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代城门都有护城河,宽如许,非要登临护城板才能跨进城楼。那时火药也没运用自如。所以一般以困城和坚守来攻防。

张飞攻,严颜守。最后张飞用计引蛇出动,在外包围严颜,义释严颜后,严颜主动为张飞游说老部下,一路轻松过关。

最佳贡献者
2

古代攻城为何不先炸城门,原因有二:

一是想不到,二是难靠近。

下面分说一说。

先说想不到。窗户纸不捅破之前,永远不知道窗外的世界。

当火药出现以后,如何运用火药,这就如隔了层窗户纸。人们能想到用火药来制爆竹烟花。制突火枪、鸟铳,就是想不到用来捆扎炸药包炸城门、炸城墙。

一定要等某天才出现,第一个吃了螃蟹后,后来人才群起效仿之。

难靠近。古代攻城战,城门可不是那么容易就能靠近的。

这就要细说一下古代的攻城与守城的战术原则了。

攻城之前,先毁城门,那是个非常不现实的想法。

原因如以下:

如果守军足够强,兵力足够多,又战意坚决。那么就必定要在城外四里左右,择地形筑坚垒,设別寨。还要在城傍深挖壕沟,立起硬寨。并分派精锐劲兵驻守。

当敌军攻城,寨中驻军出兵袭敌侧背。当敌军攻寨,城中守军出精兵策应支援。这就兵法中的犄角之势。

所以,攻城部队在接近城门之前,先要扫清城外与城傍的屯兵点与坚固防御工事。否则,就根本碰不着城门。

而攻城之前的外围战,必定是一场坚苦卓绝的战斗。有时候,几个月的激战都打不下来,也属常事。

如果外围不扫清,攻城部队就贸然对主城发起攻击,那么侧背安全就得不到保证。

这样,能否靠近城池都是个问题,想炸城门,想都別想!

还很有可能,会顿兵于坚城下,挨一个腹背受敌之势,而导致全军溃败。

《六韬,豹韬》突战第二【原文】关于守城的论述。

  • 武王曰:敌分为三四,或战而侵掠我地,或止而收我牛马,其大军未尽至,而使寇薄我城下,致吾三军恐惧,为之奈何?
  • 太公曰:谨侯敌未尽至,则设备而待之。去城四里为垒,金鼓旌旗,皆列而张,別队为伏兵;令我垒上多积弓弩,百步一突门,门有行马,车骑居外,勇力锐士隐伏而处。敌若至,我轻卒合战而佯走;令我城上立旌旗,击鼙鼓,完为守备。敌以我为守城,必薄我城下。发我伏兵,以冲其内,或击其外。三军疾战,或击其前,或击其后,勇者不得斗,轻者不及走。名曰‘突战',敌人虽众,其将必走。
  • 武王曰:善哉!

由上可知,要想未战而先接近城门,然后毁门,犹如白日做梦。

上面说的,是守军有充足兵力的情况。

那么,如果守军兵力不足,但战意仍坚决,那又会怎么守?攻城部队能否未战先摧毁城门?

回答是,仍然绝不可能做到未战先毁门!

若守军兵力不足,须集中力量于城中守备,无法在城傍立寨。

那么必会有以下措施布置城门防御。

(1)必会用砖石或麻袋装土堵死城门。

(2)在城门内侧筑好艰固工事,备好塞门刀车等等防御器械。以防止敌军破门而入。

(3)凡不堵死的城门,皆是内有瓮城,瓮者,瓮中捉鳖也。

此时,守军反倒是希望敌军破门入城,放进一二千人,然后,外城门千斤石一落,将敌堵于瓮城之中,四面居高临下弓弩齐发,滚木擂石一顿砸,入城之敌,必死无疑。

所以,凡是攻城战,在城头守军有生力量没有被消灭与驱逐之前,是绝不能入城的。

古代战争,同样要抢占制高点。制高点没抢着,就冒险麾兵入城的,都是不懂打仗的饭桶将军,那是必败无疑的。

那么,攻城战该怎么打呢?

古代攻城战的标准程序如下

(1)扫清城池外围。将守军布置在城外数里的別寨一一攻克。并派出斥候,查明百里内敌情,判明敌军有无援兵,并安排好阻击兵力,拦阻可能来援之敌。

若攻坚城未克,敌军又大举来袭我后路。那就是兵法中的”陷万死之地”兵家大忌了。

所以,攻城,兵力优势至少也必须在守军的三倍以上,这是最起码的。

(2)外围扫清,敌情查明。那就要麾动大军围城。攻城部队首先要在距城四五里处扎营。

扎营绝不可马虎,为防城中守军突袭,营地同样要深沟坚垒,严加戒备。

  • 三国孙权攻合肥,吴军自持兵多,营垒防御不严,就让张辽打了个突袭,导致全军士气受挫,攻城失败,无功而返。

围城也有讲究,要围三厥一,留条活路给守军,再以兵威临之,并伏兵于缺口。让守军战意不坚,弃城而走时,伏兵杀出,野战歼敌,一击而收全功。

(3)攻城部队营垒已筑成,守备已固,就要分兵去采石伐木,由随军工匠制造攻城器械。云梯冲车弩砲这种攻城器械,体积庞大,绝不可能带着行军的。都是营地扎稳之后,现地取材制作。

而古代军队,按《六韬》记载,每万人之军,编工匠三百人,这三百人,就是负责军械整修制作的。

《六韬》虎韬.军用第一。

  • 【太公曰:甲士万人,强弩六千,戟橹二千,矛楯二千,修治攻具、砥砺兵器巧手三百人,此举兵军用大数也。】

以上诸事俱备,没十天半月,根本就完不成。

必须一切就绪后,方可正式发起攻城战。而攻城战之核心,首先就是弩砲矢石如雨,以火力掩护突击队登城。

先清除城头守军有生力量,抢下制高点,方可破门。否则,就是进去送死。

三国诸葛亮,在阳平关以空城示敌,司马懿为何不敢攻?

如此一看,也就一切释然了吧!

攻城战,绝不是部队到了城下,就能立即进攻的。

也绝不是如下图般,随便搭个梯子就能蚁附攀爬攻城的。

而未战先炸城门,先別说古人的炸药效果如何,就算炸了,那也是想一想容易,做起来千难万难!

图来自网络

3

【这是一个技术问题】

想让火炮轰开城门,首先火炮的射程要远,至少要在弓箭涉及范围之外,另外火力要猛,否则轰不开。一直到明代早期,火炮还没有这样的能力。

看了几个回答 ,觉得没回答到点子上。我们还是用几个案例来说明吧。

一:明末清初骑兵保护下的火炮成为攻城利器

见惯了现代火炮的人,看到古代城墙,很自然的想到用火炮轰大门。但是古代并没有那么厉害的火炮,至少在明代早期这样的记载还几乎没有。



明朝未年,明军为了对付后金,在孙元化的主持下大力发展火炮,这才使火炮轰大门有了可能。说起来可笑,明军缺少骑兵的保护,每次主动出击都被挫败,连轰清军城门的机会都没有,最多是在城墙上向清军开炮。真正的炮轰城门的事,都是清军缴获了明军火炮之后,拿来轰明军、农民军的城门。


比如李自成守潼关,受到清军火炮的轰击,损失很大。史可法守扬州的时候,清军用火炮轰开大门,攻入城内。阎应元守嘉定的时候,清军用大炮轰倒城墙东北角



看明末清初历史,骑兵是清军的战斗根本,而火炮则是攻城利器,反观关内的明军队,骑兵不多,几乎没有火炮。所以明军攻城,往往几月不下,最终被清军援军击败;而清军攻城,集中炮火攻城,往往比较顺利。是不是觉得有点出乎意料。


二:李自成曾经试验用火药炸城墙,很有代表性。

崇祯十四年二月,李自成占领了河南的大部分区域,还击败了傅宗龙和杨文岳的东西联军。他趁胜攻打开封,这是他第二次攻打开封。这次他信心满满,因为他计划城墙脚下挖个大洞,然后埋炸药,炸开城墙。

应该说这个方法很大胆,也很有创意,若是成功了,将使中国人使用炸药的水平提高一个档次。可惜了,随着一声震耳欲聋的声音,城墙没倒,反而是守在外围的农民军被击伤了不少。李自成郁闷的撤军了。

从这件事推测,明末的新式火炮用在边塞,河南这样的腹地没有,所以李自成并没有缴获火炮,但是缴获了不少的火药。

明军也不知道如何使用火药炸城墙,用现在高中生的知识也应该知道,把火药放在一个密闭的空间里,口不要敞开太大,这样才会有良好的爆破效果。但是当时的农民军似乎不太懂,一次失败之后,不是总结叫教训,改进方法后继续进行,而是放弃了这种攻城方法。白白浪费了这种科技。

从这事可以断定,在崇祯十四年之前,没有大规模使用火炮轰开城门、城墙的案例。否则他们早用了。



4

古代,资源不比当今。夺城是为了占据和利用此城。炸城容易或不容易尚且不论,为夺城而炸城门,夺后再修,费力不讨好,还容易被敌反攻收复。炸,也曾有个案例。不过,毁灭性的胜败,不可取。正如孙子兵法中少有毁灭性的军事方式。

5

在火药没有出现之前,肯定是没有攻城炸城门的例子。不过在我国历史上,有火烧城门的案例!明清时期火药被广泛用于军事,攻城的时候一般会用到火炮。尤其是清朝,从史书来看,几乎攻城都会用到火炮轰城的例子。

根据《清实录咸丰朝实录》 记载:“所称铸造大炮、以为轰城之具。”还有“钦差大臣胜保等奏,连次进攻高唐州贼匪。奏请朝廷,筹措经费,拟铸万余斤大炮轰城。”所以,清朝时期攻城已经用到了火炮。只是当时的城墙太厚,火炮攻城的效果都不佳。

古代的城墙很牢固,且城门把守非常的严密。我们以南京城为例子,南京城的城墙高14-26米,上宽4-14米;下宽14-30米。还有,现存的护城河长度为31.159千米,京城城墙与护城河间距最宽处为334米,最窄处为9米。也就是说,如果攻城,很可能连护城河都过不去。一条护城河最窄的地方都有9米宽,最宽的300余米,估计当时的火炮都无法打过去。

在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湘军围攻太平天国的都城天京的时候,围攻了几个月,采用的战术就是挖地道。或者用火炮轰城,湘军围攻了几个月,才炮轰出了一个缺口,还不是从正门攻入的。可见,当时攻城的难度,并非时一件容易的事情。

其实,古代攻城很难。尤其是攻打省会城市,城墙牢固不说,护城河也很长。且城门形成夹角,城门上重兵把守。即便一些士兵真的到达城门,很可能被乱石砸死,乱箭射死。所以,攻城一般攻击薄弱的地方。在清军攻打天京城时,湘军挖地道,对方也挖地道来堵。湘军堆砌土山能看到天京城内的士兵,但是却不能近身。直到洪秀全病逝以后,湘军用大炮轰开了一个缺口才攻入天京城内。所有,古代攻城是有用火炮攻城的,只是效果不佳罢了!

6

在古代经常会发生战争,如果要想攻打下另一座城池,肯定首先就要攻破城门。在看古代影视剧的时候,才会攻城墙,纯属为了影视效果好看,攻打城门的时,基本都会选择云梯或撞城门。在古代的建筑基本上都是木头的,城门也是用木头做的。

古代攻城,夺取城门是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在炸药出现之前,大部队想入城还是需要通过城门的。后来随着火药的出现,炸塌城墙或用火炮轰塌城墙也可以允许大部队入城,但总之还是走城门最方便。

因为相对而言,城门是城墙最薄弱的一个环节,毕竟相比于厚实的城墙,城门就是一道木板。

古人打仗攻城门的方式有,抬着柱子撞门,利用冲车,弩车,火箭等各种方式。

敌方攻城门楼用的最多的就是爬云梯,这样的方式其实是损伤最大的,也是最傻的。这样也很好的诠释了送人头这个概念。但实际上军队打仗攻城门很少用这种方式。

因为城门作为古人战斗中最重要的一道防火线,防守一方最为重视,肯定需要周密布置。城门楼上会有重兵把守,守城门的将士们会利用石头,弓箭,甚至于火烧,泼热油等方式来防御攻城的敌人。而且力度远比城墙上的其他地方要大。

放心,古人可没那么笨。在长期攻阀战争中,攻守双方策略方法可能比咱们现代人想像的要多的多,毕竟人家都实践过,大家考虑的古人也考虑了,那会要是有机枪大炮,也不会费劲修城墙了。

所以,他们不是想不到用火攻城门,不过火烧城门成功的难度系数实在是太大了,不实用。

当然在历史也有许多火烧城门的例子。公元1461年,司礼监掌印太监曹吉祥联合忠国公石亨在京师谋反,企图谋害明英宗朱祁镇。

由于谋反之事意外泄露,曹石二人只得在夜间仓皇中起事。在攻打东安门的时候,石亨就纵火烧门,企图毁门而入。但让石亨崩溃的是,东安门的守军非但没有灭火,反而给大火添柴,导致火势越来越大,成功地阻挡了叛军的进入。

不过这种情况是万不得已才出现的,通常情况下,城门是烧不着的,即便是烧着了,城内也会即使拿石块、砖头、土堆给堵上,甚至他们在绝境时期,还会以巨石、铁水把城门封死,我出不去,你也进不来。

而且城门上边留了缝隙,一旦遇上城门外防火,通过留的缝隙往外灌水,这样很快也能够把火扑灭。例如南北朝时侯景攻云台,就是“持火炬烧大司马、东西华诸门”,被守军“凿门楼下水沃火”。

再有一个环境因素,一般城门都有护城河,这就是为何说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这种环境下,还怕火?而且为了加强对城门保护,大型城市城门外的护城河都比较宽,而且守军在对城门的防护也是非常周密的,敌人想接近城门是非常困难的。

对于防御方来说,守住城门是关键中的关键,城门失守就等于城池沦陷了。所以城门附近安排的士兵最多,且是精兵。城门上有城门楼,上面布满士兵,他们居高临下,对敌人的一举一动都一目了然,射箭或投掷石头,泼开水,扔火球等对攻城者重击。那些企图烧城门的敌人却是完全暴露在没有隐蔽的空间里,而往上射箭杀敌显然很困难,城下的士兵很快血流成河。

与此相比还不如搭云梯翻城墙,或者用冲车、楼车、发石车等分散守军的注意力,掩护同伴用攻城门车撞破城门来的利索。

最重要的是,短时间里这个城门你是烧不坏的。对于城门,在古代是非常重视的,做城门的木头往往都是到深山里采伐的那些前年巨木,而且木头还要是坚硬,一般用的是枣木,榆木这样的木头,奢侈的用铁桦木等作为原料。这样的木头防火能力很强,一时半会你是烧不着的。而且城门都是相当厚的,即使烧着了,要烧穿也需要很长的时间。

城门做好后,还要经过防火处理这道程序,经过了防火处理后的城门,还要包上铁皮,钉上粗大的铜钉,经过这样处理后的城门,你就是在城门洞里铺满柴草一时半会也烧不着,而且往城门洞里搬运燃火之物也会造成进攻方很大的损失。

还有你就算是烧了城门,也不一定能进得去,例如明成祖朱棣不但加固了北京城墙,而且对城门加强了防御,以防备冲车、撞木、火烧等对城门攻击。他在城门后设置可以升降的包裹着铁钉、铁皮的实木千斤闸,利用机械的滚动原理控制千斤闸的随时降落。敌人就算烧了城门,也不会烧掉千斤闸,更不能撞毁千斤闸。有了千斤闸比巨石堵门更方便出城配合援军作战,千斤闸可谓保护城门的神器。

所以,古人一般攻城的方式就是撞城门,或者爬城墙,甚至于挖城墙。

1626年,努尔哈赤率军攻击宁远城,明军守将袁崇焕誓死抵抗。在攻打宁远的战斗中,后金敢死队一度冲到城南城下,拿着刀斧硬生生地在城墙上凿出一个大洞,几乎就将城墙凿穿了,要不是袁崇焕身先士卒血战到底,后金军差点就把城墙给拆了。

相比拆城墙,拆城门的难度肯定是更低的。但是后金却放着“单薄”的城门不拆,偏偏要去拆坚固的城墙,这显然不是后金的脑子坏了,而是城门非常难于接近,后金无奈之下才选择去拆城墙。

对于古人,因为科技的不发达,低端的条件限制造就了他们的防御模式。但古人不傻,而且是非常有智慧的。对于城防上来说,他们已经是物尽其用,保持了最好,最稳固的防御模式。

比如说,古代的城门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门都是往里推才能开的,跟现在我们每个家庭里用到的防盗门是反方向的。

这样的开门方式也是为了更好的防御外敌入侵的。试想一下如果门是往外推的,所有的防御就会处于被暴露的被动状态。现在农村许多门口的大门,也都依然保留了古代城门往里推才能开的这点防御优势的。

总的来说,主城门是一座城市防守的重点,守城方必定会对主城门严加死守。在真实的战争中,攻城方想接近主城门都很艰难,更别提火烧城门了。

而且大多数城市的城门都是包铁的,或者外面包有一层铁架子,烧掉是不可能的,就算是一块木板,想点着它也是很费劲的。并且有的城门甚至设了好几道门,哪怕烧了一道门,结果还有一道。

当年湘军攻打南京城时,湘军主将曾国荃放着南京的13座城门不去攻打,而是是通过挖地道,把城墙炸塌了一段才攻入城中的,由此可见,城门之坚固,超乎你的想象。

7

华夏有着几千年的文明,更是有着2000多年的封建统治时期,经历了几十个朝代的转换更替,而朝代的覆灭和新生,基本都是伴随着战争的发生。

战争虽然是残酷的,但是却是人类历史上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战争并不是只有坏处,战争的发生也是促进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而且古代打仗也给现在留下了很多的历史文化。

但是我们看历史或者历史相关影视剧的时候,古代攻城略地的时候,一般都是一个梯子摆在城墙前,一个个士兵先爬上去攻城杀敌。或者是一些攻城器械去爬上城墙去攻城。为什么不直接将城门给攻破呢?只要城门开了岂不是更有利吗?

首先在古代是没有现今发达的科技,属于冷兵器时期,在攻城的时候只能使用攻城车,就是影视剧中那么大家伙,有车轮和一个尖尖的大木头组合,用来撞门。

而这个攻城车我们也能看出来是个大家伙,需要多人来操作,并且很笨重,而城门前的一般都是有护城河的,或者那种吊桥类似的装置,只有一条路可走,并且很窄,要想冲到大门前很难,而且还是个活靶子。

而城墙是很长一段,范围大,都是突破口,容易找到一个缺口攻上去,而城门只有一个,对方也会严加防范的。这样下来其实攻城门的人死亡程度不比爬梯死亡人数少。

而且攻城门谁也不知道撞多少下才能撞开,目标是很迷茫的,不清晰,容易有抵抗情绪,而城墙只有爬上去杀了对方就能冲去,目标明确,战士可以直观的看到希望和结果,虽然前期死亡较大,但是对方也有疲劳的时候,而城墙上面也是比较窄的,容纳不了太多人。不容易补充兵力,在全力被进攻的时候,还是相对容易攻破的。

而此时在看城门,那种没有吊桥的城门还好些,要是有吊桥的城门,首先要把吊桥放下来,而吊桥一般是铁链做的,不容易破坏,只有打上城墙才能放下吊桥。即便是没有吊桥的城门,也是很难攻破的。

城门是需要大量的人力去使用冲城车才行,如果对方城墙上有弓箭手的话,还没有交战,这些推车的士兵就早已牺牲了。而城门一般一面只有一个,相当于活靶子,更是对方重点照顾对象。所以在一般情况下,城门都是放在最后才进攻的。

那么此时就有人会问,在古代,大部分建筑是用木头做的。城门也是用木头做的,为什么攻城时不直接火烧城门呢?

用火烧呢,不怎么现实,同样也是需要人把货源带过去才行,或者是油等物品,如果还没过去就被打死了,那岂不是还会影响己方进攻吗,油洒了一地,起火了就麻烦了,那么此时就需要火器才能让城门或者城墙着火,但是古代火炮、火药还没有普及。

火药的发明是人们长期炼丹,制药的实践结果。据《范子叶然》的记载,春秋时代民间运用火药,但是此时一般就是民用的。

直到唐代火药转化为炸药,才被用于军事,那么唐朝之前火药的不现实,在唐代,我国已发明火药(黑色炸药),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炸药。

但是它必须用明火点燃,爆炸力也不大。宋朝时期发明除了火器火枪等物件,在明朝才被发扬光大,明朝还有专门的火器军队,比如:神机营,火枪、火炮都有,规模5000人左右。

随着火药的出现,炸塌城墙或用火炮轰塌城墙也可以允许大部队入城,但总之还是走城门最方便。但是还是那个问题,城门是城墙最薄弱的一个环节,毕竟相比于厚实的城墙,城门就是一道木板。

而对方必定是最为重视的,肯定严加防范。城门楼上会有重兵把守,守城门的将士们会利用石头,弓箭,甚至于火烧,泼热油等方式来防御。比起城墙更是重点防御对象。

在说古人实在实战之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毕竟比起纸上谈兵是挺实用。定然是考虑这个因素,不是想不到用火攻城门,不过火烧城门成功的难度系数实在是太大了,不实用。

即使退一步说城门烧着了,城内的人可以用石块、等东西给堵上,甚至直接把把城门封死,我出不去,你也进不来。

还有一些防护措施,在城门后加装千斤顶,在影视剧中我们也有看到过。而千斤顶是金属做的,算烧了城门,千斤闸短时间内也不可能被烧化,撞毁的可能性就更小了。千斤闸可谓保护城门的神器。

所以古人一般攻城的方式就是撞城门,用攻城器械爬城墙,甚至于挖地道。

而主城门作为一座城池的防守重点,守城方必定会对主城门严加死守。在真实的战争中,攻城方想接近主城门都很艰难,更别提火烧城门了。


大家认为呢?有什么不同的简介和看法,下方留言探讨。

我是紫陌,欢迎大家的关注和点赞,期待和你一起探讨更多的问题。

8

这个问题和古代攻城,为什么非要攻城门,是一个相似的问题。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古城有内城和外城,甚至还有翁城,翁城就是起瓮中捉鳖的作用,内城一般是达官贵人的住所,外城平民居多。

城外面,还有护城河。

城池和长城的作用很有相似之处,可以起到抵御游牧民族骑兵的作用。

骑兵,是没有攻城能力的。

农耕民族在野外遇到游牧民族,基本是被屠杀的下场。

但是依托城池和长城,农耕民族可以对抗游牧民族。

所以,古代中原人要想在某地立足,必须筑城,否则不能对抗游牧民族【包括土匪】。

万里长城虽然挡不住游牧民族,但是如果没有长城,游牧民族说来就来,说走就走,对中原威胁很大。但是有了长城,游牧民族只能打下一个关口才能进入。

这就是,攻城,为什么要攻城门的原因。

如果不攻城门,就算攻陷了一段城墙,也很难让大规模的人员和物质可以进入,只有城门,才是四通发达的。

至于为什么不炸开城门,一是古代没有很好的炸药,另外,炸踏了城门,就失去了攻城门的意义.。【城门变成城墙了】

9

古代没有火药的发明,除了一些道士炼丹出现爆炸,都觉得很诡异

10

的问题选的真精髓,好吧。首先要成功的炸开一面墙,要么打眼,要么炸药量够足。

所以城门洞这个炸点选的妙,可是,以黑火药的威力去炸这个城门,要想炸塌。恐怕得两三百斤的药量。运这个药量进城门洞是很困难的。

其次,如果成功的炸开了缺口,那就意味着在这个缺口将会发生绞肉机式的战斗,伤亡会非常的大。实际冷兵器时代的围城战还是主要以围为主。攻城的伤亡是一方面,久攻不下带来的厌战情绪会导致士气低落和开小差。围城的一方古今中外多数都会彰显贸易自由的优势,在城外吃吃喝喝,唱唱跳跳。有些甚至搞表演和集市。无非都是为了给对方心理压力。

最后得说这个在火药横行的时代,城墙的作用多数就是个心理作用了。人们不在修建巨大的营磊也是源于此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