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任何历史的记载,都是从上帝视角来看的。历史的功能之一,就是回放过去,寻找未来的轨迹。

鸿门宴是中国历史爱好者不容错过的一个话题。它为什么会如此引人注意?只因一个看似漫不经心的决定,改变了两个人的命运,也改变了整个中国历史的进程。

范增: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历史为什么会有趣?因为它充满了争议,可以让我们有个机会争得脸红耳赤,又乐在其中。

现在,我们来看看鸿门宴有那些有趣的争议。


争议一:项羽有没有杀刘邦的能力?

有人说,这不是废话吗?项羽在自己的大本营,他随时都能杀掉刘邦,这个问题还要说吗?

项羽:千斤巨鼎都能举起!为何不能举起天下?

这可不能怪我,因为有很多人列出各种证据,证明项羽不敢杀刘邦。这些观点有这些:

  1. 项羽的军队虽然有40万,但是属于自己本部的只有10万人马。项羽杀了刘邦,其它诸侯国的军队会叛变。
  2. 刘邦先入关中,符合楚义帝的约定。项羽杀了刘邦,会直接跟楚义帝公开对抗,对项羽的名声不好。
  3. 刘邦还有10万军队,深得关中百姓民心。项羽杀了刘邦,会导致关中百姓叛变,刘邦的手下也会跟项羽火拼,项羽就算赢了,也半死不活。

这些观点都是从客观的角度出发进行思考的。它唯一的弱点就是忘了项羽自己的主观情绪。如果项羽想做一件事,就算是千军万马都挡不住他。

  • 在巨鹿之战前夕,当时楚国只有7万人,秦军高达40万人。就算是傻子都能看出,楚军只能智取不能力敌。可是项羽为了报叔父被杀之仇,自己带兵过河,来个破釜沉舟,猛冲猛打,硬生生击垮了几十万秦军。

巨鹿之战,成就了项羽一生的荣光!

项羽是不惧怕任何东西,如果他想杀刘邦,他根本不会把刘邦区区10万军队放在眼里。

至于关中百姓,项羽后来屠杀关中,烧阿房宫,怎么不见有人反抗?更何况其它诸侯国军队早就被项羽虎胆吓怕了,还敢为刘邦出头?楚义帝对项羽处处制肘,项羽早就想杀他,怎么会把楚义帝放在眼里。

综合说来,项羽完全具有杀掉刘邦的能力,至于他想不想杀,就是另外一回事。

争议二:刘邦为何能虎口脱险?

刘邦不是个笨蛋,他知道项羽的脾气。项羽吃软不吃硬,要活命,只能低声下气去讨好他。

刘邦:举鼎看气力,举天下看智力!

可是刘邦也要做了准备功夫才能去道歉讨好。项羽的军师范增也是个腹黑的家伙,他早就看穿刘邦的小伎俩,也一心想杀他。

刘邦做了那些事才能虎口脱险呢?

  1. 收买项伯。项伯本来是张良的朋友,前来告知项羽要杀刘邦。刘邦为了活命,不惜尊称项伯为兄长,结为姻亲,收买了项伯。项伯后来为刘邦向项羽说情,还在鸿门宴项庄舞剑杀刘邦时保护刘邦。可见刘邦这招的高明。
  2. 轻装赴宴,叙说旧情。项羽和刘邦都曾在项梁手下作战,两人曾多次一起合作。项羽这个人很念旧,所以刘邦一到鸿门就说有人离间他们的兄弟友情。项羽果然感动了,对刘邦杀意顿减。范增几次叫项羽下手,项羽都不忍心。
  3. 樊哙勇闯宴会,大声斥责项羽负义,再次加深项羽对刘邦的愧疚感。通过多次情感打动,项羽对刘邦再无杀意。
  4. 刘邦后来借酒醉,不辞而别,张良向项羽献上厚礼。项羽对刘邦既看不起,又同情,于是刘邦彻底安全了。

看似斗剑,实质斗智!

刘邦在鸿门宴,依靠的是多方谋划,加上自己精彩的表演,讨好了项羽,才能虎口脱险。


小结

历史不能重演,只能窥探,在历史面前,人人都是上帝。每个人都用自己的放大镜寻找历史的蛛丝马迹,企图找出历史的方向。

有时候成功与失败看似一念之差,实质是多方角力。

一场鸿门宴早已结束,但是留下的争议却至今未消。

这是我对鸿门宴这个问题的小小看法,希望各位多多指教!

如果喜欢讨论历史问题的,可以关注我的头条号:我的17,有空一起交流。

最佳贡献者
2

鸿门宴杀刘邦的不是后人站在上帝视角的马后炮。

巜鸿门宴》出自《史记.项羽本纪》。坚决主张杀刘邦是项羽的亚父范增。范增是有政治远见的,连刘邦都佩服范增。范增年龄大,比年轻的项羽政治方面成熟。范增杀刘邦是有原因的:刘邦原来喜好女色,财富。攻占秦朝国都咸阳后,妇女不所幸,财产不所好,还派兵封锁幽谷关,志在不小呀,况且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也说出了刘邦称王想法,刘邦想封王也是有理由的,因为楚怀王曾许诺先入关中者为王。但是刘邦军队有十万人,而且项羽所率诸侯联军四十余万,乘着巨鹿之战胜利余威,攻占了幽谷关,想消灭刘邦,是不想让刘邦摘下胜利果实的。

只是项羽的叔叔项伯害怕伤害救命恩人张良而去私会张良,把项羽想消灭刘邦的计划告诉了张良,张良又告诉了刘邦,这才有刘邦赴鸿门宴向项羽解释的故事。在鸿门宴上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只是项伯也舞剑,意在保护刘邦,再加上樊哙也勇创宴会,替刘邦解释开脱,最终项羽没有听从范增意见杀害刘邦。

鸿门宴事情应该是真实的,是史学界主流看法,《鸿门宴》这篇文章都选入了中学教材。虽然有人对鸿门宴一些事情提出质疑,但是史学界不少事情都存在争议,这也算是正常现象。

3

当然不是的。


根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鸿门宴前一夜晚上,项伯要张良赶紧走,要不然会有杀生之祸,很明显,这个时候项羽阵营已经有了杀掉刘邦的打算。并且,在鸿门宴当天,范曾看到项羽迟迟不动手,就要项庄借舞剑助兴为由,杀掉刘邦。


所以,鸿门宴杀上计划杀掉刘邦是真真实实史书上记载的,并不是后人的马后炮。

4

刘邦当时还不构成对项羽的直接威胁,项羽鄙视其能力,不把他放在眼里,不肯下决心杀刘邦很正常。

但项羽的谋臣们则未必如此认为,刘邦做事不择手段,脸皮又厚,极可能是强劲后敌,因此要先除之而后快。

除了对刘邦的预判之外,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刘邦是第一个进咸阳城的,按照当时各种联军的约定,首进咸阳者称王,成为大家共同拥戴的老大。

项羽以为自己肯定是第一个,但谁知道被刘邦抢先,这就好比一个常年考年级第一的学霸,突然被一个年级中游生给超越了,什么反应?

相信我,对学霸同学而言,第一反应绝对不是杀了那个中流混混,而是拉住对方,大家再比一次!

学霸是肯定想要以实力压服对方,让自己赢得名正言顺,但学霸的家长却不一定这样想,他们盘算的是更稳妥的赢法,不出错才是最好的,而不是用一场胜负难料的比赛证明自己。

但家长们毕竟不能理解学霸的心理,真学霸是自负的、不接受失败和反驳的,在自己擅长的考试上,更是如此。

楚汉相争,实际就是一场学霸与中流混混的成绩大比拼,西楚霸王项羽原本有保送名额,也就是提前在鸿门宴干掉刘邦,让自己成为唯一的侯选人。

但项羽不愿意这样做,他想跟刘邦在战场上决胜负,同时也是自信自己的能力不能有任何问题。

对于这一点,项羽的老师范增看得清楚,想走捷径解决战斗,但项羽却过于托大,想要一试身手,最后落得惨败。

鸿门宴上,项羽不杀刘邦,其实一早就决定好的,他要面子,不高兴刘邦先进咸阳没给他面子,所以要给刘邦下马威;但同时,项羽也知道,如果刘邦在他的宴会上被杀,作为主办方,他同样非常没有面子,所有人会说他是怕了刘邦,而他怎么可能怕了刘邦呢?

范增虽然意识到刘邦可能是劲敌,但冲他能让刘邦离开,还能安全做一地方汉王,这就足以说明,他并没有真的将刘邦放在眼里,否则他的策略不是劝杀,而是劝拘,就像纣王困周文王一样,将人关起来。

或者做得好看一点,高官厚?留下来,如同西晋时刘渊等人一样。

范增没有杀刘邦,也没有留刘邦,只能证明,他还是看不起刘邦。

两个看不起刘邦的人合在一起,能出什么好结果呢?

5

不请自来,敬请题主包容!


所谓上帝视角,实际上指的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从定义上看,明显不是后人在上帝视角上的马后炮。


下面是我对“鸿门宴”的浅陋见解,以供题主参考。

导火索和纵火人

导火索是刘邦占领咸阳城,纵火人是曹无伤。点没有问题,太史公写史记还是参考了事件了的。

项羽在巨鹿上打生打死,结果桃子被刘邦摘了去,你说项羽恼不恼?肯定会大发雷霆。

项羽在史记上被描述成一个“妇人之仁”飞扬跋扈的霸主,本性刚烈,期初必定是愤慨,但是实事已造成,能采取的只有竭力去补救,亡羊补牢。

范增的建议是“杀”,读过史记,就能获得这一信息,没有读过史记,电影《鸿门宴》也有所告知。

分析

杀刘邦对项羽真的有益处么?

  • 未必,自古以来枪打出头鸟,杀了刘邦或许就会出现马帮、赵邦、朱邦等等。

  • 其次,杀了刘邦,项羽势力就会成为众目所属,成为秦朝廷打击的重点对象,杀之无益,不如留下来充当分担威胁的棋子。

  • 再次,项伯这个叛徒真的是叛徒么?《史记》上记载,项伯与张良有旧。恐怕有旧是假的,照《史记》春秋笔法的尿性,肯定为尊者讳,把其中妥协的条件因略去。从另一个角度上讲,就项羽飞扬跋扈的性格,就算项伯是他的亲叔伯,只要证据确凿,背叛了项羽,必定被砍头。项伯难道真的不知道?真的无惧生死?他和张良的情感超过了和项羽的亲情?

  • 项羽是一个极具军事才华的人,身边更是人才林立,众多参谋的建议之下,必定能看清楚时局。所以,杀刘邦不过是一个借口,借以安抚范增这一群高参的心。

  • “鸿门宴”不过是一个谋取最大利益的过场罢了。

  • 刘邦中途借尿遁逃脱。这件事情十分可疑。要知道,“鸿门宴”的举行是在军营中举行,军营军纪森严,时不时有巡逻队伍,刘邦又如何得知各个队伍之间的口令?唯一可能的答案是,队伍早就被下令,放刘邦一马。不然又如何解释刘邦在众目睽睽之下,从容离开数十万大军驻扎的军营。


结论。

真的不是后人的上帝视角,任何事情经不住较真,要认真的分析起来,《史记》记载的这次杀机四伏的宴会,处处是漏洞。

(图片来源网络,侵权必删。新手觅食不易,求关注,求帮助)

6

是的,刘邦与项羽的竞争本质上是人才和战略的博弈,项羽刚愎自用,手下的人才不能用而不疑,不能充分发挥自己手下人才的能力,而刘邦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不管有没有鸿门宴项羽都是必然会败给刘邦的,因为项羽在战略上已经败给刘邦了。因为他能够知人善任,注意虚心纳谏,充分发挥部下的才能,废除秦朝苛法,约法三章。总的来说就是项羽是将才,而刘邦是帅才。


7

不是

鸿门宴上杀刘邦,这个在当时就已经意识到了。当时的范增不只一次劝说过项羽要在鸿门宴上杀掉刘邦。

甚至还安排项庄刺杀,所以才有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说法传下来。

要杀刘邦,并非只是后人上帝视角的马后炮,在鸿门宴的当时,意识到刘邦的威胁,并意图杀掉刘邦就已经被提上了议程。

如果不是感觉局面危险,刘邦也不会在鸿门宴中,匆匆跑掉了。

8

鸿门宴就是为了杀刘邦,而特意设置的宴会,这不是后人猜测,是早有预谋的,范增看出刘邦必是项羽日后大敌,范增力劝项羽杀了刘邦,由于在宴会上,项羽改变主意,刘邦才免于一死。

刘邦攻破咸阳后,不取钱财,不恋美色,善待秦朝旧臣,当时刘邦驻军霸下,项羽在戏水之西,两军相距二十于里,刘邦还没来及和项羽见面,范增看刘邦志气不小,就让项羽明日在鸿门设宴,借机杀了刘邦,以除后患,项羽叔父项伯与刘邦谋士张良是挚友,把这事告诉了张良,想让张良离开刘邦逃走,张良把这事告诉了刘邦,可不得不去赴宴,项羽那时灭掉刘邦,是分分钟的事,张良告诉刘邦,只有委曲求全,赔礼道歉或许有一线生机。

项羽影视剧照

刘邦如约来鸿门赴宴,宴会期间,刘邦唯唯诺诺,对项羽很是恭敬,刘邦向项羽解释,“自己听信小人谗言,才会不让将军渡函谷关,取得了咸阳,钱财未取,封了秦宫,等待将军到来发落”,当时由于项羽要渡过函谷关取关中,函谷关由刘邦军队把守,没有让项羽过去,项羽一气之下带兵破了函谷关,听了刘邦的解释和看刘邦对自己的态度已经气消,已经没头了杀刘邦之心,况且以刘邦当时的势力,项羽根本没有把他放在心上。

项羽影视剧照

最终在鸿门宴上刘邦得以脱身,这可把范增气坏了,对项羽喝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如果项羽有强烈的称帝愿望,鸿门宴中是不会放走刘邦的,或许西楚霸王的招牌,对项羽来说比称帝更重要,项羽英雄盖世,神猛无敌,不弄阴谋之道,自己让刘邦来赴宴,却杀了刘邦,是小人行径,有损自己霸王的名声,这也是没有杀刘邦的一部分原因,最终刘邦成为项羽一生宿敌,刘邦踩着项羽的尸体,建立了大汉王朝。

9

项羽鸿门宴杀刘邦没有杀,致使项羽最后惨败在刘邦手下,无颜再见江东父老,自吻于乌江河畔,结束了悲壮的一生。这都是项羽自己酿的苦果。是项羽的妇人之仁造成的。我们今天站在上帝的视觉上看待这个问题,我认为确实对项羽评价有失公平,是我们后人及历史学者放的马后炮。

我们都看了楚汉相争的历史题材电视剧,从小听了项羽和刘邦两人的传奇故事,阅读了不少有关项羽,刘邦的历史书籍,了解了鸿门宴的故事。当时在项羽集团主张必杀刘邦的,否则后患无穷的人是范增一人。其他人都没有这个超前意识,项羽本人也没有这个认识。就连集团高层人物项伯还拔剑起舞,阻止项庄杀刘邦,难道说是项伯行为叛逆,难道说是项羽妇人之仁,根本就不是这个道理。

以当时项羽的力量与刘邦相比,消灭刘邦是很容易的事,我相信大家都有这个认同。项羽不杀刘邦只能说是小看刘邦,低估了刘邦的聪明智慧,不知道刘邦的过人之处远远超过了自己。否则面对这样的危险分子,项羽是绝对不会放弃任何机会杀掉刘邦的。我们都知道这个道理,项羽指挥的大小战役,攻城掠地,所向披靡,其聪明智慧绝对不比我们差吧?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力主必杀刘邦只有范增一人,否则今后必死在此人面前。项羽集团其他高层领导核心成员都设有这个认识,如果认识到了,项伯不参与阻杀,刘邦也必死无疑。因为最后项羽败了。项伯也没有得到善终。

翻阅共产党领导穷苦大众闹革命,最后取得成功的坎坷历程,我们不难看到:井岗山革命根据地创建初期,土地革命时期,长征路上,很多革命路线和军事策略主张,都是共产国际指导,由中共政治局常委博古,张闻天,周恩来,项英,王家稼等人开会,召开政治局会议通过。而提反对票的也就是毛泽东主席一人,最后失败了,才知道毛主席的主张是正确的,英明的,是适合中国革命取得成功的唯一法宝。所以说:真理有时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你难道就会去怀疑我们周总理等革命前辈的聪明才智吗,我们肯定不会的。同样鸿门宴主张力杀刘邦的人范增是无比正确的。项羽等人没有这个意识罢了。所以我们不能作为马后炮轻易去评判项羽其人。不要人云亦云。有失公允。


10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典故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可谓如雷贯耳。那么当时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是什么呢?为什么项羽要设鸿门宴等待刘邦呢?刘邦又凭什么能化险为夷呢?也许了解了这几个问题以后,我们就不会认为鸿门宴欲杀刘邦的故事就不是后人站在上帝视角的马后炮了。

一、鸿门宴发生的历史背景。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于大泽乡举起了诛灭暴秦的农民起义大旗,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轰轰烈烈的展开了,一时间天下诸侯纷纷响应。之前被秦国灭亡的齐、楚、燕、韩、赵、魏六国纷纷独立建国,恢复战国时期的国号,成为诛灭暴秦的重要起义力量。

陈胜、吴广起义不久就被章邯的大军打败,紧接着,楚国项梁、齐国田儋先后兵败被杀。此时章邯大军与王离大军兵分两路一起攻击赵国,赵国军队被秦国军队死死困于巨鹿城中,刚刚复国的赵国眼看就要被秦军再次灭亡了,昔日长平大战的惨剧很可能重演,秦国也将稳坐钓鱼台。可是历史充满了变数,无时无刻不充满着各种各样的偶然,关乎秦国命运的巨鹿之战最终被楚霸王项羽葬送。

正当赵国被秦国军队围困之时,项羽击杀楚军主将宋义,夺得虎符,成功掌握楚军指挥权,破釜沉舟,向围困巨鹿城的秦军杀奔而来。史记记载: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可见楚军之决心,可见项羽之勇猛。项羽很快将王离打败,继而利用秦二世猜疑章邯的契机成功劝降章邯,至此秦国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轰然倒塌,秦国被灭已经成为定局。

章邯军投降以后,项羽得四十万诸侯联军,成为实至名归的联军盟主。因此根据既定方针,帅军浩浩荡荡向秦国的重要关隘函谷关开进,可到达函谷关才发现,刘邦军已经提前两个月攻破函谷关,成功拿下秦国咸阳,并驻军于函谷关,阻止诸侯联军进入关中,俨然成为名副其实的汉中王。然刘邦自居关中王的举动并没有错,因为在刘邦与项羽分兵讨伐秦国时,楚怀王与各路诸侯约定:“先入定关中者王之”。然而历史之残忍就是从来不讲究是非,历史面前凭实力说话。项羽手上掌握着四十万诸侯联军,且打胜了决定性灭秦之战——巨鹿之战,焉能容忍刘邦自立汉中王而独享秦国富饶之地,更别说秦国的奇珍异宝了。而刘邦公开封锁函谷关,拒绝项羽联军进入函谷关,这是公开与项羽为敌。可是这个时候的刘邦军只有区区十万军队,项羽若是发起攻击瞬间就会灰飞烟灭,也将不会有后来的汉家江山。这就是鸿门宴前的历史背景。项羽、刘邦至此从联军分野成为政治竞争对手,而政治斗争都是你死我活的斗争,项羽、刘邦二虎相争,必有一死。

二、项羽设鸿门宴的初心。

了解以上历史背景,我们可能已经知道,刘邦和项羽在攻入函谷关以前都是相互合作相互策应的友军。攻入函谷关以后,刘邦、项羽合作策应的基础消失,转而由合作走向对抗,从中我们也能看到刘邦的政治敏锐性,他能迅速觉察到他与项羽必将走向竞争。那么项羽设鸿门宴的初心是什么呢?其实项羽根本就没有想要设这个局,而是刘邦听说项羽即将攻打自己,借项伯搭线而临时向项羽示弱的一个偶然的军中之宴。史记写到:“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却。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留沛公与饮。”由此可以看出,项羽并没有采用鸿门宴这样的方式来除掉沛公刘邦心思。当然这个时候可能项羽还没有意识到他与刘邦之间合作的政治基础已荡然无存,留下的只是两个人的继续分野和竞争。从这一点上讲,项羽缺乏一定的政治敏锐性。因此,鸿门宴可以说根本就不是为刘邦设的局,而是军中一常有之宴,只是后来在范增的怂恿之下变得剑拔弩张,活生生将一普通军中之宴会变成了一个杀机四伏的鸿门宴。

三、刘邦是如何从鸿门宴上成功脱身的?

刘邦军攻占函谷关后,欲自立为汉中王,于是公开派兵封锁函谷关,项羽震怒发兵攻破函谷关,然沛公这时候听从张良建议已还军霸上,开始向项羽示弱。历史的巧合或者说发展往往与个人的行为息息相关,就在项羽准备翌日攻打沛公的当晚,项羽的叔父项伯偷偷来到沛公军中,欲营救自己的好友张良,也就是这一次营救暴露了项羽的军事机密——翌日发兵攻打沛公,然张良乃沛公之重要谋士,岂能不设法挽救危局。于是,张良说服项伯去见沛公,沛公借和亲之名顺利说服项伯替自己开脱罪责。史记记载:“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厄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丝豪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项伯见项羽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由此可以看出,项羽杀刘邦之心已经不复存在,这是刘邦能成功脱身的主要原因,项羽并不想杀刘邦。而真正意识到刘邦是敌人的人是亚父范增,史记记载,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从史记记录来看,意识到刘邦之为敌的人是范增,而项羽本身在刘邦示弱以后已经无杀刘邦之心,正因为有范增等的存在才会有宴会之上的舞剑助兴之举动,然危机四伏之下,刘邦以方便为由,不辞而别,留张良等一批人代为致歉而成功从鸿门宴脱身。也因为这一次脱身,项羽从此失去再杀刘邦的借口,开战也无名头,刘邦从此开始与项羽争霸天下。

结语:细看故事的历史背景以及史记的记录文字,我们可以看出,项羽由于震怒而要攻打沛公,但在沛公示弱之后便没有杀沛公之心。也能了解到,项羽并没有用心设立鸿门宴,鸿门宴只是因为沛公示弱于项羽而常有的军中普通宴会,之所以会成为鸿门宴是因为范增等一批具有政治敏锐性的谋臣强而为之,并非项羽本意。而当时这场宴会可以说是项羽剪出政治对手的唯一机会,刘邦如果没有张良和项伯以及自己的政治嗅觉,是不可能有汉家几百年天下的。也就是说当时虽然项羽没有杀刘邦之心,但鸿门宴确实杀机四伏,刘邦随时可能丧命于鸿门宴上,并不是后人的上帝视角胡编乱造。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