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家天下,天下为一家所有。因此家就是国。现代意义上的国家概念,是民国时期建立的。在这之前是没有国家这个概念的。只有天下的说法。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宾莫非王臣。
是一回事。历史上,君是国的君,国是君的国。忠于君就是忠于国,这是千古不变的理念。但当君昏庸无道、民不聊生时,人们就不再忠于这样的君了,而是通过起义和造反推翻这样的君。
这要分历史上的哪个时期。从"國"字的演变也可看出端倪。
"國"字,有疆域,有代表保卫者的戈,还有人口和土地。而"国"字则突出王居其中且是独一人。
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强调的是忠君爱国,此时的君和国是一回事。所以才有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说法。家天下决定了亿万臣民均属君王的子民。
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君和国还是有区别的。
一,著名的唐朝爱国主义诗人杜甫在他的诗作《春望》中有"国破山河在,城春花木深"的诗句,这里的"国"指的是江山、地域,而不是君王本人。
二,南宋杨州著名守将李庭芝,面对已降元的南宋帝后的劝降,亳不动心!当元军不解发问,他还为谁守城。得到的回答是:我为大宋百姓守将!此时在他心中,国的概念己与君王无关,应是还在抵抗的大宋百姓!
当然多数时侯,忠于君王就是忠于国家。一旦背叛了君王,下场都会很悲。都会背上"忤逆谋反"或"反朝廷叛国"招致满门抄斩的大罪!
我是刀笔传神,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在古代社会,封建王朝实行的是家天下政策,为了便于统治,更为了愚民,便提出了“君”和“国”是一体的,君王代表的就是国家。看上去有些道理,其实这中间有很大不同。“国”是指有土地、人民、主权的政体(古代指诸侯所受封的地域)。“君”是指封建时代指帝王、诸侯等 。“忠君”和“忠国”按字义来看应该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忠国是对所生活的土地及土地上的人民一种发自内心的爱护,特别是当有外敌入侵时,应以国家利益为重,人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明代英宗年间的于谦就是典型的把国家和人民放在首要位置,而君王属于次要位置的代表。当时明英宗朱祁镇执意御驾亲征,酿成了“土木堡之变”,不仅折损了明军约20万的精锐,同时自己居然也被敌军俘虏。直到瓦剌大军一路打到大明都城之时,身为朝廷重臣的于谦先是力排众议阻止南迁,随后又亲自披甲上阵率22万大军抵御外敌。最终坚持到各地勤王军队到来,这才逼退了瓦剌大军保卫了京都。
当时瓦剌大军曾将朱祁镇作为人质搬出来威胁于谦。可于谦却以“社稷为重,君为轻”的大道,联合群臣拥立了一个新皇帝(明代宗朱祁钰),使瓦剌大军彻底断了威胁的念头。由此可见,于谦的确是明朝的大忠臣。只不过,他的这个“忠”却并不是忠于朱祁镇,而是忠于大明朝的江山社稷和人民。但随着瓦剌大军的败退,朱祁镇很快也得到了释放并在几年后发动了“夺门之变”一举夺回了自己的皇位。随后于谦很快便被判定为谋逆大罪问斩。
忠君就是对坐在皇位上的那人一种盲目的忠诚,不管他是贤君还是昏君,明君还是暴君,是傻是呆,都要保持绝对的忠诚。这其实是一种专制制度上的不平等体制,对国家和人民甚至起到相反的作用。这些所谓的君王眼中的“好臣子”,他们只会看皇帝的眼色行事,事事顺从皇帝,会陷害忠良,会贪赃枉法,鱼肉百姓,混淆圣听。他们只是皇帝一人的“忠臣”,而在百姓心目中,他们统一称为“奸臣”。
所以说,在古代一个好的臣子既要爱国爱民,也要忠君。在这两者发生冲突时,国和民是要放在首位的,这才是真正的大忠!
在华夏几千年历史长河中,历代皇帝把国家就变成了自己的私有财产,"忠于君"和"忠于国"在皇帝眼里就是一回事。所以人们总是把“忠君、爱国”放在一起,实际上,忠君跟爱国完全不一样。
忠君是指忠于现任皇帝,不背叛皇帝,不谋朝篡位,不专擅朝政,不通敌叛国,维护皇帝的正统地位,一切为皇帝着想,不忤逆皇帝。
爱国指的是热爱自己的国家,为国家抵御内乱外侵的强敌,选贤任能,提出对国家有利的建设性意见,积极革新,锐意进取,爱护百姓,重视民生,重视教育。对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选官等各方面做出贡献。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历朝历代的大臣们,涌现岀了形色各异的"忠君爱国"思想。比如说诸葛亮、张居正、霍光、王安石等等,这些大臣就是既忠君,又爱国;比如秦桧、魏忠贤、刘瑾等这些大臣就是忠君,但不爱国;比如曹操、桓温、朱荣、高欢、宇文泰等这些大臣就是爱国,但不忠君;象董卓这样的大臣,就是最为突岀的既不忠君也不爱国的代表。
正是因为有了他们这些"忠君爱国"思想的大臣们,才助推了历史的车轮向前发展和朝代的更换,当然在他们之中有的可以名垂千古,被人们永远传颂,有的则永远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遗臭万年。
个人认为不是一回事,君主不代表国家,人民才代表国家,只有当君主的意志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两者才能等同。
两玛事!“君”是个人,忠于“君”是崇拜个人。国”是群体!是忠于整个国家!是吗?
忠于君和忠于国从来都不是一回事儿!
什么是国家,国家要做的是什么?一个国家需要给自己的子民安全感,让他们安居乐业,所以古代文武百官,忠于自己的国家就是希望可以让更多的人生活的幸福安康。
但忠于君就不一样了。
君王分为两种,明君和昏君。如果你是忠于一个明君还好,能实现自己的抱负。如果你的君主是一个昏君呢,那时对于他下达的不符合实际的命令,你是遵从还是不遵从?
所以,历史上的大臣大多都是忠于国,而非忠于君,因为他们知道国家才是王道!
那些大臣们,为了国家可以抛头颅洒热血,为了明君也可以,但是昏君呢?
他们能心甘情愿的为了一个昏庸无道的君王去放弃自己的生命吗?我觉得不能,因为人都有明辨是非的能力,虽说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但是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初心,自己为什么选择当官!
历史上“忠于君"和"忠于国"是一回事吗?
我觉得不是。
只是统治阶级是把君王和江山捆绑销售的,因此无论实际出发点如何,大多数臣子是不敢轻易说“不忠于君”的。
另外一点就是一些架空或废了皇帝的会被史书归为权臣奸相一类,如果从他本人立场来看,也许也是“忠于国,不忠于君”呢?后人又怎么判断他是基于私利还是公义,亦或是二者皆有呢?
忠君:指的是忠于现任皇帝,背叛皇帝,不谋谋朝篡位,不专擅朝政,不通敌叛国,维护皇帝的正统地位,一切为皇帝着想,不忤逆皇帝的意思。
爱国:指的是热爱自己的国家,为国家抵御强敌,选贤任能,提出对国家有利的建设性意见,积极革新,锐意进取。爱护百姓,重视民生。重视文化教育。对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选官等各方面制度做出贡献。图片来源于网络,若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君是国之主,国是君之家。忠于君与忠于国,既不完全对等,也并非直接对立。那么,如何来看待忠于君与忠于国呢?
自世袭制取代禅让制以来,公天下变为了家天下。此后,在分封制和宗法制互为表里的政权组织形式下,家国一体或家国同构的政治体制已然形成。
秦灭六国后,秦始皇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这一套体制所包含的皇帝制度,以皇位世袭的形式,确保了皇族一家对帝国最高权位的合法继承。
在君主专制统治下,皇帝是帝国权力的中心,是一国之主。正所谓“普天之下 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天下几乎成为皇帝的私有财产,从而进一步将家国同体稳固化,有力地巩固了帝国的统一。那么这时候,忠于君和忠于国,几乎是没有区别的。差别在于君主是否着力于江山社稷、国泰民安。君主只有心怀天下,为民着想,才能与国家融为一体。如果君主的利益与天下百姓的利益一致,那么忠于君,便是忠于国。
然而,若君主是自私自利的,甚至是为所欲为的,那么多半会给百姓和国家带来灾难。这时候,忠于君和忠于国便产生了分歧,差别自是显而易见了。
因此,忠于君和忠于国是不同的。忠于君是指对君主本人忠心耿耿,对君主唯命是从,从不欺骗,从不背叛。忠于国,则是指忠于百姓,忠于天下苍生,为国家统一和百姓安居乐业而谋利益。不卖国,不害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