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这句话出自<<孙子兵法 九变篇>>其意思是说,将领远征在外可以应急作战,不必事先请战或等待君主的命令再出战。在通信不发达的古代,很多有名的将领都说过这句话,或者没有说,而事实上这样做了。今天我给大家介绍一位汉代的大将赵充国将军。
赵充过国的原话是这样讲的:“为将任兵在外,便宜有守,以安国家”。大概意思就是我在军中便宜处事,以安国家为重。赵充国一直在西北作战,了解敌情,有着丰富的作战经验。公元前61年大汉政府派义渠安国出使西域,由于义渠安国不了解现实情况,且不懂于诸羌交往的套路。一上来就召集三十多个部落首领,并主观的认为他们都要叛逆,自作主张的把他们全部斩首。于是诸羌各部非常的震恐,联合起来攻击义渠安国,汉政府损失惨重。义渠安国退守到令居向汉帝国求救。这时年七十的赵充国主动请缨,并说出了百闻不如一见名言。

赵充国到达前线以后。加急部署军事防御并离间羌族各部落,并侦探他们的预谋。采用恩威并施的策略,召招降一些被先零胁迫的羌人部落,瓦解羌军。赵充国突然攻击羌人部落,由于羌人戒备松懈,忽见大军,仓皇逃跑 赵充国命汉军缓慢追击,此战,招降斩杀羌人五百余人,羌人损失牲畜十万余头,车4000余辆,羌族投降一万多人。后赵充国联合破羌将军辛武贤,强弩将军许延寿,合兵攻击先零。重破先零。先零首领被诸羌击杀。汉军大获全胜。


赵充国晚年请求退休,在家中,只要朝廷有需要,仍然给朝廷提出合理的建议。公元前52年,赵充国去世,享年86岁,谥号壮侯。去世后,把他的肖像挂于未央宫麒麟阁中,为“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他的孙子赵钦娶了敬武公主。

最佳贡献者
2

这句话出自于孙武《孙子兵法·九变篇》:“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讲述的是这样的一个故事:春秋时期吴王对于孙武所写的孙子十三篇心存疑惑,首先应用于宫女练兵,三令五申之后,吴王的两个爱妃带着300宫女仍然在嬉笑玩闹,苏武要斩杀为首的两位吴王妃子,吴王要求赦免,孙武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坚决斩杀了那两位妃子,严肃军纪。

此后,“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广泛应用于领军在外的将领战场作战,先斩后奏的代名词,因为胜败就在瞬间,如果事事请命,这个将军也就是一个木偶而已。将军之所以能够成为将军,除了作战勇猛,奋勇争先以外,比普通的士兵多了经验与判断力,这是能否成为将军的必要因素。晴空举两位将军说明:

关云长大意失荆州

刘备入主成都以后,令诸葛亮入蜀,关羽被委以重任独自镇守荆州,以稳妥为上。孙权为拉近孙刘联盟关系,派使者为自己的儿子求娶关羽的女儿,关羽过于自傲,当面斥责“虎女焉能配犬子!”令孙权大失颜面,孙刘关系一时间变得极度紧张,而关羽并不自知。

关羽竟然还想北上与曹仁争锋,不顾属下劝阻,道出了那一句千古名言“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毅然决然出兵襄樊。没错,水淹七军很牛逼,殊不知东吴心生怨恨趁虚而入,吕蒙白衣渡江,一举拿下荆州,最后被逼败走麦城身亡。

关二爷是一位骄傲的猛将,虽然有着丰富的战场厮杀经验,成为镇守一方的大将,轻看东吴阵营,失去了冷静的判断力,最终仍然躲不过骄兵必败的下场。

岳飞精忠报国抱憾屈死

南宋高宗时期抗金名将岳飞二十岁前从军,先后参与、指挥大小战斗数百次,是南宋朝廷抗金的主战派,先后三次北伐,收复六郡,在郾城、颍昌大败金军,进军朱仙镇。这就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试问在战场上如果事事都要询问贪图享乐的宋高宗,岳飞还能够势如破竹,带着岳家军打得金兵闻风丧胆吗?

可惜宋高宗赵构和宰相秦桧享受高高在上的权势已久,担心迎回二帝地位不保,只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字牌”催令班师。在当时,岳飞的部下曾劝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担心一旦回朝,此前收复的失地将重新沦陷,全部努力功亏一篑。

岳飞的忠心让他不能违抗圣命,只能遗憾回朝接受宋高宗的议和安排,在宋金议和过程中,岳飞遭受秦桧、张俊等人诬陷入狱。最后以莫须有的罪名,与长子岳云、部将张宪一同遇害,留下了《满江红·怒发冲冠》名垂青史!

岳元帅不单单是一位猛将,还是一位统筹大局、治军有方的智帅,连连收复失地,旗下的岳家军也令敌军闻者色变。今人多说以为岳飞当初太过愚忠,以至惨遭被害。

总结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这句话在不同情境与时机下,为将着应该理性判断,把它当做一种准则,但凡贤明的君主,对于领兵在外的将领都不至于过多的干涉,给予相对的自主权,也是对忠心耿耿的大将的信任。君主昏庸,可以忠于百姓,忠于国家。

而我们不得不相信那句至理名言:骄兵必败,为将者需要有冷静的头脑,理性的思考分析局势,不能够自以为是,自负盛名,轻视敌人。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所带来的胜负,很大程度在于为将者对于局势的判断正确与否。


朋友们对于以上的回答还满意吗?满意请点个赞??@晴空莽莽 与您分享更多历史文化。您还有更好的例子吗?欢迎留言讨论补充。

3

好像是个汉代周亚夫手下一个都尉说的,文景帝要进门,守卫军门的都尉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接着去找周亚夫亲自来迎接,皇帝当然高兴。 所谓的“君命”看什么事情了,要是大事,谁敢不受,试试!早晚就是死!

4

这句话,出自《孙子兵法》,具体没有特指某位将军,为了解释清楚,我们举一个例子。

北宋著名宦官童贯,就有一次“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现实案例。北宋年间,统兵的宦官很多,比如李宪,童贯就曾在李宪门下。

由于童贯有统兵才能,并且十分熟悉军队将帅,在蔡京的帮助下,童贯作为监军,出兵西夏青唐,收复四州。宋军出兵十万,王厚为统帅,童贯为监军,别看童贯只是负责监督,实际上军权就掌握在他的手中。

宋徽宗我们都清楚,只知道鱼虫花草,艺术造诣很高,但着实是个昏庸的皇帝,并且十分迷信。大军行至湟州,而皇宫中突然失火,宋徽宗以为是出兵惹得不吉利,急忙派人下令,让童贯撤兵。

大军已经开拔,任务尚未完成,岂能说撤就撤,童贯接到旨意,打开观看,看后面无表情,直接放进了靴子里。统帅王厚赶忙问什么事情,童贯回道:“上趣成功耳。”

意思就是,皇帝希望我们马到成功,接着童贯命令军队继续前进。童贯明显是说了谎,他一人独自承担了所有的责任,所以此战必须取胜,否则他项上人头可能会不保。

不负所望,宋军大破敌人,收复四州,回去之后宋徽宗也没有责怪童贯,并擢升为襄州观察使、景福殿使等职务。铁血宦官童贯,身材高大,常年统兵在外,杀伐之气慎重,但也为大宋立下赫赫战功,北宋六贼之中,唯独童贯在后世的印象中相对好一些。

5

公元前154年,以吴王刘濞为首爆发了“七国之乱”。汉景帝授周亚夫太尉官职,命令他率军迎击叛军。

周亚夫统军后,稍事修整,立刻秘密出击,大军经蓝田,出武关,直抵洛阳,然后攻入荥阳的武库,行动迅速而隐蔽,犹如神兵天将般出现在前线,使叛军大为震惊。周亚夫知道自己虽然现师有名,但兵力寡弱,与叛军硬拼难以取胜,于是决定聚兵河防,长期坚守,待挫敌锐气再作打算。

此时,吴楚叛军正在猛攻梁国,梁国危在旦夕,梁王(汉景帝的亲弟弟)数次派使者到周亚夫处请求援兵,周亚夫都佯作不不理地拒绝了。在拒不出兵的同时,为了寻求更好的决战态势,周亚夫派出一支轻骑兵,直趋东北,占领了昌邑,然后筑起一道防线,加强了防御的纵深,以利于长期坚守。

梁孝王多次向周亚夫求救不成,恼羞成怒,转而上书景帝,请景帝下圣旨逼迫周亚夫离开现在的防御阵地,前去解梁国之围,汉景帝碍于亲兄弟的情分,不得已,只好下旨,令周亚夫速速发兵前去解梁国之围。

汉景帝的使者来到周亚夫的兵营后,高声宣读了圣旨,然而周亚夫只将圣旨接下,丝毫未有发兵救援的意思,使者气恼地质问道:“周亚夫,你敢抗旨吗?”

周亚夫恭谨地答:“不敢。”

“那你为什么还不快发兵救梁呢?”

周亚夫从容不迫地说:“陛下命我率军抗敌,给我的是指挥权,而军队如何调配,则应视战场上的具体情况来决定,梁国所处的危急情况我是知道的,梁国尚有5万守军,粮草也充足,不出大错,应该再坚持10日,我大军虽然士气高昂,但远道而来,军力疲惫,且敌军强大,不宜决战,故此行行休整,待寻得良机后,再行出击。”

使者不满地说:“难道圣命你都可以置之不理吗?”

周亚夫决然地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请圣上明鉴。”

使者见周亚夫死不出兵,只好回去复命了。

周亚夫乘叛军疏于防范的当儿,调动一支精兵切断了叛军的粮道,焚烧了叛军的粮秣,叛军失去了粮草,这才心中恐慌,感到了周亚夫统军的厉害,叛军失去了粮草,不能持久,只能速战速决,于是便调回头来,要与周亚夫的军队战一死战。

此时,周亚夫已经数次调动了敌人,赢得了战争的主动权,他深知此时叛军狗急跳墙,要做因兽之斗,于是坚持不与交锋,避不出战,数日之后,使得吴楚叛军欲战不能,欲走不甘,周亚夫便巧妙地利用敌军粮草短缺,军心不稳的弱点,多次派出轻骑兵于夜间对叛军进行袭扰,使得叛军士气低落,斗志尽丧。

周亚夫见决战的时机已到,便命自己的部队造成编制混乱,防御松弛的假象,引诱叛军进攻,吴楚联军的统帅早就急于进攻,但一直苦于没有机会,现在忽然看到机会来了,便整顿军马,乘夜间杀了过来,企图一举奠定胜局。

周亚夫知道自己的大宫原本设在营西北,而叛军却虚张声势地向营地东南进攻,肯定是声东击西的之计,于是便不动声色地将精兵埋伏在营西北,而以老弱病残在营东南顽强地进行抵抗,吴楚联军的统帅见营东南烟尘滚滚,两军将士都在全力搏杀,以为周亚夫中计,于是突出奇兵,杀往中军大营里来,谁承想,叛军的行踪犹如飞蛾投火,被周亚夫的伏兵候个正着,一时间万箭齐发,杀声四起,叛军立刻陷入了重围。

叛军原本斗志已丧,再加上粮草不足,浑身乏力,如今又陷入重围,根本无心恋战,只想夺路突围,于是各自求生,队形大乱,有的在阵内互相残杀起来,经一夜激战,吴楚联军遭受到毁灭性的重创,楚王刘濞见大势已去,只好拔剑自杀了。

梁国之围遂解。

6

周亚夫,汉景帝命令他出潼关解救代地的叛军包围的藩王,回复皇帝的说法。

7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或“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都是由《孙子兵法·九变篇》的“君命有所不受”而来。《孙子兵法·九变篇》讲的是战场上的变通。将帅是君主使命的执行者,在战场上完成君主的使命是最高职责。而战场上的情况多种多样,而且一直处在变化状态,这就要求将帅要灵活机智地处理各种问题。这些战场的上的情形,君主并不十分清楚,所以对君主作出的不合乎战场情势,将陷己军于被动的命令,将帅可以不接受。“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或“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都是对“君命有所不受”的通俗化释说。强调了“在外”“在军”与在朝堂上的不同。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零三回:孔明曰:“彼本无战心,所以请战者,以示武于众耳。岂不闻‘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安有千里而请战者乎?此乃司马懿因将士忿怒,故借曹睿之意,以制众人。今又播传此言,懈待我军心也。”也作“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或“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资治通鉴·周纪·周赧王五十七年》:“公子行,侯生曰:‘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有如晋鄙合符而不授兵,复请之,则事危矣。……’”《史记·魏公子列传》:“公子行,侯生曰:‘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以便国家。……’”

8

出自《孙子兵法·九变篇》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喜欢军事的人应该都知道这句话,可是这句话实践起来有点难度,想想岳飞岳元帅,在朱仙镇岳家军准备一鼓作气收复河山,结果宋高宗赵构十二道金牌,命令岳飞撤军,至此北伐功亏一篑。

扩展资料:

案例哥舒翰

唐代诗人歌颂得最多的将军,哥舒翰了,比如“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君不能学哥舒,横行青海夜带刀”等等,可见哥舒翰在人们心中的形象。

话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安禄山派兵攻打潼关。唐玄宗在高仙芝、封常清战败被赐死之后,启用年事已高的哥舒翰。当时哥舒翰20万的军队里都是未曾打过仗的新兵蛋子,而关外则是崔乾佑的13万精兵。精通兵法的哥舒翰自知劣势所在,所以一边跟敌人打消耗战,一边趁机在城中锻炼新兵。

而崔乾佑也不傻,他知道自己名不正言不顺,且一路打来烧杀抢掠,民心尽失。如果僵持下去,自己必然兵败。因此他故意放些老弱残兵引诱哥舒翰出战。哥舒翰何许人也,此等雕虫小技自然瞒不过他。

但是军事门外汉唐玄宗和杨国忠却上当了,于是下令哥舒翰主动出击。没办法,圣旨比天大,无奈的哥舒翰只能出兵,结果中了崔乾佑的埋伏,加上新兵心理素质又不过关,一发现中了埋伏就溃不成军。一代名将哥舒翰,因为唐玄宗的瞎指挥,被安禄山俘虏。

9

是汉文帝时的大将周亚夫在平七王之乱时,汉文帝去军营视察,但是军营的士兵都不听文帝的号令,反而文帝要听从军营里的军令,文帝的侍从很不爽,当面诘问周亚夫。于是周亚夫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10

这话,很多将军都说过。最有名可能是西汉陈汤吧,他还有另一句耳熟能详的名言:“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汤上疏曰“臣闻天下之大义,当混为一,昔有康、虞,今有强汉。匈奴呼韩邪单于已称北藩,唯郅支单于叛逆,未伏其辜,大夏之西,以为强汉不能臣也。郅支单于惨毒行于民,大恶通于天。臣延寿、臣汤将义兵,行天诛,赖陛下神灵,阴阳并应,天气精明,陷陈克敌,斩郅支首及名王以下。宜县头槁街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天子下诏曰:“匈奴郅支单于背畔礼义,留杀汉使者、吏士,甚逆道理,朕岂忘之哉!所以优游而不征者,重协师众,劳将帅,故隐忍而未有发也。今汤睹便宜,乘时利,擅兴师矫制而征之。赖天地宗庙之灵,诛讨郅支单于,斩获其首,及阏氏、贵人、名王以下千数。虽逾义干法,内不烦一夫之役,不开府库之臧,因敌之粮以赡军用,立功万里之外,威震百蛮,名显四海。为国除贼,兵革之原息,边竟得以安。然犹不免死亡之患,罪当在于奉宪,朕甚闵之!其赦汤罪,勿治。”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