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崖山之后再无中华,又称"崖山之后无华夏" 。对于这句话如何理解?在回答之前,首先。应该了解史上最为悲壮的,导致赵宋王朝终结,元朝一统华夏的崖山之战。

崖山海战是南宋末年宋元的最后一次战役。南宋德祐二年,元朝大军渡过长江天险,攻破临安,5岁的小皇帝宋恭帝被元朝人生擒活捉。但南宋的一批文武大臣拥戴年方七岁的南宋益王赵罡,在福州继位称帝,史称宋端宗。

祥兴元年,宋端宗又意外溺水而亡,他的弟弟、7岁的赵昺登基,史称宋少帝。为了躲避元朝大军的攻击,南宋君臣在陆地已经没有立足之处,被迫带领剩余的人马乘船出海,退守广东崖山。元朝大军很快追踪而至,对南宋船队发起猛攻。祥兴二年正月,打响了事关 南宋兴亡的最后一战,崖山海战。

祥兴二年二月初六,南宋水师全线崩溃,土崩瓦解。大臣陆秀夫背负宋少帝跳海殉国,南宋至此灭亡。

在崖山海战中,有一个陈姓水兵侥幸脱逃,回到了扬州老家,从此隐居乡间,他的外孙子朱重八,就是那位名震天下的明太祖朱元璋,崖山海战80多年后的洪武元年,他推翻了元朝建立大明。

历史就是充满了喜剧性,元朝统治者做梦也想不到一个崖山海战脱逃的水兵后代,会成了推翻其统治的大明皇帝。

由此 可见 ”崖山之后再无中华" 指的并非没有中华而是另有所指。这句话与"明亡之后无华夏"一句并列,是一种汉奸殖民文化和网络论调 。该论调主张者认为随着宋亡的崖山海战,传统的汉民族政权首次完全被北方游牧民族王朝所完全取代,并认为华夏文化在经历蒙元灭宋后发生严重的断层,古典中华文化遭到了摧残。特别是日本侵华时期,汉奸殖民文化,大东亚共荣文化的宣传,中华文化已经不复存在。这种论调更是甚嚣尘上。

改革开放后,一些亲美媚外的所谓精英又重拾老调,诋毁中华文化,丑化中国人。许多电影,小说,等等都把丑化歪曲中国的历史文化,乃至现实,当成谄媚西方,获取奖赏,到国外拿奖的捷径。他们为了给自己的所作所为披上历史的合法的外衣,把崖山之后,再无中华。搬了出来,似乎我们仍然生活在元朝,日本人的统治之下!因此,习主席提出来要坚持文化自信,这就是对这个问题的回答!

最佳贡献者
2

此乃别有用心之人牵强附会断章取义之说。“崖山之后无中华,明亡之后无中国。”这句诗是民风相传的两句诗,具体出处已经无法考究,但是这句话却是民间用来激发全体中国人对国破家亡的悲愤之情,用来反对外国侵略者对中华文明的摧残。中华民族以文化固国本,以礼仪化万民。中华文化渊远流长,四海幕风。后来这两句诗被日本用来迷惑中国人心,日本是想借此用来炮制中华文明的传承已从中国转到日本。提出了大东亚共荣圈,因为整个东亚都是中华文化的文明群体,他想借此达到其国内政治不可告人的目的。我们一定要警惕。

3

都说“崖山之后再无中华”,是有一个故事说开的。南宋末年,元朝蒙古百万铁骑一路南下,势如破竹,一胜千里,襄阳城之战,双方始终对垒僵持,各有胜负。

钓鱼城一战,蒙古大汗蒙哥不幸战死。蒙哥死后,南宋以为看到了一点希望,殊不知随着而来的是必烈继位成了大汗,是另一个更为恐怖厉害的角色。忽必烈再次挥军南下,熟悉南宋战法的南宋降将张弘范带领元军,一路向前,抵抗了十几年的襄阳城彻底沦陷,长江以北屏障全无,元军前后夹击,直逼南宋,剩下最后的城池临安。

战至崖山一带,南宋重臣陆秀夫眼见南宋,再无盼望,躬身背着南宋当时最后的小皇帝,与满朝文武百官、宫人眷属、十万南宋百姓一起,决然、毅然,壮烈投海,以身殉国。

崖山之战,是元朝给予流亡的南宋最后一击。这最后一战,南宋最后的班底与统治,一起成为历史的殉难者。

陆秀夫背着小皇帝的纵身一跃、十万流亡百姓的誓死一跳,用汉族顶天立地的民族文化气节,告诉着外来侵略者,以身殉国可以,当亡国奴休想。

数日,崖山海域,无数宋人尸体,飘满海面,惨状无比,惨不忍睹,凄惨惨,悲戚戚。

蒙古人用铁骑建立了元朝。

元朝建立,民族落后,没有文化支持,人分四等,南宋遗民成为最下等百姓。这个落后的民族驾驭在先进的民族之上,怎能符合历来历史发展规律。

元朝建立,朝廷政权不注重文化发展,依然提倡武力,任意打压中华文化,肆意排挤汉文化,压榨底层百姓。

加之北方更多少数民族跟随蒙古人,涌入中原,与汉人混居,传统的汉文化倍受冲击。

从此,崖山一战之后,几乎已经没有正统的汉民族,因此就有了“崖山之后再无中华”这一说法。

看今朝,汉族文化发扬光大,各民族文化也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举世瞩目,我们为华夏子孙感到骄傲和自豪。

我们骄傲生在中国,我们自豪我们是中国人!

4

崖山海战是一个让中华民族差点淹没的事件,十万精英集体跳海殉国!中华古文明第一次出现断层!千年原创文明就此沦丧,柔弱的宋朝居然能有十万精英集体殉国,这是什么样的气节?什么文明国家能做到?

蒙元杀了汉族百分之八十以上人口,知道当时大宋多少人口吗,一亿!当时宋朝的GDP占世界的百分之八十,大家可以想象,这么具有文明型的国家被一个游牧民族尽情屠杀的情景!

崖山之后无中华,这是日本人说的,因为日本人完全继承了中国古文明,南宋灭亡后日本全国跪拜三天!汉国强唐武盛宋文旺,中华文明在宋时已经接近现代文明!对日本的影响延续到了现在,而对现在中国人只能说是受游牧民族影响非常大甚至没有继承唐宋遗风!日本人的破腹文化,礼仪文化,坚韧文化其实就是唐宋文化!

崖山是我们的耻辱,我们一定不能忘记,中华民族一定会复兴,文化有断层可是中国人的血流的是一样的!

借用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先生的评价:“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后渐衰微,终必复振”!



5

所谓"崖山之后无中国",主要是一些外国学者的论调。

崖山在广东江门。南宋末年,南宋政府一众文武百官,王公贵戚带着小皇帝及后宫嫔妃等逃亡到了此地,前为汪洋大海,后有蒙古追兵,逃无可逃。于是,率众和元兵进行了最后的大决战。这场决战十分惨烈,从士兵到将军,从文官到大臣,从秀女到皇后没有一个怕死的,他们抱着必死的决心和蒙古厮杀到底。但结果却是将士战死,南宋惨败,宰相陆秀夫背负小皇帝与十数万朝廷百官、士大夫及后宫人等跳海殉节!

崖山之战后,中国第一次全面沦陷于异族统治,其高度发达的政治、经济、科技、教育制度等等,惨遭破坏和摧残,华夏文明自力发展的进程受到严重冲击。为此,一些国外历史学者将宋代消亡视为古典意义中国的结束,抛出了所谓“崖山之后,已无中国”的论调。尤其是日本人认为,自从崖山战败,南宋灭亡,中华文明就被阻断了。后来满清入关,更是将华夏文明摧毁殆尽了。而在南宋和明朝末年的时候,有不少汉人跑到了日本,带去了先进的文明与文化;日本在唐宋的时候向中国派了不少人来中国学习,中华文化更多在日本得到保存,云云。

无须讳言,历史上少数民族的入主中原的初期,都会因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碰撞,而伴随着对中原汉文化的破坏与摧残,尤以蒙元,满清为甚。但是,汉文化并没有因此被彻底毁灭,反而是强大的汉文化同化融合了这些游牧民族文化。比如,大元朝的国号即取自《易经》之"大哉乾元";忽必烈南下伐宋檄文中自称是华夏子孙;元朝皇帝的庙号、谥号都来自汉文化;窝阔台、忽必烈等大汗及其子孙都热衷于学习汉儒文化,其礼仪典章制度也大都出自汉儒之手、并大都采用的是中原王朝成规,等等。大清王朝对中原的统治亦大至如此。可见,华夏文明从未在中华大地上中断、消失过,我们的华夏民族也不是血缘共同体,而是因共同文化认同而组成的一个群体。同样,"中国"之称有其特定的内涵,即它是以华夏文明为源泉,以中华文化为基础,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大家庭。

而日本史学家不承认元代和清代对中原统治的正当性,而认为他们才是中华文化的正统,实则包藏有为灭亡中国寻找理由和制造舆论的祸心。


6

“崖山之后无中国”和“明亡之后无华夏”是那些民族狭隘主义者拿来自我陶醉的说法而已,后来又被一些中国周边的“小中华”国家当成窃取中华正统的伎俩,竟然还有人信,真是悲哀~

01.出处

这两句话最早可以追溯的出处是明末清初钱谦益的《后秋兴之十三八首·其二》。

海角崖山一线斜,从今也不属中华。

更无鱼腹捐躯地,况有龙涎泛海槎?

望断关河非汉帜,吹残日月是胡笳。

嫦娥老大无归处,独倚银轮哭桂花。

翻译过来就是:海角崖山斜成一线,现在也不属于中华之地,如今我们却没有投水自尽的机会,何况波浪之间还有船只来往,一眼望去,明朝的城关山河已经没有汉人的旗帜,凄厉的音乐响彻日月,却已经不是汉族的乐器,嫦娥想要回来也无处可回了,只能孤零零地在月轮上伴着桂花哭泣。

钱益谦何许人也?他是明末大儒,一个满口忠君爱国最后却剃发降清的矛盾集合体,他有个学生叫郑成功。

作为一个儒生,本应视名节比生命还重要,但可惜的是钱益谦有点怕死。清顺治二年五月,清兵临南京城下时,钱谦益的妻子柳如是劝他投水殉国,钱谦益沉思不语,走下水池试了一下水,说:“水太冷,不能下”,柳如是“奋身欲沉池水中”,又给钱谦益硬托住了。五月十五日,钱谦益率诸大臣在滂沱大雨中开城向清军统帅多铎迎降。后来清军下剃发令时,大家都议论纷纷,此时钱谦益说“头皮痒得厉害",突然出门而去。家人以为他去用篦子篦发。不一会儿,剪了头发,留着辫子进来了。

这样一个儒生,面对江山沉沦,又没有勇气为名节而死,写几句诗、发几句牢骚本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可没想到竟然被别有用心的人拿来利用,曲解为中华文化断层。这让我想到了《水浒传》里宋江岳阳楼提反诗的情节。

02.崖山和明亡之后我们有了更大的中华

再说回“崖山之后无中华”。崖山之战确实是南宋的灭亡之战。

此战后蒙古族建立的元朝成为第一个统一全中国的少数民族,“汉人武力之不济,达到极点了”。所以有人以此为依据认为中华正统从此在中国消失。

但是中华正统是什么?难道仅仅是汉人吗?显然不是。梁启超先生在《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就提出“中华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实由多民族混合而成”。所以,中华正统是文化之正统,不仅仅是汉人之正统。

中华文化正统乃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世俗文化,这种世俗文化与西方的宗教文化不同,对历朝历代统治者有些强大的吸引力。所以无论是孛儿只斤氏,还是爱新觉罗氏,在统一中国后都选择接受儒家文化并将之奉为正统文化。比如马可波罗游记里就提到,忽必烈将蒙古首都从哈拉和林迁至北京,恭敬地履行传统的儒家的帝国仪式,基本上变成了一个中国皇帝。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元代替宋、清代替明,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代替拜占庭帝国有些本质区别,后者让被征服区域的宗教、语言、文化彻底断绝更替,而前两者反而让中华传统文化得到更大范围的拓展和传播,而中华文化的传播则进一步促成了中华民族的融合。

03.小中华思想

所谓的“小中华思想”,就是指中国以外的地区和国家以“小中华”甚至以“中华正统”自居的思想观念。这种思想是中国传统儒家华夷观念的产物,存在于朝鲜半岛、越南和日本等几个国家。

在古代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秩序中,中国为中华正统,而其他周边邻国则为北狄、南蛮、东夷、西戎,这种华夷之辨其实是儒家等级观念从人与人到国与国的发展。

明朝以前,在悬殊的国力对比之下,周边邻国都还能欣然接受这种等级划分,但是清朝统一中国以后,尤其是明亡时曾经不可一世的大明竟然曾向日本求援抗清,无形之中让这些周边小国看到了翻身的希望,他们不认同清朝的政权,对中国为由仰慕变为鄙夷,日本国内学术界甚至兴起了中华正统已转移至日本的思想潮流。

但这种思想潮流也只是一厢情愿而已,如果说改朝换代就意味着文明断绝,那德川氏代替丰田氏、明治代替德川岂不是让日本文明断绝了N多次?好在明治维新能让日本崛起,如果明治维新失败,想必日本仍然会怀念幕府的武士时代吧。

04.狭隘的民族主义如今要不得

“崖山之后无中华”的思想根源是“华夷之辨”,而华夷之辨则是封建时代中原政权的统治者们,为了寻求周边地缘环境的安全和稳定,所创造出的一套儒家等级秩序。意思就是中原王朝是中心,而周边国家都应臣服之,乖乖当小弟,不能逾矩,更不能侵犯大哥,类似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但这种华夷之辨没能给中原的政权带来稳定,因为人类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当封建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民族的冲突不可避免,它也是民族融合的一种方式。

所以民族狭隘主义不可取,这方面最值得我们吸取教训的就是南宋,一个被北方汉人灭掉的汉人政权。

宋室南迁以后,占着半壁江山的南宋朝廷不但不接受北方沦陷区大量汉人,反而抱着华夷之辨又酝酿出一套“归正人”理念,一味排挤打压北方来投的汉人,重燃忽必烈灭宋野心的刘整、崖山最终灭宋的张弘范,还有史天泽、张柔等等,他们都是北方占领区出生的汉人,但都为元朝灭宋立下了汗马功劳。所以与其说灭南宋的是元朝,不如说是北方汉人,南宋自己则是作茧自缚,用狭隘把自己变成孤家寡人,为后来的灭亡埋下了最大隐患。

感谢关注“史徒生”。本文属一家之言,如有不妥,欢迎指正。

7

这个问题,酿松山阁旧主来回答。


【崖山之后,再无中华】,这个说法,个人认为是个谬论。

崖山海战后,宋朝灭亡,只是说明以汉民族为主的大一统政权易主,少数民族得以掌握国家权力,这是对以汉族文化为主体的中华文化的一种丰富补充,并不存在再无中华的概念。

再来看,"崖山之后,再无中华"的说法并不是我们中国人自己提出来的,这是日本人明治维新时,为了鼓吹日本乃神造之国,与万国不同,并为了给其侵略中国提供法理依据而提出来的政治口号。

因为日本的早期发展,完全是笼罩在中华文明的光辉下,汉朝时得赐封国号,隋唐时派遣唐使来学习,到宋朝时甚至还主动过来"度种"改良人口,这样一来,日本就认为自己成功跻身中华文明的圈子,虽然是夷,但和不毛之地的人不一样了。

没想到天有不测风云,中华大陆北方少数民族崛起,一下把中华正统干翻了,成功上位,随着大批宋朝遗民东渡日本避世,日本人在举国哀痛的同时,也其了小心思,既然老大没了,那我这么用心学习,自然就能顺理成章地继承中华文明的正统。

所以他们喊出了"崖山之后,再无中华"的口号,其野心可见一斑,就是想窃取中华文化的正统地位。

对于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我以前有个不成熟的观点,就是汉族是中华文化的嫡长子,一直以宗法制继承家业,到宋朝时没想到自己败家,让庶子得了家业;到明朝时,继承权回归大宗,到清朝时又被小儿子继承了。

在中华文化的圈子里,五十六个民族是亲儿子,日本、朝鲜、越南这些一直接受中华教育的小弟弟们,都是养子,但是,好像养子没养熟。

与"崖山之后无中华",还有一句对应的"明亡之后无华夏",同样是日本人"满蒙非中国论"的野心膨胀的皇国思想产物,如果硬要说中国人有这样的想法,那也是时代狭隘的历史观下,宋明遗民的一些言论,比如明朝怕水冷的钱谦益写过一首诗,《后秋兴之十三八首·其二》:

海角崖山一线斜,从今也不属中华。
更无鱼腹捐躯地,况有龙涎泛海槎。
望断关河非汉帜,吹残日月是胡茄。
嫦娥老大无归处,独倚银轮哭桂花。

这首诗嘛,意思比较直白好懂,就是表达对宋、明被少数民族入主的悲痛。但是作者钱谦益是个什么人呢,明末党争东林党领袖,跳水殉国时因为水太冷又走回来了,后面投降清朝,官至礼部侍郎。

综上所属,"崖山之后,再无中华",只是一个非常片面的角度否定了中华文化曲折发展的历程,其中更多是日本皇国论的狼子野心。


感谢您的点赞、关注、评论,酿松山阁旧主与您一起学习。

8

我是一般冶行,关于“崖山之后无中华”这个问题,我觉得这可能是日本人的一个阴谋。

最早提出类似话语的,其实是明末清初的著名“公知”——钱谦益,他曾在自己的诗里写道:”海角崖山一线斜,从今也不属中华。“

而各位喜好历史的朋友,大概都对这位钱先生的为人有所了解,在这里我也就不过多评述了。

不过倒是有许多日本人在这句诗里,读出了不同的见解,甚至总结出了“崖山之后无中华”这样的歪论。

迄今为止,在日本仍有不少人认为,中华文明传至唐宋便绝迹了,反而是在日本这个国家,继承了中华文明的正统。

近代日本史学界,有不少历史学家拥护过这种说法,并且不遗余力地传播扩散。

9

其实这句话主要是外国学者以日本学者和欧洲学者提出来居多,这番话整体来说其实是具有一定的道理。

其实往细了看取代元朝而建国的明朝文化和唐宋文化其实是具有很多差别,不管是从服饰还是从文化以及生活习俗来说都有了不少区别。

可以说元朝的蒙古人统治中国不过百余年时间,但是百余年时间中国的中华文化却比之前发生了很大变化,就在于唐宋时期的中华文化在崖山之战后出现了断层,而后续的明朝也没有完全继承下来,所以中华文化在南宋以后出现了断层。

崖山之战后南宋士大夫精英以及很多军民随着陆秀夫背负南宋末帝跳海自尽,可以说他们是最后为纯正的汉族文化进行了殉葬。

蒙古人入主中原之后强行的把游牧民族文化融入进了中华文化之中,可以说是一场文化大融合,而明朝政府主要继承的是元朝的制度和文化,所以明朝继承的是更加多元化的中华文化。

而明朝之后的满族人建立的清朝政权又是一个游牧民族政权,清朝不停的开疆拓土,使中国版图更加宏阔,而更多的少数民族融入进了中华文化之中,所以形成了目前我们所认知的中华文化。

其实单以崖山之后再无中华这句话你往细了想就会想到这些外国学者没有安什么好心,细思极恐的问题,他们是在有意的主观强调大汉民族主义,企图激起国内大汉民族主义者对少数民族文化和同胞的排斥,是想从思想上分裂我们中华版图。

诚然,现在世界上完美继承了秦汉唐宋时期的中华文化的国家其实是日本,但是日本继承的更多的是我们中华的儒家文化和汉族文化,我们中国是一个领土广袤,多民族共生的国家,我们的中华文化是广义的,是开放和包容的,中华文化不是永远固定的,中华文化永远是在不断演进和多民族文化共同融合,是开放是包容。

所以提出这句话的那些外国学者其居心叵测,无疑是想挑起大汉民族主义,挑起国内汉族同胞对少数民族同胞的排斥感,日本的汉唐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传承之一,我们现代融入进了多民族文化和多元化的中华文化也是我们中华文化发展的传承之一,谁敢否定蒙古族不是我们同胞?谁敢否定满族人不是我们同胞?

所以我一直不太赞同崖山之后再无中华的说法,崖山之后南宋灭亡不代表着中华文化就此灭绝,中华文化永远不会灭绝。

因为我们的中华文化是开放和包容,它可以和各民族文化互融共生,所以它永远不会灭绝。

小岛知风拙见

欢迎四海八方的朋友关注和点评!

10

“崖山之后再无中华”这句话,我们应该有正确的认识。我们不应该否认南宋灭亡之后,中华文明出现了断层,元代就是异族入侵,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中华文明的发展本来就是一个不断融合、不断进步的过程,尽管那时我们的文明会发生一些变化,但它始终是围绕传统在改变,只是变得越来越好。

公元960年,赵匡胤黄袍加身,陈桥起兵,定都开封,建立了延续三百多年的大宋王朝。曾为后周皇帝亲军最高将领的赵匡胤,深知藩镇割据后患无穷,便以“杯酒释兵权”作为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第一步,纵观宋王朝,重文抑武的施政方针避免了藩镇割据带来的内乱,宋朝的经济、科技、文化、手工业和工商业等方面都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巅峰,却导致了军事上屡受外敌羞辱的悲惨结局。

公元1276年,五岁的宋恭宗投降,宋室再次出逃,在元军的穷追之下,暂居福州,不到八岁的赵昰登基,第二年,福州沦陷。1278年,赵昰死后其弟七岁的赵昺登基,并与陆秀夫、张世杰一起逃亡广东崖山,此时身负民族大义,宋室安危的少保文天祥孤立难支被元所擒。

宋室号称二十万兵力与元军在崖山最后一战,这过半数由文官、宫女、太监、杂役组成的军队,最终为大宋王朝唱尽了挽歌,丞相陆秀夫不忍“靖康之变”重演,背着八岁的小皇帝赵昺跳海自杀,随行十几万军民亦随之殉节,太后杨氏不愿残喘投海,太傅张世杰自溺,十余万具尸体漂于海上,随之而亡的,亦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

自此,经历大肆杀戮的中华大地,失去民族脊梁的中华民族,沦落外族统治之下,元朝大肆削减汉人数量,抑制经济文化发展,导致了中华文明的断层。仅存的大义之士,民族继承者,也只能苟活乡间。元朝虽不过百年,但对中华民族造成的损失是不可挽回的。

客观分析,“崖山之后再无中华”只能是一家之言。历史总是多面的,也是不可逆转的,悠悠几千年文明,虽历经摧残,却并无全盘摒弃或替代,汉人从数量和地域上一直还是占据优势,所以不至于灭亡殆尽。但是我们应该从中看到,弱宋亦有数十万人,随八岁的小皇帝殉国,从汴梁至临安,自福州至崖山,中华民族战斗到了最后一刻,无数汉人带着中华民族的骨气与气节献身民族大义。

放眼当今,日韩史学界鼓吹的“唐宋在日本”这一观点,片面的表述了文化的交流,是自我肯定中华文化传承正统的行为,不会被历史承认。中华文化的断代,也只是僵而不死,政治统治并不能从根本上灭亡一种文化,只要民族没被同化,血脉不断,中华文化必是源远流长。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主要集中在民间,我们所说的“崖山之后再无中华”,只是从统治阶级及民族大体上表述了中华民族的坎坷历程,从一定程度上展示了当时异族统治对中华文化的摧残与阻滞,是用来警醒当世之人的一种方式。

中国历史上每个时代都有识民族大义,持民族气节,担民族脊梁之大任的人,从未断绝。元虽灭了汉政权,但蒙古文化最终也是融入了中华民族的大文化之中,中华文化已不只是片面的汉文化。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着从中华历史中找回些什么,每个人都应该知道自己是中华文化的传承者,每个人都应该负起民族复兴的己任。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