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李宗仁是桂系老大,汤恩伯是黄埔三小,这两人只有怨没有恩!

新桂系军阀从北伐战争中第七军创立,就是李宗仁黄绍竑白崇禧三足鼎立,后来黄绍竑叛变归顺了蒋介石,李白两人秤不离砣砣不离称,互相扶持,在蒋介石的挤压下,成为唯一两个能够活过抗日战争的军阀之一,另一个是阎锡山的晋系军阀。这一切,都要归功于李宗仁对桂系的强大掌控力。

汤恩伯是黄埔三小,这是因为黄埔有一大三小,黄埔军校初建,教务长何应钦地位仅次于蒋介石,成了黄埔系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老二,在他的领导下,黄埔军校的毕业生们都是言必称校长。但是1927年宁汉合流何应钦逼宫,1936年西安事变又轰炸西安。蒋介石不得已忍了何应钦十年,最终用黄埔三小取代了何应钦。这黄埔三小就是陈诚、胡宗南和汤恩伯,这三人,无一例外都是浙江人,蒋公公还是喜欢老乡啊!

李宗仁和汤恩伯的第一次交集是台儿庄会战。

台儿庄会战期间,李宗仁担任第三战区司令长官,而汤恩伯担任中央军20军团司令,可是汤恩伯这个军团司令,居然敢骑在李宗仁头上,不听号令。

徐州会战的参战部队中,除了汤恩伯20军团,还有第二集团军孙连仲(西北军旧部)、59军张自忠(西北军旧部)、第三军团庞炳勋(西北军旧部)、第3集团军孙桐萱(韩复榘旧部)。这些军队,都是苦哈哈的西北军出身,汤恩伯不仅是土豪出身装备精良,还拥有了13军、52军、75军、85军四个军的兵力,兵多将广。

台儿庄会战中,孙连仲所部担任了绝对主力,在台儿庄这个血肉磨坊中,与濑谷支队交战的主要是池峰城所部,池峰城从长城抗战开始,从来就没怂过,可是在台儿庄愣是牺牲了70%部队,苦苦哀求孙连仲要求撤下来。孙连仲则向李宗仁请示,李宗仁回复很简单,看看韩复榘先例就行!

韩复榘被杀后,旧部第三集团军就在侧翼,孙连仲虽然号称“孙钢头”,但也怕枪毙啊!孙连仲回复李宗仁“服从命令,第二集团军将战至最后一人!!!”

孙连仲和池峰城正在台儿庄苦战时,李宗仁打电话给汤恩伯,要求驰援。汤恩伯则是各种借口推脱。李宗仁拿出韩复榘先例恐吓,汤恩伯直接挂电话!李宗仁无奈,只好打电话给蒋介石。蒋介石对汤恩伯给上司穿小鞋的行为大加赞赏后,指示汤恩伯听从李宗仁军令。

最让李宗仁晕厥的是,孙连仲、汤恩伯、池峰城等11人因为台儿庄大捷而授予了青天白日勋章,差点害死友军的汤恩伯,居然恬不知耻的站在了正中间,李宗仁孙连仲被挤到了一边。

汤恩伯和李宗仁注定没办法在一起,徐州会战后,蒋介石就让他自立门户到河南主持第一战区,成为了河南人民心目中最可怕的“水旱汤蝗”四大害之一。

汤恩伯这个小黄埔系算是最悲催的,他带出的13军被调给别人指挥,以至于他后来官越做越大,却没有一个长期能够控制的军队和群体。在针对山东解放区的战争中,汤恩伯授意张灵甫不必管李天霞等友军,一头扎进了解放军的包围圈,随后全军覆没。战后,蒋介石要汤恩伯跪在他面前,用棍子打他,打得满脸是血。

汤恩伯即使被蒋公公打死了,也是蒋公公的好奴才!

1949年,渡江战役中,汤恩伯再次给上司李宗仁穿小鞋。

1948年年底,蒋公公在三大战役中主力全部被歼灭,面对1949年北京和谈的邀请,蒋公公又没胆子去,只好下野当寓公了。和谈破裂后,李宗仁组织兵力抵御我军渡江战役,担任京沪杭警备司令的汤恩伯,这次直接给李宗仁代总统穿小鞋,李宗仁只能依靠桂系军抵抗,广西战役后连老家都丢了,事不可为,直接逃到美国去了。

汤恩伯为总司令的京沪杭警备司令部,统一指挥江苏、浙江、安徽3省和江西省东部的军事,会同华中“剿匪”总司令部白崇禧集团组织长江防御。可是,汤恩伯此时的主要精力,很明显不是给李宗仁扛活,保李家江山,而是把蒋介石搜刮的金银财宝、古玩字画运送到台湾岛,所以,长江天险和和南京都城不重要,上海四战之地却被武装到牙齿,因为,这些钱都是蒋总统的,必须打包带走!

1949年,李宗仁位列第二号战犯,1965年回国,受到礼遇,1969年病逝于北京;

1949年,汤恩伯位列第37号战犯,1954年赴日本医治胃病,用了一个月被日本医生毒死了。

最佳贡献者
2

抗战爆发,汤恩伯和李宗仁的首次交集,是蒋介石把汤司令的中央军第20军团划给了第五战区李宗仁指挥,一个地方派系的老大来领导汤恩伯、关麟征这样的中央军嫡系,矛盾是自然而然的,特意标明中央军,是因为汤恩伯并非出身黄埔。

所以台儿庄战役中汤军团是否抗命,成为80年来悬而未决的公案,李宗仁指责汤恩伯不遵调遣,迟迟未能完成对矶谷师团的合围 ,否则战果更佳;汤恩伯辨称要先扫荡外围的坂本支队才能放心南下,各执一词。从结果看,没有中央军八万精锐的收官,李宗仁赢不下台儿庄大捷,不过以中央军将领的习性,汤不接蒋亲电不出兵也似有可能。



这并非是刻意延误军机,这是做秀和做态 , 中央军将领都会这一套,以此证明我们只听委员长或校长的,是效忠的另外一个途径,偏偏老蒋就吃这一套,毕竟李宗仁一直是蒋介石的政敌 ,先后三次逼蒋下野。

徐州会战失利后, 第五战区司令部退至老河口,汤恩伯升任第32集团军总司令驻防河南前线,愈发不听李宗仁这个战区长官的命令,万事只对重庆的蒋介石负责,拥兵自重,渐成“中原王”,中原大地只闻汤司令,不知李司令长官,李宗仁自然恨的不行。



到1942年河南大灾,汤恩伯驻军处置不力,李宗仁白崇禧联合奏本,满希望将汤司令一脚踢开,结果是蒋介石干脆把河南和汤恩伯所部划归第一战区蒋鼎文指挥,没多久汤恩伯还升任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李宗仁也无可奈何,老蒋用人,一向如此,亲疏分明。

解放战争后期,三大战役使蒋介石黄埔精锐损失殆尽,桂系乘机第三次逼蒋下野,1949年初李宗仁终于扬眉吐气当上“代总统”,结果老蒋临下台前一纸命令,衢州绥署主任汤恩伯升任“京沪杭警备总司令部”总司令,整个长江下游包括南京的守备部队统由其指挥。



一半是老蒋可用之人不多了,一半就是成心的,汤恩伯怎么可能听“李代总统”的指挥,完全就是牵制桂系的大将。汤恩伯坚决执行幕后老蒋的命令,不守江防,不守南京,主力全部后缩到上海周边,掩护蒋经国抢运黄金白银美钞和其它重要物资去台湾。

“国防部”军事会议上,李宗仁与何应钦大骂汤恩伯不服从命令,汤司令慢吞吞拿出蒋介石的手谕:我只听总裁的命令,然后居然离席扬长而去。

估计,李宗仁当场枪毙老汤的心都有。

3



李宗仁是桂系头头,汤恩伯是蒋系忠实走狗,他们自然会有许多恩恩怨怨。如果汤恩伯与李宗仁勾勾搭搭,恐怕也不会成为蒋介石的嫡系了。

汤恩伯的评价很不好,虽然是因为他自己作,但是或多或少也受到了李宗仁对他的评价的影响。

李宗仁对汤恩伯的指摘多是因为台儿庄战役,所以我们便从台儿庄战役去看看他们两人的恩怨。



我们今天说到台儿庄战役,首先想到的会是李宗仁,认为台儿庄战役的胜利是李宗仁的功劳,书上也是这么写的,但是,我们很容易忽略甚至可能不知道汤恩伯在台儿庄战役中也有不可没的功劳。

台儿庄乃是徐州门户,所以日军试图会师台儿庄,然后会攻徐州。

当时,山东临沂和滕县相继告急,李宗仁第五战区面临着极大的压力,所以蒋介石临时将汤恩伯军团和孙连仲军团划到了第五战区,交给李宗仁指挥。当时正在河南整训的汤恩伯很不开心,但是他也不敢违背蒋的命令,所以迅速驰援第五战区,最先抵达徐州的也是汤恩伯部,然后才是孙连仲部。

李宗仁的战略布局是让汤恩伯在津浦线放开口子,诱敌深入,然后再让汤恩伯南下围歼日军。这点李宗仁在回忆时曾经说到:“我判断以敌军之骄狂,矶谷师团长一定不待蚌埠方面援军北进呼应,便直扑台儿庄,以期一举而下徐州,夺取打通津浦路的首功,我正要利用敌将此种心理,设成圈套,请君入瓮。待我方守军在台儿庄发挥防御战至最高效能之时,即命汤军团潜行南下,拊敌之背,包围而歼灭之。”

日军的战略也如李宗仁所料,他们甩开汤恩伯部,然后便沿津浦线直扑台儿庄。



汤恩伯是否娇纵呢?

1934年蒋介石组织了第五次“围剿”,汤恩伯任第四纵队司令官,指挥89、第4、第88师,可谓是精锐部队,完全没将红军放在眼里。汤恩伯兵分三路,结果王万龄4师在新桥被红军打败,王仲廉89师也在太阳瘴吃了败战,“飞将军”孙元良88师被围在泰宁城里。汤恩伯瞬间被惊出了冷汗,没想到红军竟然这么强悍,于是急急忙忙向蒋求救。蒋介石则让第三纵队樊松甫派兵救援汤恩伯,樊松甫也是个妙人,敷衍着派了1个团去救汤恩伯。

汤恩伯看着樊松甫派来的那点点人又急眼了,你这是救援还是打发要饭的?所以赶紧向蒋介石告状说自己弹尽粮绝,樊松甫见死不救。樊松甫救出汤恩伯后,也颇有怨气地给蒋发了个电报说“汤纵队弹既未尽,粮亦未绝”,暗讽汤恩伯水平菜。

等到汤恩伯占据优势后,又忍不住向樊炫耀,让樊看他怎么立头功,樊松甫担心汤陷入上次那样的境地,便问他要不要帮忙,汤却警惕地说,不要,我力量很充足!结果汤恩伯又被红军打得灰头土脸,樊松甫只好出手帮他,最后虽然打了胜战,但是汤因为损失严重却在顾祝同那里告了樊的状,仍然是说樊松甫袖手旁观见死不救。

顾祝同后来虽然弄清了原委,但是也不好意思说汤恩伯,毕竟汤也是蒋看重的人,这事只好不了了之。



日军甩开汤恩伯直扑台儿庄,台儿庄战斗打得很激烈,李宗仁的压力也很大,所以电令汤恩伯南下夹击日军。但是汤恩伯认为时机不对,如果冒然南反而会被日军包饺子,所以不听李宗仁三令五申的调令,缩在姑婆山不肯动。孙连仲那边的形势也越发危急,李宗仁忍无可忍地给汤恩伯下了死命令:“我训诫汤军团长说,如再不听军令,致误戎机,当照韩复榘的前例严办。”

随后,汤恩伯挥师南下,迂回从侧翼攻击日军,与孙连仲对日军形成包围之势,最终取得了台儿庄战役的惨胜。



好在台儿庄战役获得了胜利,如果输了的话,汤恩伯又该如何?

汤恩伯如果不是仗着自己在蒋介石那里受宠,应该是不敢违抗命令的,毕竟他也知道蒋李不和,太听李宗仁的话,跟李宗仁走太近,对他是没有好处的。李宗仁作为统帅,既已作出部署,汤既然有意见,当时为什么没有提出来?在李宗仁命令他南下的时候,他只是缩在姑婆山,却没有对李作出解释,恐怕也打着想看李笑话的想法。

倘若将李宗仁换成蒋介石的话,汤恩伯还敢违抗命令?恐怕即使知道蒋的命令错得离谱,他也会屁颠屁颠地欣然领命。

李宗仁抨击汤恩伯当然也有自己的小算盘,想将台儿庄战役的功劳全部揽到自己的身上,揽到桂系的身上。今天很多人谈起台儿庄战役,也只知有李宗仁,不知有汤恩伯。

但是,汤恩伯在台儿庄战役中确实是有功的,这点应该予以肯定。



李宗仁与汤恩伯之间的恩怨,从小了说是两个人的矛盾,从根本上来说是蒋桂两个派系之间数十年明争暗斗的缩影。

汤恩伯当着“中原王”,却被河南百姓深恶痛绝地称为“水旱蝗汤”,为了讨好蒋介石,搜刮民脂民膏弄了个中正学院和政治学院,蒋介石让他往东,他也只能乖乖往东,绝不敢往西。

但是,汤恩伯为什么敢惹李宗仁?因为他有恃无恐,李宗仁想打狗也得看狗的主人是谁吧?!

只要绝对忠于蒋介石,听蒋介石的话,即使吃了败战又如何?后来杜聿明败走野人山,葬送国军数万健儿,回国后不也照样得到了蒋介石的厚爱与重用?汤恩伯也是吃准了这点,如果处处乖乖听李宗仁的,反而可能会导致蒋对他的猜忌。

因此,汤恩伯敢惹李宗仁,李宗仁跟汤恩伯置气,说到底还是李宗仁在与蒋介石的斗法中落了下风。

4

汤恩伯和李宗仁之间的恩怨始于抗战期间。前后有三。

第一次是台儿庄战役,指挥外线机动兵团的汤恩伯迟迟不发兵台儿庄。因此李宗仁电报指责汤恩伯“在三令五申之后,仍在姑婆山区逡巡不进,如果不听军令,贻误战机,将按韩复榘前例查办”如此严厉的军令使得汤恩伯不得不遵令行事。

但事实上是各在其位各谋其事,手握国军精锐集团的汤恩伯在台儿庄战役中,指挥所部先肃清峄县、枣庄等地的日军之后才救援孙部 ,解除了手中主力陷于被夹击的态势后再出兵台儿庄无疑是正确的。如果直接救援,汤部会被峄县枣庄的日军夹击,怕是台儿庄战役也会变成一场败仗。但是这封电报却使得汤恩伯在历史上背了大半个世纪作战不力的黑锅,也等同于告了汤恩伯一次“黑状”。

第二次是随枣会战,此战前蒋介石命令汤恩伯部为五战区总预备队使用,因为汤部装备相对精良,整体作战能力较强,作为预备队是比较合适的。但此时李宗仁已经判断出岗村宁次的意图,仍然坚持选择最弱的川军22集团军作为总预备队,这个举动引起了汤恩伯的不满,一旦各部被突破造成日军合围,汤部只有撤往山区一途,若如此重装备较多行动不便的汤恩伯部在日军围剿之下,势必遭受惨重损失。

后来的战况不出所料,左右两翼均溃散,汤对两翼溃散尚不知情,也不知道日军此战目的就是要围歼他,就在日军围歼31集团军的目标马上就要实现的情况下,李宗仁只告诉汤可相机撤退,但把日军合围的目的告诉了李品仙却没告诉汤。汤恩伯回电李宗仁表示:"战况尚且良好,为什么要撤?"李宗仁则直接下令让桂系84军撤退。84军所部直接丢下汤部溃逃,军长与两个师失去联系,异常狼狈。

汤恩伯才意识到情况不对,向五战区司令部求证,程潜刚好代为指挥,就把情况通报给了汤,汤立即要求北撤,李宗仁竟然不许,却坚持汤撤往山区。汤恩伯干脆拒绝听令下令北撤。幸运的是负责合围的日军骑兵战力不高,碰上了南下支援的孙连仲第二集团军,最终日军合围失败,汤恩伯部才逃出生天。

战后看即便是扔下汤恩伯掉头就跑的桂系84军也差点没撤出来,时候李宗仁以拒不听令为由再次告了汤恩伯一状,此战后面的反攻作战中,汤恩伯对李宗仁更是恨之入骨,直至多次拒绝听令。汤恩伯后来成为“中原王”后如日中天,手握重庆直辖的机动力量更是不买李宗仁的帐,豫湘桂溃败李宗仁抓住机会又参了一本。互相拆台成为常态。二人矛盾激化不可调和。

第三次是在解放战争渡江战役前期,一生官迷的李宗仁得偿所愿出任代总统,再次被启用而时任京沪警备司令的汤恩伯,此时手中牢牢控制掌握蒋介石嫡系部队,守卫上海不保南京成了汤恩伯报复李宗仁的两箭之仇是不二选择。南京失守直接导致“划江而治”梦想破灭的李宗仁无奈出走。历史从来不是孤立的存在,凡事有因果,李宗仁无奈之下大骂汤恩伯不顾党国利益。国民政府派系林立,互相拆台这却是无奈中的必然。冤冤相报而已。

5

汤恩伯与李宗仁的交恶,主要是抗日战争期间。1938年,徐州会战爆发后,时任中国国民革命军第20军军团长的汤恩伯,被调到李宗仁任司令长官的第五战区,受李节制。台儿庄战役打响,李宗仁命汤恩伯所部夹击日军,汤恩伯竟然抗命不从,结果贻误战机,致使台儿庄守军已伤亡殆尽,从此,李宗仁对汤恩伯深恶痛绝。

为什么大敌当前却意气用事?这就是国民党的派系斗争了。我们知道,汤恩伯与蒋介石是老乡,又是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校友,又多年跟随蒋介石鞍前马后,已成蒋介石谪系和心腹。而李宗仁作为桂系,军阀出身,与蒋介石明争暗斗多年,汤恩伯虽被调至李宗仁的第五战区,但汤恩伯依然唯蒋介石之命是从,对李宗仁则认为对就从,认为不对就不从,而且从者少而不从者多,蒋介石对此心知肚明,却听之任之,这就是汤恩伯在台儿庄一战中按兵不动的基本原因。台儿庄一战,中方伤亡5万多将士,代价是惨烈而沉痛的。

汤恩伯虽一武将,职业军人,但说起他的经历,倒有些趣事。汤恩伯是浙江武义人,农民家庭出身,父亲健谈,母亲少语,但母亲意志坚定,孩子们不听话,她就绝食数日,直到孩子们听话为止。

辛亥革命爆发,汤恩伯在武义读小学,当时老百姓响应革命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剪辫子,汤恩伯看到人家剪辫子,他没经父母同意,就用割牛草的弯刀将自己的辫子给剪掉了,也够当机立断的。

21岁时,汤恩伯做过一件轰动全县的事情。他从杭州私立体育学校读书回家,在路上听朋友说,朋友的父亲因与当地一有名的恶霸发生冲突,被恶霸恶人先告状,告到县里,正在法庭受审,因恶霸买通了法庭,朋友的父亲,即将判刑入狱。

汤恩伯听说后,非常气愤,审判的当天,汤恩伯去旁听,就在要判决的时候,汤恩伯从外面抱起一块大石头,气愤地砸向了审判席,把法官当场砸伤,法庭顿时大乱,汤恩伯乘机跑得无影无踪。这充分显示了汤恩伯嫉恶如仇的性格。

因为大闹法庭,县政府便下令通缉他,在这种情况下,汤恩伯加入了援闽浙军,军门一入深似海,从此汤哥是路人。

汤恩伯留学日本,也是一堆励志故事。汤恩伯有理想,也有机遇,更有执著精神。他一直想到日本留学,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进日本最著名的军校:日本士官学校。汤恩伯父亲是农民,当然没钱送他留学,当时恰恰有一个童姓同乡,要送儿子去日本留学,苦于无人同伴,听说汤恩伯想去,就答应给汤资助学费,让他给儿子当伴读,汤恩伯就这样去了日本留学。

然而,进士官学校,必须有中方的大军阀或大官僚保送,汤恩伯也没有,所以这次留学,他入了明治大学学法科,主修政治经济。但这不是他的兴趣,所以不久就回国了。回国后,再三给军阀孙传芳写信,请对方保荐自己入日本士官学校,但无果,后辗转请求浙江前任督军吕公望,得到了吕公望的保荐信。有了信,却没有学费,他又在同学的建议下,向素不相识的浙军第一师师长陈仪求助,不想竟然得到了学费资助。就这样,经过不懈的努力,1925年,汤恩伯终于东渡扶桑,入日本士官学校第十八期步兵科学习。汤恩伯原名克勤,为感谢陈仪的慷慨相助,特改名恩伯。可见他也是一个重恩有义的人。

李宗仁与汤恩伯在台儿庄一役中交恶后,公开私下,对汤的评价都不是很好,尤其是在后来写的《李宗仁回忆录》中,对汤恩伯也多有微词。

6

桂系首脑李宗仁与蒋介石嫡系大将汤恩伯交集不是很多,主要集中在抗战时期。李宗仁担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时,汤恩伯部归第五战区指挥,直到汤部划归第一战区蒋鼎文手下。

李宗仁与白崇禧在台儿庄

徐州会战爆发后,汤恩伯的20军团调入第五战区,第20军团下辖关麟征的第52军和王仲廉的第81军,兵员充足,装备齐全,是国军中的精华。汤恩伯部到达徐州后,李宗仁计划让汤部与从藤县南下的日军稍作抵抗,即让开正面,退入抱犊崮山区,待台儿庄守军与敌交战时,再出其不意从敌背后出击,南北夹击,包围而歼灭之。

但自1938年3月27日始,我军与日军在台儿庄展开拉锯战时,李宗仁命令汤恩伯军团迅速出击,夹击日军。但汤恩伯不知出于什么考虑,一直按兵不动,李宗仁大怒,训诫汤说,如果不听军令,贻误战机,将按韩复榘前例查办。汤恩伯这才全师南下,但台儿庄守军已伤亡殆尽,如果按照李宗仁预先的设计,汤部早一点南下,进攻台儿庄之日军可能会全军覆没。李宗仁对汤恩伯此举非常恼火,后来曾多次提及,此事乃两人交恶之始。

前面提过,汤恩伯是蒋介石中央军的嫡系部队,汤本人又和蒋介石是浙江老乡兼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校友,深受蒋之恩宠。而李宗仁历史上曾多次反蒋,是蒋介石的对手。鉴于这些原因,汤恩伯经常不听从李宗仁的命令,有事直接向蒋介石汇报。而蒋介石对此不但不制止,甚至还怂恿、鼓励,致使将帅不和,他好分化控制。
李宗仁(前右1)与五战区部分将领合影

第五战区移驻湖北、河南一带后,汤恩伯驻军桐柏山,军纪败坏,搅得当地百姓鸡犬不宁。据李宗仁在回忆录中透露,当地一位叫石毓灵的专员请李宗仁下令约束,李宗仁苦笑着回答,他无可奈何。

后来汤恩伯调到蒋鼎文的第一战区,又与蒋鼎文不和,最后甚至连面也不见。有一次,汤恩伯邀请李宗仁到其驻地叶县公干,李宗仁趁机对他说:“论军界资历,蒋鼎文是你前辈;论私谊,你们都是蒋委员长同乡。你和他尚不能合作,又能和谁合作呢?作为下级,你和蒋鼎文的摩擦,纵然无过,也是不对,何况你还不一定无过呢!”李宗仁这番话语重心长,汤恩伯听了很受感动,后来主动与蒋鼎文改善了关系。


总体来说,李宗仁对汤恩伯评价不高。当然,对李宗仁的话也不可全信,汤恩伯虽然飞扬跋扈,但也并非李宗仁说的那样不堪,并且汤在抗战中的表现也颇为不俗。李宗仁之所以如此评价,与两人分属不同阵营有关。

7

汤恩伯和李宗仁的恩恩怨怨也可以理解为桂系和黄埔系的明争暗斗!

李宗仁晚年的时候有本回忆录,其中把他对黄埔系等等将领的不满说了个遍,无非就表达了一个意思,就算国民政府失去了政权,这最大的原因绝对不是他桂系造成的,而是老蒋的黄埔系亲手葬送了国民党的统治,其中对一个人的评价最低,堪称是对其军事能力和治军能力的最大嘲讽,这个人便是汤恩伯。



汤恩伯是何人?他是老蒋和各路军阀争天下时候的得力干将,黄埔系中的骨干精英分子,对老蒋是绝无二心,在抗战初期便担任军团司令长官,手握重兵,而此时的李宗仁是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汤恩伯正好归李宗仁指挥,相比于杂牌云集的第五战区,汤恩伯无疑是个异数。此时的汤恩伯带领的是老蒋的嫡系部队,而这李宗仁和老蒋一向是貌合神离,他对汤恩伯肯定是指挥不动啊,再者老蒋也不可能让其嫡系部队听命于李宗仁,所以李宗仁晚年第一句评价汤恩伯就是这样说的:“汤恩伯为抗战期间所谓中央军中的战将,他事实上并不善战”,这无疑是带着很强的个人情感在里面。



李宗仁就这样和汤恩伯结下了梁子,汤恩伯也经常给老蒋打小报告,颇有一番监视李宗仁的意思。而在台儿庄战役中,中国军队几十万人抗击日寇,此战也造就了很多闻名遐迩的国军将领,但就因为晚年李宗仁的一句话,汤恩伯却背负上了徘徊不前的骂名。其实在台儿庄战役中,汤恩伯并没有执行李宗仁的战略计划,但汤恩伯的选择无疑是正确的,他虽然没有第一时间执行命令增援守卫台儿庄的孙连仲的西北军,但其侧击迂回敌人却是台儿庄胜利之基础,战后汤恩伯被授予了青天白日勋章,而几十年后李宗仁评价汤恩伯说:“汤恩伯徘徊不前,妄图保存实力消灭杂牌军”,汤恩伯究竟是没有黑过李宗仁啊!但是这汤恩伯却把李宗仁美美的坑过一次。



在解放战争后期,老蒋已经下野,而李宗仁出任代总统,但是老蒋的嫡系却被时任京沪警备司令的汤恩伯牢牢控制,李宗仁是根本指挥不动,后来我军解放南京更是毫不费力,李宗仁仓皇出逃。而汤恩伯却丢弃南京守卫上海,这无疑又给这二人的关系雪上加霜,让李德邻是破口大骂,以至于整整过去了几十年,李德邻依旧不能释怀,更让人意外的是,民间谣传的“水旱蝗汤,河南四害”,李宗仁更是深信不疑的认为,汤恩伯就是那一大害。

我是略懂一二的四少,感谢您的关注和点赞!

8

汤、李二人的恩怨本质上还是蒋介石和李宗仁的内部争斗引发的连锁反应。汤恩伯虽然不是黄埔科班出身,又曾经是孙传芳手下的人,这种背景的将领原本蒋介石是看不上的。但是汤是浙江人又是日本士官学校的毕业生,又是老蒋的校友又是老乡,所以最终还混成了黄埔系将领。汤恩伯挂在嘴边的常话就是只忠于蒋委员长,在李宗仁和蒋介石的种种冲突之中,汤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台儿庄战役之中,两人第一次合作已经是各怀心思、矛盾重重。李宗仁是当时的司令,官压汤恩伯一级。但是在制定作战计划的时候,两人产生了分歧。其实就战局上来看,李宗仁的战术不无道理,还能取得更好的作战效果。但是当时他和老蒋政治上不和,汤恩伯故意作对其实也有做给老蒋看的意思,以证明自己只听老蒋的调遣。

徐州会战之时,汤恩伯升任32集团总司令,也就更不把李宗仁放在眼里了。汤恩伯所作所为都是跳过李宗仁直接对蒋介石负责,军中人人知晓汤恩伯“中原王”,李宗仁糟了冷落,对汤恩伯越加敌视。

1942年 ,李宗仁等到了掰倒汤恩伯的机会,当年河南大灾,汤恩伯处理不善,被李宗仁告到白崇禧处。而蒋介石不但没动汤恩伯,过了一阵子还给他升职了。

1949年,李宗仁乘着老蒋手下黄埔精英所剩无期逼迫老蒋下野,他如愿以偿当上了坐上了一把手的位置,但是对于“代总统”这个职称还是膈应得慌。当然,老蒋也没有诚心让位给他,他在下台之前还给汤恩伯找到了个非常合适的职位京沪杭警备总司令部。汤恩伯本就和李宗仁不对盘,当然不会听这个代总统的指挥。汤恩伯不去守江防也不去守南京,而是去上海掩护蒋经国将财产全部转移到了台湾。

老蒋第三次下野,充分利用了汤恩伯对李宗仁的敌意。在老蒋的授意之下,汤恩伯逮捕浙江省主席。即便老蒋已经前往台湾,汤恩伯还前往福州挟持了福建省主席,代任了福建主席和绥靖主任。李宗仁忍无可忍,在军事会议上对汤恩伯破口大骂,而汤恩伯还是那句话,他只听蒋委员长的命令。

同年,李宗仁因心力交瘁引起了胃溃疡,住院了一个多月。这个时候的老蒋还几次三番催促李宗仁去台湾,蒋介石最终在台湾召开国民大会,罢免李宗仁副总统一职,李宗仁只得前往美国。1965年,李宗仁回到祖国。他的回忆录中是这么写的

“我们的最高统帅蒋委员长的一贯作风,便是鼓励他部下将帅不和,以便分化控制。汤恩伯、胡宗南等不服从我的命令,是蒋先生所最高兴的。”

9

李宗仁和汤恩伯,一个是蒋介石的长期政敌,一个是唯命是从的心腹大将,这两人之间的恩怨更多的是国民党地方军与中央军之间的恩怨,因此必须从这个背景下去分析。

抗战爆发前,双方的恩怨是显而易见的,甚至不惜刀兵相见。全面抗战爆发后,虽然举国上下一致对外,然而地方军阀间保存实力、相互排斥和彼此掣肘的恶习并未因此消除,甚至经常显露在战场上影响胜负的关键时刻。

举例说明,全面抗战爆发后,华北方面的战事一度由西北军、晋绥军承担,特别是西北军宋哲元、刘汝明、韩复榘、冯治安,依然沿用军阀混战时期那套明哲保身、保存实力的做法。致使一再误判前线形势,贻误战机,丧师失地。

1937年7月底8月初,平津失守后,为了遏制日军的推进势头,国民政府军委会曾经部署南口之战,由于战地横跨第一、二战区,参战部队有中央军、晋绥军、西北军。中央系第13军军长汤恩伯率部从绥东出发,扼守南口一线阵地。然而途经西北系第68军刘汝明防区的张家口时被刘汝明借故阻拦达4天之久。等汤恩伯到达南口时已经失掉了先机,同时在无任何增援的情况下孤军抗战15天以上,自己一手培养苦心经营起来的第13军损失惨重。虽然后来全国舆论对南口之战赞不绝口,但是汤恩伯心里明白这15天几乎就是在绝望中度过的!

随后在华北津浦路、平汉路作战,同样由于中央军和地方军的相互不协调,致使60万中国军队在日军打击下一溃千里,多数时候还是因为地方军不服从指挥所致,尤其是西北军系。

淞沪、南京会战后,日军又将打击目标瞄向了四战之地——徐州!由于中央军在先前的华东各大战役中损失严重,精锐之师所剩无几,由汤恩伯指挥的第20军团3个军8万精兵就是其中之一,归驻守徐州地区的第五战区司令长官、原桂系军阀首领李宗仁指挥。第五战区所属部队依然是中央军与地方军并存,由西北军、川军、桂军组成,其中西北军系扼守北部战线,汤恩伯所部作为机动兵团。

会战还没开始,山东省主席韩复榘就不战而逃,第五战区的北部战线一下子就被削弱了一大块,直接暴露在日军的刺刀面前,整个中国军队的军心士气也为之动摇。慌的蒋介石一怒之下将韩复榘枪决。

徐州会战开始后,按照战区司令部部署,西北军系第2集团军扼守台儿庄,汤恩伯军团在鲁南抱犊崮山区隐蔽待机,准备前后夹攻台儿庄的日军。但是在日军重兵云集的山东,汤恩伯部根本难以做到隐蔽,就在台儿庄激战正酣的时候,汤恩伯部也在鲁南与日军厮杀不断。

接到李宗仁南下增援台儿庄的命令后,汤恩伯不会想不到一年前在华北战场上那些历历在目、刻骨铭心的情形,生怕这次再次被这些丧师失地的西北军坑了,要知道,自己手上掌握的可是中央军所剩不多的精锐部队……更可况,自己现在还在鲁南山地与日军周旋。

于是,为了安全起见,汤恩伯直接越过李宗仁给蒋介石发电报报告自己目前艰难的处境。说白了,就是不愿意让自己的部队交给杂牌军指挥。

越过上级直接向更上一级请示报告的行为在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支军队都是非常难以容忍的行为。

李宗仁眼看着自己精心布置的战局就要被日军刺穿,统帅部同时置下严令,连续三次给汤恩伯发电,措辞一次比一次严厉。就连蒋介石也忍无可忍,严厉斥责了汤恩伯并下达进军的死命令。

汤恩伯这才丢开成见,一面向蒋介石立下不成功即成仁的军令状,一面亲自率部昼夜兼程南进。最后在中国军队各路大军的前后夹击下,日军精锐的第10师团遭到毁灭性打击。

台儿庄战役虽然胜利,但是汤恩伯越级请示的行为却深深地在蒋介石的政敌——李宗仁心里埋下不满的种子。

10

汤恩伯和李宗仁都是抗战名将,在抗日战争爆发前,汤恩伯属于国民党中央军将领,李宗仁是桂系军阀的首领,两个人之间的交集并不多。


然而在抗战爆发后,汤恩伯和李宗仁逐渐反目成仇,两个人明争暗斗了十多年,一直到了解放战争结束才告一段落。因为汤恩伯多次跟李宗仁作对,李宗仁晚年写回忆录的时候,也不忘了把汤恩伯的丑事写出来。

很多人了解到汤恩伯,主要就是因为李宗仁晚年的一本回忆录。


在这本回忆录里面,李宗仁称汤恩伯畏敌不前,险些导致了台儿庄战役的失败。在李宗仁写这本回忆录的时候,汤恩伯已经去世多年,很多人以回忆录为依据,将汤恩伯定义为一个胆小的将领。其实汤恩伯在抗战时期立下了很多功劳,打过非常多的硬仗,并不是一个胆小如鼠的将领。

汤恩伯出生于1900年,早年曾经在日本士官学校就读,虽然汤恩伯不是黄埔军校的学生,但是蒋介石一直很信赖汤恩伯,因此汤恩伯算是蒋介石的嫡系将领。


七七事变爆发后,汤恩伯指挥了著名的南口战役,南口战役中国军队的参战人数不如日军,汤恩伯所部敢打敢拼,以伤亡过半的代价,歼灭了日军一万多人。虽然南口战役以中国军队的失败告终,但是汤恩伯也获得了“抗日铁汉”的绰号。

在台儿庄战役开始前,李宗仁想让蒋介石给自己派遣一两个军支援,蒋介石派遣汤恩伯带领7万人支援李宗仁。由于国民党内部派系斗争严重,中央军和地方军联合作战的时候,经常会出现相互“放水”的情况。汤恩伯开赴徐州之后,便一改往日敢打敢拼的作风,甚至不惜在战场上违背命令,将一些硬仗推给杂牌军队。李宗仁对此十分的不满,战前两人就发生了矛盾。

李宗仁只是名义上的第五战区最高领导,实际指挥不动中央军将领汤恩伯,因此在台儿庄战役期间,两个人积累下了很多矛盾。


在台儿庄战役前期,李宗仁让汤恩伯率部夹击日军,汤恩伯的部队侧翼出现了日军部队,为了避免本部陷入包围圈,汤恩伯违背命令擅自攻击侧翼的日军,遭到了李宗仁的言辞训诫。


李宗仁称如果汤恩伯继续这样畏缩不前,那么就法办了汤恩伯,汤恩伯按照李宗仁的命令发起总攻,最终取得了台儿庄战役的胜利。

台儿庄战役结束后,汤恩伯获得了勋章,后来又参与了多场大规模抗战,为抗战出了不少的力气,日本人曾经称汤恩伯是“天字第一号大敌”。


不过由于汤恩伯和李宗仁的派系不同,两个人的矛盾始终都没有缓和,因此李宗仁才会在回忆录里面嘲讽汤恩伯畏敌不前。其实在整个台儿庄战役中,汤恩伯部队一直都是主力位置,损失情况也非常的惨重,并不是真正的畏敌不前。


只是国军内部派系斗争激烈,杂牌军想要削弱中央军,中央军想要削弱杂牌军,所以李宗仁和汤恩伯才会产生较大的矛盾。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