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湘水划界之后,刘备控制了荆州南郡、武陵、零陵三郡。关羽失荆州后,这三郡被东吴孙权全部占据。

刘备以替关羽报仇的名义,讨伐东吴,其真实的战略意图就是打痛东吴,然后在谈判桌上与孙权讨价还价,其目的还是在荆州上。

01

孙刘联盟及荆州利益的争夺

赤壁之战孙刘联盟打败了曹操,主要是孙吴出的力,刘备方面没有实质性的功劳。

但刘备却趁机占领了长沙、桂阳、零陵、武陵南四郡。而孙权仅仅是控制了江夏郡的江南部分,并没有占据多少地盘。

就当时的局势,孙权能够打败曹操,保住了江东,在战略上就取得了重大的胜利,这已经是超出了战役预期,也没有奢望有更大的战役收获。

在之后一年多的时间里,孙刘联盟继续合作,打败驻守南郡的曹仁,占据了荆州南郡。

但时间一久,孙权对于刘备在赤壁之战后获取的利益,就有了觊觎之想。

在刘备取得益州之后,孙权提出要回荆州。在遭到刘备拒绝后,孙权恼羞成怒,派兵进攻关羽把守的荆州五郡。

刘备亲自率领数万大军,从蜀中赶来援助关羽,与孙权对抗。

孙刘联盟彻底破裂,刘备与孙权的决战拉开了序幕。

如果这场战役最终打起来,两败俱伤,曹操就可以坐收渔人之利。

但这种联盟的微妙之处就在于:缓则两斗,急则两和。

曹操趁着孙刘两斗的时机,出兵平定了西凉、关中、汉中,直接威胁着刘备的益州。

面对老窝被抄的局势,刘备无奈,只好做出了妥协,与孙权湘水划界,把长沙、桂阳二郡让给了孙权。刘备仅仅控制了荆州的南郡、武陵、零陵三郡。

之后,关羽坐镇南郡,尽管与孙吴屡有摩擦,但没有大的战役出现,基本还维系着联盟的存在。

汉中之战,刘备打到了“男战女运”的地步。在关羽攻打襄樊时,刘备已经无力支援,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孙吴把荆州全部占领。

汉中之战后,刘备经过战略调整,恢复了一定的军事实力。

此时,曹操已经病逝,曹丕称帝。曹丕面临着核心的问题是完成权力的交接,暂时还不能构成对汉中的威胁。

02

在这个战略机遇期,刘备就发动了夷陵之战,企图夺回荆州。

其战略目的有二:

第一,直接夺回荆州。

第二,打痛孙吴,与孙权讨价还价。

刘备虽然是以替关羽报仇的名义发动的战役,不能否认政治家也会有情感,但必须承认政治家首先考虑的利益。

夷陵之战开始,孙权就派人求和,刘备没有答应。

刘备清楚,就当时的能力,灭掉东吴是不可能的,也不符合唇亡齿寒的联盟利益。

谈判是刘备希望的结果,关键是孙吴能够出啥价码。

孙权兴师动众夺取了荆州,自然不会再让出来。刘备得不到期望的结果,自然不会就此罢兵。

没有史料记载,孙吴能够做出怎样的妥协,但肯定的是没有达到刘备的要求,也就是不想把关羽原来控制的荆州部分,再还给刘备。

外交是战争的延续,没有军事实力做后盾,是没有发言权的。谁也不想把吃到嘴里的肉再吐出来。

那就只有决战,把孙吴打痛,再来谈判。

遗憾的是,夷陵之战,刘备打败了。刘备逃回了白帝城,孙权再次求和,刘备又是在无奈之下同意了。

孙权已经得到了利益,也取得了胜利,但不想跟蜀汉一直对抗下去。否则,对自己不利。

刘备战败了,已经没有跟孙权讨价还价的资本了,不妥协也得妥协。否则,对自己更加不利。

如果孙权也犯浑,乘胜追击,蜀汉就彻底结束了。

因此,从夷陵之战前后,孙刘之间的矛盾和利益冲突来看,刘备发动夷陵之战的真实意图就是为了荆州,这毫无疑问。

至于开始不同意孙吴求和,最后不得已而同意求和,仅仅是为了达到战略目的采取了不同的策略而已。

在战略上,刘备发动夷陵之战没有错误,遗憾的是,战术上刘备犯下了致命的错误。先是轻敌,没有把陆逊放在眼里,之后又弃舟登陆,犯下兵家之大忌,导致战役失败。

刘备发动夷陵之战的战略目的,也最终因为战役失败而泡汤了。




最佳贡献者
2

刘备的战略很简单:他认为自己打这一仗是稳赚不赔的。

首先,夷陵之战的风险可控,即便败了也不会动摇益州本土的统治根基

从理论上说,夷陵之战的风险是可控的。因为即便刘备败了,无非是损兵折将而已,吴军不可能乘胜追击,威胁到益州。毕竟曹丕的大军虎视眈眈,就等着孙刘大战之后收割孙权,吴军就算战胜了蜀军,也只能立即收兵防魏军。

事实上,历史上的夷陵之战,剧情就是这么发展的。当刘备惨败后,吴将徐盛、潘璋等人觉得机不可失,建议陆逊杀向白帝城,活捉了刘备时。陆逊就表示曹丕马上就要杀来了,现在顾不上刘备。此后魏国三路大军果然杀来,孙权赶紧派人向刘备求和。

由此也可以看出,夷陵之战的主动权是掌握在刘备手上的。赢了可以开疆扩土,输了也不会动摇统治根基,这种仗很划算,没理由不去博一把的

第二,孙权当时被魏蜀两面夹击,而刘备没这个问题

夷陵之战前,曹魏的兵力分布是这样的:除了曹真、张郃坐镇雍凉,可以打刘备外,其余的部队都是挨着孙权的。也就是说,如果曹丕当时想打刘备,他就得把部署东线对付孙权的部队,如夏侯尚、曹仁、曹休、张辽等部往西大幅度调动。



很显然,这种大规模的调动,是非常不划算的行为。而且大军一旦西调,孙权还会在东线和中线趁火打劫。

但是曹丕打孙权就不一样了,魏国只需要让曹真抵挡住汉中来军,即可以不顾刘备,就把孙权往死里狠揍。

曹丕的兵力部署“东重西轻”,刘备也是心知肚明。所以他也可以让魏延扼守汉中,自己放手专心揍孙权。

第三,曹丕继位后,魏吴发生了两次小规模的军事摩擦。双方剑拔弩张

公元220年,夏侯惇去世,曹休接任夏侯惇的位置。曹休到任前,孙权派人去江北抢地盘,激怒了曹休。新官上任三把火,曹休直接就烧毁了孙权设在江北的据点。

夏侯惇薨,以休为镇南将军,假节都督诸军事,车驾临送,上乃下舆执手而别。孙权遣将屯历阳,休到,击破之,又别遣兵渡江,烧贼芜湖营数千家。《三国志.曹休传》

东线战场发生摩擦后几个月后,中线的襄阳战场再生摩擦。

公元221年4月,即刘备出兵前的三个月,孙权趁襄阳兵力空虚,就派陈邵去占襄阳。此举让魏国大司马曹仁非常不爽,派军回击孙权,与吴军大打出手,夺回了襄阳。

孙权遣将陈邵据襄阳,诏仁讨之。仁与徐晃攻破邵,遂入襄阳,使将军高迁等徙汉南附化民于汉北。《三国志.曹仁传》


相比之下,刘备和曹丕没这方面的矛盾。

所以说,刘备出兵前,孙权当时是有一点顾此失彼的。曹丕本来就针对他,他还跟曹丕屡屡发生摩擦。这在刘备看来,恰恰就是揍孙权的好时机。(如果不是孙权,换个心理素质差点的人,比如刘禅碰上这种情况,估计早就遣使求饶,双手奉还荆州了)

另外,刘备之所以打东吴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的性格问题

刘备是什么性格?是《三国演义》里面那种动不动就哭鼻子的龟孙模样吗?

不是!他其实是一种老兵性格。用当时彭羕的话说——“(刘备)老革荒悖,可復道邪”。

刘备不是个读书人,他喜欢结交豪侠。关张都是社会热血男儿。相比起孙权有张昭可以团结士人,曹操有荀彧可以团结士人,刘备麾下的关、张、赵都是豪侠出身,黄忠和魏延也出于行伍。

他这种人物性格说白了,就是那种谁要是惹了他,他就要抄家伙跟人干一架的暴脾气!

关羽是他的兄弟,现在被人杀了,他必须要去报仇。如不然,别说队伍不好带,他本人也会睡不着觉。

因为,他就不是那种能目睹兄弟被杀,还能忍气吞声的性格。

关于刘备这种性格,诸葛亮是知道的。所以他在劝刘备不要兴兵伐吴无果后,给刘备提了个意见:只派一员上将即可,不用您亲自去征讨东吴。

应该说,诸葛亮的建议还是有眼光的。他认为蜀吴之战打的是声势战争,以防守反击为目的的去打,教训一下东吴即可,毕竟东吴北面也有曹丕在旁边窥伺,所以蜀汉不需要动员过多国力,而刘备一旦亲征,这个规模就大了,万一有个闪失,那就是最后的家底儿都叮咣五四的没了。

只不过,刘备不听诸葛亮的建议,他认为自己戎马数十年,陆逊算个什么东西?结果就输了个精光。

总的来说,刘备要亲自出征伐吴,是因为当时曹魏的兵力大部分在东吴方向,且刘备出兵伐吴前,孙权和曹丕矛盾不断,承受了两线作战的压力。这种形势下,刘备出兵最好的结果就是逼孙权讲和,吐出荆州。最坏的打算就是退回益州,坐等魏吴火拼。因此从战略上看,刘备伐吴算不算是错误的决定。

然而不幸的是,事态的发展跳出了刘备的剧本。夷陵之战前,曹丕没有给孙权足够的压力,逼孙权向刘备认怂;而刘备在夷陵之战又败的太惨,以至于战后魏吴大打出手时,他连趁火打劫的力气都没了。

如果他没败那么惨,当魏吴开战时,他完全可以趁势要挟孙权,让孙权吐出荆州。这比他亲自跟孙权火拼要划算的多。

3

看待战略一定要从大方向,从全局来看待问题,政治家的思维与普通人的思维是不一样的,是以政治利益为前提考量的,不以个人感情为依据,一个成熟的政治家,一般来说都是冷血和理智的。

任何战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都要随着时局的变化而变化,刘备集团的战略在早期就是诸葛亮的《隆中对》,中期还有庞统的荆州破败论和法正的汉中三策。



诸葛亮的隆中对的主要战略就是:东联孙权,北拒曹操,西吞益州,休养生息,等待时机,待天下有变时,从荆州和益州两路北伐曹魏,必定能统一天下。

庞统的荆州破败论是说:荆州荒芜破败,人才流失殆尽,而且东边有孙权,北边有曹操,难以有大的发展。而益州有户口百万,土地肥沃,物产丰盛,如果能夺取益州,必有大的发展。



法正的汉中三策的主要思想是:曹操平定汉中后,没有乘胜南下进攻巴蜀,说明曹操有内忧牵制,如果我们能积累力量攻打汉中,上可以消灭敌人,兴复汉室,中可以蚕食雍州和凉州,广拓国土,下可以固守险要地势,是持久之计。

把诸葛亮、庞统、法正的战略思想,汇总在一起,就是刘备集团的发展战略。



刘备在公元219年汉中之战击败了曹操,开始采取战略进攻的姿势,拿下汉中后,刘备让刘封、孟达进攻上庸三郡,让关羽进攻襄樊,把汉中、上庸、襄樊三地用线连起来,可以清楚的发现,公元219年刘备的战略就是打通汉水,因为汉中、上庸、襄樊连起来,就是汉水的走向。

回过头再来看刘备在219年拥有的地盘,荆州三郡+益州+汉中+上庸三郡,已经形成长江+汉水的两大战略通道,如果关羽能拿下襄樊,刘备集团与曹魏集团的前线,就维持在汉水一带,刘备是在为日后隆中对的战略进行部署。



可惜关羽没能拿下襄樊,而且孙权偷袭荆州,导致三国之间的重大战略平衡发生变化,原本是吴蜀联合抗曹,结果就成了吴曹暗中勾结打击蜀汉,刘备集团的战略随之发生重大变化。

杀你大将,夺你城池,这放在任何人身上,都是熟不可忍的,何况是刘备,孙权偷袭荆州三郡,杀害刘备集团的头号大将关羽,抢夺了荆州三郡,收降了数万荆州军,及无数基层官员,赋税、粮草等等物资。



尤其重要的是,刘备集团的核心骨干成员,绝大部是荆州籍贯人士,比如诸葛亮、庞统、马良、马谡、蒋琬、费祎、董允、伊籍、刘巴、廖化、刘封、霍峻、向宠、向朗、冯习、傅肜、辅匡、魏延、杨仪、郭攸之等等,一直到蜀汉灭亡 ,荆州籍贯人士仍是蜀汉政权的领导阶层。

可以这么说,蜀汉居统治地位的领导阶层,绝大部分是荆州籍贯人士,现在东吴夺了荆州,蜀汉的统治阶层等于失去祖籍地,沦为无根之水,在当时极其重视乡土观念的情况下,刘备讨伐东吴是一点毛病也没有。



刘备讨伐东吴的目的,不止是为关羽报仇,也不止是为了夺回荆州,而是蜀汉的统治阶层都是荆州籍贯,如果不夺回荆州,蜀汉统治阶层将会人心涣散,人心一旦散了,就会影响刘备的统治,堡垒往往是从内部开始攻破,这才是刘备最需要顾忌的头等大事。

刘备伐吴,除了赵云劝谏过,基本上没有其他人劝谏,包括诸葛亮,因为赵云不是荆州人,没法理解荆州籍蜀汉官员的心情,当时诸葛亮是沉默的,为什么沉默?因为诸葛亮就是支持刘备伐吴的。



荆州不仅仅是以诸葛亮为首的荆州派骨干的籍贯地,而且是诸葛亮隆中对中最重要的战略支点之一,没有荆州,隆中对将成为一纸空文,诸葛亮如果从国家利益考虑,一定是支持刘备伐吴的,又因为诸葛亮的亲哥哥是在东吴为官的,诸葛亮为避嫌不好说话。

毫无疑问的是,诸葛亮是支持刘备伐吴的,而且刘备伐吴在战略上是没有问题的,刘备伐吴有三个目的:



1、为关羽报仇。刘备手下的头号大将被人杀了,刘备能忍受和沉默吗?不能,必须做出回应,就是攻打东吴。

2、夺回荆州。没有荆州,隆中对成为空中楼阁,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况且荆州交通便利,四通八大达,还数万荆州军及大量的基层官员和赋税可以征收。



3、安抚荆州籍贯的内部人员。这是最重要的原因,冷兵器时代,能打胜仗基本上是靠着人员优势达到的,现在蜀汉内部的荆州籍贯的祖居地被人抢走,能坐视不理吗?

另外刘备攻打东吴,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就是战略改变,刘备在关羽被杀 ,荆州被夺后,就失了攻打曹魏的实力与能力,因此刘备改变了战略,将矛头对准东吴,力争能消灭东吴,因为柿子要拿软的掂



因此刘备的战略从以曹魏为最大敌人,改为以孙权为最大敌人,因为曹强孙弱,刘备无法撼动曹魏,只能拿东吴下手,所以刘备要选择先打东吴,有可能的话,能灭亡东吴最好,留给刘备的时间不多了,发动夷陵之战时,刘备已经61岁,这个年龄离去世真的不远了,刘备想在去世前,拿下荆州,消灭东吴,为刘禅留下一份政治遗产

4

刘备执意伐东吴的起因

如果说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是刘备的高光之年,黄忠力斩夏侯渊攻占汉中,刘封、孟达打下上庸,关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刘备晋位汉中王,好事一个接着一个,从胜利走向胜利。

然而,随之而来的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刘备受到的打击接踵而来,先是关羽败走麦城被杀,丢掉荆州,再是刘封、孟达失和,丢掉上庸,老对手曹操也去世,曹丕废帝自立,刘备本想效仿祖上刘邦的汉中王,统一全国的梦想遭受沉重打击。

建安二十六年(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建立蜀汉后,便迫不及待地决定率十万余大军征伐东吴,官方正式理由是为关羽报仇,孙权以陆逊为大都督,假节,领五万兵马拒之。

刘备伐东吴的真实考量

我们都知道,刘备是一个非常冷静成熟的政治家,虽然宽厚仁德讲,义气感情,但绝不会为仅为关羽报仇,便在蜀汉立国未稳的情况下,以举国之力征讨东吴,其实在这背后,刘备有其更深层次的盘算。

第一、曹魏方面收缩防守策略让刘备无后顾之忧。

曹丕以魏代汉,既成定局,曹丕即位后,战略防守,忙于内政,以九品中正制,拉拢中原士族,政权基础得到进一步巩固,同时继续推行屯田制,施实谷帛易市,恢复生产,稳定社会秩序。

曹丕忙于治内,当然无暇打刘备的主意。这一方面使得刘备没有腹背受敌的顾虑,敢于放手与孙权掰一掰手腕;另一方面,曹丕政权日益巩固,深得人心,使刘备有了谋求统一等不起的紧迫感,所以急于讨伐孙权,争取战略主动。

第二、东吴方面徙都武昌让刘备坐立不安。

孙权在吕蒙袭取荆州,夺得刘备统治下的南郡、零陵、武陵三郡后,国土面积和实力暴增。

特别是公元221年四月,孙权自公安徙都干鄂州,以武昌、寻阳、阳新、柴桑、沙羡六县为武昌郡,筑武昌城,大有进一步经营之势,这一举动深深激怒了刘备,这也是刘备七月就急忙发兵的主因,不然不会等到关羽死后,一年多后才发兵讨伐。

同时孙权还与曹丕眉来眼去,俨然有两者联手,再夺益州的味道,更让刘备坐立不安,有被孤立挨揍的感觉。

第三、蜀汉方面三足鼎立不能落到最后的压力。

曹魏得中原之利,老大位置无法撼动,荆州一丢,东吴无论是从国土面积,还是人口规模,经济实力都已经超越刘备的蜀汉集团,此消彼长,刘备已经被排挤到第三,这个非常危险的位子。

柿子捡软的捏,无数次历史证明,最差的那个几乎肯定是首先出局的,所以刘备不得不趁孙权立足未稳,主动出击,争得第二的有利位置。

正因为刘备高瞻远瞩看到了以上三点,所以在诸葛亮、赵云、秦宓,以及吴南郡太守诸葛瑾等人的劝说,甚至东吴请和下,刘备伐吴态度仍异常坚决。

吴南郡太守诸葛瑾写信劝刘备:"陛下以关羽之亲,何如先帝?荆州大小,孰与海内?俱应仇疾,谁当先后?若审此数,易如反掌矣。"

诸葛谨讲的这些大道理,作为政治家,军事家的刘备不可能不懂。

刘备执意伐吴,并不是单单只为关羽报仇,其主要目的,还是压力夺回荆州,保持对东吴的优势,再图中原。

刘备为什么执着于荆州

征伐东吴,夺回荆州,刘备选择的时机虽然很恰当,但对于刘备蜀汉政权现状却不是很乐观。

一是益州刚平定,需要巩固,休养生息;

二是以诸葛亮、赵云为首的一大批文臣武将并不支持对吴作战;

三是法正、黄忠、麋竺、张飞等一批骨干相继去世。

但刘备从战略大局角度考虑,认为不夺回荆州,蜀汉政权就不可能有最后问鼎中原的机会。

刘备对荆州这么执着,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原因,让他觉得荆州太重要了。

其一、荆州是龙兴之地,蜀汉政权的根基。

刘备漂泊了大半生,多为别人打工,46岁还无自己立锥之地,以至有”脾肉之叹“。好不容易等到曹操犯错,联合孙权夺下半个荆州,才有了自己的基业,第一桶金。

荆州可以称作刘备龙兴之地,肯定珍惜得肉疼心疼的,所以在出兵益州时,不忘留下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等大半主力巴巴地守着,生怕别人夺去。

同时,荆州也是英雄豪杰、奇人谋士的重要聚集地,成为刘备夺取益州,治理蜀汉的支柱力量。这些人的根儿,家产,妻儿老小等等还地荆州,如果失去荆州,必然影响荆州集团的稳定,也就动摇了蜀汉政权的执政根基,刘备不得不夺回来。

其二、荆州是战略要地,问鼎中原的基础。

荆州是重要的战略支点,北上可将战线推至宛城,直攻魏都许昌,保持对曹魏的战略攻势,减少汉中的军事压力,东进可顺流直下,让东吴门户大开,无险可守,孙权不得不向刘备示好

诚如《隆中对》所言:“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隆中对》是经刘备和诸葛亮两人反复推敲,充分认证过的共同纲领,也是刘备能匡复汉室,一统中原的最佳选择。失去了荆州,基本上就等于失去了《隆中对》的基础,失去了战略主动,只有被动挨打的份了,刘备不得不夺回来。

其三、荆州是益州屏障,连通中原的门户。

在刘备之前,蜀地也曾短暂存在过一个叫成家的政权,由公孙述建立,前后享国仅12年,终为东汉所灭亡。主要原因就是巴蜀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只能偏安一隅,无法做大做强,最终为中原王朝所灭。

刘备是志在匡扶汉室,统一中原的雄主,自然不甘关起门来做个割据地方的皇帝,如果将荆州拿回手中,将荆、益两州联成一片,一则使得孙权的地盘大大消弱,只能退回到江东一带发展,二则让蜀汉政权跳出了地方偏安小王朝的定式思维,与中原经济文化联系也更紧密

毕竟统一中原,荆州集团愿望更迫切,益州集团则太安逸,在那时益州本土派对中原的归属感相对不那么强烈,夺回荆州,方可使蜀汉政权始终保持一统中原的雄心与可能。

所以从以上分析,刘备伐吴其实是在下一盘更大的棋。

夺回荆州的战略动机是正确的,征伐时间也没问题,只是由于庞统、法正等谋士的过早离世,无谋可参,又加之刘备救胜心切,遇到陆逊这样的强劲敌手,才有夷陵之败,不然历史真得重新改写了。

以业余视角品读历史,用淡泊心态谈笑古今,掌心读历史欢迎各位看官继续关注点评!

5

刘备征讨东吴,表面上是为了给关羽报仇,实际上是是他野心膨胀的一次体现。也正因为征讨东吴失败,蜀汉的局面陷入被动,再无争夺天下的可能。

在征讨东吴之前,蜀汉的势力达到了巅峰,一方面,刘备对魏取得了汉中之战的胜利,占据了汉中,另一方面,关羽拿下襄阳樊城,威震华夏,甚至一度逼得老曹操要迁都。

如果说蜀汉本身实力强大,取得这样耀眼的战绩那是一件好事。但实际上,论综合国力,蜀汉一直都是三国里面最薄弱的一个。这时候的蜀汉表面风光,实际上外强中干,稍有差池就将万劫不复。

本来刘备打汉中之战的时候,关羽是在镇守荆州,本来东吴就对这个借走的荆州念念不忘,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将军镇守,关羽就是这个将军。关羽这个人对待士大夫十分骄傲,蜀国内部很多官员比如糜芳等人很不喜欢,对我他还拒绝过孙权的求亲,如果不希望自己女儿嫁给孙权儿子,完全可以找个婉转理由拒绝,但是关羽却辱骂来提亲的使者,引发孙权愤恨。所以让关羽守荆州其实并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而刘备那边占据汉中,不少将军都立了战功,关羽这边有点坐不住了,于是他进攻襄樊,正好可以跟刘备呼应,也来展示一下自己的力量。不得不说关羽的确厉害,他的确做到了,甚至连曹操都害怕了。不过这时候最担心的还不是曹魏,而是东吴。本来东吴势力是老二,现在刘备如此膨胀,真的曹魏顶不住,那接下来是不是就要对付东吴了。东吴想到这一点,曹魏也想到了,于是魏吴联手了。本来蜀国底子就薄,如何能够应对两国的联合。一方面关羽在对付曹魏,而后方东吴吕蒙直接去拿荆州,偏偏糜芳等守将早就对关羽不满,直接投降了,关羽匆忙赶回来救助。而且吕蒙是个厉害人物,根据《资治通鉴》记载,吕蒙很会攻心,他故意善待关羽部下的妻子亲人,搞得关羽部下无心恋战,很快,人心涣散的关羽军队被击败,而关羽也在突围中获擒被杀。

吴蜀本来是联盟关系,关羽又是刘备的义弟,吴国斩杀关羽明显就是准备撕破脸的节奏。刘备一方面气愤吴国不给自己面子,另一方面吴国这么做明显就是不想让蜀国好过。毕竟就在不久之前,蜀汉还是如日中天,逼得曹操要迁都,如果不是吴国背后搞这一下子,说不定蜀汉就能一步登天了。

这事也引发了刘备的反思,对于吴国这样的盟友,真的有必要维持下去吗。当时由于占据汉中,蜀国的势力膨胀许多,但从兵力上看,并不比吴国差多少,而且士气高昂。如果这时候能够一举打服吴国,那以后就可以专心对付魏国,那是不是可以一劳永逸呢。虽然此举比较冒险,但是一旦成功,收获也是巨大的。

于是刘备要攻打吴国,这样虽然冒险,但是像吴国这样的盟友有若如无,不打它以后还会给自己添乱,到时候麻烦比用处还多。而且就当时情况来看,刘备打赢东吴的可能还是比较大的。

不过没想到,东吴出了一个陆逊,这是一个不怎么按常理出牌的家伙,他完全粉碎了刘备进攻的意图,而刘备这边呢,表面上看优势挺大,实际上劣势也很明显,他已经没有杰出将领可用了,关羽张飞已经被杀,黄忠老死,赵云因为反对出征没有被重用,马超历来不被刘备看好,魏延则镇守汉中,所以跟在刘备身边的并没有杰出将领,无人能跟陆逊抗衡。最后以刘备的惨败结束了这场战役,史称夷陵之战。

这一战可以说把蜀汉彻底打回了原型,打完不多久,刘备可能因为这次惨败着急上火,就病死了。试想一下,如果刘备打赢了,说不定他还能多活几年,到时候蜀汉的力量才能真正说得上强大,还真有跟曹魏争夺天下的资格了。只可惜,人算不如天算,似乎老天就不想让刘备赢。

刘备出征东吴,为关羽报仇应该只是很小一部分原因,关键是他想赌一把,只不过他赌输了。

[害羞][害羞]继续推荐四大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