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答案很简单,旧的权力中枢被打倒了,但是新的权力中枢没有建立起来。这个权力中枢,不是名义上的中央政府,而是要比其他地方势力有绝对军事优势的中央政府。辛亥革命之后,革命党人显然是没有那种能够率师北伐,一统江山的军事力量的。这时候袁世凯出来了,他看到了能实现自身权利野心的千载良机,于是一方面逼迫清帝退位,一方面让孙中山把中华民国大总统的位置让出来。于是,袁世凯成了推翻满清,建立共和的大功臣。袁世凯在位时,他在北洋系统内有着绝对的领袖地位,各小弟都服服帖帖,不会有非分之想。但是当袁世凯死后,群龙无首,北洋系统内的小弟们你不服我,我不服你,谁都想当老大统一全国,但谁都没有相较于其他人的绝对优势的军事力量。于是,只得连年混战。其实,连年混战不是最糟糕的,中国的很多朝代,军阀连年混战后会有一个超强的军事力量脱颖而出,最终再度统一中国。比如周朝末年,各地方势力连年征战,最终秦国崛起,统一天下;东汉末年,各军阀争斗不已,最终曹魏政权一家独大,横扫全国。比连年混战更糟糕的是,打了那么多年,民不聊生,还是没有统一的迹象。没有统一就没有稳定,没有稳定就没有发展。北洋军阀相互之间打了那么多年,什么直皖战争、直奉战争、北京政变等等,相互之间还是处于一种微妙的平衡状态,没有一家有绝对的军事优势。所以,如果没有后来国民革命军北伐,北洋军阀混战的局面不知道还要延续多少年。


归根结底,中国是个大国,各地地理条件、民风民俗、经济发展等等相互之间都有着很大的不同,很容易产生地方割据势力。要想避免军阀混战,就必须要有一支强大到能横扫全国的军事力量。而这种军事力量,需要很长时间的培养。在培养成功之前,各军阀之间必然是相互混战的局面。即使是像德国这样的面积远远小于中国的国家,如果不是有普鲁士这样的超强的邦国的崛起,也不可能使德国统一。


这也许就是大国的宿命,毕竟船小才好掉头啊!

最佳贡献者
2

首先要清楚辛亥革命是如何成功地,当时清朝的已经是无力回天,孙中山的作用只是相当于推到了一块牌子,并没有真正实现走向共和,其他地方势力早就有脱离了清朝的统治各自坐大的思想,并且地方势力大多不认同孙中山思想,而是看清楚形势,纷纷改旗易帜,造成了清朝迅速的土崩瓦解。但实际在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控制的势力特别有限,各地各自为政,互相争夺利益,其中以袁世凯的北洋军阀势力最为强大。

下面来说说为什么会陷入军阀混战

1.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王朝的统治,但是由于中国的封建传统深厚以及帝国主义列强插手中国事务,国家的统一、团结和进步受到了严重影响,未能顺利地向资本主义民主制转变。

2.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群龙无首,帝国主义在中国扶植各自的代理人,操纵各派军阀,使中国出现了军阀割据的局面。

3.归根结底,中国是个大国,各地地理条件、民风民俗、经济发展等等相互之间都有着很大的不同,很容易产生地方割据势力。要想避免军阀混战,就必须要有一支强大到能横扫全国的军事力量。而这种军事力量,需要很长时间的培养。在培养成功之前,各军阀之间必然是相互混战的局面

3

1912年民国成立,后来,孙中山将总统职位让给袁世凯,袁世凯先卖国后称帝,引起军阀割据,为什么会出现军阀割据的局面,我觉得有如下几条原因:

(一)首先孙中山先生北伐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推翻了满清二百多年的统治,中国一时之间出现了权利真空,袁世凯见机行事,窃取最高权利,然而却失信于国人,推翻帝制自己又称帝,各地军阀当然不会答应,纷纷宣布独立,出现了割据一方的现象。

二、西方列强和日本为达到对中国“分而治之”的目标,故意支持军阀割据。军阀背后都有列强支持,包括提供借款、出售武器。例如日本支持张作霖,曾短暂支持阎锡山;苏联支持盛世才、冯玉祥;英国支持曹锟、吴佩孚、孙传芳。列强不支持孙中山,他们不愿看到一个统一的中国重新崛起,这不符合他们的长远利益。最好中国军阀割据,四分五裂,这样中国也就永远是他们的殖民地。

三、中央政府权威解体,没有一个统一的领导,从几千年的君权中央集中制,一下子过渡到了无政府主义,导致全国一片混乱。这是军阀趁乱独立和割据的主要原因。

四、财政短绌是中央政府权威解体的一大 原因 ,另一 原因 在于袁世凯卖国、发动内战、称帝,张勋复辟,军人专政,使得中央政府失去所有尊严和信用。无力制定法律、维持秩序和公平。至此地方上的团结和秩序只能由军阀来维持。

五、军阀割据是中国近代的一大悲剧。但军阀并非都像袁世凯那样令人唾骂,张作霖初受日本培植,后成为民族爱国者;冯玉祥则被称为“基督将军”,为坚定爱国者;吴佩孚即为诗人;唐生智几乎完全皈依佛教,以超度的观念补偿他的杀戮。

4

军人崛起,并对中国政局发挥决定性作用,是北京政府时期的最显著的历史现象之一。传统中国社会主流是一个文官指挥武人的体制,清代中后期,随着湘军、淮军等团练武装的建立,绅-军体制被发挥到极致。士绅对于军队拥有绝对的控制权,这一局面在清末新政时期发生了质变。

清末新政时期,编练新军成为核心议题之一。北洋武人集团也在编练新军的过程中迅速崛起,文官逐渐失去对军队的控制。辛亥革命后,南北新军都成为左右南北政局的决定性力量。有学者称辛亥革命后的情况为从绅-军体制到军-绅体制的演变。

辛亥革命后,特别是在袁世凯政府垮台后,军阀混战更加严重。一方面是南北对峙的加剧,另一方面是北洋集团内部内部分化为奉系、直系和皖系,加上一些地方军阀,如山西的阎锡山,全国在缺乏一个有权威的中央政府的前提下,各方势力为争地盘,争财源,相互之间争战不休,而文人集团充当着武人的智囊团体,为战争出谋划策,某种程度上使情况更加雪上加霜。

西方列强和日本在中国推行的代理人战争也是军阀混战的一个重要原因。各个列强都在中国寻找并确定支持的军阀对象,进行军事和财力上的支持,并利用这些军阀来维护自身在中国的利益。

辛亥革命后的军阀混战使得脆弱的民初民主政治不堪一击,北京政府仅仅维持了表面上的统一,地方上不仅人事任免权可以自主决定,财税也大部分截留,军阀混战的历史是近代史上黑暗的一面。

5

辛亥革命的爆发本来就是美国式的,各省纷纷独立,脱离清廷统治,当时也兴起过地方自治,孙中山也主张建立美国式的总统制。

但是,他在把总统位子让给袁世凯的时候,为了限制袁世凯,重新弄了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出来(原来是《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把美式的总统制改为法式的内阁制,其实就是架空袁世凯的权力。

本来,美国式的道路,是各州通过协商,制定出统一的宪法作为根本大法,成为国家权威,权力呢则属于总统。

法国式则是另一条路子,法国大革命推翻了君主制之后,没有通过联合制宪来重建国家权威,而是各党派通过残酷的政治斗争,来角逐最高权力,都自认为代表人民,所以只要掌握了最高权力,人民的利益就实现了。

不是没有宪法,而是宪法太多,根本不把宪法当回事,也就无法形成“法统”,所以,就在革命与复辟中徘徊。

民初的中国走得恰恰是这一条路,无论是袁世凯、国民党还是进步党(这是整合之后的,最初的时候一下子冒出来几百个政党。

其实很多根本不能称之为政党,没有信仰,没有组织,没有纲领,其实就是利益集团,后来通过整合逐渐变为两大党加一个军事强人的格局)。

大家都只顾着权力的争夺,完全忽略了对国家权威的重建,也就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有人说,临时政府不是有个约法吗?

对,但是中国两千年的专制传统,严重缺乏法治传统,从政治家、士绅到平民百姓,都不把那个约法当回事。(其实,孙中山临时修改约法的行为也很儿戏)梁启超说:

“今则非惟政府心目中,未尝有约法存。即全国人心目中,盖皆未尝有约法存也。乃至高谈护法之人,其心目中,亦未尝有约法存也。”

在中国的政治传统之中,法只是统治的工具,只有法制(rule by law)而无法治(rule of law),最高统治者的意志高于法的意志,权力可以超越于法意并创造法意,权力的尊严总是盖过法的尊严。

革命颠覆了传统的王朝统治,却无法改变旧的政治传统。迷信权力、漠视约法成为革命后各派政治势力的共同趋向。

国民党要求实行内阁制,掌控以议会为中心的国家权力,而进步党希望建立总统制,借助袁世凯的势力,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

这些,围绕的都是权力如何分配,而制定一个根本大法却被放到次要的位置了。

所以,民初政治表面上看来非常民主,召开国会,组织内阁,开放党禁,党派林立(从武昌起义到1913年底,新成立的党会有682个,政治团体312个),其实说到底还是各派的权力角逐,无不以宦海弄潮为志趣。

包括国民党,关心的也是权力的扩张,是自己这一党利益的最大化,立宪只不过是实现权力扩张的手段。斗争的结果,就是宋教仁被暗杀(虽然没有证据表明是袁世凯所为,但即使不是杀伯仁者,但伯仁因他而死,却是铁板钉钉的事实),国民党也失去了按照法律程序解决的耐心,直接发动了“二次革命”,结果很快失败。

那么,沿着法国式的这条路往下走,新的集权力与权威于一身的人物就必然会出现,那就是中国的拿破仑——袁世凯。

他一再僭越法治,先是当选正式大总统,并且是终身大总统,接着就解散国民党,解散国会,自己重新拟定约法,把内阁制改成总统制,一步步走向了总统独裁。按说,袁世凯已经做了总统了,为什么还要称帝呢?

因为,他的权威还是不够。

他的几个亲信都是和他一起打天下的,大家都是兄弟,现在成事了,都当了国务总理或者各部总长,袁世凯反而很难控制他们,又不敢动真格的,尤其是那些手握重兵的军头。

当时各地也出现了政权更迭带来的动荡,边疆出现分裂,因为皇帝没有了,效忠的对象没有了,还有外国的渗透。而这个时候,外交也出现了重大问题,就是日本趁着欧洲打一战,发动了对青岛的德军的攻击,取代了德国人的统治,甚至想着借此吞并中国,所以,弄出个《二十一条》。

盛世未成,乱象仍频,袁就迫不及待地称帝,岂有不败之理。袁世凯贸然称帝,就成为他最后的滑铁卢,最终悲剧收场,在一片讨伐声中郁郁而终。

袁世凯死了以后,国家权威陷入持续的危机,各路军阀和政治势力相信的是军事和势力,但枪杆子里所出的只能是权力,而国家权威则来自于“法统”:宪法和国会。

但在军阀和政客横行的时代,所谓法统只是被利用的工具罢了,从1916到1924年,内阁频繁更迭,如同儿戏,南方孙中山也有自己的法统,还有联省自治的省宪,上海各界的民间制宪。

凡此种种乱象,说明袁世凯这个强人去世以后,中国已经四分五裂。

在中央,北洋军阀内部分裂,直系、皖系、奉系,府院之争。中央政权软弱,地方军阀崛起,还曾发生了张勋复辟的闹剧。同时,南北分裂,孙中山在南方发动护法运动等一系列新的革命。

这一时期的最高原则,不是什么法统,而是传统的“有道”还是“无道”。各派势力都假借天道、民意,以有道讨伐无道。

所以,很多关心政治的人非常失望,不再追求、向往法治,而是怀疑法治、轻视法治。法治的权威没有了,那就诉诸于革命,用不断的革命解决前一次革命出现的问题。

所以,后来孙中山把视线转向了苏俄,开始联俄联共,搞国民大革命,北洋军阀时代就终结了。

【“祥说近代史”问答团队】

6

辛亥革命只是在形式上完成了政治革命,在很多方面都没有做好民主共和的准备。

比如在帝国时代,国家是皇帝的,所以不管是文臣武将还是民间人士,都是要效忠于皇帝的,否则就不是正统。

而到了民国时代,人们都很迷茫:我们是要忠于制度?还是忠于国家?忠于长官?

如果制度失灵,国家破碎,长官不法,我们还要忠于他们吗?

德国哲学家说"上帝死了,我就是上帝!

到了民国,各地方大员们都认为“皇帝没了,我就是皇帝,至少我是地方的皇帝。

如果是皇帝就和其它地方长官,包括中央政府是平起平坐的。

这样一来,不尊重中央,建立自己的行政军事系统,抢别人的地盘打仗就成了很合理的事了。

袁世凯在世时,由于他的部下控制了大部分国家区域,他个人还有很高的权威,所以没有人敢随便打仗。

但袁世凯死后,地方的军头就开始骚动了。

在标准的民主国家,军队是属于国家的,不属于党派或单一个人,不参与政治争夺。

而民国时期,还没形成这样的意识,军队基本上都是私家军人,是争夺天下和地盘,或实现个人野心的工具。

7

中国不是再辛亥革命后陷入军阀混战,也不是袁世凯死后才陷入军阀混战,而是肇始于太平天国治乱,成型于东南互保。辛亥革命只不过是揭开了清朝这个天下共主的头衔,督抚的明争暗斗终于浮出水面了。

当初雍正多么信任年羹尧,可是年羹尧真的有造反机会吗?完全没有!因为兵源和军饷都是朝廷提供,年大总督下面还有一大票的巡抚知府要应付,怎么可能造反?

太平天国治乱,曾国藩等人自行练兵筹饷,军阀割据的力量开始形成。

很多人问,当初曾国藩打进南京城,有机会自立当皇帝吗?

当然没有!曾国藩张亮基左宗棠等人为了消除清廷的戒心,一方面在自己的军队中安插重用满人,另一方面故意与其他实权派汉官制造摩擦。他们不想自立门户当军阀,因为唐末的军阀太憋屈,继承人都不由得自己。他们想要进入中枢,和平演变清朝。

后来的两次战争,充分体现了这种督抚离心的趋势。

中法战争,马尾海战失败,因为主官是清流张培伦(张爱玲的祖父)。相反,刘铭传作为台湾巡抚守自己台湾就很成功。

中日战争,海军和陆军各自为政,甚至以邻为壑。当时山东巡抚李秉恒拒绝增援旅顺和威海卫,坐视北洋海军极其要塞被占领。战后,两广水师居然找日本要被俘虏的几条战船。

这两次战争中,你发现清朝根本就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地方督抚只不过谁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宣告自己独立自主而已。

另外一个证据,晚清督抚接到任命后,如果对官职不满,往往会逗留在上海或天津,想办法改变这个任命。

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地方督抚终于不管清廷诏命,宣布东南互保,自顾自与列强媾和。

辛丑条约后,各省自行编练新军,加速了各地分离趋势。

载沣上台后,想要收天下财权兵权于一身,激起了地方督抚的反对和不合作。

地方督抚一开始还是和平演变策略,咨议局上书要求立即立宪。被拒绝后,革命就发生了。

辛亥革命,终于给了地方督抚一个机会,于是他们纷纷宣布独立。自此,军阀割据终于形成。

可笑的是,袁世凯居然认为皇帝威权可以解决各省不尊政令的问题,没想到各省督军先赞成后反对,把老袁推进了粪坑里,成就了他的千古骂名!

更多精彩欢迎关注丹水秋风!

8

其实,其实早在辛亥革命之前,地方军队就有军阀化的倾向,可以说,民国时期的军阀是长时间的积累、演变的过程。

大家知道辛亥革命是从武昌起义开始的,也就是湖北新军,在1909年之前,张之洞一直是湖广总督,而张之洞也是主张督办铁路的人。武昌起义的导火索是清朝收回川汉铁路和鄂汉铁路的路权。

在往前推一点,在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时,张之洞联合李鸿章、袁世凯等人和列强签订《东南互保章程》,形成坐拥东南,死不奉诏的政治局势。

如果你能理清楚这之间的关系,你可能就会发现,武昌起义其实是汉族地主阶级的一次反抗清朝统治者的斗争,因为1911年载沣组织的皇族内阁中,13名国务大臣,其中9名是满族贵族,遭到汉族地主阶级的不满。

如果清廷依然延续慈禧1908死之前重用汉臣的策略,也许就不会有保路运动的发生,因为保运运动触动的不是老百姓的利益,而是那些投资入股的大官僚,大地主,清政府将路权收归国有,就是要了他们的命。慈禧死后,载沣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扳倒袁世凯,虽然袁世凯不是什么好人,但是袁世凯也是汉族地主阶级的标志。

所以,辛亥革命其实是汉族地主阶级控制的武装夺取政权的过程,武昌起义是湖北新军发起的,当时清政府打算编制36镇新军,到辛亥革命前期,已经编制十三镇,北洋就占了六镇,当时南方各省宣布独立响应武昌起义,这些地区是陕西、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福建、陕西、四川、云南、贵州,这些都是新军起义而广西、广东、上海则是民军商团为主。

其中,山西新军后来就是阎锡山的晋系军阀,云南唐继尧形成滇军等,基本上,各地的军阀,都是以新军为主,辛亥革命简直可以说是新军大起义了。

所以,军阀割据早就已经是事实,辛亥革命只是一个标志!

民国的军阀混战,其实就是北洋(中央)军阀和地方军阀、新军阀和老军阀之间的混战!

9

辛亥革命,实质上是地方主义和革命派为了各自目的走在一起的倒清运动,时也势也。

自太平天国运动被镇压以后,南方各省地方保护主义抬头,诸省督抚、巡抚几乎出自曾国藩门下。太平天国虽然失败了,但它对清王朝统治的消极影响远远没有消除。

清王朝虽然还是但是唯一中央政府,但实际上对于南方各自发展、军队逐渐私有化已经难以控制了。之后的40年里,经过洋务运动的洗礼,甲午战争的惨败,八国联军的耻辱,南方已然趋向于各自为政,对清廷不再是唯命是从,暂时没分裂,就是因为当时的国际形势,还是需要清廷中央这么一个对外窗口背锅啊。

到了清末最后十年的立宪改革,中央几乎就是在不断放权给地方,新军各省出钱自己练,每省练1-2镇,这些兵练出来还不是成为地方势力的私军,加上革命党活动越发公开化,而各省又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从而导致了清朝朝摇摇欲坠。

然而到了1910年,四川爆发了保路运动,之后因为清政府将各省铁路权益出卖给外国人,引起了四川、广东、湖南、湖北的群众运动。关于铁路,已经触及到了地方利益,而武昌起义就是在这种大背景下发生的。

辛亥革命最大的特点,就是他的主体虽然是革命党,但实际上在幕后纵容操作的却是各省的督抚们。所以武昌起义枪声一响,南方各省纷纷响应,宣告独立,并且把孙中山等革命党推出去,组建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这一个横空出世的临时政府,实际上就是搭了个台子,大家再一起唱戏,什么实质性的东西都没谈成,共和体制的诸多核心问题无法落实。说到底,就是革命党一厢情愿以为只要大家一团和气,以民主的方式来商量中央政府的组织形式,以及权力运作,就好像欧美国家一样。

然而这可是拥有两千年封建史的中国哎,民主还只是一个响亮的口号,大部分人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而更关心自己的切身利益。你没办法去期望旧时代的人立即就投入新时代的怀抱,毕竟民国临时政府的大小官员、南方军队,原本就是封建清王朝的班底,大家的思想,依然是以前那套称王称霸的价值观。

临时政府在南北和谈之后完成历史人物,看起来袁世凯似乎算是当时影响力最大的政治强人,手握最强的北洋六镇,能镇压群雄,但遗憾的是,他这个人在封建体制下能玩得转,但一旦来一套新的游戏规则,就有些乱套了。

北洋政府在“民主”的影响下,事权都不能做到统一,而中央政府都没办法树立权威,就很难指望各个军头们能够服气,这些家伙趁火打劫,利用辛亥革命,纷纷成立军政府,把地方军政大权揽在手,而当时的体制一片空白,没有理论构架,也没有法理依据,仓促之间的临时约法也无法兼顾,就给了这些人名正言顺“半独立”的名义。

而袁大头虽然是大总统,但这个大总统干得一点脾气都没有,部下虽然勉强听话,但已经出现不团结的苗头,南方诸省听宣不听调,国民党嚷着要搞责任内阁制,让大总统去玩泥巴,这就更让他恼火了。

凡此种种,都间接让地方派不断坐大,袁世凯称帝闹剧后,直接导致了北洋的分裂,随着北洋分裂,军阀割据的局面已经无法挽回,事实上还是缺少一个真正有实力能够力挽狂澜,收地方之权于中央的政治强人,北洋政府光顾着处理各种外交事务,以及党派、议会这些新事物了,政治体制的混乱,让大部分人都无从适应,千头万绪,朝令夕改,政府都没时间做具体的事物。

以上个人见解,阅读如有不适之处,希望立即停止,勿要作妖评论。

10

当时之所以会迅速陷入军阀林立山头的乱局,说到底是缺了袁宫保这样的人。

原本是有袁宫保以一人之力维系,可是他死了之后,手中但凡有一些人马的人就都趁势而起。

北洋那些军阀有几个不是出自老袁麾下?所以,他在位的时候所有人都会对他俯首称臣,至少明面上是这样。

老袁才死那会儿,实际上还没有明确地形成皖、直和奉等系军阀,经历了一段时间之后才分化形成了各系军阀。

拿段祺瑞来说,老袁死了之后,北洋以老段最有声望,所以北洋众推老段去坐老袁的位置。

这时候倘若已经形成了泾渭分明的皖系和直系的话,冯国璋也是有野心的人,他还能坐得住?

老袁死了之后,黎黄陂当了总统,副总统是谁?那就是老冯,可见老冯在北洋的威望和影响也不低。

只是老段实际掌舵北洋政府之后,偏爱用自己麾下的人而排斥老冯等人,这才开始迅速分化。

从而逐渐形成了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和以冯国璋为首的直系,这时候以张作霖为首的奉系应该说还只是雏形。

老冯既然有野心,哪怕是一时之间撼动不了老段的位置,他也会蛰伏着等待一个最好的时机去对付老段。

后来老黎和老段发生了争执,闹得沸沸扬扬,老冯要等的那个机会也就来了。

老冯打着给老段和老黎调停的旗号入京,随后老黎出走,老冯这才坐上了代总统的位置。

只可惜,老冯虽然在京待了一年,但临到头了还是没能把那个让他很不爽的“代”字去掉。

为什么?原因就在于他麾下的曹锟、吴佩孚趁他在京之时,已经发展壮大起来了,老冯管不住他们了。

这个错误并非只有老冯一个人犯了,其实老段也犯了。

老段在和老吴较量的时候为什么会稀稀松松地输给老吴?就是因为皖系不少人为了各自私利已经不再拥护他了。

老段原本手里也有人马,可是1912年之后他就逐渐把人马交给了手下,手下做大了就不服他了。

曹、吴为什么要打老段?

老张为什么要打老吴?

冯换章为什么要倒老吴?

原因其实始终只有一个,那就是为了能够成为北洋政府的掌舵之人!

军阀各自为政,你打我,我打你,你方唱罢我登场,实际上就是为了两个字。

一个是,权。

另一个是,钱。

而导致他们乱哄哄打作一团的根本性原因又在于,当时没有一个强有力的人能够让所有人心悦诚服。

段祺瑞的实力不能让冯、曹、吴、张等人服气,所以才会被他们联起手来打得下野而去。

吴佩孚的实力和处事方式也不能让张作霖、冯换章服气,所以也被张、冯联手打趴。

冯换章掌舵的那段短暂时期自然更不能让张作霖服气,所以才会被老张逼得出走国外。

可是,倘若当时能够有一个像袁宫保那样既有威望,又有枪杆让所有人不得不服气的人存在的话。

那么,军阀乱哄哄打作一团的事也就不会发生了。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