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要看这支军队的战斗力和战斗意志。

抗战中,最强的国军部队,就是铁血虎贲74军第57师,1943年常德会战。

此战,第57师8000兵力坚守常德,遭遇日军第116师团1万多主力猛攻,随后又遭到第3师团主力夹击。

面对数倍敌人,第57师在常德坚守十多天,弹尽援绝,伤亡殆尽。

最终,1943年11月28日,常德保卫战已经到最后时刻,日军已经攻入城内,双方残酷血战。

第57师参战的8315名官兵仅剩500余人没有受伤,仍然坚持抵抗。


在大、小西门,日军冲锋多次,均被守军击退。至此日,守军第57师各级指挥官伤亡达95%,后勤兵员均到一线作战,且大部牺牲。日军曾向城内空投劝降书,爱国将士断然拒绝。

余程万师长下令将城内炮工辎部队,政工,师部幕僚及所有官佐杂役编队,由第171团团副高子曰中校率领,投入战斗。常德警察也被编入部队!

总之,所有能动的,全部上阵;轻伤员也全部上阵!

就这样,又坚持了2天。

30日,守军已被压迫在城中心狭小范围内,第57师剩余官兵下定了必死决心,师长余程万电告第6战区代司令长官孙连仲:“弹尽,援绝,人无,城已破。职率副师长、指挥官、师副、政治部主任、参谋主任等,固守中央银行,各团长划分区域,扼守一屋,作最后抵抗,誓死为止,并祝胜利。74军,万岁!蒋委员长,万岁!中华民国,万岁!”



12月1日,日机继续轰炸中央银行师部,东、南、北门的阵地已全部失守,只剩下兴街口经中山南路和大西门一隅城区。敌穿墙凿壁,节节紧逼,师长余程万及各级幕僚亲任指挥,尺土之微,誓死必争。

即便这样,既然还又坚持了2天。

3日深夜4点,日军直逼常德最后一个国军阵地,中央银行大楼。

这里指挥的柴意新团长集结第169团残部,进入双忠巷最后阵地,决心一死殉国。


凌晨,日军集中掷弹筒及枪榴弹,迫炮火力攻击双忠巷。柴意新团长奋然起身高呼杀敌,率残部以刀矛棍石向敌冲锋,反复肉搏十余次,身受两处重伤,仍英勇力战,不幸在白刃战中中弹陨命,壮烈牺牲,随从百余残余官兵伤亡殆尽,双忠巷阵地陷落,常德城宣告失守。

最终第57师成建制突围出城的,仅有83人,其余基本全军覆没。

8315名官兵,最终只有83人成建制突围出来,其余全军覆没。

也就是说,57师坚持到仅剩1.8%的兵力,仍然坚守到最后一刻。



所以,抗日铁血74军是名不虚传的,打鬼子绝对不含糊。

《74军军歌》, 田汉词,任光曲 。

“起来,弟兄们,是时候了。我们向日本强盗反攻。他,强占我们国土,残杀妇女儿童。

我们(74军)保卫过京沪,大战过开封,南浔线,显精忠,张古山,血染红。

我们是人民的武力,抗日的先锋。人民的武力,抗日的先锋!

我们在战斗中成长,我们在炮火里相从。我们死守过罗店,保卫过首都,驰援过徐州,大战过兰封!南浔线,显精忠,张古山,血染红。

我们是国家的武力,我们是民族的先锋!

起来!弟兄们,是时候了。踏着先烈的血迹,瞄准敌人的心胸,我们愈战愈勇,愈杀愈勇。抗战必定胜利!杀!建国必定成功!杀!”

最佳贡献者
2

1948年11月初,黄百韬第七兵团虽然号称拥有五个军,实际上除基本部队第25军有三个师建制外,其他四个军都只有两师人马,再加之第25军之148师战前已调往宿县整训,因此该兵团自新安镇向徐州撤退时,其实只有十个师约100000人(含兵团直属部队)。据此,各类军事文献称其有12万人马、以及某科上注明第七兵团当时拥有11个师的资料,都是不准确的,战场兵力要使用真实数字而非“建制数字”。




歼击黄百韬兵团以及打援的过程,时间是从1948年11月6日至22日,被称为“战役第一阶段”,期间华东野战军共歼敌14万余人(含消灭、起义和投诚等全部形式),其中毙伤敌人总数为50500人(俘96600余人),去除邱清泉、李弥两兵团在“徐东阻击战”中伤亡的10000余人,黄百韬兵团实际伤亡为40000余人,准确伤亡率应该在40%左右。


这已经是个非常惊人的数值,之前我们专门讨论过,考虑到一支部队中实际的战斗人员数量(一线作战兵力)比例,战损超过三分之一即基本丧失战斗能力,必须撤出战场整补。比如消灭整编第74师的孟良崮战役,敌整74师加临时指挥的整83师的一个团,实有兵力33000余人,最终该师全部覆灭时被毙伤13000余人,计算伤亡率为39%,与黄百韬兵团的伤亡率基本相当。




所以我们就可以得出结论,在解放战争期间的重大战役中,一旦蒋军精锐兵团伤亡超过30%(近似于三分之一),则基本丧失战斗力,要么逃跑、要么投降,而如果负隅顽抗到伤亡率达到40%甚至以上时,则意味着部队必将彻底崩溃,全军覆灭已成定局。比较来看,黄百韬确实比张灵甫难打,不仅最后的伤亡率要高出几个百分点,华野的伤亡也远大于孟良崮战役(不低于50000人,徐东阻击战不计在内)。


再看一下土木系精锐黄维兵团的情况,第十二兵团自蒙城来援时,黄维下辖四个满编军12个师共约12万大军,不考虑其前后方脱节的混乱情况,在双堆集被包围、在附近被歼的共有11个师11万人(第18军49师未参战),其中伤亡46000余人(起义、投诚和俘虏53000余人),另有部分人马逃散或突围。所以黄维兵团的伤亡率突破了41%,因此说,淮海战场其实最顽强的敌人是黄维兵团。





数据摆在这里,也就无须刻意去吹捧黄百韬兵团的强悍程度是什么“位居第一”,在碾庄圩最后的战斗中,华野四纵奉命消灭第25军残部约4600余人,结果打死打伤500余人后剩下的全部当了俘虏,司令员陶勇下令将4100俘虏立即全部补充进四纵各师各团,“解放战士”的比例之高非常罕见,而这种情况在歼击黄维兵团时不可能出现。


相比较而言,由杜聿明率领的三个兵团就脆弱多了,该集团从徐州南逃时共有十个军部、26个师约26万人马,最终在陈官庄全部被歼时结果如下:俘虏177000余人、投诚24000余人,也就是说实际伤亡60000人不到,占比约23%左右,是淮海战役三大坨主要敌人当中,战斗力最差的一个集团,伤亡尚未超过三分之一,就已经彻底崩溃了。





在最后歼击杜聿明集团的陈官庄战役中,华东野战军伤亡仅仅17870人,消灭敌人达到176000余人(孙元良兵团早就覆灭了),敌我伤亡比例高达9.8比1(歼击黄百韬为2.8比1),差距不是一点半点,所以淮海战役结束后华野报告中说明:战役第三阶段是收获最大与消耗较小的一个阶段。


也借这篇文章统计说明一下整个淮海战役敌我双方的伤亡情况,根据两大野战军的战报显示,战役期间共歼敌555000余人,其中第一阶段毙伤50000余人(黄百韬兵团全部、邱李两兵团一部),第二阶段毙伤46000余人(主要是黄维兵团),第三阶段60000余人,注意这不是全部,还要包括在南线打援中消灭的李延年、刘汝明两兵团的兵力数字,毙伤敌人总数17万人左右。


这样也就可以计算出整个战役蒋军的伤亡比例,即17万对55.5万约计30%,基本符合我们曾经讨论的结果,也就是在这个伤亡比例下部队基本失去战斗力,而平均崩溃的数值约在40%左右,显然杜聿明集团是扯了后腿的。我方两大野战军伤亡134000余人,有些人不禁要问,华野中野参战60余万,这伤亡不也超过22%了吗?




别忘记了,战役期间有10多万俘虏被补入我军各部,另外还有各地方军区动员和补充而来的新兵,所以战场投入的总兵力是需要累加的,因此总的伤亡率不会超过15%。虽然损失也是不小,但各纵队基本能够保持了相当的战斗能力,这也是残余蒋军一口气逃过长江的原因,否则一个师也剩不下。

而至于在歼灭黄百韬兵团时华野伤亡较大的问题,主要是碾庄战役初期,华野各纵有些轻敌,一味的猛打猛冲,再加上碾庄的特殊地形以及李弥兵团留下来的工事,才造成重大伤亡,属于特例,但并不代表黄百韬的战力就超过了黄维,只有敌人的伤亡比例才能准确说明其顽抗程度。


3

这要看那只军队了!

首先以一只普普通通的正规军为例,国际上通过统计的数据是30%。一只军队伤亡率达到30%,绝大部分军队都崩溃了!

这是正规军。如果是杂牌部队,伤亡率通常只有10—20%就崩溃了!

但历史上有很多军队战死率超过30%而没有崩溃的。这些军队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军魂!

军魂有很多种:恐怖军魂,宗教军魂,爱国军魂等等。每一种军魂都会带来军队不惧怕伤亡率的特征。

一战时期的西欧各国掷弹兵!

二战时期的日本硫磺岛军国主义军团!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岳家军,蒙古军团!

都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们伤亡率远远大于30%。极限达到80—100%!

但有军魂不一定会赢,会打仗才会赢!

而人民解放军最大的特点是:不仅有军魂,而且会打仗。

会打仗是区别于人海战的最关键因素!

在淮海战役期间,某连队正在攻击某炮兵高地。但高地敌军人数超过他们的预期,打不下来。这时,另一只连队经过,去别的地方完成任务。双方交流以后,发现这个高地是战斗关键。于是合兵一处,打下敌炮兵高地!获得战略主动!两个连长却有战略眼光,这就是人民解放军!

在朝鲜战争第一次战役。某连要夺下三个高地。一排,拿下第一高地,伤亡大半。二排夺下第二高地,副连长受重伤,死之前告诉连长“火力太猛,不要吹号,悄悄的上”!敌人把剩下的火力全部集中到第三高地!剩下的志愿军士兵悄悄的爬上第三高地。冲锋时,才吹响冲锋号。死亡率大大下降!这就是有战术眼光,这就是人民解放军!

所以中国人民解放军是能够接受伤亡率极高的军队,也是最会打仗的军队!

4

五十年代,王牌军38军称为万岁军,一色的全新苏式装备,王牌中的王牌,在朝鲜白马山对阵韩王牌第七师,主力对主力,由于情报泄露仍发起进攻,最后损失过半,撤下休整,敌追至上甘岭,爆发了上甘岭保卫战,上甘岭保卫战是秦基伟的十五军,打出了中国军人的勇气。而随后的朝鲜战场再也看不到38军的身影,说明38军伤亡过半需要回国重新增补才能恢复战斗,王牌尚且如此,一般部队遭受一半伤亡,基本很难恢复。

5

这个问题很难回答,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搞清楚一个概念“崩溃点战损率”。

军事上的解释大致是这样的:当战损率超过一定数量,在武器等物质条件没有发生耗竭,敌方攻击状态也未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己方的击毁率却出现突然降低,我们把这个点称作军队意志的“崩溃点“。

从概念来看,“崩溃点”显然不是一支军队被消灭的时的伤亡人数除以战前总人数;比如,一支军队几乎全部战死,能说“崩溃点"是100%吗?

举个例子,孟良崮战役中,毙伤敌1.3万人,俘虏1 .9万人,那么崩溃点是1.3/3.2=40.6%吗?显然不是,其实在达到这个伤亡率前,整编74师就已崩溃。根据史料来看,74师在孟良崮共坚持3天,坚持两天后就崩溃了,在崩溃后,74师的击毁率(作战能力)直线下降,但是没有整建制投降,解放军还在乘胜攻击,大规模杀伤74师官兵,张灵甫也是在74崩溃后被打死的。

军队一旦达到“崩溃点",击毁率(作战能力)通常近似为0,会给军队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一支没有作战能力的军队,近似被屠杀。

“崩溃点战损率”是衡量一支军队作战意志的主要因素,不是唯一因素。

不是说长期伤亡率高,作战意志就高。如果一支部队,长期承受高伤亡率,作战意志一定不高。

找几个例子来比较一下

1.黄埔系:比如国民党军,淞沪战场上承受巨大损失,南京会战迅速崩溃被屠杀,南京会战崩溃的几支国民党军都是最精锐的德械师:87,88,36和教导总队,经此一战,德械师在国民党军退出舞台。如果用伤亡率衡量,南京会战中,87,88,36和教导总队伤亡率不到20%就崩溃了;抗日战场上,大量国民党军无端的损失,信心受到打击,望风而逃比比皆是。相反,长期连续的胜利下,长期的修养下,部队是可以接受一次比较高的伤亡率的,认为这是值得付出的。比如昆仑关战役中的第五军,全军5.4万,伤亡1.7万,损失率31%,但也无力再战,日军反击后也只能败逃。就是说黄埔系最精锐的部队,也承受不住30%战损率。


2.西北军:个人认为西北军作战意志高于黄埔系,西北军长期在艰苦环境下作战。第二次直奉战争后,西北军在北方孤军大战直系、奉系和晋系几大军阀,经历张家口、南口数个月血战,撤退到雁北,又和晋军血战几个月,失败后也是后续撤退,做到败而不溃。从1925年到1926年,西北军都在极端艰苦条件下和北洋军持续作战,才有北伐军快速轻易获胜,否则北伐成功可能极低。中原大战失败后,西北军核心部队因痛恨黄埔系,孤军北上张北,接受张学良改编为29军,29军此后的表现绝对不弱于黄埔精锐。西北军经常能承受超过50%战损率。


3.陕军:核心部队就是杨虎臣部,从辛亥革命到北伐,在整个大西北,杨虎臣部是唯一红旗不倒的国民党武装。参加了反袁、护国、护法、靖国军战争等,特别是陕西靖国军失败后,大多数人投向北洋,杨虎臣拒绝接受改编,孤军北上,迎于右任于陕西武功,继续高举靖国军大旗反抗北洋;孙中山在在广州改组国民党后,重新登记国民党党员,杨虎臣是孙中山亲自特批重新登记为党员,被党内誉为孤忠,北伐时期的二虎守长安8个月,7000陕军牵制了北洋10余万人。后杨虎臣时代,抗日战场上的陕军也是战功赫赫,中条山根据地的台柱。承受战损率和西北军相当50%。


5.桂军:桂军核心部队是第七军,个人认为战斗意志绝对强于74师等中央军,第七军极端情况下甚至能承受70%战损率。北伐期间的第七军在江西连续作战只剩下7000人,还能修整后再战,极端情况下第七军能承受70%战斗损率。

6.川军:战斗力不强,但有牺牲精神的部队。四川人面对外敌入侵绝不投降,这也是宋末、清末四川人口几乎灭绝的原因,这种精神也反映在抗日战场上,王铭章,李家钰等明知必死。


崩溃点的判断,对指挥官的战场决断能力非常重要。作战能力发挥到极限后,见好就收,这对极端不利情况下作战的部队极其重要。从这点来看,一直认为李宗仁战场指挥能力远强于白崇禧。徐州会战,李宗仁在崩溃点到来前果断撤退,避免淞沪会战的大崩溃,此后的武汉会战、枣宜会战等李宗仁都很好地做到了这点。相反独立掌军的白崇禧在桂南会战、衡宝会战中,由于没有在崩溃点来临前做出决断,造成大溃败、大灾难。


崩溃点是可以在战斗中不断磨练提高的,东北民主联军在四平保卫战中,林彪也是崩溃点到来时,不顾中央电令果断撤退。林彪认识到东北民主联军来自四面八方,本地扩编太多,缺少默契。在三下江南作战中,林彪显示带领几个纵队先打国民党军营级据点,打顺了再打团级据点,然后到团灭整师,在战火中一步一步锤炼,塔山保卫战,四纵力战国民党东进兵团10万人。

6

我们拿美军来说好了。

按照美军约定俗成的规则,一只美国军队只要伤亡率到达了30%,就可以视为此支部队已经失去了战斗力,有权力不受指责撤出战场!

所以1942年麦克阿瑟手下还有13万军队的时候撤出了菲律宾,依然被美国人成为“荣誉大撤退”,依然视麦克阿瑟为战争英雄,尽管这个所谓的英雄留下了7万多美军士兵做了日本人的战俘,受尽折虐。


美国人是生意经,他们得出这个30%的数字是经过严谨推算的,可以相信他的这个数字。

但是,也有军队不信这个数字。他们认为那怕战至最后一人,军队也不应该崩溃。

做到这一点当然非常不容易了,可是确实有军队做得到。

比如国民革命军第74军54师吧!

1943年54师守卫常德,以8000之众抵抗日军第116师团和第68师团联合进攻,兵力对比大概是1:4。

在各种武器火力也不如敌人的状况下,最后打成了惨烈巷战,逐屋逐巷的展开了争对,一连打了16天,最后只剩了80多个人“成建制”的撤退了出来。

注意了,80多个人“成建制”的奉命撤退的,不是崩溃。

也不是全军覆没。


因为,这80多个人没有“成仁战死”,一度搞的蒋介石很生气,还开了军事法庭审判54师师长余程万。判了他两年。

还有很多军队一击即溃呢!一个人也没有伤亡,就崩溃了。

比如张学良领导下的东北军。

那儿说理去。


所以说,伤亡率达到多大会导致一个军队崩溃?

无有定论!

7

这个无法适用于解放军,历史证明了的,只适用于解放军要消灭的敌军。

8

一支军队伤亡率达到多少会崩溃,这要看是一支什么样的军队,比如指挥员的素质、军队的日常建设。

人民解放军自建军伊始就确定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既执行战场杀敌的任务,也担负群众工作。有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我军战史上无论胜与败,都没有出现过一支整建制的军队因为伤亡过大而崩溃的事件,无论是哪一级建制的部队,即便是身处绝境,也会战斗到最后一个人!小的有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1军分区1团7连6班 ,打到弹尽援绝之际的5名官兵英勇跳下狼牙山……大的有志愿军第19兵团63军,在铁原阻击战中一个拥有4—5万人的部队只剩下2500多人……谁又能说6班和63军是崩溃了呢?




1927年10月下旬,朱德率南昌起义部队到达江西天心圩。2个月前,这支部队曾是起义军中战斗力最强的一个师,为全军担负殿后任务,几经转战损失惨重。到达天心圩时一师官兵只剩下800多人,伤亡率至少在80%以上。而且是建制完全混乱,师级领导一个不剩,团级干部就剩73团指导员陈毅和74团参谋长王尔琢,营连排这些基层干部也是七零八落。官兵们因为缺医少药、缺吃少穿,沿途开小差的不在少数。



就是这样一支队伍,在一般人眼里早就崩溃了。但正是因为朱德的存在,赋予了这支军队“革命必然胜利”的军魂、同时重建编制、整肃军纪,使得这支随时可能一哄而散的军队很快变成了一支虎狼之师,成为人民军队的骨干力量。

相反,反动的国民党军就很少有这样的例子。

1935年2月中旬,长征中的中央红军3万余人二渡赤水,从云南东北部的扎西出发,连续行军7天,接着又进行了夺占娄山关、强攻遵义的战斗,部队十分疲惫。而此时从贵阳出发的国民党军59、93师加上若干黔军部队,在第二纵队司令吴奇伟率领下向遵义反扑。59、93师都是国民党军的中央军部队,也就是蒋介石的嫡系,一路跟踪红军而来并没有多大战事,战斗力凶悍。对于红军来说,完全是以劳待逸的作战。红三军团固守的老鸦山、红花岗阵地一度十分凶险,朱德总司令亲临前沿指挥,并且告诫指战员们:“这是背水一战,如果失败,我们就得到乌江喝水。”



最后,红一军团穿查到忠庄铺的吴奇伟司令部,一举将其打掉,整个敌军战线随即崩溃,两个师的敌军护着吴奇伟向乌江方向全线溃退。红一军团二师一路追杀至乌江边方才停下。

这场战役按照红军统计的战果是毙伤敌军4400余人,俘虏3000人左右。对于两个师的部队来说,伤亡率在30%左右,可是作为总司令的吴奇伟却临阵动摇,致使全军溃败!

当然,国民党军也有部队伤亡惨重却仍然坚守阵地的例子。

抗日战争时期的1937年8月间的南口作战,国军担负作战任务的是中央军第13军,军长汤恩伯,下辖第4、89师,全军约2万余人。进攻的日军是第5师团、独立混成第11旅团,总兵力也在2—3万人。武器装备自不必说,后者始终强于前者。

汤恩伯率第13军苦战了21天,如果不是侧翼的刘汝明部第68军放弃张家口,汤恩伯完全可以守住南口,因为傅作义率72师3个旅的增援部队已经到达。另外卫立煌指挥的10、83、85师也在增援南口的途中。



最终南口之战国军伤亡约2.6万人,日军伤亡2600人。按照这个数字,作为主力军的第13军属于伤亡殆尽,但是最后是突围而出,没有完全崩溃。

还有就是台儿庄战役中防守藤县的川军122师和防守台儿庄里外的西北军31师、27师,122师包括师长王铭章在内全部壮烈牺牲,31师和27师打到最后,全师只剩下1000人左右。而负责全面防守的第2集团军也损失了7/10,仍然死死坚守着阵地。第2集团军总司令孙连仲向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表示:“绝对服从命令,整个集团军打完为止。”同时给第31师师长池峰城下令:“士兵打完了,你就自己填上去;你填过了,我就来填进去。有谁敢过运河,杀无赦!”

正是指挥员的坚强决心,使得几乎伤亡殆尽的军队没有全面溃散!而指挥员的坚强决心除了其军事素质外,同时也来源于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同样,士兵的战斗意志也来源于此。当孙连仲向进入台儿庄的敢死队员们分发大洋时,队员们把大洋扔在地上说:“我们以死相拼,为的是报效国家,不是为了几块大洋。”





抗战时期的国民党军广大官兵为了报效国家,站在人民一边,对战斗力强过人民军队也不乏战至最后一兵一卒的军队。而在内战中也成为反动政客牟利的工具,置国家、人民大义于不顾,数以万计的军队一触即溃甚至不战而降比比皆是。


9

曾看过一部描写抗日战争的电视剧,其中一个镜头让我记忆犹新:战场上,电话响起,一名士兵跑过去接。对方说“让你们营长接电话。”士兵“营长战死了,副营长也死了,连长也死了。对方“你是什么职务?”士兵“我是排长。对方“好,从现在起,你就是营长了,我命令你一定要不惜一切代价守住阵地。”士兵看了看仅存的几十个残兵,坚决的回答“保证完成任务!”



战争进行到一定程度,士兵的战损率达到30%就能引起大范围的军心涣散。这时候就需要及时调整战略或换防或补充兵员。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有关部门对此做了不完全统计:伤亡率最低的进攻部队在累积伤亡到达了10%的时候,就已经失去了进攻能力,最精锐的一个步兵营也只能承受不到40%的伤亡。因为伤亡引起的不仅是士兵的恐慌,还有对指挥员信心的打击。

1944年,国民党军和日军在中南重镇湖南省衡阳市发生一场会战,史称“衡阳会战”。国民党将领方先觉带领第十军以孤军对抗日军四个师团的围攻,坚持达47天之久。在这期间,第十军未得到一兵一卒的增援和粮弹补充。第十军在日军兵力、火力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却杀伤了超过自军总兵力的日军,并坚守孤城达47天。


衡阳保卫战进行到最后,第10军17600人,阵亡7400人,负伤生病7000多人。损失率达85%,剩下的不到3000人也早已身心疲惫,面黄肌瘦。在世界上达到这样的战损率,基本上任何一支部队都已经失去战斗力了。

当然,一支部队伤亡率达到多少,是否引起崩溃,与这支部队的信仰和战斗意志是密不可分的。纵观人民解放军战史,团长战死政委上,政委战死副团长上,连长战死副连长上,副连长战死排长上,就这样一个一个顶上去。谱写了一曲曲为民族解放前仆后继的壮丽诗篇。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

10

战场上如失去对部队有效指挥和掌控;粮草、弹药等补给断绝;伤亡超过作战极限等等现象,导致士气低落至无法继续作战,引发混乱和逃亡、放弃抵抗的称之为崩溃。

任何军队都有伤亡极限控制,一线部队的大量伤亡,意味着到达部队崩溃边缘。

以美军机械化步兵师为例,常规兵力18000人,其可接受最大伤亡数字为2000人,一旦伤亡超过这个数字即为失去战斗力,意味着整个机步师面临崩溃。

这个数字是怎么出来的?因为一个机步师里嚼着口香糖、手持自动步枪战斗在一线的大头兵一共只有2000名,其余都为指挥、管理、技术和支撑、后勤人员。

当然作为指挥官你可以下令继续战斗,在危急关头,也有司令官下令将轻伤兵、情报、后勤、技术人员组成战斗团队投入作战,但这样会给部队造成根本性的损失。

一支部队最宝贵的是什么?不是武器和大头兵,而是军队的指挥官和技术骨干,即有经验的军官、参谋、特种兵、坦克手、雷达员、炮手、军械师等等。

二战东线德军战斗力极具下降的原因,是希特勒下令每个师必须战斗到底所致,虽然此令在勒热夫、斯大林格勒战役中避免德军崩溃,但使得德军损失大量军官和技术人员。

这种损失是不可逆的,一支优秀部队的荣誉、传统、经验等等,需要数十年锤炼积累。部队在牺牲大量士兵后仍坚持作战,拿军官和技术兵种去肉搏,很可能被取消番号。

如同日本和美国在太平洋血战中,日军海军损失最大的不是航母,而是大量优秀飞行员和有经验军官损失殆尽,这种损失是无法补充的。

苏军面临部队崩溃的做法是,一旦部队被合围,派运输机将军官和技术兵种接走,在后方立即组建新的作战师并迅速形成战斗力。

伤亡率接近100%,一代名军的陨落之路。

抗战时期,国军有一个装备精良、作战勇猛的铁军,即被誉为“泰山军”的第10军,参加过四次长沙保卫战,令日军闻风丧胆,是军委会战略预备队。

1944年5月,日中国派遣军执行一号作战计划,动员50万人打通大陆交通线作战。5月日军攻克长沙,日主力第11军6个师团11万人兵锋直指重镇衡阳。

方先觉率第10军17000人镇守衡阳,奉命阻挡日军10天。6月23日,日军分三路发起攻击,开始了47天的衡阳战役,战况之惨烈纵观整个抗战无出其右。

此战被誉为“方向觉炉膛”,被载入西点军校教材。共击毙日军2万余人、击伤5万余人,由于阵亡官兵过多,日军退兵时只能砍下死者右手带回。

第10军损失极为惨重,团营连排军官几乎全部阵亡,有的营一天提拔了5个营长全部战死。最后方先觉组织轻伤员、参谋、电台、后勤人员全部到一线作战。

8月8日,方先觉向军委会发出最后一封电报:“敌人今晨由北门突入以后,即在城内展开巷战,我官兵伤亡殆尽,再无兵可资堵击,职等誓以一死为报国家!”

后来鉴于城内还有数千重伤员,为换取对伤员的救治,方先觉有条件的向日军投降,余部被编入伪军,方先觉本人被军统救回,成为抗战英雄。

抗战后,第10军被整编为整3师,赵锡田任师长,但由于军官几乎全部在衡阳战死、主官调离,整3师已不是昨日之第10军,一战就被解放军全歼。

后来整3师番号给了胡琏,胡琏在整11师基础上重建,抽调大量军官编入整3师,再将两个师部队大量对调,才使得整3师恢复战斗力,成为第12兵团主力军。

战争中一支部队只要主官、军官、技术兵种还在,就不能算崩溃。

在战争中,很多部队战损率达30%,甚至到80%,只要军官和指挥管理体系完整,依然能进行有效行动,不算作崩溃,缩编后仍能继续战斗或后撤整补。

即使最残酷的战争,指挥官也会命令副职率领部分军官突围、后撤,为部队重建留下种子。如果军官全部战死,该部队一般会被撤销番号。

1943年11月,日军华中方面军第11军主力击退第6战区各部阻截,进攻湖南重镇常德。第74军57师余程万将军率8000虎贲,奉命据守常德抵抗。

常德之战是中日两国战略行动:日军想切断重庆与美英联系;中国想证明有阻止日军攻占任意城市的能力,双方不惜血本的投入兵力大战。

日军成功的合围常德并击退所有国军救援,面对日军3个师团4万余人的猛攻,战至12月2日,57师伤亡殆尽,伤亡率已高达95%以上,但部队仍然没有崩溃。

余程万留下100多人作最后抵抗,自己带3个团长、百余官兵突围寻找援军。正是余程万这一举动,为57师留下了种子,日后得以迅速恢复战斗力。

部队能持续保持战斗力避免崩溃的关键,是士气而非伤亡率。

烟酒阁大学士文章,感谢点赞与关注。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