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尽可夫”现在是个贬义词,是说女人放荡不知廉耻,换男人如同穿衣服,全凭喜好,用身体换取利益,这种道德败坏的女人当然被人所不耻和唾弃。“人尽可夫”出自《左传》一文,但并非用来贬低女人,而是另有含义。
一、“人尽可夫”的背后是另一种对生活妥协的悲哀
我记得一个段子这样说道。
见一貌美女子站在街头,正是花开正艳,风情万千的年纪,我开始相信缘分,这不就是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吗?为了脱单的大业,于是我麻着胆子上前套近乎,看着她甜甜的笑,我觉得我爱了,她说500;我黯然神伤,转身离去,没有情,光剩下爱有何意义?
虽然人选择不了人生,但可以选择贫穷地笑着保持自尊,没有富贵,但要有不愧天地的正气。
“人尽可夫”其实是种侮辱性的话语,不管对方是什么人,都不要给别人戴上这顶帽子,用这个词侮辱了别人的一生。生活,不是每个人都能选择光鲜体面,更多的是对生活的妥协和自贱的无奈。
人为自己的选择负责,所以无须过多指责,花美丽站在一边观看就好;不要想着将花整个摘回家,摘不到就胡乱贬低,恶狠狠地往下贱里说。
二、“人尽可夫”古文是强调父与夫之间的从属关系
“人尽可夫”出自《左传》,原文意思强调的是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标准,而不是一个带有侮辱性的贬义词。
这个故事比较有趣,里面含有很多东西,比如孝道,比如大义灭亲,比如权势与亲情的选择,还有点老婆和妈掉水里先救谁的矛盾——选择父亲活还是选择丈夫死。
1、杀机
这事发生在春秋时期郑国,国君郑厉公心里不大舒服,因为大臣祭仲权势很大,把持着朝政,自己这个皇帝活得很憋屈,就跟祭仲的孙子似的,所以就寻思着把祭仲杀了。
郑厉公摸了一把胡子,老子的江山老子做主,祭仲休要猖狂!
为了做得隐秘,防止祭仲势力反扑,郑厉公于是威逼利诱选到了祭仲的女婿——雍纠。
俗话说女婿半边儿,雍纠这个女婿倒是很势力,不念父子情义,转手就把老丈人卖了,磨刀准备下手。
厉公四年,祭仲专国政。厉公患之,阴使其婿雍纠欲杀祭仲。
2、反杀
雍纠之妻看见雍纠看自己的眼光很复杂,怜悯、痛苦、内疚掺杂其中,心下忐忑,便问他发生了什么事,大不了自己去求父亲祭仲帮忙。
雍纠叹息一声,摇头不语。
夜晚无意中梦呓出杀岳父之谋,纠妻大惊,一晚辗转难以安睡。
天明后逼问雍纠,雍纠无奈告知实情,以夫妻之情请求保密,否则自己性命难保。
纠妻得知实情,哭成泪人,父与夫,该何去何从?
思虑半天后,纠妻向母亲请安后,随口问道:“:母亲,你觉得父亲与丈夫谁会更亲一点呢?”
“小丫头今儿怎么问这么奇怪的问题?”
“我就想知道你怎么想的呗,母亲。”
祭妻笑了笑,摸摸女儿的头,笑骂道:“父为子纲,当然父为重,夫为轻,自古以来皆如此。儿啊,父亲给你生命,并抚养成人,不图报恩,只盼你一生富贵荣华,最是无私。丈夫只是你人生的过客,即使没了,还可以再找,天下男子皆可入你眼。父亲与你只有一次的缘分,没了就再也找不回了,所以父亲是最亲的;而丈夫只是陪你一段路程的过客而已,次之。”
纠妻含泪向父道出了雍纠杀父之谋,祭仲得知真相,当即下令在闹市处死了雍纠这只养不家的白眼狼。
纠妻,祭仲女也,知之,谓其母曰:“父与夫孰亲?”母曰:“父一而已,人尽夫也。”女乃告祭仲,祭仲反杀雍纠,戮之于市。
3、尾声
郑厉公知道刺杀失败,自己势力无法对抗祭仲,也怕祭仲借机杀了自己或者逼宫,于是大骂着雍纠,收殓其尸体仓皇而逃。
“杀千刀的雍纠,你大事和女人商量,你不做死不会死,老子却被你害惨了!”
郑厉公弃国逃跑,心中有恨,难免要以谋害亲夫的罪名来数落纠妻,并拿其母口中“人尽可夫”来败落其名声,说纠妻就是个放荡不守廉洁的破烂货;由此“人尽可夫”开始用来形容不贞洁的女人。
厉公无柰祭仲何,怒纠曰:“谋及妇人,死固宜哉!”
“人尽可夫”这个典故,其实在维护古代伦理道德的标准,诉说在父亲和丈夫出现矛盾时的轻重之别和选择标准,并不带贬义。后来古代文人才子留恋青楼,释放内在那颗风流之心,向女子敞开心扉,自以为心之安处便可为家。只可惜有钱时好酒好友姑娘伺候着,没钱就被扫地出门,惹得一群满口大义的人声讨这群用身体掏空才子腰包的女人,骂其“人尽可夫”来控诉她们的刻薄忘义,告诫人们勿要留恋欢场,那就是销金的巢,蚀骨的祸水。杜牧说赢得青楼薄幸名,也不过是十年一觉扬州梦,青楼女子这时早已被打上“人尽可夫”的牌子,其实想想,她们不过是连命运都主宰不了的弱女子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