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大明王朝1566》中,严党最终在嘉靖帝的授意下倒台,只是严世蕃被杀,严嵩却得以保全。

在《明史·严嵩传》中,严嵩和严世蕃父子俩的最终结局是:

“嵩窃政二十年,溺信恶子,流毒天下,人咸指目为奸臣。其坐世蕃大逆,则徐阶意也。又二年,嵩老病,寄食墓舍以死。”

那么在剧中,严世蕃到底哪里比严嵩差,为什么他想成为严嵩一样的权臣,就那么难?

一、

首先,严世蕃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太过急躁,什么事都喜欢往嘉靖帝身上扯,从开篇的御前财政会议上就有明显的例子。

御前财政会议上,高拱提出工部的问题,讲到修河堤,修大殿,结果亏空了四百万两,结果严世蕃直接就来了一句:

“我就知道,你们算来算去就会算到皇上头上!”

严世蕃带节奏,其他人又不能跟着上套,只得转移话题,结果没说几句,严世蕃又往皇上身上扯:

“为了皇上,我们什么苦都可以受,可我就是不懂……奸臣已经跳出来了,高拱是一个,还有张居正……”

你要是嘉靖帝,你能怎么办,不挺他吧,自己的宫殿没法修,挺他吧,老是带节奏,惹了一身骚。最后,没办法,嘉靖帝不得不出来,还念了一首“云在青天水在瓶”的诗词,算是给严世蕃圆过去了。

相对来讲,严嵩就完全不同了,好事要往皇上身上扯,但是这种亏空的事,怎么能说是皇上的错呢?看看会议一开始严嵩说的那几句话,句句都离不开皇上圣明:

“仰赖皇上如天之德……皇上宵衣旰食……这场雪是皇上敬下来的……”

前面因为国库空虚,严世蕃咄咄逼人,严嵩接过话头就主动请罪:

“这件事工部有责任,臣有责任!”

所以,严嵩最大的优点在于什么呢,就在于,什么事都主动背锅,不用提醒,自己就上去了。反观严世蕃,说不过别人就往外搬皇上,难道皇上是一张牌,想打就打?

二、

严世蕃跟严嵩第二点不同之处,就在于用人上面,我们举胡宗宪、郑泌昌、高翰文的例子。

浙江毁堤淹田之后,胡宗宪被召入京,当晚就打算去拜见严嵩,严世蕃拦着不让进,还在严嵩面前说坏话,严嵩回答:

“汝贞是我一手带着他走过来的,他的为人我比你们清楚!”

严世蕃却气急败坏地去见胡宗宪,上来就是一通骂,骂他吃里爬外,骂他替别人说话,还抽自己耳光:

“我们父子俩怎么都瞎了眼……派你去做封疆大吏?”

胡宗宪第二次进京时,同样是夜探严嵩,严嵩急忙迎接,嘘寒问暖,马上给弄饭吃,见到胡宗宪送来的箱子后,严嵩反问:

“二十年了,汝贞,我什么时候要过你的东西?”

再看严世蕃,举荐高翰文时,就直接送上了四大宝——笔墨纸砚,罗龙文还在一旁讲:

“这几样东西,我向小阁老讨了多少回,都不给!”

最终坏事的,就是严世蕃用人不善,郑泌昌何茂才自不必说,严世蕃都直接大骂吃我拿我,狗日的,竟然反咬一口!

最后骂高翰文也是照样不留情面:

“端老子的碗,砸老子的锅,你还有脸跟老子说君子小人!”

显然严嵩要高明得多,胡宗宪就明确讲过,谁都可以倒严阁老,唯独胡宗宪不能。最终胡宗宪在民族大义和恩师面前选择了大义,内心充满着纠结。

三、

第三点就是严嵩和严世蕃,在对待对手上面,也是截然不同!

对待徐阶就不说了,毕竟徐阶的辈分较高,严世蕃基本跟他没有直接交集,他主要还是在攻击张居正和高拱身上。

我们先看严嵩是怎么利用对手的,比如张居正,开篇一开始的财政会议,张居正提到提高财政收入,需要开放贸易。话没说完,严嵩就接过了话茬:

“张居正跟臣商议过,臣以为,只要海面货商之路畅通……”

巴拉巴拉,严嵩就借力打力,提出了引燃严党倒台的“改稻为桑”政策……张居正显然愣在当场,吹胡子瞪眼,无计可施。

后来为了让赵贞吉借粮给浙江,严嵩更是跟徐阶有过一段谈话,可谓滴水不漏,把两人的口是心非展现的淋漓尽致。

再看严世蕃,跟张居正和高拱同时被清出内阁之时,就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了。回去的路上就跟高拱和张居正发飙,争来争去,争不过张居正,直接发狂:

“搅吧,搅吧,你们就搅吧,搅得胡宗宪前方打仗没了军饷,吃了败仗,把大明朝亡了,老子无非陪你们一起玩完就是!”

后来因为吕芳被发配,严嵩被禁足,嘉靖帝闭关,徐阶被关内阁值房,严世蕃也有大闹内阁值房门口,暴躁的情绪没有一丝改变。

而严嵩,即使最后严党被抄家,在庙堂之上,跟徐阶仍然能面上过得去,可谓老道。

四、

说完两人对待上级、同事、下级的方式不同,我们再看一下两个人的地位和角色问题:

虽然杨角风前面说了这么多,但是明显有个漏洞在里面,那就是严世蕃这样飞扬跋扈,又动不动往嘉靖帝身上扯,难道作为父亲的严嵩不管?即使当面管教不合适,难道不能回家再教育一下吗?

即使严嵩发现不了严世蕃的缺点,难道英明神武的嘉靖帝发现不了,毕竟开篇的御前财政会议,嘉靖帝就一直在屏风后面坐着呢。

严世蕃能做到工部老大,还能入内阁,就证明他是有实力的,嘉靖帝又不昏,不可能仅仅凭借严嵩儿子的身份就能入阁。显然,嘉靖帝用严嵩父子,是有目的的,我们再回过头来思考一下:

不管严世蕃是当着嘉靖帝的面跟其他人扯皇上,还是回家的路上跟张居正吵架扯皇上,他难道没有想过这些话会传到皇上耳朵中?显然,这种行为是嘉靖帝默许的,他需要通过严世蕃来验证,其他人是否敢妄议皇上。这也是为什么严世蕃一扯到嘉靖帝,其他人都闭嘴不说话了的原因。

由此,我们可以推出一个结论:

在以严嵩为首的内阁,任何戏份都要演的,严嵩是唱白脸的,严世蕃是唱黑脸的。最显著的一幕就是严世蕃大闹内阁值房,严嵩本就知道他会去闹,为什么不提前阻拦,而是事后问他:

“就凭你们几个人到西苑禁门去闹,那也叫在前面替我顶住?”

所以,严世蕃在前面闹了一番,也就表明严嵩遵旨并没有提前见严世蕃,等到徐阶见了张居正后,严嵩才发话去叫严世蕃,回头还补上一句:

“可别人不讲规矩啊,徐阶今天下午不是在内阁见了张居正吗?”

由于两个人的定位不同,最终的结局也不同,而严世蕃也是越做越过火,显然是越了线。先是跟嘉靖帝的银子分成就出现问题,自己留了二百万两,只给嘉靖帝一百万两。

眼看局势要崩,严嵩都去找徐阶求情了,又说好话,又送昆曲班子的。结果最终还是严世蕃捅了大篓子,越了线,咬住齐大柱通倭不放,气得嘉靖帝反问:

“他严世蕃的意思,朕的儿子也会通倭?”

真是叔可忍,婶不能忍,严嵩留下,严世蕃,杀!

最佳贡献者
2

论智商当然是严世藩比严嵩智商高,其实大明王朝这电视剧中,有点贬低严世藩智商,真实历史上严世藩可不是这样人物,而是大明最聪明的人之一。

号称鬼才的严世藩,从来都是一个能看透人心的主,也是他爹严嵩掌控朝政最大帮手,可电视剧中严世藩,除了长帅一点外,貌似没看到城府和聪明,完全是一官二代形象。

那么如果用电视剧来看着爷儿两个差距在哪里。

一言以蔽之,术和道的差距。

严世藩精于“术”,但是不明“道”。

严嵩精于“道”,但是“术”又不及严世藩。

心学说,知行合一,如果套路到术道来说,其实就是“术道和一”。

术为手段,道为境界,两个意思的概念是差距很大滴!

正因为严世藩不懂大道,最后才害死他爹啊,这个教训不可谓不深厚。

那么将“术道和一”具体到大明王朝这个电视剧又如何,抓住一点就够,大明王朝的”道“就是一个人,那就是嘉靖皇帝。

一切以为嘉靖服务为宗旨,这就是严嵩的大道,也是他可以屹立不倒关键,在这个大道之下,你可以贪污,可以胡闹,但是事情一定要办好。

这个道理严嵩明白的清清楚楚,而严世藩不明白啊。

就比如贪污腐败这件事情,其实这个事情,就是一个你情我愿的局而已,嘉靖皇帝要捞钱为的是修道观,严嵩要捞钱为的是自己还有集团的利益。

那么二个人就有了共同语言,这叫做合作互利。

在合作互利基础上,嘉靖才给的严嵩权利,让他有利可图。

但是这是有基础的,那就是这个事情是你严嵩做的,别扯我嘉靖出来。

这即是皇帝的自私,也是皇帝的特权。而且利益划分也是早就算好了的,那就是二八分账,概不还价,那么严嵩是如何做的?

他不和嘉靖讨价还价,而是尽心尽力认真做事。

因为他很明白这的角色定位。

那就是,我是白手套,也是背锅侠,我存在的目的就是做皇帝不放便,皇帝家奴也不方便做的事情。

他给自己定位的角色就是家奴。

而严世藩是如何做的?

那就真不一样啊,他居然有抱怨,居然说自己占少了。那么他为何有如此抱怨?

原因之一吗,不过是他吧这个事情做的太好了,做的登峰造极的地步,他觉得这个事情非它莫属。

原因之二吗,当然是因为贪婪啊,我们想想看哈,他下面是有一个利益集团的,人人为他做事,那么他这个老大是不是要照顾下面人啊,于是有一群人在后面的他居然想着和皇帝叫板,目的吗很简单,我要多拿。

原因之三吗,他觉得他爹胆子太小了不与时俱进,不符合核心价值观。

因为原因一,让他觉得自己不可替代,因为原因二让他觉得自己团队不可替代,因为原因三,让他觉得自己老爹其实是个障碍。

于是他开始自己的作死举动,屡屡挑战皇帝的权威。

他在内阁发脾气,他给皇帝的儿子裕王克扣俸禄,他不顾底线要办成改稻为桑目的当然是为了钱钱钱。

一个掉进钱眼子里面的人,智慧一定会退化,这就是他的水平。

而严嵩就不一样了,严嵩一直明白自己的定位。

第一我是背锅的,嘉靖皇帝的目的是捞钱满足自己,而捞钱的需求只有我能满足,那么背锅也该我这是应该的。

第二我是刀斧手,嘉靖皇帝的目的是维持政治格局的稳定,那么我在首辅这个位置就必须要做事,给嘉靖皇帝扫除一切不对盘的反对者。

第三我是治国者,我不能光贪污,不管国家,稳定压倒一切,于是他不光提拔贪官捞钱,也提拔能做事情的人做事,比如胡宗宪。这是明白大局。

也正是明白自己的定位和作用,严嵩才会对严世藩怒吼,“给皇上遮风挡雨”,这是我存在的价值,也是你们这一群人存在的价值。

可是严世藩不同啊,他太自信了,认为自己无可替代,可是他是一个合格的严党领袖吗?

由始至终他都不合格,因为他不明白自己并非不可替代,严世藩的才能还不足以撑起严党,你不在了,嘉靖大不了换个人,不一定做的比你差。

贪污腐败,这样的事情能做的多了去了。

但是如你爹一样,既能捞钱,又能做事,还听话的人那是真少。

这就好比在一个公司里面,有一个人认为自己能力非常,水平一流,于是对老板有很多抱怨,抱怨待遇差,抱怨限制多,那么你是老板你会忍吗?老板的想法会是,你个狗滴,没老子给你的平台,给你的资源,你真以为你自己是个葱?

于是在嘉靖皇帝看来,严嵩才是自己的贴心人,而严世藩只不过是一个附带品,有他不多没他也可以,看你老爹面子给你口饭吃,可是你自己砸饭碗那就别怪我不客气。这也是后来他们结局不同的根源。

3

《大明王朝1566》中的严世蕃性格比较急躁,有点和高拱类似。如果说他比他爹差在哪里的话,那就是他用人真的不行。对于这一点,严嵩已经跟严世蕃指出来了。那是在毁堤淹田以后,沈一石打着织造局的灯笼去买田,嘉靖得知以后,把严嵩和严世蕃叫过去,大骂了一顿。老严嵩特意教训了一下严世蕃:

“干大事,最重要的便是用人。”

改稻为桑弄到这步田地,最重要的原因便是郑必昌何茂才不靠谱。他们二人首先是出了一个馊主意,逼着沈一石以织造局的名义买田。这可是触碰了嘉靖的底线。可是对于这件事情,严世蕃居然毫不知情,后来,海瑞审问这二人的时候,这两个人居然还把严世蕃毁堤淹田的事情抖落了出来。可见他用的人有多不明智。

除此之外,严世蕃其实还是做得挺不错的。在很多问题的看法上,严世蕃还是非常有才能的。比如沈一石打着织造局买田,鄢懋卿罗龙文的分析都不符合事实,而严世蕃哪怕是被老父亲臭骂了一顿,还是很快就分析出来是郑必昌何茂才搞得鬼,对于这一点,严嵩也是佩服他儿子的才能。

以严党的处境的来看,已经基本上处于死局了。虽然严世蕃总是盛气凌人,但是站在他的角度,哪怕他想息事宁人,也是做不到的。因为这么多年以来,严党杀了太多的人,做了太多坏事,得罪了太多的人。这个时候他是没有退路的,只能孤注一掷,向前走。

特别是裕王妃诞下了皇孙,嘉靖又表示早立子,严党的处境就更艰难了。大明朝当时局势就是死棋,谁来当这个家,都是很难当好。这一点严党倒台以后,徐阶是最清楚的。胡宗宪有句话说得很好,君以此兴必以此亡。严嵩是靠着逢迎嘉靖皇帝才有这么大的权势,大明王朝的很多问题严世蕃是清楚的,可是由于立场的问题,他们只能迎合嘉靖。比如嘉靖喜欢大兴土木,谁都知道这是个大问题,但是有能怎样?

郑必昌何茂才为什么不敢自己背锅?因为他们也知道严嵩严世蕃在朝堂的位置不稳了。假如再早个十年,他们是敢替严世蕃担责任的。现在嘉靖一天天老去,裕王又健在,并且还有皇孙。不管怎么看,将来裕王继位,严嵩肯定是干不下去的。嘉靖现在用严嵩是因为严嵩这些人能够维持局面。改稻为桑弄不到钱,嘉靖一脚就能踢走严嵩。

4

两点:第一,用人;第二,对皇上心思的揣摩。


先说第一点,在浙江改稻为桑,严嵩坚持要让胡宗宪去做。之后毁堤淹田,胡宗宪请辞,严嵩也还是保住了他的浙直总督之位。因为严嵩和嘉靖都清楚:倭寇在,则东南一日不可无胡汝贞。


严世蕃,三番五次怀疑胡宗宪反水,然后是让郑何二人上任统领浙江,还举荐了高翰文去担任杭州知府。郑何高三人无疑都是优秀的帝国政治精英,这一点严世蕃并没有看走眼。可朝廷要在浙江改稻为桑,浙江一年要向西洋出售五十万匹丝绸,这种事他们三个办不成。原因在于:第一,郑何是官场老油条,有政治资本,可做事的能力有限;高翰文热血满腔,做事的能力也有,可政治上的经验几乎为零。第二,浙江外有倭寇之祸,内有因改稻为桑激起民变之患,也就是做任何事都得两端一起考虑,这个差事必须是胡宗宪才担当得了。


作为对比,裕王一派举荐了海瑞、王用汲和谭伦。这三个人虽然官职不及郑何高,最后却在浙江的党争中攻城略地,杀得严党节节败退。这更对比出小阁老用人没有对症下药。


对嘉靖心思的揣摩。这一点,整个大明朝能跟严嵩匹敌的也就剩下徐阶和吕芳了。吕芳不必多说,伺候了嘉靖四十年,俯仰之间,皆通圣意;徐阶也很厉害,嘉靖写个“明月”,大家都以为是说海瑞(海上生明月),而且普遍认为要赦免海瑞。只有徐阶看到这是说嘉靖自己,因为大明有月无日,海瑞该杀。


严嵩把持朝政二十年,做了徐阶十几年的上司,水平肯定不比徐阶差。比如改稻为桑一事最终因官员贪魔而失败,严党损失了郑何两员大将。本来一切都尘埃落定,结果在御前奏对上,严嵩请杀齐大柱,用的罪名是私通倭寇,要知道齐大柱后面可是连着海瑞,谭伦和裕王。严嵩这一脚回旋踢不仅挽回了颜面,而且实实在在地打击了清流,而靠得就是对嘉靖心思的琢磨。


比如鄢懋卿巡盐归来,带了三百万两银子,严世蕃高兴得不得了,可严嵩却提不起劲。原因是:第一,前些年别人去巡盐只能拿回一百多万两,结果鄢懋卿一去直接翻倍了,说明你严嵩比皇帝说话还好使啊,像嘉靖这种大权专断的皇帝不可能不猜忌;第二,他们自己分了二百万两,给皇帝只有一百万两,这捞钱捞得有点太过了。所以鄢懋卿巡盐归来看上去是严党为国家补了财政窟窿,但其实也是嘉靖真正开始拉开倒严的序幕。


严世蕃无疑也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家,懂得逢迎皇上,打击对手,而且政治立场极为坚定。但相比于他爹,在用人和揣摩上意这两个最关键的点,修炼得还差些火候。

5

差在火候。

为官之道,要知进退。该进的时候要进,该退的时候一定要退,不要心存幻想,说白了就跟打游戏差不多,该打团坚决打团,该回避赶紧回避,否则稍一犹豫就是全军覆没。该进进该退退,说起来像废话,然而这就是一种火候的把控。严嵩厉害就厉害在,审时度势、揣摩心思的功夫炉火纯青。严世蕃戾气太重,火气又大,容易意气用事,对局面的判断,理解问题的高度,难以望老严嵩的项背。说白了,火候不到。

不过这也难免,严嵩可没有当首辅的爹,一辈子摸爬滚打,屹立不倒几十年,那功夫不是盖的。反观严世蕃,官场上一路走来有老爹保驾护航,难免飞扬跋扈,经验又不及严嵩,比起他爹来说火候不到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分享好看的影视剧,欢迎关注。

6

其实历史上真正的严世蕃是非常聪明的,非常有才学,在各个方面严嵩是离不开严世蕃的。

但是如果单论《大明1566》的话,那么严世蕃就比严嵩差的太多了,在各个方面都是是差了一截。


严嵩父子


首先,从大局观来看的话,严世蕃在大局观是非常差,可以是没有大局观,严嵩他明白他的一切是皇帝给的,是大明王朝给的,所以,他在政治与军事上都是非常有能力,首先,从戚继光的军费一案中,严嵩懂得,什么都能贪,但是戚家军的军费不能贪,因为戚继光代表着大明去打仗。

第二,从胸怀来看的话,严世蕃的胸怀特别狭小。


严世蕃


严世蕃用人看的是什么?是能不能给自己带来好处。像胡宗宪这种人,严世蕃是不会用的,但是严嵩却用了,从胡宗宪的表现来看,他是严党,但他却代表着最广大的群众的利益,所以说,严嵩的在用人上虽然会偏向于自己,但是,他其实在一部分上是为了这个国家的。


严嵩


其实,还是要说一下,严嵩真正其实并没有太大的学问,严世蕃被去守孝,严嵩在后期其实就不如张居正那些人了,所有的党争其实并没有太多人为这个国家操心,都为自己谋利益,所以,明朝的皇帝热心党争,造成了明朝在一定程度上走向下坡路

还有现在太多电视剧进去就是党争,党政不好磨损的是国家的利益。

7

司礼监掌印太监吕芳说过,做官要学会:思危,思退,思变。

《大明王朝1566》里的严世蕃,急躁好斗,不知收敛,昏招迭出,行事乖张,与严嵩的老持成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显然严世蕃不懂思危,不懂思变,也不懂思退。

嘉靖在问“周云逸到底有没有后台”的时候,严世蕃差点就要脱口而出,被严嵩拦下了。这是典型的不懂思退,因为嘉靖心里清楚周云逸的后台是徐阶,高拱,张居正为首的裕王府。一旦说出来,等于隐藏的矛盾暴露出来了,嘉靖没有退路,他严嵩父子更没有退路。

所以嘉靖也不需要的答案,沉默了片刻就说“今天是元宵节,各位留下来吃碗元宵吧”。

严嵩在雨中的那句话一针见血,他对严世蕃说:“你替我挡不了风雨,全是在招风惹雨”

说句题外话,正式的严世蕃除了贪财好色和1566相同,其他都完全不同,正史的严世蕃是个胖子,还是个独眼龙,智商情商非常高,自称天下三大奇才之一,严嵩的第一智囊,绝不是1566里面那个只会出昏招的官二代。




8

严世蕃这个名字,也许大家还觉得陌生,但是要说起他父亲的名字,就绝对不陌生了。严世蕃的父亲,便是历史上著名的奸臣严嵩。严嵩是嘉靖朝首辅,因为善写青词而受到嘉靖帝重用,因而在嘉靖朝权倾一时。《明史》将严嵩列为明代六大奸臣之一,称其“惟一意媚上,窃权罔利”。

 

 严嵩与其妻子的感情极好,中间没有夹杂着姬妾,二人育有二女一子,严世蕃是严嵩独子。据传严世蕃此人极为聪慧,博文通才,特别擅长引经据典,据理以论。嘉靖皇帝是一个喜好读史书经典之人,因而严世蕃很得嘉靖皇帝喜爱。

  据传严嵩所写青词,实际上是严世蕃代笔,所以严嵩能在嘉靖朝受到重用,有严世蕃的功劳在。严嵩再任首辅的时候,已经年逾七十,精力已经极度下降,很多时候某些奏章都交给儿子严世蕃批注,商议出解决办法之后,再递给嘉靖帝审阅。而严世蕃所做批注,每每都能得嘉靖帝赞扬,而严世蕃也因此“权倾天下”。

  严嵩柄政时,朝野上下流传着“大丞相”、“小丞相”的称呼,“大丞相”指的是严嵩,“小丞相”指的就是严世蕃。

  严嵩到了后来,基本上已经将朝政奏折交给严世蕃处理了,而严世蕃凭此也获得了自己想要的权利。当时明朝上下,贿赂成风,严世蕃更是借此大肆搜刮金钱。

当时大臣想要有所成,必定要给严世蕃送礼,严嵩的义子赵文华从江南回来,送给严世蕃的见面礼就是一顶价值连城的金丝帐,还给严世蕃的二十七个姬妾每人一个珠宝髻。

  

更夸张的是,严世蕃竟然凭借自己手中的权利,让当时的皇子朱载垕也对其行贿。朱载垕按理来说,是要被封为太子的,但是因为嘉靖帝对其并不喜爱,因此就一直拖着。而严嵩父子两人,对朱载垕也极为怠慢。照例每年该给裕王府的岁赐,户部都因为没有严氏父子的命令而一连三年都没给发放。朱载垕最后是凑齐了一千五百两的银子给严世蕃,严世蕃才让户部补齐了三年岁银。严世蕃的猖狂可见一斑。

  严嵩与其夫人欧阳氏的感情极好,一生就只娶了这么一位女人。与自己父亲的专情相比,严世蕃简直是滥情的典范。据流传,明朝广泛流传,越禁越出名的小说《金瓶梅》里面的西门庆,就是以严世蕃为原型创造的。严世蕃的妻妾就有二十七个,其他的侍女、丫鬟更是无数。严世蕃用象牙床,围着金丝帐,朝歌夜舞,生活极为放荡。

  严世蕃对自己潇洒风流的生活极为满意,却并不知道即将大难临头。严世蕃大肆受贿,搜刮钱财,本来就引发百姓的诸多不满了。当时天下灾难频发,百姓们连饭的吃不起,而严世蕃却过的如此骄奢,就更是引来百姓的声讨。

  后来御史多次上奏弹劾,终于引起了嘉靖帝的注意,在查清严世蕃罪名属实之后,勃然大怒,命令御史林润前往捉拿。严世蕃被捉拿之后,还想要制作传言,让嘉靖皇帝放过他。

当时当时徐阶,眼光毒辣,当即将其冤枉忠臣的罪名给换成勾结海盗,训练私人武装,意图谋反,这才将其铲除。

  《明史·奸臣传·严世蕃》:“世蕃用彭孔言,以南昌仓地有王气,取以治第,制拟王者。又结宗人典楧阴伺非常,多聚亡命。龙文又招直余党五百人,谋为世蕃外投日本,先所发遣世蕃班头牛信,亦自山海卫弃伍北走,诱致外兵,共相响应。即日令光升等疾书奏之。世蕃闻,诧曰:”死矣。“遂斩于市。籍其家,黄金可三万余两,白银二百万余两,他珍宝服玩所直又数百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9

严嵩十岁过县试 十九岁中举 为二甲第二名 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六十三岁时才入阁 在此之前退官回家十年 然后又拼命的往上爬 但效果却不明显 后来他抓住在嘉靖帝面前表现的机会 才飞黄腾达

严世蕃未经科举步入仕途 以严嵩的名势 先入国子监读书后为官,据说,严世蕃与妻子要将金银埋藏到地窖里,想起这都是仰仗他父亲得来的,于是就请严嵩来观赏,严嵩一见,数量之巨出乎想象,顿时目瞪口呆,隐约感到大祸将至。

所以 严世蕃是一个有才学经历过磨练的官二代 严嵩是一个经过磨难 使用各种手段拼命的往上爬 密切关注着自己的反对者,对上奏弹劾他的人都能通过各种诡计迅速地将其铲除。

10

皇帝的命令需要执行,但是可行于不可行只是建议,改稻为桑是一个试行的策略,严世藩却要做成必然,而且是不择手段,嘉靖皇帝已经对吕洪说了:需要支持胡宗宪,内阁需要支持,宫里不能拖后腿,安排官员需要支持胡宗宪策略的人。可是,严世藩却一意孤行,虽然是为了增加国库收入,但是如果逼得浙江人民造反这是嘉靖帝不愿意看到的,钱可以从别的地方找,但局势不能乱。另外,嘉靖帝也说了:收入八成归入国库可以忍,七成归入国库也可以忍,但是在多不行了。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