁世凯也是有不足之处的,不应该囫囵吞枣的实行君主立宪,不该将权力看的太重。他是“窃国大盗”吗?

8

一句话,如果袁世凯没有称帝,那怹就是国父。

最近网上有给李鸿章翻案的,我是一百个反对,李鸿章各种劣迹都被我总结下来了,有兴趣的可以看一下。

但袁世凯不用翻案,因为怹本来就不黑。但又不得不说袁世凯是近代历史上最有争议的人物。

袁世凯对近代乃至现代的贡献,居功至伟!

创建新式军队(小站练兵,袁世凯小站练兵,练出了5位总统,9位总理,30位督军 )。
首创中国国内警察制度,曾经把天津治理成全世界治安最好的城市之一。

以绝对的实力,迫使隆裕太后以宣统的名义颁布退位诏书,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开创了中华民国。修建铁路,工厂,重视经济发展,支持实业救国。

废除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推广免费国民学校,重视科教兴国,其中山东大学的基础就是在袁世凯的督造下建立起来的。

以落后的军事实力,尽力维护了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完整性。

在朝鲜时以强硬的手段扼制了日本和沙俄势力对朝鲜的渗透,一定程度上捍卫了中国的门户。

袁世凯最让人垢病的就是恢复帝制和著名的《二十一条》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中国和日本同属于战胜国,但日本却要强行取代战败国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利。

(国父孙中山)

当年孙中山为筹措资金而与日本人签订《中日合办汉冶萍借款案》,1915年2月2日,日本趁欧美各国无暇东顾之际,秘密向袁世凯提出了与借款案有相同点的《二十一条》之要求,并逼迫北洋政府承认日本取代德国在华的一切特权,进一步扩大日本在满洲及蒙古的权益。

袁世凯政府与日方谈判20多次。在谈判中中国代表对日本的要求多有抵制。袁世凯政府采取各种办法拖延时间并向社会各界透漏日本之无理要求,以期国际社会干涉此案,并唤起国内民众舆论讨伐日本,国内民众反对《二十一条》的呼声日渐高涨,日本代表提出最后修正案,做出一些小让步。5月1日中国方面提出修正案,仍坚持自己的立场,于是日本政府删削了对中国最为不利的第五号要求。

事后袁世凯说:“我国虽弱,苟侵及我主权,束缚我内政,如第五号所列者,我必誓死力拒。外交部恪守我的指示,坚拒到底,尽了最大之力……经此大难之后,大家务必认此次接受日本要求为奇耻大辱,本卧薪尝胆之精神,做奋发有为之事业。举凡军事、政治、外交、财政,力求刷新,预定计划,定年限,下决心,群策群力,期达目的……希望‘埋头十年,与日本抬头相见”!


可见任何平等的谈判都在炮弹的射程之内,袁世凯在面对这些压力时迎难而上,尽最大努力捍卫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即使军事实力落后也没有软弱一昧的退缩,这一点还是值得我们肯定的。

近些年来一些新的资料表明,条约签订之前袁世凯政府还有另一重压力,当时日本驻华公使日置益向袁世凯面递《二十一条》时曾说:

“彼等(指中国革命党)与政府外之有力日人有密切之关系,除非中国政府给予友谊证明,日本政府不能阻止此辈之扰乱中国”。

袁世凯政府方面因此骂孙中山“将效法吴三桂,引外兵扰乱本国”。二次革命之后,孙文被通缉,逃亡至日本。日本外务省档案馆至今存有一份孙文与日本签订的《中日盟约》。按照《中日盟约》,孙中山甚至承诺把满洲作为日本的特殊地区,承认日本拥有移民和开拓的优先权。

日本以《二十一条》逼迫袁世凯,袁世凯政府与日本周旋,拼命外交之时,流亡海外的黄兴等人都顾全大局,力主暂停反袁活动,一致对外。



当时的确也只有袁世凯能控制住那么多军阀,而绝大多数军阀也是他曾经的部下,袁世凯死后,群龙无首,各种军阀割据势力遍地开花,中国再次迎来大分裂!



许多知名人士和历史学家通过对袁世凯的了解和研究,对袁世凯冷静分析、客观评价,采取了有褒有贬的评价方式。这些评价的共同点是:袁世凯本质上是擅长权术的旧派人物,同时也是爱国者和民族主义者,对中国的近代化做出重要贡献,而他最大的败笔在于称帝。——百科权威

不管袁世凯是以什么原因,在谁都怂恿下称帝,绝大多数还是自己的私心。所以不管什么原因袁世凯称帝这一点是洗不白的!

至于袁世凯这个历史人物我个人还是持正面看待的,退一万步讲袁世凯本人不是亲日派,日方还曾派人暗杀过怹,如果政权落到亲日派的那些人手里,不知道中国又是什么样子了……

感谢阅览,如有不足,烦请指正!

以上部分图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9

袁世凯逼清政府退位的时候,很多人都骂他是曹操,遗老遗少不用说,据冯玉祥说,连北洋军中也有这种议论,当然,他们所说的曹操,主要是,三国演义,上的形象,不过,如果指好运诈术这一点,袁世凯的确有点曹操的味道,只不过曹操玩的是天子,而袁世凯玩的是军人。

10

一代枭雄还是窃国大盗?关于袁世凯的评论,一百多年来从未停止过。

袁世凯出生于清末这个动荡的时期,他在逼迫清帝宣统退位、结束清王朝统治和建立中华民国等方面都出了很大的力气,但他也盗窃了这颗胜利的果实。

他接受了“二十一条”,这等同于他的卖国行为被证实。但回过头想一下:“在晚清这种乱世间生存,谁又能做力挽狂澜,拯救百姓于水火呢?”

发迹于朝鲜的袁世凯

年少时的袁世凯一心想通过科举步入仕途,但两度名落孙山的事实让他选择放弃。到了第三次应举时,敲好碰上清朝的附属国朝鲜突发兵变,他随父亲的好友吴长庆到了朝鲜,这从此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他在平定朝鲜甲申政变中有利地挫败了日军,打击了日本试图登上大陆的野心。在朝鲜的那些年,他的治军之能初露锋芒。后来回国后也受到清廷的重用,被委派到天津小站训练新军,在军事制度方面做出了很多有益的尝试,如清末巡警制度的创立就是中国警察制度近代史化的开始。

戊戌政变中的袁世凯

都说袁世凯的告密使得戊戌变法以失败告终,但在康有为在没有明确袁世凯的立场时,就冒昧将任务安排在袁世凯身上,使得袁世凯了解了计划才有机会告密。

再看看袁世凯的告密动机,袁世凯认为支持光绪帝不现实,他深知以慈禧为首的清廷实力尚存,一时之间还无法撼动,而害怕自己任务暴露受到牵连,才将康有为等人的计划向荣禄告密,他的这一举动只是加重了戊戌变法的后果,并不是导致失败的结果。

签下“二十一条”的袁世凯

这里并没有想为袁世凯开脱的意思,其实从历史诸多细节里面可以看出,袁世凯对“二十一条”也进行了抵触。

在谈判了二十多次之后,日方代表做出了最后的让步,删削了对中国最为不利的第五号要求,而袁世凯迫使日本收回第五号条款,是他做的最大努力。一边是接受条款,一边是随时可能打响的战争,不管怎么选,结局都十分沉重。

幻想“君主立宪制”的袁世凯

由于在推翻清朝统治上所做出的贡献,袁世凯被推举成为民国大总统,到了这里,相信关于袁世凯的评价还是褒奖大于贬责。

但袁世凯却不顾各界的反对,于1915年底宣布接受皇帝尊号,实行帝制。果不其然,这一举动直接遭到李烈钧、蔡锷等南方将领的反对,南方各省也宣布独立。就这样,袁世凯在各界的讨伐声中,因尿毒症发作,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结语

袁世凯出生于地主豪绅,想通过科举步入仕途然后失败,后来在朝鲜通过自己的军事才能得以重用,本来这样子走下去可以做成一个伟人。

但是身处于清末这个乱世,不仅内乱还有外敌,他没有自己的立场,本应该效忠自己的朝廷,但是他结束了清朝的统治。他想自己称帝,但又受困于中华民国的各项约法和列强的摆布无法成功,所以他在正式称帝到他宣布取消帝制帝号都没有正式登基。

他应该算一个可悲的人物,但他在军事、政治、经济、教育方面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