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毕竟是人类迄今为止最大的旷世浩劫,与今天小打小闹的战争不同,每个国家是真真正正将生产力给压榨到了极点,在这种条件下,飞机巨大的产量不足为奇,它们与许多速成的飞行员一样,都是消耗品。
在这其中,有各国疯狂的引爆产能,也有规模奇大的飞行员培训计划,这在今天这种和平年代都是看不到的,总之,都是时辰的错。
相对来说的话,二战时期的飞行员的确比现在更容易培训,需要掌握的知识量与战机的操作难易度与今天不可相提并论。甚至在某些局势紧张的关头,还会“速成”一批飞行员,真真的把人命使用到了极限。
我们可以对比下现代与过去的战机,比如上图的零战A6M2的机舱,里面的仪表相当简单,实际上除了空速表、高度表、水平仪、罗盘外,其它的都是些气压表、油量表、油温表、升降速率表以及时钟等不太重要的东西,控制方面除了踏板和控制杆外,也就在某些机型上多出几个螺旋桨的转速控制杆,以及需要管控起落架的收放等等,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超级复杂。只要稍微摸索多了,与开车没什么区别。
上图是比日本战机更复杂一点的德国BF109战机座舱,但也没复杂到哪里去,武器的设计并不是为了故意为难人,二战时的科技也没复杂到超出时代的容许度,毕竟那个年代可没现在这么多大学生,文盲都遍地都是,社会的构成本就不一样。
受飞机设计的影响,二战时的战机也远比现在好开,机身普遍在静稳定性上优于现代喷气式战机,现代战机为了追求高速性能,气动上已经走向了另一条道路,两者的操控舒适性不可同日而语。人类最早的超音速试飞员查克·耶格尔就曾经表示过,开野马就像畅快的驾摩托,而开喷气式飞机好似骑着火箭玩德克萨斯驯牛。
再看看现代一架SU-30战机的座舱,很显然,这与驾驶一架二战战机需要的知识不可相提并论,现代战机布满了各种电控系统,需要拥有更多更系统的理论知识和操作经验才能完成驾驭,光一个火控雷达带某型空空导弹的操作就够让人眼花缭乱了。
除了操作的复杂度直线上升以外,现代战机的飞行要求也更苛刻,筛选飞行员时的健康标准增加了不少,飞机因为速度的提升,人员需要经受住更大的考验,因为高过载机动造成的血液循环变化甚至能让人眼产生红视、黑视,几乎达到了生理承受的极限,这是二战飞行员不可比拟的。
正因为飞行驾驶相对简单,二战时许多国家也因此能将大批民间飞行员转化为战机飞行员,这在今天是不可想象的,毕竟开塞斯纳的飞行员你不可能随便培训两下就让他飞F15出去打仗,而当年许多国家恰恰是这样做的,美国就是其中范例。
有大量的美国飞行员从飞行竞速比赛、农业飞行公司、邮递公司、飞行爱好者团队甚至杂技团中征得。这种飞过飞机的飞行员,最短通过半个月到1个月的培训就能送上战场,而从没有接触过飞机的人,即便是日本的神风特攻队也需要至少半年的全系统培训。
这还不够,罗斯福在1938年就搞了个“学员培飞计划”,将全美所有大学作为飞行员的征兵基地和培训场所,而且任何肤色、种族的大学生只要交40美元就可进修飞行课程,政府给每人补助20美元,给学校补助290美元。这项计划最终让美国大学和学生趋之若鹜,有1132所高校和1460所相关院校加入计划,每年培训飞行员数目多达2万人。
到1946年培飞计划结束,美国训练了50万具备基础飞行能力的飞行员,这些年轻人成批的加入到战争,他们在军队的飞行员培训中只有12%的淘汰率,二战中美国密密麻麻的空军便由此而来。
英国没有美国那么好的条件,但他们也丝毫不含糊,约翰牛跑到安全的加拿大设立了培训中心,还拉来了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等英联邦国家成员,在渥太华签订了《空军联合训练协议》,大家分摊合同,一起批量制造空军飞行员。
根据《协议》,英联邦四国每年培训指标为5万人,人数由协议会议进行分配,每国会各自进行初级飞行员的征兵和筛选培训,最后再将这些人送到加拿大的高级培训中心进行战争培训。到战争结束,加拿大已经建立了107座飞行学校,有13万军人在此受训,是十足的二战最大飞行员“新手村”。
德国也差不多,他们有完备的分级培训制度和严格的训练市场,但在战争的压力面前一切惯例都会变,通常德军战斗机飞行员会进行20个月的训练,最短也要13个月,后来为了应付战争,许多航校学员5个月内就被“速成”了,飞行时长只有150多个小时。仗打到最后,德军已经拿不出飞行员了,所以教官们关闭了学校的大门,开着飞机上了前线。
反观日本则不一样,也许不少人印象里,日本是个能把只飞了十几个小时,只会起飞不会降落的中学生往天上丢着送死的国家,但实际情况与此有点出入,比如太平洋战争中与美军拼光拉倒的日本海军航空兵,他们长期都遵循着一种严苛到变态的飞行员沙汰制度。在飞行员的选拔中,他们要比赛枪术、格斗术甚至武士精神,还要训练在澄净的白昼寻找星光,不断练习高台翻滚跳和爬杆,整整10个月的训练都在这种无聊的淘汰中进行。
这种死心眼选拔基本与飞行内容无关,但是日本在二战进行到一半时仍然维持着这种制度。1937年,日军让部队筛选了1500只“精英”,这些人最后只剩下70只“精英中的精英”进航校,到1939年卒业时,仅剩25只“精英中的精英中的精英”。这么一搞,日本海军的飞行员当然够不上数了,与美军打了几场消耗战就迅速的怂了。
而且日本人没有系统的分级培训制度,更没有后备准备,仅靠这些“精英中的精英中的精英”完全是杯水车薪,这也成为日本二战中最大的痛脚之一,完全就是反面典型。
除了人员培训外,飞机的制造成本也是相当重要的因素,现代战机极为复杂昂贵,集高精尖技术于一身,根本不可能大规模的装备,许多国家来个换代都肉痛不已。
二战时的飞机则相对便宜的多,铝合金蒙皮结构、木制胶合结构比比皆是,以当时的生产力已经可以非常迅速的大规模生产。哪怕是日薄西山的日本和盟军打到老家的德国,也仍然能维持一定的战机产量,如日本在1945年8月居然还能造出8架战机。当然,许多飞机都是粗制滥造到极点的缩水产品,大部分也就应个急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