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军武次位面》为您解答,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

我们暂且不论封建时代的战争同拿破仑战争、南北战争在部队机动、通讯、后勤上的天壤之别,现在就谈一个基本事实:崇祯朝末期明朝还有多少可战之兵。

崇祯一朝,明朝堪用的机动兵力已经逐渐捉襟见肘了——为了对抗关外的洪台吉,外加围剿陕西、山西、河南、安徽烽烟四起的农民军,崇祯帝开征三饷,充实边军。尽管在搜刮民脂民膏、逼反农民上弄的不遗余力,无奈两面作战,精锐机动兵力丧失殆尽:九边战兵于洪承畴在松锦大战中全军尽没;杨嗣昌“十面张网”被农民军扯的七零八落,南北交通断绝导致了左良玉、刘泽清、刘良佐等部军阀化。以至于孙传庭出任督师镇陕西的第一件事就是斩杀总兵贺人龙以立威,无奈崇祯十六年孙传庭征河南的战役以战败告终,其本人同监军副使乔元柱在同李自成的战斗中阵亡,崇祯皇帝最后一支可以攻城野战的机动兵力烟消云散,故时人有云:传庭死而明亡矣。

在大顺军东渡黄河攻击北京的战役中,明朝真正具备一定战斗力的守备部队大概还有以下几支:一是战斗力最强的关宁军,连同老弱家眷在内约五万人,其中战兵三万人左右,由于守备关门、宁远两镇,一旦调动就意味着关门大开,满洲军事贵族可以长驱直入,因此要调集关宁军内卫就必然导致它带着老弱家眷一起行军,从而由兵贵神速的勤王变成慢慢吞吞的大搬家;二是驻守古北口、张家口等处的明军唐通部八千战兵,作为关宁军的侧翼守备,主责防御满洲军事贵族绕道

蒙古破边墙而入,同样不可轻动。且唐通部战斗力较弱,在同农民军及清军的作战中败多胜少,用来对抗农民军估计他自己心里也没有底气;三是京师勇卫营、铁骑营八千战兵,但是李自成攻击北京之前已被李建泰督师拉走了一半试图打通南北联系,在正定得知大顺军刘芳亮部逼近的消息后纷纷逃散,“建泰不能制”,其余部队在李自成本部攻北京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抵抗,算是尽了最后的责任;四是守备

山东、江苏、安徽等地的三镇刘泽清、刘良佐、高杰等部,这些部队尚有一定的战斗力,后来也纷纷成为满洲军事贵族的爪牙,但在当时已经全部军阀化了,崇祯皇帝倒是想过调距离最近的刘泽清入卫,结果人老刘自称“坠马负伤不能行”,不仅不愿意来,反而还问崇祯帝要慰问金,把老朱气得够呛;五是湖北左良玉部,这是一支早已军阀化了的部队,从它不仅不听地方军政长官的调遣,不听皇帝的调遣,乃至到了南明弘光朝还能玩出“清君侧”的把戏就能看出来。至于其余地区的明军守备乃至地主团练武装,基本上只有个摇旗呐喊的本事,你叫他们去攻城野战,那是万万不可能的。

所以,在大顺军攻击北京的时刻,明军何来“百万军队”,真正部署在战区内,有可能即时调得动的战兵也就四五万人,其余的部队不是距离过于遥远以至于按照当时的战略指挥条件,赶到战场的时候黄花菜都凉了,就是根本不听调遣;而大顺军在战役部署上也不是毫无作为——大顺军主力攻击北京之时,左营制将军刘芳亮就在主力右侧实施平行行军,一是为了防止崇祯帝南逃,二是为了防止山东以南的明军北上。以上几个因素结合起来,就让崇祯皇帝在煤山上迎来了大明帝国的最后一个夜晚。

最佳贡献者
2

军队靠的不是数量,是质量。

在之前的回答中我已经详细的分析过明军的野战军数量及其损失情况。大致就是经过开封会战、松锦决战、郏县会战三大战役,明军的边军精锐、秦军基本损失殆尽,关宁军页损失惨重。不再有作战的能力

剩下九边还有五六十万部队,但能打的有作战经验的早就没了。平时这样的部队唯一能做到的就是摇旗呐喊,遇到强敌就四处逃跑或投降。

基本都是废材。当然崇祯也不是一点兵力也没有。还有五大主力

勇卫营:全编12000人左右,黄得功、周敦吉都是该部出身的大帅。军饷充足(在明末很奢侈了),战斗力强悍。在李自成到北京的时候,一半之前已经在襄阳被全歼,一半在长江以北防御作战。

关宁军:经过松锦会战,关宁军实力受到重创,经过吴三桂整顿与扩兵,最高时达到四万以上,在1643年9月与清军作战损失一万上下。此时大致有战斗力的在三万上下,精锐骑兵1万多。

唐通部:八千余人,距离京师最近。经历过几次大战,战斗力有限。

刘泽清部:驻扎在山东,1万人上下,作战经验丰富,没有经历过大战,战斗力一般。

左良玉部:驻扎在武汉到九江一带,号称几十万,能战的在三四万上下,但是多部结合体,而且左的嫡系在朱仙镇会战损失殆尽,基本不具备大战能力。

这五支部队,总数大致在10万人以上。但分布在辽东、京郊、山东、湖广、南直这个广大的区域。

(五支军队基本分布在这五个区域)

入援

崇祯也想调诸将入援。给了衔。

封辽东总兵官左都督吴三桂平西伯;

平贼将军总兵左都督左良玉宁南伯,畀其子梦庚平贼将军印,功成世守武昌;

蓟镇总兵右都督唐通定西伯;

凤庐总兵左都督黄得功靖南伯;

山东总兵左都督刘泽清进实职一级;

(李自成到了太原,崇祯才叫诸将,你说谁快)

崇祯给的待遇也很高,爵位都给了。他也知道紧急了。但不是来不了,就是不靠谱。

3月1日诏唐通,唐通来了,3月14在居庸关投降;这时候招吴三桂,吴三桂只到了永平。其他更没戏了。

总结:

崇祯理论上还有百万大军,实际上能打的也就十来万,而且分布在广大的作战区域内,加上军阀化。所以基本不会入援或者直接投降。

参考文献:

《1644年崇祯有多少部队》、《崇祯的大军都在哪里》

《崇祯实录》

潘星辉.明末勇卫营[J].明史研究,2001(00):106-122.

顾诚《明末农民战争史》

3

慈禧那牛的人,国家还没有灭亡,你看看慈禧西逃的时候,有总督带兵勤王吗?显然是没有的。

宋朝国都被攻破了,金国在开封府呆了四个月,周围政府军有百万之多,其他流寇、义军加起来也有数十万,有人勤王?

同样的,到了一个王朝的晚期,拥兵大佬基本都会拥兵自重,保存实力,以待朝廷灭亡,然后帅兵争夺天下,军队是他的全部家当,勤王干嘛?不要从崇祯皇帝的人品找原因,那是瞎扯淡,也不要说他杀大臣,大臣要是听话,他会杀?

从毛文龙、袁崇焕开始,各地总兵都开始将军队军阀化,成为私家军,也就是拥兵自重,李自成军队打过来的时候,崇祯皇帝许诺封侯,吴三桂等军阀都不进京勤王,因为他们知道,明朝快要灭亡了,去救援那是浪费兵力,也不会得到什么实际利益的。

地方和中央的关系从来都是这样,王朝建立和上升期,中央权力大,压倒地方,地方就听从中央的,而当王朝衰退到晚期,中央权力也开始衰弱,地方势力崛起,平衡被打破后,地方势力大于中央,中央就拿地方都抚没有办法了,

最大的权力就是军权和人事权,人事上,你中央已经无法决定地方军政大佬的任免权了,军事上,你中央军队已经无法对地方军队形成压倒性优势,无法打击地方不听话的大佬了,

这样的中央,怎么调动地方军队?地方军队凭什么勤王?

所以说,所谓的忠诚,都是建立在有效的制约机制之下的,只有中央权力巨大时,臣子无法造反,才能忠诚,如果中央权力衰弱,臣权大于军权,没有臣子会忠于皇帝的。

这也是为什么忠臣都在王朝前期,而奸臣都在中晚期了。不是人品的差异,而是时势不同了。

4

兵不在多而在精,大明到了崇祯晚年,精锐尽在辽东和九边。关内虽然人口众多,从编制和数量来看明军关内的兵员也不少,但是实际上普遍存在严重的缺编,缺编到不忍直视,号称尚有百万人的明军,可能也就二三十万士兵,而扣去老弱和各地守军,能有多少部队能来救援北京,更别提大部分都已经被军阀控制了。

我们可以盘点一下这时候明朝还剩下的的野战部队,大概有以下几只:

勇卫营:大约12000人左右,黄得功、周敦吉都是该部出身。在李自成到北京的时候,一半之前已经在襄阳被全歼,一半在黄得功统帅下长江以北防御作战。

关宁军:松锦大战后关宁军各部损失惨重,经过吴三桂的整顿与扩兵,最高时达到四万以上,在1643年9月与清军作战损失了大概万余士兵。此时大概还有三万老兵,其中精锐的关宁铁骑大概有万余人。

唐通部蓟镇兵:八千余人,距离京师最近。经历过几次大战,战斗力有限。

刘泽清部:驻扎在山东,1万人上下,作战经验丰富,没有经历过大战,战斗力一般。

左良玉部:驻扎在武汉到九江一带,号称几十万,实际的精锐作战部队只有四五万,因其他部队多是拉壮丁导致战力低下,而且左的嫡系在朱仙镇会战损失殆尽,基本不具备大战能力。

这五支部队,总数大致在10万人以上。但分布在辽东、京郊、山东、湖广、南直这个广大的区域。

而且崇祯其实也是考虑调遣诸将入援北京,发了诏命,提升了诸将官职爵位:封辽东总兵官左都督吴三桂平西伯;封平贼将军总兵左都督左良玉宁南伯,赐其子梦庚平贼将军印;封蓟镇总兵右都督唐通定西伯;封凤庐总兵左都督黄得功靖南伯;赐山东总兵左都督刘泽清进实职一级;但是诸将之中只有唐通于3月1日到达北京,但是崇祯又命唐通去守居庸关,又命太监守关监军,以致于3月14日唐通出战时被迫投降李自成,而吴三桂此时前锋兵只到了永平,主力尚在山海关,等到北京城破,就迅速撤回了山海关,并兼并了山海关守军和附近明军,待价而沽。

原创不易,求各位老爷点波关注QAQ

5

感谢邀请。

首先,明朝是有百万军队,但是军队的调动是需要皇帝派发兵符的,无缘无故出兵到京城周围是一个严重的忌讳。君不见袁崇焕不听孙承宗的劝告,最后引兵到北京城下和后金军决战,结果把自己给搭进去了么?

其次,当时农民起义军已经占领了河南陕西等地,将大明江山分成了若干片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北京地区。南方地区的士兵久不经战阵,派上去打农民起义军还不够塞牙缝的,西北地区只剩下了陕北和甘肃地区,士兵的战力也早已所剩无几,想要冲破百万农民军也不太现实。只剩下了北京周边,明朝末期几只强大的主力部队分别为洪承畴的秦军、卢象升的天雄军、孙传庭的部队和关宁铁骑。这些主力部队大多损耗在与后金和李自成军的战争中,剩下的分散在各个防御要地,难以轻易调动。

第三,三军未动,粮秣先行。军队的调动,不但需要粮食,而且需要大量的白银作为军费开支。明朝末年,经济崩坏,加上北方地区连年的自然灾害,粮食已经严重不足,财政方面赤字明显,很多边军的军费开支都不能保证,对于讨伐农民军的部队军费都是想尽办法筹措的。

第四,文官乱政。明末的文官执掌朝政。压根已经不在乎大明的江山了。他们正在等待的是王朝的更替,然后选择一个好时机好筹码来投奔新兴的李自成或者满清。到了李自成进了北京城,满朝文武只有三十来个人选择抵抗,崇祯真正的悲哀啊。关键这些文官还掌握着朝政,很少有人做出努力去为大明的复兴努力的。努力的要么被整了,要么战死沙场了。

6

古代打仗号称几十万,基本都是摇旗呐喊的吃瓜群众,关键时候都是靠家丁上,好酒好肉养起来的精锐也就几千人最多了。

太平天国安庆会战陈玉成下面的刘沧琳全军覆没,陈玉成就再也没复起,太平天国国运完结。

陈赓在一九四九年地时候。曾对部下提及。他堂堂一个兵团。三个步兵军九个步兵师。二十七个步兵团地强大实力。关健时候还是依赖四个步兵团打仗。无论是抗战还是解放战争。这四个步兵团就是陈大将地命根子

7

谁敢救?于谦救过,袁崇焕也救过!

8


崇祯帝号召天下勤王了,但是响应者寥寥无几,一方面战乱原因消息传递过慢,很多地方收到勤王诏书时京师已经沦陷了。一方面明末已经是军阀自重化,那些外地将领以自身利益为重,加之崇祯帝对于忠心将领的做法使之朝廷无威信。外地将领都是阳奉阴违的不去勤王,坐看京师沦陷。

1644年李自成西安称帝后进军北京时,崇祯帝三月初就号召了天下勤王,只不过由于战乱原因的堵塞,塘报传递的速度过慢,很多地方接到勤王诏书时黄花菜早就凉了,像四月初在南京才收到消息的史可法还发布了“号召天下臣民起义勤王”的南都公檄,号召天下臣民捐资捐物,北上赴京勤王。

而崇祯帝点名要求勤王的将领有左良玉、刘泽清、吴三桂、唐通。


左良玉崇祯帝封其为宁南伯,给了他儿子左梦庚平贼将军大印,还许诺勤王成功以后就让他们父子世代镇守武昌。结果左良玉一直拖延时间,慢吞吞上了一份出兵计划,然后没等到回复北京就沦陷了。

刘泽清当时为山东总兵,谎称坠马受伤拒不受诏勤王。

吴三桂封为平西伯,虽然听诏勤王却因为兵民同行进速缓慢,到了今天唐山一带北京就已经沦陷了,后返回山海关。也有可能吴三桂是故意拖慢行程来静观其变的。

唐通封为定西伯,成为唯一一支勤王到京的军队,崇祯帝赏赐颇多,与监军太监杜之秩守居庸关,结果唐通领军出关战李自成时,太监杜之秩却开居庸关向李自成投降,唐通腹背受敌干脆投降了。

崇祯帝号召天下勤王,虽然有因为消息堵塞传递慢的原因,但从者依旧寥寥无几,只能说气数已尽指挥不动军队了。


之所以没人愿意勤王,一方面在于崇祯末年,很多实权将领都是依靠镇压农民起义起家的,在这个过程中军队成为私人性质的了,开始军阀化,这些将领都是以自身利益为重。

一方面原因在于,崇祯帝太过刻薄,像忠心朝廷的卢象升被大臣杨嗣昌和太监高起潜合伙坑死,崇祯帝还被蒙在鼓里,直到杨嗣昌死后卢象升才被抚恤。孙传庭对于朝廷何等忠心,却因为崇祯帝的错误指挥而战死潼关,崇祯帝竟然怀疑孙传庭诈死潜逃,没有给予赠荫。忠心朝廷的大将下场如此,其他本来就军阀化的将领又怎么会对朝廷忠心,这也是不愿意勤王的重要原因之一。

可惜崇祯帝这一生,想要中兴明朝却成为亡国之君,本可以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却是生性多疑,导致忠心朝廷的没有好下场,而重用的多是奸臣,最后号召天下勤王从者寥寥无几,只能凄凉落幕…

个人见解,谢谢观看,更多精彩动动小手点个关注~

9

第一就是对崇祯的失望,崇祯帝刚愎自用,不能做到用人不疑,连名将袁崇焕都因为他中了满清的反间计而被活剐,这证明崇祯并没有什么明君的能力。

而且崇祯帝一直缺乏军事指挥能力,在农民军起义开始时,他没能正确的应用将领,调集军队。导致农民军不断发展壮大,没在星星之火的时候及时扑灭。所以当时就算大佬带兵勤王也无济于事了,他们心知肚明,所以不愿意去送死。

最后,这些大佬也处于观望态度,想知道农民军取得政权后对他们的态度,并希望有一条后路可走,所以不敢出兵和农民军决裂。希望死后可以投降新朝廷。但没想到此时异族满清入关,一切都太突然,这些大佬知道会这样发展,估计誓死也会保大明无恙。明朝武将还是很有民族气节的!

10

兵不在多而在精,大明到了崇祯晚年,精锐尽在辽东。关内虽然人口众多,表面看,兵员也不少,但是实际上普遍存在严重的缺编,缺编到不忍直视。


为什么会缺编?

首先当然是财政不足,养不了那么多的军队,加上贪污腐败成风,将领要靠吃空饷才能改善生活,享受花天酒地的美好生活。因此,本来就缺编的兵营更加缺人。

戚继光当年要编练新兵,朝廷也是拨不出银两,是胡宗宪大力支持,好不容易才搞到军饷。就是这样一位为国为民,英勇善战的将领,也得吃空饷,当然,戚继光吃的军饷,上要孝敬朝中大臣,下要赏赐立功的兵卒,自己到没捞到多少。不然,你以为倭寇那么容易清剿?


在大明这样腐败成风的环境中,想干点事情出来,不得不这样。否则,终将一事无成。

所以,所谓的百万军队,先不说战斗素质低下,士气低落,真正的在编人数恐怕会吓死人,能有个三分之一就不错了。就凭这样的弱旅前去勤王,也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当年孙武三万就敢灭楚,吴起五万就能败秦,靠的是军队超高的素养。明末的风气已经毁了军队,人再多又有何用?即使赶到北京也救不了崇祯,民心已失。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