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其实二战飞行员的培训,也是非常困难的。

很多人不知道,即便德国和日本到了最后崩溃的地步,他们并不缺少飞机。

以德国为例,他们还有最先进的Me262喷气式飞机,数量众多。

不过,德国却没有足够的飞行员。

在1944年5月德国也致力于扩大飞行员规模,组建了高达210个滑翔机训练营,飞行员人员储备达到10000人。

然而,这些人最多只有5%的人可以成为合格的飞行员,也就是500人。

为了补充前线巨大的人力消耗问题,德国空军只能降低飞行员的挑选标准,比如将训练时间压缩35%。

他们的总训练时间只有160个小时,不到盟军飞行员训练时间的一半,通常这样的飞行员第一次空战就会成为敌军飞行员的活靶子。

1944年6月6日诺曼底登陆,同盟国为此投入1.5万架飞机,而西线德国空军可以作战的,只有480架飞机。随后从德国赶来支援的德国空军,在诺曼底战役前两周,就被打掉了600架飞机。

大家看看,虽然说压缩,但因为当年是螺旋桨飞机,学习是比较简单的。

所以,训练时间160个小时就可以参加空战。

放在今天的喷气式战斗机,160个小时绝对是不行的。

拿我国的歼11战机为例,飞行员从新人到合格,需要5年时间的训练。飞行员每年的训练时间必须在200小时以上。

飞行员在最开始需要进行500个小时的飞行模拟器训练,然后才正式接触战斗机,开始长达100小时的初级和中级甄选,通过甄选的人还需要50-100小时的教练机陪飞,最后才允许驾驶战斗机单独飞行。

如果想成为飞行技术高超的飞行员,训练时间就必须足够1000个小时。

看看,这就是区别。

原则上,二战的飞机,除了战斗机以外,运输机、轰炸机、侦察机之类的学习的难度还是有限的。

如果有过民用飞机驾驶经验,很容易就可以胜任。

最佳贡献者
2

为什么在现在培养一个飞行员如此之艰难,几万人中也就那么几个人能够上天,但是在二战时,飞行员却跟腊肠一样,一抓一大把呢?

首先是硬性需求,现代战机飞行速度更快,机动能力更强,过载更大,也就是说对人的要求更高,所以能够满足喷气式飞行员体质要求的人口更少。

但是实际原因是战争期间,飞行员死亡率居高不下,为了弥补战损,考核标准放宽,只要能把飞机开起来,就允许上天。

以日本为例。在间战期间(第1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第2次世界大战开始之前的空档),日本对于飞行员要求十分严苛。

日本王牌飞行员坂井三郎所在的那一届1500选出70人,而且70人中又仅有25人能够毕业,这个毕业率......

所以说随着时间的延长,日本的精英政策已经无力为继,并且由于日本经济远不如欧美,所以日本民间的滑翔俱乐部远或者说民用飞机等行业远不如欧美发达,导致的日本到后期,飞行员数量质量下滑严重,而美国因为更有钱,所以民间的飞行氛围更浓厚,储备飞行员更多,因此出现了出现马里亚纳猎火鸡的一边倒的战争。

但是没办法,毕竟采取精英政策,飞行员毕业的数量很少,而且采取精英政策也是迫不得已的,毕竟在和平年代,每年服役的战斗机也就那么三五十架,如果国家比较穷的话,三五架那都能高兴的笑出声来,所以说战机就这么几个,飞行员培养多了有啥用?自然而然的就是优中选优,只要最好差一点的根本不要。

当然了这些精英政策出来的飞行员那都是飞行技术相当熟练,只要能熬过战争初期基本上那都能在战场上有所斩获。

然后问题就是一旦战争爆发战争机器全力开动战斗机,坦克军舰。飞速建造,直接导致,装备的服役速度已经超过了人员的补充速度,这也是为什么会出现我们在新的大黄蜂号上再见的原因。

因为在战争期间,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就算你装备再多,没有人能操纵,又有何意义?

所以只能放宽飞行员选拔标准,放松飞行员毕业要求,在近短时间内培养出尽可能多的飞行员。

至于飞行员普遍素质降低了会导致什么后果,那自然就是死亡率大大上升。

但是大浪淘沙经过残酷的淘汰之后,会涌现出来一批优秀的飞行员。

比较一下,好像也就那样,甚至于战争时间的成本要更低。

最后总结一下,为什么二战时期的飞机那么多,原因战争期间,战争机器全力开动。在和平年代,战争机器低速运行。

为什么二战时期飞行员那么多,降低飞行标准,降低飞行考核要求。

把答案都告诉你了,你抄还不会吗?

3

第二次世界大战毕竟是人类迄今为止最大的旷世浩劫,与今天小打小闹的战争不同,每个国家是真真正正将生产力给压榨到了极点,在这种条件下,飞机巨大的产量不足为奇,它们与许多速成的飞行员一样,都是消耗品。

在这其中,有各国疯狂的引爆产能,也有规模奇大的飞行员培训计划,这在今天这种和平年代都是看不到的,总之,都是时辰的错。

相对来说的话,二战时期的飞行员的确比现在更容易培训,需要掌握的知识量与战机的操作难易度与今天不可相提并论。甚至在某些局势紧张的关头,还会“速成”一批飞行员,真真的把人命使用到了极限。

我们可以对比下现代与过去的战机,比如上图的零战A6M2的机舱,里面的仪表相当简单,实际上除了空速表、高度表、水平仪、罗盘外,其它的都是些气压表、油量表、油温表、升降速率表以及时钟等不太重要的东西,控制方面除了踏板和控制杆外,也就在某些机型上多出几个螺旋桨的转速控制杆,以及需要管控起落架的收放等等,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超级复杂。只要稍微摸索多了,与开车没什么区别。

上图是比日本战机更复杂一点的德国BF109战机座舱,但也没复杂到哪里去,武器的设计并不是为了故意为难人,二战时的科技也没复杂到超出时代的容许度,毕竟那个年代可没现在这么多大学生,文盲都遍地都是,社会的构成本就不一样。

受飞机设计的影响,二战时的战机也远比现在好开,机身普遍在静稳定性上优于现代喷气式战机,现代战机为了追求高速性能,气动上已经走向了另一条道路,两者的操控舒适性不可同日而语。人类最早的超音速试飞员查克·耶格尔就曾经表示过,开野马就像畅快的驾摩托,而开喷气式飞机好似骑着火箭玩德克萨斯驯牛。

再看看现代一架SU-30战机的座舱,很显然,这与驾驶一架二战战机需要的知识不可相提并论,现代战机布满了各种电控系统,需要拥有更多更系统的理论知识和操作经验才能完成驾驭,光一个火控雷达带某型空空导弹的操作就够让人眼花缭乱了。

除了操作的复杂度直线上升以外,现代战机的飞行要求也更苛刻,筛选飞行员时的健康标准增加了不少,飞机因为速度的提升,人员需要经受住更大的考验,因为高过载机动造成的血液循环变化甚至能让人眼产生红视、黑视,几乎达到了生理承受的极限,这是二战飞行员不可比拟的。

正因为飞行驾驶相对简单,二战时许多国家也因此能将大批民间飞行员转化为战机飞行员,这在今天是不可想象的,毕竟开塞斯纳的飞行员你不可能随便培训两下就让他飞F15出去打仗,而当年许多国家恰恰是这样做的,美国就是其中范例。

有大量的美国飞行员从飞行竞速比赛、农业飞行公司、邮递公司、飞行爱好者团队甚至杂技团中征得。这种飞过飞机的飞行员,最短通过半个月到1个月的培训就能送上战场,而从没有接触过飞机的人,即便是日本的神风特攻队也需要至少半年的全系统培训。

这还不够,罗斯福在1938年就搞了个“学员培飞计划”,将全美所有大学作为飞行员的征兵基地和培训场所,而且任何肤色、种族的大学生只要交40美元就可进修飞行课程,政府给每人补助20美元,给学校补助290美元。这项计划最终让美国大学和学生趋之若鹜,有1132所高校和1460所相关院校加入计划,每年培训飞行员数目多达2万人。

到1946年培飞计划结束,美国训练了50万具备基础飞行能力的飞行员,这些年轻人成批的加入到战争,他们在军队的飞行员培训中只有12%的淘汰率,二战中美国密密麻麻的空军便由此而来。

英国没有美国那么好的条件,但他们也丝毫不含糊,约翰牛跑到安全的加拿大设立了培训中心,还拉来了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等英联邦国家成员,在渥太华签订了《空军联合训练协议》,大家分摊合同,一起批量制造空军飞行员。

根据《协议》,英联邦四国每年培训指标为5万人,人数由协议会议进行分配,每国会各自进行初级飞行员的征兵和筛选培训,最后再将这些人送到加拿大的高级培训中心进行战争培训。到战争结束,加拿大已经建立了107座飞行学校,有13万军人在此受训,是十足的二战最大飞行员“新手村”。

德国也差不多,他们有完备的分级培训制度和严格的训练市场,但在战争的压力面前一切惯例都会变,通常德军战斗机飞行员会进行20个月的训练,最短也要13个月,后来为了应付战争,许多航校学员5个月内就被“速成”了,飞行时长只有150多个小时。仗打到最后,德军已经拿不出飞行员了,所以教官们关闭了学校的大门,开着飞机上了前线。

反观日本则不一样,也许不少人印象里,日本是个能把只飞了十几个小时,只会起飞不会降落的中学生往天上丢着送死的国家,但实际情况与此有点出入,比如太平洋战争中与美军拼光拉倒的日本海军航空兵,他们长期都遵循着一种严苛到变态的飞行员沙汰制度。在飞行员的选拔中,他们要比赛枪术、格斗术甚至武士精神,还要训练在澄净的白昼寻找星光,不断练习高台翻滚跳和爬杆,整整10个月的训练都在这种无聊的淘汰中进行。

这种死心眼选拔基本与飞行内容无关,但是日本在二战进行到一半时仍然维持着这种制度。1937年,日军让部队筛选了1500只“精英”,这些人最后只剩下70只“精英中的精英”进航校,到1939年卒业时,仅剩25只“精英中的精英中的精英”。这么一搞,日本海军的飞行员当然够不上数了,与美军打了几场消耗战就迅速的怂了。

而且日本人没有系统的分级培训制度,更没有后备准备,仅靠这些“精英中的精英中的精英”完全是杯水车薪,这也成为日本二战中最大的痛脚之一,完全就是反面典型。

除了人员培训外,飞机的制造成本也是相当重要的因素,现代战机极为复杂昂贵,集高精尖技术于一身,根本不可能大规模的装备,许多国家来个换代都肉痛不已。

二战时的飞机则相对便宜的多,铝合金蒙皮结构、木制胶合结构比比皆是,以当时的生产力已经可以非常迅速的大规模生产。哪怕是日薄西山的日本和盟军打到老家的德国,也仍然能维持一定的战机产量,如日本在1945年8月居然还能造出8架战机。当然,许多飞机都是粗制滥造到极点的缩水产品,大部分也就应个急而已。

4

先来说说数量,二战时仅美军就拥有各类飞机30万架,其中战斗机就有10万架。苏联16万架,中国不足600架。德军11万架,日本也逾上万架。这么庞大的的飞机数量,试问飞行员培养是如何解决的,答案是重在战时训练。

发达的工业国家,临阵在开足马力造飞机的同时,也会应急培训飞行员,当时的飞机技术不像现在,那时有几十个飞行小时也就够了,而现在至少需要500个飞行小时的培养。技术差疑很大,简单的飞机使飞行也变得相对简单。再说复杂的飞行战术,可以通过实战得到锤练,诞生出众多王牌飞行员。

以战促训,正是更高级的训练方式。只要初步掌握一定飞行技术的飞行员,经过实战磨砺,才能迅速成长起来。因此可以说,民族存亡面前,正是促进飞行员成长的摇篮。

我们还是拿朝鲜战争举例来说吧,当时我军飞行员飞行时间最少者不过44个小时,最多的也不多73小时,他们上得阵去的表现,除了忠勇,还表现出高超的飞行技术和战术,以致于被西方惊呼,成长壮大几乎在一夜之间。我军飞机不多,战斗出动却高达2.6万架次,21人被授予英雄称号,68人立了一等功。年轻的雏鹰练翅,拿当时的话来说就是,边打边建,打出了志愿军空军的威风,击落击伤敌机382架。

仅王汉一人,击落6架击伤8架,有几多二战王牌飞行员纷纷落马,直教我空军英雄英名长存。

5

其实这个问题带有一点时代性的偏见。无论是一战、二战还是如今,培养一名飞行员,尤其是一名战斗机飞行员都是一件非常难,且耗费非常高的过程。正因为如此,战斗机飞行员的“商业价值”相当于飞行员自身同等重量的黄金。不过二战时期战斗机或者其他飞行器的生产数量极高,少则年产几千架,多则年产上万架,一场战役中参战双方可能就会投入数万架各类型的战机。而如今的现代化战争中,再也无法看到如此数量惊人的场面了。

其背后原因,不外乎下面的三个方面的因素:

1、二战时期的飞行器相对简单,制造工时和制造成本方面都是无法和今天的同类产品相提并论。

航空工业发展历史不过100余年,就完成了从首次飞行到今天的喷气时代,拥有隐身化、信息化、网络化等先进作战能力。但是在七十多年前的二战时期,当时的飞机用今天的标准来看,还是相对比较简单的。具体可以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机体材质主要使用金属材质,部分使用帆布或者木材,机体结构方面多以简易形状为主,不过多的设计成难于加工的融合体或者流线体;

控制系统全部使用液压机械式操作,没有电传飞控的辅助;

导航系统基本上依赖于领航员人工计算+地面基站导航,没有高精度的捷联惯导系统,也没有GPS;

发动机基本上以活塞式发动机为主,配合螺旋桨推进飞机,从而在升限和速度方面都有限制;

正因为如此,当时的飞机生产量和生产效率还是比较高的。

现代飞行器的工艺复杂程度要比二战时期提高了好几个数量级,一架喷气式战斗机自身零件的数量达到上百万级别,而不是二战时期的几万个而已,在这种量变的背景下,现代战斗机的生产速度和生产量很难达到二战时期的数值。

2、现代飞行器的性能水平已经大幅飞越,在高性能面前,本身数量方面的需求就会下降。

对于这一点,以轰炸机为例最为典型。二战时期最为主流的远程轰炸机B-17,美国波音公司研发的全金属四发活塞动力轰炸机,虽然配置了四台大功率活塞发动机,但载弹量只有2-3吨,且航程也只有2000-3000km,这个指标固然在当时那个年代算是很不错的水平。可是和现代轰炸机相比,就体现出差距了。

以美国B-2轰炸机为例,采用飞翼式全隐身布局,航程达到1万km,载弹量也达到23吨。如果按投放普通航弹进行地毯式轰炸来看的话,一架B2相当于10架B-17;如果按作战效能来看,B-2可以配置远程高精度空地巡航导弹进行防区外投放,然后全身而退,不必向B-17那样慢吞吞的飞到敌人火力圈内再投弹。这样下来,一架B-2的作战效能几乎能够达到上百架B-17的作战能力。

如此效能之下,B-2的产量或者说需求量就没有必要达到B-17那样的上万架,只需要保持在20多架即可。

3、战争的需求刺激。

如今的年代,特别是二战结束之后,虽然不断爆发多起局部战争,但是战争规模和范围都是无法和世界大战相比的。正是基于这一点,参战双方对于飞机的需求量就没有也无法达到二战时期的水平。

所以,很多国家在进行空军建设的过程中,基本上都是从国土防卫的要求来考虑的,一个中等国家配上100-200架各类型战机就算是标配了,大国空军配置上1000-2000架也是可以的。要是配上10000-20000架战机,就是美国也吃不消。


——问题就回答到这里了——

对航空感兴趣的朋友不妨来关注老鹰航空吧。

(图片来自互联网公开图片,如侵则删。)

6

二战时期培养一个好的飞行员也非常的困难,一个好的飞行员需要足够的飞行时长,需要足够的实战磨合。然而在激烈的空战中,很多优秀的飞行员都战死沙场,后续的飞行员根本得不到补充。二战中后期空战的规模越来越大,对于飞行员的数量需求越来越多。为了弥补飞行员不足的问题,二战时期很多国家都开办了飞行学校,只要经过简单的培训,飞行员就能够参加实战。

虽然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飞行员作战能力相对较弱,但是在日益紧张的战争局势下,这种方法也是无奈之举。美国在二战爆发前就培养了很多预备役飞行员,太平洋战争前期日本航母舰载机曾经占据过一段时间的优势,然而随着战争时间的增长,美军逐渐掌握了海上的制空权。美国能够夺回制空权,一方面是因为美国采用了新的战术和飞机,另一方面就是因为美国的老飞行员更多。

实际上二战时期的王牌飞行员,飞行技术丝毫不亚于现在的一流飞行员,二战时期飞机没有太多的辅助设备,飞行员能否战胜敌人,完全靠自己的操作。德国的王牌飞行员哈特曼,在经过一年多的飞行培训后便参加了实战,仅仅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就击落了300架以上的敌机,是迄今为止击落战机最多的飞行员。

现代飞行员的数量比较少,主要是因为现代战机的数量比较少。二战时期一个国家动辄拥有上千架战斗机,而现代普通地区强国充其量只有数百架战斗机,英国的战机数量只有一百多架,仍然是世界排名前十的空军强国。因为战机的数量比较少,空军挑选飞行员的要求也就比较高,飞行员的各方面能力都相对全面,培养的成本也比较高。

7

谢谢邀请!

二战时期的飞机在性能和操作的复杂程度上是远远不能和现代飞机相比拟的。

二战飞机大多属于活塞式飞机,飞行高度和速度极其有限。二战飞机仪表大多只有高度表,空速表,油表,直读式温度表,气动陀螺仪表等十几二十个仪表,和现代飞机复杂的仪表系统完全不能相提并论!同时,随着航空技术的发展,现代飞机在可飞行空域,飞行控制,滞空时间,大气条件等等方面也远远超过了二战活塞式飞机。与之相适应的,飞行人员的培养也大大复杂起来。

因此,二战时期飞行人员的培养要比现代更加简易,所需时间也较现代为少。在单位时间和相同投入的条件下,二战期间合格飞行人员的数量要远多于现代。

另外,时代的要求也不一样了。二战是交战国以全部国力较量的国家全面战争,战争规模巨大,战争结果关系国家生死存亡。因此,各国都不惜代价的培养更多的飞行人员来满足全面战争高消耗的需要。但现代并没有全面战争的紧迫需求,因此,各国对飞行人员的培养更讲究质量和效费比,数量并不是第一位的考虑。

同样的道理,二战活塞式飞机结构简单,制造方便,价值较低。因此可以大量生产。二战各主要交战国所拥有的军用飞机动辄高达数万架之多。而现代飞机结构越来越复杂,价值巨大,比如四代机单价价值均超过一亿美元甚至两亿美元,即使换算成二战时代的美元也有上百万美元!这绝不是活塞式飞机那几万十几万美元的造价能比的(二战期间最贵的B29战略轰炸机价值也不过62.59万美元,大部分战斗机价值都不过三五万美元而已)!

同时,因为现代飞机越造越复杂,越造越重,对地面保障的要求也更加苛刻。二战期间那种几辆油车电车,再加上几辆牵引车(拖拉机也能牵引,没有车人推也可以),再找上一片够大够平的草坪地或者干脆是沙石土路,就能立刻搭起一个野战前线简易机场的情况是一去不复返了。现代机场仅仅是跑道就要求甚高,不仅铺设跑道需要高标号特种混凝土,跑道上还不允许有任何杂物,以免杂物被吸入飞机进气道导致飞行事故。因为地面勤务标准和成本的提高,也限制了现代飞机的数量。

但是,如果现在再次出现大规模全面战争的现实威胁,那只要有能力,各国会立刻不计成本的大规模生产战机和建造地面设施,再次出现数万架战机的情况并非完全不可能。而战机本身也必然会简化,以便满足数量上的需求。毕竟,大规模战争中装备数量的重要性怎么强调也不为过!

个人看法,欢迎批评指正!

8

其实,平时和战时是有很大区别的。

首先,二战时期的飞行员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军队培养的作战飞行员,这是战场上主要部分。二是地方培养的飞行员,战时被征用到部队。这是国防动员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是战争期间临时培养的飞行员。为了战场需要,交战双方都会准备一些预备队,由于各方面因素制约,空军不得不临时教练一些升空飞行员作为应急。

但是,世界各国现在都通行一种作法。那就是寓军于民。就一个主权国家来讲,只要战争来临,就无所谓军与民的区分,不同的是,穿上军装意味着要承担更大责任和为国牺牲,没穿军装,并不是不为国分忧。在后方,大量的民用飞行员成为支前的重要力量。

9

随着二战的结束,冷战即登上世界的舞台并随之而来,在冷战的大背景环境之下,飞机这个在二战中立下了汗马功劳的功勋装备,在二战结束之后不仅没有被打入冷宫,相反却迎来了新一轮的春天。

飞机从二战的螺旋桨飞机,变成了喷气式飞机,从身法飘逸动作飘忽的空中游侠,变成了能够超音速巡航外加具有隐身能力的杀手。虽然飞机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高级,但是相对的飞行员的诞生却是越来越少。

二战期间只要是会驾驶汽车的人,只要在进行系统性的训练就可以驾驶飞机,然而到了现在战斗机驾驶员的选拔可谓是万里挑一。那么为什么随着时间的推移,飞机是越来越好,但飞行员却越来越难培养呢?这还要从飞机的最基本说起。

首先现代战斗机的飞行性能与操作复杂程度是二战时期的螺旋桨战斗机根本无法比拟的程度,二战战斗机的动力核心是活塞式发动机,什么叫做活塞式发动机呢?说简单点就是功率很大的汽车发动机。

一般活塞发动机会安装在飞机的机头位置并带动螺旋桨,这种简单纯粹的动力即便是大名鼎鼎的德国BF109也只能达到每小时700公里的时速,虽然看起来也挺快的,但跟现在的战斗机比起来简直如同自行车一样慢。

由于本身就是一个发动机套个飞机壳子,在配备上机枪就能上战场了,所以用来控制飞机的操作系统自然比汽车高级不了多少,最多就是装有高度表和空速表,其它的跟一辆汽车比也难不了多少。

可是现代战斗机在飞行控制、之空时间、超音速巡航速度、飞行的高度等与二战飞机比起来,性能与科技搞出了好几个量级,即便是型号老久一点的苏27,座舱内的仪表也有几百个,所以飞行人员的培养自然也相对困难了起来。

另外飞行员培养的困难程度,也跟时代背景有所关联,飞行员的鼎盛时期莫过于二次大战期间,可那却是一个独特的环境。由于正处于世界大战之际,所以对于飞行员的培养,仅限于基础的飞行与简单的战斗编队训练,剩下的就要通过实战去学习与成长,也就是说那个时候的飞行员是消耗品,不需要培养的太好,能不能变成王牌全看命。

可是现在的飞行员培养却是与之相反,由于在和平年代没有战争的需求,所以飞行员的选拔不在注重量,而偏重于质的选择。可以驾驶三代机以上的飞行员,必须是人中龙凤,但凡稍微差一点的都只能去当地勤人员,负责战斗机的维修和保养,要知道在二战期间,只要你学过飞行知识,那可是百分百会驾驶战斗机上战场的,哪怕在战前你只驾驶过飞机撒过农药,也不例外。

综上所述:为什么现在培养一名合格的飞行员那么难,可二战时期却又那么多的飞行员?其实事实并非如此,虽然飞行员的培养比过去学习的是要多很多,但更多的原因是对飞行员的选拔更加的苛刻了,各国空军的理念也是不要最多只要最好。毕竟如今的飞行员待遇也是今非昔比,那么高的优厚待遇多了也养不起。

10

二战时期的活塞飞机和现在的喷气机相差太大。二战的活塞机操作相对简单,武器只有机载机枪或机炮,速度最快也没有超过800km/h,

而现代的喷气机的速度没有800km/h都不好意思出门。速度快导致机动时飞行员受到的过载更大,这对飞行员身体素质要求更高。机载武器除了传统的机炮,还有各型操作方式不同的制导武器,没有一定学力是玩不转的。

再就是活塞机和喷气机的造价相差太大,现在的战机出去飞两圈烧的大洋就够造一架二战的活塞机了。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