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没有,三国时期南方政权没有任何机会。

中国在南宋开发南部之前,经济人口文化中心都在河北—山东—关中地区,北方对南方属于压倒性优势。所以三国时期南方政权毫无可能获胜。

不管是董卓时期:

还是官渡时期:

或者汉中战役时期:

南方的实力都远不能说超过北方。

南北双方实力最接近的时候也就是赤壁大战时期。曹操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

20年混战导致北方人口锐减,部分人口迁移南方,拉近了双方实力对比。

曹操缺乏水军,无法获胜。

208年,曹操占领的北方九州编户人口大约只有130万,而江东有五六十万,荆州未能给曹操什么有力支持。加上支持刘琦刘备也不满曹操的世家,孙刘联军所代表的反抗力量也就不比曹操差太多。

所以,曹操此后主要安心于内政,修养生息,等待国力恢复。

汉中战役情况很特殊:刘备集团在利于轻步兵作战的汉中用坚守战,四处骚扰的办法持续两年,最终逼迫以重步兵骑兵为主的曹操军队撤退,但自己也付出了极大代价,无力对关羽北伐提供支援。

所以,襄樊战役中,曹操集团整体处于相对低落期,曹仁被关羽痛殴,于禁被歼灭,但蜀汉轻步兵始终缺乏攻坚能力(诸葛亮北伐中还是同样如此),自219年7月打到12月没有占领襄樊任何一城,最终被江东偷袭占领南郡,完全溃败。

但是,即便没有江东偷袭,关羽最好的局面就是退回南郡,曹军依旧可继续休整,战线归零,关羽所得只有3万俘虏。

因为强弩之末的关羽已被徐晃击退。

战争打的是总体战,是人口钱粮骑兵装备训练的比拼,在快速恢复的北方面前,南北差距只会持续拉大,毕竟北方有完善的农田水利设施,安定之后就能恢复。

这也是曹魏在合肥方向压迫孙权的原因,也体现在司马昭轻松灭蜀,西晋最终完成统一的必然结局之上。

最佳贡献者
2

基本上来说,是的。

因为这次的背刺影响太大了,不单单是一城一地而已,而是牵扯到后面一系列的事情。



在这一年死了太多的人,关羽死后,曹操,夏侯惇,程昱,吕蒙,法正,黄忠,在这一年里相继死去。似乎他们都是天上的星宿,在这一年里同时被召回去了。而夏侯惇和程昱更像是曹操命中注定的辅佐之臣,曹操死后也跟随而去。

假设东吴当时不背刺,这年曹魏发生重大变故,曹操以及文武大臣的去世将是吴蜀反攻的绝佳机会。将是诸葛亮口中的“天下有变”,水陆并进,天下岂不唾手可得。曹丕眼看时局不稳也不会有称帝的可能。



而东吴背刺以后,孙刘联盟总体实力大削弱,蜀汉损失了唯一大将关羽和全部荆州精锐骨干,东吴损失都督吕蒙。随后刘备起全国之兵伐吴,夷陵之战失败后,蜀汉精锐尽失,精兵良将损失无数,几乎再无翻盘可能。

诸葛亮执政时期已经到了无人可用的局面。吴国的情况也好不到那里去,防御没输过,进攻没赢过,再无争霸天下的资本。

3

题中说的“背刺事件”肯定指的就是东吴袭击荆州的江陵之战。

南方的综合实力本就不比北方,团结一致的情况下要想吃掉北方的机会都很小。就更别说相互内斗之后了。

其实东吴要想夺天下,机会不在孙权,而在孙策。

因为北方一直是政治权利中心,而南方多为蛮荒之地。全国大部分人口都集中在北方,人口多就意味着劳动力强、繁衍能力强,再加上北方又是文化中心,所以其人才也多。

论发展速度,北方永远比不上南方,距离只会越拉越大。

而当年曹操之所以无法攻克南方,主要原因就是之前的北方因群雄割据而连年混战。北方的大混战不仅使其发展停滞,而且人口锐减。不仅如此,北方不少人口、人才还因为战乱而流失到了南方,被南方政权收编。

就是这样一个此消彼长,给了南方一个错觉,就是南方有机会北上吃掉曹魏。

其实南方的实力远远不够,在上述的一个情况下,南方政权都只能寻求一个自保。

所以说孙权时期不管是赤壁大捷、江陵大捷还是夷陵大捷,都没有太大的机会(当然,我们不能把话说得太满,毕竟一切皆有可能,只能是机会不大)。

相比之下,孙策时期的机会才是最大的。因为那时的北方还处于分裂状态,南方政权完全有机会、有能力乘虚而入。

一旦北方进入了统一状态(前线征战、后方发展)南方就没什么机会了。

再加上南方的孙权、刘备还因为荆州问题相互争斗。做为胜利方的孙权是消耗巨大,虽说夺了荆州,扩大了地盘,但在综合实力上是程下降趋势的。而做为失败方的刘备的机会就更加渺茫了。

尽管之后的蜀吴之间诚心合作也没用了,因为形势又变了。

我们都知道汉末三国的趋势是得士族者得天下,曹孙刘三家都是依靠士族阶级而建立起来的。襄樊之战后不久,曹操死了,曹丕为进地位是大肆笼络士族阶级。相反南方在夷陵之战后,对各自内部的士族阶级还开始了不断的打压。这就使得蜀吴在多年的内耗之后,又背道而驰。

几乎可以说是大局已定,只是时间问题了。北方政权一旦缓过气来,南方就告别历史舞台了!

除非......有着绝对的战斗力,攻能必克、战能必胜,不用考虑什么天时地利、也不用考虑战略战术。

4

南方政权能不能取得胜利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自身要足够强大;二是曹魏出现重大问题。

首先,东吴背刺以后蜀汉就难以实现自身强大了。这是因为荆州本身就属于广义上的中原地区,丢掉荆州意味着蜀汉集团成了孤悬崇山峻岭之外的偏安政权。即便是益州足够富饶,也很难把供给送出大山来。

诸葛亮隆中对的设想就是一路出荆州,一路出汉中,这样其中一条腿被东吴斩断,几乎不再有胜利的可能了。

反观东吴,我认为孙权压根就没有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尽管背刺以后他们的实力增强了,他们依然如此。

最关键的是掌握着当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曹魏集团没有出现重大问题,也就没有给男方政权什么机会。

5

根据正史记载:关羽大意失荆州,后蜀汉集团实力迅速跌落,三国鼎立之势崩塌,大家却没提及,刘备举国之兵,伐吴,结果损兵折将,病死白帝城!

以下我按正史描述,东吴背刺前因后果。与三国演义大为不同

前因

赤壁之战后,孙刘曹瓜分荆州,刘备占领荆州四郡【零陵郡、武陵郡、长沙郡、桂阳郡】江夏郡的一半;孙权占领荆州地理位置最重要的南郡,以及江夏郡的一半;曹操则占据了荆州的南阳郡。

虽然刘备面积大但发展空间极小,于是用江夏郡一半,来借孙权的南郡。孙权心想早晚都要还,结果刘备一借不还。

  • 期间江东大都督鲁肃,带一卫衣手拿单刀,面见镇守荆州的关羽,索要荆州,给关羽说的哑口无言。【单刀扑会原型】

由于关羽驰骋沙场,战无不克,渐渐傲慢,称东吴为鼠辈,孙权欲娶女儿为儿媳,结果讽刺:吾女焉能嫁权子。就此孙刘联盟彻底破裂!

背刺

吕蒙趁关羽北伐关羽,白衣渡江直取荆州。由于后期关羽骄横傲慢,对于糜芳也是责备无常,于是糜芳开城投降!

此时关羽北伐失利,紧接败走麦城,损兵折将之后,被孙权所杀。

孙权在此占据荆州大部分郡县

讨伐东吴

刘备得知荆州失陷与关羽被杀,恼怒之下,在蜀国本就地贫的情况下,抓取男丁,率领精兵良将领军八九万【并非七十万】,在战斗前期取得一连串的胜利,最后在陆逊的指挥下,吴军只败不胜,麻痹刘备。最后陆逊火烧连营,刘备军基本消亡,刘备也险些丧命。

白帝城托孤后,蜀国国力暴跌,三足鼎立之势,崩塌。

个人总结

东吴背刺并不是,最根本的原因,刘备举兵讨伐东吴,造成蜀国,劳动力缺少,国力衰退。在诸葛亮几年的治理下,得以兴旺。

而在孙权死后,孙皓即位,孙刘再无联盟之约,在无唇亡齿寒之意。而蜀国除了诸葛亮再无治国有实之士。

魏国虽大,孙刘联盟魏绝不会南征所以联盟解约加上刘备伐吴,才是关键所在!

6

恰恰相反!反而拯救了南方政权,水淹七军是刚好遇上大水淹了于禁,但面对徐晃关羽却无能为力,还被打败逃亡,要不是东吴及时打下南郡,关羽战败被围,南郡同样会投降曹操,三国被曹操统一。

三国演义就是颠倒是非黑白的书,看三国演义千万别当历史看,不然会被人当成傻子,现在网上都是一群三国演义当历史的人对三国进行曲解。

真正让南方失去取胜机会的是诸葛亮,东吴斩杀江夏郡黄祖,江夏郡一盘散沙,正要被东吴收编。诸葛亮献计刘琦带人去江夏郡,刘琦顺着汉水到达夏口,利用长江天险阻止东吴过长江。东吴只得到长江以南的江夏郡。

江夏郡长江以北被刘琦拿下,刘琮接替刘表后,长江以北江夏郡全部投降曹操,被文聘接管,刘琦失去了管理权,一座城池都没保住,只能在夏口附近扎营。本属于东吴的长江以北江夏郡就这样白白给了曹操,而江夏郡的地理位置极其重要,从这出兵可以快速直接打击中原地区让曹魏经济直接损失惨重,往南又可以包围合肥。东吴要有此地早就让曹魏崩溃了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