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水划界之后,刘备控制了荆州南郡、武陵、零陵三郡。关羽失荆州后,这三郡被东吴孙权全部占据。
刘备以替关羽报仇的名义,讨伐东吴,其真实的战略意图就是打痛东吴,然后在谈判桌上与孙权讨价还价,其目的还是在荆州上。
01
孙刘联盟及荆州利益的争夺
赤壁之战孙刘联盟打败了曹操,主要是孙吴出的力,刘备方面没有实质性的功劳。
但刘备却趁机占领了长沙、桂阳、零陵、武陵南四郡。而孙权仅仅是控制了江夏郡的江南部分,并没有占据多少地盘。
就当时的局势,孙权能够打败曹操,保住了江东,在战略上就取得了重大的胜利,这已经是超出了战役预期,也没有奢望有更大的战役收获。
在之后一年多的时间里,孙刘联盟继续合作,打败驻守南郡的曹仁,占据了荆州南郡。
但时间一久,孙权对于刘备在赤壁之战后获取的利益,就有了觊觎之想。
在刘备取得益州之后,孙权提出要回荆州。在遭到刘备拒绝后,孙权恼羞成怒,派兵进攻关羽把守的荆州五郡。
刘备亲自率领数万大军,从蜀中赶来援助关羽,与孙权对抗。
孙刘联盟彻底破裂,刘备与孙权的决战拉开了序幕。
如果这场战役最终打起来,两败俱伤,曹操就可以坐收渔人之利。
但这种联盟的微妙之处就在于:缓则两斗,急则两和。
曹操趁着孙刘两斗的时机,出兵平定了西凉、关中、汉中,直接威胁着刘备的益州。
面对老窝被抄的局势,刘备无奈,只好做出了妥协,与孙权湘水划界,把长沙、桂阳二郡让给了孙权。刘备仅仅控制了荆州的南郡、武陵、零陵三郡。
之后,关羽坐镇南郡,尽管与孙吴屡有摩擦,但没有大的战役出现,基本还维系着联盟的存在。
汉中之战,刘备打到了“男战女运”的地步。在关羽攻打襄樊时,刘备已经无力支援,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孙吴把荆州全部占领。
汉中之战后,刘备经过战略调整,恢复了一定的军事实力。
此时,曹操已经病逝,曹丕称帝。曹丕面临着核心的问题是完成权力的交接,暂时还不能构成对汉中的威胁。
02
在这个战略机遇期,刘备就发动了夷陵之战,企图夺回荆州。
其战略目的有二:
第一,直接夺回荆州。
第二,打痛孙吴,与孙权讨价还价。
刘备虽然是以替关羽报仇的名义发动的战役,不能否认政治家也会有情感,但必须承认政治家首先考虑的利益。
夷陵之战开始,孙权就派人求和,刘备没有答应。
刘备清楚,就当时的能力,灭掉东吴是不可能的,也不符合唇亡齿寒的联盟利益。
谈判是刘备希望的结果,关键是孙吴能够出啥价码。
孙权兴师动众夺取了荆州,自然不会再让出来。刘备得不到期望的结果,自然不会就此罢兵。
没有史料记载,孙吴能够做出怎样的妥协,但肯定的是没有达到刘备的要求,也就是不想把关羽原来控制的荆州部分,再还给刘备。
外交是战争的延续,没有军事实力做后盾,是没有发言权的。谁也不想把吃到嘴里的肉再吐出来。
那就只有决战,把孙吴打痛,再来谈判。
遗憾的是,夷陵之战,刘备打败了。刘备逃回了白帝城,孙权再次求和,刘备又是在无奈之下同意了。
孙权已经得到了利益,也取得了胜利,但不想跟蜀汉一直对抗下去。否则,对自己不利。
刘备战败了,已经没有跟孙权讨价还价的资本了,不妥协也得妥协。否则,对自己更加不利。
如果孙权也犯浑,乘胜追击,蜀汉就彻底结束了。
因此,从夷陵之战前后,孙刘之间的矛盾和利益冲突来看,刘备发动夷陵之战的真实意图就是为了荆州,这毫无疑问。
至于开始不同意孙吴求和,最后不得已而同意求和,仅仅是为了达到战略目的采取了不同的策略而已。
在战略上,刘备发动夷陵之战没有错误,遗憾的是,战术上刘备犯下了致命的错误。先是轻敌,没有把陆逊放在眼里,之后又弃舟登陆,犯下兵家之大忌,导致战役失败。
刘备发动夷陵之战的战略目的,也最终因为战役失败而泡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