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多用王公年次纪年,如:“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指鲁僖公三十三年。“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
干支纪年法是中国历法上自古以来就一直使用的纪年方法,萌芽于西汉初,始行于王莽,通行于东汉以后。
十干曰:阏逢、旃蒙、柔兆、强圉、著雍、屠维、上章、重光、玄黓、昭阳。
简化后: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二支曰:困顿、赤奋若、摄提格、单阏、执徐、大荒落、敦牂、协洽、涒滩、作噩、阉茂、大渊献。
简化后: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史记》中“表”的意思:用表格来简列世系、人物和史事。
我们现在看到的是这样的:
(部分图)
公历纪年以耶稣诞生之年作为纪年的开始,当年为公元元年。
1912年,中华民国政府采用公历作为国历,即中国首次开始用公历纪年。
1949年9月27日,经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新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使用国际社会上大多数国家通用的公历和公元作为历法与纪年。
《史记》中的“十二诸侯表”本来就有,只是用中国古代的干支纪年法与王公年次纪年法记录。现在通行公历,实行简体字,为了方便学习和了解,才制作了加入公历的“十二诸侯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