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行业有很多时令性发展契机,暑假就是其中之一。随着数以亿计的用户进入脱产状态,国民总时间这项重要的资源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不少创业者都希望能够进行一波“暑假攻势”,决胜于行业竞争。
而拥有独特用户属性的“暑假经济”中,在线教育成为了最大受益者。这个寄托着父母们无限期望的行业,在消费升级和知识变现的利好大环境下得到了蓬勃发展,孵化出了一批批踌躇满志的创业公司。
然而,在深入了解这个潜力无限的行业之后,我发现主流的产品形态似乎并没有解决核心用户的实际需求,甚至曲解了用户需求,而魔力耳朵等第二梯队的在线教育产品,反而提供了更好的解决方案。
K12领域真的难出爆款吗?
虽然K12在线教育行业的关键词也是“知识”,但与知识付费不同的是,他们不仅要解决80后、90后夫妇们的“新中产焦虑”,还要重新解构一个已经有数十年稳定运行体系的传统行业。
要求很难,入局门槛也相当高。
最直观的表现在于,即便K12领域在2017年Q1季度在一级市场完成了62起、总金额超过30亿元人民币的投资,人们在谈论这个行业的时候,依旧只能将新东方、学而思这样的传统巨头拿出来作为例证——严格来讲,他们可都是出生在web2.0时期。
这是行业的遗憾,但同时也是行业的机遇。魔力耳朵在创业入场之后就进行过这样的思考,找出了少儿英语领域固有的商业框架几个缺陷:
首先,行业发展的规模超过了行业基础,比如“外教”这样的核心资源没有做到合理分配;其次,产品形态并没有摆脱“金钱换资源”的传统,不对等的个体状况只能在线上再造一个“学区房困境”;另外,虽然K12适龄儿童才是主要的使用人群,但由于真正带来收入的是父母,因此产品往往优先满足的是父母们的需求,真正需求产品效果的群体反而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针对这些问题,魔力耳朵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第一,他们想在尽量保证外教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地降低消费者的支付成本,优化已经稀缺的核心资源分配方式;第二,他们想要将产品需求的核心真正的落在使用者身上,而不单单是为了满足消费体验。
资源破局:互联网的先天优势
在魔力耳朵的设想中,外教是在线少儿英语教育的“核心资源”,但同样也是稀缺资源。80%的父母在争抢占比只有20%的好老师,必然让外教无论从质量上还是数量上都无法得到保证。
造成现状的原因是双方面的。
首先市场超越行业基础的发展速度。早在2016年年底,相关行业媒体已经将K12领域定义为一个规模超过5000亿的巨大市场,而当时适应儿童的在线教育应用比还不到10%,因此也留下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在经历了半年时间的发酵后,资本市场也如预期般迅速发酵,VIPKID、哒哒英语、魔力耳朵等行业明星开始崭露头角,而其中的主要产品形态是“外教一对一教学”,甚至还采用了固定外教的方法,这显然拉动了外教资源在绝对数量上的需求。
另一方面“知识付费”消费观的形成速度。在被称作“知识付费元年”的日子里,得到、知乎、分答这些现象级产品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成为了中产阶级品味的代表;微博、今日头条、搜狗、百度等“业余选手”也纷纷入场知识问答领域,更将知识付费变成了一个全民话题。作为伴随互联网一起成长的80后、90后们,付费购买线上教育服务已经是一个自发性的日常消费行为。
基于这样的背景,魔力耳朵对于外教有了新的理解:一对一教学和固定外教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稀缺问题,甚至会加剧资源紧张的现状,让消费者只剩下了“涨价”和“接受中等以下质量外教”两种选择;也正因为如此,如果能够将外教改造成一种“可再生”资源,就能从根本上摆脱资源困局。
所以抱着打破传统框架的设想,魔力耳朵非主流地将产品形态建立在“小班课教学”的模式上,即通过数名消费者的共同分担,尽可能地降低了优质外教的使用成本。同时也以“带小班”模式的形成为契机,将原本“招聘即使用”的外教取材模式,进化为了“招聘-培训-试讲-授课”的完整流程,给所有的外教定制了两周的集训课程,开始了标准化的外教量产路。
共享、挖掘资源、标准化流程,这就是互联网行业的先天优势,是在线教育创业者们的最有效武器。
正视内核:满足真正的产品需求
以市场份额、融资金额等标准来判断,一对一教学无疑是目前行业内的主流选择,但魔力耳朵相信一对一教学绝不是英语学习的最好状态,因为一对一教学满足的是消费体验,而并不是真正的产品需求。
逻辑上有点绕,但在线少儿教育也确实面临着这样的尴尬局面:真正支付费用的人群并不会去使用产品,使用产品的人群则缺乏足够的表达能力去反馈产品效果,也在产品的选择上缺乏话语权。
因此,一对一教学在“专享服务”光环的背后实际上有着很多常常被人忽略的短板:
比如,这种教学模式不会适用于零基础的小孩,头三节课完全是懵的状态,外教说什么听不懂,也不知道如何互动,而没用同学的参与他们也很难通过观察其他小孩的互动来进行模仿学习,进入状态;
其次,5岁的小孩与30岁的成年人始终有代差,新鲜感褪去后有效交流非常少。在这种强制条件下发生的社交行为(毕竟语言学习更多是交流,而交流是社交的最基本形式),对于很多孩子是精力和耐心上的消耗;
最重要的一环缺失是与同学的沟通,而学语言必不可少的群体环境。一对一适合成年人以技巧的思路学习,但学习语言更重要的是依靠模仿、理解、交流,让孩子们理解到这是一个“即学即用”的有效知识。一对一是完全违背的正常的语言学习规律,照搬了传统思维下的填鸭式教育法。
在这样的行业现状下,小班课便不仅是同质化的市场环境内的差异化竞争筹码,更是他们完成“弯道超车”的关键。
小班课的“同伴效应”是弯道超车过程中的一脚重油门:魔力耳朵试图将教育还原成“师生互动+同伴互动”模式,围绕着启发、模仿、竞争、协作、实践五个环节进行课堂设计,目前已经开发出了60多套互动课件,并且每月都在持续进行更迭。
“开口次数”则是小班课教育的核心导向:在传统的班级式教学中,每个老师真正能重点关注的人不超过7人,超过7人的班级更依赖孩子的自觉性,而传统思维下的解决办法是将教学时间进行等分,这显然很不专业。魔力耳朵的解决方法是将小班人数控制在4-5人之间,同时利用每日跟读的训练营设计,实现短时高频、听说读写的语言教学环境。
市场的选择才刚刚开始
有人说,用户是最好的产品经理,这句话其实能够很好地解释为何K12领域“难出爆款”:当产品无限满足“伪用户需求”,将错误地定位了产品的核心用户,也自然给整个行业埋下了不确定因素。
在消费升级的过程中,市场虽然会因为思维惯性而呈现出明显的产品形态偏好,但行业的真正落脚点都是对核心需求的满足,也必然需要一定的沉淀时间,魔力耳朵就将赌注押在了未来。
“我们可能很少受到这个行业约定俗成、大家认为商业就该这么玩的一些条条框框的限制,给自己定下的目标乎更大胆一些。”魔力耳朵创始人金磊在一次采访中如是说道。
从ofo到摩拜、从小米到苹果、从微博到微信,无数的故事告诉我们,每个行业的发展都是摆在消费者和创业者之间的一道“侧重点取舍”的双向选择题,而魔力耳朵和K12领域的市场选择,现在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