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同时期史上有两个韩信,韩王信和淮阴侯韩信。巧合的是,俩个人都跟着刘邦混,都是因为谋反被刘邦给杀了。

刚刚回答了一个问题,就是韩信没有实战经验,刘邦却直接任命他为大将军。

接着这个茬,把韩王信放一边,说一下这个淮阴侯韩信的事吧。

01

初露锋芒

在上个问题中,说道萧何力荐韩信,刘邦答应任命韩信为大将军。

当时,刘邦是留了一手的。

或许刘邦、萧何并不清楚,韩信白吃白喝,人家不给吃了还不高兴;屠夫要杀他,他就甘愿受胯下之辱等等,对于韩信的人品可能不了解。

其实,即便了解了,刘邦或许不认为有啥不妥。毕竟刘邦做的那些事,也比韩信强不到哪里去。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刘邦不会计较这些,但一定会防着他的。大将军这个岗位可不是闲着玩的,是必须要交给他带兵权的。

公元前206年,刘邦与项羽翻脸后,以韩信为大将,以曹参、樊哙为先锋,东击项羽。

韩信表现出了杰出的军事才能,一路势如破竹,很快就攻下了项羽的都城彭城。

刘邦得意忘形,沉迷于欢乐,被项羽打了一个措手不及,不仅老父亲和老婆丢了,一对儿女也抛弃了好几次。

刘邦在彭城遭遇了大败,几乎裤衩也丢净了,但韩信却表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

02

扫平魏、赵、燕诸侯势力后,韩信就被剥夺了军权。

兵败彭城后,韩信向刘邦提出了“北举燕赵、东击齐,南绝楚之粮道,西与大王会于荥阳,对楚实施战略包围“的建议。

刘邦采纳了韩信的建议,坚持正面与项羽作战的同时,给韩信增加了三万兵力,并派遣张耳一起与韩信东进,开辟北方战场。

作出这个决策,对刘邦来说是相当艰难地。

韩信的能力,刘邦是丝毫不用担心的,但把重兵交给韩信,独自在外作战,这有很大的风险。

刘邦知道韩信的战略是正确的,也是战胜项羽最根本的战略。但刘邦也实在没有办法控制韩信了,刘邦要面对项羽正面的进攻,就不可能把自己的亲信大将全部派给韩信;如果派遣一两个将领,不仅不能控制韩信,反而会引起韩信的怀疑。

在此艰难时刻,刘邦再次表现出了非凡的魄力,把他的朋友但称不上铁哥们的张耳,派给了韩信。此时的刘邦也是在做惊天豪赌,如果韩信反叛那就听天由命吧。

彭城兵败,刘邦实力大损,派给韩信的三万大军可是刘邦的命根子哦。

韩信也不含糊,大军一出就灭掉了魏国。然后降服赵国广武君李左车,与赵国展开对决,不到一上午的时间就打垮了赵国二十万大军。

之后采纳李左车的建议,派遣使者去燕国,燕国得到消息就投降了。韩信请求封张耳为赵王,刘邦同意了。

这是韩信为下一步攻占齐国之后,想封齐王做打算。

但是刘邦在荥阳与项羽的战事吃紧,兵力严重不足。刘邦单独与夏侯婴跑到了张耳、韩信的军营,一下子剥夺了二人的军队,二人得知,大惊失色。

这件事看出刘邦对带兵大将的不放心,也给韩信敲响了警钟。

03

韩信欲立齐王,招致了刘邦的忌恨。

剥夺了二人军队之后,刘邦任命张耳备守赵地,以韩信为相国。让他们二人收集没有调到荥阳的赵国军队,准备攻打齐国。刘邦这一招是十分的流氓,但韩信也无可奈何。

韩信收集赵国的军队,开始征讨齐国。此时,刘邦已经派遣郦食其说服了齐国投降。但韩信采纳蒯通的建议,一举击败项羽与齐王二十万联军,拿下了齐国。

这时候,韩信就提出来要刘邦封他为假齐王。

这是韩信犯下了的致命的错误。

韩信不用刘邦的一兵一卒,完全依靠自己收集的赵国残余的兵力灭掉了齐国。这个功劳封为齐王并不为过,但千不该万不该,不该自己提出来哦。

但此时没有人站出来替韩信说话,韩信为张耳投之以桃,但张耳并没有报之以李,搞得韩信憋不住了。

刘邦一听就火了,桌子一拍就站了起来。本想大骂韩信不救荥阳之急,反而威胁要自立为王。旁边的张良、陈平一看不好,就狠狠地跺了刘邦一脚。

刘邦如梦方醒,趁机说:“韩信这小子太没出息,大丈夫要立就立真齐王。”

刘邦虽然封了韩信为齐王,但心里那个恨恐怕连韩信都清楚了。

04

一错再错,最终招致杀身之祸

韩信灭掉齐国后,使项羽非常恐慌,就派盱眙人武涉前去游说韩信,反汉联合楚国,三分天下。韩信没有同意,这是韩信犯的第二个错误。

齐人蒯通清楚天下大局的关键在韩信手里,就用相人术劝说韩信。他认为韩信功高盖主,名震天下,这很危险,终于说动了韩信。

但韩信犹豫不决,不忍背叛刘邦,又认为功劳很大,刘邦不会来夺取自己的齐国。

最终没有听取蒯通的计谋,这是韩信犯下的第三个错误。

汉五年(前202年),刘邦趁项羽无备,约定韩信、彭越南下合围项羽。结果,韩信、彭越没有如期南下,刘邦被项羽打得大败而归。

这是韩信犯下的第四个错误,至此,韩信除非造反,否则已经是死定了。

为了调动韩信、彭越的积极性,刘邦听从了张良之计,划陈(河南淮阳)以东至东海广大地区为齐王韩信封地;封彭越为梁王;由韩信统一指挥对项羽作战。

韩信又入套了,在他的指挥下,把项羽围困在垓下,一举消灭了项羽。

至此,韩信的死期也就到了。之后的事,韩信就控制不了啦,除非造反。

不管韩信是否在谋反,以谋反之罪除掉韩信已经是必然的事。

如果刘邦不杀韩信,反而让韩信造反成功,把刘邦给杀了。是不是有人会说:“刘邦你傻啊,韩信几次想造反你还不觉醒,你能怨谁呢?”

刘邦杀了韩信,那是韩信一错再错,自己找的;如果韩信杀了刘邦称帝,就说明刘邦没有皇帝那个命。

这就是历史,刘邦能做皇帝,就说明他比任何人都高明;韩信最后这个结局,依然被当做了英雄,可见历史还是公允的。

最佳贡献者
2

韩信是汉初三杰之一,他为汉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可是,他的死也是让人惋惜,成为千古争议的话题。从韩信的历史来看,我认为他的死是一件彻头彻尾的冤案,而造成这起冤案是由各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如果韩信能够注意自己的言行,还是有可能不死的。

一、韩信之死是吕后策划的一起冤案。

韩信之死,按照《史记》的记载,是因为谋反罪被杀。史书记载,韩信对刘邦处分他不满,因此和陈豨共同谋反。在刘邦出兵平定陈豨的时候,韩信在长安密谋造反响应陈豨。他和家臣在夜晚假诈皇家的诏书,赦免政府监狱里的罪犯,来攻打吕后和太子。

韩信密谋已定后,在等待陈豨的消息时,他因事要杀他的一个家臣。这个家臣的弟弟于是跑到吕后那里告密。吕后和萧何合谋,以陈豨被平定的借口,劝韩信去宫里朝贺。韩信一进宫,就被吕后所杀。

现在,我们回首看这段历史,就感到漏洞百出。韩信惯能用兵,他被贬后就一直居住长安,对长安的一切应该了如指掌。他怎么可能采取如此拙劣的计划来造反。他在仓促之间释放出的罪犯,没有一点组织性和战斗力,如何能够和拱卫京师的南军、北军对敌。这样的造反实际上是自杀。

再看出首的人,他是韩信家臣的弟弟,韩信要杀他的哥哥。在情急之下,为了救他的哥哥,他什么事不能编造。在汉初的时候,这种事情比比皆是。这种个人的口供是难以作为证据的。

再看杀韩信的过程。出面骗韩信的是萧何,借口是平定陈豨,陈豨已死。以韩信的军事才能,他应该对陈豨的作战能力有一定的判断。如果他能够相信陈豨被平定,那么,他密谋造反纯粹就是多此一举。如果他不相信陈豨被平定,那么他就能够判断自己的密谋被发现,就不会跟萧何去宫中自投罗网,反而会铤而走险。

因此,在吕后杀韩信的整个世界里,充满了矛盾,根本就无法自圆其说。唯一能够把整个事件解释通的只有一个答案,那就是韩信根本就没有谋反。他是被吕后和萧何串通起来,以谋反的罪名给冤杀的。

二、吕后为什么要冤杀韩信。

吕后杀韩信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韩信个性太强,不肯投靠吕后。我们可以看到,汉初三杰中,只有韩信被杀了,而其他的张良和萧何都得到了善终。

这是因为,这两个人见风使舵,都早早投靠了吕后。而韩信对于吕后的拉拢根本就不理不睬。当时,为了拉拢韩信,吕后派樊哙去请韩信来家做客。樊哙可以说对韩信十分礼遇了。跪着迎送韩信,还口称韩信大王,自称臣。可是韩信出门就嘲笑的说,自己这辈子居然和樊哙这种人同列。

就这样,韩信单方面的关闭了与吕后的大门。在此之后,吕后就把韩信当做眼中钉肉中刺。而韩信心里还不知道,还在自由自在的生活,跟刘邦吃饭还打趣刘邦的带兵能力太差。可是,自己却不知道离死只有一步之遥了。

吕后杀死韩信,一个原因是他不为自己所用,第二个原因是他的军事能力太强,自己无法驾驭他。最后一个原因是借杀韩信为名,对那些不听从自己的刘邦功臣们杀鸡儆猴。

三、韩信死前的处境。

韩信到死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死的。他到死还以为自己是因为功高盖主而死的。他在被刘邦抓起来的时候,就说自己是“狡兔死,良狗亨;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可他就不明白,这只是他死亡原因的一部分。

固然,韩信在楚汉战争中功勋卓著,可是在天下平定之后,他也就没有多少作用了。这个时候,刘邦对韩信的容忍也就到了极点。他立刻夺了韩信的兵权,改易他的封地,最后抓了他,免去他的王位,改封为淮阴侯,将他软禁在长安。

刘邦对韩信的处分也就到此为止了。软禁的韩信没有任何势力,不管怎么样也不会对汉朝有什么威胁。韩信也就发发牢骚,也做不出什么出格的事情。并且,刘邦不杀韩信,还有他自己的打算。

在刘邦的算盘上,韩信还占有一个位置。他还想利用韩信的军事才能。在当时,天下叛乱此起彼伏,而北方的匈奴还威胁着汉朝的江山。刘邦在与匈奴的战争中,被围了七天七夜,险些丢了性命。这一切,都使得刘邦需要韩信的才能。

但是,韩信在被免去王位后,对刘邦产生了深深的怨望。他对当时的环境、社会产生了深深的不满。他对汉朝政权采取不合作的态度。他不但不理睬朝政,也不和刘邦亲近。而对吕后的拉拢也不理不睬,这使得韩信最终走向了死路。

四、韩信如何才能够免于被杀的下场。

韩信如果想要免于被杀,其实他有好几条道路可走。这里,是从他个人来说的。如果韩信想要不死,他就要成为别人不可或缺的人。

一条路是修好与刘邦的关系。刘邦抓韩信并没有杀韩信的心,这是因为刘邦知道韩信没有谋反之心。在抓韩信的时候,刘邦只是对韩信说了一句,人告公反。这既是告诉韩信抓他的原因,也是对他的警告。

韩信却没有意识到刘邦话里的意思。他只是认为自己被亏待了,可没有认识到刘邦对他的保护。如果韩信意识到这一点,把名利观念抛掉,和刘邦把关系修复。那么,刘邦会给韩信安排一个合适的位置,这样,韩信也不可能那么容易被吕后杀掉。

第二条路就是投靠吕后。吕后在汉朝建立后,就开始培植自己的势力。而为了对付功臣集团,刘邦也有意识的培植吕后的外戚势力。对于韩信这个和刘邦有嫌隙的人,正是吕后大力拉拢的对象。如果韩信加入吕后的集团,以他的能力肯定会成为吕后集团的中坚。

如果那样,韩信在吕后心中的位置肯定比首鼠两端的萧何、张良要强得多。有韩信在手,军队的将领谁还敢与吕后作对?如果这样,吕后重用韩信还来不及,怎么可能会杀掉他?

第三条路就让自己成为汉朝不可缺少的人。当时,虽然各地的叛乱很多,但是都不是天下稳定后的汉朝的威胁。当时,对汉朝最大的威胁是匈奴。而要对付匈奴,只能采取军事手段。而采取军事手段,最强的将领韩信则是最佳的与匈奴作战的带兵人选。

如果韩信以民族的利益为重,主动担负起对匈奴的作战任务。那么,不管是刘邦还是吕后,都会对他十分倚重的。这样一来,谁还怎么可能去杀害他呢?

结语:

韩信能够忍胯下之辱而成就事业,可是当他功成名就之后,却失去了过去的志气。被名利腐蚀的他,不能忍受失去王位的对待,陷进了人生的深渊。

他没有任何进取的精神,不想任何办法来改变自己的处境。把自己封闭起来,对新的政权采取不合作的态度。这样一来,他就失去了自己的价值。

而他自身的军事能力,既然不能为人所用,那么就成为威胁他人的祸根。这样,韩信的结局,就只剩下一死了。即便是吕后不杀他,象他这样活着,又跟死有什么两样呢?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3

韩信被杀的结局确有其必然性,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分封制和大一统的政治制度因素

这是韩信被贬被杀的核心原因和关键因素。周朝采取分封制,历春秋战国数百年杀伐征战方重归一统。秦采用郡县制实现大一统,却因施政不善,连续政变等原因造成帝国根基崩溃。项羽推翻暴秦,以楚国名义实行分封制,不数年又亡于汉。
汉帝国代秦而起,虽上承秦制,但名义上仍须摒弃秦法以体现政治正确。故刘邦立国之始,分封异姓诸侯韩信,英布,彭越等,以分封制和郡县制并行。
但汉帝国统治核心心里清楚,在当时形势而言,分封制是天下大乱的源头,郡县制为代表的中央集权制度才是长治久安之道。故自汉高,惠,文,景直至武帝七世百余年,汉室始终以削藩和巩固中央集权为要务,中央和地方的博弈一直贯穿了汉朝中前期,至武帝之世才基本实现中央集权,方有凝聚国力数十年力挫匈奴,扬威西域之壮举。
从这个角度,韩信英布等人的政治立场与中央政府背道而驰,因此成为了汉初中央与地方博弈的第一批政治牺牲品,其悲剧命运有着典型的必然性。

2.为天下清除不安定因素,为汉室子孙铺平道路

韩信身为后世推崇的兵仙,其治军练兵统帅的综合能力在当时无人能出其右。所谓太平本是将军定,不许将军见太平。大争之世的无双国士到了承平之世自然就成为了统治集团眼中的最大威胁,为巩固统治基础,清除不安定因素,韩信自然首当其冲。
兔死狗烹,鸟尽弓藏,这并非刘邦首创,数千载史册血泪斑斑,不绝如缕。事实上相比朱元璋勾践等人,刘邦并不算多心狠手辣,对韩信从齐王改封楚王再贬淮阴侯,从夺兵权到软禁长安,刘邦始终还是记着韩信平定天下之功,没有下死手,反而没有吕后拿得起放得下。

所谓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当决不决,不是豪杰。刘邦晚年时期,清除各异姓诸侯王,白马之盟约定非刘姓不王,种种手段均有给后世子孙铺平道路的因素,客观上也是不得已而为之,自有其必然性。

3.韩信等人的心态因素

韩信等人身为西汉开国功臣集团的军功受益阶层代表,其裂土封王的政治理想本身就与汉帝国水火不容,最终形成不可调和之势。

自逼封齐王至垓下之战,韩信等人一直以各种方式挟功邀赏,表面上虽然达到了裂土封王的政治目的,但已经就此埋下了后续决裂的种子。以上种种,虽不能说咎由自取,但其与刘邦等人的政治理念的偏差,终成其取死之道,却也有着典型的必然性。

总体而言,韩信之死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而形成的必然性结果,虽有冤屈之处,但为百年后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帮助实现了长治久安的政治局面,也算是为国献身,死得其所了哈。

4

韩信最大的软肋就是太过于感情用事了,一直这认为刘邦不会辜负自己的功劳。韩信对刘邦的印象一直活在自我幻想中,认为刘邦把自己当作是兄弟看待。却忘能身在高位中的人,往往最是无情。

韩信,功高盖主。

刘邦辜负韩信最大的原因是韩信太过于功高盖主,刘邦是为了明哲保身,因为他觉得自身军事才能远远比不上韩信的实力。在韩信面前,自己的才能实在是太过于弱小了,所以当刘邦当上王位之后就削去了韩信的兵权,同时也是为了自保。

萧何不帮吕后杀了韩信的话,后果将会自身难保。

后期吕后设计杀了韩信,想必刘邦也是在背后有推波助澜的作用,担心自己有朝一日会被韩信反噬。萧何配合着吕后设计陷害韩信,最主要的是萧何也是为了自保,如果萧何没有帮助吕后杀掉韩信的话,刘邦就会对萧何有所怀疑,肯定日后会对萧何加以防范。如果萧何没有帮助吕后的话,就是变相的没有摆明自己的作为臣子的位置,没有替刘邦江山社稷考虑。这个过程也是想必也是刘邦一石二鸟之计,既要杀了韩信,又要验证萧何是否忠心。才会有后来的吕后去找萧何,并且想办法杀了韩信。萧何设计杀韩信不仅是为了自保,更多的是伴君如伴虎,害怕累及家族。

韩信不懂审时度势。

时机不等人,过时不在候。当初韩信也不是非死不可之人。蒯通就曾劝说韩信:“张耳和陈馀曾经都是生死之交,但是最后还是为了利益反目了。劝韩信不要太在意和刘邦之间的兄弟情谊而是应该多为自己的事业做打算。”但是韩信固执己见,直到刘邦真正对他下手时,韩信已经悔时晚矣。

当时的韩信就曾对刘邦说过说:“狡兔死,良狗亨;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刘邦看似放过韩信把他降为淮阴侯,实则早已软禁在京城。

结语:

韩信一路帮扶刘邦平定安邦,明明知道自己功高盖主,随时有可能大祸临头,还是依然相信刘邦会顾念旧情。吕后想杀掉韩信的抉择,想必也是刘邦默许的,毕竟吕后也不可能越过刘邦替朝政做决策。表面是吕后设计谋害于他,实则真正让韩信寒心的还是刘邦。韩信最没想到的是自己一世英明最后却死于一个妇人之手。

本篇由小编执笔所书,

原文盗搬者必究其责。

在下:“写红尘作梦语”,

感谢各位看官的赏阅。

5



岳飞当年被杀,韩世忠找秦桧理论,秦桧回答说岳飞被杀是“上意”,韩世忠就没话说了。韩信之死与岳飞是有一定相似性的——他曾经多次得罪刘邦,他的死,绝对不是吕雉多么残忍,多么专行,也不是萧何多么会算计,这完全是他与刘邦之间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刘邦虽然在萧何的推荐下重用了韩信,但是对他一直不放心,每当韩信打了大胜仗,每当刘邦在项羽的逼迫下进入绝境,刘邦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夺取韩信的兵权!韩信对此也一直都是无怨无悔,但是当他率领几千士兵平定了赵国、燕国、代国以及齐国以后他还是有点飘了——他竟然以要挟的姿态逼迫刘邦承认了齐王的地位。这种事不论放谁身上都是难以接受的,但是刘邦没办法啊,只能向韩信低头了,但心里那个恨啊!



所以,刘邦建立汉朝之后,首先履行约定,把韩信封为楚王,向全天下展示了他开阔的胸襟,但是,很快便有人举报韩信企图谋反,刘邦还是向全天下展示了他开阔的胸襟。随后,又有人举报韩信谋反,这次刘邦没有出面,吕雉和萧何把他杀了。

请问,吕雉准备杀韩信的时候,刘邦知情吗?

6

谢谢邀请,韩信被杀不是单一的必然性,也不是偶然性,是存在多种因素。主观原因是韩信战必胜 、胜必骄,内心的政治思维固化,自认为建立这么多功勋,应该封赏他为王才对等,在政治方面属于固化不开。

客观原因是在每次征战中,韩信常对抗刘邦的军令,特别突出自己的军事指挥才能,刘邦也意识到韩信功绩更大必存野心,每次取得大胜利后,刘邦会果断削弱韩信兵权以防突变,韩信在军事上的优越表现被世人奉为“兵仙”。

韩信剧照

政治思维固化功高逼封王埋祸根

韩信征战四方、戎马一生,出陈仓、定三秦、擒魏破代、灭赵降燕、伐齐,直至垓下全歼楚军,无一败绩,“天下强敌莫敢之相争”。为此刘邦大加赞赏。

“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刘邦。

刘邦深深意识到,韩信功高必盖主,未防野心刘邦多次夺取权韩信的军权。

为争功绩失谋士,在刘邦派郦食其去劝降齐王,已取得成功,韩信在手下劝说之下一举要歼灭齐国,齐王恼怒烹杀郦食其,让刘邦心疼。

韩信剧照

促成张耳封王以诱饵,试探刘邦对有功之臣封赏的诚意有多大。在攻下齐国,自持功高逼迫刘邦封假齐王,刘邦为了安抚韩信允许封赏,从此韩信让刘邦留下不利的影响。

韩信和彭越封为王以后,刘邦和项羽几战都失利,刘邦这时处于弱势,无力再和项羽开战,约定韩信和彭越出兵合围,他俩并未按约定出兵,使得刘邦再次打败。为了能够及时调动韩信和彭越的军队联合作战,刘邦听从张良的计策加以封赏,他们才肯出兵跟项羽作战。拥兵自重挟制主公,为君臣大忌。

政体变革的牺牲品

秦朝以前历朝历代是以分封制治理各国诸侯,形成常年祸乱不断,百姓常处在诸侯纷争和祸乱下。秦始皇打败六国一统天下,采取郡县制实行大一统政策,中央集权全方位的治理天下,形成了统一的体系。

首创体制推行不久,又被新上位的奸臣和暴君搞得一团糟,把才统一的秦帝国引向灭亡,再次把百姓引入水深火热的战乱之中。

几年后,各地势力和项羽推翻暴秦,项羽取得成功,以楚国君王名义实行分封制,不久弊端突显,诸侯王再次暴乱,几年后又亡于汉。

刘邦采取的是知人善用,采纳良策,联合各地英才一举夺取天下。刘邦立国之初也采取的是分封异姓诸侯王韩信、英布、彭越等等,分封制结合郡县制并行,行之有效的结合各部夺得天下。

刘邦和吕后剧照

韩信、彭越、英布借鉴以前历朝历代的诸侯分封制的固化思想,总认为自己功高必封王封地,才有调配不受命,推托装病,刘邦意识到中央集中权力是最好的治理方法,以防项羽失败的不利因素,就开始实施铲除威胁,权力集中。首当其冲就会针对彭越、韩信、英布削权根除,他们成为了中央和地方博弈的政治牺牲品。

韩信自身存在的问题

刘邦给他提供了充分发挥军事才能的平台,让其一跃为最高指挥权,东征西伐为刘邦平定天下建立卓越的功勋。但他自身存在着缺点,功高自持高傲飘飘然,把握不住自己的政治立场,把自己放到刘邦对立面,让刘邦产生了威胁。

即使刘邦惜才爱乌,功绩不忘,仍然给韩信留下过几次改正的机会,韩信却不能有效的把握,终究给自己引来杀身之祸。

韩信剧照

总之:韩信未能像张良、萧何那样看清势态,隐身消退自己寻找活路,这就使韩信表现出在政治方面的弱智表现。

不管后来民间流传、史料记载,对韩信灭杀是出于谁之手何原因,里面还是有刘邦授意的成分。史记中也是浅薄的记载,韩信被诛原因是挑动和勾结陈豨谋反,被萧何和吕太后使计骗于长乐宫用竹尖刺杀,这些记载也存在一些疑虑。从政治层面和韩信的作为方面,综合多种因素都会产生必然性的结果。

图片源于网络,侵权通知必须。

7

我们说一个人的人生际遇,内因起决定作用。纵观韩信一生,角色定位不明,对刘邦了解不深,缺少政治盟友,其最后被杀也是必然。

一、对自己的角色定位不明确

韩信在平定齐国之后,上书刘邦要当假齐王。而当时的刘邦是什么情况?被项羽死死地围困在荥阳城。刘邦当然很生气,最后在张良、陈平的劝解下,刘邦才被迫封韩信为齐王,同时征调他的部队攻打楚军。

楚军战败,项羽派武涉游说韩信,“今楚汉二王之争,您起决定作用,投楚则楚胜,投汉则汉胜。项王如灭亡,汉王接着就要对付您。您和项王有旧交,何不反汉与楚连和,三分天下?。”

韩信谢绝说:“臣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画不用,故倍楚而归汉。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於此。夫人深亲信我,我倍之不祥,虽死不易。”

谋士蒯通利用相人术劝说韩信“三分天下。”韩信有点动心,但韩信犹豫而不忍背叛刘邦,又自以为功劳大,刘邦不会来夺取自己的齐国。

后来项羽乌江自刎,刘邦立马就收了韩信的兵权,改封韩信为楚王。

其实在这里韩信已经埋下了祸根,韩信你要是继续在汉军,你就是一个打工仔。虽然你跟着老板一起创业,也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企业上市后,你竟然想当股东?刘老板能同意?再不知收敛,裁掉你还不是分分钟的事。要不你就单独出来创业,三分天下,鹿死谁手,尚未可知?

二、对形势及最高领导人的判断失误

公元前201年,有人告韩信谋反,刘邦就采用陈平的计谋,伪游云梦泽,实为捉拿韩信。那么韩信有没有谋反呢?在我看来,这可能就是刘邦自导自演的一出戏,就是要进一步削弱韩信,翦除异姓王。我们来看看韩信的应对?韩信当时也意识到了危险,一方面打算起兵谋反,叛汉自立;另一方面,他又认为自己无罪,身正不怕影子斜。在惶恐不安中,他提着好友钟离昧的首级去拜见刘邦,以讨刘邦的欢心。结果一到那,就被武士给绑了起来。韩信这时才说:“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刘邦后来又赦免了他的谋反罪名,改封他为淮阴侯。

后来韩信意识到了刘邦对他的忌惮,但他的应对之策不是学张良归老山林,竟然在形势不利的情况下,与陈豨相约谋反。

这里就可以看出,韩信在政治上的不成熟。当时天下已定,刘邦已是皇帝,韩信已无利用价值。刘邦所考虑的就是要稳固皇权、保住刘家江山永不变色。韩信如果识时务的话,学张良归老山林,学萧何自污自保,或者学其他那些功臣自废武功、夹起尾巴做人,才能获得一线生机。要知道针对皇权的斗争是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稍有不慎,就有可能灰飞烟灭。刘邦哪里还会像公司初创的时候和你韩信称兄道弟、嘻嘻哈哈?

三、缺少政治盟友,与皇室缺乏深厚的感情基础

我们看韩信,虽然功劳很大,而且也很早就加入刘邦的队伍,但始终未见他与萧何、曹参、陈平、张良等谋臣建立深厚的情谊,当然更未见他与樊哙、周勃等武将有什么亲密关系。他甚至在被贬为淮阴侯后,有一次樊哙恭迎他,对他行大礼,他竟然不屑地说:“生乃与哙等为伍。”啥意思?“我这辈子竟然与樊哙之流同列。”这固然显示了自己的清高,但也牢牢地将自己孤立了起来。

韩信的家臣向吕后报告他打算谋反,吕后找谁出主意的?找的萧何。为啥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当初韩信初投刘邦,因犯法逃离汉军,是萧何给追回来的,让刘邦封坛拜将。如今,吕后要处死他,又是萧何给出谋划策,欺骗韩信进宫,在长乐宫杀死了他。按理说,萧何是韩信的伯乐,而且深得刘邦信任,当时又是丞相,如果韩信拜他为师,或者结为盟友,结局如何,又未可知!

西汉初,被清除的是哪些人?韩信、英布、彭越、韩王信、卢绾为首的异姓王。而像萧何、曹参、陈平、周勃、王陵都被拜相。老话说,衣不如新,人不如旧,刘邦还是位比较重感情的帝王,而且也有知人之明,如果韩信不是自己找死,想来刘邦也是不会对他下死手的。

综上可以看出,韩信被杀的结局可以说是自作自受,自身定位不明、对领导及形势的误判、政治上孤立无援,决定了他难逃被杀的命运。

8

韩信,军事上是专家能手,可惜,政治上,他稍微业余了。可以说,一切都是自己找死!高祖算是个好皇帝了,对待一起打江山的弟兄们都不薄,该封王封王,该封侯封侯,可以说老实点,机灵点,都能享受荣华富贵的,偏偏有人要做死,要造反的,这没得说,不是你死就是我亡,造反的王侯和功臣们都先后自己做了死,变成了历史的尘埃。 我们来说说这位韩大将军:一,功高盖主,此古今大忌,却又不觉得是危机,反而沾沾自喜,这是多么无知大意;二,居功自傲,一个人太居功,太自傲,太觉得自己了不起,老子天下第一,没有老子,这天下就不成天下了,这就骄傲的让人讨厌了,当然也包括皇帝和其他王侯,这是政治的幼稚和性格的可笑了;三,不忠不义,目无领导,三心两意,想谋反,又犹豫不决,谋反,这不是自取灭亡吗?第一次想造反,被高祖消了一顿,更是心怀怨恨,高祖放你一马,后来又想造反,吕后可不惯着你,你要作死,那就成全你!!算必然吗?必然的成份为主吧!为什么别人没死,死的是你韩信?下到地府,也不知他好好反省过没有,什么都怪别人不对,那说得过去吗?会怪怪自己,自己是真作死!


9

韩信被杀不是必然,关键在于韩信走错了几步路。

韩信做为“汉初三杰”之一,刘邦评价他“将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克。”拥有绝顶高明的军事才能,但是他却没有逃过“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命运。然而韩信的死,并非必然,最关键是韩信走错了路,可以说是一步步走向深渊。

韩信走错的第一步:请封假齐王。

韩信在郦食其游说齐国投降之后,趁齐国没有防备,率领部队发动突然袭击,一举大败齐国,而郦食其却被齐王给烹了。郦食其是刘邦的重要谋士,韩信只看到了自己建立功业,却没有想到刘邦的心情,而恰在此时韩信还向刘邦索要“假齐王”,刘邦当时就怒不可遏,虽然在张良的提点之下,刘邦将韩信封为“齐王”,但是刘邦对韩信的憎恨增加了不少。

刘邦建国之后,分封了8个异姓王,最终只有一个得到善终,多数都被刘邦杀死,他从沛县带出来的兄弟基本都善终,故而刘邦是一个“杀功王,不杀功臣”的君王。韩信的请封,是他走错的第一步。

韩信走错的第二步:持军邀赏。

韩信打下齐国之后,对项羽的包围基本完成,韩信却没有第一时间出兵包围项羽,刘邦只有在前线苦苦支撑。刘邦疑惑之间,张良说明的原因“此战将会是楚汉最后一战,此战打完了后,这些异姓诸侯王就不可能再有功业,也得不到封赏,所以他们现在想刘邦给他们赏赐。”刘邦经过张良的指点,给了韩信、彭越、英布等人更多的赏赐,他们也如期出兵,最终打败项羽。

韩信这是走错的第二步,其他诸侯王的实力、底盘与韩信相比小很多,所以其他人还可以在要封赏,但是韩信当时已经是齐王,拥有足够大的底盘和实力,若在要求封赏,那对刘邦的威胁就太大了,刘邦不得不防。

韩信走错的第三步:政治幼稚。

打败项羽之后,刘邦对韩信的防备之心已经非常明显,将韩信由齐王调为楚王,但是韩信并没有觉察,反而刘邦说什么他就听什么。项羽的部将钟离眛投靠他的时候,刘邦以此为由要定韩信的罪,但是韩信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不听钟离眛的劝说,反而逼死钟离眛,亲自到云梦泽见刘邦,结果一到云梦泽就被刘邦捉住了。

韩信的政治幼稚在这里体现的淋漓尽致,对刘邦没有丝毫的防备,以韩信的军事才能,只要韩信待在楚地,刘邦断然不敢轻易出兵剿灭韩信,但是韩信鸟入牢笼,双手就擒,这是韩信走错的第三步。

韩信走错的第四步:困兽之斗。

韩信被囚禁到洛阳之后,被刘邦降职为淮阴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韩信没有被杀,但是韩信内心有非常多的不甘和怨恨,他还将这种不满表现出来。韩信现在是“虎落平阳被犬欺”,而他已经没有当年忍受胯下之辱的忍耐,最终所有的不满在吕后这边进行放大,吕后自然不会留这样一个有威胁的人在身边,所以诛杀了韩信。

从大局来说,这一步韩信无论怎么走,他都是任人宰割的羔羊,所以也不能说他走错,不过韩信若是从此不问朝政,不发泄不满,或许有一线生机。

韩信要是不一步错,步步错,以他的功业,他不一定会被刘邦杀死,因为刘邦“杀功王,不杀功臣”,只要韩信能收起锋芒,刘邦也不一定会杀他。再退一步讲,只要他能待在楚国不出来,刘邦忌惮他的军事能力,定然不敢轻易灭了他。

可惜韩信是一个天真的人,他缺乏张良的那种人生智慧,也缺乏萧何的政治头脑,最终“生死两妇人,成败一萧何。”

10

刘邦以一介草民登上天子之位,离不开韩信的帮助,就连刘邦本人也说过: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事实也的确如此,在刘邦和项羽打响楚汉战争之时,韩信曾多次发挥出巨大的功劳。然而韩信的结局却并不怎么好,他甚至不是死在沙场上,而是死在了一个女人的手里,那就是吕后。

那么吕后为何要杀韩信呢?韩信非死不可吗?

韩信的功劳太大,且有自立为王的想法

彭城一战,刘邦大败于项羽,损失惨重。于是,他只好采用韩信“北举燕、赵,东击齐,南绝楚之粮道,西与大王会于荥阳”的计策,对项羽实施战略包围。

紧接着,韩信屡战屡胜,先后灭魏国、赵国和齐国。这一连串的变化,终于使得项羽感到了惊恐。于是,项羽便派了武涉前去交涉,希望韩信能够三分天下,不继续攻打楚国。

史记上记载韩信拒绝了项羽的提议,坚决的拥护刘邦,以报知遇之恩。然而,韩信心里真的是这么想的吗?

我看未必,韩信在消灭齐国以后,趁火打劫,趁着刘邦前线吃紧之际,请求刘邦册封其为代理齐王。随后,在垓下决战之前,韩信又再一次地拒绝了刘邦的调度,直到刘邦下旨加封韩信,韩信才派兵前往。韩信的举动,说得好听点是请求,说得难听点就是要挟。

因此,此时的韩信已经生出了居功自傲的情绪。他拒绝项羽提议的行为,与其说是想要报答刘邦的知遇之恩,不如说是他自恃功高,认为刘邦不敢拿他怎么样。而刘邦也是意识到了这一点,才会垓下之战以后,便迅速夺了韩信的兵权。

韩信的政治观念太为薄弱

韩信此人,绝非是那种甘居人下之人。在刘邦夺了他的兵权,将其变为贬为淮阴侯以后,他曾经做过这样一件事。

当时,韩信前去拜访樊哙,樊哙行跪拜礼恭迎恭送,对韩信很是恭敬,然而韩信却说了一句话:“我这辈子居然会同樊哙之流混在一起。”

这足以说明,韩信是那种十分居功自傲之人。这也能解释当时韩信在灭亡齐国以后就要求成为齐王的行为,因为韩信认为这是他应得的。

然而稍微有点政治观念的人都不会在刘邦陷入困境的时候提出这种要求,除非他真的想造反。结果却又出人意料,韩信并没有造反,而是选择继续跟着刘邦干。

随后的事情就是顺理成章了。刘邦看出了韩信的意图,所以夺了他的兵权,将其贬为淮阴侯,希望其能够安分守己地度过余生。而韩信则越想越后悔,最后选择了造反,结果被吕后诛杀。

不得不说,韩信是自己将一步好棋给下坏了。

结束语

韩信的性格决定了他不是一个甘居人下的人,而他的选择又表明了他愿意臣服刘邦。结果他就在这样的矛盾之下一步一步地走向了灭亡。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