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魏忠贤这个人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不过现在总的形象都是负面的。不过能在历史上留名的,多多少少都是有点能力的,今天我们来简单看看这个臭名昭著的大宦官如何能拒后金于山海关之外的,而励精图治的崇祯怎么就落个自缢煤山的下场呢?



魏忠贤守住国门之因



1618年4月13日,努尔哈赤在盛京“告天”誓师,宣读了与明朝结有的七大恨的讨明檄文,同时率步骑2万向明朝发起进攻。后金军势如破竹,连战连捷。这时魏忠贤时年50岁,从掌权之后开始培植自己的阉党,排除异己,早就在朝廷上站稳脚跟,专断国政,当时的局面已是“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上”。可以说魏忠贤已是明朝的实际掌控人,朝廷大大小小的事都有他说了算。从后金开始进攻明朝至魏忠贤被赐死有9年时间,而这段时间后金始终未能踏进山海关。

一、守卫权势



明熹宗朱由校,不是一个合格的皇帝但是是一个艺术家。他沉迷于木匠活,手艺确实还相当的高超。加上魏忠贤擅长溜须拍马把天启皇帝忽悠的团团转,夸他做的木匠巧夺天工,天启皇帝十分开心,于是将权力交给了魏忠贤。后来木匠皇帝朱由校在临终前嘱咐弟弟朱由检,魏忠贤“恪谨忠贞,可计大事”。可见明熹宗对宠爱。魏忠贤明白自己的一切都是明朝朱家给的,后金打进来,灭亡明朝,自己不可能有好下场的,因此不遗余力举全国之财力物力人力支援抵抗后金战争。 也不排除感恩于明熹宗的信任,“恪谨忠贞”的守卫着朱明王朝。

二、保障军需



当时的明朝早已走下坡路多年了,国库和正常收税是没办法保障战争经费的。对于魏忠贤这个没有什么道德观念的人来说,只要能捞到钱,管你什么仁义道德了,于是向江南富庶地区的士绅征重税,不给钱就给命,于是他专权的时候就有了充足的军费。

此外重用名将袁崇焕、吴三桂等。在他的概念里面只有能不能守住国门,没有下面的人造反的概念。也许他也害怕,不过在那个时候顾一头是一头,他们要造反也是造朱家的反,天塌了有皇帝顶着,皇帝如此宠爱他,结果应该也会比后金进来的要好。后金要是进来了,皇帝尚且自身难保,何况于他。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举全国之力加之名将正确的军事策略抵御一个无论财力人力均不及己的后金还是没问题的。

崇祯失败的原因

一、积重难返



走了上百年下坡路的明朝已是千疮百孔,内地农民起义接二连三,国家不堪重负,难以在经济上继续支持战争。崇祯上位之后除掉了魏忠贤为首的阉党重用东林党,东林党尽是一些海内士大夫,与魏忠贤的思想就不一样,他们恪守君臣之道,恪守儒士之道。十分清廉的东林党则将魏忠贤制定的政策全盘推倒,节省军费、不向士绅征重税,后来就导致辽东的军费难以维持了。不过魏忠贤之前已搜刮了那么多年,估计也差不多了。

二、疑心过重、自毁长城

“鸡鸣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劳成疾,宫中从无宴乐之事”——《明史》

崇祯是一个勤政的皇帝,据史书记载,他二十多岁头发已白,眼长鱼尾纹,可以说是宵衣旰食,夕惕朝乾,实是一个好皇帝。 尽管崇祯志向远大、励精图治、宵衣旰食、事必亲躬,但他既无治国之谋,又无任人之术,加上他严苛、猜忌、多疑,对大臣动辄怒斥、问罪、砍头、凌迟,其残忍和冷酷与魏忠贤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因为不相信文武百官,崇祯还频繁地调整官吏,17年间他竟然换了17个刑部尚书和50个内阁大学士。造成国家人才匮乏,有心报国的志士既不肯也不敢请缨效命。无奈之下崇祯只好培植私人势力,重新起用大批更加腐朽无能的太监,最终导致“十万太监亡大明”的历史悲剧。后又猜忌袁崇焕谋反,将其凌迟处死。可谓是将自己的后方搞的乌烟瘴气,大明朝的最后的屏障也被自己亲手撕毁了,大明焉能不亡。

最佳贡献者
2

从朱棣一朝起,开始重用宦官,主要考虑的原因有二:一、宦官绝不会背叛国家联络外族。二、宦官绝不会篡权当皇帝。

干这两个事,对他们没有任何好处。

宦官的最优决策,就是狂热的忠诚于皇帝,让自己和皇帝同气连枝,成为皇帝的代表,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物。

魏忠贤这个人,40多岁时赌博欠了一屁股债,天天被人追杀,实在没办法,拿个小刀把自己阉了,跑进宫里躲债。这个人够狠。

进宫之后,自己多年积累了江湖经验发挥了重大作用。他通过贿赂、勾结各路太监,和皇帝的奶妈“恋爱”,一路做到秉笔太监,大权在握。这个人不笨。

他在国防管理上,倒是个明白人。他放手让孙承宗修复宁锦防线,重用袁崇焕,吴三桂等人把守边关。并放手让毛文龙在努尔哈赤后方建立根据地,开辟东线战场。因此努尔哈赤一直未能攻破山海关。

崇祯皇帝就倒霉了。上台之后,连续10年遭遇旱灾、水灾、蝗灾、瘟疫。其中旱灾是500年难得一遇的超级大旱。直接导致大规模农民起义,国库亏空严重。

崇祯皇帝个人的问题是疑心病太重,政务上事必躬亲,十几年来更换了50位内阁首辅,直接导致朝廷大臣离心离德。

崇祯皇帝,对军事将领的态度阴晴不定,误杀了袁崇焕、逮捕了孙传庭、逼死了卢象生、吓跑了洪承畴。这几个人几乎都是进士出身,才华横溢,军事能力超群,可谓是“黄金团队”。结果被他一手葬送。

这样的领导,岂能不败。

其实明朝手里并不是一副差到极致的烂牌。

站在对手的角度想想,努尔哈赤励精图治,忙活了一辈子,也没有踏入山海关半步,最后竟然被一炮干死。

皇太极唯一一次进攻北京,是偷偷摸摸的绕道科尔沁,翻山越岭,辛辛苦苦越过古北口,花了几个月时间才来到北京城下。到了北京直接被袁崇焕打残,最后不得不抢点鸡鸭牛羊回家了事。直到最后,皇太极也未能攻破山海关,是吴三桂打开了城门,他才兴高采烈的进了北京。

再看看李自成。在杨嗣昌“四正六隅十年面埋伏”战略指导下,李自成屡战屡败,打的他怀疑人生,最后仅剩十几个人逃到商洛山捡回一条命。

所以崇祯手里的牌不算太烂,但最后他还是输了。

3

此一时彼一时也,时间变了,情形不同了,结果也就不一样了。

魏忠贤时,李自成还没起义,大明朝只有一个敌人——大清,可以集中力量对付它。而大清,刚刚稳定后方,开始把目标指向山海关,结果在宁锦受阻,还没有想出更好的办法,魏忠贤时代就结束了。

崇祯遇到的情况不同,崇祯二年李自成起义,大明朝被迫两线作战,顾此失彼,决策难,行动更难。大清方面,努尔哈赤打锦州受重伤死了。皇太极继承父志再打锦州宁远,又败了。吃一堑长一智,另想它招解决问题是人之常情,于是皇太极听取范文程建议绕道蒙古部落,翻越燕山,从大安口入关。



魏忠贤时,气候还算正常,灾难并不普遍,国库钱不多,但每年都有进项,额外开支不多,就是抗清花钱,紧紧手还过得去,不至于亏空太大。

崇祯朝遇到小冰河期,灾荒不断,赈济灾民要花钱;农民起义风起云涌,镇压起义军需要花钱;辽东战场防御清兵需要花钱。花钱地方太多,因为遭灾国库收入减少,这一多一少差距可大了。大明朝财政根本吃不消。



明末危局,励精图治的崇祯扭转不了,魏忠贤更扭转不了。

魏忠贤在时,袁崇焕和他的老师孙承宗一起建立了关宁锦防线,袁崇焕靠这一防线打败了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进攻,清兵才没能进来。可是宁锦大捷之后,参战官兵都得到奖赏,主帅袁崇焕没有得到任何奖励,一气之下辞官回家了。袁崇焕也只有袁崇焕才是清军的克星,才能打败清军,除了袁崇焕的关宁铁骑,明军再没有能与清军过招的,袁崇焕离开了,假如魏忠贤可以继续独揽朝政,接下来他能防得住清兵的进攻吗?



袁崇焕离开后,王之臣接任蓟辽督师,假设他凭借袁崇焕留下的关宁锦防线,有效地阻止住清兵攻破山海关,但他能防得住清兵从燕山入关吗?没有袁崇焕,北京保卫战能不能大胜还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魏忠贤专权期间,打击迫害东林党人。朝中有正义感有能力的文臣瞧不起阉党,不愿与之为伍,阉党中能担当大任的人不多,面对危局,没有人才,魏忠贤能对付得了清兵和农民起义军的双重打击?不可能。

明末危局,既使让朱元璋来,也未必能力挽狂澜,更别说魏忠贤了。

互关互动,互利共赢!

4

魏忠贤把持朝政时,国家税收多,国家财政有钱,用于边防的的投资多。魏忠贤被查抄,明的儒家空谈谈误国的东林党起了决定作用。魏倒台,袁崇焕没了财政支持,东林党人借后金围攻北京(袁拼命解围)在崇祯皇帝面前造谣。袁崇焕被剐了三千多刀,家属被充军为奴,大明最后一根救命稻草没了。东林党官员们都是地主出身,为了自己的利益,向皇帝建议减免土地税(明后期土地兼并严重,土地都变成了东林党官员手里),减免税后,国家财政没钱了。农民失地还上税,农民话不下去,全国各地农民造反,大明王朝内乱,北边满清不断袭扰。大明王朝被反动的儒家东林党官员们害的离亡国不远了。李自成围北京,全国各地的巡抚不发救兵,财政没钱,崇祯让东林大臣捐款救国,无一个反功的儒家东林大臣掏钱。只有皇后捐了自己的嫁妆,并动员娘家捐了钱。北京破城后,东林官员还想在李自成的大顺王朝做官,不但拿出了全部贪污的银子,还贡献了女儿给大顺官兵享受。不但大顺不领情,还杀了他们。儒家学说及孔孟误国害民,除了当官贪污腐化,就是当亡国奴,奴才。孔孟的儒家是误国害良,是最反动的。

5

那我也可以问,为什么十常侍在的时候汉朝没有亡,十常侍死了就不行了?难道十常侍对汉朝起的是正面作用?

麻烦不要用非黑即白的逻辑,因为崇祯错了就认为魏忠贤对了。魏忠贤杀死熊廷弼换成废物干儿子高第,折腾得边军饿毙脱巾,大修生祠耗费民脂民膏,贪孙承宗袁崇焕之功为己有,就算他在的时候没有亡国也不代表没造成这个趋势,只是他死在了把家败干净的路上。

6

整个有明一代,从创始人开始,就没有什么远大理想,从一个三餐不济的普通农民,居然当了皇帝,那么农民当皇帝他的所有思想都是以农民意识来统治国家,也就是所有的一切都是自己的。国土每个地方安排一个儿子,朝廷一切权利独揽,想上朝就上,国家就是自己。魏忠贤时期清朝还没有做大,而国家已经被皇帝子孙挥霍一空,就算不搞魏忠贤国家也挺不了几年,明朝亡国的根本原因是历史必然,不是那几个人就能解决的。清朝吸取了明朝的所有教训,但是也不可能千年不倒,清朝的问题主要是头发,一个诡异的发型不可能长久统治。古代唯一给当代的贡献就是异地做官。如果能保持,国家必然强大。

7

关于这个问题,后金表示,你们特么的能不能考虑下我的感受?我就跟傻狍子一样搁那等你打吗?我不要面子的吗?

不知从何时开始,一阵阵“重读历史”的“东风”吹遍神州大地。对于深受阶级史观影响的国人而言,客观看待历史确实很有必要,但紧随其后的,却是秦桧、汪精卫等人的洗白,昔日板上钉钉的人物开始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公众视野,不断挑战着人们的底线。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魏忠贤以比胡汉三还嚣张的气势杀了回来,并一度成为大明王朝的救世主。

某些砖家认为,魏公公是大明王朝不可多得的奇才,身残志坚的他,没有沉迷于温柔乡,而是将大明王朝的社稷放在首位,将异常强悍的后金挡在关外。

而乳臭未干的崇祯,不由分说地干掉了魏公公,直接导致了自毁长城的严重后果,后金也趁机坐大并成为大明王朝的心腹大患。

静夜史认为,能够说出这样无耻之语的,也只有某些不要脸的砖家和叫兽了。

作为礼仪之邦,我们甚至“骂人不骂娘,打人不打脸”的和谐精神,尽量指桑骂槐,借物喻人,达到骂了你还让你笑出声的良好效果。对于魏忠贤而言更是如此,她的最大作用,就是用来攻击励精图治的崇祯,通过无限拔高魏公公的能量,达到贬低和黑化崇祯的目的。

老实说,崇祯虽然年少,但一定比大字不识几个的魏忠贤差吗?静夜史认为不置可否。

因为从魏忠贤到崇祯,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在这十几年时间里,大明在一天天烂下去,后金在一天天好起来。如果单纯从明朝的堕落来评价魏忠贤和崇祯的高低,而忽略了后金在关外的迅猛发展,那就是真正的睁眼说瞎话。

从1616年努尔哈赤建国开始,后金就以极其迅猛的速度发展了起来,并在1636年建立了清朝。

而在此期间,清朝先后征服了漠南蒙古,迫使漠北和漠西蒙古臣服,对明朝形成了泰山压顶之势;又征服了朝鲜,消除了后金的后顾之忧。可以说,这种和明朝背道而驰的发展轨迹,是崇祯年间形势崩坏的最重要原因。

魏忠贤时期的后金还在用弓箭弯刀,崇祯时期的后金就有了鸟枪大炮,而在此期间的明朝始终没有原子弹,因此在代差消失并被后来居上的情况下,崇祯自然是励精图治也不好使。

另外,后人对魏忠贤和崇祯的不同要求,也是导致二人评价迥异的重要原因。

简单说来,魏忠贤作为公公中的翘楚,也就是奴才,后人要求只要挡住后金进不来就行了。而崇祯作为天子,后人要求他不但要挡住后金不放松,更要反杀后金造福后人,所以崇祯的难度指数要远远高于魏忠贤,自然就“不行”了。

而且明朝从朱元璋之后,疆域就处于不断收缩的状态,晚期更是如此,魏忠贤主政时,明朝在辽东尚有一席之地,但到了崇祯继位时,明朝只剩下辽西走廊的部分地区。虽然后金作为渔猎民族对土地的要求不及农耕文明,但随着明朝的大踏步后退,他们的战略回旋空间无疑是成倍增加了,加上对蒙古的征服,后金已经在实际上掌握了战争主动权,这和魏忠贤时期的后金初创时期完全不同。

所以,崇祯的“不行”,有着多方面原因,单纯从个人能力上进行比较是非常片面的。很简单的例子,如果将魏忠贤和崇祯调换位置,情况也许就大不一样。

当然,魏忠贤作为宦官首领,又染指了相权,在号召力上确实比崇祯要高,崇祯虽然贵为天子,但不分青红皂白的肃杀直接让百官没了方寸,只能在无所作为中眼睁睁地看着明朝彻底沉沦。

所以,性格也是两人差距的一方面表现,但不是形势崩坏的最根本原因。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8

崇祯皇帝的最后时刻,表示了对杀掉魏忠贤的悔意。陪崇祯皇帝一起殉国的太监王承恩,更是愤怒的说:“若忠贤在,必不至此!”

魏忠贤的性质之一,文官集团的权力需要制衡。

中国从宋朝开始,皇帝的存在感逐渐降低。政治上的决策权更多体现的是大臣们的意志,皇帝的话语权被限制住了。

明朝的皇帝被文官们架空,是土木堡之变之后开始的。

明朝自土木堡之变后,于谦主持朝政开始,皇帝就是朝堂上的权力游戏的看客。皇帝除了生活尊贵外,已经没有自主的什么权力了。皇帝没有收税的权力,甚至娶媳妇,也要由大臣们同意才行,立太子也同样要大臣们同意才行。

朝堂上的皇帝,沦为大臣们扬名立万的垫脚石。哪个大臣想扬名立万,就引经据典的去骂皇帝一顿。如果能骂得皇帝实在受不了,被皇帝打了一顿板子,那这个大臣立刻就会名满天下,富贵不远矣。

皇帝也不傻,不甘心被大臣们玩儿来玩儿去,当然是要反击的。

正德年间,皇帝朱厚照想出了一个办法。扶植太监刘瑾,让刘瑾去对付大臣们。刘瑾帮助朱厚照制约了文官集团,也改善了大明的财政。然而终究寡不敌众,朱厚照被迫处理掉刘瑾,然后自己也莫名其妙的“英年早逝”。

天启年间,文官集团进一步专权。文官集团的内部虽然也有争斗,但是文官们很有原则。不管谁上台,都不许伤害文官、富豪们的利益,不许给朝庭增加财政收入,否则就会触犯众怒。因此政治上乌烟瘴气,官员们不作为早已司空见惯,贪腐更是盛行成风。

天启皇帝朱由校登基后,借用朱厚照的经验,启用了魏忠贤。而朱由校本人借着醉心木工的由头躲在背后操作,让魏忠贤出面制衡文官集团。

魏忠贤这个大老粗,或许手段有些毒辣,但是他做到了朱由校在政治上想要的东西。魏忠贤拉起了一个阉党,硬生生的把文官集团一分为二。

更重要的是,魏忠贤还改善了明朝的财政。魏忠贤以鸡鸣狗盗的手段,扩大了税收,缓解了民间的土地兼并。有时魏忠贤还直接把“贪污”来的钱,拿来贴补国家亏空。

天启一朝的西南战事绵延不绝,辽东的战事、练兵、修防御工程,花费巨大。但是因为魏忠贤的缘故,国家从来没有在钱上耽误了什么。

天启年间,魏忠贤拨巨款发展出先进的火炮部队。还派徐光启前往澳门,学习西方先进的火器战术。

凭借强大的军队,天启年间西南的战事被平复,辽东的满清也一直被压制。袁崇焕仅用了朝庭铸造的11门火炮,就击退了努尔哈赤的大军。

可以说,正是魏忠贤的努力,制衡了自私腐败的文官集团,挽回了万历年间遗留的颓势,并逐渐扭转局面。(下图是魏忠贤。)

魏忠贤的性质之二,忠诚的保皇党。

首先,大家不要对太监有什么偏见。太监是个可怜的群体,他们是社会上的失败者或者是最底层。为了能够生存,才无奈的被阉割,做了太监。

古代的底层,是与现代的底层不同的。现代的底层虽然很困难,甚至出现了因贫穷而无法生育后代的“低欲望”团体。然而,低欲望团体比起古代是幸福的。

古代的底层,也和现代的“低欲望”团体一样,结不起婚,生育不了后代。更惨的是,古代的底层还吃不起饭,面临冻饿而死的危局。为了生存,女人为奴为婢,男人要么落草做土匪,要么就净身做太监。

魏忠贤就是这样的失败者,甚至他因为请不起医生,是自己拿刀子净身的。净身后,魏忠贤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跻身于“望之不似人形,闻之不似人声”的太监队伍。

那是个悲哀的时代,太监多极了,据说各地皇室家族、皇宫里共有约20 万的太监。没有人喜欢太监这类人,喜欢太监的恐怕也只有皇帝一个人了。

皇帝不仅熟悉太监的存在,还更容易对太监感到亲切。因为皇帝知道,太监能依靠的只有皇帝。所有人,都有可能背叛皇帝,而太监绝对不会,皇帝可以对太监完全信赖。所以皇帝觉得太监,比朝堂上那帮满嘴忠诚仁义的大臣们,可爱太多了。

在天启年间的朝堂上,文官集团们争斗的目的,是权势利益。而魏忠贤争斗,唯一目的就是把阉党做大,为皇帝的利益服务。

崇祯皇帝对魏忠贤的错误处理。

天启皇帝死时,曾经交代崇祯皇帝,要他善待魏忠贤。

崇祯皇帝登基后,因为痛恨魏忠贤协助客氏对张皇后下毒手,对魏忠贤痛恨至极。

崇祯皇帝觉得经过魏忠贤阉党的打击,文官集团已经没有在朝堂上“专权”的能力。阉党的作用已经没有了,再加上阉党的恶名远扬,是必须除掉阉党的。

但是,崇祯皇帝除掉阉党后,却没有要处死魏忠贤本人的打算,只是把魏忠贤流放到凤阳 。很明显,崇祯内心深处是想留着魏忠贤的。

谁知道,魏忠贤去凤阳时,随从的车队过于庞大的消息传到崇祯皇帝耳朵里,引起了崇祯皇帝的猜忌。一个被流放的太监,居然还有这么多人跟随,万一魏忠贤谋反怎么办。于是,崇祯皇帝派人杀了魏忠贤。

崇祯皇帝的错误之处,在于杀了魏忠贤之后,没有从制度上解决文官集团专权的问题,也没有设法再培养一个新的“阉党”制衡文官集团。

于是,皇权再次被架空,国库再次空虚。袁崇焕的五年平辽计划,因为没有足够的军费,成为一句空谈。西北的农民因为饥饿而爆发了起义,崇祯皇帝却拿不出赈灾的费用。之后,崇祯皇帝镇压农民起义没有钱,在辽东也没有钱抵御满清。李自成攻打北京时,崇祯皇帝连调吴三桂入京的费用都拿不出。

崇祯皇帝临死时,愤怒的说朕非亡国之君,你等皆亡国之臣。其实,崇祯皇帝不应该愤怒,应该反思自己的错误才是。如果没有崇祯皇帝亲手除掉魏忠贤的阉党,满堂大臣又怎么会全部变成亡国之臣的。

结语:魏忠贤的作用是巨大的,如果他一直活着且居于高位,崇祯皇帝就一定是另一番景象,是不会国破家亡的。(本文原创,图片源于网络。)

9


能不能不舔魏忠贤了?

崇祯帝在位十七年期间清朝入关了?

是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帝死后,清朝才入得关好不好???

为什么非要这般抬高魏忠贤,贬低崇祯帝,啥想法?

真是搞不懂,之前是有人一直拿野史说事,一直说崇祯帝死前后悔杀魏忠贤,并且安葬魏忠贤什么的,结果被很多人辟谣,才没有人再说什么。

这段时间怎么又冒出来了魏忠贤在的话,后金是动弹不得甚至入不了关,而魏忠贤一不在,后金(大清)马上入关了似的!?

首先以历史来说!魏忠贤当政时期后金对于明朝的攻势并没有得到有效抑制。其次魏忠贤死后,崇祯帝在位17年也没有让清朝得以入关,最后是李自成攻破北京城,清军才趁机入关的,跟魏忠贤当权不当权有什么关系?

魏忠贤存在的唯一正面性在于,他可以带领宦官势力打压东林党,免得东林党一家独大。但是请不要以此过度抬高魏忠贤,真的没什么意思的。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回答,欢迎吐槽、点赞、关注~

10

看问题不能管中窥豹,片面从明朝方面寻找原因,有失偏颇。

看了很多人从明朝方面作了解释。我从后金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结果可能大相径庭,也请阅者自辨。

首先为什么后金打不进来这问题就有待商榷

魏忠贤时期和崇祯时期面临的后金是不一样的

虽然后金魏忠贤之前已建政,但其势力范围还是在女真人聚集地。辽东地区也就是现在的辽宁省大部还掌握在明朝手中,也就是说后金没有机会接近长城,乃至攻入中原地区。

崇祯时期不一样在魏忠贤掌权后期,辽东地区大部已经失去,明朝被压缩在宁锦到山海关一线,和一些残存的军事据点,以坚城巨炮来阻止后金的进攻。两方战争形势已经从关外的争夺,转变为后金对中原的进攻了。

而这一切都是魏忠贤掌权时期发生的转变很侥幸在魏忠贤后金还习惯于野战,没有攻城经验和攻城设备,凭借坚城巨炮阻止了后金的进攻。

然而形成被动挨打的局势,却因为魏忠贤的下台成了崇祯不得不面临问题。

同时为了攻入中原后金又作了哪些改变

1.扫除后顾之忧。

平定辽东地区还残存的明朝军事据点,降服漠南蒙古,在让后金彻底统治统治东北和漠南蒙古地区。同时通过漠南蒙古给了后金更多的路径进攻中原。

皇太极时期多是绕开关宁防线,借道漠南攻入明朝的。

另外,彻底打服朝鲜了。后金从此无后顾之忧。

2.扩充八旗,增强军事实力

满洲八旗军更多的将东北地区其他少数名族收编进来,并将女真族名也在此时改为满洲族。

以降服的漠南蒙古以及先已经投降的蒙古人,建立蒙古八旗。

以关外投降的汉人,建立起汉军八旗。

魏忠贤时期努尔哈赤所帅八旗军不过5万多人

到改革之后后金军队可以出战的军队人数超过了十万人。军事力量增强了一倍还多,更为重要的是以汉军旗建立的炮兵部队,使得明朝修建关隘更容易突破了。

因此两个时期面临的形势不一样、面临的敌人不一样,却单纯的以一个问题、一个标准来评判当政者的能力孰优孰劣,其得出的结果多半是妄言。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