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了过去,就明白了现在。
为何要读史?简单回答:“中国人当知道些中国历史”,这是极普通极基本之道理,每一个国家公民都应该知道些关于他们自己本国之历史,中国人应该知道些中国历史,中国史是讲中国人之本原和来历,我们知道了中国历史,才算知道了中国人,知道了中国人之真实性与可能性,特异性与优良性。
也可说知道了中国史才算知道了我们各自之自己。譬如:我们认识位朋友,总不能单在他之高矮肥瘦上去认识,当该知道一些他以往之历史,如姓名、籍贯、学历、性情、才干等,才算是知道认识了此朋友。我们是中国人,只有在中国历史里来认识我们自己,不仅要认识我们之以往,并要认识我们之将来,若非了解历史,即无从得此认识。
说到读史,我推荐钱穆《国史大纲》的课堂笔记版《中国通史》,这本书用十多万字的简短篇幅就将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脉络梳理了一遍,是很好的史学入门读物。
既然谈到了读历史,我就简单地分享一下如何读历史类书籍。
我认为第一步是选书,我把历史书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的历史材料,比如二十四史、历史学研究专著等等,这类书门槛较高,一般是写给历史学者的,不太适合通识学习。
另外一种就是面向普通读者,这种书可读性比较强,笔法幽默,简洁有力,比如我们本周共读的《中国通史》。
还有诙谐历史写作的代表《明朝那些事儿》;也可以是研究某个历史细分领域,但是文字是以小说写法表现的书籍。
代表人物就是张宏杰,他的书《顽疾》是研究中国古代官员腐败问题的,还比如研究乾隆盛世的《饥饿的盛世》。
还可以根据出版社或者出版系列来选书,个人就比较喜欢甲骨文丛书,比如讲述苏联解体《失败的帝国——从斯大林到戈尔巴乔夫》,有日本元史专家杉山正明的《忽必烈的挑战》、《蒙古帝国的兴亡》,有讲述英国中世纪历史的《金雀花王朝》,这本书的译者陆大鹏翻译的其他书也推荐。
这类兼具可读性和学术性的书,阅读门槛就比单纯唠嗑式的书要高些,也更严谨些,推荐进阶阅读。
选取一本适合自己的好书后,第二步就是阅读了。对于《明朝那些事儿》系列等书,可读性很强,当看《故事会》读下去就行。对于稍有难度的书,个人阅读顺序是:网上的书评和简介——序言——目录——正文——书评。
有些书一上手可能有些难度,就需要把握主要脉络,可以通过网上的书评了解大概,降低自己的阅读门槛;
其次是书的序言,一般都会将书的写作背景和大概内容以及作者信息进行介绍,对阅读全书是很有帮助的;
最后就是正文,推荐按照顺序阅读,全书读完后按照自己的兴趣点,可以反复阅读某些章节,比如傅高义《邓小平时代》的某些章节我就反复阅读过好几遍。
最后是书评,阅读之后再看书评,会有不一样的感受,也可以自己写书评,让不同的想法和感受碰撞出火花。
如果是外国图书翻译过来的版本,更加进阶的阅读体验是读一读英文原版,因为翻译过程中或多或少会有删减。
第三步是阅读之后需要做复盘,读书重要,读完后的思考更加重要。阅读之后有人喜欢做笔记,有人喜欢画思维导图,这些都是很好复盘的方法。
我自己比较喜欢直接在书上批注,如果发现对某一主题非常感兴趣,就会找相关的书继续阅读。比如在拆解《极简欧洲史》时,我发现自己对标志中世纪结束的1453年很感兴趣,于是我详细阅读了《1453:君士坦丁堡之战》,让知识更加丰满。
简单分享了我个人读书的方法,这属于方法论,是具体的操作,在具体地行动之前,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什么要读历史这种没什么实际用处的书?”
我的回答是,读历史是无用的,但是无用之用方为大用,储蓄起来的知识会在将来以一种意外的方式给你惊喜,但是这么说还是很抽象,有点云里雾里。
直到我读了钱穆的《国史大纲》,我觉得找到了一个让人信服满意的答案。
钱穆在《国史大纲》的序言中,认为读历史的人应该具有以下信念:
一、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否则最多只算一有知识的人,不能算一有知识的国民。)
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否则只算知道了一些外国史,不得云对本国史有知识。)
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即视本国已往历史为无一点有价值,亦无一处足以使彼满意)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此乃一种浅薄狂妄的进化观。)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此乃一种似是而非之文化自谴。)
四、当信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具备上列诸条件者比数渐多,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否则其所改进,等于一个被征服国或次殖民地之改进,对其自身国家不发生关系。换言之,此种改进,无异是一种变相的文化征服,乃其文化自身之萎缩与消灭,并非其文化自身之转变与发展。)
任何国民都应该对自己国家的历史有所了解;懂历史的人都会对历史有一种温情和敬意;而保有历史温情的人会客观地看待自己国家,身边的社会,不偏不倚;
有更多有独立思想的人,国家才会兴旺发达,产生的进步才是民族的进步,是和历史割不断的、有渊源的进步。
这就是钱穆对“为什么要读史”的回答。
历史是经过岁月河流而成为历史。一个人不可不知道历史。也不能忘记历史。以史为鉴。教育后来人。1840的鸦片战争,,,,,。日本侵略中国的滔天罪行。都是不能忘记的。读历史了解历史。
如今,在自媒体的推波助澜下,读史已然成为一种时髦。不论男女老少,都能对过去历史说得头头是道。尽管存在种种庸俗说史的不良现象,但是能激起大众对历史的兴趣,总算大功一件。至于读史层次的提高,需要时间来慢慢调整,不可能一口吃个胖子。当大众被历史八卦灌得晕头转向之后,自然会做出更加理性的选择。当然,作为内容创作者,理当坚守说史的底线。历史,不是小姑娘,更不是娼妓,不该被肆意涂抹和亵渎。
那么,历史究竟有什么用?存在完全真实的历史吗?
读史的功用
搞历史研究的,常常会遭遇一个尴尬:读历史究竟有什么用?
中山大学陈春声曾说过一段很经典的话:“人文学科确实没有什么用,它不能使你发财。但我们用一个家庭做比喻,一个家最有用的首先是厕所,其次是厨房,家里最没用的要属挂在客厅墙上的那幅齐白石的大虾。但有客人来拜访,你不会带客人去厕所和厨房,更多地是坐在客厅里谈论墙上的那只大虾。人文学科就是那只大虾。”历史学属于人文学科,所以也是“大虾”。有用无用,不能单纯流于实用层面的判断,而忽略了抽象价值。古人说,以无用为用,大致道出了个中真意。
读史的功用,可以相当广泛和多样,诸如修身养性、休闲娱乐、治国理政……不一而足。但是,在此之上,还应当有一个普遍意义。那就是:建构国民意识。
历史是什么?
历史,按性质分,包括两种,一种是客观存在的历史,一种是进入人类视野的历史。没有进入人类视野的历史,在人类看来,就不是历史。好比一个新大陆,在被发现之前,人们并不把它看做是大陆。我们通常所说的历史,就是指进入人类视野的历史。通俗点说,就是人类对过去的记忆,专业名词叫 “集体记忆”。
概括成一句话:历史,是人类对过去的记忆。
如此一来,读史的功用也就不言而喻了。打个比方,一个人早上起来,突然发现自己失忆了。我是谁?我来自哪里?我是什么物种?他肯定会陷入彷徨和恐惧,不知道该何去何从。同样的道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了历史,也就无法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安放自我。
历史,塑造了人类的身份认同。
我们为什么是中国人?因为我们本身就是这五千年历史塑造出来的,我们身上流着中华民族的血液,这是割不断的。否定了历史,也就否定了自己。(同样,美国人分享他们共同的历史记忆)为什么很多华人出国后,总想着寻根。这个根,就是历史,也可以说是对故乡的记忆。“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老乡见老乡,为什么两眼泪汪汪?因为有共同记忆:门前的小河,村里的小芳……
清代学者龚自珍曾说:“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隳人之枋,败人之纲纪,必先去其史;绝人之材,湮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夷人之祖宗,必先去其史。”
读懂了这段话,就明白为什么日本占领满洲后,要篡改历史教科书了。读史的功用,也就无需多言。
重构≠重现
历史的第一要素是什么?时间。当你说完一句话、做完一个行为的瞬间,这些话和行为就进入了历史时空。在目前的科学认知里,时间是不可逆的。所以,历史也就具有不可复制性。现在很多人喜欢说“还原”历史,或者“重现”历史。实际上,现代史学理论早已证明,历史是无法被完完全全、原原本本复原的。因为,人们无法再次回到历史现场。无法直面研究对象,是历史学与其他学科的重要区别之一。
当然了,会穿越另当别论。不过,历史有风险,穿越需谨慎。比如,某年某月某日,你被雷劈后穿越了,低头一看,身上绫罗绸缎,抬头照镜子,闭月羞花,正疑惑自己是谁时,一个彪形大汉踹门而入,左手提着人头,右手提着刀,你一看,呵,挺面熟啊,就听大汉说:嫂嫂,还我哥哥命来。
无法直接面对历史,怎么来认识历史呢?犯罪学上讲,一个人犯罪,必然会留下痕迹,历史也一样,历史的痕迹,就是“史料”。史家离了史料,就像鱼儿离了水一样。哪怕你是史学界的大咖,也要老老实实地一条一条抄材料。所以,民国时期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傅斯年说,“史学就是史料学”,史家的任务就是:“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材料。”
有了史料,历史就能“重现”了吗?
首先,史料以文献为主,而文献是由人来记载完成的,即使是当时人记当时事,也已经不是历史事件本身,已经掺杂进记载者的主观成分,甚至是有意造假,而后来人再根据这一已经掺杂了主观成分的史料来认识历史,就更容易偏离历史真相。所以,真正的历史学家在对待史料的时候都十分谨慎。梁启超把它比喻为“老吏断狱”,就是通常所说的历史考证。
其次,历史书写者必然受到所处时代条件的限制。哪些历史能够进入书写范围?怎样进行排列组合?应该怎样评价?等等,都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同一个历史事件,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书写者那里,都会呈现出不同的面貌。也就是说,即使能够保证史料是真实的,但每一份史料仅仅能展现历史的一个镜头,至于如何把这些镜头制作成一部完整的影片,那就要看各自的剪辑功力了。所以,历史总是在不断地被重写。
《非诚勿扰》中有一个葛优与台湾女子相亲的片段,双方使用了解放和沦陷两个不同的词汇。这两个词汇,都指向国共战争,但胜利者和失败者在情感、用词等方面显然存在巨大差别。
当然,真正尊重历史的人不会故意去捏造历史。你可以说“解放”,也可以说“沦陷”,但不能说国民党把共产党赶到了台湾;你可以说孔子很革命,也可以说孔子很保守,但把孔子说成是韩国人,那就是对我大中华十几亿人民的挑衅。
近些年,网络上兴起一股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将历史看做文字游戏,信口开河地随意讲史,这显然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值得警惕!
我认为历史就是一座陡峭的山峰,能感受到一种血性。这种高度需要去仰望,去攀登,去跨越。
历史不可全信,古代改史的现象屡见不鲜。可以确切地说,正史并非无懈可击,野史也并非一无是处。历史的真相或许隐藏在历代文人的笔端,或许真正的历史在民间!
读历史,首先要给自己树立个好榜样。以自己的心灵赢得古人的心灵,用古人的人格塑造自我。写作光有一定的“美体”感是不行的,应该思索文学应该为当今时代做点什么?
读历史确实能了解过去,但是我们是否真正认识现在?不要以冷漠的表情,去看待历史事件,即使看透了,又有几分热情呢?缺少反思,缺乏醒悟。读史可以明智,但更需要培养高尚的民族情结!我想,这对经典的吸收和提升也将会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尤其是在文学走向市场化的今天,各种各样的活动,文学奖项太多了,其中不泛不言自明的。那我们就静下心来品读历史吧,这样才能勇于承担责任。
历史是一面镜子,看不清当下,看历史。历史又不断重演。
中国是十分注重历史的,在宇宙观中定义为,上下四方谓之宇,古来今往谓之宙。中国之时空观是动态的,信史时代随社会不断发展。
学史可以明志,从历史的发展观看现在。从口口相传的神话历史,竹书纪年,文史一家。到汉以后的专业修史。
《易经》经上中下古之积累成为经典。在现实中,必须面对历史,才能立足当下。
孔子写《春秋》,言,知我者春秋,罪我者春秋。
小人物大生活,无数小人物,诠释时代大环境下大历史。
所谓因果,量变知变。实为历史之再现。
我们为什么要读历史?千万不要说历史是无用之大用,那是屁话,无用之大用就是没有用。那历史有什么用呢?
首先了解历史是一个国家和个人找寻自身合理性的重要依据,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人首先追求的是温饱,其次是性欲,再是自身安全,最后才是精神需求。在当下的中国,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北京也不像纽约、伦敦、巴黎、柏林那样发生那么多暴乱,全民基本上到了小康水平。这个时候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什么说盛世修史,东南沿海那么多富豪热衷于修家谱,在中国史学会中一般是学近现代史的甚至学党史的做会长,要把党史拿出来专门做一个学科,中央文献研究室和中央党史研究室是正部级机关?国家花几个亿搞清史撰修工程?原因就在这里。
其次,历史是基础学科中的基础学科,在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上——这也是国家最高史学会议第一次在亚洲、在中国、在山东、在济南、在山东大学召开,习总书记在贺信中指出:“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这和之前学界认为的历史学是学术界的农民有异曲同工之妙。梁任公说史外无学,诚哉斯言!文学、哲学、社会学、新闻学、法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哪个没有自己的历史?这也是为什么除了那些必须要用到数学建模的部分社会科学和理工科之外,人文社会科学的各个学科都十分欢迎历史学的考生,因为基础扎实,可塑性强啊!
第三,我们说真正读完二十四史的有两个人,一个是吕思勉,这是中国四大史学家。还有一个就是我们的毛主席,正因为把历史读懂、读通、读透了,他才能带领我们的先辈打出了一个太平江山。习总书记讲领导干部要多读一点历史,而现代大企业标榜儒商精神,必然也会需要涉猎《资治通鉴》《三国志》《孙子兵法》等传统典籍。在国外,历史学有时属于艺术科学,一般都是贵族和公司高管选择的专业,火热度远比国内高。而且从市场供需来看,大学数大学生在选专业的时候,大都集中在金融、会计、互联网等热门专业,而很少选择文史哲等冷门专业,这必然造成稀释效应和溢出效应,因此从就业的角度讲也应该读历史。笔者虽然学的历史学,但每个月通过自己的历史知识做答主和教育培训,也能轻轻松松的月入过万,在福建调研的时候,笔者所提出的建议对策也更得到地方领导的青睐,谁能说历史学没有用呢?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见兴替。历史是一面镜子,对人类社会治乱兴衰产生的前因后果,现代人可以吸取正面、反面的经验教训。宋代司马光编著的巜资冶通鉴》,被称之为帝王教科书,据说当代一位伟大政治家看了十七遍,并有很多批注,足见读历史对治国安邦是很有用的。对于一般老百姓来说,读历史也能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廿四史特别是前四史,有很高的文学水平和知识蕴涵,老少读了都受益。
先问一个问题“蒙古是谁卖出去的?”,因为现在的教科书没有详细说明。所以大家会看到一群“果粉,炮党”硬把锅塞给新中国,一堆歪理不断的在各论坛浮现着,可能这批人在弯弯也是这样被洗脑的。那么正确的解答是什么呢?是苏联逼蒋介石把蒙古划出去的,事间1945年8月14日(等多一天日本就投降了),签字的是王杰,旁边见证的是蒋经国!这就是历史。而不读懂历史,容易被海量的忽悠信息所搞蒙!
为啥要求大家学一点历史知识,因为现在网络上的历史虚渺主义严重,某些势力抱着“欲亡其国,先乱其史”的任务,不断的在网络上忽悠大家!所以读懂历史非常重要!
不要被忽悠,不读世界历史,也要读好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因为只有中国才有几千年的连续历史记载,“以史为鉴”!
还要说明一点,不要经常被忽悠“历史是胜利者写的”这一句!世界上那个国家的历史不是胜利者写的?把历史改的最厉害的是西方国家,把“华盛顿”包装成《诚实的华盛顿》写入中国的小学课本中,误导了多少小孩?去看看美国真正的血腥暴力历史吧!这连美国的教科书都不能上的!而中国近代史,除了看中国国内的文献,美国,日本,英国文献一样可以参考,我看要我觉的中国大陆写得已经很中庸,外国文献把“炮党”说到体无全肤,“果粉”都不好意思拿出来炫耀!只能拿着《蒋介石日记》当历史写了,唉,日记能当史记用,秦桧后悔当年不会写日记,不然也是抗金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