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自从电影《绝命后卫师》上映后,很多人开始知道了长征中造成中央红军巨大损失的湘江之战,但是,对这场战役的过程和艰难程度了解得还不是特别清楚。今天我就给大家讲讲这场关乎红军生死存亡的浴血之战。

战前态势

中央苏区五次反围剿失败后,开始了长征。突破第一道封锁线时,损失3700余人;突破第二道封锁线时,损失9700人;突破第三道封锁线,损失8600人。虽然沿途红军扩红征召了部分新兵,到达湘江边上时红军的一、三、五、八、九军团加上军委纵队也就剩七万人左右。眼前,是国民党布置的最后一道封锁线。



当时红军的态势是,后面是中央军周浑元部及粤军的四个师;北面是湘军何健部的四个师(缺一个旅)及四个补充团、三个保安团,湘军后面还有中央军薛岳的五个师;南面是桂系白崇禧指挥的桂军第七军、第十五军以及八个保安团。

当时中央军的如意算盘是驱赶红军进入西南诸省,逼迫地方军阀与红军血拼相互消耗,然后中央军顺势追击,这样既剿灭了红军又平定了西南;当时桂系的态度是阻止红军进入广西腹地,同时阻止中央军进入广西,而且,桂系在南京的卧底也将蒋的图谋密报给了白崇禧。于是,白崇禧向蒋介石发报要撤出全州,防务交给湘军何健,11月22日,蒋复电同意,没等到湘军接防,当天夜里白崇禧就将桂军主力撤出全州、兴安、灌阳,主力部署到兴安以南一百公里的恭城。仅仅在全州留下两个营,兴安、灌阳各留一个团。而湘军在接到蒋介石接防命令后也是一拖再拖,直到27日才进入全州县城(距离红军渡湘江的界首渡口五十公里),但在进入全州后又停止南下。

从11月22日桂军撤离到12月1日桂军占领湘江各渡口,长达9天时间在全州以南兴安以北60公里的湘江门户大开。白崇禧在湘江战役中对红军实行的是“不拦头,不斩腰,只击尾”的策略,桂军内部当时有两种意见,一个是第四天开始出击,预计能截留红军尾部较大部分;另一种意见是等到第五天再出击,能截留少量掉队红军。然而,此时的中央军事上由王明派来的博古和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把持,这两个人一个是年轻的书生,一个是没指挥过大兵团作战又没什么天分只会纸上谈兵的班排长水平的“军事家”,结果是红军行动迟疑不决拖拖拉拉。

当时白崇禧和何健都判断红军主力两三天就能渡过湘江,湘军的目的是将红军往广西赶不让进入湖南,而桂军是想让红军快点离开。但是红军行动的迟缓让桂系以为红军是想滞留广西,于是,27日后湘、桂两军都向红军发起了凶悍的进攻。



战役经过

11月22日,红一军团派遣的侦察队化妆进入全州,发现桂军南撤。25日中午报告给红一军团部,军团长林彪随即向军委发报请示。17时,军委下达了《我野战军前出至全州、兴安西北黄山地域的作战部署》的命令,27日,一军团占领了全州以南、界首以北的宽约30公里的所有湘江渡口。28日凌晨,桂军在湘江东岸的新圩向红三军团发起攻击,湘江之战打响。

觉山铺(脚山铺)狙击战

在湘江之战中,红军有三次著名的狙击战。按照从北到南的顺序是一军团在湘江西岸的脚山铺阻击湘军的战斗;红三军团在湘江西岸的界首和东岸的新圩阻击桂军的狙击战。



红一军团在长征出发时共有19880人,辖红一、红二和红十五师。红一红二师的前身分别是秋收起义毛主席带上井冈山和南昌起义朱德带上井冈山的部队,是红四军的老底子,绝对的红军第一主力。红十五师也称少共国际师,长征出发时有近7000人,大多是十几岁的少年,战斗力弱,此时配属红五军团作战,未参加脚山铺狙击战。由于一军团从长征伊始就作为全军的前卫,并未有时间扩招新兵,因此,投入狙击战的红一红二师当在一万人左右。

红四团(叶挺独立团,红军第一主力)在占领界首渡口后,将渡口交给三军团四师,随即赶赴脚山铺增援。28日徬晚,一军团与湘军开始接战,29日,湘军出动16师、63师一个旅和4个补充团向红一军团的阵地发起进攻。湘军的编制是一师三旅六个团,每个师有一万二千人左右,而此时防守的红军只有红二师的三个团和红一师二团共四个团兵力。面对上有飞机轰炸扫射,下有大炮轰击,兵力三倍于己的湘军,红一军团打得英勇顽强,湘军攻了一天未能攻下一个山头。

脚山铺狙击战地形图



30日,湘军又增派62师两个旅、63师一个旅投入战斗,湘军进攻兵力达到20个团五万余人。清晨,原来被留作后卫阻击中央军的红一师主力在师长李聚奎政委赖传珠率领下跑步赶到觉山(脚山)铺,投入战斗。由于红军兵力不足,凶狠的湘军采取穿插、迂回战术,逐步割裂红军阵地。战斗中,红五团政委易荡平带领的两个连防守的阵地遭湘军围攻,伤亡殆尽。易荡平身负重伤,不愿被俘开枪自杀。

红四团防守的是阵线最中央位置,此时红四团已经不足千人。团长耿飚正患打摆子身体虚弱,团政委杨成武在指挥战斗时大腿负伤。眼见四团渐渐不支,危急时刻,红二师师长陈光冲到阵地前沿,指挥部队且战且退。一军团退守第二道防线。

当天,林彪给军委“三人团”发去了带有命令口气的电报,要求军委纵队加快速度渡过湘江。

12月1日,湘军继续猛攻,并把攻击重点放在了红一红二师的结合部。结合部被突破后,甚至有一股湘军鬼使神差地冲到一军团指挥所附近,林彪、聂荣臻、左权等军团首长差点被抓了俘虏。

中午时分,一军团在林彪指挥下交替掩护,边打边撤,向西转移。



这一仗是敌我双方投入兵力最多的一场阻击战,一军团损失在四千余人,军团政委聂荣臻负伤。由于红一红二师有坚强的战斗力,林彪及各级指挥员指挥得当,红一军团是各军团中损失最小的。

湘江主要是从湘江西岸进攻,从全州南下的只有桂军两个保安团和少量正规军,因此在12月1日前少共国际师并未遭遇较大战斗。12月1日,少共国际师师长彭绍辉政委肖华接军团部命令,指挥部队从大坪渡浮桥。师部和前锋44团过江后遇到南下的湘军,43、45团渡江西进的道路被截断,于是彭绍辉命令东岸的两团绕道南下改由界首渡江。但是界首渡口也于12月1日失守,于是此二团与红五、红八、红九军团都是从界首以北的凤凰渡过的江,损失也是在那造成的。幸运的是这两个团部分人员竟然奇迹般地渡过了湘江。战后清点人员红十五师还有2700余人。遵义会议后,红十五师撤销,人员编入红一红二师。



有一种说法是一军团在得知43、45团未能过江后,派一支部队冒险返回找到了这两个团,趁天黑把他们带过了湘江,不过这一说法无确切的史料。以前还有一种说法是董振堂曾经找到林彪,希望派出支部队返回帮助接应一下红三十四师,但是此时一军团也已是伤亡惨重,无力派出部队。

界首狙击战

红四师接过红四团界首防务后,在湘江架起了浮桥。界首处于兴安县城以北15公里湘江西岸,是一座古圩。



红十二团布置在湘江东岸,红十团在湘江西岸界首南面5公里的光华铺布防,红十一团前出到界首西面的石门。彭德怀在距离渡口不到一百米的一个江边祠堂设立了指挥部。

此时,在兴安县的是桂军15军43师的一个团(128团),在得知红军占领界首后,为防止红军攻克兴安威胁桂林,急忙从平乐调了一个师的兵力(45师133团、135团,43师127团)赶往兴安。

29日晨,桂军轰炸机炸毁了浮桥,当晚红军修复了浮桥。第二天又被敌机炸毁,朱德总司令亲自指挥战士们将浮桥再次修通。

29日晚,兴安守军127团趁天黑向界首发起进攻。桂军迂回绕过了在光华铺南面布防的红十团三营,进到距离渡口2.5公里的地方与红十团主力发生激战,三营营长张震迅速带部队往回猛打,与十团主力夹击桂军,双方在黑夜中发生激战。混战中桂军两次攻到彭德怀指挥所不足100米地方。

桂军炮兵



清晨,桂军突破十团防线,占领渡口。此事非同小可,沈述清团长亲自带部队反复冲杀,战斗打得极其残酷,终于重新夺回渡口,但是在冲击时中牺牲。沈团长牺牲后,彭德怀令四师参谋长杜中美接任团长,随后,红十团将桂军驱逐到光华铺以南。

30日上午,军委第一纵队开始从界首渡过湘江,而此时桂军增援的韦云淞45师也赶到了兴安,桂军兵力达到了四个团。战至30日中午,光华铺失守。为了夺回光华铺,杜中美急忙组织部队反攻,在冲锋时,杜中美牺牲,团政委杨勇负伤。

为夺回光华铺,彭德怀急令红四师的另外两个团赶来增援红十团。黄昏后,军委第二纵队开始过江。彭德怀指挥红四师全部向光华铺之敌发动反攻,经一夜激战,虽未能夺回光华铺,但是在渡口和光华铺之间建立了第二道防线,保证了渡口安全。

就在彭总调兵的同时,桂军一个团悄悄渡过湘江,沿湘江东岸向界首渡口推进。而此时军委第二纵队也刚刚赶到界首附近,如果让桂军这个团继续北进,后果不堪设想。于是,彭德怀急令红五师十三团迅速出击,打击东岸桂军,保证渡口东岸安全。



12月1日凌晨1.30分,朱德向全军下达了紧急作战命令。根据命令,红三军团红四师、红五师主力集中在湘江西岸,掩护军委纵队安全,界首只留一个营。

12月1日佛晓,从新圩撤下来的红五师14、15团赶到界首与13团汇合,红五师接替了红四师红十团的防务。清晨,红四、红五师在湘江西岸阻击光华铺之敌,刚刚赶到的红六师(缺十八团)一面组织渡江一面阻击湘江东岸的桂军。

中午,在界首附近的中央红军主力大部过江,其他掩护部队也奉命撤离,而红四师却未接到撤退命令,陷入孤军奋战的危险境地。于是红四师政委黄克诚建议张宗逊组织部队撤退,向西转移。桂军随即占领渡口。

红军渡湘江指挥部



红三军团在长征前约17800人,在界首狙击战中投入的是红四师三个团,桂军投入的是四个团,兵力并未比桂军少多少。但是由于防守的战线较长,从东到西一字排开,导致正面是我一个团(红十团)面对桂军三至四个团。后红四师全部调入光华铺一线方才稳定了局面。

新圩狙击战

在尾部(东部)新圩方向,红三军团有红五、红六师,兵力一万人左右,面对的是桂军44师的三个团(130、131、132)和45师的一个团(134),七军24师的三个团主要是用来对付中央军(曾经伏击了中央军,缴了中央军一个连的械),并未参与攻击,只是在三军团撤退后参与了尾击红军。因此在兵力上红军并未落于下风。

新圩战场



但是由于逐次添兵,导致此处战斗红军始终处于以少打多的状态。同时,由于是在尾部,桂军出于尽快送走的心理,在新圩打的比较凶狠。

新圩在界首以东,距离界首渡口大概七十公里。红三军团先上了红五师(百色起义的红七军)的十四、十五两个团,从28号早上开始打到30号上午,伤亡惨重,师参谋长、14团团长、参谋长、政治部主任牺牲,14团政委、15团团长、政委负重伤,营以下干部大部牺牲。彭总不得不用红六师十八团替换下红五师。实际上,红十八团还未到红五师的阵地已经大部分失守。

当天,桂军突破三军团防线,红十八团陷入敌后,被分割成一个个孤立的小块,最后全团覆没(基本上是被广西的民团消灭了)。



桂军突破后,44师和24师向在石塘附近的红五师十三团、红六师主力以及红八、红九军团冲击,给这些部队造成第一次重大损失。

中央军在被桂军打了一下后就停止了前进,因而在湘江之战中红军与中央军几乎没发生太大的战斗。

据12月2日军委的一份敌情通报提到:“十三、十四两团,现仅有六百余,十五团尚有四五百人”,扎西整编时红五师缩编为红十三团;红六师除十八团覆灭外,16、17团在石塘、界首与桂军的交战中也受到较大损失。遵义会议后红六师缩编为一个独立团,扎西整编时被撤销。三军团的两场狙击战与一军团在脚山铺的阻击战相比,林彪的指挥水平明显较高。

红三十四师

红五军团长征前有12800人,编有红十三师、红三十四师,作为全军的后卫,五军团一直承担着与追击的中央军、粤军、湘军作战的艰苦任务。由于军委的失误,红三十四师被调去灌阳枫树脚防守(事实上红三十四师接到命令时枫树脚已经失守)。结果,在桂北的山地中,红三十四师不仅未能接替红六师十八团的防守,反而陷入了孤军奋战的险恶境地。



12月1日,军委两次电令红三十四师向西突围,红三十四师尊令执行。但是此时湘江所有渡口已经被湘军和桂军控制,向西渡湘江无异于钻入敌重兵集团中。

12月3日,在前往凤凰渡的途中,红三十四师与桂军遭遇,虽经英勇冲杀,始终无法突破桂军阵地,无法打通前往凤凰渡的通道。战斗中,三十四师政委程翠林、政治部主任张凯、102团团长吕官印、政委蔡中牺牲。陈树湘师长率部南撤,试图从兴安以南寻找西进道路,但是再次遭到桂军层层阻击,100团政委侯忠辉、101团团长苏达清、政委彭竹峰先后牺牲。

12月4日,再次遭桂军围攻,冲出重围后仅剩400余人。

12月5日,红三十四师余部再次被包围。陈树湘召开紧急会议,决定突出重围,沿长征路向回走重返苏区。负责掩护的一百余人在100团团长韩伟带领下坚决阻击,大部牺牲,在子弹打光后,韩伟带领剩下的十几位红军跳了悬崖。有几位跳下后被树枝挡住,散入民间去找寻党组织。韩伟在抗战后回到部队,五五年被授予中将,成为红三十四师唯一幸存的一位团级干部。



陈树湘率剩下的一百多人于12月9日向东进入湖南。12月11日被湘军民团伏击,腹部中弹。余部大部牺牲,少数战士被留在苏区的红军收容,在三年游击战争中也基本都牺牲了。

陈树湘重伤后被湖南道县保安团俘获,保安团得知抓住了红军师长,于是抬着陈树湘往县城请功。半道陈树湘苏醒过来,用手伸进腹部伤口,将肠子扯断,壮烈牺牲。保安团竟然残忍地将头砍下,悬挂在城门上示众。



凤凰嘴渡口

红八军团长征出发前有10922人,编有第21和第23师(工人师)。这个军团新兵占大多数,战斗力不强。

根据11月25日17时军委下达的命令,红八红九军团成为最靠南的一路纵队,但是在湘桂边界的三峰山遭到桂军和民团阻击,无法按照原定路线向西前进。

最下面的即为红八、九军团行军路线



28日凌晨,接命令改道先向北再向西前进,这样就比其他部队多走了不少路。于是红八军团尾随红九军团继续前进。

30日凌晨,红八军团赶到灌阳县水车地域,遇到红三十四师。由三十四师转来军委电报,要求八军团“火速前进,不惜代价,必争24小时通过湘江”。此处距离湘江还有五十公里左右。

30日下午15时,红十八团还在新圩阻击桂军,而桂军一部已经绕过阻击阵地穿插进来,截断了红八军团的去路,双方发生激烈交火。在红五军团十三师的掩护下,红八军团冲破封锁继续向湘江前进。红十三师随后在红八军团的北面向凤凰嘴渡口前进。

此处为红十三师及红八军团与桂军战斗的地方



这时候,北上的桂军部队越来越多,对红八、红九军团展开侧击。红八军团长周昆命红二十三师负责掩护(二十一师几乎全是新兵),其余人员跑步向前。一路上,不时有小股桂军渗透进来对红八军团进行袭扰,红八军团边打边走。桂军追兵最近时距离军团部仅数十米,连罗荣桓也掏出手枪参与战斗。

午夜时分,造谣四起。先是说背后有大批追兵卷了上来,继而是说左翼也有大队敌军出现,给这只新兵为主的部队造成了巨大的心理恐慌。正在此时,刚好从侧面赶来的桂军发起袭击,一时间枪炮声大作。八军团一下子全乱了,部队失去控制。黑暗中有四处乱跑的,有乱开枪的,有开小差逃跑的,部队可以说是溃不成军。

12月1日午后,红八军团陆续赶到界首渡口。然而,此时浮桥已经炸毁,三军团撤走,桂军占领了渡口。

红八军团不得已又沿湘江向北前往距离界首十二公里的凤凰渡。等到达时,红五军团十三师、红九军团正在渡江,红八军团主动担负起掩护任务。

凤凰嘴渡口,少共国际师、红十三师、红九军团、红八军团即是从此处渡过湘江



经过连续激战,又累又饿,赶紧埋锅造饭。饭还未吃完,桂军又追了上来,又赶上敌军飞机过来轰炸扫射,八军团被打得一片混乱,仅少部分渡过湘江。

当晚,八军团收容整理部队,发现二十一师完全垮掉,八军团仅剩战斗兵员六百多人,全军团连挑夫等勤杂人员仅有1200人。博古见到周昆后,竟然要拔枪枪毙他,被朱老总拦下,随后被主席带走。

12月13日,中革军委取消八军团番号,余部编入红五军团。

走在红八军团前面的红九军团也损失惨重,后来,九军团一直执行假扮主力迷惑敌人的行动,故此九军团番号得以保留。1936年朱老总从张国焘那要回九军团转隶红二、六军团组成红二方面军时,九军团(红32军)人员不满两千。抗战时编为359旅718团,后留守延安成为中央警卫团,1945年进军东北,1949年番号是解放军45军135师。

衡宝战役时,在丁盛的带领下深入桂系腹地,引诱白崇禧调重兵妄图围歼,结果反被四野在外围来个反包围,一举歼灭了桂系七军、四十八军主力,算是报了仇。

湘江战役后期战斗

湘江之战后,红军由出发时的86000人锐减到不足三万人,特别是战斗部队损失很大。具体在此战损失多少一直没有一个准确数据,估计在三万八千左右,更有的估计损失在五万人。

12月2日,桂军组成追剿军,一直到12月13日中央红军离开广西,期间小战斗无数,大的战斗有两起。

千家寺庙偷袭

12月5日,桂军43师偷袭五军团部所在地千家寺,红五、红八军团仓促应战,红五军团十三师的两个团38团和39团被桂军切断,好在最后突围成功归队,但是也遭受相当损失。丢失十三师军旗,兵员损失两千左右。

一、四方面军会师后,红五军团被裹挟,到参加西路军时,仅有三千余人。

两河口之战

12月8、9两日,为掩护红军主力渡过浔江,三军团四师与桂军19师在马堤河口激战。

战斗打得非常艰苦。四师政委黄克诚回忆提及在激战中,我一个排被包围缴械,这也是他打了一辈子的仗唯一一次看到我军一个整排集体被敌人缴械。

与此同时,三军团派出两个团急行军赶到石村河口,于12月9日先敌到达,与桂军24师隔河对峙。

据桂军将领回忆,当时曾有建议趁红军在马堤河口北边兵力空虚之际占领。由于这是一个南北向狭长的山谷,东西都是高山,24师在北面扎住口子,19师在南面兜住底,那么不出几日,三军团就将不战自灭。不过24师师长没有采纳,理由是担心中央军坐收渔人之利。直至红军主力通过后方才攻取,截取红军后续部队四百余人。

中央纵队的行军速度

红军长征时,编有军委纵队和中央纵队。由于博古、李德不懂军事,把撤退突围当成了搬家,将苏区的印刷机、碾米机等等设备都带上走,甚至连苏区颁发的结婚证存根也一并带上,为此雇佣了五千名挑夫。同时,为了保卫庞大臃肿的军委纵队,一、九军团在左,三、八军团在右,五军团在后,被称为抬轿子。由于军委纵队行动迟缓,严重制约了红军原来引以为傲的机动性。

11月26日,军委纵队行军8公里;

11月27日,军委纵队日行军6公里;

28日,军委纵队走了26公里;

29日,军委纵队行军32公里。

军委纵队之所以行军速度突然提速,有两个原因:

一是毛泽东及其他同志多次建议甩掉这些坛坛罐罐,轻装上阵。但是,博古和李德从公上说是舍不得红军这些年积攒的家业,从私上就是时刻防止毛泽东重新执掌红军,所以对主席的建议置若罔闻。

主席是一位非常讲究组织原则的人,既然中央没同意,他就依然鼓励战士和挑夫们加快速度并保证不丢失一件行李。

第二个是那五千挑夫突然罢挑,要求红军付钱回赣南老家。博古没了办法,只得让叶剑英给挑夫发钱,同时扔掉了一些笨重东西,但是剩下的一些就让红八军团的战士们挑。这样军委纵队的行军速度才得以加快。

过湘江时,剩下的那些行李也几乎损失殆尽。



1934年12月12日,在湖南的通道经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的坚持,召开了政治局紧急会议。

在会上,李德依然坚持直接北上去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师的计划,毛主席则提出不能北上,应向西去贵州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黎平的建议。刚好军委作战科获得了敌军在北面布置了四道封锁线,组织了重兵等着红军往里钻的口袋阵的情报,面对实情,博古第一次不再对李德言听计从,被迫提出提出表决。从此,毛主席开始了参与红军军事路线的决策。

湘江之战对于红军来说是一场惨败,过湘江后的三万多红军经过在广西境内十来天的损失,到通道转兵时只剩二万余人。此后,经一系列艰苦战斗,到翻越雪山与红四方面军会师时只剩一万五千人左右。草地分兵后,毛主席率中央及红一、三军团单独北上到达陕北时还剩七千余人。

湘江之战的教训是惨痛的,但是此战一个最大的作用是为党和红军最终选定了一位伟大的领袖。

最佳贡献者
2

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的涟川、铁原阻击战中,我志愿军63军和65军一部,为掩护主力部队转移和后方基地安全,与敌军浴血奋战,坚守阵地12天,在敌我双方都付出惨重代价后,胜利完成阻击任务,保证了我军在战场上的主动性。

1951年4月21日,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发起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至5月21日,经过一个月的连续作战,我军粮弹将尽,于是准备结束作战,后撤休整。

但敌军趁我军将要转移休整之时,突然增兵大举反扑,并有大批部队直逼涟川、铁源一线。

涟川、铁原一线是朝鲜西部地区的重要交通线,铁原是我军屯集物质的主要供应站,一旦被敌人占领,就会切断志愿军东西战线的联系,直接威胁到后方及整个战局,后果不堪设想。

为此,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命19兵团司令员杨得志必须要在涟川、铁原一线阻击敌军15至20天,以保证基地安全和主力部队转移。

杨得志首先派上65军进行阻击,但65军在粮弹和兵源消耗较大的情况下,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顽强坚持四天后,已难以支撑。杨得志感到形势严峻,便果断将63军调上换防,继续拼死阻击敌人的进攻。

63军下辖187、188、189三个师,是一只能打善战的老部队,曾参加过清风店、石家庄、平津等许多战役,入朝参战以来取得了不俗的战绩。

但此时,63军也已连续作战一个多月,基本上没有得到休整补充,减员相当严重,粮弹供应更是严重不足。

5月28日,彭德怀亲自电令63军军长傅崇碧指挥63军及65军194师,务必在涟川、铁陈一线,不惜一切代价,坚决阻击敌军10至15天,掩护主力部队转移。

年仅35岁的傅崇碧是志愿军中最年轻的军级干部,他深知要以自己装备简陋的2.4万兵力,去面对拥有飞机、坦克、大炮的4.7万之敌所面临的艰巨性,以寡敌众,以弱抗强,要坚持十天以上的时间太难了!可任务必须完成,傅崇碧与指挥部人员绞尽脑汁,精打细算进行排兵布阵。

6月1日,一场空前悲状而惨烈的阻击战打响了,187师、189师、194师的指战员们在敌军飞机、大炮、坦克的轮番轰炸冲击下,以血肉之躯筑起了不倒的长城,战士们高喊着‘人在阵地在’、‘誓与阵地共存亡’的口号,与敌人展开了血腥的拉锯战。

在牺牲巨大的情况下,机关和勤务人员也全部投入战斗,与敌人寸土必争,寸土不让,阵地失而复得,得而复失,反复易手。

战斗中,有的营、连因伤亡太大,基本上失去了战斗力,就重新整编,把营变成连,把连变成排,继续战斗,子弹打光了就用刺刀、枪托拚杀,用石块、木头砸,官兵们无论轻伤还是重伤,都不下火线,坚持战斗,许多指战员在陷入敌人包围后,拉下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

至12日,63军接到了撤退命令,这才转向后方休整,这场空前罕见的惨烈阻击战终于结束了。63军几乎以一军之力,死死顶住了装备精良、兵力倍己敌军12天的疯狂进攻,共歼敌1.5万余人,为我军迅速调整新的战略部署,赢得了极其宝贵的时间。

同时,63军也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189师撤出阵地时折损大半,一些营、连基本上都打光了,全师临时编为一个团作为预备队。而接防的188师同样打得惨烈无比,1300多人的一个团在撤下阵地时只剩下了266人。187师和194师也都付出了极大的代价。

战后,彭德怀司令员穿越百里战区,亲自到63军看望指战员们,这在朝鲜战场上是不曾有过的。

63军将士们列队迎接彭老总。望着衣衫褴褛、须发蓬乱,但却神情坚毅官兵们,彭老总站在子弹箱上,向全体指战员敬了一个庄重的军礼,他激动的说:‘同志们,你们打得好,打得很好,你们血战铁原12天,掩护了大部队的转移,使我军全线转入防御,狠狠打击了敌人的气焰,你们是一只真正的铁军……。’

当得知63军伤亡很大,有的连队只剩下一两个人时,彭老总立即表态:‘给你们补,给你们发新衣服,新装备,还有烟、酒、罐头。’不久后,从西北地区调来的一万多名官兵补充到了63军。

涟川、铁原阻击战,是抗美援朝战场上悲壮惨烈的一战,这场战役中,我军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他们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换来了我军的声威,捍卫了祖国的尊严!

历史微点与您共同学习,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

3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应该是上甘岭战役。

林彪说过,上甘岭是肉碾子。

幸存的老兵曾经说,如果把真实的上甘岭还原成纪录片,就没人敢当兵了。

以著名的黄继光所在的连队为例。



当晚他们接到的命令,是收复597.9高地。

当时的作战模式是,志愿军只能在夜晚进攻。因为美军在白天的炮火和轰炸太猛烈,志愿军不要说进攻,就算活动也很困难,只能隐蔽。

而上甘岭上的志愿军,连隐蔽都都很困难。所有地表阵地都被炮弹洗过好几遍,山石被炸成小腿深的碎屑,只能隐藏在坑道内。

美韩军会在白天,借助炮火的掩护攻击,夺回上甘岭地表阵地。



而志愿军则务必在夜晚进攻,此时美军的炮火要弱得多,因为炮兵看不清目标。我们必须在天亮前,尽量夺取全部的三个阵地。

如果夺不下来,第二天美军发动进攻,进展就会很快,我们很难守得住。

然而,上甘岭比较陡峭,任何军队进攻都是仰攻。

防御一方居高临下使用机枪火力配合手榴弹封锁,进攻一方难度非常大。

以黄继光的6连为例,当晚经过一夜激战,100多人退到坑道的只有20多人,其中还有不少伤员,基本拼光了。

黄继光本来不是6连的战士,而是营部的通讯员,也就是送信的。



因为6连伤亡太大,几乎没有兵了,黄继光才自告奋勇去炸碉堡,才有了后面的壮举。

当时看到黄继光壮举的为营参谋长张广生、连长万福来、指导员冯玉庆、一起炸地堡的肖登良等。

然而,随后几天的作战中,张广生,冯玉庆牺牲,连长万福来于30日重伤,肖登良当日就重伤。

也就是说,目击者非死即伤。

可见当时战斗的激烈程度。

一个连一个连的上去,一个晚上就拼光了。

这就是上甘岭

4

打仗历来很残忍,但是像解放战争时期“长春围困战”残忍艰难的在历史上是少见的。

长春是解放战争时期我军第一个不攻而克的大城市,也是百姓死亡最惨的一次战役。围困长春究竟饿死多少人?长春市的史志记载,当时围困长春饿死了十万人左右;国民党的军统少将段克文则说,当时饿死了65万人。尚传道在回忆录中写道:“根据人民政府进城後确实统计,由于国民党‘杀民’政策饿、病而死的长春市民共达十二万人。”南京《中央日报》在一篇《长春国军防守经过》中写道:“据最低的估计,长春四周匪军前线野地里,从六月末到十月初,四个月中,前後堆积男女老少尸骨不下十五万具。”

长春是东北的中心及交通枢纽,国共双方双方谁控制了长春,谁就掌握了主动权。林彪的东野最擅长的运动战,对于大城市的攻坚战经验不足,尤其是四平之战的失败给林彪投下了阴影。而长春的城防工事不仅是东北各城市中最为坚固,而且当时“坚冠全国”,谨慎的林彪定下的策略就是围困。

林彪、罗荣桓、谭政联名下达《围困长春的办法》,其基本要义是:“断绝对长春的交通与一切商业关系,使城外各地物资,首先是粮食、柴草、蔬菜等项生活资料,不流入长春,使守军得不到长市外围的供应。同时,应用炮火及高射武器控制空域,使国民党军飞机不敢低飞投掷和着陆,以此限制其空运。”长春周围二十五公里以内被划为封锁区,“除军事必须外,应禁止人员车马自由通行”。“为反对长春守军的人口疏散政策”,对从长春城内出来的市民“必须予以相拦”,“使守军对城市人口不能大量和迅速地疏散,而达成减少其粮食之困难”。但特别规定,对出城市民不得“殴打和开枪”,“只宜采取劝阻的方法”。

林彪打的的是围困战,郑洞国打的是抢粮战。郑洞国制定《战时粮食管制办法》,规定老百姓只准留3个月的粮食,其余要全部上交。

一九四八年五月至十月间,被困于长春的普通市民处境悲惨。郑洞国回忆说:“七月以来,市内已有饿殍出现,许多老百姓因粮食吃光或被军队搜光,只得靠吃树叶、草根度日,结果因身体极度虚弱而病死、饿死的人愈来愈多。有的人在街上走着走着,突然倒下就死去了,尸首也无人安葬,后来街市上甚至出现了卖人肉的惨剧……大约在八月间,蒋介石在庐山上发来电令,让我将长春城内居民向城外疏散,以减轻守军压力。于是我下令开放南向沈阳、东向永吉两条路口,放老百姓出市区。但老百姓到解放军阵地前,要查明身份才能放行,致使大批拖家带口的市民麇集在南郊和东郊两军阵地之间的空隙地带,一时出不去,欲退又回不来,加上一些土匪趁机抢劫,弄得百姓惨状百出,终日苦号之声不绝,以后在这些地方饿死、病死的人无法计数……长春本是个美丽的城市,此时却满目疮痍,尸横遍地,成了一座活生生的人间地狱。”

根据“长春文史资料”一九八八年第二辑的调查:长春守军为减轻城内粮食奇缺的压力,采取了残忍的“杀民养军”和“逐民出城”政策。他们规定一个警察要赶走八人,一个保长要赶走八家,将市内饥民、乞丐和开释之犯人,大批地驱赶出城外。

长春解放以后,新七军军部仓库被打开,“里面装的有大米、白面、罐头、饼干、白糖,还有很多桶豆油”。围困期间,国民党军比百姓多围困38天,但10万部队、警察宪兵特务、军人眷属、政府官员无一人饿死。

老百姓成了这场战争的最大牺牲品。

5

我是【今古言堂】,感谢题主的邀请,这个问题我来答。

历史上最艰难的战役,我认为应该是红军长征途中所经历的湘江战役。

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发起长征北上抗日的中央红军,在湘江上游的兴安县、全州县、灌阳县,遭到国民党中央军与地方上的湘军、桂军及部分粤军的围追堵截。

此时的中央红军自长征出发后,受到国民党军队的三道封锁线层层堵截,兵力已由初期的8万余人,下降到了不足6.4万人,且步枪仅有3.5万支,轻重机枪仅有750挺,轻炮更是只有15门。

而他们此时面对的国民党军队却拥有着近三十万总兵力,其中桂军还在湘江沿岸修筑有大量的防御工事及碉堡一百四十余座,并拥有大量飞机、重炮等相对先进的武器装备,红军在国民党军队面前,并不具有装备及力量的优势,反而处于绝对的劣势。

湘江战役,最终以红军突破国民党组织的第四道封锁线,跳出蒋介石对红军的包围圈而告终。红军虽然摆脱了国民党军队的包围,但也为此付出了极大的代价。

自1934年10月,红军离开苏区开始长征以来,突破了国民党军队的四次封锁线,红军损失极为巨大。如突破第一道封锁线,共损失三千七百余人;突破第二道封锁线,损失九千七百余人;突破第三道封锁线,损失八千六百余人;第四道封锁线,也就是最为惨烈的湘江战役,中央红军直接就损失了三万八千余人,且这部分损失的更多是核心骨干的作战部队。

如殿后的红八军完全损失,湘江东岸的红三军团18团和红五军团34师全军覆没。其余各部编制在湘江战役后都仅剩下不到一半人员,甚至有的部队出现军官多于士兵的情况。即使加上长征沿途扩红征召的新兵,红军在湘江战役之后,也仅剩下不到3万人,可以说是惨烈至极。

据说生平极少流泪的林彪就曾在当时望着满上遍野的红军战士尸体痛哭。而当时的红军总司令朱德则在下达给林彪和彭德怀的命令中写道:“要动员全体指战员认识今日作战的意义。我们不为胜利者,即为战败者。胜负关全局,这是为命运而战”。

湘江战役的惨胜,直接导致了遵义会议的召开,在四处碰壁绝境中的红军,召开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会议,自此毛泽东正式成为中国红军的最高领导人,开始领导中国红军走向新的宏伟篇章。

我是【今古言堂】,喜欢我的回答,可以关注我!

6

淞沪会战的时候,国军和日军都是添油战术,都是逐步增兵。最终,国军投入兵力总数大约七十多万人,日军投入兵力二十多万人,国军伤亡大约三十万人,日军伤亡十万人,这也是抗战期间国军与日军作战,战损比最高的时期,达到了大约三比一的水平。也就是说,国军每伤亡三个人,日军就会伤亡一个人。

在淞沪会战之后,国军对日军的战损比最高时达到十五比一,哪怕是远征军的装备比日军好,战损比也没有达到这个水平,仍然在十比一左右。就日军侵华战争整个过程来说,除了苏军参战后关东军被全歼之外,淞沪会战也是同一个战场伤亡人数最多的一次。所以,淞沪会战无论是对国军,还是对日军,都是一场绞肉机似的战役。

国军参战之初,按照德国顾问的建议,始终坚持以八十七师、八十八师、三十六师等几个主力师为第一线作战部队,后续部队到达战场后并不以完整建制直接投入战场,而是不断补充到第一线作战部队的几个师里去,这样可以充分发挥这几个师在之前的战斗中积累下来的作战经验的优势,减少伤亡。所以,到撤离时,这几个师都经历了五六次补充,八十八师孙元良部更是经历了六次补充。

按照亲历了淞沪会战的郭汝瑰的观察,在淞沪会战期间,当时国军中第一流的部队,投入战场之后,每个师大约可以持续作战一个星期,就会被打残,失去战斗力。最惨的是桂系的六个师,因为进入战场前,没有实地勘察地形,也没有充分了解敌情,就盲目发起集群式反攻,企图扭转战场局势,结果一败涂地,只有两天就被打残,溃退下来了。

对中日双方军队来说,淞沪会战期间难以忍受的是地形几乎没有什么可资利用的条件,上海本来就是一马平川的地方,无险可守,只能凭借河流之类的屏障对峙。除此之外,因为上海海拔低,又邻海,所以地下水特别浅,挖战壕挖到一米多,地下水就出来了,战壕就会成为烂泥,完全无法进行有效的隐蔽,新兵比较听话一点,几乎是泡在水里战斗。

国军一开始还有一些战机,所以日军并未完全掌握制空权,但过了没多久,日军增援部队赶到,就歼灭了国军的战机,完全掌握了控制权,接下来的战斗中充分发挥了制空权优势。每天上午饭后,日军升起系留气球对国军阵地进行观测,发现情况后,还是指引炮兵进行炮击,所以国军往往在前线阵地后面集结的时候,就会遭到日军炮击。

此外,日军还利用制空权优势,每天以三五架飞机编组,沿着沪宁线和国军阵地来往巡回侦查,发现国军大部队行军,就会召唤战机进行轰炸,或者来回往返扫射,对国军造成极大伤亡,后方兵力到达南京一带,无法利用铁路线前运,伤病员白天也送不下去,甚至不敢生火做饭,只能利用晚上输送兵力,伤病员,做饭。

所以,整个淞沪会战期间,国军从上到下,最感到困难的就是战壕泥泞,日军飞机肆虐,加之日军重武器比国军多,炮火完全压制了国军炮兵,国军炮兵基本上无法在前线支援作战,炮兵阵地只能在远离前线的地方,而且还经常被日军飞机侦查发现之后就遭到轰炸,损失惨重。除了技术装备和制空权的问题之外,国军虽然一开始多数是老兵,但设计技术普遍低劣,远不如日军,所以弹药浪费严重。

到淮海战役结束后,国军不仅中央军基本上普遍被打残,失去了战斗力,最后撤退的时候又是以溃退的形式撤离战场,所以原计划在第二线阵地继续抵抗,也没有能够组织起来,只好由后面上来的川军等部队,在嘉兴等地组织防御,迟滞日军进攻,一面在南京附近收容部队,组织防御。所以,到南京保卫战的时候,国军大多数都残破不全,建制紊乱,已经基本上没有能力对日军进行有效抵御了。

7

战争,几乎是人类历史上永远绕不过的一个话题,古今中外曾经爆发过的战役简直数不胜数,其中自然不乏极为艰难的战役。在我的印象中,历史上最为艰难的战役主要有以下四场。

四战四平:双方投入百万人次,相持长达两年

四平地处东北松辽平原腹地,在沈阳、长春之间,是连接东西南北铁路和公路的交通枢纽,又是粮谷集散地,因而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而在二战结束之后,解放战争初期,这里曾爆发了一场被人称为解放战争打得最艰难的战役,这便是著名的四战四平。

△《喋血四平》剧照

早在二战末期,苏联出兵中国东北对日作战时,中共便已经派出10万余军队、2万干部到达东北。而在日本投降之后,国民党则派出接收大员刘翰东率近百名官员到四平,成立了国民党辽北省政府和四平市政府,并四处网络伪满残余武装和土匪、地主武装,意图长期占据四平。而随着1946年1月13日苏联军队北撤归国,使得东北之争失去外交制衡,国共军队于是便围绕争夺四平展开了一场大战。

这场战役从1946年3月13日正式打响,到1948年3月13日正式结束,双方围绕四平城整整争夺了长达两年时间,累计投入兵力达到94万余人次,总计作战时长达63天,四平城更是多次易手。

这次战役双方共交手四次,第一次为四平解放战,东北民主联军于1946年3月13日对四平守军发动进攻,成功夺取四平城,活捉国民党辽北省政府主席刘翰东等。第二次为四平保卫战,国民党为重夺四平城,新一军集结了5个军11个师的兵力向四平发动进攻,历经一个月的争夺,国民党最终夺回四平。第三次为四平攻坚战,双方在付出三万人左右的伤亡代价后,东北民主联军于1947年6月30日撤离四平战场。第四次为四平收复战,东北民主联军(东北人民解放军)重夺四平城。

东北民主联军在四平之战中,以总计伤亡4万余人的代价共歼灭国民党军6万8千余人,最终掌控了战略要地四平。

淞沪会战:抗战时期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战役之一

淞沪会战是卢沟桥事变后,蒋介石为了把日军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导改变为由东向西,以利于长期作战,而在上海采取主动反击的战役。

1937年8月14日,国民党第九集团军在总司令张治中的指挥下,87、88师等部开始总攻,中国空军也到上海协同作战,并于8月13日奉令向日本驻沪海军陆战队虹口基地发起围攻,试图将日军驱赶下海,“八一三”淞沪抗战由此拉开序幕。

此战,中日双方共有约100万军队投入战争,其中日军投入8个师团和2个旅团20余万人,而中国投入了最精锐的中央教导队和八十七师、八十八师等48个师和15个独立旅、9个暂编旅、税警总团、1个宪兵团,以及上海市保安总团、上海市警察总队、江苏省保安团4个团、7个炮兵团等共计80余万人(有争议)。

在这场持续时间长达三个月的战役中,日军宣布死伤四万余人,何应钦在国防最高会议中宣布中方伤亡高达29万人,其中阵亡中将军长1人,师长、副师长4人,团长28人,营长44人。这场战役中,由于武器装备、军队素质等方面的影响,根据统计当时一个团的兵力投入战场,数个小时便伤亡殆尽。然而即使如此,中国军队几乎完全凭借血肉之躯,顽强的在与日军进行着战斗。

淞沪会战中,中国以60%精锐部队损失殆尽的代价,最终打破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话语,同时它让世界清楚地看到中国政府的立场:不再等待日本“和平”地将其领土一块一块地征服侵吞,也证明了中国绝不会向日本投降。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双方投入兵力多达200万,交战长达166天

在莫斯科会战失败后,德军被迫放弃全面进攻,于1942年夏天在苏德战场南翼实施重点进攻,企图攻占高加索和斯大林格勒,从而切断苏军补给线。

起初,保卢斯上将指挥的德军第6集团军受领攻占斯大林格勒的任务,该集团军由13个师约27万人,约3000门火炮和迫击炮以及约500辆坦克组成,第4航空队负责提供支援。而苏军最初保卫斯大林格勒的仅有12个师16万人,飞机454架、火炮和迫击炮2200门、坦克约400辆,由远程航空兵(轰炸机150~200架)和防空航空兵第102师(歼击机60架)负责支援。

然而随着战役的深入,双方都开始不断增兵,先后参加会战的有第4装甲集团军、第2集团军,匈牙利第2集团军,罗马尼亚第3、第4集团军和意大利第8集团军。而苏军则于7月12日组建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并将第62、第63、第64、第21集团军和空军第8集团军全部编入,此后又将第57、第51集团军和第1、第4坦克集团军相继编入。

在整个199天的战役中,德军虽然对苏军造成了沉重打击,但德军的第6集团军和第4装甲集团军,罗马尼亚第3、第4集团军,意大利第8集团军也全被歼灭。因此,无论从什么角度评论,斯大林格勒战役都是二战中,甚至是人类历史上最为惨烈的战役之一。

由于这场战役规模实在太大,双方伤亡数字已经无法准确统计,根据西方学者的估计:轴心国在这场战役中共伤亡85万人,其中75万人阵亡或受伤,另有9.1万人被俘。而苏军方面则伤亡约112万人,其中阵亡47万人,65万人受伤或被俘。

索姆河战役:一战规模最大的战役,双方伤亡高达百万

1916年初,根据协约国的战略方针,英法联军计划在索姆河及其支流昂克尔河地区发动大规模进攻,彻底击溃法国北部德军。而德军则在该地构筑了三道阵地,防御纵深 7~8公里。

为了达到战略目的,英法联军为此投入39个师(后增至86个师,其中英军54个师)、3500门火炮和300多架飞机。而德军的防守部队则是第2集团军的13个师(后增至67个师)。

1916年7月1日,经过7天的炮火准备,英法联军对德军阵地发动猛攻,然而法军和英军右翼突破了德军第一道阵地,但英军左翼却被德军坑道工事所阻,而在采用密集队形冲击的情况下,更是遭遇了6万人的伤亡损失。7月2日至7月3日,英军和法军虽然攻占了德军第二道阵地,但因协同不力、进展缓慢而给了德军增兵的机会。

到7月中旬,英法联军在付出巨大伤亡代价的情况下,仍然仅仅只向前推进了数公里,并未实现战略突破。此后,双方不断增加兵力,这场战役最终变成了一场消耗战。

9月3日,英法联军以56个师的兵力再次发动大规模进攻,深入德军防御纵深2~4公里。9月15日,英军使用49辆坦克(实际参战仅18辆)配合步兵进攻,占领德军第三道阵地的若干重要支撑点。这是战争史上第一次使用坦克。9月下旬至11月中旬,联军步坦协同发动两次进攻,均未取得决定性突破。

此役, 联军以损失79万人(英军约45万人、法军约34万人)的巨大代价,夺占德军240平方公里的阵地,牵制了德军对凡尔登的进攻;德军损失33.8万人,被迫收缩防线,在西线暂时转入战略防御。

8

历史上最艰难的战役与最伟大的战役当属以8万对80万的“淝水之战”,而且如果不是这场战役的胜利,我们汉族也将不复存在,今天的世界民族之林也将不会有我们汉人。


淝水之战是发生于公元383年的东晋时期,前秦与东晋之间的一场战争,最终东晋以8万北府兵大败前秦80万大军的一场战役,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之一。


公元383年,以前秦为首的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向东晋发动了进攻,以80万大军的压倒性优势,誓要消灭东晋这一由我们汉人建立起来的政权。最终与东晋谢安所率领的8万北府兵在淝水一带(今安徽寿县)形成对峙。


最终前秦被东晋大败。此役过后东晋得以稳固,同时也有效遏制了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下侵扰。更重要的是淝水之战成功保住了中华文明的核心部分,这使得“五胡乱华”后能有喘息和重新崛起的机会。


这是一场决定民族生死存亡的一场战役,因为我们已经没有退路,这场战争输不起。加上当时前秦对汉族的态度不可谓不糟糕,如果败了,于东晋、于汉人来说都是灭顶之灾,所以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这是一场关乎汉民族存亡的大战,也是历史上最艰难的一场大战。

9

千古艰难唯一城,一城当关万夫莫开。有诗曰: 钓鱼城关扼三江,井池连绵水鳞光。纵使敌人千百万。折戟沉沙血溅伤。今天给大家说的就是三十年坚守抗蒙元,一炮轰死蒙哥的重庆合川钓鱼山城。这个城关,三面环水,山城建于山顶,山势耸立,千仞险壁。石墙高数丈。地势险要,是四川重要战略要地,易守难攻。号称上帝折鞭之处。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一座城改变了世界和中国的历史命运。公元1251年,成吉思汗铁木真病逝。他的嫡长孙,勃儿只斤.蒙哥继承蒙古帝国汗位。成为蒙古帝国第二个皇帝。蒙哥登基后,率领蒙古铁骑,击灭回回,消灭大理。吞并高丽。1253年,又远征西亚,攻灭波斯卢危尔人。灭亡了木刺夷国。攻陷巴格达和叙利亚。军威所向,莫敢不臣服。

1258年,志得意满的蒙哥决心南下灭亡南宋,彻底灭亡南宋政权。亲自御驾亲征。兵分三路南下灭宋。蒙哥亲率一路大军从云南攻入四川。一路所向匹敌,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就在蒙哥以为马上攻占全四川,可以顺长江而下攻占南宋时。他万万没有想到,会因为一座城,给了他当头棒喝,让他折戟沉沙一命呜呼了。

这个城就是钓鱼城。蒙哥攻到这里,被彻底阻击住了狂野攻击。蒙哥不信邪,坚持攻打数月。亲自策马督战城下,被钓鱼城上火炮一炮命中,重伤落马。当夜伤重不治而驾崩于钓鱼山。正因为蒙哥突然暴毙,连继承人都没有确立。消息传到,正要攻打襄阳一线忽必烈处。忽必烈立马撤退回蒙古,争夺蒙古帝国汗位。蒙哥的死亡,造成蒙古帝国彻底分裂了。忽必烈与阿里不哥内斗数年。让南宋又延迟了灭亡的时间。同时全世界也欢呼,上帝之鞭折断,再也不会来征伐他们了。可以说钓鱼城,改变了很多国家灭亡的命运。

后来钓鱼城在南宋灭亡后,仍然坚持抗元,坚持守了三十年,后来只好投降!真的是名符其实千古铁关,万夫莫开!

10

要说历史上最艰难最惨烈的战役,非二战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莫属。

德国军官汉斯·德尔在《进军斯大林格勒》一书中写到:“敌我双方为争夺每一座房屋每一间房、每一个街道,甚至为争夺一个围墙、一个车库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其激烈程度是前所未有的,我们前一天攻占了20米,可是一到晚上,又让苏联人夺了回去。 ”

德军团长威廉·霍夫曼在自己的日记中写到“他们不是人,而是某种钢铁铸成的东西;他们不知疲劳,不怕炮火。”

一、战役概况。

1.死亡人数:100万人。法西斯德国与苏联在战期大林格勒保卫战战役共计一百万人死亡,其中德国第6军团26万人,9万1千人被包围,但是仅五千人活着回国。

2.参战武器:双方兵力超过200万,坦克2000辆,飞机2300多架,大炮和迫击炮2万5000门。

从1942年的7月到11月,德军共丧失70万官兵,1000多辆坦克,2000多门大炮和1400多架飞机。

苏联方面在整个会战期间,共消耗弹药9568车皮,消耗炮弹8353车皮,仅在1942年7月8日,就供给前线坦克、大炮和迫击炮四千八百多件。

二、战役背景

为了横扫欧洲,希特勒发动撕毁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悍然入侵苏联,苏德战争爆发。德军通过闪电战占领了苏联西部大片领土。但苏联红军在1942年冬天进行的莫斯科保卫战中取得了首次反对德国的胜利。由于德军缺乏在冬季作战的装备以及没建立稳定的后勤供应,机械化部队完全无法使用,使在莫斯科城下遭受了严重打击,并在部分地区遭到反攻。

三、战争具体情况:

期大林时间开始于1942年6月28日,结束于1943年2月2日,约199天。这次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的转折点,也是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该次战役包括下述几部分:

1. 1942年5月德军横扫苏联西南地区,逼近斯大林格勒;

2. 德国空军对苏联南部城市斯大林格勒的大规模轰炸行动;

3. 德军攻入市区,市区巷战;

4. 苏联红军反击,最终合围全歼轴心国部队。

四、战争结果

德国在这场战役中损失了其在东线战场的四分之一的精锐兵力,并从此一蹶不振,直至最终溃败。对苏联一方而言,苏联前期损失惨重,但是在战役的后期,收复了大片沦陷领土,并最终迎来了1945年5月对纳粹德国的最后胜利。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