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清朝的进士是入仕的一种条件,也算是敲门砖,跟现在的学历没有太多的关系,现在的学历更多的是某种能力的体现。要说清朝的进士跟现在的公务员是相似的,都是政府的储备干部。只不过清朝的科举考试和现在公务员考试都太难了。清朝可以得到进士,首先要经过童生,乡试,会试,殿试。层层帅选,而进士的前三名分别是状元,榜眼,探花。以后的都称为进士。而现在的公务员符合条件就可以考,每年都可以考。我的回答完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谢谢!

最佳贡献者
2

清朝的进士考试,每三年的农历二月在京城会试一次,全国所有已获举人身份的人都可以参加会试,不限年龄和参试次数,每届会试录取的进士不超过300人,摊到一年的数量是100人,一般情况下全国的进士存量在3000~4000人,知县以上的官原则上从进士里选用。

现在全国每年新招博士生10万以上,也就是说清朝进士的稀缺程度丈概是当今博士的一千倍,目前我国两院院士是1600多人,稀缺度大概是清朝进士的一倍。

3

完全不相关。

科举进士是功名,是享有出仕权的公务员资格。清代进士——哪怕最低的三甲进士也能初授从七品,多是州府的司法官,从职权来说约等于中级法院副院长。

所以,科举与学历无关。

清代进士是中级公务员资格考试合格。今天别说大学,哪怕硕士也不能说已具备副处级干部任职资格吧?

4

进士具备了当官员的资格,状元是七品,当了进士就可以被直接任命为政府官员,而现在上大学是不能直接去当公务员的,所以说过去可以当官现在是研究学问。

5

清朝时候的进士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学历?

糊说霸道,吓你一跳!

如果用科举制度比较现在的学历的话,那还真是小瞧科举之中脱颖而出的才子们了。古代如果考上功名,那可是代表着阶级的晋升,考中了进士就算混的再惨,也能混到个县令当当。而如今学生毕业有了学历也还是要找个工作,以后得为房子车子犯愁,当然,富裕家庭另当别论。

科举制度

自从隋朝大业元年建立了科举制度,一直是知识分子进入仕途咸鱼翻身的重要途径。现在很多人都将高考比作是古代的科举,其实是不然的。如今的高考虽然被称为人生的转折点,但他还是为了可以收到更高等的教育。科举考试一旦考中,便可以做官,从此摆脱平民的身份。总的来说,科举更像是高考加上公务员考试的结合。

怎么才能参加科举?

在正是科举考试之前,读书人们还需要进行“海选”从而获得参加科举的资格。这个“海选”分为三个级别:县试、府试、院试。就先现在的选秀节目一样,需要通过几层的选拔才能参加最后的比赛。

县试是知识分子第一次参加考试,一般是在他们所在的县城里面进行,由当地的知县负责主持。通过了县试,便会去参加府试,一般都在每年的农历四月,在县城之上的府城举行,相当于现在的市。府试通过便会被称之为“童生”,也获得了院试的资格。县试和府试都是每年一场,而院试却是三年两场,也是“海选”之中最重要的一场,考官由朝廷亲自委派到地方。通过了院试,就会被人称作为“秀才”,而且在社会中的地位也会提高,还享有一些特权。

什么是进士?

考中了秀才,代表着已经得到了参加科举的准考证。科举的正式考试也是分为三个等级:乡试、会试、殿试。

乡试每三年一次,多在农历八月举行,考官一般是进士出身的朝廷官员担任,并与九月份发榜。如果榜上有名,那么恭喜,考生的身份便不是秀才,而是“举人”。到了这一步,就已经离开了民众阶层,可以做官了。

通过了乡试,便要准备下一轮的会试。会试的地点都在都城,考官由皇帝亲自指定,一些路途遥远的举人们就要提前出发,进京赶考了,而且路费还是报销的。会试一共有三场,每一场都要连考三天,放到现在一般人还真受不了。会试的淘汰率是很残酷的,明朝曾经有4500人参加会试,最终只有300人通过。通过的人会被称为“贡士”。

最后的考试——殿试便是由皇帝亲自主持,试卷由多个考官打分,选出前十名,最后由皇帝亲自选出前三名,第一叫状元,第二叫榜眼,第三叫探花。殿试没有淘汰机制,只是排个名次。也就是说只要参加了殿试,都统称为“进士”。

进士能做什么?

考中了进士,一般会到朝廷各部之中任职,比较优秀的人最佳选择便是翰林院,里面高官汇聚,相当一个高官训练营。如果不喜欢在京城,想要回老家的话,那么混的最惨的也能做个县令级别的差事。

当然参加科举考试的也不仅仅是年轻人,同一个考场甚至有人比其他考生爷爷岁数就大,可谓活到老学到老。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