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清朝的领土法理基础上来看,清朝的皇帝不仅是中原的皇帝,还是蒙古的大汗。清朝获得这两个头衔,都有严格正规的程序,有着合法性。
从皇太极开始,每个清朝皇帝都有蒙古各部的大汗。所以,清朝皇帝有权力征发蒙古各部当兵打仗。而从顺治在天坛祭天开始,清朝就开始为明朝修史,自认正统,且得到了很多汉人士大夫阶层的认同。因此,清朝自成立以来,就领有蒙古地区、传统汉地的领土的法理基础。
(清朝获得了满、蒙、汉的正统)
当然,清朝皇帝做的蒙古大汗,一开始只能管到漠南蒙古,漠北蒙古、漠西蒙古早就不听蒙古大汗的话了。不过清朝也没有花很多力气就拿下了漠北蒙古,原因就是漠西蒙古准格尔部的逼迫太甚,导致漠北蒙古三部大汗导向清朝,承认了清朝的统治。从葛尔丹开始,漠西蒙古与清朝争夺法统,一连打了80多年,直到乾隆中期才把准格尔部彻底摆平。
不过,清朝与准格尔部的战争不能算是国际战争,因为准格尔部早在顺治年间就已经投靠清朝了。不管是出于什么目的,葛尔丹是向清朝称臣的,也向康熙进贡过物品。在青海地区的固始汗也是在同期向清朝皇帝表示效忠,所以清朝在青海、新疆等地用兵,是在收复故土,平定叛乱。
关于新疆的重要性,后来的左宗棠曾经有过清醒的认识。他说(大意):“新疆若失,蒙古不保;蒙古不保,河西不安;河西不安,山陕不宁;山陕不宁,京师震动。”当初清朝卯足了劲要把准格尔干掉的原因,是准格尔部在西北地区已经成了一霸,而且葛尔丹还心比天高,要攻下北京成就成吉思汗一样的伟业,这就是1690年的乌兰布通之战。
(准格尔帝国与清朝争夺正统)
准格尔部被击退后,他们退出了漠南蒙古和漠西蒙古,可是他们却不甘心失败,在青海、西藏地区发展势力。后来策旺阿拉布坦派了6000名士兵进攻西藏的固始汗,占领了拉萨,等于又起了事端。作为西藏的领主,清朝不能坐视不理。康熙派兵进藏平乱,可是第一次出兵却失败了,被准格尔部伏兵击败,全军覆没。
当时清朝的国防重心是在北方的蒙古和俄罗斯,康熙的议政大臣们以西藏人口稀少、路遥地险、山高岭峻、地瘠民贫,是“蛮荒之区”,建议皇帝“惟行看守”。让西藏管好自己不生事,让水深火热的西藏自生自灭。康熙皇帝一槌定音,他说:“西宁至四川、云南,皆系土番,俱是一类,倘藏地被策零敦多布占据,则藏兵即是彼之兵丁,而边疆土番,岂能保全?”
康熙对于西藏地区是有清醒认识的,西藏不保,不仅被征服的藏军会认贼作父反抗清朝,更会引起其他非汉地区独立的连锁反应,如此下去后果不堪设想,这也为后世处理边疆离心问题提供了借鉴。
(清朝前期的版图)
所以,清朝在调整战略后,再次卷土重来,派遣大军进藏,击败准格尔部,并且在西藏当地驻军,设置驻藏大臣,把西藏牢牢地掌控在自己手中。
所以,清朝为什么这么热衷于对外扩张?其实并不然,清朝所有的军事行动,都有着充分的法理依据,是维护祖国统一的正义的军事行动,并非是扩张土地。在清朝搞定准格尔部时,哈萨克地区曾经派人向清朝皇帝表示“求归附”,在雍正时期的菲律宾当地政权也表示“求归附”,清朝皇帝都选择了拒绝的态度,这就说明,清朝的军事行动与沙俄不一样。
清朝前期,坚决维护国家统一,说到底还是为了奠定清朝统治的合法性。清朝毕竟是少数民族政权,而且是人数很少的满族建立的政权,他们小兵临大国,为了拉人壮胆,把蒙古人也捎带上。可是,面对着有着几千年悠久文明历史的华夏大地,清朝皇帝还是如履薄冰,所以,清朝皇帝的家教一般很好,他们从小都接受了严格的帝王之教,比较少有明朝那样的无赖儿郎。
雍正皇帝在登基后对汉人士大夫中的不合作分子还写了一个自白书《大义觉迷录》,里面雍正颇为委屈地说,夷狄之君能行中国之法,创下的伟绩比起汉人王朝的皇帝来也不逊色,甚至做的还更好,那凭什么我就做不得中国皇帝?
(被乾隆禁毁的《大义觉迷录》)
这番自白,说明了清朝皇帝有极强的政治敏感性,他们要通过打造成盛世,来塑造清王朝统治的合法性。所以,清朝前期的皇帝都十分努力上进,也取得了很不错的成果。即便是在抗清最激烈的江阴,到了乾隆时也逐渐放弃了满汉之防,一些士子也参加了科考,与清朝算是实现了和解。
不过,清王朝的合法性一直都不算太稳固,当清王朝不能保护国民和维护领土主权完整时,遍地的起义烽火最终埋葬了这个王朝。当清王朝灭亡后,史官在编修《清史》时,循惯例找一些殉国的事件来证实清朝统治已经获得了合法性,结果翻来翻去却没有一个。这在以往的大一统朝代中,也算是一个怪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